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丽叶塔

Julieta,胡莉糊涛(港),沉默茱丽叶(台),无声无息,朱丽叶的悲伤夜,Silencio

主演:埃玛·苏亚雷斯,阿德里亚娜·乌加特,丹尼尔·格劳,茵玛·奎斯塔,达里奥·格兰迪内蒂,米歇尔·珍娜,佩拉·卡斯特罗,娜塔莉·波萨,苏西·桑切斯,华金·诺塔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语言:西班牙语年份:2016

《胡丽叶塔》剧照

胡丽叶塔 剧照 NO.1胡丽叶塔 剧照 NO.2胡丽叶塔 剧照 NO.3胡丽叶塔 剧照 NO.4胡丽叶塔 剧照 NO.5胡丽叶塔 剧照 NO.6胡丽叶塔 剧照 NO.13胡丽叶塔 剧照 NO.14胡丽叶塔 剧照 NO.15胡丽叶塔 剧照 NO.16胡丽叶塔 剧照 NO.17胡丽叶塔 剧照 NO.18胡丽叶塔 剧照 NO.19胡丽叶塔 剧照 NO.20

《胡丽叶塔》剧情介绍

胡丽叶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胡丽叶塔(阿德丽安娜·尤加特 Adriana Ugarte 饰)和苏安(丹尼尔·格劳 Dani Grao 饰)相识于一列疾行的火车之上,之后两人相爱,结婚,生下了可爱的女儿安蒂亚(布兰卡·帕雷斯 Blanca Parés 饰),一家三口生活在幸福美满之中。某日,胡丽叶塔和苏安发生了争执,苏安一怒之下扬帆出海,却遭遇了风暴丧生海底,绝望的胡丽叶塔患上了抑郁症。 安蒂亚和好友碧亚(米歇尔·珍娜 Michelle Jenner 饰)共同照顾着魂不守舍的胡丽叶塔,一晃眼就是很多年过去,虽然胡丽叶塔的病情渐渐好转,但她对女儿的依恋和依赖却越来越深。在十八岁生日那天,安蒂亚不告而别,从此下落不明,胡丽叶塔在愤怒、委屈和惊恐之中疯狂的寻找着有关女儿的蛛丝马迹,但始终都是徒劳。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恶魔的艺术2:邪降鸡凤凰月出小鬼入侵黄河浪迟开的向日葵黑蛋糕武法律师黄克功案件五十度黑龙游天下孤国春秋第五季复仇的亚特兰大糖果单身情歌续命之徒:绝命毒师电影冒牌天神三角草的春天大唐小吃货2猴子伦敦塔闹鬼暗花神奇旅行社空之境界第四章伽蓝之洞妖凤云城OSS117之非洲谍影大学新生的秘密生活杀出重围为爱担当银魂荆棘流氓篇

《胡丽叶塔》长篇影评

 1 ) 不管,我就是要歌颂阿莫多瓦

阿莫多瓦上一部打动我的作品是五年前的《吾栖之肤》,随后他拍了一部嘻嘻哈哈的gay片《空乘情人》。

作为知名的基友导演,他的作品多数是关注gay和女人,他镜头里的直男,基本都不太正常。

《吾栖之肤》中,被囚禁的女主角读着爱丽丝•门罗的小说《逃离》,彼时她尚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五年后,Julieta亮相戛纳,改编自爱丽丝•门罗的《逃离》(所谓粉丝的最高境界)。

由于英语不好,阿莫多瓦没法按原计划拍一部英文片,于是他把故事搬到西班牙,他所熟悉和热爱的马德里。

这部电影关于女人,一个女人生命中的两个不同阶段。

Adriana Ugarte和Emma Suarez分别饰演女主角Julieta的青年和中年,这种两人扮演同一角色的手法并不稀奇但很冒险,很多片子里角色突然换人令人感到突兀,镜头的切换十分考验功力。

而阿莫多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可以成功说服观众这样的人物转换是完全自然的,全片我最喜欢的镜头就是经历了巨大悲痛的Julieta呆坐在椅子上,女儿用毛巾帮她擦头发,她的脸埋在毛巾里,等到她再次出现在镜头中时,就瞬间老去,换成Emma Suarez沧桑的脸。

这张照片也被用作电影的正式海报,我看的时候想到村上春树在《舞!

舞!

舞》里说过的一句话“以前我以为人是一天天慢慢长大、变老的,现在才知道,人是在一瞬间变老的”。

这可能是导演所有作品中最温和的一部,没有那么多猎奇的元素在,看惯了他旧作中的张扬,突然回归平和让很多人有点儿失望。

的确,阿莫多瓦在博人眼球这方面绝对是佼佼者:在公车上生下孩子、警察来抓强奸犯却无法将他从女人身上拉下来、长着胡子的女佣人偷偷爱着自己的女主人。。。

每一部片子里都有让人目瞪口呆的场景,血腥和情色更是他的强项。

因而这部认真讲述的电影让人觉得好像不够刺激,但我觉得,66岁的他正在回归本真。

(当然也许他下一部又搞出Kika那样的东西来我就打脸了) 也有很多非常具有个人特色的东西,比如色彩和构图。

年轻时的Julieta顶着一头十分朋克的金色短发,鲜艳的蓝色毛衣、黑色紧身裤、马丁靴,中年的她则被象征着欲望和死亡的红色包裹,还有那一件颇具克里姆特风格的金色睡衣,华丽又孤独。

祖孙三人穿着一样的红鞋子站成一排,象征着她们相似的命运。

以及各种艺术品的隐喻,都深深盖上阿莫多瓦的私人印章。

而导演这次想要批判的,仍然是他多年来坚持批判的——直男,只不过落脚点放在了女人身上。

他在教育女人,男人是危险的,越帅越危险,明知是个危险又多情的男人,仍要爱他,那么就要接受这样的选择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果。

Julieta的丈夫Xoan婚后添了一个纹身,A和J分别在帆船的两边,Julieta以为A代表他们的女儿Antia,以为这个纹身象征着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老婆和孩子,颇为感动。

而事实上,观众从上帝视角看,都会知道那个A代表的是他多年的老情人Ava,Julieta不在的时候丈夫就去跟老情人幽会、上床,并坦然承认说“我们只是互相解决生理问题而已,我还是坠爱你呀”。

Xoan死后Julieta去认尸体时镜头给了这个纹身特写,意味深长。

就是这样一个男人,却让Julieta的后半生陷入万劫不复。

她当然很爱Xoan,所以才会因为失去他而自责多年,女儿为了报复她消失十二年杳无音信,就为了让她体味“失去”的孤独。

所爱之人没有如期归来,仿佛这成了离别的意义。

而最后,阿莫多瓦还是给了这个故事一个温情的结尾。

Antia失去自己的儿子后,终于能体会母亲多年的惨淡心境而与她恢复联系,Julieta身边也终于有了一个默默注视他专心爱他的男人Lorenzo。

片尾,他们开着车去见女儿,音乐起,字幕出,观众们没有看到久别重逢的场景,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片中最喜欢的两处台词,一处是Julieta对Lorenzo说“谢谢你,没有让我一个人孤独终老”;另一处是Xoan写给Julieta的信中说“我喜欢看雨中的你的背影,你寻找避雨的地方,却恰好走进了我的家”。

平静的温柔最动人。

 2 ) 爱情开始的时候,我不知你会不告而别

车窗映出她正在看书的侧影,列车在夜的雪原上穿行。

车厢里只她一人。

一大截树枝突然砸在车窗上,Julieta全身为之一震,原本迷失在书里的魂魄被吓了回来。

她深深吸气,更像是呼吸被切断了的喘息,尝试着平复自己。

一个男人走了进来,手提一件简单的随身旅行包,深灰色的呢子大衣搭在手臂,黑色的高领毛衣,棕黑的短发,胡须已花白。

他在她对面坐下,开口道,“那截树枝真令人印象深刻。

”“你被吓到了?

”,Julieta点头。

“你一人旅行吗?

” ,“是”“我看到你的时候就想,我们可以给彼此作伴”“你不愿意说话?

”“真可惜”受到刚才的惊吓之后,Julieta想回去书里,她根本不想与任何人投入交谈。

而且他看她的眼神使她感到不适。

于是她说抱歉,起身离开去往餐车,男人金色镜框后的一双眼不动声色,注视着她,注视着她离开。

刚走进餐车Julieta就看到他。

她看到他的同时,车窗外出现一匹奔跑着的鹿。

距离车窗非常近。

拥有巨大健硕躯体的鹿有着飞扬的角,它在深夜里,寒冷的雪原上,不明缘由地追逐着这架列车。

心为之震动。

她没有做好准备。

正如她没有想到会和他一同目睹寒夜原野上,行驶着的列车边,梦境般的一幕。

可是她遇到了他,他们势必要靠近。

他名叫Xoan Feijóo,生活在海边打渔为生,父辈留下了一栋靠海的房子给他,他结婚了,妻子病重多年。

Julieta告诉他,她在一所中学代课,教授古典哲学。

一番交谈之后,列车到站停靠,Xoan建议下车去走动,Julieta因为没带外套留在餐车继续看书。

几分钟后列车再次开动,没过多久却突然急刹,所有乘客都被惊动。

“是不是撞上了一头鹿,我从车窗看见了一只紧贴火车奔跑的鹿 ”,有人问。

不详的预感。

Julieta奔回自己的那节包厢。

那名中年男子不在包厢内,他的旅行包和深灰外套却留在座位上。

她慌张起来,下意识地走近旅行包,打开,里面空无一物。

更可怕的预感袭来,她跑到车厢出口,夜的雪地反射着列车内投出的灯光。

几名铁道员同在餐车交谈的男人Xoan一同抬着担架在雪地里行走,担架上搭着白布,她感到一阵晕眩,双脚不听使唤的往下坠。

Xoan抬头望见了列车车门处的Julieta,她正卖力地奔下车厢,Xoan停下手中的担架,向她走来,阻止她靠近。

“是鹿吗?

”“你说什么,不是的。

快上车去,这里太冷,你会冻着。

”“是他。

黑色毛衣,戴眼镜…”她全身颤抖着。

是那名中年男人,来历不明的树枝砸在车窗上的那一刻出现在她面前的中年男人。

尝试与她交谈,却被她拒绝。

她弃他而去。

然后他死了。

他自杀了。

她无法相信,泪水涌上双眼。

Julieta觉得是她的背身而去,使得男人最终下定决心。

或者他早已决定好了,可是在他离开人世最后的时间里,是她,是她给了最后有力的证据:冷漠。

无可留恋。

Xoan试图安慰,“不是你的错。

” “他想和我说话,我拒绝了,可我不知道他这么不好受…” “任何女孩都会像你一样做的。

” “可我应该察觉出来…他的行李包为什么是空的 ? ” “因为他早就决定,不想引人注意。

不是因为你,没有人会因为拒绝谈话而责怪。

你如此美丽。

”在死亡与爱情同时降临的车厢,他们并排躺着,无法入眠。

如果只是相望着相安无事,如同山对着云水绕过山。

但无可抗拒,他们必须靠近。

夜的列车车窗看不见风景,只掩映出他们的身体,在列车行驶的轰鸣中,夜色的包围之下,他们因为意外或是宿命而点燃的深刻激情,燃烧着。

一个风暴的夜晚,狂风呼过被雪覆盖的大地,列车在大地上穿行。

二十五岁的Julieta,一头跌入了自己的命运。

这便是爱情的开始。

那一刻起便决定了点燃对方,互相燃烧。

这花火,与人世苍冷对抗的炙热,会温暖灵魂和身体,照亮来路,让你把我的脸铭刻在心。

可它终有燃尽的一刻。

一朵花决定了开放,也必明白有凋谢一日。

再无安宁,不可避免的伤害,留下耀眼的炫目,这便是相爱所需交付的代价。

奥德赛没有选择青春和永生,决定继续漂泊海上,历经艰辛,用必死和脆弱的肉身相搏,要回去那座名叫伊萨卡的岛屿。

她在课上同孩子们讲述希腊英雄的海上传奇。

Xoan记住了Julieta临时代课所在的学校,写信给她,说今天海上会有风暴,他不会出海。

他想像着她在屋檐下躲雨,而那个可以让她躲雨的屋檐就是他的家。

那是他在叫她来,于是她来了。

Xoan的妻子病重多年而亡,他有位女管家,干瘪的长脸颊上一张嘴被什么扯动着歪着左边嘴角。

她瞪着一大一小的眼告诉Julieta,Xoan的妻子重病多年,他一直与同住在渔村的雕塑家Ava有不寻常的关系。

而这也成为多年后,那个暴风雨来临前她背身而去的缘由,Xoan希望同她说点什么,什么都好。

而Julieta选择了逃离。

她根本没有准备好。

也不知道会有一场风暴降临海上,而她的丈夫Xoan将带着所有不安困扰在渔船上起起伏伏,葬身于这场不告而别。

丈夫望着她转身离去的那张脸。

列车上中年男人注视她离开的那张脸。

最后都成了Julieta的脸,一张美丽却被岁月捶打过的脸看着女儿Antia的离开。

她不知道那将是一场近乎永别的离开。

女儿的不在场充斥了她的所有,将她摧毁。

幸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不告而别都是永诀。

后来,从生命里消失多年的女儿Antia终于来信,信封上附有地址,Julieta同爱人Lorenzo驱车前往。

都没有关系了,若还能相见,她对Lorenzo说,她不问为什么,只要能陪伴着她。

<图片2>

 3 ) what a guilty pleasure from Almodóvar

放假和朋友一起去看这部新片,媒体的评论一般,共识这不是爱慕肚滑的巅峰时期水准。

毕竟银行假长周末无聊,也就抱着温吞的热情去看了。

结果却出乎意料地好看,也是,导演毕竟是西班牙影坛的大师,细腻的女性情感世界,长时间的跨度,几代人的隔阂等等顺手拈来般调度自如。

这部片子的情节来自于艾丽斯门罗的短篇集‘逃离’ 其中三篇互为关联的‘机遇’‘匆匆’和‘沉寂’。

导演曾表示是作家的粉丝,并在前作‘吾栖之肤’夹带私货让被软禁的女主角读这本书。

看完电影我找来原著读了一下,影片其实相当忠实于原文,所以觉得有些情节不合清理的评论似乎没有什么缘由。

说‘好看’,因为爱慕肚滑是如此地‘拿来’原本设在加拿大凛冽环境的故事,移植到欧洲绚丽浓郁的他的世界来,而且是非常自然贴切,毫不突兀。

如果说原著的风格是简约平淡波澜不惊,而影片则是艳光四射,希区柯克式的悬疑加上melodrama,也许并不写实,然而那个绮丽的世界却是如此让人着迷和享受,最为突出的是开始火车上的那段,搬到热情奔放的西班牙我觉得甚至比原著更为贴切自然。

‘好看’确实,浓厚的色彩,马德里的老公寓,海边的小屋,安达鲁西亚的乡村直到瑞士的山路,简直就是欧洲旅游局的广告。

个人标牌的色彩配搭,爵士的配乐,墙上挂的艺术作品,房间里的摆设等等也无不体现了品味。

同时在这艳丽底下也暗藏在原著中不太明显的阴森,这无疑是导演的神来之笔,细节如自杀男人的空旅行袋,御用的Rosy de Palma如同巫婆的让人脊背发凉 (女神气场!

)还有女儿隐藏10多年的秘密最后离家而走,淡淡地说句这是‘每个人的报应’大概可以让每个做父母的观众倒吸一口冷气。

所以这虽然不能算是导演最有深度的作品 but what a guilty pleasure!

 4 ) 旧时代的马德里,阿莫多瓦的回忆折射:负罪和觉醒

‘Julieta',阿莫多瓦导演生涯的第二十部电影,改编自加拿大女作家Alice Munro的短篇小说 ‘Runaway'(逃),三部分别是: 'Chance'(偶遇), 'Soon'(飞逝)和 'Silence'(沉默)。

这部电影先是在坎城参展(但失利),近日公映。

尽管口碑平平,这种波澜不惊的叙事却深得我心。

阿莫多瓦一直都很擅长表现他生活年代的社会问题,我在'Julieta’看到的不仅仅是主角在人生阶段的思考的蜕变,而更多的是阿莫多瓦年少时期的马德里社会折射。

这是一个中年妇女抛弃情人去寻女的故事。

Julieta和她的情人Lorenzo计划了一年要搬去葡萄牙生活, (当时她对Lorenzo说,我希望永远都不要回来了),但却在这时偶然听到失踪多年的女儿的消息,她放弃逃避,下定决心面对。

饰演Lorenzo的演员Darío Grandinetti 曾在阿莫多瓦2006年的作品《对她说》里露面,扮演一个极度相似的完美被忽略角色。

十六年前他演了一位内心女性化的,并且自我为中心的作家,在斗牛士女朋友心中远不如她前男友;十六年后回来演了一个又是说抛弃就被抛弃的第二春,除了头更秃了, 他的脸真的完全没有变。

于是电影从Julieta中年的回顾开头,开始了基本是Julieta第一人称角度的叙事。

年轻的她顶着一头阿莫多瓦的蓬松短发,蓝上衣,蓝丝袜(十分杀马特),一名中年男人意图与她搭讪,她躲到了用餐车厢遇到了渔夫Xoan, 以及窗外那只求雌的雄鹿。

孰料孤独的中年男人早有计划要卧轨自杀,死在中途,却促成了她和有妇之夫Xoan的火车震情缘,诞生了他们的女儿Antia.绿帽子不知道戴了多久,女儿都会打酱油了,Julieta才证实了Xoan一直和他的好友Ava维持亲密性关系。

其实在她第一天来的时候,Xoan家的老阿姨就告诉过她了,她却不肯直面事实,最后成功上位赶走老阿姨。

终于在Xoan坦白承认出轨事实时,和他起了争执。

Xoan在争执当天出海遇到雷暴命丧黄泉,Julieta背负了一生她对Xoan的愧疚感。

女儿得知父亲已死时,和Bea正在水深火热的蕾丝边之恋中。

却在一次说要到山上修道院接受心理治疗后从此失踪。

她去修道院找女儿的时候,修道院的人说“你们家没有信仰,而Antia最需要信仰,信仰使她重新快乐。

” 这里观众已经可以从第三方客观的角度看出了她女儿离家出走的原因:宗教对同性恋的迫害。

Antia和Julieta一样有负罪感。

(Julieta说,这种愧疚感是会传染的。

)洗脑信仰可以让一个被负罪感压迫的人抛弃家庭和自己最爱的人,嫁作他人生子机器。

相信自己有罪的人是没有客观思考能力的,Julieta非常以自我为中心,并且擅长自我催眠:第一个男人:她发现中年男人只带了一个空的行李包上车。

却将他的死归结到自己的头上。

(一个中年男人会为了一个杀马特卧轨自杀吗?

我也不知道)第二个男人:她早就潜意识知道Xoan和Ava有一腿,又坚信Xoan的死由她一手造成。

第三个男人:她发现父亲与仆女的风流韵事,对卧病在床的母亲感到悲哀和内疚,浑然忘记自己搞的也是别的女人的老公。

她的女儿:Julieta相信她自己的过错连环造成了女儿不告而别。

这其实是人(不仅仅是女人)从无条件负罪到觉醒的过程。

不到最后Bea点明她和Antia的真正关系,Julieta都没有办法看清楚女儿离家出走的责任不在她身上。

而Antia不去尝试过抛弃至亲,过不属于自己的生活,就不会走投无路而迷途知返。

 5 ) 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逃离这个世界

逃离有很多种形式,例如死,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如此大的勇气去选择这条那么彻底的道路,于是就会延伸出无数种不同的逃离模式。

胡丽叶塔 就有四种不同形式的逃离分别表现在不同人的身上。

首先是胡丽叶塔的父亲,最明显,最开始,就以一种背叛的方式,作为一个丈夫,他背叛了妻子,作为一个父亲他背叛了女儿,谁敢说这也不是一种逃离呢,我以为,逃离不仅仅是一种逃避,也可以表现为对身边的人的反叛,对世界的反叛。

再到后来,胡丽叶塔的丈夫,在和朋友偷情之后出海遇风浪身亡,这就是我们最初所说的逃离,当然,这是被动的,有时候人生就是无可奈何,上帝会帮助你逃离这该死的生活。

胡丽叶塔的女儿,也许是最符合我们所说的逃离这个定义的人,避世,而后消失,但是在此我并不想过多的去思考胡丽叶塔的女儿,她的消失或许是缺失信仰,最终找到信仰并且急切的想摆脱原来的生活,重新为人,还是其他我不知道。

但是,主人公胡丽叶塔是我认为最符合逃离这个主题的人,她所逃离的其实是她自己,父亲的背叛使她依赖丈夫,丈夫的离世使她依赖女儿,直到最后女儿的消失,她仿佛失去了全世界。

她自始至终都没有和自己和解,她始终依赖别人生活而逃离自己

 6 ) 那些逃离的女人们,哪里又是终点呢?

(文/杨时旸)胡丽叶塔在自己的前半生中,不断地“失去”,失去母亲,失去父亲,失去丈夫,又失去了女儿。

这其中,有些是因为亲人亡故,有些是因为自己主动逃离,而有些则是某种程度上的被他人厌弃。

这些“失去”以一个个段落的形式发生于胡丽叶塔的生命之中,有些看起来无关紧要,有些则刻骨铭心。

最终,这些抛弃、逃离与躲避,让胡丽叶塔这个角色逐渐脱离了个体本身,演化成为了某个时代中整体意义上、普遍的女性角色的代言,她的孤独、找寻和迷惑,成为了一种哲学探寻和对于自身身份的拷问。

据说,最初这部电影的名字叫《沉寂》,后来因为和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撞了名字才改名为《胡丽叶塔》。

其实,无论哪个名字都不如这部电影的原作《逃离》更为恰当。

《胡丽叶塔》改编自爱丽丝·门罗的小说集《逃离》中的几篇故事。

在那些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之中,门罗的作品总散发着一种家常琐碎中的惊心动魄,那些表面上的安宁和内心深处的风暴,以及向往未知和逃离桎梏的愿望,都弥漫在那些短短的故事中。

而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在电影中把这种特征展露无虞。

阿莫多瓦特别善于处理某种带有稍许神经质的悬疑感,那些层层递进的弦乐和画面中各种带有象征意味的重重拱廊、窗外的大海都在氤氲着不安的气氛。

他用这样的方式,把生活中沉闷又令人心碎的别离演绎得悬念迭起。

有时,它会让你想起他之前那部著名的《吾栖之肤》中的感觉。

《胡丽叶塔》的故事主线其实非常文学化,胡丽叶塔已入中年,即将离开马德里去和男友开始崭新的生活,她想忘掉这里的一切,不再回来。

但是在街头偶遇了自己女儿儿时的一位玩伴,说起不久前在国外碰见了自己的女儿,这让胡丽叶塔改变了主意,决议留在马德里,并且搬回年轻时居住的房子。

除了她自己,没人知道胡丽叶塔的女儿已经多年杳无音信。

在她看来,女儿和自己毫无缘由的断绝关系,是莫大的耻辱,这是她生命中最深重的秘密。

胡丽叶塔在旧居期盼女儿的消息,并开始写那些无处寄送的信件,对女儿写下了一切自己未曾告诉她的往事。

故事就在当下和过去的经历之间切换,你会看到现在笃定的胡丽叶塔年轻时所经历的一切不平静的往昔。

门罗的原著中,女性主人公有一种典型的知识分子的疏离气质,她想逃离自己的家庭,寻求某种未知的、与已有经验决然不同的生活,电影中的那种疏离感相比于原著,稍弱了一些。

但胡丽叶塔生命中的几次分离,放诸在一起,也依然拼凑出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况味。

当年,胡丽叶塔作为一个年轻女孩,曾经离开了自己生病卧床的母亲和靠农耕为生的父亲,去往远方,研究文学,以代课谋生,然后在火车上邂逅一段爱情。

这几乎成为了某种浪漫主义的样本,婚后,她的丈夫因为和自己儿时的玩伴的暧昧关系触怒了胡丽叶塔。

一场争吵之后,男人冒着暴风雨中出海,丧命海上;而之后,自己的女儿成年之时,就以去静修为由就此再无音信。

这三场离别颇具意味:第一次,是少女时代的“逃离”,那是一种主动的逃逸,带着某种寻求和希望;婚后丈夫和自己的离别看起来是一场意外,但实则是某种隐藏多年的内在冲突的爆发,当年浪漫的邂逅变成长久的陪伴之后,形成了某种新的桎梏,相较于年轻时从原生家庭的逃离,这一次则代之以争吵,丈夫成为了离开者,而最终以一种惨烈的方式收场;而第三次,女儿则成为了自己年轻时的镜像——以更决绝的方式,切断了所有联系。

自己当年的身体逃离但精神在场,她和父母尚有联系,而自己的女儿则阻断了一切,抹除了所有痕迹,她的逃亡显然比胡丽叶塔年轻时走得更远。

从某个角度上看,这时隔数十年的两次逃离成为了轮回和报复,也是两代女性身份觉醒和找寻的殊途同归。

这个故事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无法冲破的隔阂,隔阂存在于于代际之间,存在于生活的迷障,存在于时代更迭的缝隙。

一代代女性奔跑和逃逸,得到新生也面对孤独,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

最终,那对母女因由一种惨烈的意外原因重新建立了联系,只是,他们的重逢又能否破解隔阂呢?

那些奔逃的女性,最终是否会向着他们逃逸的方向折返呢?

 7 ) 跟过去和解

中年的胡丽叶塔准备开始新的生活却意外的被女儿的消息拉扯到那段悲痛的回忆中去。

年轻的自己因为对在丈夫出海遇难前猜疑引发的争吵而懊悔,女儿受不了失去亲人的打击而离她而去。

片子以她女儿失去自己儿子,痛苦引发的共情让她多年的痛苦出口形成闭环。

也许好多事故就是那么自然发生的,就像对坐准备自杀的秃头中年男人,亦或追逐火车的驯鹿。

当事故来临时候,我们不能沉湎于过去,责备自己,活在当下,展望未来才是最真最贵的。

我相信胡丽叶塔和女儿和解之后也会原谅自己的父亲。

此片和南尼莫莱蒂的《儿子的房间》主题上是一致的,那份失去挚爱的沉痛需要执著而温存的爱慢慢消弭。

PS:片尾曲 若你不离我远去我愿将一生奉献给你若你不离我远去你会看见真实的我你将拥有很少人能拥有的像你一样完美的东西永无止尽的爱我愿付出一切只求再见你一眼我亲爱的若你不离我远去你将让我哭泣像个孩子一样若你不离我远去那将是世界末日我的世界只容得下你请不要走 我祈求你不要走若你不离我远去那一刻我将死去

 8 ) 阿莫多瓦的红色,一如既往的残酷和动人

九月了,威尼斯电影节正在热情上演。

对于国内的影迷而言,更值得关注的或许是戛纳电影节以及柏林电影节的电影资源正在不断更新。

就戛纳系而言,《哭声》《小姐》《霓虹恶魔》《胡丽叶塔》《青木原树海》,几部在国际影坛上声名大噪的电影,也终于有机会一睹其风采。

《哭声》魔幻复杂,《小姐》倒有些奇淫技巧,《霓虹恶魔》则是光影的盛宴,《青木原树海》也没有评价中那么差。

最终,这几部电影中最喜欢的反而是西班牙国民导演阿莫多瓦的《胡丽叶塔》。

《胡丽叶塔》海报巧合的是,在看完《胡丽叶塔》的当天又在资料馆的大银幕上看了导演阿莫多瓦的另一部经典之作《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连续两部电影之后,愈发喜欢这位被誉为“女性电影大师”的导演了。

阿莫多瓦的电影中女性总是千变万化,每一个女性在他的镜头和故事中总是被表现得那么特别而动人,永远不会让人觉得乏味。

不仅如此,在他的电影中,男性也往往被当作女性来呈现,比如《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中那个笑点担当的异装癖男妓。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阿莫多瓦擅长发掘女性内心的美丽,其塑造女性角色的技巧和能力独一无二。

比如说西班牙女演员佩妮洛普·克鲁兹在他的两部电影《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和《回归》中,表现出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极端。

《回归》中,她浓妆艳抹,妖艳而美丽;而《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中,她所饰演的修女清纯美丽、天真动人,真的就像是一个降临人间的天使一般。

在电影《胡丽叶塔》中,女性同样占据着电影的主要部分,男性角色或许只是作为故事发展催化剂而出现的。

电影中,阿莫多瓦果断地让丈夫这个男人以一种奇怪的方式死去,然后留下身边的三个女人为其负罪一生,直到最后才有所解脱。

如此残酷绝望的故事,却被阿莫多瓦表现得有一些动人。

《胡丽叶塔》剧照,母亲和女儿从电影中女主角胡丽叶塔的角度去看,她的一生始终在追寻或躲避。

简单来说,她一直都在路上,从马德里到加利西亚、安达卢西亚,再回到原点马德里,胡丽叶塔一路风尘仆仆。

在这个过程中,她一再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些人。

先是有些老年痴呆的母亲,然后是与佣人结合的父亲,接着是出轨的丈夫出海死去,最后是唯一的精神支柱长大成人的女儿也离她远去。

或许直到胡丽叶塔的晚年才出现的那位恋人,才是其生命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所以电影中他们互相对彼此说:谢谢你没让我一个人孤独终老。

多么绝望又温柔的情话。

《胡丽叶塔》截图可是,在他们商量好一切,准备离开马德里前往葡萄牙开展幸福的新生活时,一次街头的偶遇让胡丽叶塔埋藏在心中的秘密再一次被挖掘出来,那些她决心遗忘的往事如浪潮一般席卷而来。

胡丽叶塔迫不得已,放弃了与恋人的计划,那些关于过去的故事也被慢慢展开。

电影由此正式开始。

事实上,故事的前因后果非常简单。

年轻的胡丽叶塔在火车上偶遇了一位渔夫,与之相爱、结婚生子。

可是丈夫却一直出轨,长期与一位艺术家朋友保持关系,并为之狡辩说只是解决生理需求而已。

最后在一次争吵之后,丈夫出海突遇暴风雨,不幸身亡。

《胡丽叶塔》剧照,火车上的偶遇多年以后,当女儿知道父亲死亡背后的事情时,她把父亲的去世归罪于母亲、艺术家以及她自己。

因为在她看来,艺术家是他们家庭不睦的主要因素,母亲的争吵直接导致了父亲的死亡,而她自己则因为当时在夏令营欢乐地度假而无法原谅自己。

所以,女儿在成年以后选择了禅修班的生活,并自此离开母亲,彻底杳无音信。

很明显,这既是对母亲的惩罚,也是对她自己的惩罚。

母亲胡丽叶塔此后的生活便陷入对女儿无限的寻找中去,孤独而绝望,却始终毫无进展。

《胡丽叶塔》剧照,女儿离去后的胡丽叶塔正如前文所说,女性是阿莫多瓦电影中最重要的部分。

在电影《胡丽叶塔》中,稍有着墨的三位男性分别是胡丽叶塔的父亲,丈夫,以及晚年的情人。

事实上,这三个男人有其相似之处,比如说父亲和丈夫都抛弃了死去的妻子另觅新欢。

倒不是说这种行为该如何受到谴责,毕竟他们的妻子都已经去世。

正如电影中其父亲对胡丽叶塔所说:难道你母亲去世之后,我就没有权利谋求自己的幸福吗?

只是他们的作为,给胡丽叶塔的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并最终导致她悲凉的一生。

《胡丽叶塔》截图电影的主体故事是以倒叙的形式展开的,过去的故事与现在的状态互相交叉,在不断回溯过去的同时发展当下的故事,这给电影带来了一些悬疑的气息。

随时故事的不断发展,你会惊人地发现原来多年以前的一件小事背后竟然有如此多的人如此多的事。

比如女儿离开的原因,比如艺术家的一生,比如女儿与其朋友之间的同性恋情节,这一切都都慢慢地被展现。

现实生活就是如此。

看似简单的一件事情背后却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秘密或巧合,多年之后才会真相大白或者永远都无人知晓。

而当你知晓这一切的时候,你追悔莫及或者心满意足,但这都改变不了当时的情景。

《胡丽叶塔》剧照,从朋友处得知多年以前的秘密所以阿莫多瓦曾说编剧一定要贴近生活,要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要抱着创作纪实小说的精神从生活中提取有用的细节。

这就是他电影中真实的细节。

最后,说起阿莫多瓦的电影,颜色总是一个永远都避不开的话题。

阿莫多瓦是色彩运用的大师,他的电影总是色彩缤纷的,在视觉上给人最直接的感受。

阿莫多瓦的每一个镜头下总会有一抹红色,可以是衣服、墙纸、项链、头发、包、车、沙发等等一切。

红色,热烈、狂野、激情、阴郁、深沉。

或许对于阿莫多瓦来说,红色就是一切。

虽然《胡丽叶塔》这部电影少了一些阿莫多瓦过去电影中的戏剧性和幽默,但却同样保持着他电影中一贯的主题——生活的残酷。

只不过在这部电影中,他以更加平淡的方式展现出来,缓缓地告诉你一个家庭破碎的故事。

本文首发巴塞电影,转载请联系“巴塞电影APP”或者“巴塞电影”微信公众号(ID:MovieBase)

 9 ) 我们,每一个,胡丽叶塔。

(全是剧透,慎读)一个很常规的等待孩子的开始,印象里有好多这种滞留在一个地方,等待不辞而别的亲人的故事。

但不可能这么常规,那就不是阿莫多瓦了。

一定会有大堆的伦理冲突,看到女主父亲的漂亮女佣时我反而放心了。

阿莫多瓦从头到尾都在搞事情,处处都有容貌过于漂亮的配角出现,暗笔也处处都以朋友之名。

从小相识的朋友,妻子的朋,女儿的朋友。

找人照顾重病妻子可以变成新生活的开端,出席朋友安乐死的葬礼,也可以。

性意象埋了太多。

女主和雕塑家独处时两人的神情,老女佣对男主的态度,女佣离开后又闪现出一个漂亮年轻的女佣,女儿露营结识的中年女人打电话的神色,楼层管理员面对女主时的态度。

过于明确的暗示,但又都没下文。

留白故意模棱两可。

弹幕里有人说,女主应该拍个惊悚片。

我真想说,这部,从头到尾,无数细节上,就是个惊悚片。

没有明示的部分,比显露出的冲突,还要惊悚。

热爱大海的人,终被海吞噬。

努力让作品沉重坚硬的女艺术家,最终身体牢固的硬化到,不听使唤。

片子里也有很多漂亮的细节。

镜头对着鹿,声音在车厢的蒙太奇,效果太棒了。

从车厢里反方向躺着的暧昧布满空气,到开始做爱。

女主清晨想走,女佣进来问她还留下吗,她突然改主意说留下。

女主母亲夜里醒来,认出她来。

就像小时候母亲醒来,睁眼就看见旁边孩子的脸,这种记忆对一个母亲而言太熟悉,即使她已经老年痴呆。

老年痴呆的人,就像时光停滞在了远远的过去。

女主说到自己的孩子,她母亲的惊讶眼神,就像穿越时空,恍若隔世。

女儿童年的时候,女主很像个外人。

女儿和女佣,和父亲,都有强烈的情感纽带。

但和她没有,女主一直充当着管制和报告坏消息的角色。

女儿眼里她就是个自私的阴谋家。

女主在家中,其实很像她的父亲。

控制欲强,加上她的敏感,很容易因为不受控的事情陷入自责。

当年在车上遇到的两个男人,她都有机会一句话救对方的命。

可惜都错过了。

死亡和背叛的意象及焦虑,一直跟着她。

在两个同样有着瘫痪在床的妻子的男人的故事里,女主处在截然不同的位置,也有着相反的态度。

这两组镜像呼应里,荒唐感异常强烈。

阿莫多瓦一直在另一个故事里,揭开镜像故事的真相。

这种处理,很有张力。

又像,女主纠结着如何告诉女儿噩耗,主人却不合时宜尴尬的问她要不要喝点东西。

后来她满怀急迫的去找静修的女儿,招待她的人,也让她先喝点茶。

女主不喜欢父亲女佣作为外来者的介入,自己却在另一个故事里介入了别人的生活。

她不能忍受父亲对母亲的态度,却包容了丈夫之前的经历。

她疯了一样期盼着女儿联系自己,接到父亲电话时,却冷酷拒绝。

好玩的是,她自己,包括生活里的很多人,对这种荒唐双标的亲情模式,却从来看不到其中的相似与吊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但对父母,会惯于像对神一般苛刻。

我们很难平常心的,谅解他们生活里的悲剧和不堪。

每个个体的成长,都必有与之前的告别与割裂,而每一个养育孩子的故事,也都会经历孩子的出逃与抛弃。

女主这种性格,极端处境里很可能陷入情绪自顾不暇 ,顾及不了同样糟糕境遇里的女儿,以及后来自己的情人的感受。

她是突然有一天才发现其实是不了解女儿的,之后却又拒绝让情人了解自己。

给女儿打电话时,她放女儿去玩。

这次逃避,不止会于一个点上改变女儿的人生。

告知噩耗后的两个拥抱,以及两个女孩为她擦头发时的相视而笑,真是意味深长,不敢深思。

迟得到消息的关键的几天里,她不仅把女儿扔进了奇怪的经历,更是扔进了日后成人时的反身自责和对母亲的无法原谅。

有时真是这样,等具备了反省能力时,回溯情绪和经历,无法承担时,人惯于在记忆里找个人去背锅。

常常又是,同一段感情,同一场遭遇,身在其中的不同的人,都经历了沉浸和反思,但仅仅能因为,沉浸和清醒,两人是在不同的时刻进行,没能同步,就构成互相伤害、抱怨和指责,造出不同的感受,和罗生门般的不同叙述。

在对面的故事里,爱会变成纠缠,勇气成了无情,深情能变成无法忍受的羁绊和负担。

解脱,被讲述成负心和背叛。

有时同步,比事件本身,更来的重要。

想起那句: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

新鲜的故事和生活,永远伴随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和不管不顾的正确与勇敢。

但,还困在旧故事里的人呢?

这是一部关于斩断与留恋,追逐和逃离的电影。

我们每个有着想要逃开和抓住、谅解与执着的人,都是一个,胡丽叶塔。

 10 ) 人的一生都被无所事事的情节缠绕

男人用生生世世去营建马孔多,为的就是处决孤独。

而女人每两秒钟就会出发一次逃离的念头,但都被生活碾压成一条丝线,这条所谓的阿里阿德涅线,可以帮助忒休斯逃离迷宫,可是对于女人来说只能被缠绕。

孤独和逃离从希腊神话故事到现实都被拧巴的结合在一起,本可以早早回家的奥德赛,硬生生给自己加了二十多年的戏码,搞得老婆珀涅罗珀靠着反复编织度日。

就像今天很多可怜的男人,没有办法给自己加戏消磨时光,就在车里发呆度日。

这个普遍问题看着很细碎,可是杀伤力相当惊人,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用艾丽丝门罗的三个短篇改编成一部叫《胡丽叶塔》的电影,女主在《机缘》《匆匆》《沉寂》中穿梭而过,那条逃离的丝线用镜头和空间的转换,展示了逃离对于女性来说毫无意义,不管是出走的娜拉还是卧轨的安娜,任何意义上的离开都无法撼动这个社会一丝一毫。

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女性就必须被困或者男性必须孤独呢?

答案就在艾丽丝门罗的笔下,也掌握在女性的手中,过去女性手中的针头线脑和家庭琐事,在门罗的开辟下已经进入了新世界。

正如那句“富人要进天堂,犹如骆驼穿过针眼。

”,门罗提供了让女性穿过针眼,用那条逃离的丝线编织女人的思想,女人的生活,女人的自由。

电影是男导演拍摄,透过摄影机可以看到导演看门罗作品的视角,从空间上的变换展示了女性穿过针眼的影像,更加立体化了文学意象,同时丰富了阅读门罗作品的方式。

门罗没有让女性穿过针眼进入天堂,毕竟女人去了天堂不能把男人留在地上,那样男人真的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的永世孤独了。

所以,放心去看这部电影和书,还是那句老话地球是男人的也是女人的,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也是本着双赢的前提,如果割裂了这个世界,那地球也就不好玩了。

《胡丽叶塔》短评

【北京电影节展映】西班牙母女版《万箭穿心》。阿莫多瓦依旧关注着女人的精神世界,男性角色依旧都是配角。拍得不错,保持一贯水准。只是相比导演之前的作品,情绪弱化太多。没有那样滚烫炽热、直抵人心的激烈感情。这样的片子对于阿莫多瓦来说太中规中矩。两个胡丽叶塔切换有点多余。三星半

3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第一部阿莫多瓦,挺有趣。我们是最亲近的人却又完全不理解对方的内心,友情、爱情、家庭,深刻交缠而又无法原谅,只能选择逃离。

4分钟前
  • Otocolobus
  • 还行

……给门罗小说添上一个巨大的狗尾巴是几个意思。不喜欢……小说里的女主强行架成阿莫多瓦的女主,变得好奇怪啊……这个奇怪的性格、思路非常非常不讨喜,就像一条大大的脆弱的寄生虫,各种被碾来碾去,帮她痛,但也嫌弃她不争气极了。最不喜欢的一部阿莫多瓦。吾栖之肤时还有点小灵光,现在江郎才尽

7分钟前
  • is4dog
  • 较差

跟着胡丽叶塔的叙述,像是走完了一个女人的一生。“I feel trapped and free at the same time. ” “A woman&amp;#39;s profession is her family.” “Antia has chosen her own path and you are not part of it.” “Even if we are guilty, we suffered enough punishment. We all get what we deserve.”

12分钟前
  • 我是大皮哥
  • 还行

雪深不见鹿,沉默两无言。

14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2019年10月12日13:00於北京中國電影資料館小西天藝術影院1號廳;2023年9月6日清晨重溫於廣州禮崗。

19分钟前
  • Bork
  • 较差

真可惜了导演、演员、原著。阿莫多瓦和门罗的结合并没正正得正。西班牙的火与加拿大的冰倒搅成了一杯温吞水。母女这个点是一致的,但阿莫多瓦一贯的母性崇拜,和门罗对母性与女性身份的冷静审视根本是两回事啊,放在一起顿时成了一个没头脑一个不高兴。当然分开来两个都是魅力无穷。

22分钟前
  • 王这么
  • 还行

2.4 劇情實在太牽強,美術特別像中產階級一夜變成暴發戶之後的急俗審美,讓人看的過程極其難忍。儘管故事裡人物先後出場的次序頗有意思,但整體背後能支持全片的內核簡直沒有, 太虛了

27分钟前
  • 大佑
  • 较差

一股子智障精神病患的感觉,欧洲的文艺亲情片我大概是不会懂了。

31分钟前
  • 叹息1号
  • 较差

无黑色幽默,不喜剧,也没了变性人,就是一部扎实沉稳的家庭剧,以父亲去世后的母女关系为核心,女儿销声匿迹十多年后才解开误会心结。明丽饱和的色彩和装饰特征极强的布景、构图是最大特色,海边小屋海洋风装潢看起来好舒服。总体而言算阿莫多瓦中等水平发挥吧,无甚惊喜,女主居然还俩人演。戛纳收尾

3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不用很麻烦就可以很抓马的人生,喜欢里面浓烈的色彩。

40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力荐

忍不住,看哭好几回。我小时候看不了讲独身老人的故事,因为那时跟外公很亲,他的孤独和衰老让我觉得难以承受。现在看不了讲坚强悲惨的女人的故事,因为会想到我妈妈,而我现在离她很远。

42分钟前
  • SaturnianAir
  • 推荐

从头气到尾!无法忍受门罗被这样呈现,内核到形式两人都太不搭。阿尔莫多瓦如果看懂了逃离三部曲,就不可能拍成这样,其实他要真理解门罗,就知道自己不应该拍。欧洲艺术电影的三朵塑料花,没错!

45分钟前
  • dida
  • 很差

本来电影语言和文字语言就不太一样,这部电影完全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正常拍,不要有那么多台词,更注重镜头语言会更好。借母亲给女儿的信,变成全片都在听旁白,画面倒是无关紧要了,最后所有人的情感都薄如纸片,但撞得粉身碎骨,莫名其妙。

48分钟前
  • YUANYUAN
  • 较差

影片的故事很规矩,不像导演以往的作品有变性混不吝的情节,这部重点是追寻一个女人完整丰富的情感世界,两性情感是重要但不唯一的一条辅线,在这条辅线里有女主与有妻子的男人交往这种事情发生。

52分钟前
  • 爱吃烤鸭
  • 还行

原作是最喜爱的门罗的三篇短篇没有之一。英语写起来又清冷又回味的故事,经手阿莫多瓦,西班牙语爆炒出锅,况味非常微妙。其实人生的情节,多的是没有这么明晰的因果,也多的是疲倦却活下去的普通人。种种主观原因无法不加多一颗星,然而心底里是失望的。

54分钟前
  • 白脱小藤
  • 推荐

这个故事对阿莫多瓦这样放浪形骸的人来说太内敛了,还是熟悉的颜色配方却“热闹”不起来。而且竟然没有性别狂欢了。

58分钟前
  • 正在
  • 还行

剧本出了很大的问题。对于胡丽叶塔的人设不足以达成母女情感隔阂应有的表现力度,故事的罗列混乱,没有侧重,尤其在女儿与其关系变化的几个节点均未呈现效果。而且此片也不见了阿莫多瓦惯有的诸多元素,走向正常两性关系的讨论反倒有些不太适应,但不影响影片质的判断。

60分钟前
  • 姜戈
  • 较差

也是名导了,可就是把小说的魅力拍得极其平庸

1小时前
  • 大厦馆理员
  • 较差

女性意识的时空流动和流动中的静止状。阿莫多瓦在这部中的风格有些许求变,但整体稳稳当当、无功无过,惊艳时刻掩盖不了平庸。(虽然只看了十多部阿莫多瓦没什么发言权),但至少是看过里排《空乘情人》《捆我绑我》前的倒数第三。也许是门罗和阿莫多瓦气息上的冲突,导致整个作品始终无法让我进一步深入地观看。

1小时前
  • 徐若风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