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郑旭光铅笔经济研究社 http://www.impencil.org/Portal/pencilwork/20111115104629.aspx我刚刚把这本书(《阿特拉斯耸耸肩》)看完,这是非常精彩的一本书,我相信大家会非常喜欢的,而且今天我看到发言者主要都是在表彰兰德,我现在想说带有一些批评性质的一些想法。
总结20世纪早期社会主义者的辉煌胜利经验,哈耶克说自由主义者也应当有自己的乌托邦构想以吸引知识分子的兴趣和投入,满足他们的知识探索热情。
来说说兰德的乌托邦建构,企业家和创造者们“罢工”后所生活居住的“罢工”营地的社会建构。
兰德对一个自由经济因为思想和政治方面的变动而渐变为统制经济并且逐渐崩溃的过程描述非常的仔细,非常精彩,另外对支撑这些思想政治变化的理论基础的批判也很生动很有力量。
但是我发现通过她的乌托邦建构暴露出来一些问题,能够看到她批判的理性前提可能有一些问题。
我总结一下就是唯理性主义和客观价值论、机械思维,唯英雄论、唯进步论,这个是我基本的感觉。
对我们生活的环境,如果你不适应它,你可以改变它,可以退出,也可以摧毁,平常人选择最多的是适应和退出。
兰德的乌托邦是不能自由退出的,作为一个旧世界的价值创造者,你一旦“觉悟”了,要从逐渐腐朽没落的大世界(一个逐渐被掠夺者把持的世界)里退出并被导引者看中了导引到这个世界以后,你不能再自由退出了,这个山谷与外部世界之间有一道高技术的屏障。
你在这个山里挣的钱不能在外面的大世界里花,这个山谷里面禁止用“给”字,你不能把你的东西馈赠别人,一定要交换,我觉得这里面有一种强迫症的洁癖,也可能跟兰德在苏联20年的成长经历有关系,她也许在以一种绝对反对另一种绝对,麻烦的是二者采取的都是“禁止”的方式,尽管后者有契约的外表。
书中描写的大世界没有很长时间就崩溃了,实际上从一个不完全的统制经济被政治强力改造为计划经济直到这种政治经济体制崩溃,前苏联用了70年时间,在这个山谷里,如果外面的世界没有很快的崩溃,这个山谷里如果有人改变了主意怎么办?
兰德的乌托邦被一个技术的屏障完全盖住,你没有经过许可你是出不去的。
说到“罢工”,这里有一个纠察队的概念,所有的罢工都会有两个要求,一个是物资准备,一个是纠察准备。
物资准备是要应付持久的时间消耗,还有纠察队是防范内外势力破坏罢工,比如一个是阻拦新的工人进入工厂,还有一个就是阻止已经罢工的人退出罢工队伍。
兰德的新世界里没有纠察队,以后会有吗?
我担心兰德这个世界演变下去将是一个非常暴虐的世界,比外面那个日渐堕落的前自由世界更可怕。
他们不能容许个人自由退出,他们将如何对待内部反叛者?
他们在“接管”了那个崩溃的旧世界后会采取怎样的政治模式?
他们是否对言论自由和信仰自由已经丧失信心,他们将如何对待那些“不理性”的信仰和言论?
他们是否已经对大众失去信心?
他们是否将剥夺民主政府对财产权的剥夺权?
一个政府:经营企业无能(经济学可以证明),不能征税(税收就是政府对纳税人财产的强制侵犯,直接获益者是政府自身及其操控人),又不能接受馈赠(违反兰德交换原则),那么兰德主张的保留了国防,警察和法院的最小政府将如何运行?
兰德有一个很不“理性”很不“客观”的预设,就是时间进程在外部大世界是加速度的,而在乌托邦山谷里却近乎静止,“客观理性”地参照现实经验看,那个外部世界由自由到统制到计划,在没有外部武力入侵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历经近百年时间,有苏联古巴朝鲜为例,因为有信仰计划的统治者的人为推动,他们在短时间内迅速走过了从自由到统制到计划这个历程然后长期停滞在计划状态,欧洲的社会市场经济福利国家也稳稳地历经几十年的历程。
在兰德的山谷里,有理性的“创造者们”以他们的“理性”认为外部世界很快就会支持不下去,他们很快就可以接管旧世界,而且把流行了几百年的旧世界的惯例改变。
如果要与世隔绝地演进几十年,在最初的乐观情绪过去后他们将如何自处,如何相处?
看看兰德对这个乌托邦的描述,我们是不是可以想象一下?
这个乌托邦里很干净,居住着是由外部世界里面逃逸出来的高尚的创造者组成,经过了精心的挑选,他们的配偶子女如果没有“觉悟”到外部世界的堕落,认知到“谁是约翰·高尔特”,到达“创造者”的境界和状态,是没有资格进入的。
开始的时候,这里没有掠夺,诈骗,偷盗,乞讨,馈赠行为,这些罢工的“正常人”完全自立,但是如果逢到天灾人祸怎么办?
如果某些“创造者”们堕落了,“意志不坚定”,想回到旧世界怎么办?
如何能够阻止他们中某些人生发出一些“非理性”的信仰或思想(比如产生了“造防护隔离罩者为大”或者“山谷为大”的思想?
),如果他们对下一代的教育不成功应当怎么办?
这个乌托邦信仰财产权到了病态的地步:那就是不容许财富被非创造者拿走一点点,否则宁可不创造。
山谷里,弗兰西斯科这样说:“达格妮,即使我到了生命的终点,哪怕我一年只生产出一磅铜,我都会比我的父亲,比生产了成千上万吨铜的我所有的前辈们都富有——因为那一磅铜将名正言顺地归我所有,将会被用在一个承认这一点的世界。
”这是一个很小的社会,分工无从细化,市场不够发达,因此旧世界的法官去养鸡;旧世界的飞机制造商做熏肉;旧世界的汽车制造商开杂货铺。
高尔特给达格妮买的早点,达哥尼说这个是最昂贵的早点,为什么?
因为是最优秀的飞机制造商做的熏肉、最优秀的法官出产的鸡蛋,而高尔特说这个是最廉价的早点?
为什么?
因为掠夺者没有拿走一点点,完全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难道这个理想国里不会有人产生出因为能够获得更高的价值回报而和外部大世界进行交易的合理想法和行为?
高尔特们如何阻止这些行为和想法的产生。
而且很自欺似的,原来的石油大亨威特由衷地指着他的油罐说:“这里一加仑的价值,可以超过地狱里的一整列火车——因为这都是我的,每一滴都只会用在我自己的身上。
”他还说“世上并不存在什么肮脏的活计——有的只是不愿意去干这些活的肮脏的人。
”这个山谷里:只有那些生产而不是花费的人才可以是任何一个人的市场。
那么,那些继承了遗产的花花公子应当如何看待?
难道生产者也要看消费者是不是个生产者才卖给她物品?
兰德反对遗产继承权吗?
这个跟几十年前中国的意识形态宣传有什么区别?
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自欺欺人。
这个乌托邦里面有一个规则,就是每年12个月只有一个月是交易月,其他11个月各忙各的。
外部世界的交易可是连续进行的,兰德不承认价值不是客观而是主观的,是因时因地不断变动的,是通过交易才实现的,才会如此轻视交易的作用,有如此荒唐的制度安排。
这个乌托邦里有三个禀赋超人了不起的英雄,年轻时出自一个哲学导师和物理导师教化之下,对于外部世界人们,他们一个扮教主,教化可教者;一个扮好汉,抢劫抢劫者;一个扮义骗,专骗欺诈者。
他们还和现实的世界在斗争者,并最后要去“接管”世界,一圈号称正常人的“超人团队”,说他们是超人是因为他们在兰德的道德观之下个个都是纯美无暇而且个个智力超群创造力惊人。
他们构成了一个柏拉图学院的图景,而历史上的柏拉图学园似乎是个僭主培训基地。
哲学导师阿克斯顿博士,这个理想国里的柏拉图说:“只有具备了出众的头脑和杰出的人品,才不会被社会上自古以来沉积的毒害风气所感染——才能像个人,因为人是有理性的。
”一个山谷里的母亲说“在这里,每个人都认为对孩子进行非理性的,哪怕一点提示,都是骇人听闻的。
”美国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他有长期的殖民地生态,有来自母国精神文明的滋养。
而兰德的理想国是由完全抽象的原则和信奉这些原则的哲人和超人建构的,她的亚特兰蒂斯有着一股浓厚的法兰西“理性崇拜”的气息。
我不知道为什么罗斯巴德会有兰德邪教的说法,我猜是因为她的柏拉图式的哲人崇拜和尼采式的超人崇拜吧。
这个离开了大社会的大市场和人文知识传统的亚特兰蒂斯真的还能继续下去?
包括他们的创造力?
另外还有文学性的东西,唯美性的气息,金发,还有罗马和希腊的气质等等,正面角色的容貌都被美化了,一个张扬客观理性,张扬大脑创造与灵魂高贵的作品似乎不应该如此唯美的刻画正面角色的外貌。
这个放弃了人类几千年文明传统的乌托邦,我认为它注定是寿命短暂的,如果它能稍稍持久一些,就会显露出它的专制与邪恶的本相。
兰德为什么会构想这么一个乌托邦,在她对统制经济及其政治思想基础作出了那么精彩的批判之后,会出现这么一个理想国,我觉得跟兰德本人的思想前提有关系,就是刚才说的唯理性主义。
中国人讲神农氏发明了农业、伏羲氏发明了畜牧、燧人氏发明了人工取火,是不是真的有这么一个叫神农氏的人发明了农业?
肯定不是。
我猜想是某个后来被尊称为神农氏的部落的人群一点一滴地经过一个很长的时期经验知识积累出能被称为农业的食物生产技术。
我相信所有的人类文明,无论是自然科学的还是人文社会的,都不是一个叫做“创造者群体”的一群人创造的,而是一系列使用者对各种可得信息的应用行为的序列累计的,而且也不是任何一个的天才有能力全部了解的。
创造并非是某些可以称为“创造者”的个人或群体的专属能力,而是一连串的庸人们凡人们的创造行为和利用行为的累积,创造行为里偶然和无意占据了大量比重,有对已有知识和信息的大量利用,而且是对创造者原设目的的其他运用创造了更大的价值。
信息的发出者,传播者的行为价值无从客观评价,只能从信息利用者角度做出主观的价值评价。
这个主观的价值判断不受与创造者的价值赋予和价值期待影响。
利用人怎么用它,发明人或发现者没有办法干预也没有办法期待。
创造者和掠夺者的分野图景没有那么清晰。
一个创造者难道可以对于他的创造物的如何使用要做出限定?
一个物件难道不可以被不同的使用者发现它的无穷多个潜在用处?
对于使用者期待的限定要求难道不是出于创造者或发明者智力不足的原因?
价值的判断终究是出自使用者的“主观的”判断,不由创造者的“客观”赋予与期待。
信息利用者针对机会的判断和选择是创造价值之源泉。
一个人可以不是为了他人的需要而生存,但是如果他不是为了他人的需要而创造,那么对于他人的不理解和不感恩似乎也应当无所抱怨。
财富虽不是自然资源,但是人类的共有的前人的知识累积这种“财富”确实是“自然的”没有产权的。
个人主义之有价值不是因为个人是有意志的,理性的;而是因为不存在有理性和有意志的群体。
不是只有经过艰苦的思考才能够确信和行动,不假思索的行动习惯背后是无言之知,是思考的背景。
这一段让我想起哈耶克的看法: 即世界是人的活动演进的的产物而不是人理性设计的产物。
在兰德的理想国里,这些打造诺亚方舟的“正常人”(其实是非人,有一种自虐倾向)是可怜的,他们没有自觉丑陋的自负,貌似升华,实则堕落,堕落到不真实的乌托邦里,然后自欺欺人。
理性之外的直觉也是一种知识,企业家在做决策时并不是在追求理性的精确,而是在动员自己的全部经验和直觉作出的相对模糊的类概率判断,而广泛的经验积累,眼下不易探究的习惯背后的长期经验积累,更是理性能够有效工作的背景。
社会主义和有神论者一个诉诸于神,一个诉诸于社会,都是对外在于个人甚至外在于当代人的继承于前人的人类自发秩序真理的简化把握和称谓。
他们错误在于他们感到了这种东西的存在 ,但是没有把它当成为文明的结果而是把它当成了文明的原因而去膜拜它,而兰德的理性因为是个人的必然是不足的,把世界的基点完全放置于当时当下思考着的个人的理性之上而排斥掉对无数代理性经验积累的继承显然是不理性的。
还有就是对我们一下子不能明了的习惯,他背后积累的合理性的理由,我们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去理解。
但是可能第一步比较理性的稳妥的做法,第一步先接纳下来,其次再去思考批判它。
她也忽略了理性之外的直觉,直觉背后是有一种你不能用语言言明了的很多经验积累、感觉。
只要是允许自由退出的国家就是个有意义的国家,没有人能代替另一个人选择和确认国家在社会中的的规模的最合适比例(从零到无穷大)是如何才是他愿意接受的(最小国家要多小,福利国家要多大)。
“花钱难买乐意”,个人的自由选择,是最要紧的。
应当让自由本身来证明:它是不怕破坏,有创造力和吸引力的,它是不惧怕个人的自由选择的,无论这些选择起初或者最终看起来是多么的“不理性”。
在这个选择过程中,选择的个人动用他的全部知识积累运用他的理性和他的直觉,受制于一些貌似理性不及的禁忌和需要,利用外部的可用信息和资源来判断,选择,决策,行动。
一个自由的世界不是一个没有了掠夺,欺诈,偷窃,乞讨的世界,而是一些允许个人及其财产的自由流动的政府辖区,这也许就够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个人的自由选择是最重要的,任何一个自由的世界,应当是可以自由的进出和退出,自由世界应该有能力向大家证明他是有能力获得兰德说的有理性、有头脑、有思维能力的人最终认可的。
就像我们看到的中国那些搞了一辈子共产主义革命的老革命们,欣欣然地让他们的他们第二代、第三代跑去生活在都是在自由的资本主义世界,而不是在他们创造和统治的世界。
人的理性有能力认知最简单的经验事实。
2007-12-16
了解原著及作者介绍、整个小说故事梗概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http://lz.book.sohu.com/serialize-id-8652.html从片中大概可以看出来,这是一部反计划经济的作品,考虑到原作者几乎是从苏联逃到美国的,其作品无疑会致力于反对某种意识形态。
与《日瓦戈医生》一样,它不仅关心某种意识形态带来的贫困效应,“卷我屋上三重矛”,更关心它在精神上虚伪的利他主义和伤害效应,“卷我灵魂三重矛”,并指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可以看作是个人和民族的在精神上的自我救赎,对于一些同样遭遇了很多折磨却并未孕育出类似作品的民族来说,也是很好的参照。
小说有一千多页,可以被划入科幻作品之列,它堪称一曲工业文明的颂歌,并揭示出计划经济是无法推进工业化的,甚至有可能逆工业化。
虽然写于1940-1950年代,但在书中提出的清洁能源的构想,以及女性担任企业负责人等设置都显示出极强的未来性,这也是科幻作品的重要特征。
小说中的时间点就是当代(指1950年代)美国,那时民航业刚刚起步,高速公路也没有现在多,铁路仍然是最主要的客货运输途径。
电影则把时间设置在了未来(2016年秋),并设置了石油危机的背景,让铁路再一次成为了运输业的支柱。
同时也为主人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现代设施如手机、电脑、液晶电视等,当涉及科学问题时,甚至还引入了一些最新的物理学研究成果。
对于一部科幻作品来说,这样的改动倒也未尝不可。
总之,电影在视觉和技术上几乎可以打满分(我看的是高清版)。
作者常常感叹人们在人文和社科领域的成就不能像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那么一目了然,导致了很多偷懒和破坏的空间。
电影不幸也是如此:鉴于当前的社会现实、主导价值观和舆论压力,改编过程中对主要人物还是采取了一定的弱化处理,下面将与原著进行对比:●约翰·高尔特:就是电影中那个戴着礼帽的神秘人,由于不堪忍受计划经济的折磨,他喊出了“我要关掉世界的发动机”的口号,说服了很多既有创造力、又有影响力的人若觉得难以坚持下去的话就辞职到他的乌托邦去工作和生活,让普罗米修斯们收回他们的神火,直到人们收回他们的秃鹰,结果导致美国在12年之内就彻底崩溃了。
小说结尾处,他逃脱了已经形同虚设的美国政府和军队对他的抓捕,带领自己的梁山兄弟们回到现实世界开始了市场经济的重建工作,当时连纽约的灯火都已经熄灭了,电成为了奢侈品。
他也是电影中那台超级发动机的发明人,孤儿出身但却是一流的科学家、工程师、哲学家、企业家,他的主张和组织有点类似我国春秋时期的墨家学派,并且在小说中最终战胜了儒道法兵的学说。
●达格妮·塔格特:在高尔特带来的世界崩溃的过程中,达格妮是唯一一个拒绝了他的罢工提议并坚持力挽狂澜到最后一刻的人,当然这和她工作的行业也有关,运输业会比制造业崩溃得慢一些。
她类似一个西方版的女娲(也就是阿特拉斯),很有只手补天的勇气,“虽千万人,吾独往”,展现出了真正的英雄主义气概。
小说中她的年龄是35-37岁,并不是金发,也没有非常出众的美貌,但是会更勇敢果断一些,绝对不会做出大喊“No”这样的事情。
她没有结过婚也从未考虑过结婚,不过最后和约翰·高尔特走到了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达格妮是很端庄的一个人,不可能像电影中那样做出一些似乎在诱惑男主角的事情来。
而且寻找发动机及其发明人的过程几乎是她一手策划的,汉克只是一个助手,而不是像电影中那样居于主导地位。
小说本名罢工,但出版时改为了现在的名字,可见作者最想致敬的并不是罢工的创造者——那只是一个寓言、一个比方——而是在困境中勇挑重担的阿特拉斯们,因为创造者其实是不会罢工的。
●詹姆斯·塔格特:达格妮的哥哥,电影的字幕翻译者误以为是弟弟,实际上他比达格妮要大两岁。
他们兄妹共同管理家族企业的铁路,詹姆斯坚持认为所有行业的核心都不在经济领域,而在政治领域,他的口号是“你们懂什么,铁路的关键在华盛顿”。
他在实践自己的理念上也非常努力,总是试图让政府通过各种限制和打击对手的法案来争取自己公司的发展。
他很讨厌妹妹,但是又感到公司的运营离不开她,于是就不断和妹妹的恋人们过不去,希望能通过政治手段打垮他们,当然最后都失败了。
在后面的电影中,詹姆斯将会拥有一个妻子并将她迫害致死,同时还会与里尔登的太太发展出婚外情。
他最终的结局是在高尔特带来的现实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下发了疯,这代表价值的崩溃,虽然肉体没有被毁灭,但精神确实被打败了。
不得不说,扮演詹姆斯的演员可能是最符合小说中人物的,而且还有点奥巴马的感觉。
●汉克·里尔登: 在小说中他是金发+冰蓝色的眼睛,可能有瑞典血统。
汉克不仅出身贫寒,好像也没有上过大学,是一个爱迪生式的发明家,也是最后一个加入罢工的人,甚至在误以为达格妮已经死去的时候,他也没有消沉。
他刚好比达格妮大10岁,基本上是和太太刚结婚就后悔了,在小说中和太太的关系始终很僵,后来更是反目成仇并最终离了婚。
虽然文艺作品中的爱情常常不会在婚姻面前止步,但电影中对这段婚外情的刻画还是太突兀了一点,汉克对家人的厌恶表现得不够充分,而且里尔登太太看上去也不够讨厌。
小说中有大量汉克爱上达格妮但又竭力克制的心理描写,可以看得出他是深受折磨+情不自禁。
对两人性行为的描写也很有激情、很美好,并不像电影中那么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汉克和达格妮成为情人后即与太太分居,后来更为这段秘密的恋情付出了巨大代价,并决心离婚,而达格妮则最终选择在全国广播中坦承两人之间的关系,可见作者并不真的鼓励婚外恋。
●弗兰西斯科·德安孔尼亚:人名取自作者的丈夫弗兰克·奥康诺,角色是西班牙血统的阿根廷人,根据地是布依诺斯艾利斯,比达格妮大两岁。
在小说中他的相貌很年轻英俊,走到哪里都魅力四射,相比之下演员实在是有些难看,也缺乏花花公子的感觉。
弗兰西斯科是贵族出身,是家族的骄傲,也是一位铜业大王,在全球各地拥有大量铜矿,当他发现自己的矿产面临着国有化时,便决定暗中摧毁它们,同时扮演花花公子的角色以迷惑敌人,虽然只是逢场作戏、装装样子。
他与达格妮本来是青梅竹马的爱侣,因此也不得不离开了她。
其实原著中弗兰西斯科很少与情妇一起出现在公共场合,他主要是使用旁敲侧击的方式,如对记者说纽约对他的吸引力在于肝泥香肠和衣帽间女郎。
弗兰西斯科还是第一个加入罢工的人,以及保护最后一个加入者——汉克的安全的人。
非常奇怪的是,小说中设置了很多弗兰西斯科和汉克之间多少有些暧昧的场景,并且在结尾处两个人还住到了一起,以致很多读者认为作品有slash倾向,也许这也是这部小说充满未来性的表现之一?
●艾迪·威勒斯:是达格妮的重要助手,对公司非常忠心,被戏称为塔格特公司的封建农奴,因为他的父亲就为达格妮兄妹的父亲工作。
小说中他是一头耀眼的金发,没想到在电影中被设计成了黑人。
其实在小说的结尾处,艾迪实际上因为公司的灭亡而殉情自杀了,如果安排成黑人的话,反而有一种黑奴的意味在里面。
如要是要体现种族平等,完全可以把威特之类的企业家安排成黑人,而不是将助手安排成黑人。
艾迪与达格妮同龄,和她一起长大,一直暗恋着达格妮但羞于向自己承认,结果不知不觉做出了很多傻事,而且周围的人全看出来了。
他还在无意中给约翰·高尔特提供了很多各行各业的重要信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推动了罢工的进程。
也许员工为公司殉情这样的事情有些难以理解,但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存在的。
●博士和海盗:曾经在一个影射哈佛的学校里,三名勇敢智慧、才华横溢的同龄男大学生形成了桃园结义般的亲密关系和铁三角。
由于三人都同时选修物理和哲学两个专业,当时的物理系主任罗伯特·斯塔德勒博士和哲学系主任休·阿克斯顿博士都很喜欢他们,并暗中展开了竞争。
这三人就是约翰、弗兰西斯科和电影开场时提到的海盗拉格纳,后者具有挪威血统,是全书中最美貌的男士,妻子则是最美貌的女士,也是金发。
他并不打劫商船或伤害水手,只掠夺各种政府间的援助物资,特别是送往各个“人民共和国”的,小说预见了欧盟的成立,并将之设置成了一个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后来罗伯特变节投敌当了国家科学院的院长,并认为大部分人不配拥有理性。
在小说的结尾处,他拼命迫害约翰,最终多行不义自毙了。
而休则加入了罢工,并被铁三角视为父亲般的人。
电影中罗伯特的扮演者比较接近小说中的角色,而休的扮演者明显不够和蔼,他还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厨师。
值得一提的是,达格妮似乎毕业于MIT之类的学校,当然小说中还有很多英雄人物是根本没有上过大学的。
●二十世纪发动机公司:约翰·高尔特曾经工作过并发明了超级发动机的公司,在这家大企业上下一致决定采用“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工作和生活原则后,他决定离开并发动创造者的罢工。
公司很快变成了人间地狱,人们的需求开始无限膨胀,由于干好干坏一个样,也无人愿意努力工作。
在计划实行的四年后,公司彻底破产,员工完全崩溃,整个过程类似我国的人民公社运动和紧随其后的三年灾害。
在国企中工作过的人士,对其中的很多场景也不会感到陌生。
公司的名字也颇具深意——西方人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是二十世纪的关键词之一,它的高潮无疑也是在二十世纪。
为什么人们想上天堂却偏偏坠入地狱?
为什么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为什么开场时是幸福的憧憬,结束时却是撒旦的诗篇?
为什么《共产党宣言》最终变成了《动物庄园》?
本书发表之时,正是我国人民公社/大跃进如火如荼之际,连剑桥大学都在讨论要不要实行计划经济,虽然历史很快就给出了公正的回答,但文学作品却更能起到深度反思、警钟长鸣的作用。
最后介绍一下原作者,安·兰德:安兰德是一个笔名,她是苏联裔美国人,生长在圣彼得堡,通过结婚获得了美国国籍,同时也是犹太人,所以她笔下的罢工也可以被看作是犹太人大罢工。
不得不说,兰德笔下的人物有多高尚,她在现实生活中就有多堕落,或者说,她看上去比较像自己笔下的反面人物。
阿特拉斯发表后引起了巨大轰动,兰德甚至在自己的粉丝中间成立了近乎邪教般的组织,并充分享受了身为邪教教主的种种好处,私生活也颇为混乱。
她喜欢结交和依附政客,讨厌企业家,既反女性主义又反同性恋,和小说中的英雄人物截然相反。
也许她一生中受到了太多的束缚和迫害,所以选择用dark art的方式来表现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另外俄罗斯也有cultism的传统。
兰德尽管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但其给力的一面还是毋庸置疑的。
她在作品中推崇的是用勇气和爱心铸成、属于个体的理性,而不是黑格尔或儒教式的用来窒息个体生命的属于群体的理性主义。
她推崇的理性丝毫不排斥欲望,反对灵肉的二元对立。
主张人是主体和目的,不是客体和手段,反对任何形式的盲从、懦弱和倒退,认为一切的罪恶都很平庸,pain and ugliness is never to be taken serious. 对于爱的力量这个西方文学中的重要主题,兰德的回答是:"Love is the ultimate form of recognition one grants to superlative values.""我以我的生命以及我对它的热爱发誓——我永远不会为另一个人而活,也不会让另一个人为我而活。
"她笔下的人物体现出了对于人类的青春力量的赞美,以及人类很多美好的可能性的充分敞开。
最后放几段原著书摘,很能体现作者的风格,都是弗兰西斯科为了吸引汉克而说的:你为什么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
你有没有想过什么是金钱之源呢?
金钱是一种交换的工具,如果没有商品的生产和生产的人,金钱也就不会存在了。
这就是你认为的邪恶?
给金钱估定价值的不是乞丐和强盗。
哪怕眼泪流成海,哪怕拥有全世界的枪炮,也没法把你钱包里的这些纸张换成明天生存必需的面包。
金钱不允许任何特权规定你的劳动成果的价值,只能由一位完全出于自愿的人以他的劳动成果来与你的进行交换。
金钱迫使你认识到人必须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伤害、为了自己有所得而不是损失而劳作。
认识到人之间的联系并非在于互换痛苦,而在于互换好处。
金钱要求你将自己的才智出售给他人的理智,而不是将你的缺点出售给他人的愚蠢。
它要求你买进所能买到的最好的东西,而不是别人奉献出来的垃圾赝品。
人如果都以贸易的原则生活——将理性而非暴力视为最后的裁判——最后胜出的总是最好的产品、最佳的表现以及最有判断力最有能力的人——一个人创造能力的级别就是他得到酬报的级别。
有多大本事,称多少钱。
这就是生存的规范,其工具和符号是金钱。
这就是你认为的罪恶?
你的钱是诈骗所得的吗?
还是利用他人的缺陷或愚蠢所得?
你是通过迎合傻瓜希望得到高出你能力的金钱?
还是通过降低你自己的标准?
还是为了购买你轻蔑的东西而从事你所鄙夷的工作?
如果是这样,那你的金钱不会给你带来丝毫的快乐。
你购买的一切都将变成一种责备而非供奉,将成为一种羞耻而非一种成就。
到那时,你就会大呼金钱是罪恶了。
罪恶,因为它使你无法享受你的堕落?
这是你痛恨金钱的根源?
我可以教你一招,怎么看透一个人的性格:诅咒金钱的人是以不名誉的方式得到它的;尊重金钱的人是靠自己的本事挣来的。
速速从那些告诉你金钱是罪恶的人身边逃走。
这话是警钟,告诉你一个强盗近身了。
那些强盗一闻到这些为拥有财富而请求赎罪的人的气味,就会第一时间爬出来。
他们很快就能为他赎罪——连他的命一起。
只要人类聚居在地球上并且需要相互之间产生联系的途径——如果他们弃绝金钱,那意味着他们唯一的代用品就是枪炮。
强盗认为抢劫是轻松有效的,但他们的行为也会吸引其他强盗,抢来的财富又会被抢走。
这种抢夺就这么持续下去,胜者不是最善于创造的人,而是最残忍无情的人。
当暴力成为标准时,杀人犯就会胜过扒手。
当毁灭和屠杀全面扩展开来时,社会也就万劫不复了。
人们一直认为财富的数量有个固定的值——你要去攫取、乞讨、继承、分享、强抢或作为一种特权而获得。
“Make money”一词却含有人类道德的精华,财富是必须创造的。
鲜血、皮鞭、枪炮——还是金钱?
你自己选择吧,事实上你别无选择。
一个人在性这个问题上的选择正是他所有基本信念的体现。
只要跟我说一个人性偏好的指向,我就能告诉你他整个的人生哲学。
指给我看看和他同床共枕的人是什么样,我就能告诉你他对自己如何评价。
性迫使人赤裸地以肉体同时也以灵魂相见,一个人总是会被能反映出他最深刻的自我形象的人所吸引,一个确信自己一钱不值的人则会被一个他所轻视的人吸引,反射出的是他隐秘的自我。
肉体总是会跟从内心深处最深切的确信,如果一个人认为缺陷就是价值,证明他已经将存在视为邪恶,于是也只有邪恶才能吸引他了;证明他已经咒诅了他本人,觉得只有堕落才值得去享受,罪恶才是乐趣的唯一源泉。
然后他尖叫着说肉体有它自己邪恶的欲望,他的灵魂无法控制它,他将大声疾呼性是一种原罪,真正的爱是一种纯粹精神性的情感。
他还会怀疑为什么爱带给他的只有厌倦,而性带给他的只有羞耻。
在征服一具没有灵魂可言的肉体中又会有什么光荣可言?
只有一个颂扬免除了欲望之累的纯洁之爱的人才能享受免除了爱之所累的欲望的堕落。
即使你(汉克)力图将性爱咒诅为邪恶,你仍然会发现自己违反自己的意愿,会被你遇到的最美好的人所吸引。
说改编自什么事件估计不大了解美国的文化,这是部美国人必读的小说,美国小学中也有这部小说的选段,百度下就可以知道,宣扬的是精英主义,宋鸿兵的货币战争也提及这部小说,推动世界真正发展的只是少数几个人,而我们众多人确实世界的累赘,很不想承认,但这是事实。
滚石杂志给的评价是 “ 零颗星” 这也是我这么多年来追滚石的第一次0/4By PETER TRAVERSAPRIL 15, 2011Ayn Rand's monumental 1,168-page, 1957 novel gets the low-budget, no-talent treatment and sits there flapping on screen like a bludgeoned seal. It's the first in a planned trilogy of films. Let's hope the other two parts are quickly aborted. The story, set in 2016 and hailing the individual in the battle against big government, concerns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world's most creative minds after they are asked the question: "Who is John Galt?" Who's the idiot responsible for this fiasco? You can't blame the Tea Party, an organization of 9 million that the film's producers are exploiting to get butts into seats. There's an object lesson in objectivism for you.
尼玛啥子叫科幻片,还尼玛耸耸肩地球颤栗??!!!
还以为像星球大战。。
高尖端科技、外星人。。。
机器人。。
尼玛就修个烂铁路,就地球抖一斗,我抖尼玛!!
就个表演做作,一群2B,还他妈就一开始就看出来,男女猪脚有问题,看了半天就尼玛搞瞥脚婚外情的YY片!!!
如果可以打0分,老子给你打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看了1、2两部,真是觉得电影是对原著的糟蹋。
要是我没有看过书,几乎是搞不清楚电影在说什么。
首先是演员的问题。
第一部的演员勉强能忍,第二部的Dagny完全就是水肿好吗!
看开头Dagny开飞机的时候简直吓尿了!!
小说里汉克与莉莉安结婚是因为莉莉安长得美,尼玛呀1、2两部里面莉莉安看得人想死的心都有了!
第一部里的莉莉安长得像101忠犬的恶女人,第二部里的莉莉安走起路来像猩猩。
丫的第二部里的弗朗西斯科之矮!!
小说里的弗朗西斯科是个高大英俊放荡不羁的美男子好吗!
情节问题!
小说里多少必不可少的情节在电影里都被省掉了,而且经常毫无铺垫地出来一大堆人,对于几位主角之间的关系描写也十分粗略,让没看过原著的观众不明就里。
还有那个结尾啊!
结尾是个神马玩意儿啊!
完全不能忍!
拍电影之前难道都没有看过书的吗?!
编剧和导演你们造吗, 《阿特拉斯耸耸肩》比《飘》还要厚差不多三分之二,《乱世佳人》拍了4个小时我看着都觉得已经够跳跃的了,丫的《阿特拉斯》上下两部加起来才三个多小时,能看出来个啥?
毁原著啊!!!
达格妮:有主见,有担当,做事果断,自信和坚定,目标明确。
看到莉莉安手环的时候直接摘下项链换。
里尔登:相当完美的人,懂得合作,懂得取舍,懂得爱。
纵使外面缤纷吵杂,他都能在高处俯视般观察和处理事情。
詹姆斯:达格妮的弟弟是个见不得别人成功的酸葡萄心,是种自卑的表现,对自己的亲姐充满了恶意,只会不时的诋毁和并不折手段的打压。
就如同东野圭吾的《恶意》,你熟悉的人和关爱的人有时是最恨你的人。
莉莉安:一个愚昧的粗人,她认为丈夫只会工作,只知道钱。
她其实才是俗人。
体会里尔登用自己十年努力研究出的新型合金制作了一个手镯的价值和浪漫,体会不到一个企业家对事业的执着和对家庭的爱。
整个影片中最精彩的对话“这里的大部分人都很无助,你为什么愿意关心他们”“因为他们是一群困惑的小孩,他们非常想活下去。
”“我为什么要在乎他们的想法。
”“什么战斗,我不会和缴械了的人战斗?
如果说纯粹对电影的感受,有些桥段表示看不懂逻辑。
只看part I我以为只是讲了两个企业家的爱情故事,也没冲动再看part II。
里面的政治阴谋跟纸牌屋的宇宙级手腕相比又弱了一些。
谈点感受:1. 当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政府干预可能是民心所向。
与一些没受过经济学训练的人聊经济问题,对于市场中令人不满意的方面,他们的第一反应几乎都是让政府治理乱象。
对政府干预的依赖是不是人类的天性?
为什么遇到市场问题的时候,人们的自然反应不是“政府少一点,市场多一点?”在经济危机面前,人民更信任有形的权力,对无形的手则嗤之以鼻。
2. 这部作品是当年意识形态之争中的应时应景之作。
放到今天的中国看,缺少背景,索然寡味。
遥想当年,苏联很强,自由主义国家没落,西方对苏联的计划经济心生向往。
自由主义思想家自然要为自己信奉的思想摇旗呐喊。
如果把这部作品放到90年代初,可能有一些共鸣。
20多年高速市场化后的今天,我们的社会已经不再大面积讨论也不用讨论这些问题了。
简单说,我看该片无感挺正常的。
难得静下心来看一部电影,没想到一个多小时以后完全没看懂,不知道到底打算讲述一个什么样子的故事,还是这个part1仅仅是一个引子而已,看完的第一感受就是是不是要去找原著来看一下,起码也知道到底讲什么片中不断被重复的那个Who is John Galt是支持我看下去的主因,我也很想知道,到底这个家伙是谁,如果不是有这个,多半早就被我关掉了,不明白为什么之前的评分还是很高 反正是挺枯燥的电影,没看过原著的不建议看
一部奇特又空洞的作品,一般商业影片很少涉及“专业”领域,虽然我很希望这是将来电影进化的方向。
更多的还是借着其它领域的壳讲述普通人能理解的人情世故,比如《华尔街》系列。
虽然全世界没有不知道华尔街的,一旦影片开始严谨地讲金融,绝大部分人只会因听不懂而昏昏欲睡。
本片使用大量杜撰的工业领域术语和法令填充片长,这对于打高分的那些门外汉眼里是高逼格的体现,但你稍微具备一点综合性知识,就能看出错误百出。
比如女主的前男友的戏份:1.什么样的投资客会只是因为他是巴西的“网红”就跟买股份的?
只有脑残粉啊,这哪像投资客的行为。
当穆迪、高盛都是死的?
;2.戏耍自己的股东们,“看着被你欺骗者的痛苦,会令你得到快感”,这家伙有多脑残先放一边,你是嫌自己活的太长?
你把这位大腹便便的“花花公子”的人设换成非洲刚从树上下来,镶着金牙的本土军阀我倒能接受。
因为这种货色才会只图眼前利益、做事不过脑子不考虑后果;3.这位花花公子认为以女主哥哥为代表的投资者们活该,因为他们“对矿产一无所知,他们觉得知识是多余的”。
首先跟庄买进是常规行为,其次矿产被收为国有和专业知识有毛线关系?
剧情把女主弟弟设定为一个不懂技术,喜欢并“擅长”和华府政客们打交道的角色。
在这场投资里需要他懂得矿业知识吗?
不需要,恰恰需要他发挥自己的特长。
然而他所做的,就像个乡巴佬一样和几个井底之蛙在酒桌上纸上谈谈花花公子就决定了。
既然想要故作深沉,就请你专业一点好吗?
你要这样粗糙地处理剧情,那把场景设定到遥远的东方好啦。
这里从来不缺拍屁股就决定政策的智障领导,从来不缺捧屁说香的专家学者,从来不缺洗脑型媒体。
这样剧情多好处理:男女主是这个末世里仅存的还会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苦干的实业家,而她那秧子弟弟不学无术,记恨姐姐在家族的能力和地位,勾结官府,绑架媒体,一个又一个红头文件下发制约他们的企业发展,一拨又一拨的专家叫兽站台蛊惑舆论。
多通顺的结构,多熟悉的场景,对吧。
选角太烂…Hank和d’An的演员和原著气质差别很大,Dagny的演员虽然依旧缺了一点原著的entj感,但在整部片子里几乎算是唯一的出彩点。结果看到第二部演员表发现Dagny换演员了。对原著中一些剧情节点进行了调整,然而第一部中不少令我印象深刻的精彩场面都因此被淹没。
反乌托邦比恐怖电影还恐怖。Ayn Rand五十年代发表小说的时候显然是没遇见到几十年后政届与她小说里的underdog站在了一边,and people hate it for it. 并且她崇尚的个人主义不过只是top1%用来给bottom 99%的人洗脑的套路。小说是不用读了,跟现实离得太远。
好像有很多话要说,但是根本说不完的样子
不知所云
特效一般。忠于原著。只是说教意味太浓,很多观点博噱头,经不起推敲。太直白,缺乏表现手法和艺术性。失望。
一颗献给ayn rand!女性崛起~
喜欢工会,平权法案,企业社会责任,国有企业的人可以清醒一下
改的真糟糕,拍得也差强人意……
了解安·兰德还是要看她的书
好题材拍得这么烂
仅电影本身并没有能把故事讲有趣,没头没脑的开场结尾。优势在于,让人对书产生了兴趣。
可以理解要把书里的东西浓缩在一个半小时,但是也有点太赶了,没看过书的人很难弄明白,看过书的就觉得太浅太简单。
影片结束后将近7分钟的片尾音乐很赞。。
看了第一部,对原著小说没什么兴趣了,故事太不适合我,照这样下去2/3部就更别提了呵呵,不过Grant Bowler先生有吸引到我,喜欢他这类型的,今后得多关注他下!
这是种我不能看懂和了解的一类片子。
看出来原著是长篇了!
还没结尾呢 omg~~ 看不明白啊 omg~~
对原著非常好奇~~ 不过评论里面有个特别全面的剧透加书透我差不多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 原作里面牵扯到了很过哲学和对社会的思考 我不喜欢这种非自然的损害性的公平 人类的欲望是不能被衡量的 平等绝对是一种退步 而不是进化的终点 很喜欢这个电影 我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科幻粉
商业电影嚟讲算情节紧凑,未睇过原版小说
很欣赏男女主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