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看了电影之后再来写感想,但感觉目前这局势这片还在拍么都不清楚,就趁着在被窝里窝着的今天写一写,喜欢历史的随便看看。
韩国一般都在年底上一部爱国大片,去年是《夜枭》,里面的坏医生叫做李行义,是不是大家会觉得一个韩国人没兴趣;但是李行义是李时珍的原名,你是不是就能get到点意思。
总有一种印象是我们国家爱国教育重,但其实照着日韩我们差太多,人家真的是怕你觉得历史枯燥无聊天天变着花样给你拍各种人物的片子,我们这就是一道菜天天塞给你吃塞给你吃直到你吃到想吐厌烦。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文笔非常幽默诙谐的长篇,但只有描述明军援朝打丰臣秀吉部队的那一篇,语言的惨烈、残酷,我当时在书店看的时候眼泪完全收不住。
历史上壮烈的援朝远不只一次。
《露梁海战》的大背景通俗简单说来这样:丰臣秀吉称霸日本后呢想攻打他一直憧憬的唐朝,(日韩思维其实是很不一样的,韩国是你强大我就依附你,日本则是你强大我就要超越你),说借道朝鲜,把朝鲜王室打的深夜跨过鸭绿江来找明朝求救。
明朝就派兵去看看究竟。
朝鲜军不是全都败了,东西南北四方唯独南面李舜臣以少胜多打了胜仗。
我突然想到从小到大我遇到的亲戚朋友没一个叫尧舜禹的,因为在中国人这里这是神普通人担不住这贵气,但是李舜臣哥仨李尧臣李舜臣李禹臣,李舜臣据说汉语还非常的流利。
李舜臣打了胜仗本该奖赏,但是其他三方的将军不乐意了,独独你赢了不是显得我们三个很笨吗,皇帝也是很没脸皇帝都逃了结果倒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将领奋力保国,最后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罚去做苦力(古今常有的桥段)。
后来还是明朝大部队到了问这个人在哪里,这就成就了李舜臣后来成为朝鲜半岛民族大英雄。
简单说是这样,其实书里的描写远复杂的多惨烈的多,很多在抗倭时都没有死的战将最后牺牲在了异国他乡。
露梁海战结束后,朝鲜王室给明军竖了一个巨大的慰灵碑,说永远不忘记明朝救国之恩。
但这个碑早就不知所去(我觉得是故意的),我还在一个韩国纪录片里看到说,李舜臣拯救了明朝大军。
摊手,无奈。
露梁海战的主要指挥官是明朝的陈璘和邓子龙,李舜臣只是配合打海战。
但你看这个海报只有李舜臣,你就能明白根本不可能尽可能还原历史。
这片据说还是韩中合拍,不知道国人怎么被丑化。
其实无论是露梁海战,还是抗美援朝,只要明白目的是防止自己被侵犯,那就足够了的。
不用要求别人感谢你的牺牲和付出,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露梁海战》(韩语:노량:죽음의바다露梁:死亡之海)是一部去年出品的韩国电影,据说拿到过票房冠军(周冠还是年冠就不清楚了)。
因为笔者之前看过一些优秀的韩国电影,同时也对历史战争电影感兴趣,前几天变也找来网上资源看了一下。
但两个多小时的片子看下来,简直遭受了一番心理酷刑,完全可以用下面的表情包来形容。
首先必须承认,这是一部从韩国立场出发的民族主义电影。
这种电影每个国家都会有,都会有拔高本民族形象,各种民族主义情绪的渲染,以及对敌对者的丑化等做法,不能把这种片子和现实划等号。
因此,我看这些电影都尽量放低期待,也不做过高评价。
但这部片子还是突破了我的忍受底线,原因在于它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造神”,造神之余,又对当年援助者吐口水,这就太让人作呕了。
我们先来说说本片第一个大问题,就是对“李舜臣”的极端美化。
李舜臣是本片的主角,又是韩国人的民族英雄,美化他无可厚非,但美化也要有个限度,即不能把“人”变成“神”。
人是不完美的,有能力缺憾的,而神是完美的,无所不能的。
一个作为“人”出现的英雄,才更能体现英雄的可贵和不易。
韩国电影不是没有塑造过这种平民英雄和不完美英雄,但在这部片子里却在大倒退。
影片开始,交代了这场被韩国称作“倭乱”的万历朝鲜战争将进入尾声。
但影片却用几句字幕,把战局的扭转原因说是李舜臣打赢了鸣梁等海战,迫使日军退守南部海岸。
这当然是胡扯,海战赢归赢,和陆战有什么关系,难不成日军都是水军不成?
在历史上,李舜臣虽然在鸣梁等地取得了大捷,但没能阻止日军继续北上,他本人在取胜后就放弃了基地,撤到大后方去了。
而日军南退主要是因为陆军实力不济,在蔚山等地与明军反复拉锯,损失很大。
加上明朝不断从本土派来援军,日本前线将领失去了战意,但碍于丰臣秀吉的命令不能回国,就选择了龟缩战略。
电影把明朝陆军的功劳全部拿走给了李舜臣,不仅对明军不公平,对那些幸苦支援陆战的本国同胞也不公平。
另一个“神话”是影片中李舜臣声称要打到日本列岛消灭日本水军,让日军不敢再犯。
而片中日军主将小西行长和岛津义弘也声称,打海战是为了消灭李舜臣,防守朝鲜入侵,震慑德川家康。
似乎李舜臣率领朝鲜水军已是东亚的无敌舰队,威胁到了日本本土。
这种扯淡简直不值一驳。
客观的说,朝鲜水军当时的实力确实优于日本,这主要是朝鲜水军大量装备火炮,造船技术较高,能打造大型的板屋船和坚固的龟船。
相比之下,日本的水军火炮稀少,火枪也不多,战船基本上是小型的划桨船,战斗方式还停留在跳帮肉搏上。
所以,李舜臣的连胜,是建立在两国水军装备和战术的代差之上的,日本战船往往是还没开打,就被朝鲜水军的火炮在远距离打沉了。
但朝鲜水军的弱点是数量太少,战争巅峰期也不过250艘左右的战船,所谓龟船也只是点缀般的存在,主力战船板屋船则全靠人力驱动,不能在外海航行。
这样一只水军,保家卫国尚且可以,去扫荡日本未免不自量力。
第三个“神话”也是最令人无语的,是李舜臣战死之前擂鼓助威,日将岛津义弘居然被鼓声给惊倒吐血,暗示这位日本历史上的传奇人物被李舜臣给吓死了。
这种改编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岛津义弘死于1619年,也就是他安全回国后还多活了20年。
他在露梁海战后确实心有余悸,连夜逃回了日本。
但他的惊恐,是部队损失太大。
其水军部众几乎全灭,本人全靠家臣亲兵拼死保卫才突围而出,岛津家的御马印(相当于军旗)也一度被明朝联军夺走。
岛津义弘突围后,认为“寡不可战矣”,因此选择了逃遁。
与电影中相反,历史上的岛津义弘很有可能是狙杀李舜臣的凶手,因为李舜臣是率军冲击岛津军时中埋伏而亡的,射中他的是日军火枪,而岛津氏正是日本战国时代比较擅长火枪技术的大名。
影片说岛津义弘被李舜臣惊吓,简直不要太YY。
至于其他一些美化李舜臣的情节,比如足智多谋、战力超群等,这种比较“正常”的改编我们就不吐槽了。
笔者想说的是,美化历史人物没有错,但不能没有底线,一味“神化”。
想表现李舜臣为了保卫国家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完全可以把焦点放在他如何重建水军,鼓舞人心,又身先士卒抵抗侵略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能感动人心。
但无脑吹捧,除了让民粹高潮,只剩下被外国人耻笑。
第二个大问题,是对盟友明军的极端贬低和丑化。
韩国影视剧丑化中国已不是稀奇,但在这种宏大历史剧里丑化有再造之恩的明军,笔者是第一次见。
片中所有的明朝军人,上到总兵下到士兵,包括战死的邓子龙、未露脸的刘𬘩,都不同程度地被贬损了一番。
影片前半部分,副线是明军与日军私下媾和。
这个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不能说是抹黑。
明军在战争后期屡攻日军城堡不下,将士疲乏。
前线将领为了避免更多伤亡,尽快结束战斗,多次主动找日军议和,给出许多条件劝他们弃城撤军,明军将领可以搞出一个捷报送到北京,保住天朝的体面。
这种事情在明清时代是常规操作了,天朝对待外夷不外乎“剿”和“抚”,都是符合朝贡体系下的逻辑的。
只不过,明军的议和计划没有经过朝鲜方面的同意,让朝鲜人事后大为愤怒。
但片子把明军水军统帅的陈璘刻画成主和派就是污蔑了。
陈璘本人是排斥议和的,得知刘𬘩在陆上与小西行长媾和,还把刘𬘩的使者大骂了一顿,指挥水军封锁日军的出路。
后来经过小西行长的反复请和,他勉强同意,但提出日军要交出最重要的顺天城才肯放行。
如此苛刻的条件,加上明朝水军丝毫不放松封锁,让小西行长怀疑陈璘没有议和诚意,因而决定向邻近的日军求援。
此后发生的事情,陈璘确实犯下了错误。
他收了小西行长2000颗首级的贿赂,放了一艘日船出去,使得小西行长顺利地向岛津义弘等人通风报信。
朝鲜的史料称,是李舜臣觉察了日军的阴谋,向陈璘大哭恳求,才使陈璘决议出战。
中方史料则记载是陈璘截获了岛津义弘给小西行长的回信,发现被骗,立刻集结明朝联军前往露梁堵截日军。
客观来说,两国的史料都各自拔高了己方的作用,当时的情况,更有可能是中朝两军的情报互相印证,确信了日军阴谋,陈璘在李舜臣的建议下决定在露梁伏击日军援军。
而《露梁海战》采用了朝方的说法,然后隐去了李舜臣“哭求”的细节,把陈璘改成一个软骨头,一个劲用龌蹉手段劝李舜臣不要打仗,配合明军与日军议和。
最后李舜臣一意孤行要去露梁迎战日军,陈璘还是不想打,声称自己只是去给朝鲜军壮声势而已。
影片的中段是双方的遭遇战,朝军消灭了日军先锋,原来作壁上观的陈璘这个时候要来抢功,带明朝水军出击,但被日军打得大败。
邓子龙冲上去想杀岛津义弘,结果被对方秒杀。
日军把这位老将的头颅被扔到陈璘面前进行羞辱,而陈璘也被日军包围,差点被俘虏,幸好李舜臣及时赶到救下了他。
这段情节就是魔改历史了,李舜臣的朝鲜水军确实是先锋,但他们提前暴露了,被立花宗茂率领的日本水军抢先进攻,是李舜臣首先陷入了日军的包围,陈璘带领明朝水军帮他解了围。
陈璘因为冲的太快,旗舰成了日军的新目标,但他带领部下肉搏一直坚守到了天亮,直到邓子龙前来增援。
明军随后用火筒焚烧围攻的日船,把日军打退。
但邓子龙追击败退日军时,舰船不幸被己方的火筒打中起火,日军趁机登船杀死了他。
所以,片子把邓子龙表现得有勇无谋,只会当明朝两军矛盾的和事佬,实在是有辱这位老将。
影片的后半段用了很长篇幅和慢镜头表现李舜臣的牺牲,临死还在鼓舞士气,而且要求隐瞒死讯直到战斗结束。
这种改编无可厚非,但却完全抹掉了明军的身影,最后的决战几乎全是朝鲜水军英勇杀敌的镜头,好像露梁海战是全靠朝鲜水军打赢的。
实际上露梁海战中明朝水军才是绝对主力,明军战船一共出动了400多艘,朝鲜战船不过60余艘而已。
而且明船高大坚固,拥有更先进的虎蹲炮,既可以发射大石子破坏船只,又可以发射小铅子杀伤敌兵,加上可以喷射火焰的火筒和凶猛的佛郎机炮,日本战船几乎无法抵挡,成片地被摧毁。
朝鲜水军反倒在李舜臣牺牲后陷入了混乱,被日军反扑,仅将官就战死了六十多人,部分船只还被立花宗茂的部众夺走,使得立花宗茂逃离战场。
最后,还是明军出手救下了朝鲜水军,并全歼了未能逃脱的日军。
整场战役中,朝鲜水军都是在明军的指挥和调度之下,李舜臣也是受陈璘节制的。
所以,整个片子就是在颠倒是非,把配角当主角,把主角当龙套。
这么改编无非就是突出李舜臣的光辉与伟岸,告诉观众:看啊,我们的老爷在被盟友拖后腿的情况下,在失去生命之后还能打败岛津义弘这个强敌,以一己之力实现全朝鲜的光复,他不是神是什么?
写了这么多,笔者已经是无力吐槽。
我们当然可以用各种鄙夷的词汇来批评他们,但骂完之后,笔者还是想探讨一下——韩国人如此厚颜无耻到底是图什么?
我们不能用因为不要脸所以不要脸来绕圈圈,也不能用自卑来解释,这都把问题简单化了。
笔者查询了国内的学术论文,发现研究李舜臣的相当匮乏,研究韩民族对李舜臣形象构建的更是一片空白。
所以,笔者只能依据找到的些许材料,尝试解答一下这个问题。
朝鲜半岛对李舜臣的神化和对明军的怨恨其实早在万历朝鲜战争期间就出现了。
朝鲜王国在战争初期一败涂地,大量人口惨遭屠戮,唯独李舜臣发挥出水军特长和地理优势,在水战中连战连捷,给了朝鲜军民极大的精神鼓舞。
李舜臣生前就声望日隆,死后更是得到了朝鲜和明朝的大力褒奖,并作为忠臣立祠祭祀。
就这样,抵抗侵略的光辉战绩加上民间信仰的加持,李舜臣在朝鲜成为一个被膜拜的英雄人物,各种传说和歌谣家喻户晓。
明军在战争期间虽然贡献最大,但给朝鲜留下的印象却不是那么好。
一是明军将士普遍以“天兵”自居,对朝鲜人往往态度傲慢,很多重大问题都不和他们商议。
朝鲜史料上留有大量关于明军不好伺候,不好沟通的纪录;二是明军将领的腐败作风让朝鲜人不齿,“欺罔积习,贿赂成风”。
尤其是刘𬘩等人在战争末期与日军私下媾和,让朝鲜人大为气愤。
以至于朝鲜的官方记录《宣祖昭敬大王实录》上都这些人破口大骂,认为日军不是被打跑的,而是被明军送礼请走的;三是部分明军军纪太差,经常骚扰和劫掠朝鲜百姓,许多朝鲜百姓对明军是闻风而逃。
虽然明军努力整顿过军纪,也有不少部队秋毫无犯,但朝鲜人对这些语言不通的外人,更多的还是戒心。
这些不愉快的插曲在当时不是主流,朝鲜王国在公开层面上是对明朝感恩戴德的,但对宗主国不满的种子却已悄悄埋下。
到了十九世纪末,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朝鲜对中国的观感一落千丈,他们不再以华夏文明为师,转而以日本和欧美马首是瞻。
这一点无须指责,每个民族都有慕强心态,那个时代的中国人都有过放弃儒家文化,效仿日本和欧美的思潮,更何况是一个夹缝中的小国呢。
进入日据时代,朝鲜的民族主义更是爆发式成长。
日本为了摧毁中朝之间的历史联系,摧毁了所有颂赞明军援朝的碑文和建筑,明朝拯救朝鲜的贡献逐渐在民间的记忆中消失。
而朝鲜的精英们为了给独立运动寻找合法性,开始打造朝鲜的民族性,从史料和民间文献中寻找各种证据。
万历朝鲜战争就成了一个不错的历史源泉,他们可以用这场战争证明朝鲜早在16世纪就在反抗侵略,李舜臣就是抵抗精神的象征。
而且,朝鲜史料和民间传说中对明军的不满,能用来印证外军的蛮横无能,朝鲜人民以一己之力也能赢得胜利,这样的宣传话语就足够点燃起百姓的爱国热情了。
至于史料中感恩明军的记载,朝鲜精英们选择无视,或者以封建王朝的卑躬屈膝来加以否定。
而对中国人形象的丑化,主要还是20世纪后半叶形成的。
由于总所周知的一场战争,韩国对某大国的介入不再认为是援助,而是对半岛事务的干涉和控制,进而影响到他们对历史上对明清两朝出兵朝鲜举动的解释。
他们更加相信,明朝援助朝鲜同样是出于私心,因而不再愿意客观描述这段历史。
而且,韩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也给了他们轻视以前老大哥的底气。
李舜臣的形象正是在这历史过程中不断被构建,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这个国家的神话。
时至今日,他已经成为韩国民族精神的偶像和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容不得任何批评。
因此,我们看到韩国不惜巨资,打造李舜臣三部曲这种违背历史的神话电影,目的正是为民族文化摇旗呐喊。
无奈之余,我们不能不为当年血洒异国战场的数万明军将士扼腕叹息。
真心希望,将来也能有一部优秀的文化作品,告慰这些中华民族的英魂们。
注:本文依据的是二手史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是严肃的学术观点。
国内对万历朝鲜战争和李舜臣的研究不多,主要是日朝两国的史料难觅,衷心希望将来能有学者填补这片学术空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邻居。
参考资料朱尔旦:《万历朝鲜战争全史》(美)石康:《龙头蛇尾:明代中国与第一次东亚大战:1592—1598》张子昂:《壬辰海战中朝鲜水军的优劣势分析》王臻、杜帅荞:《露梁海战及军事相关问题评析》孙卫国:《明抗倭援朝水师统帅陈璘与露梁海战》林傲霆:《浅析陈璘在近现代前后韩国形象的转变》楚水昂:《李舜臣——朝鲜海军的战魂》
你把对手日本子和自己拔那么高,把明朝黑成这样,你为何不是殖民日本?
而附属大明?
坐大明的狗不好吗?
海战就这么点时间,前面文戏也不行……朝鲜将军砍本子一刀一个,大明的镜头就全是自己躺下的。
用大明衬托本子厉害,用本子衬托朝鲜厉害……牛逼死了,要不是大明扯了后腿,朝鲜早由李舜臣带着打进本子砍翻德川了……
韩国拍的电影最大的优势是什么都敢拍,最大的槽点也是什么都敢拍。
历史上丰臣秀吉快死的时候,为了让儿子秀赖有能力抗衡德川,就遗命退守朝鲜南部的几个大名都撤回日本,所以本片里的日本方面的无论是想拍屁股走人的小西部,还是赶来掩护救援的岛津立花等部,都不是奔着死战的目的来的,丰臣老头一死大家都要准备回家了,谁还愿意再玩命,所以在气势上已经没有了刚入朝鲜和战略相持时候的悍勇,战斗力自然也有了折扣。
明帝国的入朝援军的主要战略任务就是将日军赶出朝鲜,而且考虑到万历时期北有蒙古人虎视眈眈,女真人也开始崭露头角,在能赶跑侵朝日军的情况下最大限度保存力量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对面的小西部在丰臣老头还精神矍铄的时候就私下偷偷摸摸的有了退意,老头子一死小西部更不愿意耗下去了,所以从大的战略上讲,放走日军未尝不是正确的选择。
影片里把明水师提督陈璘描绘的犹犹豫豫很容易被蒙的样子,导致差点被小西等忽悠,有点跟史实不符。
朝鲜这边李舜臣不愿意就此罢休想重创日军的小法也是能理解的,因为如果日军不吃个大亏毫发无损的撤走,很难保证他们心有不甘日后积攒实力再打回来,所以想要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打残岛津和小西部。
但日军虽然是撤退,气势上没有之前盛了,但其原本的战斗力基础还在,穷鼠啮狸穷寇莫追的道理,导致这最后一战还是异常惨烈。
三方都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考虑整个战略部署,站在各自的角度上都没什么大大毛病,明朝这边除了战死的邓子龙,其他参战将领都有点被矮化的太明显了,反而显得不客观和缺乏格局。
还有一点就是影片里中朝日三方都讲自己语言,朝方的本土语言就不用说了,几个日本将领的日语的发音和语气也算是比较对味儿,轮到明朝将领这边就不行了,中文讲的一股子夹生泡菜味。
这么一部也算大制作的影片,要么请几个中国露的上脸的中年老年男性演员,要么后期把配音校正一下,都不至于把中文讲成这样吧,也不知道片方是怎么想的。
总体来说,韩国影片自然首先要讨好本国观众,导致很多演义化的剧情略显夸张,我们看看热闹就行了。
先说缺点:1、节奏太慢,尤其几场幻觉戏没有必要;儿子战死确实悲痛,但《坂上之云》里乃木希典两个儿子都战死了,人家也没这么浓墨重彩刻画。
毕竟战争都七年了,死人那么多,不差你家这一个。
2、海战基本是夜战,看得不清不楚。
尤其海战是讲究阵型的,俯视镜头少就难以呈现具体的战局变化。
3、明朝将领的口音真的很奇怪,虽然据说是还原了历史上的古代语音吧。
但还不如直接讲韩语算了,毕竟漫威超英里全宇宙都说英语。
再说优点,主要就是高度忠于历史:1、站在明朝将领的角度,人家本来就是来拯救朝鲜的,那么日本既然撤退了,是没必要追击。
但站在李舜臣的角度,日本人全须全尾地回去了,迟早会再来(他又预料不到后来的关原、大阪合战)。
所以有分歧,很正常。
2、日本当时水陆两军都在船上,人数远远多过明朝联军;而明朝联军的大炮数量则远远多于日军。
所以对日军有利的是接舷跳帮,拼人数;对朝明联军有利的是保持距离,拼火力。
结果最后朝明联军战术失败,打成了一场乱战。
3、乱战的原因,是邓子龙放弃对分舰队的指挥,率先突进,战死;陈璘为了填补他突进留下的战线缺口,分兵来填,结果自己兵力薄弱被围;李舜臣不得不来救陈璘,中弹战死。
4、但讲真,邓子龙之前一直在西南山地砍彝族脑袋,陈璘之前也是在内地砍苗族脑袋,都没有水师指挥经验。
自己莽上去,已经诚意十足,不能怪他们了。
站在李舜臣这边,对天兵、对客军见死不救的话,也是不行的。
5、细节做得很好:日本的火枪是绳子系在船舷上的,不然海上风浪大作,宝贵的火枪掉进海里怎么了得;日本人砍下的朝鲜平民脑袋也知道用盐保存。
真的烂片,把明朝黑的体无完肤但韩国人这么拍的原因还真有历史记载源自加拿大历史学者(纯沙币Xx)塞缪尔·霍利写的<壬辰战争>一书p412,作者声称刘綎在小西行长向他表达不满后(小西与刘綎议和之后,刘綎同意放行,但是陈璘、李舜臣又在海面上封锁了小西的退路),对小西说,议和协定仅仅限于他的地面部队,至于海上发生了什么,并非他能掌控的。
实际上,刘綎根本没有对小西行长说过这么一番话。
根据《乱中杂录》、《闵氏壬辰录》的记载,刘綎对小西行长的答复是,让他去找陈璘议和,才可通行。
并没有说出议和仅仅限制在陆地,而海上的事情非他能管的P413,作者声称小西行长通过多次贿赂,让陈璘同意让路(解除海面上对顺天倭城的封锁),但是李舜臣始终不为所动;陈璘便使劲忽悠李舜臣,说要解除对顺天倭城的封锁、把舰队移动到东面的南海岛,消灭那里的残敌……(后面还有一大段话)。
在这里,作者的前半段话是有根据的,但后面一大段话纯属胡扯,没有任何根据,陈璘根本没对李舜臣说过这些话。
这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在露梁海战发生前,陈璘是否同意将小西行长放行,其实有很大的商榷空间。
虽然部分朝鲜编纂史料确实有提及小西与陈璘议和,陈璘同意放行,但从日方史料《宇都宫高丽归阵物语》的记载看,即便在小西的说服下,陈璘同意与小西议和,并向小西送交了相应的人质,也始终没有解除对顺天倭城外洋的封锁。
而陈璘不肯解除封锁的原因,综合《宇都宫高丽归阵物语》、《宣祖昭敬大王实录》的记载看,是小西行长向他承诺了:引渡宗义智的南海城给陈璘、向陈璘送上两千颗首级,作为日军撤兵的条件。
陈璘在小西履约之前,只是送人质给小西表达互信,但并没有就此解除封锁,这也在情理之中。
而小西实际上也不是真心与陈璘议和,他是用欺诈条约蒙了陈璘议和,实际上派小船去向泗川等地的日军讨要援兵,前来救他。
P413,作者声称因为陈璘强行逼迫李舜臣让路,解除海面上的封锁,让李舜臣怒不可遏,和陈璘吵架了。
李舜臣骂陈璘说:“皇帝陛下命令你来消灭敌人,是为了拯救我国百姓,反倒打算杀掉他们,这绝非陛下之意”。
而陈璘听了以后也大声回呛说:“陛下赐我长剑一柄”,然后拔剑威胁李舜臣。
但这些说法更像是戏剧,现实里根本不可能发生,而且其实也没有任何史料支持作者萨缪尔·霍利的这个说法。
稍微勉强接近他这个版本的,是朝鲜史料《李忠武公全书》,不过里面记录的情景,比萨缪尔·霍利的版本要温和的多了。
《李忠武公全书》说,李舜臣得知小西行长向陈璘乞求让路,而陈璘答应了,便责备他说:将不可言和,仇不可纵遣。
此贼,亦天朝难赦之贼,而大人反欲许其和耶?
而陈璘听了李舜臣的责备后,只是“默然”,不吭声了。
并没有作者萨缪尔·霍利的书里出现的情节:拔出剑威胁李舜臣。
实际上《李忠武公全书》是一部彰显李舜臣事迹的书,也就是吹嘘李舜臣的书,这些细节也是未必完全可信。
所谓陈璘答应放行、而李舜臣坚持不同意,还敢正面怼陈璘,在《宣祖昭敬大王实录》当中完全没有任何提及,是包括《李忠武公全书》在内的较后成书的朝鲜史料里才逐渐出现的。
其实根据《宣祖昭敬大王实录》的记载,李舜臣直到露梁海战发生前,在陈璘面前都是很低姿态的。
他发现小西行长假装议和、实际去借兵的阴谋后,在陈璘面前流眼泪,恳请出战露梁,才让一开始态度冷漠的陈璘答应。
而作者萨缪尔·霍利笔下的李舜臣,好像和《宣祖昭敬大王实录》里的李舜臣是两个不同次元的。
一个还在陈璘面前哭哭啼啼,像个娇羞的小女生;一个就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陈璘破口大骂了……P413,作者声称李舜臣知道了顺天倭城内有一艘船驶出封锁网以后,判断出日本人的援军必至,所以他向麾下军将解释道,这样很容易腹背受敌,受到小西行长和来自东面援军的夹击,所以最好的行动方案是解除对顺天倭城的封锁,向东航行到光阳湾,趁着敌人与小西会合前,拦截敌方的援军。
作者的这些说法,还是错误的。
根据《闵氏壬辰录》的记载,这些话是李舜臣的军官宋希立讲给李舜臣听的,而不是李舜臣讲给他军官听的。
而且原版的对白非常简短,作者塞缪尔·霍利对原对白进行了不少补充,还移花接木给了李舜臣,把充满先见性的话送给了他。
以上论述源自b站大佬对此书的解析,【明抗倭援朝资料参考上-哔哩哔哩】 明抗倭援朝资料参考上 b23.tv个人评价:此电影纯属烂片,看了就是浪费人生,棒子哪怕是拿自己的宣祖实录拍也不会拍成这种鬼样子。
气死我了,以后棒子的电影统统1分
小西巴脸都不要了!
大明可是救你国之恩人,怎么就伪造成拉你后腿了。
给大明当狗都不配的小西巴。
一个历史贫瘠的国家就是这样,动不动就3千里河山,动不动就是历史上伟大的将领和君王,横空出世的大韩历史,不知道是哪个平行空间的。
在这么意淫下去,我感觉这大韩冥国要亡。
一句话:小西巴就是小西巴啊!
几千年都在认爹的路上。
壬辰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对外战争,虽然电影电视上从来不乏宫廷剧,但好的历史电影仍然很罕见。
正如当年的《火烧圆明园》出自香港,如今这个空缺只能寄希望于韩国电影工业了,在《鸣梁海战》之后,《露梁海战》又至。
不幸的是,这样重大历史事件的电影让韩国拍成了韩国人的爱国主义教育电影,一下子把历史和电影都拉低了,将来若能中日韩三国合拍,想必东亚将迎来一叛新天地。
既然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想看历史电影又没得选,当下这部电影也算是聊胜于无吧,只是很多历史细节真不忍看——16世纪末期的黑火药枪炮杀伤力有限,电影中无疑夸大了火炮的威力,海船上的炮都是一二百斤千斤以下的小炮,就能打中目视距离尽头的敌船,太过夸张。
此外,当时海船主要是风力和人力划桨,船速也很低……日军在火枪技术上比较领先,这一点电影有体现,还有就是电影中几段笔谈的桥段比较写实,当时中日朝三国都使用汉字,但语言不通,彼此见面,或者用口译,或者直接用笔谈,即用文字来交流。
作为三部曲的终篇,本片中规中矩,不如《鸣梁海战》,略好于《闲山:龙的出现》。
露梁海战是明朝和朝鲜共同对抗日本,提督兼总兵陈璘令副总兵邓子龙和朝鲜将领李舜臣于丰道上截击敌人,结果二人双双死亡,陈璘又派陈蚕、季金等率军支援,痛击倭寇,日军大败。
此战明朝功劳更大,但由于是韩国人拍的电影,李舜臣是朝鲜半岛的民族英雄,所以电影里放大了李舜臣的作用。
前一个小时讲日本海军与陈璘谈和的过程以及陈璘在抗日态度上的不坚定。
后一个半小时刻画战争,讲陈璘看到战况激烈而坚定抗日,却因指挥失误被日军围困,还是李舜臣派部下将他救出,最后是李舜臣壮烈战死。
战争场面虽然很多,可惜打得没有章法,有点乱。
《露梁海战》。
7分。
金汉珉编剧、导演,金允石、白润植主演作品。
2014年崔岷植的《鸣梁海战》,2022年朴海日的《闲山:龙的出现》,2023年金允石的《露梁海战》。
就全片质量而言,《鸣梁海战》确实最好,但《露梁海战》其实也不差。
有人总觉得这样的片子是韩语电影的抗日神片,诚如所言,咱们这儿的抗日神剧如果能有这个水平,我相信抗日神剧这四个字不会出现。
也有人说片中过分美化李舜臣,我简单去翻了下历史资料,中朝历史上对李舜臣的评价并不差,明朝抗倭名将陈璘对李舜臣的评价是“统制使有经天纬地之才、补天浴日之功”,这个算非常高了。
故事非常简单,李舜臣希望可以联合明朝将领一起将两支倭寇势力歼灭在露梁及附近海湾,抱着必死的心一次将倭寇打到列岛投降为止。
真实的历史未必如此,我没去考究。
比如片中明将领陈璘用蹩脚的普通话喊李舜臣为“老爷”,实在令我不悦。
但不得不说,金允石确实奉献了更好的表演。
看之前就对本片有一定的心理预期:韩国人肯定会再一次发明历史,至于这次会有多离谱真的不好说,毕竟三部曲的前两作口碑都还不错(豆瓣),本作则无法绕开对中国(明朝)形象的塑造,按照史书上的记载实拍,自己人肯定不答应,但如果完全不考虑国际影响,又不现实,所以还是一半真一半假的讲故事吧。但拍出来以后的这观感嘛,怎么说呢,这就好比那些跟人讲话总喜欢文白参半的装逼犯一样,他说的每一个字你都听得懂,但连起来听就是不舒服。
本来很期待,鸣粱之后据说要中韩合拍露粱,然后就没有消息了。直到今年看到这一部,知道是合拍是泡汤了。除了演员蹩脚的中文时刻出戏、魔改历史、贬损明军以拔高主角以外,作为娱乐片来说电影质量还是挺高的。两个半小时的片子,节奏很快,前一个小时文戏为准,把战前几方势力的境况和谋略交代得很清楚。之后一个半小时全是海战大场面,不仅量足,而且把位置和时间交代得很好。最后的结尾有些做做作了,主旋律嘛……
剧情方面,砍掉所有文戏也能看,不过在拍摄古代战争的质感呈现这一层面,东亚三国唯韩国电影人为首且无出其右者,特别是快到结尾处的小兵视角长镜头转移真的很惊艳;人物方面,李舜臣直接变面瘫脸,整部电影中都处于眼神涣散的放空状态;相比纯辅助只想保留战力邀功的陈都督,韩国人还是更喜欢冲锋殉国的老将邓子龙;抛开敌我视角,岛津义弘在胆气和战术层面似乎更胜一筹,然而之后被战鼓整破防实在是故意矮化了……纵观全局,露梁海战在损失两员大将还被敌方冲破包围圈逃回本土的战果实难称其为伟大胜利。
明军这么差????你这踩的太厉害了吧
李舜臣抗倭海战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间隔时间有十几年,李舜臣的演员每部都换,从崔珉植到朴海日再到金允石,但自吹自擂的风格一直没变。有民族自豪感没错,但罔顾事实,贬低对手来突出自己就没意思了。露梁海战是日军撤退中的最后一次海战,大明与朝鲜舰队联合作战取得的胜利,但影片把陈嶙率领的明军描述成出工不出力的累赘,人为拔高李舜臣本人及朝鲜海军的作用,日本统帅岛津竟然在李舜臣的击鼓声中崩溃灭亡,让本片有了神剧的感觉。
拖沓无聊,贬低明朝,战斗毫无章法,两个半小时到底拍了点啥?白瞎了金允石
翻译的中文还挺标准,但是几个大将的口音我听得是真难受。李舜臣能进陈璘的大帐还敢这么大吼大叫????这么多船???不是到底是yy带点架空啊,气势还真拍出来了。战鼓不能停,大纛不能倒,主帅不能死。
这片真是扯淡到极点了。好心好意去帮你们,结果棒子居然拍个电影侮辱你。。。但凡他们算个人也不会干出这事来。
5/10把鬼子拍那么帅,明子拍那么怂都是为了衬托棒子V5…服化道不错,日语流畅,汉语扯蛋!海战拍的好看…不知道的还以为中日韩才是后来的海上霸主…英荷西都是过家家!
李舜臣海战三部曲终结篇,海战场面拍的气势磅礴又惨烈无比,虽然略有夸张但确实好看。岛津义弘独战中朝联军还能突破包围圈安然撤退,且击杀了朝鲜水师灵魂李舜臣和明军二号人物邓子龙,不愧为武力S级的岛津家战神家督
李舜臣三部曲最终章,全明星阵容出演,我觉得这部金允石演的李舜臣最出色。这部电影可能是目前影史最精彩的海战电影,大手笔展现了鸣梁海战的血腥与残酷,由于是韩国电影,对历史进行了一些演绎,从韩国的视角看将民族精神渲染得十分到位,没毛病。
抗日神剧,还有一星给黑化的历史
感觉还可以,没有抹黑太多大明
李舜臣换了演员 不太适应 海战部分 木船集团大战和战术层面很精彩 其他的部分 特别是可以弱化明朝军队有点不够意思
前两部那种圈地自萌夸大战功的手法尚且能够接受,那这一部拉上明军张冠李戴颠倒黑白就是完全接受无能了,但凡多给一星都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何况抛开史实片子本身也是槽点无数
韩国人还是一如既往的吹,李舜臣是伟大,但无论如何他貌似还给听大明副总兵邓子龙的节制吧。
很感动,很好的片子陈璘真的太坏太蠢了,乱杀朝鲜平民当倭寇邓子龙有勇但无谋,只得落得这样的下场论真英雄还是得看我们大朝鲜国的李舜臣感谢当年大朝鲜国派天将李舜臣带领着天兵不顾艰险来拯救被倭寇侵略的小明
期待有一天能看到韩国电影里面朝鲜战场韩国军队英勇追击,废物美军各种拖后腿的画面。哈哈哈。
场面不错,剧情魔改的有点子离谱了。
瞎编乱造,明国就是各种添乱各种畏战各种蹩脚,朝鲜就是主角光环无敌,什么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