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城纪』电影以民国时新生活运动为背景,讲一起上层布答礼义廉耻堂下层听成李忆莲祠堂引发的闹剧,故事有多荒诞现实就有多残酷,高层谋求开化民情本是好事,但受千年百年愚民zhen策影响下,在那样特殊年代里,中层浮于形式化的不作为,底层在生存苟且面前无视(无知)道德,使世道变得更加萎靡混乱,而极少数小人物的抗争在历史的长河中则连朵浪花都溅不起,毕竟牺牲掉这小部分就能成全那种环境下的大部分,把人命沦为草芥谁又会在乎呢?
【8分】
偶然间点开的这部片子,带着些《驴得水》和《杀生》的味道,以民国山西农村为背景,荒诞戏谑的手法讲述了一段愚蠢与贪恶交织的悲剧,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民国,山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村里的保长为了趋炎附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县长的儿子,并从女儿口中辗转得知了一条旱涝保收的消息:在村里建个“李忆莲祠堂”(礼义廉耻堂),就可以获得县里拨发的巨额救济粮和银元。
虽然不太明白县里的意思,但是贪财的保长立马勾搭了村里的族长,开始筹谋。
李忆莲是外村的寡妇,带着弟弟独居在山腰,一来二去便跟猎户林硭生了感情,打算重结姻缘,却没有想到一道“李忆莲祠堂”的族令,打破了一切对于新生活的向往。
将礼义廉耻堂听成李忆莲祠堂,是口音与无知所造成的错误,但那份贪婪的心,却也是积在无知中硬生生的恶。
愚民不知愚,第一次将李忆莲和林硭蒙着红布推搡进宗祠,两个不知道未来的人,善良的估计着一切,对着未来生出最美好的期待。
而对于保长与族长而言,拿到白花花的银元胜过一切仁义道德,毁了林硭的家,斩了李忆莲的情,一切都是在为“大家”。
林硭的父亲拯救族长于水火,却未换得多年的感恩,李满真指天声嘶力竭,丈夫的冤魂还在黄河里飘荡,而那用命挣来的土地,却要被逼收回,她想去告,告南京,告她认为不公的遭遇,她想找一个可以替她做主的地方,可遥遥南京,无知的妇人最终的结局,依然是染病路途。
带着面具张扬地扭动着身体,高高架起的柴堆,族长家的妇人用力的搓洗着李忆莲的身体,这场毫无人道的祭祀就这样拉开了帷幕,林硭被关在槛栏中,村中的召集的锣鼓,敲了三遍,一辆板车捆着被灌了鸦片的李忆莲走向祭祀高台,钉在十子板上的她,神情涣散,鸦片带来的幻觉冲击着她的思维,她仿佛又看到了自己三岁做童养媳,六岁被卖到北方,几次辗转,终于遇到可以过下半生的人,终于将要重新的生活。
烈火从底部一点点的攀上高台,仿佛一条条毒蛇吐着信子,慢慢的逼近,火焰升高,已经看不清李忆莲的脸,狂野的舞动伴随着祭祀之乐达到顶峰。
面具下的每个人仿佛都是吃人的狂魔,饮人血剜人肉,高台上死去的不过是一个外姓的寡妇,而后能换来的就是救济粮和白花花的银元,他们并非无知到不知杀人作恶,只是那心中的贪念早已胜过了所有的善念。
卖了宗祠中祖宗手里的金锭锭,雇上 500 名工人,虚声虚势的开展祠堂的建设,欲望所带来的滚雪球般的影响,越来越大,而愚蠢所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近。
盖了印的收据,被抬走的银元,更大的贪席卷了愚蠢,折腾一圈的结局令人唏嘘。
放了林硭后的复仇,显得更加的悲怆,没有心爱的人,没有家中的老母亲,没有生活了数年的房子,他的孤注一掷也不过是尽数全失。
万愚可成恶,而这恶不仅仅来自于无知 ,更是那泯灭人性的贪念!
这样一部用心的电影,票房如此惨淡,着实可惜。
导演认认真真讲了一个故事,比驴得水更切骨的故事,因为它比驴得水更真实更接地气。
这样的事可能在现实中不会发生,但这件事中从头到尾所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的人性确实实实在在的。
因为即使在如今,人性也还是如此。
保长和族长想得是如何骗政府的钱,县长想得是如何抢百姓的钱,百姓想得是怎么吃饱饭,李忆莲想得是怎么嫁人过安生日子,她儿子想的是如何在小伙伴面前获得尊重。
林硭想保护住自己的家和女人,但在大家面前,他什么也保护不了。
故事以林硭开枪结局,但我们知道他什么也保护不了,家园和女人都失去了,他只不过是困兽之斗,无谓挣扎而已了。
也是偶然看到的,点开之后很惊喜。
看到很多争议,但是我是真的喜欢这个片子。
先看了原片,再看了导演评述的版本。
觉得我喜欢的第一个原因可能是和导演观点的契合,人物不能极端地好坏,每个人应该从自己的动机和视角出发,好啊坏啊没有那么绝对。
这一点其实应该是绝大多数的讲故事人的基调,但是竟然还挺难找到的。
片子尽量将每个人都调成真实生活模式,所以有贪财好色,有小善有群恶,每件事情的发生有其逻辑合理性。
第二个就是电影主题,对于封建的批判对革命的预兆和对人性的思考。
我有一点反感有人说现在人一提借古讽今就高潮。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文明的确是从那个样子演变到今天的。
体制是个很沉重的话题,但沉重不意味着不该触碰。
封建制度和宗族文化在漫长的积重难返过程中充满了压迫和对人性的摧残,尤其是对女性的摧残,从身到心。
网络上的舆论风气,对一到民国电影揭露腐败,就会歌颂共产党和红军这样的走向十分敏感,仿佛觉得这是陈词滥调,觉得说出来这话的人,已经不够创新了,不足以显示自己的见识高远了。
所以我对导演能够直接说出来那段关于镰刀和锤子的话是十分尊敬的,这个时代的艺术,就应当有这么一类既有审美价值又有信仰的电影和导演存在。
(其实好像也没这么严重,我说着说着好像有点跑偏了……)第三个原因就是电影人物的细节,十分有意思的黑色幽默。
比如保长和族长,虽话里说是族长为大,可看地占卦的时候是保长站前头,马屁精也是积极奉承着保长。
比如李福之前被孩子群戏耍,拿了枪之后回去显摆摇身一变成了爷,竟然也是女娃伺候着,男娃给烤东西,谁敢说不是受了大人的影响。
比如分那几封大洋的时候,算卦的那个想接又没接着的劲,听导演说这个演员本来是一个银行的行长,被忽悠来了拍的电影,但是演的真是不错。
这样丰满的细节由导演和演员共同呈现了出来,至少我觉得是很有趣的。
但我也和导演有一些不一样看法的地方。
林硭和李忆莲的的人物塑造没给他们留下太多能发挥的地方,也没有给他们一些如以上人物特征的一些细节,以至于导演说林硭是要守住他的土地和女人,以此完成对封建宗族这类黑暗的对抗,实在有点过于机动,铺垫不足。
且这样一来,导演把女人当人了吗,还是只是和要守护的东西和地是一样的,让我有些不适。
再就是演员的一些东西。
保长村长人物立得极稳,另外分粮食的狗腿,那个马屁精和与保长偷情换粮食的大婶都刻画地极好,更有斯琴高娃老师短暂但高光的片段,显得林硭,李忆莲的甚至和她儿子都太稚嫩了。
李忆莲的美可以说是因为要带有象征意义,所以没什么违和的,但是里面有些妇女儿童脸蛋光滑的就有些离谱,我真不是杠,服装和背景做的真的挺好的,但是一看到那个光滑的脸我就出戏,风沙那么大的地方……大概这也是我更聚焦与保长村长和那个算卦人的原因。
还有导演说儿子回来找林硭那一顿吼戏是演的挺好的,但是我真的当时就觉得不好,因为太正了,孩子和林硭都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让我仿佛短暂离开了这个荒城……总得来说瑕不掩瑜,我还是十分喜欢这位新导演的这部处女作。
个人观点。
细思极恐的一个细节是,女主带着儿子逃出去,跑到男主家中,晚上小男孩说要出去守着报信,结果真的去给人报信了,然后就是男女主就被逮着打的镜头,然后镜头一切,是一群小孩子围着小男孩讨好他……这能说是亲儿子间接害死了亲妈吗?!
影片结尾小男孩还在骂男主不对他负责任……小孩子尚且如此,何况是那帮大人们,真是凉透人心。
大晚上的为什么要选择看《荒城纪》简直是找堵[捂脸]… 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封建礼教吃人再现江湖……节奏慢了点,可能是导演风格?
看的时候很多弹幕diss配乐,然而个人觉得恰巧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配乐,给这个荒凉荒诞的故事添一抹反差色彩。
最震撼的是愚昧的村民烧死李忆莲的戏,仿佛回到了黑暗的中世纪…… 另外就是林硭和李忆莲以为村里为他俩的事儿大势张罗,但最后却得知是要为李忆莲建祠堂,导演的处理很有意思,全世界都是黑白色,只有象征着两个人火热内心喜事的红布条显出颜色,可以说是相当讽刺……这种手法不是他第一个用,但在这个戏里令人印象深刻
可圈可点。
配乐时而惊艳时而WTF?
哈哈哈,有时候感觉还挺土摇。
有时候起止会比较突兀。
很喜欢拍的黄土高原景,林硭和李忆莲蒙着双眼进祠堂的画面真好看啊!
脑子里强行循环 一块红布。
剧情不是很出彩,不够直抵人心,平铺的场有的部分感觉要强行搞笑。
景和情节明明够大,感觉总有什么没打开。
虽然在生存得不到保障的时候强行要求道德本就违背天理,但扒开生活的外衣,不只生蛆,还有血淋淋的恶、贪,还是让人汗毛倒竖。
陶管家就是生活中的欲望,不愁衣食,养尊处优,指缝干净,面庞洁净,字正腔圆。
村民才是生活的本质,棉花冒出来的棉袄,剌喉咙的玉米面,洗不干净的手和脸,泪流下来都是横着冲刷皱褶里的黑灰。
没有流量小生小花的这部戏,大家表现都很好,这些演员的方言会跳戏,不过好在也不用听懂,最惊艳的可以说就是这些演员了。
一星给选角儿,一星给配乐,一星给斯琴高娃。
《荒城纪》这部电影,在当下的电影市场里别具匠心。
它将背景设定在民国,却不像许多电影那样描述文人雅士的风花雪月,而是无情地展现了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国民的愚昧无知。
整个故事就是因为某偏远小山村保长将“礼义廉耻堂”听成了“李忆莲祠堂”,为一个原本想要私定终身的寡妇建了个贞洁祠堂,由此引发的悲剧。
在我看来,《荒城纪》的“荒”,不只是饥荒,更是荒唐、荒诞。
这是一部文艺电影,导演借助影片想要传达很多思想。
我个人有这么几点思考,简单聊一聊:1.对封建思想的讽刺和批判民国新生活运动的出发点和提倡的内容多少是有一些进步意义的,但其本身是一场混乱的运动,就在于观点不统一、形式主义居多,就在于“用封建的伦理纲常来控制人民的思想、言论和行动,用对民众生活细节的要求来转移人民对政治腐败、军事无能、财政危机、思想文化钳制的不满”。
这种封建思想是对五四运动“人的发现”的背离,在影片中突出体现在扼杀个人情感尤其是女性情感的自由追求上。
族长他们所提倡的“贞洁烈女”其实就是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体现。
2.对宗族思想文化的批判影片中,因为所谓的宗族思想和祭祀文化,族长、保长和村民们可以把一个普通的外姓村民李忆莲任意宰割,先将她神化,为她建祠堂,再因为她“大逆不道”对不起祖宗和神灵而残忍地烧死她,因为“祠堂本来就不需要活人”。
这成了村民集体杀人的正当理由,而丝毫没有内疚感和罪恶感。
3.对所谓“国民性”的批判这部电影就如同看鲁迅先生的小说一样,把村民的那种“愚昧”“麻木”“无知”表现得淋漓尽致。
为什么我要在“国民性”前加“所谓”二字呢,因为我倒不认为这种特点是中国人独有的,或许可以说是人性的阴暗面,在某些特殊环境下很容易被激发。
具体到影片,当族长宣布为李忆莲建祠堂时,有些村民起初还开玩笑般质疑说,祖宗还管谈恋爱这事吗?
随后不知道哪个村民幸灾乐祸地来了一句,“林硭娶不到李忆莲喽!
”村民们好似恍然大悟一般,都开始起哄、叫好。
这种心态其实很好理解,李忆莲是个漂亮的女人,喜欢她的村民一定不在少数,所谓自己得不到便希望别人也得不到,看到林硭不能娶李忆莲了,他们便觉得心理平衡了。
后来对李忆莲实施种种不公正待遇的时候,没有一个村民制止这种行为。
4.思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影片中的村民,恐怕体现的不只是“国民劣根性”,因为他们已经从“旁观者”走向了“参与者”。
他们认为只要牺牲两位主人翁,村里的救济粮就能发的多一些,因此这是村子的整体利益,是正义的事业,于是站在了一起。
这就引申到一个问题,是否为了集体的利益可以随意牺牲个人的基本权利。
我们再进一步思考,村民和保长、族长,到底在乎的是集体利益还是个人利益呢?
保长、族长,显然存在贪污行为,林硭也对村民说过,大意是政府发了多少粮食,你们拿到手的又有多少,不去想想剩下的被谁占去了吗?
不过保长和族长又确实有为村子整体考虑,甚至保长牺牲自己的女儿,把她嫁给了县长的“傻”儿子,换来全村的平安,当然也许也有为自己攀上高枝的考虑。
村民表面上是为了维护村子集体利益,但归根到底还是为了自己能多拿些粮食。
所以说,个人和集体是很难完全割裂开的,无限度地削弱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也会受损,反之亦然。
在平衡二者的过程中,每一个人的生命权和人身自由权都是不可剥夺的。
事实证明,保长也好,村民也好,最终没有因为牺牲了两位主人翁来获得根本的好处。
话又说回来,之所以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会如此激烈,有它的时代背景。
如果村里不存在饥荒,如果没有那种封建思想,村民还会闲的没事干对李忆莲、林硭进行“迫害”吗?
5.揭露腐败问题片方号称“展现真实民国”,影片中多处可以体现对国民政府腐败和村民趋炎附势的讽刺:保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县长的“傻”儿子;某妇女为了多拿点粮食,和保长上床;县长的管家来给村里发金条,金条装在箱子里,保长拿出一点放在桌子上作为给管家的好处,没想到管家轻描淡写地说:桌子上的金条给村里留下,箱子抬走带回去。
《荒城纪》这篇电影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不足:故事还是比较简单,稍显单薄;男女主人翁之间的感情刻画不够深入,主要停留在生理欲求方面,甚至最后男主人翁回忆,想的还是那些事。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个人观点。
总体来说,《荒城纪》是一部很难得的反思大于娱乐的文艺电影。
看完这部电影,要比看一部《变形金刚》式好莱坞大片心情沉重得多,却也回味得久。
本文首发自文学小溪微信公众号,欢迎热爱电影和文学的朋友关注,感谢
01前年读过一本书,美国作家托马斯·卡思卡特的《电车难题》,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
一辆有轨电车失控,前方轨道上恰好有五个人,如果电车继续前进,这五个人必死。
而此时在另一条轨道上有一个人,如果通过扳道岔将电车改道,便可以救了那五个人,但却会将这一个无辜的人撞死。
此时,路人A恰巧在道岔处,他果断扳动道岔,使电车转道,最终救了五个人,却因此牺牲了另一个无辜的人。
问,路人A的行为是否有罪?
书中假设了一个社会法庭,检察官、法官、律师、教授、宗教人士、心理学家、学生等等代表不同利益阶层的人士纷纷发表意见,争论得不亦乐乎,但最终却没有得出一个众人皆服的结论。
也许,只要关乎人类生命,就注定是一个永远没有正确答案的两难选择。
2018年5月,国内上映了一部国产影片,片中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民国时期,与这个“电车难题”相类似的故事。
唯一不同的是,片中的选择者们,在众人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而且选得那么理直气壮、合乎民心。
只是,这种浩浩荡荡、势不可挡的汹涌民意,却叫我心头发堵、后背发凉。
这部影片就是《荒城纪》,豆瓣评分6.8。
02警告:下文有部分剧透!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民国,当时国民政府正在蒋委员长的亲自号召下,开展轰轰烈烈的新生活运动。
在山西的一个偏僻农村,保长将自己漂亮的女儿翠翠,嫁给了县长家的傻儿子,而因为这门亲事,保长的村子,总能多领到救济粮。
一天,女儿翠翠给保长透露了一个内幕消息:政府正在搞新生活运动,对于修建“礼义廉耻堂”的村子,政府会给30万大洋的补贴和救济粮。
这个内幕消息令保长大喜过望,觉得十分有利可图。
只是,这个祠堂的名称让他犯了迷糊。
李忆莲祠堂?
为啥政府要给村里的寡妇李忆莲修祠堂呢?
观众看到这里已经明白,因为山西方言的缘故,保长将“礼义廉耻堂”听成了“李忆莲祠堂”,而他们村里,恰好就有一个名叫李忆莲的寡妇。
于是,围绕着一个啼笑皆非的误会,在这个偏远农村,发生了一幕幕越来越荒谬甚至残酷的故事。
而在这充满黑色幽默的故事背后,我闻到了掩盖在“礼义廉耻”牌匾下的血腥味。
03保长回村与族长商量修建祠堂的事,族长更是迷惑不解。
其一,自古没有给寡妇修祠堂的先例;其二,李忆莲又不是本族人;其三,这个李忆莲还活着呢!
哪有给活人修祠堂的呢?
但面对保长言之凿凿的保证,以及那30万大洋补贴和救济粮的诱惑,族长也就顾不上详细论证这件事的合理性了。
这是一部黑色幽默的影片,粗粝的质感,荒诞的剧情,残酷的结局,为观众打造了一个民国版的蛮荒世界。
《荒城纪》与去年热映的影片《驴得水》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样的民国背景,同样的荒诞故事,同样的贪婪成性,同样的女性悲剧。
导演徐啸力没有迷失在为黑色而黑色、为批判而批判的歧路上,整部影片还是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主干枝叶齐全,合乎自然生长规律,观众看得也就比较有代入感。
剧中的村民,包括保长和族长都大字不识一个,但导演把这些人物的性格刻画的既复杂立体,又真实可信。
一个个人物在看似憨傻蠢愚的背后,显露出的是自私贪婪和残暴。
04保长,为了村里人能在乱世吃到救济粮,不至于村塌人散,于是把女儿嫁给了县长家的傻儿子。
这看似舍小家为大家的义举,其实却掩盖了保长内心的鬼胎。
他在县里以每人三十升的标准领救济粮,但回村发放时,却只给每人发两升,其余全部私藏。
拥有粮食,就意味着在村中拥有了无上权力,不但会令村民们俯首帖耳,甚至还可以作为筹码交换其他利益。
比如村里老实巴交的一个村民,他的老婆就是跑到保长家的炕头上,才领回了十升粮食。
族长,禁止外姓入祠堂,看似宗族传统的坚定维护者,但为了现实利益,又随时会将祖宗规矩抛诸脑后。
族长召开宗族大会,通过了两条事项,第一宣布为寡妇李忆莲建祠堂,第二强制征收村民林硭家的宅院修祠堂。
这两项决定,统统都与祖宗规矩相违背,但族长丝毫没有犹豫。
之后因为资金紧张,族长和保长,更是不惜将祖宗雕像手中的金锭偷去换钱。
族长这个角色,属于典型的实用主义者,他坚守的所谓信仰与传统,只不过是为他获取现实利益的遮羞布罢了。
至于一众村民们,更是一群没有是非只问利弊的乌合之众。
保长答应多分粮食,他们便助纣为虐,拿枪拿棍呼啸而至,帮保长去强拆林硭家的房子。
族长说李忆莲挡了村里的财路,村民便如豺狗扑食般群起而攻之,丝毫不露怜悯之心。
为了所谓全村人的利益,保长、族长以及村民,共同合谋,实施了“多数人的暴政”。
不但禁止寡妇李忆莲与林硭再婚,而且将她软禁供养起来。
之后又因为李忆莲逃跑去找林硭,丢了“贞洁”,与修祠堂的精神不符,于是动用宗族家法,一把火烧死了她。
反正,祠堂也是给死人建的。
当熊熊大火冲天而起,村民围绕火柱欢呼起舞。
在村民们看来,寡妇李忆莲就是他们乞求老天赐予粮食的祭品,因为救了全村人,所以她的死是值得的。
而保长和族长唯一感到遗憾的就是,李忆莲这么一个好看的寡妇,烧了,还真有点可惜了!
05之后,县长的代表陶管家,带着牌匾、大洋和记者,来到村里举行授匾仪式。
保长和族长听了半天陶管家的讲话,也没听出来这个祠堂和寡妇李忆莲有啥关系。
虽然隐隐觉得出了大差错,但此时他们已经无路可退,只能硬着头皮将错就错。
只要牌匾上的字数一样,他们就没有错。
一幕幕荒诞的剧情,一出出黑色且残酷的举动,在众声喧哗中,剧中人物各得其所。
保长和族长得了政府的一块礼义廉耻匾,官员得了功绩和贪污的大洋,村民得了粮食。
唯有寡妇李忆莲,牺牲了小我,保全了大家,也许还会被正在修建的一座祠堂永世纪念。
只是,这个祠堂恐怕永远也建不起来了!
李忆莲这个角色,影片中也有多处台词与镜头的隐喻,将其比作了祭祀用的猪,暗示了其作为祭品的悲惨命运。
比如宗族议事,因为事关李忆莲,所以由村中的妇女为她洗涮更衣。
那个大婶一边熟练地刷洗李忆莲,一边说,“进宗祠,一定要刷得白白的,往年上贡的大猪,都是俺俩刷的,一根毛都不剩。
”
另一个镜头里,被软禁的李忆莲低头盯着上贡的猪头发呆,此时她的半个脸与猪嘴同在一个画面中,合二为一。
这个漫画一般的怪异形象,既搞笑,又再一次暗示了她作为祭品的悲剧结局。
这种笑中带泪的幽默,颇有一些周星驰喜剧的味道,这也是我比较欣赏本片的原因之一。
06哲学家康德在他的著作《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曾说,“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当我们为了实现一个“光明伟大”的目标,不惜踩踏着少数人的尸体前行时,我们内心是否产生过一丝犹豫?
那个踩在众人脚下,充当铺路石的尸体,他的生命,到底是目的,还是手段?
此时,再回到本文开头提到的那本《电车难题》,以及书中的那个道德困境: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否可以牺牲少数人的利益?
若是影片中的保长、族长和村民来回答,恐怕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可以!
舍小家为大家嘛!
大河没水小河干,大家的利益保证不了,个人的利益更无从谈起。
”若是你来回答呢?
反复看了签字画押的纸条,又切换到影片开头,确认是不是自己记忆出现了偏差。
我的记忆没问题,开头是民国廿四年,画押的纸条上写了民国叁拾肆年。
所以陶管家知道了这个村子的人根本不识字,更不用提国之四维。
拿走三十万大洋除了有恃无恐,更多的是陶管家心里清楚,这个村子的人根本不配。
饥荒年代,30万大洋代表的是什么。
是粮食,是命。
但是这个年代,闭塞的村子里,30万大洋能带来什么呢?
带来保长和族长的面子,带来他们的地位。
冷眼旁观的荒诞幽默。没文化,真可怕。
寓言式的故事,觉得环境塑造的不够好。想荒诞,但很无趣。升格太多,特殊角度太多,没有整体观念,配乐不喜欢。导演音轨也是没内容……
比驴得水还是差十个杀生,比卡夫卡的《在流放地》差十个<burn the witch>
民智未开,很可怕。民智开了,更可怕。有的时候,选择随波逐流、不去思考,像个庸人一样活着也挺好,最起码少了很多烦恼。
创意不错,整体控制力不够,无论是剧本还是表现。
荒蛮故事
荒诞 礼义廉耻堂 李忆莲祠堂
很接地气的一部电影,画面,演技,语言都还原真实,黑色幽默加讽刺的内核,我觉得不比驴得水和村戏差,作为导演的处女座真的很棒了,可惜没名气和票房
一个时代的国家悲剧
在家里投屏到TV上看的
开始还有点期待,结果故事讲着讲着就彻底乱套了,各种荒腔走板、生拼硬凑、无的放矢、不知所云。
瞎了这好题材。
如坐针毡,看到一半就想走了,电影我都懂,可是这个服化实在太糟糕了,那些破棉袄,那些愚昧,我都明白,可真的看不下去。我看不了这种电影了。
借古讽今玩得很6,很荒诞了不过现实应该更荒诞吧~作为处女作电影质感不错,不过总感觉还是差点火候。
礼义廉耻的悲哀,群体的愚昧与麻木,思想的封建落后。像是《村戏》的低端版本,有些段落用力过度,有些段落又过于含蓄,导演的诉求鲜明,但功力还不够深厚,不过作为处女作这个完成度已经相当可以了。
穷山恶水出刁民...愚昧落后的地方折现人性的荒诞...李忆莲的光腚腚...白馍馍烧了多可惜...李忆莲和蒋中正是亮点...管家一锤定音,为这场闹剧画上句号...摇滚乐是什么鬼...
喜剧的表层下,实则是吃人的现实。看似荒诞,实则讽刺,于古于今,人性皆如此。
开个好头,却在后面乱了方寸,作为当年《红樱桃》男主的导演处女座,感觉被调侃和严肃扰乱了方寸,使得后半段既没有驴得水的嘲讽,又没有杀生的深刻,这种借古讽今的故事,剧本是导演眼界和能力的刻度尺本来后半段真可以在人物以及故事上多做文章,而最终呈现的套路只会让人想打个哈欠2星半,6分
立意确实不错,但可惜故事没编好,配乐更是不知道配的什么玩意儿,演员也就斯琴高娃演得到位,其它一个个都浮夸得要命。
礼义廉耻和蒋中正,被听成别个意思,哭笑不得之余,又觉荒诞感开始落地生根。钱眼中的官僚,一脸苦兮兮地委屈,实质都在捞那不该捞的财物,叹的是,总有一群愚民,更叹的是,清醒的勇士会被一层层地剥去皮。比《杀生》要乡土,要锐利,要酣畅。黑得不知如何是好。郝星棋真美。处女作很可以。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