如果是思想实验的话,如果真的有哲学和理性思维的话,我想大概会真的像《理想国》那个样子,当然,在那个极端环境,集体和服从思维是必要的智慧和发展的眼光,尼采及那些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宣扬的哲学思想在那个情况下将无所适从,而且按照影片的角色设定之下,也没有所谓的哲学素养,博弈论的思维,在那里面的理性和逻辑也只是纯粹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
当然影片来看的话,确实难以表现出来,这无可厚非。
看了这部电影,又看了别人的影评,有些感想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下,可能写的比较乱,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希望勿喷!
谢谢。
先斗个包袱,最后的枪声的含义,大家看到枪声响过以后,老师并没有死,那是什么死去了呢,我个人认为是之前故事中老师的极端思想消亡了。
最后一个镜头给了女主,为什么?
我认为影片是想表达一种交流,因为老师的错误思想终结。
故事一开始讲了三种假设,这三种假设支撑了整部电影的框架;第一个故事是如果时间无限,猴子终有一天可以打出一部哈姆雷特,这个假设我之前就见过,我觉得这种假设不成立,因为即使是猴子,它也是一种生物,只要是生物他就有产生习惯的必然(或者可以说他有学习的能力,就是人工智能没有的能力),他的任何一种打字习惯都可能导致打出哈姆雷特的这种小概率事件变得没有可能实现,除非设定一种程序,让键盘上每个按键出现的概率都是一样的,这样我们甚至能算出产生哈姆雷特的概率是多少。
第二个假设是铁轨上1:5的假设,是关于生命的价值的假设,同时关于道德,这个故事几乎没有道德底线,让人难以选择,而且在后面三个场景的这种道德选择贯穿始终,调动铁轨的角色就是那个老师,有意思的是这种这个假设让我想到了中国的一个故事,就是老婆和老妈同时跳水里,你先救谁?
后来又用一种演变,就是如果你手里有一块石头,你先砸谁?
我记得在网上看到过一个答案,是既然他们愿意往水里跳,谁他妈救人我砸谁,这个回答给了我们一个结果,制造这种假设有多招人恨,电影里情节的发展异曲同工,几乎所有人都希望那个老师死,哈哈。
第三个假设,你身边朋友能够为了救你而不顾自身安危么?
(其实是有的,你的父母!
)不过这个假设的意思也是关乎道德底线的,它说明了在你不深刻了解你的朋友前,是一个朋友都没有的,如果你认真了,你就会陷入选择障碍,觉得无法正确选择朋友,我认为这个假设和电影情节的明显联系就是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当学生们扮演的角色增加了更多的属性后,选择谁进入避难所变得明显与之前不同了,我们发现有些可以承担人类延续责任的人变得不再合适!
在这个转变中,所有人也包括观众,估计都会进入选择障碍,可惜电影的时间有限,如果在多几次选择,人物在多一些属性(尤其是一些不为人知的隐藏属性,呵呵)估计电影里的二十一个人慢慢都会变得不再具备进入避难所的条件,这应该是电影想要表达的意思。
下面主要讲一下末日危机中三个场景想要表达的观点吧,首先三个场景代表的是无限多的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开始,第二个场景应该代表无限深入人性(也就是人物属性无限丰满)后的选择,第三个场景应该代表最终的选择,最后的选择应该不是随便选的,我相信电影没有办法让第二个场景无限重复,所以第三个场景应该是无限重复之后的哈姆雷特。
第一个场景,电影的代入感还是比较强的,如果一开始让我选择,我也基本会和电影里的投票结果一样,而且也会认为诗人是最没用的,呵呵,我也是!
工程师,议员,农民,木匠,科学家,这些继承人类先进文明的人活下来肯定更有利于末日后的重建,但是这样就存在一个严重的道德问题,就是第二个假设,于是愤怒的学生选择了用“石头”砸死了老师,结束了第一个故事。
其实这个故事还需要延伸一下,就是弱势群体存在的意义,弱势群体在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是就只有被动的选择死亡么?
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是!!
这个结果很残忍,哈哈,但并没有白死,这种事件会导致未结盟的权利集团内部出现严重的分化,而这种分化导致的对抗极有可能引起更大的损失(其实我想说百分之百会导致更大的损失),电影也是这么拍的,同样处在权利集团的学生一同谋杀了老师。
第二个故事让学生扮演的角色人物更加丰满,情节中很明显的使学生们出现了选择障碍,值得注意的是有可能携带病毒的医生,还记得第三个假设吧,她被所有人抛弃了,哈哈,我觉得如果人物继续丰满下去,21个人没有一个人有资格进入避难所,这应该是电影编剧的目的,就是无线循环下去没有一个人有资格进入避难所。
我记得在西方有这样一种观念,就是人知初,性本恶,没有人是无罪的,每个人都有罪,都有邪恶的一面,只是不被他人知晓。
如果这个前提成立,那么人物无限丰满下去,早晚要暴露出每一个人的阴暗面(或者说是导致10人权利集团灭亡的条件每一个人都有),最终导致没人有资格进入避难所。
在这个故事中老师扮演的角色仍然是那个可以调动铁轨的人,这个场景发生的事还是在老师的控制下进行,学生是躺在铁轨上的人,而老师选择的主要依据仍然是能够继承人类文明的人,看到这我不由考虑到底什么是人类文明,哈哈。
人类文明难道就是先进的科技,工业社会,完善的律法?
这个我要后面再讲。
在第二个场景提出了一个尖锐问题,就是繁衍后代,这也是末日浩劫后最严峻的问题,电影里描述了受孕概率很低的一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提出要求大家和每一个异性交配,提高受孕可能。
试想一下连狗交配都要看母狗愿不愿意,人类怎么可以堕落到这种程度,呵呵!!
当然有人不愿意,于是有一个女的站了出来,导致故事终结。
这个情节反应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其实前面很多地方也有反应,但这里比较突出明显,而且导演在故意引导观众选择他认为正确的观点(我也认为是正确的),就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冲突时,哪一个更重要,我想电影的选择很明显,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利益(即使导致集体灭亡),这是在西方国家现在很强调的观点,这就是西方国家说的人权,如果你想想看,中国的教育还是完全相反的,该有多没人权,呵呵!
第三个场景就是无限循环后最后一个场景了,在第三幕所有人都不具备进入避难所继承人类文明的条件,我个人认为第三个场景是通过无线循环后反思得到的结果,电影里直接通过女主剥夺了老师选择权利集团的权利,建立了一种新的选择模型,电影里没有明说,我认为即是权利集团不能进入避难所(女主其实并没有打算进入避难所),先由全民公决选择权利集团(通过前两个场景,观众已经基本能够人知谁是属于权利集团的),由权利集团(这时由女主争取,其实女主就是权力集团的代言人)选择进入避难所的人。
当然这个模型在现实情况下仍然有可能被权利掌控者利用,还有很多值得考虑的问题,还存在很多瑕疵,但是这是我目前看这部电影告诉我的初步结论,这个结论其实还有很多值得深究的地方(比如现实中法律的制定程序等等),本人才疏学浅。
咱们直接讨论下一个问题,第三个故事选择进入避难所的人物几乎与之前两个场景完全相反,这些非权利集团角色(就是弱势群体)能够承担人类延续的重任么?
电影里演的结果是他们主动选择了灭亡,但是大家可能没有留意,最后的这个九个人,他们其实继承了人类最优秀的品质“团结”。
还记得他们九个人一起挡子弹的那一幕吧,我觉得团结是人类在末日之后能够继续延续最宝贵的品质(虽然他们最后按下了炸弹,这点编剧编的感觉不太好,连续三次都把老师给弄死了,他对于强权者就这么痛恨么,如果那个老师在避难的时候就死了,估计人类文明还是有希望延续下去的)。
最后我想说一个问题,人类文明延续还需要什么?
电影在最后一个场景里尽量美化这九个人在避难所里的生活,显得那么从容惬意,同时又有点那么不上进,还吸毒,好像就一定要灭亡似的,我想说人类在原始社会不就是吃喝拉撒,采果子打兔子这些基本技能么,对了,还有一个技能就是玩耍,哈哈,古人都是这么走过来了,所以要延续人类文明,我觉得他们九个(少点,至少100个以上才能避免基因重复度过高)掌握的技能足够了,不会的让后代在慢慢研究吧!
花絮:1、九个人挡子弹救人,为什么还要按炸弹同归于尽?
我认为不是不想活了,而是为了对抗强权一切尽可抛!
2、第三幕他们从避难所出来以后还有很多树,俗话说有水就有鱼,有树就有果,搞不好还有肉,所以他们九个出来以后完全有可能活下来。
3、第一幕弱势群体被枪杀了,不知道你们注意了没有后来的两幕,弱势群体都是跑掉了,而且第三幕逃掉的人还没死(虽然被意淫死了几个男的),其实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这种程度搞不好就是因为弱势群体的逃跑,人类学家不是说人类的祖先是非洲人么?
那我们和欧洲人不都是逃跑的弱势群体,你在看看非洲的权利集团现在混的也不咋地,还有最近的美国人,其实早些时候都是欧洲的弱势群体(相对弱势啦,至少不是权利集团的,你看美国独立战争就能看出来)去美国淘金的。
4、我的结论是“弱势群体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但不代表我同意人类文明是人民创造的这句话!
这句话忽悠的成分大于它真实的成分。
5、电影里面好多gay啊!
我赞成同性恋(至少绝大多数同性恋都是弱势群体,需要得到保护)可以进入避难所。
理由么,这是一部关于权利的电影,如果我有权利选择,我要做一个真正的人民公仆,不是多数人,也不是少数人,而是每一个人!
6、记得第三幕老师的枪被偷了么?
这告诉我们民主社会权利不能靠枪说话,记得女主给老师的枪里没子弹吧,这告诉我们赋予别人权利的时候同时要限制他的权利,不然你会死的很难看,记得男主拿了老师藏起来的枪么,这告诉我们权利需要监督,如果你监督了,说不定能有意外的收货,呵呵,我可不是反动,大家别喷我!!
7、瞎子的世界,独眼就是国王,告诉我们在供需社会,道德的底线其实是很低的(如果没人强迫,估计那六个女人都会爱上她们的国王的),呵呵!!!
其实道德没有必要标榜的过高,过高的道德其实是有权利在作祟!!
8、电影里一直强调逻辑,其实逻辑一直不怎么好,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10人的给养如果他们少运动,像印度人那样做做瑜伽,估计多住几个人也没问题。
9、我估计没有人能看到这吧!
如果你看到这就给个赞吧,我要32个!!
嘿嘿!!
不给也没关系,别喷我,我也要谢谢你能看到这!
一大早翻到了一部保存过的旧片,觉得很有意思,但看到豆瓣的低分点评,想想可能大家的打分来源于认为这个片名起错了和并没有看太懂。
哲学一词起源于希腊,指的是关于研究万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何自我和群体存在,逻辑推理等等。
关于使用逻辑推理这一块,我相信东西方文化不会在智商面前造成差异,如果结果存在差异不外乎因子颗粒度不够细或者因子本身不是客观存在。
而东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就是在这个主观因子上,导致了逻辑推导出的结果会具有差异。
一开始的2个实验,老师建议的用的纯粹的理性思考模式,放入条件因子:如何生存并延续后代,这是一个很客观的视角。
第一次学生们在执行时加入了感性色彩,没有把知道逃生密码的老师留在避难所里,结果全输,第二次学生们尝试完全理性,结果把老师逼急了,结果全输。
第三次女主转换了条件因子:如何生活,而把生存的问题交给上帝。
大家愉快的生活在避难所,而在可以走出的那一时起才开始思考基本生存问题,因为老师有私心所以挑战这个模式不能成立的种种可能,但女主轻轻带过无论结果是怎么死,整个过程是愉快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学生之间没有之前2次试验中的彼此隔阂和盘算,反而当老师假设要再开枪打死男主的时候,一个个学生主动挡在枪口前。
从理性“逻辑”角度,这是不可能的,但从哲学角度,这是符合逻辑的。
人性本来就是可以符合逻辑的,顺应它,过程肯定是美好的,过分把人性让理性上扭曲,过程一点不美好。
那结果呢?
何不交给上帝呢?
电影中也讨论了财富在面对灾难前的无力性,才智在面对感情前的消退性。
东方文化自身是美的,源于古人释放了人性,而现在流传下来的都是局限人性的条条框框部分,幸福感降低了,创造力也越来越低了。
这个“农夫”长得阴气太重了,和女主腻歪看得我浑身不适。
不行?
还要满140字,好吧。
偶然在B站看到这个女孩,算是比较入眼的,所以找了她的片源来看。
果然,雌兔眼迷离的样子,还是挺对胃口的。
可为什么“农夫”一角选这种阴气森森的脸?
老师,或者太阳王,都可以让我有YY的代入感。
可惜了。
这里面的菇凉都不错,小伙也不错,除了这张阴阳怪气的脸。
否则,至少可以说此片颜值“唯美”,不过这些导演想来喜欢来点恶心的。
先大致谈下剧情,最后一堂课里的三次选择题。
第一场:告诉大家选择理性,这是世界逻辑的基础,就如人的本能,渴了喝水,饿了吃东西,不存在对与错,所以正常人都会选择对延续人类繁衍为目标的人。
第二场:是细化的选择,仍然以延续香火为目的,但是在理性选择之上加了权重比例,类似于渴了要喝水,但是如果水有毒,你仍然会放弃,比第一场多的只是增加智慧的理性选择,依旧是第一场的老套路,选择整体上对自己有利的。
第3场:人性的选择,纯粹的文艺范,选的绝大多数是精神文明相关的,大家也知道精神文明没有物质支撑,是无法生存的,所以导演得让你们都死,不过死的比那些选理性的更潇洒而已。
好,来看看3场为啥都得死,第一场,说起来是理性选择,但是他们老师的愤恨(也就是负面的人性)将理性推向死亡,说白了就是理性选择的再好,也是为人性服务,如果你们不接受我的人性取向,我也利用理性的手段完成我的人性偏向,不给你们密码,你们还是跟我一起死,什么延续香火,在老师个人负面人性面前都是屎。
第二段依旧,选完了是吧,不听我指挥,我让你们都得死,这老师体现的不是什么强者生存,直接就是完全的自私。
第3段呢,既然还是死,不如大家快乐的死吧,所以女主选的文艺范留下来,就如同你已经都癌症了,在医院躺着也是挂,彻底的放纵也是挂,不如就放纵吧。
当然女主的选择肯定不是依着人人平等之类的,搞精神文明的人是人,那些搞基础建设的就不是人了?
所以女主的选择也是很有倾向性的。
最后来讲大局,扯那么多理性和人性的选择,不就是 老师自私的为了泄私愤玩男猪脚么,而女主为了对抗老师,选着所有老师都不要的人来跟老师对着干,话说他两都是最聪明的,利用者人性和理性完成自私的本意,而其他同学都沉浸在选理性和选人性时,他两玩的不亦乐乎。
所以总体上讲,两个聪明人用一个哲学完成着内心自私的对决。
不过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聪明人利用者世界逻辑甚至是人性的选择,逼迫你为他们的自私服务,犹如老板跟新员工说,做的越多能力提升的越快,这话听起来当然有道理,而却对于新员工来讲,难道老板说的不对吗?
可是在这句话后面还藏了一句,从你身上得到的价值就更高了。
不过也算导演在最后从另一个方面解释关于人性的恶与善的选择,老师在每场中都扮演着恶人性的选择,最后得到的都是大家的反抗,而第三场女主的善人性选择,带来的是意外的收获,同时也体现着拥有精神文明的生活才会比忙碌于物质世界的生活精彩,没有精神文明就是行尸走肉,所以也算是导演告诉大家应该选善的这一边,同时最后的结局也昭示了这一点,学生离开,留给老师的只是教科书,3个上楼梯的结局,老师始终是一个人,在人性上都是孤独的,灰暗的,着也是他在各个方面非要去选恶人性的一个结局吧。
心仪的聪慧女生,竟然选择了资质平庸的男生。
哲学教授恼羞成怒,认为男生借助家境才赢过自己。
于是他设计生存游戏,重设自己和男生的背景,让女生再次选择。
如果依然被拒,他就自杀了结情伤。
这是一部讨论哲学的电影?
别闹了,电影只是在展示哲学教授在失恋时如何以死相逼。
这个游戏自始至终就只有一个问题——如果重来,你会选择我么?
为了确保获得答案,教授干扰试验,让女主及其男友抽到指定身份,以便这个问题在不同题设之下分别被回答。
【第一次模拟】女主男友被设定为普通人,教授被设定为神秘角色,女主选择了男友并认为教授是威胁。
但是,第一次试验出现了意外状况。
教授因草率杀害诗人,被女主串通众人在其进入避难所前杀害。
教授未能得到答案。
【第二次模拟】教授进一步修改了题设,女主男友被设定为同性恋,教授因唯一掌握逃生密码被设定为必选角色。
结果,女主依然选择男友,只在男友出轨时,勉强选择教授作为报复。
教授选择同归于尽。
经过两轮实验,教授认定女主对他已无好感(她将神秘身份解读为威胁),不再爱他(只当他是报复爱人的工具)。
如果所有实验到此结束,教授会按原计划饮弹自尽。
但剧情出现转折,女主男友揭穿教授设置的实验干扰,女主随即明白教授意图,并打算拯救教授。
【第三次模拟】保留了之前的题设不变,但女主获得了选择权。
她从人性角度重新选择入避难所人员,得出了全新的答案:人终有一死,宁可在爱中有尊严地结束一切,也不要在功利心中寻死觅活。
女主拯救教授的意图并不隐晦,最明显的就是留下了诗人。
诗人这个角色在前两次模拟都被教授不由分说无情地枪决,代表的是“自我憎恶”。
留诗人就是救教授。
三次模拟结束后,女主特意留下开导教授:我并非因为你是你,而爱他。
所以,你不必伤害自己。
如果重来,你会选择我么?
——不会,但我喜欢你,也希望你爱自己。
教授释然,获救。
philosopher,词根的意思是,有爱的智慧者。
虽然电影开篇以两个大家都熟识的小故事引入,用来界定逻辑和干预之间的边界,但是不能混淆人类是为爱而生的本质。
人的确是有动物性的,逻辑和理性不能掩藏这一点,但是我们也经过无数次思想的进化,才得到今天,并且人类社会构成如此是有“逻辑”的。
如果仅是为了繁衍而进行的交配,我们看看大猩猩就行了,永远和最强壮的猩猩交配;如果以种族延续作为前提,片子中也提到了,这是希特勒才会选择的口号;如果假设地球遭到核爆,辐射之下染色体会发生断裂,并且不只是人类的染色体会断裂,所以即使活下来十个,后续繁衍也会有问题。
如果还会有其他人类存活,那么繁衍更是一个伪命题。
反正都是要死的,何必那么痛苦?
1.很明显这个片子讲的是三角恋。
2.片子中只有老师,女主和坚持观影92分钟后的观众为完全知情人。
老师和女主一直知道对方是什么意思。
3.男主、其他同学,和92分钟前的观众其实并不知道这堂课到底在讲什么,大家只不过是在陪着老师跑火车而已。
4.老师一位自己很理性,他也想让女主理性一些的选择高性价比的男人(他自己)。
5.女主已经看穿老师早就失去理智了(表现为跳出自己的职业道德去刁难男主),她通过自己对于所谓“末日人员”的配置无情的打击了老师。
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此刻男主依然毛都不知道。
6.薯条哥其实可以代表思考以外的真实世界。
所谓人生处处有惊喜,你们哲学家的脑洞再大也比不上真实生活的脑洞大。
7.用人话来概括本片内容:老师:“come on,baby”女主:“you are a nice guy,but...”8.个人觉得可能导演和编剧只是想告诉观众:珍惜脑洞,切勿过度开发。
9.此外,还有一条经验想告诉大家,点击“好了,添加评论”这个按钮之前,请先把自己的评论内容先复制一遍,避免浏览器和网站抽风。
不要问我为什么知道。。。。
以上
很懒的人,也被那些影评逼得不得不写几句了。
非常难得的电影,却被说得乏善可陈,憋气。
首先,影片拍摄很用心,灯光、布景几乎是广告片的水准。
女主角拍得唯美动人,看完这部片子,再去看她的其他照片,就知道本片摄影有多么加分。
剧情严谨精巧,爱死编导John Huddles的脑电波频率。
逻辑老师敬业有野心,加上私情动机,想在课程最后一天,让学生乖乖接受逻辑对人生的统治地位。
他青睐的学生,却用行动证明,逻辑对于人生,只是一件工具,远远达不到统领一切的地步。
混乱、诗意、情感、多样性……这些才是长存的因素。
那些想用绝对理智和秩序清理现实的人,哪怕他手里拿着枪,在所有的科幻电影中,都是大反派。
这部片子则提纯了这个规律,用更简洁的方式呈现。
小细节也精细有幽默感。
诗人在两个回合中,话没说完就被一枪爆头,囧翻。
还有很多,懒人就不一一写了。
老师为主导的前两次实验,大家在悲观压抑中做选择,努力生存,结果死了。
第三次,女主角为主导的实验中,大家用“爱”的感性做选择,快乐生活,结果还是死了。
所以说,老师就是一个绝对的理性主义者,女主角就是一个宣扬“爱”的圣母傻白甜。
NO!
如此理性的老师会认定女主为最聪明的学生,为认为她是这世界上唯一可以懂他的人,会成为情人,可真的不是因为他缺爱啊。
一个极端理性主义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个人拙见,不是老师那样,而是女主角那样的。
老师的理性主义可以说成是一种信仰,而女主角却完全有了所谓的上帝视角——不仅认定这个东西,而且玩弄这些东西。
她的第三次实验,所起到的角色想什么?
所有人都相信她,精神领袖有没有,而最后,所有人都愿意为“爱”献身有没有,生命的利益都在这种伟大的“爱”之下显得无关轻重了。
如果真的是要宣扬爱,影片的结局会是大家一起创造出一个新世界,毕竟留下的人智商能力都不错,鲁滨逊原本也不是什么野外生存专家来着的啊。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女主角其实和老师一样,早就看到了最后的结果,而且看得更远。
她选择欺瞒,不把那些理性的真相给揭露,转而用“爱”这种听上去特别高大上的思想影响所有人。
大家沉浸在一片祥和快乐之中,置生死与度外。
尤其是最后一段”地下情“曝光的戏份,理智如老师情绪是失落与难过的,而女主角冷静得如此冷漠(那个内心充满爱的圣母是这个样子)。
他们彼此认定是最适合彼此时,女主能够冷静说出他们不适合。
那个恋爱中的女人能如此冷静分析——不适合的原因是他们都太清楚这个世界的本质,生命的本质,所以男主角那种”不够聪明“的人才适合她。
所以前面说绝对的理智主义者是女主角那样的,她看透了一切,足够冷漠的享受着”善美“,而不去捅破那个”真“。
薯条哥那种纯属YY的幻想被大家所认可的时候,谁还有理性。
于是大家面带鄙夷和同情的留下课本,对学了一年的哲学表示”哲学之于生活,就像手淫之于性爱“的无所谓的态度。
大家面带笑意的离开,像是单纯的孩子终于用自己的爱证明了大人的理性只是偏执的错误。
而带领他们领略了这一切的女主角,却对那个强硬逼迫他们学会理性思考的老师说”You trouble me(你妨碍我了)“最后的最后,老师三次上楼的迷之结局,不仅仅是画面,背景音乐都有了明显且刻意的不同。
当最后,老师闭上眼睛的画面,接着是女主睁开眼睛的画面时,是不是说明,最最顽固的分子,也被”爱“所”教化“了呢?
然而一切的一切,都是个人感受,所以可能真的只是我内心比较阴暗,想太多吧!
开始还蛮有深度的。。思考后发现越来越无趣。。
WTF侮辱哲学了
苏亚笛尼维要被气活了吧,拿哲学逻辑来娱乐,我没在这片里找到一毛钱理性,全是情感与冲突。虽然制作很精良演员很养眼实验很好玩,但女主和老师的苟且关系与演技以及男主的丑貌实在太讨厌。过程如此情绪化道理如何真知都没用。
有趣,但是虎头蛇尾。三个思想实验非常值得一试,可惜结局太渣。
之于人类个体,在严密得逻辑也取代不了情感
给剔透纯净的画面一个星星,给女一号瓷器一样的脸和嫩滑的小肩膀俩星星。。。顺便,编剧情绪拿捏还是可以的。
核战后,21名求生者通过上网品味进行甄别,自高到低选择10位有价值的人安置到避难所。有人说:“我经常刷豆瓣。”然后就被一枪爆头了······
一部低成本小眾的電影,但也有它的一席之地,就像片中第三次世界末日,10個幸存名額也給一個詩人留了一席之位。
学生,老师,他们的奸情以及脑洞。
boring
呼,又该说什么,选择死亡。。。
生存还是生活?是个问题。
挺有意思的,理智还是打败不了情欲。
立意不高,剧情太作。
感觉导演闭门造车了,稍微跟几个同行沟通一下,剧情都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够YY!够装B!但还不够深刻。。。然后,莫名就转到三角恋的节奏上去了。。。这是要告诉我们:无论怎么装B都是俗人的道理吗??突然有个主题外的疑问,哲学是什么?是研究人性的吗?
理智和情感的博弈而情感终将战胜理智
可以从哲学角度看,三次抉择能讨论个十天八天;又可以从爱情角度看,试探、表白、拒绝都融入一场哲学实验相当妙。【We live… briefly? yes。Imperfectly?of course。Stupidly?sometimes。But we don't mind,because thats the way we're made。
四星全给给Katie Findlay。
建立一个完美合理的世界 让强者去守护 让弱者受保护 这部电影没有最后十分钟就是五星电影 没有最后半小时就能够解救我人生 理想主义终被理性击毁挫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