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03的老片,我却在2010年的年末才观看,而且对她的观看也是出于偶然。
上优酷想搜索《三傻大闹宝莱坞》的,未果,随意点了《天地英雄》。
但这样解释“偶然”一词又显得欠充分。
很多时候,当事人觉得的确很偶然的事情,一经说出,又自己都不觉得偶然成分有多少了,就像对于《天地英雄》,好像也是冥冥之中的,注定的。
天地英雄应该是当时的“大片”,至少是我认为的大片,不过也无所谓了,在这样一个大片云集或是泛滥的年代,谁还会记得、在意这样一部七年前的“大片”。
2003年,我高一,当时并不关注电影,也是条件不允许。
现在想来,当时没能及时看到这个片子,到成了一种遗憾了。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围绕着两个敌对的武士之间的冲突而展开。
一个反叛的军官,一个身负皇命的捕快,敌对的两人因为要护送一件神秘而法力无边的佛教圣物而结盟,并在面对无情的大漠和敌人的追杀中重新检视他们之间的矛盾身份。
电影的开场是赵薇的声音,我喜欢的。
赵薇在影片里很美,令人惊心。
作为将军之女的文珠,一身柔情却不失狭义风骨。
也许这是赵薇骨子里固有的刚毅和坚韧。
面对两个男人,并且都是如此狭义的男人,文珠似乎并不犹豫和摇摆不定,她只对李校尉有爱!
两人的交流如此至少,仅就“我认为你是好人”、“我跟你走”,而且还不是对话。
也许这样的勇敢与默契是我无法企及的,唯有羡慕。
来栖大人,十三岁就被作为遣唐使来到大唐,对自己国家无限眷恋和想念的日本人。
在与李校尉正面接触之前,他只有一个归国之心,他想完成皇帝给出的归国前提,早日回到母亲那儿去。
为此,他必须捉拿李校尉。
但却在两人共同护送佛教圣物的时候,对朝廷通缉的李校尉有了重新的认识。
对老不死的不离不弃,对地虎的恩情,对护送驼队的执着,以及对自己兄弟的情怀,都不断冲击着来栖大人对他的印象。
让来栖大人的内心充满矛盾,也许到最后自己都不知道该做怎么样的决定了。
好在他在最后不用做任何决定了。
李校尉是个十足的大情大义之人。
从最初的不愿屠杀虏获的突厥老人和孩子而反抗朝廷,到最后执着得护送朝廷的驼队。
他对朝廷的情感看似矛盾对立的,实则又是统一的。
他有的只是一颗狭义之心,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做事。
王学圻的演技一直以来都认为是传神而多变的。
不论饰演那种角色都能拿捏得恰到好处。
饰演安大人的王学圻,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他的二胡声,每每紧张时刻都不会少。
他悠然自得地弹奏着二胡,反衬着紧张的情节。
这是我第一次试图在看过电影后将颇多感慨付诸文字。
但很多的感慨和评论未能表达出来或未能充分表达出来。
不过,应该没关系的,我追求的是一种再接再厉的坚持,文章写作水平只是我额外的收获。
但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心虚的把“影评”二字换成了“随感”。
http://blog.sina.com.cn/u/1678118904
总的感觉,很好,很硬朗,比英雄那种银样蜡枪头好。
或者说,英雄的内核像一部歌舞片,造境,用色夸张,甚至有点舞台化;而天地英雄内核是西部片,真正能给人一种力量感。
我认为何平的路子才是中国电影应该去走的(至少是之一)。
当然,也有很多问题,就像上面的一些文章中所谈的。
但这样的电影看起来更让我觉得提气,没有故作深奥,没有炫耀技巧或者某种风格。
好的方面很多,最让我高兴的是,从细部上看很有戏剧张力,也很生活化,不假,不虚。
我比较喜欢里面被安困在沙漠,安扔下两壶水那段。
有一种很猛烈的内在冲突,能给人一种真正的情绪激荡。
那种绝望,那种愤怒都很有依据,可以说颇得西部片的神髓。
像姜文和弟兄们的谈话很自然随意,比较有真实感——比较有趣的一段台词,独眼鹰不希望麻棍一起去,说他老婆怀孕了,麻棍来了句:我老婆的事,你操心干吗。
呵呵,这样的台词在国内电影里算是不错的了。
至于中井贵一,感觉他的戏比较单薄,演员演得很好,但可供发挥的地方不如姜文多。
(这个问题我想下面说) 另外,细节上,比如服装(盔甲、刀剑),看得出很下功夫,而且和影片风格很和谐(不管它符合不符合史实),营造出一种粗犷强悍的气势,不像一般电影,战士都显得软塌塌轻飘飘的。
但我觉得,如果唐朝方面的盔甲更多些金属,像罗马战士那样,而突厥的在野蛮凌乱一点可能更合适。
音乐上,与故事融合的很好,也因此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有些中东风味。
音效不错,有些地方刀剑的声音似乎有点过头,对耳朵多少有点摧残。
而这部片子最大的问题,我觉得前面有人说的很对,就在结尾,结尾问题的根源又在开头——归结一下,是因为何平对这部影片类型的定位。
他现在等于把史诗片和西部片结合在了一起,大框架是史诗片,什么大唐的气象等等背景,实际上焦点却很小。
试想,如果把大背景去掉,只是写中井与姜文两个互相敌对的人共同保护一个队伍,对抗敌人,那么影片也不会损失很多精彩之处。
也许是出于对票房、观众期待的考虑,何平拉来了一个大架子,下面的故事却没有超出《双旗镇刀客》的范畴。
当然,另一种处理方式或许更好,就是索性加强它的史诗气象。
我和朋友们讨论,比如开头交待一下大唐当时作为一个包容世界的繁华都市的那种气派(例如拍一个各国使节晋见的日常场面;用中井在都城的生活场景交待一下唐朝的繁荣景象),使影片开头便笼罩在一种宏大气氛中。
(不需要太多大场面,看怎么拍得巧了)其次,将舍利(正经舍利不应该是像刚拔下牙齿的那种样子)作为西域进献给唐的礼物,让它象征归化、和睦。
而突厥作为对唐的不满者,自然要夺取它,以此来让西域归于它的治下。
这样,后面的冲突将更加饱满。
更不好的一个设计是中井最后的死,姜文最后的无所作为。
作为一种故事动力,前面的铺垫告诉我们,中井与姜文最后应该有一个解扣的点。
而现在是最后全部虚了,前面的张力却没有东西令其达到高潮,非常可惜。
安大人这个角色也是如此,按平常的路子(也许俗但是符合叙述节奏),他应该与姜文或者中井有一个正规的,突出出来的决斗,把人物的对立推向悬崖,然后给观众一个结果。
而不是在乱砍乱杀中完结。
与此类似的还有四脚蛇那个小孩的角色,草草的退场使这个人物的存在变得毫无意义。
所以,在内在的人物关系上,何平作的并不好。
最后在说说镜头,前1/3感觉不够干脆,有些凌乱。
但那种近景对表现混乱、快速的战斗还是不错的,峡谷一战感觉就很好。
不过中远景的缺乏使影片少了一种气象,就是我前面说的史诗风格,这大概还是要归结到影片定位上来。
像沙漠中出泉水一场戏,如果能用一个中景交待一下,也许会更有感觉。
最后城堡之战全景简直少得可怜,似乎突厥人一旦抵近开始攻击后,我们就只能看到晃动的人影了。
如果设想一下能把姜文这边唐军的数量增加一点,拍成一个真正的攻城战,而不是几个人对抗成百上千敌军的死斗,会更好看。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部好片子,如果编剧上在下点功夫,类型定位再准确些,将成为经典之作。
注:原文发在水木清华BBS上
由姜文主演的天地英雄啊看完了因为他是2003年的片子2003年的片子都有一个什么特征故事讲的乱七八糟然后这个故事又神乎其神七剑下天山对不对营造那种好屌好屌那种感觉但是故事很弱故事讲了个什么故事呢我至今都不知道我只知道七剑下天山然后一群邪恶势力过来然后七剑把他铲平了其实就是这么简单故事然后拍了好像是接近两个小时吧天地英雄特别在结尾的时候那结尾太扯了吧夷族把这个山寨给攻陷了所有人都被他给干掉了然后他就把那个圣物给夺走然后他就变成一个光环然后那家伙就被干死了就被类似于灵魂形态的僧人还是谁然后一刀给干死了然后这里面最大我疑惑的就是姜文为什么要保护这个东西啊一路把这个货物给护送到这里然后又在这里对抗就几个人对抗一整支军队有什么意义还有那个僧人感觉别人都杀不了他的然后别人一刀啊,挂了麻了这部电影反正我看着看着也是睡着了看前面部分还有点意思还可以还可以然后越讲越无聊
片子是老师推荐的,反复推荐。
不知好在哪里,趁着放假看了它,没拉快进。
男人、军队、大漠、胡马,镜头语言总是能第一时间告诉你片子的总体基调。
仅从取景来看,就感觉这是一部和《英雄》截然不同的片子。
故事讲了什么?
忠诚与背叛?
人伦与服从?
还是说,它在追问信仰?
这部片子最大的亮点,不是屠城李与将军女儿的暗含情愫,也不是来栖的漂泊流离,也不是一路护送舍利子的厮杀大戏。
重点是,小和尚。
为什么一个文弱的小和尚要安排在护送大队,为什么他能够死而复生,代替舍利子平息这场争夺?
当舍利子送回大唐,便开启了大唐盛世。
作为一个以道教为土生土长的古国,何以靠舍利子庇护?
故事回到第一次打开舍利之时,当众人都陷入绝境之时,舍利被层层揭开,光芒随即覆盖每个人,把人内心的懦弱无力全都引了出来。
看上去,舍利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其实不然。
小和尚就是舍利的化身,替众人打开了心里的桎梏。
如果更迷信一点的说,那就是舍利给人一种置身天堂的快感。
你能看见每个人脸上呈现出不同的内心变化(这里且不谈演员的表演力度)。
有一个人,始终是平静的,没有波澜的。
没错,小和尚。
他至始至终如一汪清水,平静、淡漠。
这里开始涉及人的欲望,种种欲望引发利益的冲突、斗争。
站在每个人的立场上来看,都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之分。
不关乎伦理道德,不关乎正义邪恶,仅仅是个人欲望。
而小和尚,没有欲望。
当我们说英雄,可以有很多定义。
但是,在这种片子里,称之为天地英雄的,只能是小和尚。
他有一种摆脱一切欲望挣扎的无为之心,这颗心可立足天地间,无偏袒,无私欲。
他能够死而复生,不是舍利子的力量,而是生与死是同等的,或者说,已经取消了生与死的界限,达到了一种通的境界。
这样的境界使他穿梭天地间,而不是人世的纷杂错乱。
人间的使命,到此为止。
舍利子被护送到大唐的最终使命不该是他,也不能是他。
为统治者所利用,借口保护天下苍生的使命,不是他该去做的。
因而最终,是那个当初违反了皇命的屠城校尉李将舍利子送到了君主面前。
讽刺的是,片子一开头也是这个人,既屠城又因保护女子违反了命令而被追杀。
人的欲望和良心的开启,总是一瞬间。
但是,若论天地英雄,当属小和尚。
ps:片中大漠风光值得一看,黄沙满天飞,仿佛能闻到飞沙中的血腥味。
响马子的二胡声简直是绝佳配乐,那种悠扬的绝望和凄凉简直是沙场配乐不可或缺的一大法宝。
2023年1月10日,著名导演何平因病去世,年仅65岁。
作为国内著名导演,但何平独立执导的影片数量不到10部,他生前最后独立执导的影片《回到被爱的每一天》在2015年上映,不过票房很惨,仅有不足200万,这部电影也成为何平心中的一个遗憾。
其实何平也是有过壮志雄心的,2002年张艺谋执导的武侠大片《英雄》上映,全球狂揽1.75亿美元票房,开启了内地电影的大片时代。
在次年何平也推出了他的历史题材大片《天地英雄》。
该片由何平自编自导,姜文、赵薇、中井贵一和王学圻主演,王中军和陈国富担任制片人,董玮担任动作指导,在当时来看这般阵容很明显是冲着要挑战《英雄》去的。
影片故事背景为盛唐时期,姜文出演的戍守边境的校尉李因为不忍心屠杀被俘虏的突厥家眷而被朝廷通缉,中井贵一出演的日本遣唐使来栖因屡次提出要回国的请求而被朝廷贬到边疆负责追杀校尉李,两个同是天涯沦落人大战在即。
这部影片的风格很有西部片的感觉,那种大漠风沙的宏大场景确实很有画面感,董玮设计的动作戏也是可圈可点,刀剑之间的你来我往,真实感很强烈。
不过该片也有备受吐槽的地方,那就是片尾突然出现的玄幻段落,突兀感非常强烈,以至于形成与影片之前的部分不搭调的败笔之举。
极有可能是鉴于《英雄》的巨大成功,所以哥伦比亚也投资了这部影片,并且拿下该片的海外发行权,而国内的发行权则被华谊兄弟拿下。
《天地英雄》在当年制作成本高达900万美元,按照当年的汇率换算已经是超过7000万人民币,对于当时的内地电影来说绝对是大手笔。
就只这样一部巨制市场表现如何呢?
该片在当年国内票房4100万,据说发行方华谊兄弟赚了。
不过该片在海外的成绩很一般,北美票房不足10万美元,全球累计票房也仅过600万美元,这般成绩让哥伦比亚大为光火,对导演何平极为不满。
其实之前的《英雄》能够风靡全球,当时在好莱坞正红的李连杰功不可没,反观这部《天地英雄》全片未有国际影响力的演员,这也是该片海外不吃香的主要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天地英雄》的主题曲很意外的邀请当时红得发紫的蔡依林来演唱,这般操作估计也是奔着之前《英雄》邀请王菲演唱主题曲来的。
蔡依林为该片演唱的主题曲叫作《海市蜃楼》,这首歌曲一反蔡依林的演唱风格,李焯雄填的词气势磅礴,再加上蔡依林深情的演唱,使得这首歌曲非常契合影片风格,不失为一首佳作。
如今21年过去了,早已经是物是人非,而这首《海市蜃楼》却一直在传唱。
【END】
本不该将其与《英雄》进行对比,因为看过影片的人都会发现两者的风格迥异。
简单说来,《英雄》在努力的向艺术靠近,而《天地英雄》则自觉的走入了商业片的领域,也就是何平说的:主流电影。
但在我看来,不论是画面、故事、对白亦或电影的意念都比《英雄》稍逊一筹。
相对于《英雄》,《天地英雄》的内涵显得空泛和飘渺。
都说《英雄》注重意念,也有人认为《英雄》毁于“意念”,但这种“意念”,这种“悟”是能够给大多数人留下许多感慨与思考的,可《天地英雄》呢?
当我走出电影院,“英雄”的概念在我的思想中惟独残留一片空白,内心很空虚,甚至找不到让自己回味这部电影的理由。
《天地英雄》给我留下了太多的空白与遗憾。
台词苍白无力,缺乏张力,有时甚至让人感到生硬。
赵薇在片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开始的她代表着观众的视点,在向观众讲述着这个“悲壮”的故事。
而在小孤城的赵薇身份发生了变化,她带领观众融入故事,而不再是旁观者的身份。
这个构思与安排是巧妙的,只可惜生硬的台词使这种巧妙无法散发它的生气。
赵薇的述说明显缺乏生气,不够精致没有触动感,她讲述故事的过程,除了让观众了解故事,就是将观众与影片割裂。
特别是“你是个好人”,这句话即不合适宜我看也没有必要,添置于此可说毫无美感可言。
除此外,剧中其他人物的台词也显得软弱无力,众英雄们的对话本该短促而有力度,一语中的。
但《天地英雄》中的英雄们的语言却缺乏这种力量,虽也有留下“有时杀人无罪,不杀人反而有罪”让人深思的话语,但总体而言并无太大可取之处,即使结合浩瀚的西域风景也无法给人以震撼。
纵观整部影片,不难发现导演在场景渲染上费尽心思。
导演用了大量的大远景镜头试图给观众呈现一片真实而壮阔的西域风景,并从中表现环境对人的压制,表现敌我的悬殊,从而突出“英雄”的主旨。
画面的连接还算流畅,但大远景镜头的连缀却依旧无法给人以心胸开阔之感,是场景还不够壮阔吗?
还是因为人物的肢体与语言的表达无法跟上?
亦或是看过《指环王》中与魔兵对决的场面的人再无法适怀于英雄们孤城中的殊死搏斗(虽然两者毫无可比性)!
但不管怎么解释,壮阔的单幅画面却无法给人带来壮阔的气势这是事实。
看得出导演在努力塑造他的壮阔美学,但却总是与目标存在距离,我认为这是可悲的,也是可惜的。
又或许这是我的要求太高了。
但是,《天地英雄》的败笔并不在此,而是在于被弱化的人物内心上,特别是对遣唐使来栖的内心刻画上,而失色于争议颇大的神话结局上。
来栖死前的一声“母亲”本应感人肺腑,对于家的渴望,相对于死的结局,在异乡的土地上,归期无望,这是怎样的悲壮!
但由于导演在整部戏中对于来栖内心的描述实在太不认真,对于来栖想家的刻画如蜻蜓点水,不加渲染,这就造成了人物此方面的形象异常单薄,不论是画面还是语言都无法深入人物的内心,自然而然,它调动的也只是观众的“知”,而并非“感”,来栖死前对家的向往也就自然平淡如水,无法触动观众的神经。
再来就是神话色彩的结局,更令人觉得这只不过是一场戏,原想从戏中体会真实,感受英雄,但结局却落回了“虚”“空”的概念。
舍利子拯救了校蔚李,拯救了文珠,拯救了大唐?
如此结局也真够轻率,英雄们费尽周折,依靠信念的力量殊死搏斗到最后一刻,结局却还是要靠舍利子拯救苍生。
这让我想起关于“主”的 故事:两对脚印印在了我的人生路上,因为主永远与我同在,但当我走到人生最困难的荆棘路时,我旁边的脚印消失了,我对信仰,对主产生怀疑,我说:主啊,你不是说在任何时候你都会与我同在吗?
可是为什么,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你舍弃了我?
主说:不是的,我从没有离开过你,是我抱着你走过了那段荆棘路。
《天地英雄》是在宣扬佛道,宣扬一种信念吗?
如果是这样,那是无可非议的。
英雄们的精神是应该得到佛光笼罩的,但是影片对于这种信念的坚持与佛光的渲染也还是太过轻描淡写,也有些过于夸大,缺乏于“主”的故事的真实与力量。
大家同是对于信念的概述,画面还不如几行文字,这是不和情理的,何平本有能力将其演绎得更好。
《天地英雄》虽称“史诗”,却缺乏史诗的力度,艺术的风骨,本该深邃的意义变得浅薄,顿悟无从说起,也无渐悟的可能。
给我留下的只是演员们还算不错的演技与姜文有些耍酷的印象,就如看完电影后留下的空空的暴米花桶,承载着满满的空虚,没有给我留下如《英雄》般太多值得的回忆。
03年10月
很多人都说这不片的结尾不好,其实我反而觉得用佛来安抚这帮人非常合适,在大家各尽所能,山穷水尽之后,更盛大的力量出来告诉大家,别闹了,每个人都担负着自己的使命而来,结束使命之后就该回到属于你们的地方去,一切尘归尘土归土,而且为了那些你们自以为重要的东西杀戮之后,我得告诉你们,这一切基本都不重要。
让思念的人得到安宁,让残暴的人死于温婉之手,让算进机关的人死在即将成功之时,让可渡之人看到神迹。
这多好,挺感动的。
四年过去,再看《天地英雄》,实在是这些年这些大片当中把故事讲得最好的一部。
《天地英雄》不幸诞生在《英雄》之后,举国上下人心浮躁,即使何平拍出《教父》,也能被骂成《无极》。
如果何平沉住气,等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们出尽洋相,再出手,效果会很不同。
白衣飘飘的赵薇漂亮极了。
可惜她的旁白太平板,毫无悬念。
还有那个看护佛骨的僧人,姜文后来的老婆,如果她不开口讲话该多好。
还有王学圻,他比姜文更出彩。
结尾潦草了。
姜文新片《邪不压正》上映之际,首映礼中周韵的高级美先是引爆网络,接下来影片两极分化的评分也引发了互联网大战,无论是专业影评人还是大众,对于这部电影都给出了自己的感受。
两级分化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不仅能激发每个人的表达欲,还能从中看出自己与他人的不同,进行思维上的碰撞。
我不禁对于姜文和周韵的第一次合作产生了好奇,于是找到这部影片,看到评分之后犹豫了一下,但很庆幸我看完了这部大气厚重的佳作。
遂作浅析一篇,不足之处,请多指教。
影片伊始,姜文饰演的校尉李本是唐朝军队能征善战的将领,但由于不肯杀全是女人和孩子的俘虏营而违抗了军令,被皇帝下令追杀,后为了自保发起兵变,战胜后与部下告别,从此销声匿迹。
三条故事线第一条 日本遣唐使日本遣唐使来西,自幼来到唐朝学习先进技艺,终于要回故土日本前收到皇帝密旨,得到除掉姜文饰演校尉李的命令,并赐予掌握生杀大权的尚方宝剑。
萊栖到达西域后,由于他的朋友唐朝将军战死,他又受雇需要将朋友的女儿带回长安,女主角赵薇饰演的文姝出场,交代人物背景。
第二条 佛经护卫队(主线路)一批唐朝军队从印度驼着十万册经书来到了西域,周韵饰演的觉慧和尚亮相,并与十万册经书一同出发。
这里有一个伏笔个人很喜欢,请注意挥着旗帜喊 “起驼——” 的士兵。
十万佛经团队在沙漠遇到风暴,原本的大部队被风暴袭击,人员所剩无几,喊“起驼”的士兵醒来大喊“还有人活着吗?
” 此时他除了看到小和尚正稳坐在佛塔旁念经之外,还看到了一个从远方蹒跚走来的人影滚落沙漠,自此姜文饰演的校尉李大人出现。
此时,队伍只剩下校尉李、觉慧小和尚以及士兵三人。
第三条 佛经觊觎者王学圻饰演的反派安大人盘踞一方,与匈奴军队达成交易,既设法劫持佛经队伍中的佛塔。
佛经护卫队此时,由于护送人员不足,姜文来到从前的下属处寻找帮手,与独眼鹰及其他旧部下相遇。
这里有个细节就是姜文走向从前的部下时,其中一个部下并没有马上认出他就是从前的校尉李,但独眼鹰一只眼睛很远的地方就已经认出他来,这里间接说明亲密关系。
另外,这里的景色非常美。
插播周韵饰演的觉慧小和尚的盛世美颜,这里也几乎是他第一句话的台词,配音是个非常有磁性的男声,男声,,男声。。。
没错,真的是男声。
姜文与其中一名部下去驿站雇佣刀手,老不死的以及地虎小朋友亮相,此处有笑点。
同时,第一条故事线的遣唐使来西与主线路姜文第一次交手,道出当年违抗军令的原因。
二人定下三招之内若不能决出胜负便于长安城下一决生死的誓言。
这里的打戏俯瞰构图很美,与姜文新片《邪不压正》中的打戏构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姜文返回部下住处后随即出发,旧部四人纷纷表示要跟着大哥走,但姜不愿打破弟兄们安慰的生活,寥寥几句劝归,却字字如军令一般充满力量。
最终在姜的暴力不合作下,下属们未能如愿。
唯独子模跟着大哥出发。
这里士兵第二次喊了“起驼”。
姜文队伍上路,来西暗中跟随。
由于刀手不足,姜与“老不死的”来到城中再次寻找捕快,与第三条线王学圻饰演的安大人相遇,交手中寡不敌众,姜与赵薇饰演的将军之女文姝相遇,在其帮助下欲脱身。
安大人两名手下武将实力非凡,眼看姜文和“老不死的”命悬一线之时,来西欲出手相助,突然从前的下属集体出现,影片中第一次正式的报了自己的称号和名字。
四人分别是:长发蝎子巫老二、马掌匠白秃子、一盏灯麻棍、独眼鹰曹健、沙漠白狼燥子模。
姜文突出重围,临走时号召来西加入他的队伍并留下一句话:“早到长安,早绝生死。
”校尉李与旧部下们夕日英雄再聚首,这里几个策马奔腾的跟随镜头与音乐使人热血沸腾。
此时姜文团队,四位大将协助,再加上“老不死的”,士兵、地虎小朋友 以及觉慧小和尚,总共九人。
四场大战可汗与安大人的反派阵营确立,最开始的城镇已由匈奴掌管。
王学圻饰演的安大人与姜文的佛经护卫队开始了猫鼠游戏。
第一战 血染红石峡战马打戏精彩,来西与文姝加入姜文团队与之共同对抗安的响马子兵团,此战中马掌匠白秃子遭安暗算,战亡画面十分血腥。
敌方切断驼队绳索后依然紧追不舍,致使佛经护卫团队生疑,为佛塔中所藏宝物埋下伏笔。
姜文团队痛失爱将,于交锋后进入地宫。
在大家的狐疑下觉慧和尚第一次打开了驼队的真正宝物——佛祖释迦摩尼的舍利,得之者便可以统治佛国。
亲眼见识到其威力后意识到这此护卫行动不再单纯,而是上升到国家命运的层面。
姜文这里的人物矛盾点得以体现:他自己本身是被朝廷通缉之人,在面对国家兴亡之时,他仍然选择了效忠自己的祖国,即便那是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姜文团队在意识到自身使命和真正的敌人是匈奴国家后,任务升级。
小朋友是不适合这样危险的任务的,于是姜文给了地虎银两,让其离开。
姜部署作战计划,但由于沙漠水资源枯竭犯难时,“老不死的”提出当年自己喝过的暗河水,暗河支线出现。
这里姜与周首次正面同框。
为了躲开安大人的埋伏,姜团队进入戈壁,并派遣“老不死的”与独眼鹰去寻找暗河。
在戈壁途中英雄的感情线也有了新的进展,既赵薇饰演的将军之女文姝与姜文之间欲说还休的互有好感。
这里影片中表现更多的是文姝对于这位久有耳闻的大将军的好感,姜则是非常隐晦的表达,所以经常看到的画面就是文姝看到姜文脸红的低头,但姜则是一脸懵逼的既视感233。。
另一边,“老不死的”与独眼鹰寻暗河未果,反派安大人又将附近的苦水井下毒(姜已料到),众人逐渐陷入缺水境地。
路途中,来西与姜文更多的交流了身世,离开故土多年的日本遣唐使与被朝廷通缉有家不能回的武士在大漠行走中逐渐产生了惺惺相惜的友情。
这里的几个长镜头很出彩。
暗河支线寻找未果,“老不死的”与独眼鹰奔劳过度勉强回到阵营,此时安已经通过独门绝技发现了他们的位置并带兵来袭。
盾牌上的土颤动一细节表现敌军来袭好评。
第二战 大漠夺水安带着匈奴兵来袭,此时正值队伍中缺水的薄弱时期,此战中“老不死的”由于体力不支,在对抗敌军上处于弱势,中刀。
并且队伍中仅剩的水袋被扎破,团队彻底陷入无水境地。
第三战 予水杀人由于队伍彻底陷入无水境地,安在不远处与其对峙,等待对方彻底放弃。
安使出嘲讽伎俩,将两袋水扔在两军中间,巫老二移步上前,敌军副将一箭将其膝盖射穿。
巫老二上前拿水时被敌军连射三箭,拿到水后转过身依然笑着将水抛回的时候泪点。
这一幕让我想起《指环王》第一部中为了保护矮人而中箭倒地的Boromir,有些许同样的感动。
但安大人连最后这一袋水也一箭射穿,姜文团队再无顾忌,与安的殊死一战。
战斗中“老不死的”连中数刀,由他的视角看到了众人的屠杀,慢镜头的杀戮中,献血染红了守护佛塔的觉慧。
“老不死的”在乱战中倒地,剑指大地,此时在杀戮中的人们没有意识到,从老不死的刀下,迸发出了一股水流,这水流越来越大,老不死终于用自己的死证明了暗河的存在。
水危机解除,姜文团队向死而生,斗志进一步激发。
连安也感叹这是天意后,撤兵。
这一战客观的看有些鸡肋,巫老二的死渲染的有些刻意,不明白为什么姜团队不能出手相助,而且在事情逐渐走向于无法妥善完结之时编剧就直接拿天意来结束战斗,难以信服。
也许这是这片子在豆瓣这个资深影迷较多的平台分数走低的原因吧。
总之,第三战结束了。
第四战 孤城决战姜文团队赶往小孤城。
这里有一些武器,但仍如空城一般,只有寥寥几个唐朝士兵把守,突厥军队很有可能随时前来袭击,姜文团队再次陷入准备战斗的绝境。
而此时,人数已经骤减,只剩下独眼鹰,麻棍,子模,来西在战前与姜并肩出征。
“人在,城池在!
”傍晚,最后一战的傍晚战开始,与敌军的殊死搏斗中小孤城成了一座被火焰围绕的火城,非常悲壮。
在夜晚的战斗中,文姝也参加到战斗中,点燃火箭,神助攻队友们。
傍晚一战,沙漠白狼子模战死。
姜文,来西,独眼鹰,麻棍等退回最后的内城。
突厥兵进入外城,对内形成包围局势,战事暂歇。
当时看的时候总觉得少了一个人,原来是一开始喊“起驼”的士兵。
第二天战事一开始,他在敌军将大门攻破冲进来的时候挥舞着旗帜出现,并用尽最后力气对着队友们喊出了“起驼!
”的口号后,被敌军乱剑刺杀。
士兵的三次“起驼”呐喊,完成了他的使命。
从第一次威风凛凛到最后一次的疯癫,他本是普通的掌驼士兵,牵系国家兴亡的责任却落在了他的肩膀。
从一开始的有些胆小怕事,到最后的勇敢赴死,如何成为自己的英雄被这个团队中最普通的士兵诠释了。
敌军冲破内城,姜的队伍每个人都身负重伤。
他们被逼到最后的墙脚下,守护着佛塔。
殊死一搏。
觉慧身后出现了人们杀戮的慢动作镜头。
安和两名副将进入内城,麻棍与独眼鹰遭其毒手。
此时来西也已身中数刀。
姜救了文姝,来西却被安刺穿身体。
安欲拿佛塔时觉慧护法,与安正面接触。
有一刹那安被觉慧的眼神吓到了。
但还是将觉慧割喉。
能感觉到安是不愿杀觉慧的,也可能是那一秒他意识到了自己的罪孽。
安回身劈开佛祖舍利塔的十八层套娃,佛光再次普照,战士的血被洁净。
来西最终找到归宿,说出“母亲,我回家了”后死去。
神来之笔出现了,觉慧被佛光复活,手刃安之后再次倒地长眠。
最终佛祖舍利如觉慧所说:“我看见了长安,看见了寺院,佛塔,就安放在地宫的莲花座上”此片的四场大战非常精彩,伏笔隐喻甚多,个人认为是豆瓣分数低于真实分数的佳作。
有很多镜头甚至看到了《权利的游戏》中临冬城的影子。
2003年的影片,为人诟病的奇幻之处我已经在前文写下,不多赘述,通片在如今看来也是大气厚重的佳作。
看这个片子的愿望来自于姜文的《邪不压正》上映以及对于周韵和姜文的初次合作的好奇,不得不感叹,姜文同志如果生在古代真的会是个兵点沙场的大将军吧!
以上。
一般姜文参与的片子,我都会瞄几眼,因为自觉姜大侠逼格比较高,不过是某小四之流可以比的。
故事主题就是在押宝与夺宝中展开华夷之辨,宣扬汉族英雄主义。
天朝编剧和光腚总局也就这点儿想象力,剧中所建构的“中国梦”在结构上与美国梦差距太远,太过“汉化”,而且在手段上乏力,想象上乏味。
之所以让我把眼睛奉献这么多长时间,还码这么多字,就是因为影片一些细节处理的比较好,比如在沙漠中安大人伸个手指头就能测算出风的速度;镜头通过盾牌上的沙粒,表现大敌当前;不得不说的就是姜校尉的帽子,很像是一个现代军人。
这部片子诚如群众所言,最后三分钟其实是个大败笔,不知道是编辑神经大条,还是导演异想天开,反正西部片加一个奇幻的结尾,真是“虎尾续貂”,太掉价了。
知名女演员赵某的演技在这部片子里基本水平为零,还有那个女和尚,目光呆滞,最后还魂克敌,简直是把这部片子给枪毙了。
功夫片顿时出现了聊斋的情节,让人不能不大跌眼镜。
不过我觉得未来武侠的新方向,应该是摆脱"汉化“,在”汉化“/"中国”之间划清界限,至少“华夷之辨”对应了“善恶之别”本来就是根底上的政治不正确。
或许去汉化的“新中国”武侠,才能挽救武侠片于陌路吧。
7。何平第三部武侠作品,陈国富+华谊兄弟监制,还拉来了哥伦比亚,可惜大手笔和国际视野并未让本片脱颖而出,何平的三部武侠片都显示出了极好的艺术审美,奈何在《双旗镇》之后剧本就越发空虚无力,本片的武打戏相比前两部是群战为主,一对比就暴露了何平对群战调度和运镜的短板,打戏不好看,故事也没张力,还难以自冾,按道理一战便可结束,硬拖成多场战斗,其中魔幻元素大概受到了2001年的《蜀山传》影响,王学圻够邪魅,王德顺老爷子拍动作戏不得劲呐,中井贵一和陈道明气质很像,谁能想到片尾曲是蔡依林唱的《海市蜃楼》。PS赵微现在果然不配有名字。一直觉得赵薇土,但不得不说她在这里的扮相打动了我
平庸到乏味,细节毫不优美。井上靖笔下的西域都更有特色,概念全失。亲爱的,我已经崩溃的!我不知道怎么办了,我的心全乱了。
感觉很好,姜文很古典。
一直觉得这部武侠片子拍得特别好,大漠孤烟直的场景,苍茫肃杀和片中的内容很搭,更好的衬托了兄弟情义。尤其是去完新疆再来看,更有感觉。
你他妈在逗我?
和某潘在电影院看的,应该是2003年国庆假期之前,因为我记得那年国庆和她一起去了婺源,嗬嗬,两不误,那次赶上了首映,上午看完下午就跑了,9月30号
还是部看完就忘的大片
初中集体看的。哈哈
除了结局很雷以外,其他部分都还算不错!
意境壮美,配乐请了印度音乐人操刀,比电影本身优秀。姜文中规中矩,王学圻演的马贼最高光,有股邪魅之气,骁勇又性感,中井贵一演的遣唐使君子如玉树临风。可惜剧情稍弱,男主角光环太盛。
这绝对是近年来中国“大片”中最好的一部。除了结尾很扯淡,其他部分从剧情、节奏、人物、情感都非常精彩,风景和音乐也超赞。不明白豆瓣上的评分怎么这么低。
什么呀 还得找韩国人一起来演 没那帮杂种不信啊! 其实真不行! 没内涵的东西 很美国味 你们这帮电影人能行不 就不能把自己国家的东西弄好点啊1!!?!?!?
比《綠茶》好
只记得那首海市蜃楼了。
几乎全靠西域壮景和姜文、中井贵一、王学圻的个人魅力支撑——得益于此,让我的观感没有跌到谷底,但挑不出别的优点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动作戏拍得乱糟糟的,只有最后短暂的守城战设计得稍有趣味。奇幻元素也是来得莫名其妙。
狂喷这部电影啊~
尼姑 就是信春哥
1.有一个震撼你全家的结局,把我雷得外焦里更焦;2.剧本实在垃圾,而动作场面凌乱在风中,丝毫看不清;3.可惜了这大漠风光,也可惜了愿意去这沙漠拍戏的演员,王学圻这个角色非常别扭,赵薇基本就是花瓶,周韵就是选角错误。姜文常规发挥,可能唯一精彩的人物是日本角色,直至死亡,他依然没有回到故乡,也没有再 见到自己的母亲。
剧本是硬伤,内地的这类电影都缺少一股浑然天成的精神,都是片段式拼凑出来的,用所谓的大场面来遮掩剧情的瑕疵是大忌。
一次大胆的尝试,可惜片名被撞得像很挫的山寨片,不过还是部好电影,第十放映室讲的多好的,原来我是肤浅的观众而已。作为“西部片”、“商业片”,可以给7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