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22 July,0722:极右挪威(台),7月22日:当挪威不再挪威(港),7月22日:挪威爆炸枪击案,7月22日

主演:安德斯·丹尼尔森·李,乔纳斯·斯特兰德·格利,乔恩·奥伊登,玛丽亚·波克,托尔比约恩·哈尔,乌里克·汉森·多维根,托恩·丹尼尔森,安尼克·冯·德·利佩,拉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冰岛,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剧照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2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3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4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5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6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3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4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5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6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7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8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9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20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剧情介绍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挪威 7·22 爆炸枪击案》中,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电影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菲利普船长》《93 航班》)讲述了挪威最致命的恐怖袭击之后发生的真实故事。2011 年 7 月 22 日,一名极右翼极端分子在奥斯陆引爆了一枚汽车炸弹,随后在一个青少年领袖训练营发动大规模枪击,造成 77 人死亡。《挪威 7·22 爆炸枪击案》从一位幸存者的身体和情感历程视角描绘了这个国家的治愈与和解之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萧墙暗斗第二季奇迹缔造者第三季一票青春猎物明日赴死我的美好人生史上最糟糕的室友第二季今生也是第一次两个俏公主云霄飞车灿烂阳光泰式按摩历史的使命凝视黑夜小小古惑仔恋之运喜欢的人忘记戴眼镜了终极目标天行健A计划你的我的那场暗恋穿普拉达的女王一秒钟爆肝工程师的异世界狂想曲Y医生:外科医生加地秀树第七季这一刻,想见你电商时代失认症非法交易祖母的孩子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长篇影评

 1 ) 纪录片的精神回顾过去,剧情片的思维表达永不屈服

保罗·格林格拉斯在《谍影重重5》后回归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反映2011年7月22日挪威枪击事件的《7月22日》在事件发生七年之后威尼斯电影节上映,让观众透过电影缅怀事件的同时,更为电影节奉献了观感极佳的一场放映。

英国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最为人熟知的无疑是缔造了《谍影重重》这一经典系列,纪录片的精神、剧情片的推进,《谍影重重》成为了谍战动作经典。

当这种风格遇上真实事件会有怎样的火花?

导演之前的《血色星期天》、《93航班》、《菲利普船长》都体现了特色的镜头语言与故事性,到了《7月22日》,依然是手持摄影机带来的纪实风格,依然是凌厉的剪辑,不同的是,影片聚焦的不再是事件本身。

事件发生过程快速呈现,干净利落,大量篇幅在于事件余波,受害者、施暴者、审判参与者还有无处不在的普通群众都在影片文本上有所表现。

《谍影重重》,保罗·格林格拉斯,2002影片侧重的应该是受害者角度,并且着重构建了受害人之一Viljar的康复过程,手臂残疾、腿部受伤、右眼失明这些伤痛让他的身体犹如废墟,从办不到到坚持来法庭指正,撑起这份信念从影像表现的内容来看,更多的是年轻人的愤怒与热血。

Viljar说,应该感谢一只眼睛看不见,这样作证的时候就看不到凶手的样子。

Viljar充满愤怒也表现得相对克制得体。

细数受害人重获信心的路径,家人的支持、同是受害人的温暖还有来自社会的关怀,集体感染个人,最终开启人类固有的内在驱动,事件与人物真正绑定在一起。

将镜头对准灾难后人物生理心理重建过程是最近流行的表现方式,但着重个人比较容易陷入个人戏剧化泥沼,影响个人与事件的内在张力,去年的《坚强》就是典型例子。

《7月22日》的人物重建在多方面的关怀下并没有与事件分裂,使之呈现出非个人救赎、而是悲剧笼罩下人文关怀的胜利。

与胜利相对的是施暴者的终将失败,而这种失败是人性自由与爱的反面,以暴制暴没有胜利者,很庆幸保罗格林格拉斯没有像法提赫·阿金在《凭空而来》处理的那样,将移民的怒火利用人类纯洁的情感越烧越旺,《7月22日》最后Viljar的远望,留白效应的字幕都表达了渐媳的怒火和灾难后的平静,生活还要继续,just move on。

Viljar(右)最后字幕交代,罪犯Breivik被判处监禁还未出狱,但实际上Breivik的狱中时间在挪威法律语境下并不是终身制,挪威现行的刑法典是1902年5月22日第10号令《一般公民刑法典》以及随后的一些补充,法典第二章中即规定:普通刑罚的种类仅包括“监禁、拘留、社区服务和罚金”,第17条还规定“特别规定的情形下,不得超过21年”。

所以Breivik真正的服刑时间只有21年,只有21年刑满后仍旧对社会构成威胁,刑期才会延长,习惯了犯罪受到惩罚的我们对如此轻描淡写的惩戒感到十分不解,但实际上这是挪威乃至欧洲对罪犯的态度的具体表现。

改造已经被定为重罪的罪犯,是挪威乃至整个欧洲刑法的核心所在,BBC就曾经称这一观念为欧洲最先进的理念之一,他们坚信,即便是罪犯也应保障其基本人权,刑罚的意义在于让罪犯学会理智控制自己的犯罪意图,成为“好”人,最终与社会接轨。

所以感情上远离欧洲的我们并不能接受以改造为导向的结果,就像那个施暴者,自始自终都保持着冷静,直到审判,脸上时不时挂着微笑,让人怀疑究竟是谁最终获得了慰藉。

Breivik(右)与辩护律师Breivik的角色从一开始就是从容的,装枪、做准备的过程沉稳老练;警察出现时立刻认罪,指定律师辩护,讨论辩护逻辑,向政府提要求,导演塑造了一个行为有素、兼具谋略的犯罪形象,力求客观,避免人物扁平化。

这样正反人物情绪丰富,既避免沦为主旋律说教也增加了戏剧张力。

事实上,真正的Breivik确实是这样一个有思维模式的罪犯,就在牢狱生活3年后,他收到了来自奥斯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收到通知书之前,他坚持尝试了3次。

尽管在奥斯陆大学获得学士学位需要选择导师指导,Breivik正在服刑,很难获得学士学位,但在挪威以理智改造为核心的法律背景下,这样的救赎可以说取得了法律维度下所希望的效果。

正如枪击案结束后,挪威首相延斯·斯托尔滕贝格所说:“我们的回答是更加民主,更加开放,更加富有人性,但再也不会那么天真。

时任挪威首相斯托尔滕贝格《7月22日》对比其他同类型影片出色的地方不仅仅在于一个人物增加的戏剧张力,前面提到的手持摄影机的晃动和精准的剪辑营造的真实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而且,在当下电影文本、调度形式多数服从事件的创作困局中,导演真正做到了用形式突破模式的束缚,在观者思维里,导演力求的真实感更像是一种诉求,镜头在控诉、剪辑在控诉、少而精的配乐也在控诉,影片的每个细胞似乎都调动着人们的感情,我们可以很轻易地深陷其中。

《7月22日》剧照影片将最后的疯狂设置在法庭上,这也是多条人物线汇集的地方,法庭戏导演如果没有很深的功力,趋于平庸是司空见惯的,更何况影片将这段戏码放在了压轴处。

但就在影片最后近三分之一的地方,之前紧张、纪实感与情绪的释放得到了有效统一,Viljar一段话结束,我们时而可以得到Breivik的反应,可以看到同为受害者女孩的表情,也可以在视线内发现玻璃墙外普通群众的关心。

剪辑精准快速,恰到好处。

这段剪辑的本质思维其实和《敦刻尔克》剪辑思维有点类似,压缩人物表现时间,形成不断转换的画面感,形式上并不复杂的话语对峙利用有节奏的时间间隔形成压迫感。

所以,成熟的调度和原本文本上的高潮让这段法庭戏没有像《凭空而来》里表现的那样简单乏力,影片的紧张纪实从开始保持到了结尾。

《凭空而来》,法提赫·阿金,2017保罗·格林格拉斯曾经表示,促使他拍摄本片的原因是如今欧洲右翼势力依然极度活跃,人们需要被警示,选择挪威的恐怖袭击一方面是真实事件的轰动力量,更重要的,在已经废除死刑的地方,高度文明化的世界面对恐怖主义,政府人民如何应对,导演选择用他特有的方式和欧洲传承的人文精神,呈现着他的影像,供人们思考。

❤个人公众号,关于一个纯影迷的自白❤

 2 ) “他有枪,我们有爱”和“他们有枪,我们有花”

比较一下最后法庭上男二号说的“他有枪,我们有爱”和巴黎恐袭后那位父亲说的“他们有枪,我们有花”-我是把本片当做一部关于欧洲白左的高级黑片子看的。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从政治正确的角度,本片题材恰恰是拍电影的禁忌:整部片子对男一号恐袭前的精心准备,杀人时的冷静,以及后面对审判过程的精准掌控,还有最重要的,其政治观点的诉求,表现得都极其充分。

整部片子看起来完全成为了枪手的个人宣传片 。

能想象美国有人敢去拍一部以911事件制造者为主角、表现他们如何炸毁大楼的电影吗?

而本片拍摄和上映的时间又掐在难民潮给欧洲带来强烈的冲击之后,难以想象,有多少当地观众会在观影过程中对男主枪手的政治观点五味杂陈?

片子另一条线展现了受伤的男二号及家庭劫后反应,但他们展示的所谓爱与宽容,在整片所展示的强大的恶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男二号伤前(夏令营里)伤后(法庭上)高调的政治口号式的发言,与一众热血壮志青年在枪口前上演的狼奔豕突的亡命奔逃戏码,更像导演精心安排的一出反讽戏。

欧洲人不通过此片认真反省,必将自取灭亡。

片中男一号用了一个长得很像中东人的演员,跟现实中的男主差别极大,我怀疑亦是导演有意为之。

真实男主

 3 ) 魔鬼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认不清它的假面!

阴郁的色调总是预示着一个悲剧的开始,就像被雾霾笼罩的北京,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拍不出幸福的模样。

悲剧注定是人类乃至世界都无法逃脱的命运,只要决定活下去就无法避免与其相逢,相逢但不会一笑,当面对制造悲剧的魔鬼我们是胆怯还是选择应战?

《22 JULY》影片自始至终被阴郁的冷灰色调覆盖,让人一眼看去便心生寒意,仿佛冷岸群岛的雪花可以透过荧幕吹来,即使在暖气充盈的室内,也让人禁不住掖一下衣领。

脏,是角色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因为肮脏是魔鬼的特征之一,无论是其形象还是勾当都让人厌恶。

在镜头里,无论如何你都不会喜欢上一个肮脏的角色,尤其当魔鬼化作你我的形象,对比着勾当,让人更加作呕。

计量,代表着分寸,稍有不慎,好与坏恶与善便无从分辨,就像人的两面,一念是佛一念是魔,而这灰度却没有明确的界限。

分寸代表着理性,炸弹材料的购买,配比,调和这一切不是随机发生的,就像发起这场恐怖行为一样。

他有自己认为迫切的理由,而那理由才是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的根源。

全片145分钟,影片只用了20分钟来呈现这场暴力事件的经过,其他大部分时间来讲述审判与受害者的情绪变化。

导演很冷静,冷静的就像片中的施暴者一样,对于施暴者的表现没有任何情绪化的渲染,就像是一个旁观者,只是客观的记录着眼前发生的一切。

这反而让人感觉冷彻心扉。

影片大部分事件是讲述对于这次恐怖袭击者的审判,与这次恐怖袭击事件的幸存者的成长和其他民众的反应,但依然客观冷静。

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伤害,恐惧是不可避免的,愤怒是理所应当的的,想要报复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这不正中魔鬼的全套?

它的目的不就是要我们丧失理智,变成和他一样邪恶。

在这世界上我们都是凡人,注定无法逃避恶魔的纠缠并被迫与其斗争,我们想要胜利,可什么是我们真正的武器?

挪威没有死刑,77人死亡,300多人受伤的灾难得到的只是21年的牢狱,并且还是三星级的,可以看报,上网,健身,七年后有周末,14年后可监外执行,这让见惯了巨刑死刑的国人简直匪夷所思。

但是挪威没有被悲愤冲昏了头脑,没有被恶魔打得手足无措,没有以暴制暴,没有让人性迷失自我。

影片通过对幸存者维亚的心理变化和成长的表现,来诉说战胜困难的艰辛与决心的理由。

也表达一个理性的社会需要承担的责任,需要理解,需要尊重,即使面对邪恶也要尊重对方,不然就很容易迷失自己。

因为人性的迷失才是最可怕的,害怕魔鬼和变成魔鬼都一样无法战胜魔鬼。

维亚最终克服了恐惧,选择继续有意义的生活。

就像他说:我们本想把自己和布雷维克区分开来,以为他是疯子,把他当做精神病,但我们错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个正常的人类。

这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也让我更加坚定,我选择好好生活,我们要和他不一样。

也许最让国人最不理解之处是对于此类事件审判的过程,双方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的辩护,辩方律师顶着全民罪人的压力,即使在法官大人都有情绪的时候也要为自己“客户” 据理力争以争取最大的好处和最好结果。

这要是在中国,根本不用审判就直接死刑了,但是在挪威却不可以。

这也说明一个成熟社会是建立与对制度和法律的尊重,只要你是人,那么不管是谁都无法夺取你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

我想在挪威应该不会出现中国特色冤案,如罪犯被枪毙后才发现真正罪犯另有其人。

就像挪威首相说“邪恶可以杀死一个人,但永远无法征服一个民族”。

斯托尔滕贝格说:“我们得要区分得很清楚,极端的看法和意见是完全合法的,可以正当拥有。

但想要以暴力方式执行这些极端看法则是不正当的。

”一个经历过于特岛事件的小伙子Ole Martin Juul Slyngstadli接受采访说:“他还要求享有这样的人权,我当然很生气,他杀死了我的朋友,还差点杀死我……但我们有原则,有法律,我们必须遵守,我不想让他感到一丝胜利。

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胜利就是于特岛仍然开放,下个月又会有一批新的孩子去露营。

 4 ) 《7月22日》:用挪威屠杀事件为例,探讨恐袭的原因和后果

恐袭、枪杀题材在今年的多伦多电影节不可忽视,《孟买酒店》(Hotel Mumbai)之后又看到了发生在挪威的真实枪杀事件电影《7月22日》,由我最愛的保罗·格林格拉斯自编自导,不仅还原了残酷的现场,更是探讨了这起事件背后暴露出的更多问题,及人们是如何勇敢面对和处理伤痛的。

影片根据挪威真实屠杀事件改编。

2011年7月22日,极右翼恐怖分子Anders Behring Breivik在奥斯陆市中心政府办公大楼前及郊区于特岛上的工党夏令营里分别以爆破、枪击杀死共77人。

如果《孟买酒店》从头到尾还原了整个事件的全过程,俨然变成了一部残忍的恐怖片,那么这部《7月22日》则更多侧重讲述事后影响和后续发展上。

这样的处理方式相对容易被观众所接受,也能更全面地展示事件前因后果,更加丰富、全面,也具有了更多人性化的内容。

但短短十分钟的恐袭现场依然只能展示得十分真实,就像他指导的《United 93》一样,会让人有亲临现场的感受,惊吓程度也不亚于《孟买酒店》导演在片中着重关注了袭击幸存者、挪威的政治领袖及枪手三个部分,三条线并行展示事件的后续。

而凶手与律师讲出的内容可能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

因为我们都希望知道究竟是什么造成他们屠杀无辜人们。

大部分恐袭的枪手都被击毙或自杀,而这部里的却自己投降,还毫不掩饰地说出一切目的,与政府谈判,算是非常典型又值得推敲的案例。

导演对整个审判过程展示得很仔细,特别关注了一个受伤青年的康复和出庭作证,目的就是让大家看到恐袭对这些年轻人的影响,及借助这位受害者的嘴,讲出他希望表达的内容:这样的事件不会打败我们,不会改变我们,你的目的无法得逞。

特别是伤者是家人朋友的支持和鼓励,而枪手却是孤立无援的。

这番话确实也戳中要害,是比子弹更加有力的回击,也是影片中升华的部分。

导演在首映上表示,促成他拍摄本片的原因是,目前很多类似的右翼分子依然活跃,如果不做出行动,十年内类似的恐袭还会在发生。

讽刺的是,这些右翼分子这样做就是因为911之后,他们开始对外来的难民,其他种族和教派产生抵触、排外情绪,打着保护自己国家和人民安慰的旗号,做出的却是与恐怖分子一样的事。

暴力屠杀永远的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多伦多观影)

 5 ) The poor/rich motivations

There is two sides of this movie. One side is the killer. He thinks he is leading an organization that helps or saves people. The other side is the survivor, who feels incomplete, lost,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struggle, and finally stand up for his trial - he has family, friends, love, hope while the killer is completely alone. When I watched this movie, I have fears. The fear that how apathetic the killer’s face is. He seems complete chill in the trail. As he said, he was completing the mission that he was given to release the people. I feel scared and it also makes me think about my thoughts about freedom of the sexual minority group. We all want to have freedom and hope. Living in a circumstance without validating environment can be threaten and hopeless.That was my motivations and hope for so long and put me here. I think now my mission is how to create my own validation environment for myself and others too. I hope to create the safe zone that we can be ourself, but also have family, friends, dreams and love.

 6 ) 77死,151人伤,凶手却只判了21年

我们将到处追击恐怖分子,原谅他们是上帝的事,我们的任务就是送他们见上帝,在机场抓到就在机场击毙,在厕所抓到就溺死在马桶里!看完《7月22日》是件挺艰难的事儿,因为内心总有股子激愤萦绕。

尤其是在看完导演“良苦用心”营造的前30分钟屠杀戏后。

心里就有股劲儿绷着。

爆炸还只是震撼的话,那屠杀就彻底令人暴怒之后,每当看见凶徒那一脸小人得志的卑劣嘴脸,每当看见受害者痛苦地恢复正常,心中的愤怒便增多一分。

看受害者如此,就想对这孙子上各种古代私刑而现实中,这人渣居然在监狱里潇洒了七年。

顿时觉得惩罚还是太“温柔”了。

我还是喜欢一个快意恩仇、以牙还牙的世界!

22 July01恐袭现场邪恶的虐杀嚎叫本片是一反“常规”设计的电影,因为我们常理解的“嗨点”在开头,前武后文,最震撼的就在前三十分钟的恐袭复原(当然基于真实事件改编也不能在结尾改出个花)。

这一部分恐袭戏,首先得益于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一贯写实的影像风格,直接将观众拉入整个事件当中,从制作炸药,到屠杀青年,整个过程一览无余。

开篇俯拍将观众拉近至事件本身,之后这种俯拍也作为全景视角多次使用

接着依旧手持摄影,偷窥的角度,特别有代入感

时不时的拉近镜头,更能调动观众情绪

拍摄受害者时更是如此,镜头夹杂在人群里,仿佛观众也是其中的一份子,注视着一切当然,为了保证全局观,也为了照顾视野,镜头也会时不时地拉远再迁回,但关注点始终在主角身上,不曾远离。

无论是远焦还是近景,视角始终对准一处而近距离的拍摄下,每一处细节都清晰可见,生活的真实质感被无限放大。

像烟尘这样细小的点都被刻画为了之后的正邪交锋,导演在震撼的屠杀环节,就将善恶的对比打造、暗示。

像光影的使用,屠杀者多在暗处,而青年们,多是明处。

光与影,正与邪一目了然剧情上也有有所对比。

理想与极端,对与错同样可见而在爆炸和屠杀的一刻,导演的手持功底,牛逼到让人瞬间感受恐袭究竟有多恐怖。

欢迎回到7.22特大恐怖袭击现场除了导演的功底,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与恐怖分子的参演者安德斯·丹尼尔森·李的出色演绎。

小哥正经很帅,假如不演变态的话他在电影前面成功将一名老谋深算、冰冷至极的杀手完美刻画。

用四个字形容就是:冷酷、克制。

从制作炸药、调制枪械到写宣言、点燃汽车炸弹、登岛杀人,一步步一丝不苟、毫无纰漏,全部成功实施。

之后即便是爆炸成功,他都不苟一笑。

杀人也仅仅是呼喊,没有疯狂、没有喜悦,冷静地像台机器。

冷漠,更多是对生命的蔑视

哪怕被警察逮捕,都还是一脸淡定从容当然假如仅仅把他当做是“面瘫”表演,那就大错特错了,后来与善良的交锋,更看得出他表演的张力。

02罪与罚善良的懦弱反击前三十岁分钟的恐袭,现实中最终造成77人死亡,151人受伤。

就如同“龟兔赛跑”,当暴恐分子用突然袭击大肆领先时,正义和善如同慢吞的“龟”,虽迟但到。

在后半段,电影详细展现了暴恐事件处理、判决的过程。

用两大阵营(正义、邪恶)、三个方向(凶手、幸存小哥、首相)、五个主要人物(凶手、凶手律师、幸存小哥、小哥家属、首相),近乎全景呈现。

电影更多地还是聚焦在凶手和幸存小哥的对比上但在[7月22日]的后半段,所谓正邪的较量,却以邪恶屡屡占上风,正义最终只能以虚弱呐喊告终。

片中很明显地感受到凶徒占据着主导。

对于他的审判,不是简单的定罪,高度文明的挪威为他配备了律师。

律师从职业角度为他脱罪,但凶徒竟多达三次改变想法,影响案件的发展。

从找为新纳粹辩护的律师,接受自己精神病的诊断;到突然要求在法庭发言,审问幸存者;之后竟全部推翻精神病脱罪理由,以刽子手形象出现法庭。

几乎每一次要求都视为一次改变自己地位的主动出击。

就如同一开始策划袭击一样,找律师是在计划内,审问幸存者也是自己要达到的目的,最后一刽子手形象出现也符合这一切行为的动机:屠杀、法庭发言,都为了宣扬自己的极端主义。

他每一次的嘴角上扬,似乎都在证明他是这场审判角逐最后的赢家再看看幸存者小哥,与凶徒三次转变相对的是,小哥的一次次手术、拆线;回家后承受不住心灵创伤,野外狂奔;是痛苦地一次次做着康复训练。

与凶徒的轻快对比的是幸存者小哥一直痛苦的脸再看看凶徒审问时有饮料、披萨吃;为了让自己减少惩罚,把和受害者一样的身份的律师当做例外(又神经质威胁律师)。

太舒坦,太无底线,根本不是所谓的狗屁战士只是垃圾而当一切尘埃落定,幸存者小哥英勇出席法庭作证,战胜了凶徒所谓的“第三次”袭击,让他获罪(电影中是无期,现实是21年)。

但相比受害者一生的痛楚,凶徒付出的代价真是太小。

尤其是当梳理现实新闻后,发现,这货在监狱中,还是三居室,一个卧室,一个健身室,一个书房,过得比北漂还好时。

尤其是得知他居然控告政府“受到不公正对待”,还获得高达4万美元赔偿金时(待政府上诉)。

尤其是他上法院再行纳粹礼时。

善良、正义赢来的胜利,就看着相当渺小。

我们会战胜你的,可用什么呢?

爱吗?

03谁来保护善良如何保护善良看完本片,最大的愤慨,大概就在于受害者要痛苦一辈子,而施虐者则可以在监狱“潇洒”。

这难道就很高级了么?

艾尔琳,胃部、手臂、右膝和右腋窝中弹

崔西莉亚在枪击中失去了一只胳膊,肩膀和下巴也中弹,后来子弹打在智齿上,救了她

哈米德被射中左肩、左腿和胸部,被迫截肢到底该如何对待这些疯狂的渣碎?

不禁想起军事圈的一个段子:1985年,恐怖组织“伊斯兰解放组织”绑架了四名苏联外交官。

扬言完成他们的要求,不然就处死全部人质。

最开始莫斯科试图沟通,但效果不佳,一名人质被杀害。

不过,没过多久,人质竟全部放回。

后来流传的消息说:特种部队绑架了恐怖组织头目的亲属,虐待他们,并放出消息不放人质,你们的亲属下场比人质还惨。

而结局自然是恐怖分子妥协了。

这不禁又想起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名言:“我们将到处追击恐怖分子,原谅他们是上帝的事,我们的任务就是送他们见上帝,在机场抓到就在机场击毙,在厕所抓到就溺死在马桶里!”我更想起子曰的:“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文:LOGO李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7 ) 恐怖袭击

7.22恐怖袭击事件背景在于犯罪者及其团伙为反对国家多元化,争取挪威主权,领土,而引发的一系列案件,往往恶势力难以压制正面势力,在欧洲首相所倡导的极右思想,民众争取利益,国家长治久安。

而另一个主角光环乃是维亚,在此事件中受到的重创却在家人,朋友的扶持下最终走出阴暗,道出“表现出软弱并不代表不坚强”。

 8 ) 挪威的法律依据不能保护这个国家了

新纳粹是怎么来的?

片中罪犯说反对多元化,反对移民。

为什么要反对?

就是因为这些移民破坏了原先白人的价值观。

有人选择忍耐,有人选择妥协。

而关键是有人选择反抗。

而当有人选择反抗后,杀了77个人竟然只是无期徒刑。

在监狱内甚至还能有不错的生活,21年后还有机会假释。

魔幻不魔幻?

神奇不神奇?

简直就是极大的讽刺,无论是极左还是极右,都活得不错。

反而伤害最大的是那些中间派。

而中间派是社会上最大的派系,当他们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那这个社会会怎么样?

挪威甚至现在整个欧洲的政治氛围已经严重扭曲,对待难民问题极端妥协,极左派不断煽动难民往欧洲跑,中间派被政治正确压得不敢发声。

而极右从而有了生存的土壤。

当极右行动的时候,那受伤最大的反而却是中间派的普通老百姓。

这位新纳粹如果不是杀自己的同胞,而是专挑新移民杀,我反而敬他是条汉子,可惜他也只是一味把怒气发泄在自己同胞的“懦夫”而已。

问题搞到最后还是白人之间的内斗,而新移民毫发无损,该去欧洲的依然继续,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9 ) 何其软弱

比较客观冷静地反映了凶手筹备、爆炸枪击、被抓,以及漫长的庭审过程。

从始至终都是那个变态的极端分子在把控局面,他主动投降,甚至为了在庭审过程中表述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放弃了精神疾病辩护(如果不放弃的话,法庭可能无法让他服刑,只能让他去治疗),整个过程都是洋洋得意、自信满满、毫无悔意。

挪威的法律量刑为什么这么轻?

七十七条人命啊,法律对打击暴力犯罪一点办法都没有。

如果不能保护受害者的权益,那么保护再多施暴者的权利都是本末倒置。

最后受到惩罚的只有被迫接受工作的辩护律师,他一直被骚扰和威胁,女儿也被迫转学。

真正的凶手却被高墙保护者,愤怒的民众拿他没办法。

影片最后字幕说凶手被判终身监禁,其实,在既没有死刑也没有无期徒刑的挪威,他只被判了21年,关7年就可外出度周末不受监控,关14年便可假释。

他在狱中住着小套房,可以看报纸,有跑步机,还可以玩线上游戏,甚至在狱中读了大学。

但他却绝食抗议,要求改善“虐待般”的监狱生活条件。

貌似挪威监狱也没有太多的办法治他,好像只能尽量满足。

没有办法处罚这样的魔鬼,真的是太软弱了。

明年8月,凶手关满7年,当他外出度周末的新闻出现在挪威媒体时,那些还在与伤病作斗争的幸存者不知道有多痛苦和愤怒。

 10 ) 克里米亚爆炸案如芒在背!这部电影更犹如一场凌迟

当地时间17日中午,克里米亚东部的刻赤理工学院发生爆炸与枪击,目前已造成19人死亡,50人受伤。

凶手为该校学生,他出行总随身带刀独行,但得过奖学金。

有幸存者对,亲眼看到有朋友在自己面前被他射杀。

理工学院院长奥莉嘉·格列宾妮科娃转述现场情况时说:“凶手引爆了不明装置,之后举着枪上楼扫射,看到谁就杀谁。

”初步调查显示,凶手为18岁的本校男生弗拉迪斯拉夫·罗斯利亚科夫。

他已自杀身亡。

克里米亚将进行为期3天的哀悼。

克里米亚将进行为期3天的哀悼。

克里米亚校园爆炸案让人想起了挪威于特岛惨案。

最近一部新片如凌迟般再现了当时的前因后果。

《7月22日》(22 July),大概是今年以来,最艰难的一次观影经历。

在电影的层面,它娴熟的场面调度,出色的镜头语言,清晰的人物功能性设计让人迅速被拉入故事的漩涡无法自拔。

加上影片厚重而锋利的半纪录片风格,让难以抵御的共情能力很快侵袭观众神经,摧毁其理性的防线,令情绪在不知不自觉中被点燃加热直至沸腾。

《7月22日》讲述了震惊世界的挪威于特岛惨案。

2011年7月22日,挪威人布雷维克,先在奥斯陆的挪威政市府办公大楼前引爆威力巨大的汽车炸弹,上百米高的大楼窗户几乎全部被震碎,几公里外都有震感,当场就有数人死于炸弹。

正当警察和政府系统一片乱麻时,布雷维克伪装成警察,携带重型武器又在首都奥斯陆以西40公里的于特岛枪杀了参加挪威工党青年团夏令营的学生。

当时数百学生在岛上,无法逃离,布雷维克毫不犹豫地就地处决,肆意枪杀。

直到防空特种部门赶到后,他才缴械投降。

这次恐怖袭击共造成77人死亡,300多人受伤。

于特岛惨案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挪威境内发生的最为严重的暴力袭击事件。

影片《7月22日》以非常刁钻的角度入手,讲述了整个事件,以及后面审判的来龙去脉。

《7月22日》的叙事手法极为抓人。

该片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是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者,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获得者,凭借《菲利普船长》,《谍影重重》系列盛名好莱坞。

《7月22日》的镜头感和场面调度可以通过《菲利普船长》和《谍影重重》窥见一二。

轻微抖动的镜头,令不稳定性,不安全感,焦虑感直扑心灵!

手持摄影机拍摄营造出粗糙厚重但锋利凛冽的纪录片式的影像效果,全片大量采用了近景跟随拍摄,第一幕的追逐逃亡场景用极短的镜头剪接连缀,不需要夸张浪费的慢动作、子弹时间、镜头满天转等特效。

用精准的剪辑一样达到了让人屏住呼吸、目瞪口呆、失魂落魄的效果。

《7月22日》有着2018年度作为残酷的激励事件和故事鸿沟。

长达30分钟的第一幕,犹如凌迟一般的呈现了恐怖分子布雷维克的杀人始末。

布置汽车炸弹,伪装警察上岛,毫无人性的处决没有还手之力的上百学生。

影片中好几个场景如鬼神附体,布雷维克被极右思想控制,口中叨念着自以为正义的口号,凶狠且略带满足的面容下从容的枪杀学生,有的学生装死以为能逃过一劫,可还是被布雷维克不留一个的挨着补枪。

躲在屋子里,惊慌失措的一群学生被布雷维克抓个正着,全部关门杀害。

被迫躲在悬崖边的学生也被残暴的布雷维克一阵扫射,死伤大半。

当特警发现布雷维克时,布雷维克没有任何反抗,缴械投降,因为他希望在日后的审判中进行政治宣讲,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把自己冠上了欧洲骑士团团长的名号。

《7月22日》在第一幕就让情绪抵达沸点,家长和幸存学生们的哭诉和悲痛让观众难以招架,产生了强烈的感同身受。

《7月22日》并非要渲染,消解那场耸人听闻的惨案,而是通过后面的故事点燃希望,进行控诉。

影片的第二幕架构的相当清晰,主线故事是整个社会对于布雷维克审判的看法和交锋。

为此,影片设置了以男生维亚为代表的幸存者一方,

以维亚的父母为代表的幸存者家长一方,还有以律师盖尔里佩斯塔德为法律,挪威首相为核心的国家一方。

《7月22日》后面两幕同样精彩,扣人心弦,但相比第一幕显得克制了很多。

我们可以看见法律和道义的挣扎,律师盖尔里佩斯塔德必须为布雷维克争取合法的人权,虽然他是一个暴徒和恶魔,虽然他从来没有对自己的行为有半点愧疚,他甚至威胁律师,要杀害他们的下一代。

我们还可以看到自由和审查的矛盾,挪威首相通过调查发现,布雷维克的行为并非无法预测,而是因为疏忽和无视,才让布雷维克这样的狂徒钻了自由和民主的空子。

不过,全片最为核心的人物弧光交锋还是来自幸存者维亚的“涅槃重生”。

身体遭受重创的维亚,需要重新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他失去了一只眼睛,经历了开颅手术,可依然有弹片残留在他的脑干附近,他随时可能因此丧命,或者只能躺在床上度过余生。

恶梦、疼痛、孤独、低落、迷茫困扰着这个本来应该朝气蓬勃的男孩。

他的家人也因此产生隔阂,陷入低落,弟弟因为自己成功逃过而倍感愧疚,兄弟两人相处尴尬,父母也因为照顾略显疲惫,他们一时间都失去了自我和生活。

而另一边,摧毁他们生活的恶魔布雷维克却心安理得,甚至可能通过宣称自己有精神病而逃过牢狱之灾。

在维亚通过身体的重建,精神的艰难重塑之后,他勉强靠自己一步一步来到法庭前,面对这位恶魔,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一边是深受重伤的小男孩重新站起来,面对企图杀害自己的魔鬼,与其正面交锋,控诉其恶行。

“我还有无限可能的未来,我还有各种选择的机会,而你只能在一间几平米的囚牢里度过终生”。

审判过后,盖尔里佩斯塔德拒绝了握手,临走时,他说了一句话,“最终你还是输了,我的后代们依然会对抗如此暴行,他们的下一代也会”。

片尾,维亚站在广阔无边的旷野里如获新生,

而布雷维克只能发呆地从屋子里唯一一扇带有铁栅栏的窗户看向外面。

虽然第二幕之后,线索繁多,但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靠着细腻的情感流露,冷静的剪辑,还有足够多的信息量的传递,依然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

为什么布雷维克会做出如此极端的行为?

维亚能够走出低谷,不要滑入“以暴制暴”的怨念中吗?

布雷维克究竟会得到何种法律制裁?

如何避免悲剧再度发生?

挪威没有死刑,布雷维克虽被关在监狱,但在2015年,他在监狱中获得了大学学位,他企图在监狱中建立党派,可没有成功。

多年过去,极右组织在欧洲大陆的活动尘嚣四起,加上“难民潮”引发的社会不稳定,令更多欧洲极端组织心怀怨恨。

就像布雷维克宣称的那样,必须让挪威是挪威人的挪威,不能因为各种原因,让挪威人反而变成了挪威的小众。

宗教的,文化的,制度的冲突和矛盾,会在未来几年内给欧洲政体提出艰巨的挑战。

从历史和现实事件中取材,纪实的拍摄手法,保罗·格林格拉斯靠着他的核心风格让我们见证了那段令人揪心的过往。

他凛冽的快速剪辑,摇晃的镜头语言提醒着我们极端恐怖组织的疑云笼罩;但他恰到好处的镜头停留,时而温和冷静的人物捕捉,又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光芒,正义的笃定,以及爱的坚韧。

《7月22日》,今年值得被铭记的一部佳作!

心存善念之人,永远不会对极端公布暴力活动俯首称臣。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短评

不妨跟去年的《底特律》、甚至是《第三度嫌疑人》对照来看。视听美学上最“不绿草地”的一部,素材选取和整体视角也较单薄和轻描。但是呢,总要有人来做这种电影,拍得不尽人意的时候功能化提取信息吧,当备忘录来用。对我们这种土壤的居民来讲,这类片子始终是有存在价值的。

6分钟前
  • 昆汀的影子
  • 还行

根据大名鼎鼎的挪威于特岛惨案改编,前半段是图图爽片,后半段是律政片。据说现在挪威已经开始谢绝难民了,隔壁瑞典倒是因难民涌入强奸案激增。白左和白右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事件原型比电影更精彩,看到片尾字幕才发现时任挪威首相就是现在的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

9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推荐

统治者说我们不能向恐怖分子妥协,因此我们要按照人道主义对待罪犯并将受害者忘记,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凶手Breivik自称是圣十字军团的代表来消灭这个国家的敌人,从某种意义上他的确如同大天使米迦勒一样,将人类社会中种种以道貌岸然言论来颠倒真正是否的荒谬揭露得干干净净。我更加愿意相信Greengrass在运用一种高级黑的方式来抨击「白左」以及北欧诸国令人可笑的人道主义,如果相反那么未来只会让更多的孩子死于非命。

10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非常震撼。讲的是一个真正的文明世界,人们是如何面对极端暴力所带来的巨大伤害的,暴力想要的,想要达成的,其实是腐蚀人的信仰和理智,而文明的肉体伤痕累累、内心极度悲痛,信念却毫不动摇,律师最后的几句话太有力量了

12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秉承了导演一向冷峻风格,施暴者,受害人、受害人、家属、媒体、政府都表现出极为理性的克制。对于恐怖袭击的背景和成因浅尝辄止,只是借众人之口冷静而坚定的说出了高级白左的“挪威梦”,暴力解决不了问题,我有亲友的爱我有未来,你一个人住在三间房的套间牢房里打ps游戏去吧,无爱的可怜虫。想到这个屠杀了77个人的恶魔,有可能比我还早就拿到了《荒野大镖客2》,就深刻的体会到什么叫你不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只不过生活在和平的国家。

14分钟前
  • 发条饺子
  • 还行

77个人 包括60几个夏令营的孩子凶手何其冷血这个世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恶人 他们残忍的剥夺别人的生命 还振振有词 片中凶手从头到尾表现出的冷酷 让人觉得他不是个血肉做成的人 真不敢也不愿相信这世界上还有这种人跟我们一起呼吸共存 太可怕总统很帅

16分钟前
  • Vivian
  • 还行

我就不懂 都几几年了 用挪威卡司重现一个发生在挪威的真实事件 为什么还让演员说全英语对白啊

21分钟前
  • 水包酱
  • 还行

前面还行.后面节奏太慢了.没吸引往后看的想法

22分钟前
  • 秋☀
  • 很差

真实事件改编的挪威恐怖主义事件电影。这哥们儿作为恐怖分子来说无疑是业务能力极其精湛的那一类,一人一枪外加一车炸药足足杀了77个人,圣母之风盛行日久的北欧见了这一号杀神都难忍欲除之而后快的急切心情。片子整体挖得不深,政客为巩固圣母人设反复横跳不肯下决心处理这号杀神的真实情况基本没交代,北欧极端圣母政治氛围的反思更是完全没有。小哥瞎了,瘸了,朋友们该死的都死了,结果到头来终又归于love and peace,离谱。片子本身拍得一般,枪手进行恐怖活动时片子的节奏较快,导演的处理也简明扼要不拖沓,枪手被抓以后这片子的节奏就开始昏昏欲睡磨洋工了,好几次在睡着边缘挣扎回来

26分钟前
  • 小内内
  • 较差

冗长

27分钟前
  • vvx726
  • 较差

精彩!可以把这类题材拍的如此引人深思,事件又交代的一气呵成,给导演点赞。

28分钟前
  • 纤纤
  • 推荐

二刷的时候才想起来这片看过,没什么印象,但是挪威722事件很有印象

29分钟前
  • 🎐Jamie_x🐇
  • 很差

枪杀精英阶级孩子,炸政府大楼,77人遇害,200多人受伤。反对移民,呼吁平等,法庭上,纳粹军礼,为自己辩护,

34分钟前
  • jensen
  • 很差

4分

37分钟前
  • /name?P=0/
  • 较差

实在太拖沓了,看到剩下一小时实在看不下去。

38分钟前
  • 💙
  • 较差

不尴不尬

43分钟前
  • 红中是个科学家
  • 较差

脑子有问题的伪纪录片

45分钟前
  • 从前有座山
  • 较差

挪威的福利待遇太好了,总有个把人是疯子。电子游戏的逼真,让人屠杀人变得无动于衷。杀害了77个人的人在民主国家居然被判22年,已经是最高刑期,如果他不是自己坚持自己没有精神问题,可能坐牢都不会。挪威:穿着性冷淡,皮肤是地球上最白的了吧?

47分钟前
  • 陶子冬
  • 推荐

凶杀犯的内心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能让他做出这样的暴行

48分钟前
  • 积极向上
  • 很差

导演太强了,冷静克制。袭击者,受害者及家属,律师,首相多个层面剖析事件。受害者在医院电视上再次看到袭击者的表演非常到位。受害者努力训练,法庭作证,直视袭击者,伤疤仍在,内心已不再害怕,走出阴霾,迈向光明。最喜欢受害者在公路行走,四周雪山林立,取景绝了。

52分钟前
  • 颠颠悠悠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