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童话改编的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总是发现以前童话中的残忍和冷酷,这是一个再次揭露与从善恶交锋到善恶纠结的故事。
最后邪恶的不是狼,是现实么,还是人类,是冷漠吧,抑或是麻木。
当小男孩站在车上露出笑容的时候,我并没有理解上去一直表情都那么Cool的他这个笑容意味着什么,生怕是那时得意的笑容。
后来他把狼偷偷放掉了,真好,他生活的世界里至少还有他这样一个人。
ps:那个小男孩居然是个不折不扣的帅哥,脸上被划伤三道以后眼神还是那么冷静和坚毅。
还满喜欢他和狼对视的眼神,两个强者的眼神交锋。
把海报作为桌面,慢慢回味。
彼得住在乡下,与压抑的祖父一起生活。
他在镇上不受欢迎,唯一的朋友似乎是他的鸭子。
有一天,彼得的祖父把他带到外面的冰面上玩,并把他锁在屋子里,当狼来的时候,鸭子没有受到保护。
彼得目睹了他的朋友死在狼的嘴里,他开始用一个致命而危险的计划立即进行报复。
在这个著名故事的更新中,我们发现自己处在一个现代(但也是古代)的环境中,感觉像是在东欧。
故事讲得很好,很好地结合了关于小男孩彼得的问题和他在整个影片中经历的各种情感。
虽然它很短,但却很吸引人,也很有趣,我发现所有的故事都很容易看,也很愉快。
情节很容易理解,但会为年龄较大的青少年提供思考的素材。
动画方面,这部电影看起来很不错。
有些观众会抱怨影片的外观被冲淡了,看起来很压抑,但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优势,因为它使感人的幸福时刻更加突出,但更重要的是给整个影片带来了一个很好的优势,我认为这很有效,吸引了我。
这也适合彼得这个角色,因为在这里他目光呆滞,心力交瘁,但仍有火花在里面。
这是一个有趣的角色,无声的 "剧本 "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当然,这更多的是与动画师的技能有关,因为他们用定格动画的方式展现了很多东西。
它确实缺乏现代儿童观众所习惯的流畅性,但它更适合于影片的粗糙、暗淡的感觉,而且,尽管我说过不 "流畅",它在整个过程中看起来很好。
音乐也很好,与任何个别场景的情绪相匹配,并在需要时很好地转换,正如另一位评论家所评论的那样,这是让儿童进入这种类型的音乐的一个好方法。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引人入胜、令人愉快的著名故事的动画片。
它有一个伟大的暗淡气氛,一个强大的故事和中心人物。
在2006年圣诞节期间放映,它被证明是一个受欢迎的突破,远离了大量生产的动画片和简单的令人厌恶的信息,如果你有机会,值得一看。
短片彼得与狼是根据前苏联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为儿童写的一部交响童话改编。
片长32min,比起一般的动画短片长了不少。
32min的时间里,刻画了彼得、爷爷、鸭子、鸟、狼、胖猫、马戏团长、大兵等不同的性格形象,也展现了一个张弛有度的完整故事。
片中,很喜欢那只鸭子,呆萌的样子,没有了通常卡通描绘的大屁股造型,而是细长脖子、细长身体、细长双腿,如此瘦弱的身体在地上扑腾居然也站不起来,特别可爱。
鸭子是彼得最好的朋友,经常和彼得拥抱、头靠头的温存。
冰上起舞的那一段,阳光照耀,冰面闪光,它活泼快乐的身姿左摇右摆,摔倒身体就做起了滑板。
当爷爷领走彼得时,它在冰面上呆呆站立,落寞的样子很让人心疼,身型不禁想到了《冰河世纪》里的那只大地懒西德。
后来初见狼时,它吓得咽了下口水,微小的拟人动作出色的表现出它的害怕。
彼得因为爱它,所以向它招手,它狂奔却不幸被狼囫囵吞下了肚。
这是短片故事情节唯一让人觉得有点遗憾的地方。
也恰恰是这个安排,才有了以下彼得愤怒的眼神和去捉狼的决心。
故事的结尾彼得把狼放走了,和狼肩并肩走的那几步,看的心潮澎湃,自然和谐世界的完美展示。
彼得是个善良的孩子,他看着肉铺里倒挂的动物肉、橱窗展示的狼皮、马戏团海报里穿裙子的大熊照片,彼得犹豫了。
当那只翅膀受伤的鸟翅膀恢复,重新在彼得头顶盘旋时,彼得坚定的打开了木箱,他没有以恶报恶,像个天使一样选择让狼回到野外,重获自由。
经常听说狼是一种懂得报恩,且很具有人性的动物,所以才会不时听到狼孩这些说法吧。
让·雅克·阿诺《子熊故事》里面,人与熊的恩怨,最后在熊的大度下结束了。
我们人类做一回让步也未尝不可,人和自然必须和谐相处。
关于那只小鸟,它是彼得的另一个小伙伴。
它被气球从树上高高的带着飞下来,神情陶醉极了,微闭双眼,吸气缓慢,镜头也随着慢慢移动,感觉它只有一片羽毛的重量。
天空对它来说太重要了。
拟人化的展示在它身上还有,彼得和它商量作战对策,在它和狼对视了几秒钟后,头像拨浪鼓摇动一样的拒绝彼得。
又当它看到狼差点吃掉肥猫时,它惊得长大了嘴巴。
猫,虽然它的形体特憨态,但眼神出卖了它,自私又谄媚。
自私在贪婪的想去吃掉鸟,又不顾他人,一心只想自救,它有一段树枝断开,贴着树干站立的样子特别搞笑;谄媚的是只讨好老人,在老人脚下来回趁着走。
短片配乐是跟着故事发展而走的,苏联的交响童话度娘告诉我:1、表示小鸟的主题音乐长笛以高音区的明亮的音色,吹出快速、频繁、旋转般的旋律。
使妈咪和宝宝犹如看见小鸟在天空中愉快地飞翔,叽叽喳喳地唱着歌。
2、表示鸭子的主题音乐与唢呐相似双簧管的音色,和鸭子的叫声很像。
因此,在中音区吹出的带变化音的徐缓主题旋律,具有悲歌性,表达鸭子后来被大灰狼吞掉的悲惨命运。
由于鸭子是善良可爱的,所以吹奏出的鸭子主题音乐也是优美动听的。
3、表示猫的主题音乐猫在这部交响童话里是个调皮捣蛋的角色,因此,表达它的音乐,是用单簧管吹出的轻快活泼的跳跃性音调,显示出小猫的诙谐和活泼的性格。
4、表示老爷爷的主题音乐由于老爷爷讲话的声音低,并且说起话和走起路来慢吞吞的,又爱唠唠叨叨地没完没了,所以就用音色浑厚的大管,徐缓地吹奏出较长的叙事音调。
使妈咪和宝宝仿佛看到老爷爷唠叨样子。
5、表示大灰狼的主题音乐大灰狼是凶残可恶的,表达它的音乐是用三只圆号吹奏出来的,从音色、音量和音调上,都有一种阴暗的感觉。
妈咪和宝宝会感觉到这是反面形象的音乐。
6、表示猎人开枪的主题音乐定音鼓急速密集的滚奏,表达猎人从树林一边走出,一边开枪。
7、表示彼得的主题音乐最后,乐队以弦乐奏出明快、进行性地音乐,生动地表达了活泼、勇敢的小朋友彼得的机智形象。
总之庆幸的是,短片没有选择和交响童话一样悲剧的结局。
查了下,苏打绿也有一首同名歌,也是根据这则交响童话而写的。
吴青峰的立场正和短片一样,将自由还给狼。
彼得眼神出现,都好像在为狼的眼神铺垫。
彼得与狼,在不同的物种之间有着相似的遭遇。
彼得是一只被马戏团利用的狼,彼得是一只被屠夫剥皮的狼,彼得是一只被做成标本的狼。
彼得看到狼,就好像看到了自己。
老人没有给彼得自由,但彼得在最后时刻要把自由给狼。
狼,无法用绳套住人,无法用网束缚人,猎枪之下,狼只能等死。
人,可以翻越高墙,可以突破束缚,给人自由,不如让人靠自己的力量追求自由。
十分凑巧,晚上在家看了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节选》,在可预见的将来,占国际主导地位的,必将是文明之间的冲突,从大的和现实的方向来说,主要是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儒家文明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是不可调和的,相对以往的意识形态冲突,对个人来说甚至是不可选择的,一个中国人,不可能自由地选择加入、参与或者代表西方的文明。
在看这部分内容后,想休息一下大脑,无意中在微博上看到一个2006年动画短篇《彼得与狼》,一看就放不下去,奇特的画面,处处寓意深刻的镜头,男孩令人无法忘怀的眼神,还有天衣无缝、直透心灵的音乐,让我深深地震撼。
男孩与狼从窥视、到对抗、到征服、到和解的全过程,又让我感叹不已。
其实,男孩与狼,不也是代表着一种貌似无法调和、互相均有优势和弱点的冲突双方吗?
男孩,有着智慧的头脑,有绳索,有网,还有背后的爷爷的猎枪,狼则有坚牙利齿,强壮的骨骼,双方的对抗 ,没有任何一方有着绝对的把握能够战胜对方,具有绝对的优势。
但是等等,为什么互相具备力量,互相处于不同的世界,就一定要面临着冲突和战斗呢?
孩子为什么一定要打开那扇门,狼为什么一定要吃掉作为孩子伙伴的鹅,双方为什么一定要走上前台,做着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呢?
即使是战争中的赢家,那个男孩,在胜利以后,还不是无奈的发现在他们双方争斗的背后,还有着带着猎枪的爷爷、市场上买卖动物的商人、围观着的不相干的人群、凶恶的坏小孩,当最终男孩意识到胜利根本不可能带给他任何利益的同时,只好选择将狼放走,在一轮巨大的月亮下,双方对视、告别,在以后,是相互和解共处,还是继续戒备、斗争,短片结束了,没有给出我们以答案。
将文明的冲突与这部短片联系起来,对双方的含意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感谢今天这样一个夜晚,很巧地与两者同时相遇。
人类与野兽虽不可相处,但不应该敌对。
彼得最后把狼放了,化解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也许并不一定能终止却是一个善良的忠告。
想到过去那许许多多民族、国家以及宗教之间的争斗,一代代人的延续,仇恨只会增加更多的仇恨。
但愿未来是和平的。
我们都应该善良些。
相比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乐《彼得和狼》中艺术抽象了的少先队员形象,动画《彼得和狼》更像是为我们这个时代量身打作。
孱弱的小男孩,阴郁而杂乱的城市,还有在愤怒时刀子一样的眼神——我们这个时代不会有单纯的白衣少年。
狼为了生存下去吃掉别的弱小的动物,它没有选择的余地。
但是猎人选择了在欺负弱者时凶残而畏畏缩缩的爬向狼时懦弱,如此如此的憎恨着我们的同类,大概是人类的一大特点。
可惜在做狼还是做人之间我们没得选。
彼得终会长大,躲不开这个成人社会。
要么选择长大,终有一天变成你当年所讨厌的那类人,要么被社会抛弃,有什么办法呢,当所有人都认为这一切理所当然的时候,你能有勇气坚持说不么?
再大的志气都会被时间磨平——只剩下生活本生,是所有问题的答案。
但幸好我们还有对善的期待,不然也不会傻傻的对着一个粘土动画感动半天。
其实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都还留着那么一扇被铁皮封住但是不是那么牢固的小窗户,我们都还想看看那边那个更好的世界。
《彼得与狼》原是俄罗斯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Prokofiev)1936年写的一部附带旁白的管弦童话。
本片以定格动画的方式对其进行改编,并获得第8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文-mold07/01/2018童话的故事七十年来,《彼得与狼》被改编过无数次,基本都保持了类似的故事结构:彼得偷了爷爷的钥匙,与鸭子和小鸟到湖边玩耍;彼得的家猫也跟着出来想抓它们,但没有成功;爷爷出来把彼得抓了回家;狼出现,吃了彼得的鸭子;彼得与小鸟合作抓住了狼;猎人经过,彼得请猎人帮他把狼送去动物园;最后总会附带在去动物园的路上,还能听见鸭子在狼肚子里的哀嚎的情节。
这个童话文本里有一般童话应该具有的「快乐结局」——彼得战胜了狼;但同时也保有一个不常见的「开放结局」——鸭子在肚子里的嚎叫,对一个成年读者来说,这个「诡异」的情节显然远比「happy ending」要更有趣。
孩子可能可以陶醉于「彼得与狼斗智斗勇」的情节,但文本下的潜藏文本、故事之外的故事才是能满足成年人胃口的佳肴。
作为一部童话,原本的《彼得与狼》的故事并没带有深刻的主题或核心思想,而我现在竟下意识的想去弄明白「他到底在讲什么」,可能是太久没有这种直觉式的阅读经验了。
但是,这部《彼得与狼》的动画短片显然已跳脱童话文本的框架:暴风雪、铁皮高墙、冷漠的小镇、甚至是彼得的眼神等种种细节都意味深长。
1946年迪士尼改编的《彼得与狼》
谢尔盖·普罗柯菲耶夫电影的故事既然如此,那这部《彼得与狼》有它的故事核心吗?
这或许有争议,但是明确的是:影片里的确有提出许多值得讨论的议题。
由于影片的放置讯息太多,以下我会以分段的简述与分析的形式,整理出值得注意的情节。
Part 1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冬天,暴雪的天气,远处伴随几声狼叫,爷爷修起了隔绝院子与湖泊的高墙,彼得看着筑起的高墙,眼神愤怒并闪过一丝泪光。
暴雪过后,彼得试图用树枝撬开高墙的门锁,但是无果,只能揭开了高墙上的一小块铁皮,能望到墙外的湖泊。
爷爷发现偷望的彼得,让彼得去镇上买土豆,然后把铁皮盖回了墙上。
这一段的背景铺垫,是原童话文本没有的。
在这里有许多值得注意的点:1、影片给了彼得一个令人费解的出场形象,他的眼神似乎可以读出多种负面情绪:愤怒、怨恨、难过等;2、爷爷拉开偷看的彼得后,扶了扶额头、抓了抓胡子,似乎在思考什么;这两点加起来不免让人猜测这个家庭里是否有特殊的往事; 3、另外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是「冬天」这个元素:在冬天才筑起的高墙,可能是为了抵御因冬天猎物减少而到人类生活区域来觅食的野兽。
这个设置使狼的形象有别于童话:狼不再只是存粹的大反派,狼的行为有着自己的动机——「觅食」,或者说是「生存」。
Part 2
彼得来到了镇上,广场上有一群与他同龄的少年,其中一个女孩望向彼得,彼得没有与她对视,低下头离开 ,然后没走两步,其中两个男孩扮演起了狼来吓唬那些女孩。
彼得继续走,差点撞在了一个拿着一捆气球的马戏团班主身上,彼得与他对视,一脸横肉的马戏团班主面无表情,给了彼得一只气球后,转身离开。
班主离开后,彼得被身旁橱窗里的狼皮吓了一跳,往后退了两步,却撞在了刚出猎具店里走出来的猎人身上,猎人很生气,揪起了彼得的领口,然后把他揪到了后巷,扔进了垃圾箱里。
彼得暗自在箱子里流下了泪水。
这一段来镇上的情节,依旧是原童话文本没有的。
这一段具体地形塑了在文本中被模糊带过的「动物园」,这里取而代之的是「有马戏团的小镇」,那么这里被铺垫的讯息就更多了:1、彼得似乎与小镇格格不入,包括镇上的同龄人;2、马戏团的老板给了彼得一只气球,但是因为面无表情所以难以判断他的态度;3、彼得与猎人结下恩怨,这里的猎人被塑造成鲁莽、跋扈的恶人;4、镇上充满的狼的元素:少年扮演狼、皮具店里的狼皮等等。
这里创造了许多非用以补充原童话文本的讯息,这也意味着影片将要展开许多段新的叙事。
Part 3 彼得回到了家里,一只翅膀受伤的小鸟飞到了院子里,小鸟夺过彼得气球,把气球的绳子套到了自己的身上,原来小鸟是想借助气球的浮力飞到墙外,但是浮力不够依然飞不起来。
彼得见状,决定趁爷爷熟睡偷偷拿走门钥匙。
于是彼得小心翼翼偷走了钥匙,没有惊醒熟睡的爷爷,但却惊醒了爷爷的猫,彼得在离开前摸了摸爷爷的胡子。
彼得终于用钥匙打开了高墙的门,并利用绳子帮助小鸟爬到树上,小鸟利用气球的浮力从树上跃下,再次感受到飞翔的感觉。
然后彼得与他的同伴高兴的在结冰的湖面上玩耍起来。
此时醒来的猫准备从背后偷袭小鸟,但被小鸟躲过,猫撞破了冰面,跌进了湖里,从湖里走出来猫浑身湿透失去了威风。
破冰的声音惊醒了爷爷,爷爷出来把彼得抓回了家中,但是鸭子、小鸟、猫都被关在了门外。
此时狼来了,狼先是扑向猫,而猫一口气爬到了树上躲过了攻击,狼转而攻击鸭子,彼得又揭开那块高墙上的铁皮,让鸭子快点跑进来,但鸭子没能跑过狼,被狼一口吞掉。
彼得十分伤心。
愤怒的彼得找出院子里的网子,并爬到了高墙上,沿着快伸进院子里的树枝,爬到了树上。
彼得让小鸟下去做诱饵,小鸟不情愿,但是不小心脚滑,缓缓的落到了树下,与狼缠斗起来。
彼得趁机放下绳子,一把套住了狼的尾巴,彼得想把狼拉起,但是却没有狼的力气大。
用力的彼得失去平衡从树上掉落,加上自己身体的重量,这样恰好把狼拉起到半空中,皮特也没直接跌落地上。
在与狼的角力中,彼得的脸被划伤,但也趁机用网制服了狼。
此时,在镇上遇到的猎人路过,想偷偷开枪杀了狼,但是却因同伴的失误,走火打穿了猫的耳朵。
被发现的猎人匆匆离开。
而枪声再次惊动了爷爷,爷爷拿着枪走出来,想要杀了狼,但被彼得阻止了。
从这一部分《彼得与狼》的交响乐开始进入,影片的故事也开始进入原有童话的叙事,总体来说结构保持一致,当然,其中也有一些不同的细节:1、小鸟是翅膀受伤的;2、因为是冬天,所以湖面是结冰的;原童话文本中有小鸟和鸭子用「不能飞的鸟」和「不能游泳的鸟」互相嘲讽的情节,到了影片里,它们同时都是「不能游泳」(湖面结冰)和「不能飞」(翅膀受伤);3、「帮助小鸟飞」在这里也成了彼得离开院子的导火索;小鸟的「受伤」和彼得「无法离开院子」成为一组对照,「小鸟借着气球飞行」和「彼得终于走出高墙」,在情绪上是一致的;4、童话里小鸟协助彼得一起制服了狼,但是在影片里,彼得寻求小鸟的帮助,但是小鸟在这里是受伤的,它面对狼毫无优势,所以小鸟是畏惧的,后来是因为失脚掉落,才开始与狼周旋的;5、原童话里猎人充当的是一个非反面的角色,而在影片里对其形象早有反面的铺垫,所以在这里,猎人出现并非来帮助彼得,而是见狼落难,想借机在暗处偷偷地杀死狼;这样一来,原来童话中在彼得面前想杀死狼的角色,便换成了爷爷;这里有疑问的点是:为什么猎人最后面要落荒而逃。
Part 4
夜幕降临,爷爷开着车,载着彼得来到了镇上,用木箱把狼关了起来。
镇上的少年好奇的望向彼得的木箱,彼得得意的打开一扇小窗,少年们凑了过来。
狼爬到小窗上,把少年们吓了一跳。
这动静引起广场边上的肉店与猎具店的老板们的注意。
彼得看看了挂在墙上的肉和枪,又转头看了看箱子里的狼,若有所思。
爷爷想把狼卖给马戏团班主,但是这却是个只有熊演出的马戏团,无果,爷爷转身走向挂着狼皮的猎具店。
此时猎人在次出现,见狼被关在笼子,便拿枪吓唬狼。
彼得见状偷偷解下木箱上的网子,制服了猎人。
本来停在网上的小鸟跃向半空,发现自己的翅膀已经痊愈。
然后彼得打开了木箱的锁,放出了狼。
彼得与狼对视了一眼后,相伴穿过被吓呆的人群。
最后在夜光下,狼跑离了小镇。
最后这一部分,对应童话里的是:彼得请猎人帮忙送狼去动物园路上的这段情节,其中「游行」的部分在此也有呼应:游行的队伍变成了爷爷的车队。
在前段的铺垫下,影片在最后得以扩展了童话中没有的情节,也给了原本开放式的结局一种新的思考角度。
这里值得注意的细节:1、这里对镇上的马戏团有大量的细节特写,海报上印的都是穿着裙子的熊;2、镇上的少年们围着马戏团的车,想看熊,似乎只有好奇,而没有畏惧;3、彼得打开关狼箱子的小窗时,表情十分得意;4、镇上的少年被狼吓到;5、爷爷在与马戏团班主交涉时并未出现钞票,而在与猎具店老板交涉时,他们则有金钱上的争论,可见马戏团班主不接收狼,可能是因为他们只安排熊的演出;5、小鸟在彼得制服恶霸后飞出了镜外,在彼得放出狼时重新回到镜内时,便已经可以重新飞行了。
故事的所指影片虽然扩充了童话的前因和后果,但留下的依旧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局。
这部《彼得与狼》的叙事策略并不像通常短片的那种以小见大的、高度集中的讲述某一个主题的策略;影片的片长在短片中也是偏长的,达到了半个小时;影片里涉及的元素也相对较多,所隐约带出来的话题也不止一个,这样一来便给观众留下了许多解读空间。
以下我将列出影片中的几组对照元素,尝试找出这些对照组里所指涉的话题。
1、「彼得」与「小鸟」。
小鸟的角色线是相对明显的:受伤的翅膀、气球作翅膀、痊愈的翅膀;如果我们把彼得与小鸟当成一个对照组来看,当小鸟在影片中发生这些变化的时候,似乎也是彼得发生重要转变的时机:「彼得被欺负后回家中,遇到了受伤的小鸟」、「彼得走出高墙,小鸟暂时的再一次飞了起来」、「彼得最后在镇上制服了猎人,小鸟的翅膀则痊愈了」。
2、「小镇」、「家」、「湖泊」。
有的论点说:影片讨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院子与湖泊的高墙是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分割线;但实际上,家与小镇虽然都属于人类世界,但是两个空间里所发生的事情却截然不同,或者说,两个空间里的「规则」截然不同;所以我认为,在空间的象征上,应该三分来看:小镇——多数人的世界、家——少数人的世界、湖泊——自然世界;但是这三者也不全然是觉得对立的三个面,多数时候,这三者间的关系又会发生微妙的变化:1、家——受保护的世界,家之外——保护之外;2、小镇——人的世界、湖泊——自然的世界、家——「在爷爷的角度,这是人的世界,但在彼得角度,这是人与动物共存的世界」;3、三个空间都有既定的规则,但彼得是在规则之外的。
3、「熊」、「狼」、「猫」、「鸭」、「鸟」。
熊——「凶猛的动物、但是是被驯服的」、狼——「凶猛的、绝对独行的动物」、猫——「带有攻击性的、欺软怕硬的、被驯服的、爷爷的宠物」、鸭——「温顺的、与人类共处、彼得的朋友、但并非是主从关系」、鸟——「温顺的、相对独立的动物」。
4、「彼得」与「爷爷」。
他们都爱对方,但又都找不到合适的方式:爷爷为了保护彼得,筑起了隔绝的围墙,但却完全没有考虑到彼得的感受,而彼得也以不断打破规则的方式来应对。
如果按对照的角度来看爷爷与彼得的关系:爷爷——知道社会的规则,也知道自然的规则,对于其他角色的态度是鲜明的:血缘关系、交易关系、人是人、动物则是动物,所以他也没有实图去逾越任何一条界限,「模糊」对他来说是「危险」;而彼得——活在两种规则里,但对两种规则保有疑问,同时他也对两个世界都保有好奇:他不理解为何强者定然欺负弱者、为何人与动物不能是朋友,同时他既向往自然、也向往融入同龄人。
5、「执枪的猎人」与「执枪的爷爷」。
影片中出现的两把枪:一把用来伤害、一把用来保护。
6、「彼得」与「城镇少年」。
他们是同龄人,看似是相同的群体,但实则因为成长环境不同,而存在隔阂:城镇上的少年活在「人的世界」中,「自然、野兽」对他们来说,是在商店橱窗里的、在马戏团的笼子里、在同伴口中的可怕传说,但这些都不是真的,甚至可能对他们来说,这几者都是不相关的独立存在;而彼得活在「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的边缘,他既不懂社会、也不懂自然,但他同时也真实的接触着社会、接触着自然,他知道熊的身上本来没有裙子、毛皮是从活生生的野兽上剥下来的、他亲眼见到自己的同伴被狼吞噬。
在影片的最后,彼得得意的向观众展示他抓获的野狼,或许他觉得同龄人们会对野兽感兴趣,又或许他觉得他打败了同龄人口中的野兽后,便能获得同龄人的认同;而这些城镇少年们在面对这只野兽眼中那真实的、不带善意的眼神时,心里只有恐惧;这样的眼神告诉彼得,他们不是同一类人。
7、「马戏团」与「猎具店」。
这两者有两种对待野兽的方式:一种活、一种死,这也是小男孩在最后选择不杀狼,而是把狼送到镇上,或者说,把狼送去动物园,但彼得没想到马戏团并不愿意收留狼;实际上,两种方式对于狼来说,其实是同一种:一种毁灭肉身、一种毁灭天性(野性)。
8、「彼得」与「狼」。
上述的「马戏团」与「猎具店」之于狼,某种程度上,就如「荒野」与「社会」之于彼得:一种杀死肉身、一种杀死天性;彼得以为自己制服了狼便等于征服了荒野,以此能获得同龄人的认同,但是彼得无法杀死自己的天性,要获得那些同龄人的认同,需要的可能仅是「合群」而已;彼得跟狼一样:那个看似是归属的群体,其实并不属于他们。
结语再回头看「小鸟」与「彼得」的关系:「小鸟」所象征的其实是彼得的「成长」:1、「勇气」的获得:再次面对比那个他强大的施暴者,彼得终于勇敢的做出了反击。
2、懂得了「保护」与「复仇」的区别:狼吃了彼得的朋友,为此彼得制服了狼,这是「报复」不是「保护」;在此间为了制服狼,彼得让小鸟去做诱饵,并不顾小鸟的安危,某种程度上在这里彼得也成为了一个「施暴者」;最后彼得惩罚了恶人,其不只是为了复自己的仇,还是为了阻止猎人对狼的施暴,这是「保护」。
3、在最后,彼得预见了狼如果被买走后的悲惨结局,彼得决定放了狼,这是彼得一如既往的「善良」,是即使知道狼的生命或许可以帮助家庭换取可观经济收入的情况下,彼得对自己立场的「坚持」——那对于彼得来说是一个混沌的世界、通行的是成人的规则,即使彼得并未能完全弄懂这意味着什么,但彼得依然选择坚持自己心中的「对」,彼得并没被它驯服。
彼得与狼一样,是不合时宜的离群者;狼不止代表自然,更代表那些抱着独立的、异见的观点活在这个世界的「少年」;彼得便是那只未被驯服的狼。
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解读,电影《彼得与狼》也仅仅是童话《彼得与狼》的一种解读,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种浪漫。
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是经交响乐老师课上推荐过来看的,这部动画影片最让我惊掉下巴的有两点:一是在管弦乐器的选用上抓住了乐器的个性并巧妙地运用到对角色的性格塑造上,将乐器拟人化如木管类乐器中的长笛,通过利用长笛高音区空灵、明亮的音色来表现小鸟灵巧的舞动翅膀并发出清脆的叫声;双簧管相对于其他木管类乐器而言,对气息的要求要大于对技巧的要求,所以对技巧性要求差一些的双簧管用来描绘呆萌、憨憨的小鸭子再合适不过了,就是小鸭子最后没能跑到彼得怀里那里好难过啊,只有一片羽毛飘落到彼得身边,哈哈哈好希望大灰狼行行好把鸭子吐出来;单簧管较具技巧性,不像双簧管那样笨重,故用单簧管的低音区来塑造诙谐(一肚子坏水)、调皮(除了好事啥都干)、步伐轻快的小肥猫,最好笑的一段是猫上也不是下也不是的挂在树干上,树枝上是小鸟,树下面是随时会扑上来的大灰狼,哈哈哈我脑补猫猫的内心独白:精打细算的想要吃了小鸟垫垫肚子,失算啊差点要去大灰狼的肚子里陪鸭鸭戏水了,还好我会爬树!
再就是用大管的低音区发出低沉的音色来塑造爷爷严肃、唠叨的形象;用弦乐来奏出彼得勇敢、正直的形象,弦乐是管弦乐队中合奏音响效果最为和谐的,在这里我觉得是刻画彼得化解内心的冲突,追求内心世界秩序的和谐;大灰狼的主题音乐主要采用铜管类乐器中三只圆号的低音区来表现,我印象中的圆号一直是走温柔路线,没想到小白兔也能变大灰狼,用来表现大灰狼的残忍;最后就是用明亮的小号、打击乐器定音鼓和钹来表现猎人以及枪声,浅损一下虽然没有打中但人家装备齐全。
整部影片没有对话或者角色的独白,为音乐赋予电影台词般的作用,塑造的角色鲜活而富有力量,属实佩服。
二是能用短短的三十二分钟把故事情节交代的如此清楚,在我这里彼得的善良大于我对彼得勇敢的赞美,他敢于对这个世界说不,敢于维护自己内心世界的秩序,重点是他不会以恶报恶,而是以自己最温柔的方式与这个黑暗的社会对抗着,在威武的押送大灰狼去动物园的路上,当他看到挂满动物尸体的肉店、用动物皮毛为原材料制作衣服的服装店、马戏团团长拿着的动物表演海报,重点是彼得透过关在笼子里的大灰狼真切的看到那个被爷爷以保护为名封锁在院墙里的自己、被仗势欺人、不仅猎物还要猎死小孩单纯美好世界的猎人扔在垃圾箱里的自己,所以他动容了,决定与自己和解还他人以自由,也还自己自由和敞亮。
最开始的彼得懦弱,不自由,被人欺负,没有朋友,只有一只同样不中用的鹅作伴。
当彼得因为狼吃掉了鹅而愤怒后,他不再懦弱,他变得像狼一样凶狠,这才有了拿网套狼的一系列过程。
当凶恶的狼在网面前变现的十分无力,彼得看到了欺负自己的人居然打了一冷枪便吓跑了,他才知道原来最凶恶的是狼,但如今狼也在他的猎枪下任凭他宰割了。
彼得很得意,尤其是在他看到把他当成小孩子送他气球的大叔和那些孩子不可置信的眼神,在他看到欺负他的猎人也被他的网套住以后,他觉得原来这一切来的很容易,只要你比别人凶,就会得到尊重。
彼得会就此变成一个比狼还凶恶的人吗?
但这时彼得看到了重新得到自由会飞的乌鸦,他为它高兴,他也相到了自己的初衷,他想要自由,想要被人尊敬,但他不会变成狼。
就算是狼也该有自由,不该成为肉,不该成为马戏团的小丑。
所以最后彼得放走了狼。
也许这就是道士下山时老道说的那句,初衷不改。
不择手段非人杰,不改初衷是英雄。
为什么大家听到的是——不择手段是人杰,不改初衷是英雄呢。
角色性格上描写生动,胜在是个定格动画
配乐不错,而且很传神。
这版中的少先队员彼得先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然后是弱不禁风的身板,再然后是弱智儿的面孔……整一2B脑残货
交响乐入门首选。
怪不得能得奖 真的是太赞了 音乐和剧情配合的恰到好处 对人物和小动物的刻画也非常逼真 赞
嗷,珊娜,这真是太和谐了 = =
不喜欢短片,尤其还是无对白的!!!
凌厉眼神小正太,智擒凶狠鲁莽狼。可怜那只呆头鹅,剧情需要赴黄泉。胖猫小鹰老爷爷,酱油打得乐淘淘。配乐美哉大美哉,定格动画你最高!
年龄对观影者而言是个严重的问题
看了介绍以后再看要好的多。
30分钟无语言的短片 看起来 有点,,,
鸭子、折翅鸟、狼都可以算是孩子内心的外化,从鸭子被吞食、鸟的高飞、狼的解脱,是孩子从懦弱、受禁锢到独立、强大的过程。
这个还好。
乌鸦亮了~
动物很传神啊
尽管导演把鸟当作亲孩子,但猫的处境无疑更危险………………
大概不是我的菜。。。
這個做的也太好了吧。除了劇情有點古怪以外。
2008 Oscar Winner
还行吧。。说不上特别好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