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线也算是话题作了,最近终于上映,但是因为很多原因大陆找不到网络片源,我是在youtube看的,今天上传到31集还是32集。
下面讲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夹杂着一些背景知识,不喜勿喷。
1,全片三个中心任务三条线,战士长顺,汽车兵金旺,医疗兵常芳,其中长顺戏份最多,金旺算副线,常芳算爱情戏,也有部分背景夹杂。
2,长顺和常芳的爱情戏在朝鲜战争的背景下显得有点突兀,幸好篇幅不算太大,算是加强人物形象。
另外和爱情戏也挺有意思,栓子喜欢长顺的妹妹长青,长青喜欢指导员,指导员和护士长两情相悦,拍得很有节奏,丰富了人物形象,也不至于太过抢戏。
3,张国强的形象演一个东北出身的渔猎户新战士很形象,就是形象“太好了”,简直一眼看去就是妥妥的有前途的大好青年,像基层军官干部而不像新兵,不过主角嘛。。。
4,前12集讲的是长顺的成长,战役原形应该是长津湖追击战和松骨峰战役,这两场战役在朝鲜战争前期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剧情中内容有所简略,可以理解。
5,剧中对当时志愿军的描写,一点都不夸张,甚至可以说是收敛了很多,当时战况之惨烈远比剧中描写的严重,可以参考两部纪录片,B站有。
血与雪——长津湖战役全纪录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169816/铁在烧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454042/6,因为天气恶劣,装备落后,志愿军在执行任务中成建制,保持战斗队形冻死在阵地上,这不仅仅是长津湖才有,几次战役一直都有。
志愿军英烈千古。
7,剧中对志愿军步兵战术有所还原,首先人海战术这种污蔑志愿军的说法可以歇歇了,剧中对三三制,小队穿插夜袭,步羌轮流射击保持火力等等细节描写都有还原。
武器还原也不错,比一些胡乱使用道具的抗日神剧强多了。
8,常芳的戏份里有一段对美军战俘黑人白人等级差异的描写,事实上当时美军等级差异很严重,黑人受歧视是社会现象,甚至在志愿军战俘营里都有表现,比如白人士兵拒绝和黑人士兵一起住,还有一个真实的案例是,一个黑人士兵战俘把同房的白人给活活掐死,把一个成年人掐死是很难的,可以想象当年这个问题的严重。
9,美军的空袭很厉害,对志愿军后勤补给影响很大,间接影响了前线的战斗。
汽车兵损失是很惨重的,从东北出发的志愿军后勤汽车部队存活率甚至只有两成。
10,长顺是主角,但是全剧的灵魂绝对是指导员,甚至比连长更重要。
有文化,形象好,战术素养好,思想水平高,关心士兵,指导员绝对是好男人中的好男人。
至于连长和指导员表现的太基,这个就是编剧的问题了。。。
11,南韩军的朴少校好帅,形象也很丰满,算是比较正面的反派人物了,知道为什么而战,关心下属,有头脑有能力,可惜在当时大环境下注定悲剧。
12,萨苏采访志愿军老兵的文章中有一个细节,签署停战协定后未生效前,志愿军在停战时间前半小时(还是十几分钟内),蓄意攻击对面美军阵地,把之前几个月囤积的炮弹全部打了过去,美军猝不及防,根本没还手,因为有的老兵回忆当时直接出来站在外面看我军的炮火攻击。
攻击停止时,停战时间也到了。
结合中国自1848年以来的百年颓势,这次炮战的意义非凡。
我是很希望电视剧结局能拍这段的。
--5.6更新--13,很多人一直在讨论朝鲜战争,为什么要打云云,我觉得答案几十年前就很明确了,参见魏巍那篇《谁是最可爱的人》即可。
“拿吃雪来说吧。
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
他们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里,泡上一壶茶,守住个小火炉子,想吃点什么,就做点什么。
”志愿军英烈千古。
14,朝鲜孤儿我党我军的纪律很严格,有老战士回忆当年收养了一个朝鲜孤儿,战后回国却不能带回去,留在朝鲜,几十年回朝鲜也找不到,成为老人心中的最大遗憾。
这位老人当年还是一级战斗英雄,七几年回朝鲜受到金日成接见的。
15,志愿军战士和朝鲜姑娘当年朝鲜北部很多地方全村没有一个男丁,要么死了要么上前线了,整个村子的寡妇和小姑娘,驻扎的志愿军战士,大国战士气质好,有文化,思想觉悟高,整天帮着村民干活,嘘寒问暖,就有了不少整村的寡妇小姑娘强迫志愿军战士做羞羞的事情的案例……基本上就是现在韩粉小姑娘见到欧巴的感觉。
但这个是我军纪律严格禁止的,很多战士干部都受到了严格的处分。
有一个排长和一个当地姑娘基本是两情相悦,本来是可以成为佳话的,但是严格处理,被枪毙了。
二十年后解放军去北越支援,碰到北越人民军军官炫耀自己的老婆,二老婆,小老婆,三老婆,大惊失色,“共产党的干部有这作风的?
”其实当时北越也是类似,长年战乱导致女多男少,类似事情不少见。
所以说军队和军队之间战斗力和素质有差异是有原因的……16,“祖国需要你的胃”林虎将军在朝鲜战争时期是战斗机飞行员,他是中俄混血,白皮肤蓝眼睛。
苏联顾问第一次见到他,看见一个苏联人在和场兵打闹,过去严厉呵斥,结果发现对方根本听不懂俄语,才发现是个中国人。
苏联人为了表达歉意,请林虎去吃了一餐家乡风味,结果林虎对大列巴和俄罗斯红菜汤很不感冒,反而请苏联人吃了一次山东凉粉(林虎是山东人),令苏联顾问们印象深刻,从此林虎将军有了一个“凉粉斯基-凉粉诺维奇”的外号,一直叫了几十年。
一次出击,林虎的飞机被击落,本人被朝鲜村民发现。
因为语言不通,被当作美国飞行员捆了起来。
后来被赶到的苏联人解救,然后发现抓他的朝鲜人发现自己抓了个苏联飞行员,冰天雪地跪在地上赤裸上身,在负荆请罪。
有一个细节,处于一些理由,苏联人并没有透露他的中国身份。
苏联解体后,林虎将军任空军副司令员,主管和俄罗斯的苏-27战斗机交易。
苏联有一个习惯,在外交场合,正式会议前习惯现在酒场上压倒对方,增加自己的气势,这方面三哥深受其害。。。
林虎将军派了一个“瘦的跟竹竿似的”(俄罗斯人原话)的穿大校制服的军人去拼酒,喝的是伏特加和啤酒混合的“约尔什”,把对方一堆将军全部喝翻,气势自然就没了。
后来发现这位“约尔什”并不是空军军官,而是后勤的,以千杯不醉出名。
几年后中俄交易现代级,俄罗斯人惊讶的发现此公换了一身海军制服又来了。。。
先写这一些,有兴趣继续写。
多少英烈换回一句,山河已无恙。
当我们安安静静生活的时候,是否会有人忆起当初创造这种安静生活的义士。
此片我只是看了前5集,感觉无论是剧情还是演员的表现都把感情演绎的很到位,无论是男女之间、个人与国家之间。
是难得一见的好剧。
因此我也不相信国产剧已死。
此片只是给我一个反思,如今无恙的山河,是当初义士拿命换来的。
如果今天山河再次动摇,是否还是有义士挺身而出,拿命去换。
我想会有的,但不会是全部。
我们的山河只能期望义士挺身而出么?
只要有这种想法,就是危险的。
义士不是部分人,而是所有人。
我们的山河,我们的领土,我们的海洋,都值得我们所有人挺身而出,都值得我们用命去承担,这样才能有资格去享受先辈留下的安静的山河。
而现在有多少人能够想起挺身而出拿命换和平的义士?
我想心中常思先辈,才能保持清醒。
此剧编剧经过大量历史资料的搜集推敲,80%以上的剧情源于史实,但愿此剧能够触动一些麻木的人,一些无知的人,一些迷失的人。
《三八线》国庆期间看完了,它是以来自安东前楼子村的几个志愿军的视角来讲故事的。
应该说题材不错,能吸引人,不然我也就不看了,道具啥的也还行,画风也不错,属于一打眼就能看下去的那种。
但是这剧本啊…真心挫:拖沓、有槽点、结尾仓促… 光第一集就能流失大部分观众了,看的我尴尬症都快犯了…实在不行你来个倒叙或者通过主角的回忆穿插来交代主角的入伍原由,不是也挺好么?
再比如中间志愿军捡到的小孩的前后相关剧情…不知道是真事改编还是艺术加工…如果是真事,在片头片尾或者片中用旁白或者文字说明一下免得观众尴尬,你真要是想这么拍我们也好接受点不是…不过龙源峰战役的那几集拍的还不错!
关于槽点,怎么说呢,就像不同的人去讲同一个故事,总会有人讲的比其他人好。
那么《三八线》导演和编剧的讲故事能力还有待提高。
演员,我比较喜欢的、靠谱的有连指导员陈平,一班班长线才臣,一班战士王大福,机枪班班长杨家喜,汽车班长赵庆有,刻画的都很好。
但两个主演李长顺(张国强饰演)张金旺(王挺饰演)前几集演的…一开始看的我有点别扭…后面就好些了。
再有演王常芳的曹曦文不要太像刘涛关于主角李长顺的战斗技能和指挥技能的提升的描写太少了吧…以至于我对他的升官有些质疑…再一个,各国军队之间只表现了美韩军队之间在合作上的矛盾,对应的,中朝之间的合作丝毫没表。
甚至几乎就没有朝鲜人民军的身影…发现的一些穿帮镜头:有个镜头是从上向下移动的,很明显的摄像机拨动了镜头前的树枝;攻打龙源峰时连长扔手榴弹之前地面上出现了摄像机的影子;有镜头从坦克上方透过坦克直接拍摄到了地面——坦克外形就是个空壳子;金旺在河边洗纱布竟然透过水中的倒影看到了站在他身后的朝鲜同志。
龙源峰战役之后,觉得比较无聊、有槽点、可以跳过的地方,都是以两倍速或四倍速看过去的(两倍速还是可以听清台词的,四倍速用来过没台词的场景)。
属于有尿点的剧,认真看属于浪费时间,真想了解朝鲜战争的倒不如找书看或查资料来的痛快。
总之,想看的,不推荐去看了。
幸亏片名只是叫“三八线”,要是叫“抗美援朝”那可就丢人丢大发了。
看了第一集,2星给演员,辛苦辛苦!
其他话不说,大家都懂!
看了第一集,2星给演员,辛苦辛苦!
其他话不说,大家都懂!
看了第一集,2星给演员,辛苦辛苦!
其他话不说,大家都懂!
看了第一集,2星给演员,辛苦辛苦!
其他话不说,大家都懂!
看了第一集,2星给演员,辛苦辛苦!
其他话不说,大家都懂!
看了第一集,2星给演员,辛苦辛苦!
其他话不说,大家都懂!
看了第一集,2星给演员,辛苦辛苦!
其他话不说,大家都懂!
当时金日成对外宣称,南朝鲜李承晚部率领李部伪军大举越过三八线大举侵略北朝鲜。
实质上为金日成利用苏联的力量大力扩充军队,以机械化陆军闪电突击韩国。
并非小米加步枪的水准去攻打韩国。
当时的韩军基本上为虾兵蟹将,全国连最基本的反坦克炮都拉不出几台。
首先,如今韩国人是感谢美国人的,如果没有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支援,韩国早已不复存在,其次当朝鲜机械化军队一直打到朝鲜半岛东南边,也就是仁川,基本快吞并整个朝鲜半岛。
天空作美,那天仁川涨潮,美国海军陆战队顺利登录仁川,配合空军的力量顺利在韩国海岸建立防线,以仁川为突破口一举北上,一路打到中朝边境。
金日成找斯大林,斯大林说:你去找毛泽东!
客观说,美军的轰炸机轰炸过丹东,至今原因众说纷纭。
不管怎么样,这也为我们支援朝鲜提供了很好的一个说辞。
再谈《三八线》,我十分不理解导演为什么要把韩国人刻画的如此消极、畏战?
实质上这场战争是韩国的“卫国战争” 但是在剧情里韩国人表现的是不明白为什么去打仗,仅仅是被美国强行推上战场一样。
就像抗日剧里的伪军,打仗只是为了混吃混喝混军饷。
韩国渗透的特务为什么总要摆出一脸奸诈的表情,深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渗透朝鲜的特务?
而且,在秘密基地和老太太撂摊子那场戏,除了阴险毒辣其余什么都没表示。
历史上,那时是属于冷战时期,那时候基本上对立方碰到一起首先会是关于政治立场及谁对谁错的嘴炮之争。
基本为,韩国特工:你们侵略了我们的国土,让很多人饱受战争之苦!
你们是被XXX蒙骗的傀儡!
朝鲜老太太:在伟大的金日成XXXXXX,我们一定会统一朝鲜半岛!
你们无非就是美帝国主义的走狗!
这样的节奏才是正常的。
在韩国,那时候去赤色化运动越演越烈,大批的李承晚左翼分子会组织纠察队手拿棒子到处抓捕所谓的亲共分子,甚至动用私行。
那个救了李长顺的老太太也基本玩完了。
在朝,金日成政权的左翼分子同样。
基本上,剧情里那个村的人都会抓走进行审查,很多嫌疑人也会被处以叛国罪被冤死,那个老头他们一家也肯定玩完。
从没见过在战场上打仗谁会站着直直的一群人靠在一起边走边开枪,志愿军一般以33队形发起进攻。
美国一般以班为单位发起进攻,都是弯着腰,拎着枪,一路小跑,到处找隐蔽点,相互掩护推进。
坦克配合步兵进行火力支援发起进攻。
就像集结号里一样,坦克一攻上来,一个连的人基本完蛋。
医疗站在战争中很少被主动攻击,然而加进去只是为了狗血的爱情戏!虐杀伤兵有这个必要?
其实,说了这么多,我只想说:一方面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也就是平常抗日军电视剧里的俗套,另一方面确实是光腚他们指手画脚的结果。
所以,这部剧必将两极分化严重。
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
——托克维尔在《三八线》拍摄完成之前,大陆已经多年没有涉及抗美援朝的影视作品公诸于世了。
这是一件让我们颇感意外,又能坦然接受的事情。
去年说要在央视放,没有实现,最近终于在地方卫视上映了。
颇感意外,是因为“抗美援朝”毕竟是以喜剧收场的,战争中唯有将军与士兵,并没有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怎么就落得和某某运动、某某会议一样讳莫如深的下场?
坦然接受,那就很简单了,我们的宣传政策,那就是说不清楚我就不说。
我说我们的宣传政策说不清楚,是因为我们丧失了两种基本的叙事逻辑。
第一种是“华夷之辨”的王朝史观。
朝鲜半岛向来是华夏的藩属,蒙我天朝恩惠,受我天朝礼教,进攻朝鲜,就是挑战天下秩序的合法性,试图颠覆儒家纲常,必救之。
可惜,我们已经没有皇帝了。
第二种是“阶级斗争”的革命史观。
金正日同志跟我们共享着推翻资产阶级压迫从而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使命,一首国际歌,唱不出两家人,进攻朝鲜,就是妄图进行反动复辟,把碉堡修到我社会主义阵营的门口。
红旗只能进,不能退,必救之。
然而,我们已经“告别革命”了。
因而,当这部《三八线》似乎讲出了一些“新”的叙事逻辑,并且让人感动、振奋时,已然非常欣喜。
看到十五集,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主人公李长顺生在东北,会讲朝鲜话,美军轰炸丹东,家毁人亡,于是和同乡张金旺、栓子一起参加志愿军。
李长顺和栓子加入尖刀连,张金旺被分配到运输队。
从此,三人随军渡过鸭绿江,开始了残酷的战斗生活。
为彻底占领朝鲜,美第八集团军发动“圣诞攻势”,志愿军诱敌深入,合围痛击,迫使美军全线溃败(背景为长津湖战役)。
李长顺所在连队奉命执行穿插任务,攻陷要害,扼断美军退路。
浴血战斗结束后,连队伤亡惨重,李长顺从生涩的新兵变为战斗英雄。
剧情很简单,一个复仇的情感线索搭上兄弟连的人物结构。
但看到现在,至少有两个地方深深打动我。
第一,没有黑化美军和韩军,韩军上尉被迫率部攻击志愿军阵地,告诉手下只是为了返回南方与家人团聚;韩军攻上山头,美军进行无差别轰炸,美军联络员乔治痛斥长官背信弃义。
反照回来,这边李长顺和兄弟们在坑道里躲炮击,连长说:没有人喜欢打仗。
双方都没有那种我们常见的那种“不打仗就不痛快”的豪迈气概;这种表现很难得,因为这告诉我们,即将牺牲的人,不是无脑的炮灰,他们选择义无反顾,有其他的理由。
第二,李长顺在雪地里见到整个班冻死的志愿军战友,精神大恸,战斗结束后,他作为战斗英雄被上级派人采访,他拒绝了,大骂:“你让我有什么体会?
体会我那三分之二的战友怎么没的吗?
”一九九二年,中韩建交,金家大为震怒,无奈邓公尚在,龙威不减,一口恶气咽下去。
现在,面对一个丧失了“革命斗志”的中国,以及一个冷战式游戏规则失效的全球化世界,朝鲜除了不断爆核武器,把自己逼成头号精神病人给中国制造麻烦,别无他用。
曾经为了保住朝鲜,新中国牺牲了几十万最优秀的战士。
他们用简陋的武器与地球上最强大的工业体系所支撑的军队奋勇血战。
他们倒在长津湖冰封的雪原上,或者与上甘岭的焦土化为一体,而今天的有关部门却竟然为了找到一条纪念他们的理由而苦恼不已。
不由得想起彭德怀的命运: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故人长绝。
2015年,日本首相照常宣读二战“反省”报告,安培晋三居然艰难地讲出了1905年日本打败了俄国的光荣事迹,以表明日本军国主义也不是一无是处。
这让我们想起《坂上之云》里日军官兵端着刺刀攻上二零三高地的壮烈场景,配合着宏大的交响乐伴奏,日本人在自己的镜头里好像找到了他们的“理由”。
那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另一幅场景,久久萦绕,如今终于在《三八线》中出现了:在“松骨峰”的阵地上,弹尽粮绝的李长顺和他的战友们拔出刺刀,含泪带血地怒号着,杀向装备精良、坦克压阵的黑压压的美军。
李长顺的连队回到驻地,宿舍的床空了一半。
入夜,跟着长顺一起参军的栓子被牺牲战友的幻影惊醒,嚎啕大哭。
就在和美军肉搏之前,兄弟们说,还想回家看看隔壁村相好的,还想吃白面馒头。
我想,对于《三八线》这个名字,这些表述已经足够了。
一代人,一般只能尽一代人的职责。
然而,就从武器差别上看,他们完成的是几代人的使命。
在他们身后,那个满目疮痍的国家,开始扫清一切妓院和赌场,把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从上层社会的专属品变为每一个村庄的常识。
生产、建设、奋勇前进。
历经过反右和文革浩劫的许多老人都会说,那个时候,心里真是充满希望。
可是那些长眠在朝鲜的志愿军兄弟,他们看不见了。
现在想想,我忽然明白魏巍为什么不叫他们最无畏的人、最勇猛的人,而是最可爱的人。
在他们身上,是战胜了怯懦、自私、内斗之后重新挺立起来的美德,而这种美德一旦被唤醒,是不会随着一个政治家的堕落而消亡的。
优点很多不说了,说缺点,看到国强大哥就想起来老七,主演年龄太大,女主女副妆太多,韩军当时就是垃圾,没必要刻意美化。
看到第十一集,哭了,对于网上的某些观点想说几句一千年之后,如果全球人类大同,发现所有的战争都不该打——不能用现在的得失去强求过去的事情解放战争的时候,四野的部分军队在朝鲜躲过,医治伤员,朝鲜也支援很多军火,从某种角度看,援朝也是一种回报,更何况当年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氛围。
因为历史的原因,朝鲜与中国关系紧密,是阿富汗巴基斯坦不能比的,做过中国郡县与藩属国,许多朝鲜人到中国谋生,朴正熙总统就参加过中央军,关系好就要多关注。
你美国千里迢迢打到了家门口,出门打你一顿是很正常的。
只要是中国的对外战争,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不管他们是哪个政权,哪个党派。
有的人把现实中的不如意投射到志愿军身上,逢共必反,只反映了自己的狭隘 偏见与失败
看到评论区那么多无脑喷,我真是无奈了,豆瓣何时沦为了道德审判的场所?
完全不顾影片的真实水平,全屏个人价值观好恶就随意打分。
就这部剧而言,确实是国内战争剧难有的佳作,尤其是对于志愿军当年战术的还原,足以令国内常年受抗日神剧毒害的军迷振奋。
但是影片本身也有不足,美韩军队的普通话配音,总给人一种双方是朱日和红蓝军的感觉。
但是无论如何,这部剧绝对不会只有一星,就凭主创的态度和那些当年身埋异国他乡的年轻人。
朝鲜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重要意义的一战,自此之后,百年的东亚病夫的名号伴随着溃败的联合国军被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如果没有这一仗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今天的中国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在国际舞台上可以挺直腰杆子说话,因为没有人会尊重弱者。
这样一场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军队和联合国军天壤之别的装备和后勤补给使得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志愿军和美军同样伤亡三十多万人,志愿军阵亡高达二十多万,而美军只有三万多。
为什么?
因为后勤补给和卫生环境太差,志愿军战士在长津湖穿着单衣啃白雪就着炒面时,美国大兵在帐篷里喝着咖啡吃着圣诞节的火鸡。
但是,就是这样巨大的差距下,那些和我们一样年轻的只有20多岁的志愿军战士们缺坚持下来了,为了什么?
就是为了自己饱受他人欺负的祖国不再被人瞧不起,为了自己的家园不再受别人的侵略。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中国年轻人最朴素的想法,或许今天的人无法理解,就像那些喷子说的,不过是被洗脑的炮灰。
我想说,你们才是被美国爸爸洗脑的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的炮灰。
梁启超先生说过,考察一个时期的历史要从当时的历史环境来出发,如果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就会有误解。
在当年那个时代,经过了百余年的耻辱史,这个数千年的民族走在灭亡的边界上,曾经的辉煌似乎成为永远的过往,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中国人都会有发自内心的想法,我们要变强!
我们要变强!
中国急需一件事来证明自己,我们还是那个曾经的中国,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是世界的大国。
就在这样的关口,朝鲜战争给中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一个可以证明自己的机会,这个机会所需要付出的是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为了这个机会,中国等了100年,不能在等!
即便是再惨痛的代价也要付出,那么谁来牺牲就成为了下一个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放到今天,人们会为了这个问题争个你死我活。
但是当年,那些中国的年轻人,没有那么多的顾虑,我付出了牺牲,祖国的亲人就不必再来牺牲了,这就够了。
或许喷子们难以想象吧,真的有人会傻到甘愿为国家而牺牲,他们是很傻,谁来送死不行呢,偏偏自己要来。
人类的历史自古以来都是由那些聪明人眼中的傻子来推动的,那种傻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高尚,他们傻的可爱,所以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喷子们的美国爸爸有一座大大的陵墓,阿灵顿国家公墓,无论将军与士兵,只要是为了美国而牺牲的人,都可以葬入公墓,享受国家级的礼遇。
这是美国能够强大至今的原因,不是所谓的民主和自由。
而是对那些为了美利坚而牺牲的人真正的尊重,没有这一点就没有今天的美国,这个世界上民主自由的国家多了去了。
尊重为国捐躯的人是美国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无论那些人当年处于什么样的原因,即便是被洗脑也好,他们愿意为了国家而付出自己的生命,就这一点,如果你没有做到,那么请你闭上嘴,因为你没有资格评价他们,你办不到他们所做的事!
然而喷子们没有领会美国爸爸的核心,甚至连皮毛都没学到,却自以为站到了你同胞的智商和道德的制高点上,到处乱喷。
你连当条狗都不陪,毕竟美国爸爸也不喜欢那些连自己国家的先烈都不尊重的人。
稀里哗啦的写了这么一大堆,我只想说,无论你喜不喜欢这部剧,无论你怎么骂这部剧拍的不好,都无所谓。
请对先烈嘴下留德,尊敬那些为国捐躯的人,他们是我们国家存在到今天的原因,不需要歌颂,不需要膜拜,甚至不需要敬仰,只是付出你那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尊敬,与主义和信仰无关,这是对于生命的敬畏,这是做为一个人,应有的一点点品德。
我不是专业的影评家,只是一个观众,期待已久的三八线,在看到第二集就放弃了, 因为后面的剧情觉得猜都猜得到,以爱情为主,没想到小学的流动红旗是在抗美援朝中留下来的,真正的战争中真的会有吗???“战争是残酷的,会流血,”剧情中飞机轰炸在切了个镜头中结束了战斗,在同志口中我们观众知道了志愿军死伤惨重啊,场面有多惨,导演没交代,和美剧<兄弟连>《太平洋战争》等十多集比起来,38集我觉得是剧组的钱不少啊,原本 期望中会还原差不多的三八线,唉,,,,观众要的不是儿女情长,而是真实的历史,一场不知名的战斗在中国军队喊口号中匆匆结束,战争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我们更多的是要直面战争的残酷和战争中士兵心中的想法以及战争影响,自己内心的想法 不喜勿喷谢谢
这部剧虎头蛇尾,并且和所有大陆抗战神剧一样,毁了军人的形象。
首先说明下,这部剧我完整的看完了,一共38集,所以应该是有发言权的。
为什么毁了志愿军的形象?
我们如何体现一个人的伟大?
我们要让观众看到这个伟大的人做了多么伟大的事,克服了常人不能克服的困难,有着常人不能有的觉悟。
那么如果这个伟人做的都是些小事甚至是蠢事,你怎么体现他的伟大呢?
我们的敌人越强大,我们的胜利才显得越伟大,敌人越渺小,我们的胜利越显得微不足道。
你想啊,是打赢了世界拳王伟大,还是打败了邻居家的小孩伟大?
而三八线这部剧(以及各种大陆抗战剧)正是要告诉你,我们的对手都是弱智,白痴,敌方的军人都是低能儿。
而我看完这部剧的感受就是一个人放着激昂慷慨的音乐,在给我风风火火的讲他怎么打败了邻居家的小孩。
结果就是我没觉得他伟大,反而我觉得我被侮辱了,我心里想的第一句话不是“哇,你好伟大!
”,而是“你逗我玩呢?
”为什么是烂剧?
一个好的故事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一个不好的故事是“意料之中,情理之外”。
一般到了这种不好的情节,观众典型的反应是“剧情真狗血”,“真假”,“俗套”。
你可能会说,这是一部历史战争题材的,那么追求故事性干嘛?
如果你看过这部剧,你就会知道,这根本不是纪录片,80%以上的情节都是编的,既然要编,你就要编好,编不好,就是烂片。
看片过程中,我没有感觉一切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是感觉的导演时刻用无形的手在操作着所有情节,这种感觉很让人厌恶。
大多主要人物,都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活了下来,但却在最后一集集体暴毙,而且死的很可笑:男主李常顺在战争胜利后停火协议生效前,为了出去找一个采花的新兵,被炮击炸死。
男二号张金旺也在战争结束后,在朝鲜村庄里看到几个小孩玩手榴弹时不小心拔下了栓,为了救小孩被炸死。
还有很重要的角色陈平指导员,被敌人狙击手杀死,这个死法倒是挺适合一个战士,倒也光荣,但是那个片段剪得十分差劲,基本一闪而过。
前面随便一个无名小辈死了都会给一大段慢镜头来煽情,最后这些主要人物死时都是一带而过,最多一个特写。
我们的敌人越可怕,我们的胜利才越伟大。
通过丑化,弱化敌人来体现我们的胜利和伟大,真的是一种病态,一种自欺欺人,就好像在显摆我们欺负小孩欺负的很精彩一样。
所以看完这部剧,我没觉得志愿军多伟大。
并不是说志愿军不伟大,而是这部剧让我觉得他们不伟大,这是两个概念。
所以志愿军是好样的,但这部剧很烂。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第一次可以打败西方人,战争残酷,但是战争伟大。一群无知者瞎bibi
我喜欢志愿军的事迹,不喜欢这片子
仅仅比抗日神剧强那么一点点,后面几集完全看不下去了
有拍成5星的潜质,但是拍成了2星的水平
配音尴尬,千篇一律的脸谱化人物设定,烂俗的剧情桥段,矮化敌人,粉饰战争,五毛钱特效,打仗这么严肃的事情,搞的像一群二逼青年过家家一样,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就是以这种水平和态度对待我们严肃的历史的吗?老兵看了都要骂街了,导演是不是《乡村爱情》看多了,就这么塑造中国军人的形象?作为一部爱国主义教育宣传片都几乎不合格,完全无可取之处。
立国之战,不是党的战争,是中国人民的战争。给三三制和M4A3E8点个赞,挺认真。缺陷倒也不少,但是我给五星。更新,降一星。好尴尬,再降一星。
要战术有战术,要热血有热血,好特效有特效,难得一见的国产好剧!总有些美狗日杂像苍蝇一样嗡嗡嗡,有多远滚多远
那段历史是需要我们铭记的 第一次这种题材的电视剧也是难得 勉强三分 前半部分拍的还算不错 后半部分就陷入了国产剧的窠臼了 拖沓 啰嗦 做作 流于形式 拘泥于各种无关紧要的细节 还有一点值得深思 全剧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 但是真实的朝鲜战争是残酷的 有那么多不切实际的美好么
感谢上帝,中国终于有正常点的战争片了
拍的有点让人提不起来兴趣
当年志愿军被美军打败,美国爸爸打坐在金鸾。送来了民主自由,医疗教育婚丧嫁娶,全部都由爸爸买单。景明楼里夜夜笙歌,国际交流是他妻女。生活在民主的阳光下,啊,做鬼也能呻吟出美好。
主旋律中算是比较“真实”的了。1.对个体的关注较多。他们不是生来“伟大”;2.好几段感觉跳的明显,应该删减了;3.好多“英雄”,包括主角,都牺牲了。它是献给“逝者”的;4.张国强演得真不错,特别是面对老连长的牺牲。
5集弃,太让人失望了。
剧情略单薄
特技估计是2毛5,套路较老套,韩国人配中文不适应有些镜头有电影画质,惊喜加一条,连长下命令,把爷笑死了,你去,我命令你,你制高点,你……
又臭又长,一个无聊透顶的情节可以拖半集
卧槽我真的没想过2020年了我看得最过瘾一个国产剧居然是这个?前十多集的战争场面是无水版,但是最后几集成功把我给逼疯了,这得剪了多少啊,男一男二男三男四集体给写死,着的啥急?为什么会剪成这样啊?果然自拍前三十集才能达到优良水平,不烂尾的可能性也太低了。
无脑黑太多,必须五星。
三星全给六班吧
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