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好电影,能启迪思考,都不会太喧嚣。
这是一部安静的电影,战争、宗教、人道主义、人性,电影永恒的主题。
纯净的目光、圣洁的面庞、清亮的歌声、修女简单整洁的衣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战后荒芜的街市、挣扎在生死边缘的流浪儿、修道院斑驳的墙壁、战时医院的血腥简陋。
真正的好电影,不强加观点。
这是一部安静的电影,安静得对白都能省的全省了,简单的人物对话几乎都发生在修道院。
整个事件即便在今日依然会被当事各方回避,越是这样的事件,越是每个人应该知道的,无论一个人是非有宗教信仰,无论在政治上站在哪个阵营,我们无可回避的是人性,男性胜利者的人性、女性宗教眅依者的人性、医者救死扶伤的人性……当人性与宗教、战争、派别遭遇时,必然会有矛盾冲突,身为人,不可避免要选择,同样不可避免会被撕裂;所以,我们会敬畏、会逃离、会抗争、会把我们的伤口示人、会揭开别人的伤口探究,如此,看清人性,远离每个我们不愿面对的可能性,远离那种必须选择必会撕裂的境地,唯此,人类才可一点点进步。
片头说明,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拍摄的。
这样一个不可说的故事,能上映,本身就是一种清明。
没有资料,不知道今天当事双方——当时、此后、如今天主教氛围浓郁的波兰,还有政治利益至上的俄罗斯,如何评价这个事件、这部影片。
这部不可说的电影,以隐忍不说的剧情表达方式讲述当事人巨大的悲伤,简化不能再简化的对话、低沉甚至无声的呻吟、嘶吼,修女们最嘹亮的声音是她们祈祷仪式中的歌声,仿如她们生命中唯一的寄托,黑白影像间她们干净的脸庞、清澈虔诚的目光是这个不可思议的事件中最不可思议的……
1.被三次灭国的波兰,连修女们也被蹂躏三次,所以这是啥暗示麽……2.全片磨磨唧唧,说!
是不是因为导演想表现她既做过演员也做过编剧还能来导演+巨蟹座的骚糅性格?
3.总得黑个谁,这次是老毛子……但修女竟然还都挺上镜……脱离现实吖……女医生木有被轮奸真是不符合逻辑吖4.God's help won't be enough.
影片将<信仰>与<医生>并置,表面上看在探讨<救生命还是救灵魂>这个常被讨论的议题。
当这两件事不产生冲突时,便没有讨论的必要,因为人之常理要求两全其美;而一旦产生冲突时,每个人做出的选择便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其信仰的本质。
在《血战钢锯岭》中,主角做出这样的选择,他选择了自己所信的灵魂,而不是通过战争捍卫生命,最终结果是救了那么多人的生命。
在《隐秘的生活》中,主角做出这样的选择,他同样选择了自己所信的灵魂,而不是宣誓向希特勒效忠,最终结果是自己被判死刑,家人遭受蔑视。
虽然都选择了所信的,但在电影中结局是不一样的——但这是从我们人的角度来看,从神的计划来说兴许颇为不同。
就像各个门徒最终的结局也不同。
对于这个问题,耶稣说得很直接:得着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
”(马太福音 10:39 和合本)在这个故事的开始,修女们为了保全名声,他们不敢向外透露半点风声,宁愿自己在身体上受苦,以及将受侵犯的污秽归为自己的耻辱,祈求被赦免和医治——这是她们所认为的自己在背十字架的方式,她们在唱圣歌之时,让我感到的不是沮丧,而已经心灰意冷了。
还有任何盼望吗?
直到法国女医生的来到。
我认为,并不是她让修女的信仰产生动摇,而她(作为外部世界的入侵)让每个修女都看到了新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中反而展现出每个修女内心的真实信仰情况。
其中,有一个修女告诉女医生悄悄话,她生完孩子要去找苏联未婚夫;有一个修女的孩子被抱走后跳楼自杀;有一个修女选择脱下修女的衣袍,去寻找新的生活;而院长选择自己承担送走孩子的罪孽,在床上等待死亡……<救生命还是救灵魂>的答案也许并不重要,通过问题引发人的思考才更重要。
耶稣很明白每个人的内心状态,但是祂喜欢问问题,因为祂想让我们明白我们内心的真正需要是什么。
耶稣在乎我们的灵魂,也同样非常在乎我们的生命健康。
祂愿意万人因祂得救,根源是祂爱我们。
在影片中对应在法国女医生的身上。
她在受到苏联士兵的性侵未遂,在某一瞬间亲身感受了这些修女的害怕和恐惧,所以她义无反顾来帮助她们,超越了医生这个职业本身的职责,作为生命之间的共鸣与相爱,最后她带来一群孤儿,打破了封闭的修道院,快乐地接待着居民。
因为爱的进入,也打破了过往封闭的信仰模式。
离开的修女说:“昨晚,我终于明白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我毕竟是位母亲,他是我的孩子,永远都是,孩子有权拥有我的爱,我要用另一种方式追随我的信仰,主会指引我,我欠你好多,我永生难忘,谢谢你。
”她的回答流露出这样满满的爱与活泼的信仰,多美好啊。
2022.08.30
战争结束了,但是对波兰修道院的修女们来说苦难还在继续,恐惧没有消失。
占领了波兰的苏军把仇恨和兽欲发泄在修道院的修女们身上,连院长嬷嬷也不能幸免。
遭受人间苦难的修女们依然把希望寄托在上帝身上,但是上帝何时伸出过援手助她们一臂之力?
宗教的魔力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修女们产生了信仰危机,开始怀疑上帝是否存在。
当局千方百计的掩盖了这桩丑闻,但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随着法国红十字会的女医生马蒂尔德的介入,这桩丑闻随后被公之于众,为世人所知,而这些修女们的命运和结局却由于信仰和宗教、世俗的多种因素和压力下永远的被埋葬和遗忘。
即使是这部使其公之于众的电影,也是采取隐喻暗示的手法来描述整个事件过程,无法平白直诉的去倾诉。
机智勇敢的化解了危机的马蒂尔德成为了修女们救命恩人和希望,对她解除了禁忌和戒备,允许马蒂尔德给她们检查身体,并向她敞开心扉,倾诉衷肠。
但是她们哪里知道,即使是有着法国红十字会护身符的马蒂尔德也差点成了苏军的受害者,马蒂尔德更是顶着上司的斥责,同事的猜疑来做这件事,不让开车,就骑自行车去修道院,白天不能去,就晚上下班后去。
而她如此执着既不是有个性和鲁莽,也不是因为她是个赤色分子,仅仅是因为她有一颗善良博爱的心,拯救生命是她最大的快乐。
善良是人性的最低标准,却是人格的最高境界!
善良是人性最美的光芒。
修道院里宣扬美好,人心向善,姐妹和睦相处的氛围让马蒂尔德感到温馨舒适,流连忘返。
一个修女的意外生产,让马蒂尔德回到残酷的现实,她即将面对修女们接踵而来的集中生产带来的困境。
更要命的是,法国红十字会月底将撤离该地区。
在人命关天面前一切清规戒律都得让步,马蒂尔德邀请塞缪尔医生加入医治怀孕修女。
院长嬷嬷假意将婴儿找个人家,实则把婴儿遗弃,做为母亲的索菲娅修女悲痛欲绝,跳楼自尽,这悲惨的一幕让马蒂尔德伤心欲绝,“你做了你必须做的,剩下的都是命运”,塞缪尔医生的话让马蒂尔德悲伤的心情平复了下来。
遗弃婴儿的院长嬷嬷受到了谴责。
马蒂尔德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将街头流浪的孤儿领入修道院,如此就可以掩护修女的孩子也留了下来,这样做完全符合上帝的旨意,母子得以团圆,皆大欢喜。
马蒂尔德领入孤儿的办法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当地居民赞赏修道院的义举,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修道院里充满了一片欢乐祥和气氛。
这是一个美好的结局,正像玛利亚修女写给马蒂尔德的信中说的“乌云正在散去,阳光照耀我们的天空,你会永远在我们的心里。
”
战争后,被德国士兵和苏联士兵集体蹂躏的妇女们——最大的问题是,是修女们,迎来一个又一个孩子的降生。
本来,她们中有的人就不能接受事实,恐惧、悔恨,怕自己受诅咒。
年轻一点的,开明一点的,会好过些,既然上帝没阻止噩梦发生,那么起码要开心点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吧。
我觉得她们很坚强了,一共三波蹂躏。
她们不能向外界说,因为这是耻辱,也会带来修道院的关闭,更严重地推测,这些被赶出去的修女可能因为受外人歧视而死去。
在清苦的修道院里自给自足,又要守住秘密,很容易疯的。
修道院长受到的伤害最大,被染上了梅毒,必须长期接受药物治疗,身体上不仅受着折磨,精神上还必须坚守信仰,而且她是带头的那个,要为修道院里每一个人负责。
可想而知她的压力很大,然而她把新生儿丢弃在雪地里的做法,被年轻修女发现了,她无力反抗却又找不回孩子。
好不容易接受现实怀着一丝希望的姑娘,自己也怀着孩子,希望新生命都能茁壮成长,却尽了全力也帮不了那个孩子,于是崩溃了,跳楼自杀。
这件事成了故事的转折点。
纵然是平民女性遭受强奸,也会有不同反应,有的人会深深自责,有的人会当自己被狗咬。
更何况当事人是一帮修女呢?
可以理解修道院院长做出那样的极端行为是事出有因,但是孩子是无辜的,她那么做等同于谋杀呀。
一个神职人员做出这样的事!
女主角,被派到当地(波兰)的法国红十字会小医生,无意中得知这样的情况,既要为修女们保守秘密,又非常想帮助她们。
一个人的能力有限,要保密又要受到上级的责备,她也够不容易的。
晚上回家的路上还差点被苏联士兵强奸。
这样的事情过后,她更能理解修女们的痛苦。
更想尽全力帮助她们。
看的人,如我,也是这么想的。
修女们和这些新生的孩子们都是无辜的,她们没做错什么,如果社会要谴责她们,顶多说她们为什么没有当场去死。
女主角跟修道院的二号负责人Maria建立起信任和友谊,也赢得了其他修女们的信赖。
最后,多亏女主角的灵机一动,让修女们收养大街上的战争孤儿,这样修道院里有小婴儿也顺理成章了。
尽管女主角的工作结束,接受命令离开波兰,但是在她的建议下修女们度过了难关,还拍了合照写信给她表示感谢。
看到最后挺感动的。
PS:尽管故事有点沉重,修女们的歌声还是很纯洁很好听的。
PPS:看完这片,我就真的不想当修女啦(本来是未来的N个选择之一),我想当帮助修女的女主角。
因为当修女,思想容易狭隘掉啊。
n在整个被苏联红军性侵的修女是无辜者。
在同情她们的时候,除了同情能做什么吗?
修女面对信仰及个人精神的双重压力,根本没有出路。
最艰难的时候,修女临盆的时候,是生呢?
还是不生呢?
修女能生孩子吗?
不生就是两条人命。
没有选择的空间,甚至余地。
神奇的是有第三者的介入——医生就是为了挽救人的生命。
所以孩子生了下来。
最后也是因着医生的主意——收养路上的孤儿,修女们可以抚养自己的孩子。
信仰就像在火中熬炼一般,不经过不知道它会怎么样。
电影看完了,我的心情很沉重。
我不理解为什么主事修女能狠下心丢弃那些无辜的婴儿,让他们死在寒冬的冰天雪地里,仅仅只是为了维护修道院清规戒律不染红尘的形象?
宗教在此刻是如此的不合逻辑——如果孩子是上帝的礼物,不是应该欣然接受吗?
她自以为在做一件牺牲自己保护大家的事,可这难道不是血淋淋的谋杀吗?
我为修女们的悲惨命运心痛。
她们何其无辜,却成了战争的牺牲品,无法逃脱被强暴的命运,没有权利堕胎,最后连守护自己孩子长大的权利都要被剥夺吗?
这是战争对人民的摧残,男性对女性的压迫,也是宗教对人性的束缚和对道德伦理的扭曲。
修女们的悲剧在于,她们一方面因母亲的天性而深爱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又认为有了孩子就是背叛了上帝。
我非常同情她们的遭遇,也尊重她们的信仰,但我实在无法认同将宗教凌驾于人权之上,用荒谬的教条去残害信徒的身心甚至无辜者的生命。
我以为在电影的最后,她们终将意识到宗教的不合理之处,成为自己人生和价值观的主宰,然而我并没有看到我希望的结局。
修女们最终找到两全之法,同时守住了自己的孩子和摇摇欲坠的信仰,继续做上帝虔诚的信徒。
讽刺的是,这一切还要感谢那个不信神的共产主义女医生。
女医生和她们是完全不同的人。
她抽烟喝酒,欲望来了就和男人上床;她敢想敢做,敢于质疑和反抗;最重要的是,她没有宗教信仰,认为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可笑的是,正是因为她不认同她们的宗教信仰和教条,才能用平等的不带有色眼镜的眼光去看待这些怀孕的修女。
她最初只是本着尊重生命的态度尽心医治,并没有投入太多情感,之后却因为差点被强暴而对修女们的遭遇感同身受并产生了强烈的同情。
她并不是上帝派来拯救她们的天使,她只是出于人类共通的情感和道义出手相救,拉她们一把。
她不信神,最后却帮助为了孩子想离开修道院的修女找到了守护孩子和信仰的方法。
女医生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不认为这是因为她最终认同了修女们的信仰,或者被她们的虔诚感动。
她一定是仔细考虑过修女们的处境,在权衡利弊后才做出的决定。
她明白修女们眼前只有几条路可走:一,强忍住失去孩子的痛苦,继续留在修道院;二,不堪忍受失去孩子和信仰被摧毁的痛苦,像苏菲娅一样用自杀来解脱;三,修女们把孩子留在修道院,但需承受外界的质疑和压力;四,带着孩子离开修道院另谋出路;五,找到一种方法让孩子们名正言顺地留在修道院,修女们也不必被外界责难。
方法一二三会让修女们受到极大的痛苦,方法四可行,但修女和孩子们离开了修道院生存可能会很艰难,方法五也许才是最佳方案,并且还可以利用修道院做做好事,收留那些无家可归的孤儿。
所以最终还是因为现实问题而向吃人的宗教妥协了。
尽管修女们得救,女医生在离去的车里仍然露出了十分悲伤的表情。
她对战争和宗教对女性的双重迫害感到痛苦愤怒,也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有限,对残酷现实的无能为力。
而另一边,修女们则在那个没有受到过上帝任何庇护、遭受极端苦难的修道院里重新唱起圣洁的赞歌,平复内心的创伤,重拾昔日的信仰。
这让人心塞的荒谬结局难道不是最有力的讽刺和批判?
“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
”--马太福音 12:20电影《Les innocentes》(《无辜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45年二战结束,法国红十字会女医师马蒂尔德在华沙医治伤兵,一晚,她被请去修道院救治即将分娩的修女。
医师进入修道院才看到了骇人的真相,修道院在战时遭苏联红军侵扰,多位修女被性侵,甚至怀孕。
修女们不仅精神和身体受到了创伤,信仰也摇摇欲坠。
然而这桩丑闻并不允许被公之于众...谁是“无辜者”?
对于上帝而言,人皆有罪,没有人是无辜的。
首先是笼罩世界的苦难的普遍性。
当战火燃烧时,修道院里与世无争、虔诚的修女也未能幸免于难。
作为旁观者的医生马蒂尔德也险遭苏军蹂躏。
电影中一位修女说:“起初,你像一个孩子,握着父亲的手,觉得很安全,但那一刻还是来了,我想它总会来的,当你父亲撒手走开,你迷失了,独自一人在黑暗中,你哭了,但没人理你,即使你有所准备,你仍然措手不及,他伤透了你的心,这是我们背负的十字架,在所有欢乐背后是十字架。
”在此昭示出人在苦难中的矛盾心境,她很清楚:“信仰是24小时的疑惑跟1分钟的希望。
”信仰不是人拥有的可以抵挡尘世苦难的盾牌,它是人在苦难中赖以生存的希望。
在战争中,修女是无辜的。
然而在上帝面前,她们与作恶的苏军,具备人道精神的医生马蒂尔德,以及一切尘世之人同样有罪。
教会有它无法摆脱的困境,有它难以逃避的罪责。
修女身上也有人所具备的生存疑难性,规定性,她们身上也体现着上帝显明的忿怒。
修道院的院长为了维护修道院的声誉,维护教规,将新生的婴儿遗弃。
面对修女的质问,她回答:“我让孩子皈依上帝。
”然而她也知道自己的过失,所以后来承认:“我诅咒自己以拯救你们。
”在此,人之义取代了上帝之义,人取代上帝而施拯救之事,必然徒劳无功。
得知婴儿被弃的修女母亲自杀了。
教会的过失在此彰显出来。
在此,婴儿是无辜的,作为母亲的修女也是无辜的,她们只对上帝有罪,面对人,面对宗教,面对尘世,她们是无辜的。
没有人有权利把她们钉在耻辱柱上,宗教的任何教规也都无权对她们横加指责。
压伤的芦苇,上帝尚且不会折断。
在此,宗教和教会显示出不可挽回的消亡趋势。
上帝的悲悯和拯救彰显了出来。
结尾处,脱掉教袍的修女回归尘世,修道院也变成了孤儿院。
当教会意识到自身的软弱和上帝的强大,承认自身的虚谎和上帝的信实,认识到教会的仪文和教规只有作为譬喻才有意义时,教会也得到了救赎。
《无辜者》是由彼得·叶兹执导的犯罪电影,汤姆·塞立克、F·莫里·亚伯拉罕等参加演出,1989年在美国上映。
《无辜者》讲述的是警探MikeParnell和DannyScalise表面上对毒品走私穷追不舍,实际上却听名于贩毒集团。
某夜,MikeParnell接到了一个报警电话,但匆忙中记错地址,错误地射击了JimmieRainwood在长滩的家,误伤了JimmieRainwood。
两位警探发现差错时将错就错诬告JimmieRainwood私藏毒品并袭警。
三年后,正当他获假释回家与妻子团聚时,两位警探突然出现……最终好人恢复名誉,恶警进了监狱。
罪孽 战争的阴暗面 竟然修女也不能幸免-《羔羊的救赎》 战争中无论对错的是哪一方,无论是胜利者或失败者,均会被激发出原始的野性,法律、道德、包括人性都会在战场中荡然无存,人类被惨烈的战争挑起的暴虐无处发泄,夹裹着残酷和兽性的余温,总会施加到更加弱小的一方身上,最终受到伤害的总是身处战场并且处于先天弱势的女人和儿童,就连修道院的修女也不能幸免。
不可想象。
本片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导演使用阴暗晦涩的色彩,欲说还休的情节安排,从某个狭小的缝隙中,用独特的视角审视一群特殊的人群,透过她们身心受到的创伤来表达战争的残酷以及非正常时期人类的兽性,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主要讲述法国红十字会医生救治波兰修道院的修女并悄悄地为她们接生婴儿降生的故事。
电影有点黑苏联的意思。
但我相信可能确有其事,当时身处战场的各个国家那个不是这样,谁也不比谁高尚,谁也不比谁卑劣。
区别只是严重和不严重而已,那及我中华上国谦恭温良。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1945年,作为法国红十字会女医师的马蒂尔德被派遣到波兰华沙的医院救治战争中受伤的士兵,在繁忙的工作中她被一名焦急的修女恳求着去了修道院,原来一名修道院的修女即将分娩。
因胎位不正造成难产,众修女束手无策,紧急情况下马蒂尔德为她实施了剖腹产手术,母子平安,
女医师为了护理病人,连续几天进入修道院慢慢取得了修女的信任,最后才震惊的发现了骇人的真相,原来修道院在战争时期遭到苏联士兵侵扰,修道院的很多位修女都被暴力性侵,造成7位修女怀孕,其中院长还被染上了性病。
而女医生在回医院的路上也差点被苏军性侵。
幸亏马蒂尔德灵机一动谎称修道院中流行伤寒和麻疹,才使众人逃过一劫。
经此不幸的修女们身心受到严重创伤,毕生的信仰也发生了动摇,然而出于自身利益和当时所处的环境,这样的丑闻是不能被说出来的,对没有相关经验的修女来说,她们需要克服的不仅是身体上的困难,而且还有心理上的困惑,随着婴儿逐个降生,如何处理这些婴儿又是个问题,而女性天生的母爱和毕生信仰哪个重要,无奈之下的修道院院长把这些小孩丢弃在路口期望好心人收养,从而造成了一名修女自杀。
此时马蒂尔德即将奉调回国,临行之前在修女的求助之下想到了一个办法,把因战争失去家人因而在外流浪的孩子们都收养到了修道院,这样就掩盖了修道院有孩子的现实,使大众以为修道院中孩子都是收养的,这样修道院和众修女也就合理合法的抚养了自己的孩子,度过了眼前的阴暗和困难时期。
影片结束时众修女怀抱婴儿合影时想必也是幸福的吧。
比较平庸的电影,很多镜头显得多余!
杀人犯的院长和强奸犯的士兵到底哪个更可怕。。宗教和强权的统治下人人都是无辜者。幸好有个转折的结尾,整片让人抑郁二小时,温暖五分钟。在人间的圣母女主颜值又加分了。。。
政治倾向太明显,这种非黑即白的设定一旦不能接受,整个观影过程感觉在听某些传销的讲课。
我觉得大概是2016年最好的法语片,不过对普通观众有点难,不了解天主教和华沙历史的话,大约看不懂此片。
以女护士视角展现的大量繁琐戏份对叙事帮助不大,冲淡了修女们面对的矛盾以及她们觉醒与转变的过程,这种视角分裂使得影片缺乏感染力。
觉得在女主开车带着那个离开教堂的修女驶向远方的时候,电影就应该结束。人们喜欢HE, 但对于战争的残酷和对女性的伤害是现实的是不能改变的,不是让人们充满希望就能抹去过去发生的一切。个人感觉HE是对那些遭受迫害的女性的不公。
动荡的年代里,人性的卑劣总是会暴露无疑,历史的车轮下,没有谁是绝对的无辜者,也没有谁是绝对的施害者。面对苦难,有些人在彷徨,有些人选择掩饰,有些人选择自尽,有些人选择出走,也有些人选择承受并坚持信仰。在上帝眼中,我们都不是无辜者。 8.4
Les
剧本有些问题,演员表演多槽点,人物塑造层次不够,布景的历史感建构太潦草,但构图、调度能看出努力,故事本身很大程度是女导演自身对于若干宏大的议题(战争创伤、女性和僭越、罪与罚、宗教与救赎、不同政权的某种暴力共性)所贡献的怀疑论式的思考(也有质疑最终根本无力解决)。因为有用心所以赞。
生下不想生的孩子会产生多么大的创伤啊
比想象的好看多了 女主角超美超酷的制服大衣
女主真的太美了,甚至比她做的事更让人难忘
初衷是为了看de Laage美穿屏幕,又发现扮演mary的真的是一位好演员。原本以为最后离开教堂的会是她,没有预料到 in the end, things will work out. It&#39;s not superiority or holiness, but the innocence, that differentiates this church from the secular world.
画面和女主挺美,其他就不值一提了
世界果然還是適合讓女性主宰
能打这么虚高的分恐怕都是同情心而已
从无辜的修女们的遭遇来讲战争的残酷与荒谬,信仰被拷问,最终只有“人性”才是希望之光。导演没有用力过猛,慢慢展开战争的每一面。群演个个出彩,饰女医生的女主漂亮的像英格.玛鲍曼;)
推荐大家看本书《从查理大帝到欧元》,其中也提到了犹太教中激进派衍生出基督教的天主教,因为天主教的腐朽带给人战乱祸害,让马丁路德改革出基督教的新教。他们之间又是数百年的战争。别以为宗教是慈悲的!以神之名杀人更如麻!犹太人的苦难正是因为自己宗教的衍变,本自称是上帝选中的民族却最受苦难
纳粹共产悲剧下的修女波兰。
When it comes, no matter how you have prepared it, still stamp you right in the he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