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我只是冲着黄渤来的。
我喜欢他的表演风格。
所以,以至于影片看到一半多时,我依然没有深刻的体会到,这部电影到底是要讲什么。
叛逆?
异数?
变革?
守旧?
新的思潮对旧的制度的冲击?
翻了很多影评,讲的大多是这些。
管虎的电影,似乎向来是习惯于用小人物,小视角来隐喻大时代和一些相对而言可以称之为思想的思想。
这一部也应当不意外。
村子里的人恨牛结实到入骨。
他毁圣水,窥行房,破祭祀,挖祖坟,捣牌位,砸规矩,从老人到小孩,从男人到女人,所有的道德,传统,信念,生活的隐私与规则都被他冲撞了一个遍。
村民恨他,恨的理所应当。
甚至于这样与世隔绝的一个村子,并没有粗暴直接的将这样一个大罪人沉塘或是示众,反而用了各种手段和方法战战兢兢忐忐忑忑的想把他赶出去,想让他自己离开,自己屈服,自己死掉时。
让我都有一点点觉得,这个村子里的人们其实自始至终都还怀着最本质和质朴的人本善的心。
他们不敢杀人。
于是,他们选择了杀生。
杀人取命,杀生诛心。
剧中有一条非常明确的主线:牛结实是怎么死的?
牛结实天不怕地不怕,神鬼不惧。
没有人知道该拿他怎么办,打不死摔不废的一种叛逆力量,一下下的冲击着存在了百年甚至千年的村庄。
村里人,千年守旧,内心质朴,恨却不敢取命。
因为他们不是牛结实,在传统与道德下,他们有畏惧。
于是,整部电影都反复在这样的一个僵局中。
攻而不敢,守而无用。
一直到外乡人的归来。
这个从村里走出,在外面的世界里滚过的医师,带来了杀牛结实最致命的武器:诛心。
守旧的村子,守着愚昧和古老的制度 ,会祭祀活人,却不敢杀一个活的恶人。
他们有着对生命愚昧的漠视,但是对生命又有着最简单的善念和畏惧。
这种矛盾,被苏医生打破了。
外面的世界,是文明的,是高等的,大家愿意听从他,他们对外界有着自然而然的迷信与畏惧,就如同她们本能的畏惧着古老的观念与传统一样。
未知与根深蒂固,一样是可以控制思想的工具。
这未尝不是一种讽刺,一如片尾那轰然崩塌的山石,和未知命运的村庄。
其实,没有善良的不是愚昧的村庄,是文明的世界。
崩塌的,不是古旧的过去,而是最后的原始。
牛结实死了,没有人杀他。
他自己选择了结局,他拖着蓝色的棺材,带上可以放出音乐的八音盒,一个个的去到村民的门前,还东西,道歉,告别。
他是爱这个村庄的,他是把这个村庄的人当成亲人和朋友的。
所以他入了套。
因为,信任。
这似乎是很可笑的一件事,然而,却事实如此。
就如同那些村民怀着的最潜意识的善意一样,牛结实也一样,他祸害了无数的人,却依然质朴而本能的相信着。
恨与毁灭,爱与善良,就这么奇怪的交织着。
牛结实有了儿子。
天不怕地不怕的他,面对着要跳楼的哑巴寡妇,怕了。
他心甘情愿的咽下了毒药,拉起了棺材。
他要他的儿子活着。
无所畏惧,是因为不在乎,他不在乎规矩,不在乎传统,不在乎道德,所以虽然他不曾伤过谁杀过谁,但他在精神层面上严重的毁灭着村里每一个人,只是他自己不曾明白。
在他看来,那些都是虚的,挖了人家祖坟,把陪葬的珠宝往婚宴上一甩,理直气壮:死人又不能用,干嘛不给活人?
是的,每个人都有在乎的东西,哪怕不理解,不知道,但是那是别人在乎的东西。
比如,别人的祖坟,比如牛结实的哑巴寡妇,比如,他的儿子。
因为有在乎的东西,所以人才有软肋;但同样也是因为有在乎的东西,所以,人才坚强。
牛结实走了,怀着忏悔和对儿子的希望。
他躺在棺材里,打开八音盒,脸上带着微笑。
死得其所。
曾经的不可毁灭,就这样去的悄无声息。
仿佛一切都不曾发生过。
每个人都有在乎的东西,你,在乎什么?
关于导演带着摄制组等云到的故事,有很多。
黑泽明就曾为了拍出理想的效果,等待“那片云从山那边飘过来”的瞬间。
一直以为,自己明白等云到是什么意思——导演追求完美呗。
做杂志的时候,甚至会对导演这种执着和完美主义敬佩,但后来越发觉得,等云到预期说是在等云,不若说是在等一个时机。
每位电影人都在等待一个时机。
演员在等待一部属于自己的角色;编剧在等待一个最完美展现自己故事的机会;导演在等待自己毕生所想拍摄的电影实现;摄影师在等待服装、灯光、道具等等完美无缺……电影是缺憾的艺术,因为那片最想要的云,往往飘不来。
这个最简单道理,在跟完《杀生》后才懂得。
2011年,在香港国际电影节上,幸得帮助去了香港看片,买了N多电影票,从钟爱的韦家辉到费里尼,还有修复版的《阿飞正传》,但是只看了一部《神探》就被一个电话催回了北京。
其他电影票只好都送了朋友,回到北京被告知有项目让选,去跟组。
义无反顾选择了管虎的《杀生》。
对于管虎,比较《斗牛》而言,我印象更深是《上车走吧》和《生存之民工》,因为类似的题材自己想过要写,没想到他已经那么早就拍了出来,而且电影里对生活的描述有种放在今天也不落伍,甚至观后恍然大悟的爽快,那种感觉,很像当年看高群书的《千钧一发》。
管虎电影的底色,贴着中国现实的脉搏,这点尤为欣赏。
又记得当年邀请他为《斗牛》给杂志写导演手记时,硬性要求他改稿子,他也就真的推翻重写了,而没有一丝扭捏,看得出,他对自己作品的信心和爱护。
于是去《杀生》。
接着,就被扔到了四川的汶川。
在机场跟制片人马川聊天,风尘仆仆的他上来就说了剧组拍摄地条件恶劣,拼命给打预防针。
临了说:但是在羌寨晚上很安静,可以睡的很好。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怎样条件。
到了羌寨才知道,桃坪羌寨,是一所千年老寨,看起来,这里仿佛跟千年前一样,后来才得知,剧组的置景完全根据寨子的环境搭建,用的材料和搭建方法也是传统的,甚至青石板路都改成鹅卵石……这些变化,初来乍到者完全无法察觉。
自己过去探班也是见过些景的,多是一看很有气势或很漂亮,但是改建到无法察觉这事,还是第一次遇到。
接下来就是每天早出晚归的日子,羌寨的气候反常,早晨得穿加厚衣服,10点太阳出来开始热的要命,中午一点开始刮风起沙尘,到了晚上又急速降温。
足够幸运的话晚上在下雨加拍夜戏,一天就能经历春夏秋冬。
跟要命是美术,选景都是在一些鸟不拉屎的地方,那些山坡山涧,用本地人的话说,山羊都不去。
但剧组一干人等,每天抬着器械上上下下。
最直接的感官是,我往山上运了一次东西后,就累的脸色发白、适应海拔就用掉一个小时。
从99年开始,无论怎样累,体重都没有轻于180斤的我,居然在五十天里,神奇的减掉了24斤。
这事,连老婆也没法相信。
我记得,有天在青城山拍戏,管虎说:育海,辛苦了。
但我觉得,比较起来自己恐怕是剧组最轻松的人了,任达华有恐高症,还得冒着地震风险在山上攀爬行走;黄渤身体是好,但无数次负伤;王迅被天天吊在维亚上;灯光搬着器材上上下下……道具曾做过《可可西里》,也说《杀生》要困难的多,几乎组里每一个人,都能曝出一部人尽皆知拍摄难度巨大自己参与过的电影,但无一不说,《杀生》是他们经历过最困难的。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管虎在现场爱说:最终的胜利,往往来自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这句话也是剧组的口头禅。
但就是这样的条件,组里人虽然也有抱怨,但是依然所有人都很努力。
对此我曾经分析过为什么?
后来明白问了许多才明白,大家来这个戏,不是为了赚快钱,是为了这部电影——电影人在遇到自己喜欢的题材时,所能爆发出的能量是惊人的,忍耐力也是惊人的。
我想,如果团队也算是等云到的话,那管虎显然已经等到了《杀生》的第一片云。
我记得场务老四,是个典型的热血男儿,在剧组混迹已久,从来都是有仇就报。
有天我去网吧,遇到他在上网,明显情绪不好,奇怪他为什么没开工,他流露出不爽,后来才知道,在寨子里拍戏,被寨子里人欺负,老四为了不给剧组惹麻烦,真是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但屡次如此实在不算,不想干了。
这等哑巴亏,他可是从来没吃过的,不过最后还是留了下来,继续热火朝天的干活。
其他人又何尝不是?
剧组每个人,都因为这个或多或少吃过亏。
但是组里有纪律,为了顺利拍摄,别跟当地老百姓起争执,甭管因为什么原因,大家就这么一直受着。
无数人跟我说,楞是因为是这部戏,要不然早开仗了,管他了,这气是不能受的,大不了不干,但都没有,大伙心疼《杀生》。
这个时候我才明白,一部电影的魅力,是在于征服观众,但首先是征服创造他的工作人员,这些心血和付出凝结在电影里,是为一部电影的气质。
说来有趣,电影杂志做了六年,以为自己了解电影之美为何物,其实真到了剧组,才发现都是盲人摸象,只知其一。
清晰记得,有个夜晚,剧组在废弃的老寨取夜景。
飞瀑穿寨而过,气球灯在树顶找出斑驳美丽的光线,雨歇后的雾气袅袅。
摄影在山间小路上忙着摆放设备,道具在路尽头的飞瀑旁准备东西,小路旁的青石墙上端的平地上,黄渤在跟几个武汉兄弟比赛腿踢树枝,录音在溪水上跳来跳去找位置,导演蹲在地震后损毁的破物台阶上,摸着鼻子,看着眼前的一切。
我端起相机拍了半天,但拍出的照片怎么也不满意,那个美妙异常的画面,有奇异的光线和电影人忙碌,至今印刻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当晚躺在床上,骤然明白,电影之美,不光在戏里,更在戏外。
曾听许多导演讲过,一部电影幕后发生的事情,往往比电影说记录的更精彩,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而已。
对此,我深信不疑。
因为工作原因,未能等到四川取景都结束,我就回到了北京,到家后,好长时间适应不过来。
自己也不知道在适应什么,但是就急切的想回到剧组。
可惜是因为工作原因,错过了剧组的杀青饭。
后来见到剧组的工作人员,都会觉得亲切异常——电影类似打仗,一起经过的感情像战友,远胜朋友。
后来进入后期,时不时也去,除了工作,心理上更像是延续跟这部电影的蜜月期。
说来有趣,这部电影从拍摄到今天一路看下来,深深为他感到骄傲,为遇到这样一部电影感到荣幸。
现在电影即将公映了,我不敢保证这部电影会让所有人满意,但是,可以说的是,《杀生》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这心血,是无数人对电影的热爱。
大家本着做一部好电影的态度走到一起的热爱。
至于最后能否名留影史,恐怕只有上帝知道,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一个参与过《杀生》的人,我为这部电影感到骄傲。
怕只怕,自己为这部电影贡献太少。
做到今天,也渐渐明白了,所谓等云到,真不是每个人都能等到的,因为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时间成本来等的,更多时候连等的机会都没有,做电影,等云到恐怕只是一个完美世界的幻想,但电影,干的就是跟失望战斗,拼尽最后一口气是件超级过瘾的事。
我总是幼稚的相信,本着山那边马上就会有一块合适的云飘过来的乐观,才能继续把这行干下去——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更是不断战胜遗憾的艺术。
不管还有多少好莱坞片要来神马的,但是电影这么干下去,终归是有希望的,也许一次不行,两次不行,但一直如此,终究是可以的,我愿意这么天真的相信。
不能认同这部片子所要表达的东西。
小说名为《死亡设计》,我没有读过,但从题目中看到适当与节制,它定义自己是一个悬疑故事,对一桩死亡事故本身的追究。
电影太煽情,尤其是配上《杀生》这样大的题目,道德审判的倾向性已经很明显了,海报中面目不清,形似幽魂的村民与超群绝伦、英雄气概的牛结实也证实了我的猜测。
我不明白电影在隐喻什么。
只能抛开这个,从故事本身看它想要告诉人们的道理。
在我看来,导演思路相当混乱。
先是一种恶逼迫正常人无法忍受,然后被逼到绝境的人们也生出一种恶(事实上,此时村民还是心怀善意的),但其中也有一些被激发的极端的恶(苏有朋扮演的医生),于是本来是常态甚至有点善意的人决定以恶制恶。
然后导演反过来怜悯那最初的恶。
可是那恶哪里值得被怜悯呢?
在我看来,牛结实是罪有应得。
看看他作的恶吧:明抢暗偷他人财物、破坏他人先祖牌位、偷窥别人隐私并肆意侮辱、调戏长辈遗孀、在村民饮用水源下药……基本上是见谁欺负谁。
放在古代的章回小说中,就是十恶不赦的大坏蛋,一定会被侠义人士为民除害的。
而且在电影中,我并没看到他有悔改之心,最后离开村子的那一幕拍得非常煽情,但那只是他为了保障自己儿子的性命所作出的行为。
唯一让我觉得他有一点点值得怜悯的地方是他对哑巴寡妇的感情(是情欲还是爱情?
或许二者并无区别)以及他希望儿子活命的想法。
可是为此,我们就应当消除他的恶与罪,而怜悯他,觉得他是一个纯真的人吗?
不,不能。
记得小时候看新闻,我看到记者采访死刑犯,觉得他们很可怜,甚至会偷偷掉眼泪。
可是慢慢长大,觉得这种泛滥的怜悯实在要不得。
对苦难弱小的怜悯是值得提倡的,对恶的怜悯却是愚蠢的弱点,社会或圈子有自己的规则,犯错作恶,就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电影否定了最基本的价值观,向观众呈现了滥情与混乱的怜悯。
当然,不应当姑息怜悯恶,但以恶制恶也是不对的。
如果影片的重点是对私刑和法律的思考,应该会更有意义。
但是,除了呈现小说题目所揭示的悬疑之外,导演的重点显然放在了对牛结实的怜悯上。
想起一句歌词: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太快。
但是,不管怎么变,是非对错还是应该搞清楚的。
看完跟脑子里堵了一团浆糊一样,一直到两个钟头以后突然想到一堆吐槽的话。
这电影把原本应该是个无赖的牛结实弄成了一个冲破桎梏解放人性的斗士,把原本应该是贱命一条的哑巴女人弄成了一个仙女儿,把原本愚忠憨奸的小镇居民弄成了一群充满喜感的叔伯阿姨,把原本应该至高无上的族长变成了只会躲在袍子里装逼的老头,把原本应该心机深沉阴狠毒辣的害人医生变成了不知道从哪里蹦出来的诡异主角,把原本应该机智善良的卫生所大夫变成了一直到处问嫌疑犯“他是怎么死的,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的发型糟糕的无头苍蝇。
我只能说,那个小胖孩子的演技真的很出众。。。。
而且,求你们了,电影也可以不用非要剪得细碎才叫高超手段,不要自曝其短了。
本片发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整个故事乍看之下似乎荒谬绝伦,然而在其中却充满了隐喻的符号。
无论是老祖一身雪白貌似纯洁的垂死,或者村民黑色装束的凝重,油漆匠与接生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交合,牛结实与众不同的飞扬跳脱以及外界时刻存在的地动山摇,无不充满了对社会的暗喻。
本片终究讲述的,还是对旧制度的反抗,面对遗老遗少的手段,为了新生儿的诞生,最终反抗者只得悲剧收场,而遗老遗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却成为了被人利用的杀人工具。
最终整个旧制度,在天翻地覆中完全毁灭。
主角牛结实,一开始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官方宣称的所谓恶势力,破坏分子。
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角色的许多背后内幕被发掘出来,丰满着角色的血肉,最终表现出来的,却是一个基本无害,善良调皮,心地纯良的人,而这个人所做的,只不过是一些比遗老遗少们更有人性的事而已。
在下个月份即将到来的时候,看这部电影不由的就让我会想起很多很多,但是却不能多说,就好像牛结实偷看油漆匠与接生婆的敦伦,大家都知道他在看,只是假装不知道罢了,可牛结实却不该说出来,说了,别人也就不好意思不整治一下了。
其实好多事都这样,有人捅破了窗户纸,那就不得不做做样子整治一下,要是没人说,那睁一眼闭一眼的也就过去了。
所以,当我还不想和牛结实一样被迫死去的时候,我实实在在不能对这部电影多说啥了。
黄渤和余男奉献了极其高明的演技,电影采用颠覆式的表现手法,用后面的发展来颠覆前面所呈现的景况,颇有可看性。
1. 长寿镇在镇长的带领下,在于牛结实的长期斗争中,不仅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各种传统美德,还显示了以无罪推定为核心的强烈的法律意识。
2. 牛结实是一个很结实的人,通过偷窃,明抢,硬拿,偷窥,经常在公众场合调戏妇女,在祭祀圣水中洗澡,在居民饮用水中下动物用春药这一系列大动作,让我等观众瞠目结舌。
3. 片子临近结尾,导演用煽情与小清新相互交错的手法似乎是在告诉我们,牛结实其实是一个好人。
恩,干脆就让牛结实搬到导演家隔壁,导演有福了。
4. 整体上跟《西游记》有无比的相似。
牛结实就是孙悟空,不仅像老孙一般激进,也跟老孙一般的耐打。
长寿镇的天兵天将,吃尽了牛结实的苦头。
玉皇大帝从西天请了如来,长寿镇也请了留过洋的苏有朋。
5. 隐喻啥的我懒得猜了,这片就是个纯粹的反社会片,各位疯狂打砸日系车的同胞们一定会看的很嗨。
中午闲来无事,习惯性地左手端着一碗米饭,右手鼠标在qqlive里找电影看。
然后就看到了这个影片的推荐,“杀生”这个词从心里很不喜欢,但是一看演员有黄渤、任达华和苏有朋三个影帝,有点兴趣了好像还能看一看,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一路看下来。
一般的国产电影看到一半就会吐狗血,这时候我一般也会迅速“鸣金收鼓”。
可是这一路看下来,居然没有想退堂的赶脚,而且像吸了鸦片一样亢奋,看到最后泪流满面,倒有想来写写感受的强烈欲望。
于是来吐槽了。
牛结实是一个很调皮的人,很多影评说他本性善良。
因为他救了哑女。
但是如果我身边有这么一个人我是拒绝的,牛结实是一个没有规矩的人,所以这也是其他村民排斥他的原因。
他捣乱村民的生活,偷窥,借东西不还,调戏妇女。
也许有人说这些都是小恶,为什么你们不能容忍了,村民还用活人陪葬了,那才是大恶。
但是牛结实触及是信仰,是道德。
他偷窥别人是不道德的,他借东西不还也是不道德的,他挖人家祖坟也更加是不道德的。
别人难道不知道自己祖坟有陪葬品,但是那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那是信仰,是规矩。
因为牛结实没有规矩,没有信仰,所以也就没有了道德的底线。
片子是早几个月看的,当时看的还挺带劲,一气呵成,张弛有度,虽然有点混乱但没什么冷场,结尾也圆上了,在一大拨水准屡屡冲破底线的国产片里,算是上乘之作。
但看完总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最近想想,好像让管虎的伪悬念手法糊弄了。
本片叫人投入,重在层层解谜式的悬念揭晓,一开始抛出大量谜团,众人身份、关系、行事动机都暧昧不明,有待侦探任达华抽丝剥茧,行成一波接一波的张力。
但全部真相大白后,谜底的分量并不能和谜面等量齐观,管虎玩了一些技法上的小聪明:比如开场不久黄渤被众人围堵,他拿砖砸头,与此同时地动山摇,众人惊骇退却。
观众看到这里,一定会直觉猜疑黄渤的自残为何能引发自然灾难,莫非他的性命与村庄命运存在某种超自然的联结?
但真相明朗后我们发现,黄渤砸头与山崩前兆毫无关联,只是恰好发生在同一时间。
回过头来审视剧情,这样安排似乎并无不妥,痞子被人围住时有疯狂之举很正常,众人惊觉地震四散逃离也很自然,但如此叠加,凭空多了一层吸引观众的悬疑效果,最后却以巧合来解释之,也太缺点诚意。
就像卫斯理早期小说,开始几章遭遇种种玄秘事件,最后一律简单归结为外星人所为,逻辑上当然没问题,但读者的好奇心就这么被利用、玩弄了。
一流的悬疑片和侦破片,谜底总是比谜面更出色,《七宗罪》匪夷所思的连环杀人案够难解吧,主谋自首后继续完成“犯罪”的结局更令人难忘,《电锯惊魂》精巧的残害游戏和诡秘的幕后主使,无不为了那个惊世骇俗的谜底服务。
《杀生》的谜底不乏高明的寓意和升华,但管虎似乎并不自信,要加上几笔伪悬疑来抓人心理,因此本片只是优秀,未能迈进一流。
文/方聿南
不知道是考虑到中国绝大多数观众进电影院就是图个乐呵,还是出于对电影主管部门构建和谐社会倡议的迎合,近年来,有人文情怀和思想追求的第六代导演们都纷纷选择拍摄喜剧题材的作品。
当然,喜剧片可以是《大灌篮》《十全九美》那样的烂片,也可以是有着极高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的好电影,如何操作完全取决于导演个人,姜文在《让子弹飞》、管虎在《斗牛》中的表现都证明了这一点,而后者的新作《杀生》,同样没有让人失望。
要吸引普通观众进电影院,要么需要大的场面(好莱坞大片如是),要么就需要有一个好的故事。
《杀生》里讲述的故事并不赖:全片围绕小镇居民希望镇上作恶多端的无赖牛结实离开或消失而展开情节,场景的反复切换、多重叙事角度和手法的运用,以及恰如其分的背景音乐所渲染出的惊悚氛围,都让这样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凸显了层次感,大大增强了影片的吸引力。
除此之外,影片中那些充满荒谬和喜感的场景和对白,也是此片作为商业片的一大亮点,这一点,管虎在上一部作品《斗牛》中就已经运用自如,这部电影更是不在话下。
在成功让观众走进电影院,并耐心坐下观看这部电影之后,导演便开始向我们展现他对个体与社会、传统伦理与自由意志的深入思考。
从影片开始,管虎不惜采用大场面,为我们展现了长寿镇居民为120岁老翁举办盛大葬礼的场景:所有居民均身着黑衣,迎天呐喊,念念有词。
这一场景充分展现出,长寿镇是一个在传统宗法制和儒家伦理道德统治下的小镇,虽然时间已经到了20世纪40年代,接近民国末年,这里的生活秩序和运行逻辑却跟千百年前并无太大区别。
全镇居民多数姓牛,因而牛家的族长,自然也就是小镇的统治者。
他依照儒家礼法判断小镇居民生活中的是是非非。
在这样一种安排下,小镇本来应该是井然有序,与世无争。
然而,牛结实的出现完全打破了这一切。
他本来就是过路客马老三在小镇上留下的后代,因无人料理才改姓牛。
没有受过教育,再加上没有亲人管教,使得牛结实的生活逻辑没有受到任何传统道德的牵绊:他在小镇上白吃白拿,调戏妇女,偷看牛家夫妻亲热,与小孩们一起展开撒尿比赛。
更为致命的是,他救下了按照传统礼教本应殉葬的马寡妇,并与其同居在一起。
这样一个遵循自己自由意志,潇洒生活的人,让我想起来加缪名作《局外人》里的主人公莫尔索。
然而正如莫尔索不容于当时的法国社会一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牛结实同样不见容于长寿镇的居民。
于是,一个害死牛结实的阴谋就在全镇居民的默契中悄然展开。
莫尔索的死,表面上是因为他没有为母亲的死而悲伤哭泣,实际上是因为他与周围的居民都不一样。
同样,牛结实必须死的理由,也是莫须有,或者在中国的法律之中很难界定的,他死于与周围人的不同,与周围人所习惯的生活逻辑和伦理道德的不同。
仅此一点,他就必须去死。
牛结实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他原本可以从容离开小镇,然而为了挽救自己孩子的性命,他无奈地选择了自戕。
在即将赴死之前,他向小镇各家各户归还了自己偷拿的所有财物,然后独自一人,躺在半山腰的岩石中等死。
这样一幕场景不由得让人心酸,导演仿佛是要告诉我们:人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某种伦理道德和生活秩序是以摧残个体自由和生命为代价的话,那么这样的秩序就应该被打破。
临死之前,牛结实身上放置的音乐盒——这样一个纯粹的来自西方的物件——仿佛在暗示,西方的人权和自由思想是否是拯救牛结实的救命稻草?
这种问题的答案,导演留给了观众自己去解答。
当影片结尾处,葬礼的场景再次出现,随即到来的是地动山摇,大地震仿佛要席卷一切。
这样的地震极具象征意义,因为熟悉历史的人都明白,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化?
当一个牛结实在挑战传统生活秩序时,全镇居民可以用阴谋将他消灭;而当摧毁传统伦理和秩序的,是来自整个国家的力量时,等待长寿镇居民的,是什么呢?
随即,影片中再次出现了牛结实往小镇饮水井里洒催情药的场景。
一时间,小镇的男男女女都欢呼雀跃,在街上自由欢歌和舞动。
没有了传统的羁绊,小镇居民真的就能迎来自由和快乐吗?
这样虚拟的场景来自牛结实的想象,而历史也证明,这种想象同样是海市蜃楼。
时间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传统与现代、个体与社会、自由与道德的命题同样在困扰着我们,拷问着我们。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没有准确的答案,然而至少在这个时代,还能有这样的电影,让我们在欢笑之余,思考这些终极命题。
这或许,才是《杀生》这部电影的最大意义!
黄渤演技真是好,余男无台词但眼神戏也不错。隐喻可以一抓一大把,但管虎擅长的快速剪辑有点玩儿脱了,叙事也有些故弄玄虚。任达华和苏有朋都是无意义打酱油。
叙事混乱,故弄玄虚,闪回闪得莫名其妙叫人心烦。剪辑简直比《斗牛》还糟糕,特效是用apps做的吧请问?黄渤演的也不好,有一种有劲没处使的疯劲儿,余男像个傻子,管虎彻底毁了两个演技派演员。
故事讲得不清晰,黄渤演的不赖。
很好的文艺片,是寓言。
非常浮躁,非常焦虑。导演至始至终都抓不到自己想要的那个点,一帮演员跟着瞎费劲。
挺搞笑的,这不就够了
2012.6
有个朋友极力推荐,所以还是看了。很热闹有些台词也有趣,黄渤这次演爽了。但是故事还是立不起来,故事没讲清晰就想塞进一堆东西。然后就彻底乱套。无法自圆其说的是,为啥结实不带母女逃走呢,之前是较劲结尾自己去死又算啥?村民团结起来既然这么牛,怎么还治不了结实?自相矛盾。
黑色寓言,嗑药剪辑,森冷和癫狂的杀人间奏曲。小山村影射了中国乡土社会,杀生杀死的是人的天真任性。有点凌乱但不难看,四川话可亲切了...
感觉逻辑性太差,很多不明白的地方
有点吓人的名字,但是剧情并不是太血腥的,黄渤让人另眼相看!
看着相当乱的一部伪装B电影!时间线你可以随意组合反正怎么的都说的通!余男在里面好漂亮,女神~~~~~
这就是系统清理病毒的过程,搞得有点太兴师动众了,又不是宗教审判异端
故弄玄虚
太故弄玄虚了,不过余男真性感
还可以
冷幽默。笑死我了
看到一半突然想起看过原著小说,然后就没意思了。。。
感觉很混乱,每个角色都有明显的指代,但是故事的讲述方式不舒服。
尼采说:十九世纪,上帝死了。木心说:二十世纪,人类死了。我说:十九世纪,牛死了。人类是饿死的。我们就管《杀生》叫「杀牛」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