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在情感与理性的较量中,讴歌了人性的美,鞭挞了灵魂的丑,奏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
雄健粗犷却又不乏温情细腻。
只要有一点可能性,都应该尽力拯救生命。
我们不应该用世俗的经济学的投入与回报的原则来对待生命问题。
在生命处于极端困窘的状态下,在生死之间,人性中善的、美的、恶的、丑的都被放大了。
平日里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的样子,关键时刻却为了自己生命的延续而不惜剥夺他人的生命权。
良心何在?
这样的生命还有什么价值?
人性永远是无法讨论的话题。
父母对待子女从来都拥有最无私的心,他们给了子女生命,同时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在任何时候,不假思索。
你不会知道生命的拐点在哪一处。
你会割断联系你生命的那根绳吗?
唯有如此,才能最接近父亲的灵魂。
这是一部运动片,也是部男人片,拍得是纯爷们玩的极限运动——登山,无氧攀登海拔8611米的乔戈里雪峰。
“乔戈里”,通常被认为是塔吉克语,意思是“高大雄伟”。
乔戈里峰是喀喇昆仑山脉的主峰,又称K2峰,海拔8611米,“K”指喀喇昆仑山,“2”表示当时它是喀喇昆仑山脉第二座被考察的山峰,乔戈里山峰主要有6条山脊,西北---东南山脊为喀喇昆山脉主脊线,同时也是中国、巴基斯坦的国境线。
其它还有北山脊、西山脊、西北山脊。
K2 平时看着王石登山真的很眼红,酸溜溜地自嘲:人家有钱,登一个峰要花费200WRMB。
去了次西藏才知道,这绝对不光是钱的事情。
拉萨海拔才3600,哥哥我就喘不过气,100米以外必须打的,爬个布达拉宫吃了二次救心丸……以羡慕+嫉妒的心情欣赏该片。
完整看过之后才发现之前断续地都看过了,特别是打针的部分。
不同的是现在看来,那些上升下降,做保护的东西都好熟悉。
不过,整个的情节和编剧设计是不是有点经不起推敲呢?
那样有前科的人,贸然和他同行是非常危险的。
而那些急救的装备的劣质完全和高山的环境不相符合,以及高雪山上那么迅速的行动,关键是硝酸甘油被日光照射会爆炸这样的常识居然是等上了山,一切都快要发生的时候才知道的。。。
说实话,如果这部电影是登山类型电影的代表的话,只能说,这类型的电影还太少,太粗糙了。
很搓啊!
我的评分:8.2影评:一家人都特别喜欢登山,一起登山的时候,突然发生了险情,最后父亲为了救他们兄妹,自己割断绳子摔死了,从此这个哥哥就有了阴影。
妹妹一直在登山一线,这一次妹妹要去挑战乔戈里峰,据说是世界上最难爬的高峰。
妹妹遇到了雪崩,与队长一起掉进了雪洞,哥哥知道她没死,组织了5个人每人给10万美金去救援,但是途中这些人都死了,看见有多么凶险。
只有哥哥他们那小组找到了妹妹,炸开了雪洞,但最后一刻差点都死了,被一个老头给救了。
老头开始组织救援,他们又遇到了同样的险情,陌生的老头儿果断割断了绳子,和队长掉下来去,摔死了。
哥哥和妹妹获救了。
陌生老头的老婆也爱登山就是被队长害死的,老头的一切行动就是为了媳妇报仇,这一次了心愿了。
看的电影解读版,有时间看一下原片,应该很不错。
这是一部救援片。
故事以酷爱登山的安妮一家的一次登山事故开始。
在攀岩的过程中突然出现意外,安妮与哥哥彼得以及父亲的三条生命悬于一线的时候,父亲命令彼得割断绳索,以自己掉下山崖减轻绳索重量救了兄妹二人,也因此造成安妮与彼得之间的隔阂。
三年后,安妮要在挑战人类极限的K2峰登顶,同行的是商人范艾略与年轻的向导汤米。
安妮与范艾略的登顶之意各怀目的,安妮觉得登上K2会离父亲的灵魂更近,范艾略则是为了成就自己的一场商业性造势活动。
不同的目的使二人都怀着相同强烈的决绝。
因为这决绝,三人在并不合适登顶的暴风雪气候洗劫中掉入深谷,等待基地营的救援。
其中最渴望能救出遇难者的人,毫无疑问,是在基地留守的彼得。
彼得的决定是,借用军事基地的硝化甘油作为炸弹,再组织六人救援团在22小时之内赶到方向模糊的遇难地炸开雪谷救出遇难者。
如果超过时间,安妮一行人因为缺水会患肺水肿而死亡。
彼得并不算太困难地在基地营组织到其他五个人,分成三个小组,每组背负一瓶高危的硝化甘油从三条路出发赶往遇难点救援。
过程是惊心动魄的,拍摄的视觉效果无可挑剔,结局也并没有太大悬念——彼得救出了奄奄一息的安妮,以六人救援小组丧生四人为代价。
另外丧生的两个,是一心想将补给品都据为己有的商人范艾略与被艾略杀害的向导汤米。
彼得与安妮三年来的隔阂终于随着22小时的惊险救援融化于冰雪之中。
它讴歌英雄,与人类的无私和勇敢,里面借救援成员的口说了这句话:人总有一死,真主说要死得重于泰山。
这无悔在剧情里,不免有电影主旋律应该有的凛然。
而这部片子,我更有兴趣,却又不敢深想答案的是,身系数条性命的安妮与彼得,是否,真的,能够从此坦然地生活下去?
是的,救人不是浪费资源,漠视生命的人最终会敲响自己的丧钟。
更重要的是,参与救援的成员都出于自愿——我们必须讴歌英雄。
只是,救援成功之后的生活应该如何继续下去?
安妮被硝化甘油救出,可这炸药也意外炸毁两名救援成员;安妮被顺利发现,可这发现缘于将向导汤米的鲜血制成信号烟火喷射在雪谷之外;安妮被绳索拉出深谷,可这绳索当时还系着最有经验的救援成员魏蒙哥——如三年前那一幕,为了减轻重量,魏蒙哥用刀子割断绳子使自己葬生谷底。
这一切,纠结起来,震撼便超过无私、无悔与壮烈的展现。
真正的结局,是电影里没有的。
人性是经不起推敲的,推敲起来,便比雪崩来临的死亡气味更可怕。
于此,电影中所表达的“不可漠视生命”的壮烈,便叫人不敢轻易坦然起来。
你没有漠视我,但如果要由你,以及你们的丧生,换取我的生命,我的坦然是否就尊重了你?
活着与死亡有没有那么简单?
故事以安妮的父亲命令彼得割断绳索为开始,以魏蒙哥割断绳索为结束。
看起来解开了的铃,随着影片的落幕,在我心里,打了一个更大的问号。
这一篇原本是想回复亲亲吕布的评论,写完才发现太长了,所独立出来^^这是布很想看很想看的片子,因为它,阴差阳错地看了别的电影,最后终于终于找到了。
喜欢,很喜欢,力荐。
- 无论本性善良乐于助人还是鸢飞唳天雄心壮志,首先都要身体好啊!
- 初学者运气比较好(相似结论可见于扑克麻将)。。。
莫非这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公理?
- 同样是出于爱,理性与感性的选择同样让人感动。
因为爱妹妹,所以决然地割断绳索,在三个人大概率同死小概率同生,与确定牺牲父亲两人得救的博弈中,他是理性;同样也是因为爱妹妹,所以他不顾一切地组织了基本没有希望成功的救援。
人,真是复杂的动物。
- 重要的不是你作出了什么判断,而是你作出了什么选择。
这里我想说的是Tommy。
从一开始他就是对的,雪崩的预测和迅速撤离的建议。
而且他原本是有机会活着回来的。
是什么牵绊了他?
团队精神,对Van的不放心,抑或是登山者征服的激情?
多年的经验让他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但不知名的原因却让他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对的念头,而是没有坚定地执行。
至于他最后的遭遇,定会让很多人扼腕,叹息之余,我想到的确实那句话:Nobody can take good care of u if even yourself don't do it.作为一个职业的合伙人,在危机出现时,若另外一方执迷不悟,那应当为自己考虑多一些才对。
说得有点七零八落的,也许不是很明白。
但是有句话要说给自己听:最重要的是你做了什么而不是想到了什么。
- 当传奇的登山老人拿出刀子逼近绳索,Van眼中尽是惊慌与恐惧。
我眼前闪过的却是Ghost中Sammy复仇成功后,无数黑色的魅影凄厉地呼啸而过的瞬间。
善恶最终定有报应,至少在为善作恶者心里每天上演的必是不同的故事。
- 从头到尾,手心不停出汗,看来我是真得很恐高。
《垂直极限》是骆驼看过不下五次的片子。
最近一次观 影则是陪娜娜重温蓝光。
起因是她在电视上看到片段介绍,惊吓之余,颇感兴趣。
十年荏苒,时光流转。
仿佛又回到高 中时代的影院,那此起彼伏的尖叫,曾一次又一次摧残着我的耳膜……同时,也是这部影片,残酷地扼杀了一代大好青 年,关于攀岩的美好梦想。
虽然 IMDB 上的评价相当之低,但这并不影响 它成为,我最喜爱的影片之一。
抛去即使在十年后的今天看来,依旧相当不错的特效,和攀岩这项极限运动的噱头;贯 穿影片始终的,是相当浓厚的亲情。
是亲情使兄妹多年纠结无言相对,也是同样是亲情创造奇迹化险为夷。
如果没有了亲情作为全片的铺垫,影片就会沦为枯燥的爬山运动。
人物设定方面相当有趣,冲动的哥哥,执着的妹妹,腹黑的富翁,老辣的前辈,恶搞的兄弟,认真的阿三……基本上除了无故倒贴的某美女,其他人物性格都相当精准,搭配也是具有很强的 对抗性。
剧情走势也是相当值得称道。
首先是兄妹两条明线,然后还埋下前辈与富翁的伏笔,而到了救援时分,更 是三条线路,处处开花,让人怵目惊心,更是目不暇接。
紧张的气氛一直堆砌,再一而再再而三地爆发出来。
无怪在十年前,那 个观众胃口还没被养大的年代,这部片子会在影院引起阵阵尖叫。
不可否认,作为商业影片,为了达到刺激的效果,而 让配角无辜惨死,是相当没有意义的行为。
而大量摄影、户外设备广告的植入,则非常地扰乱视听。
此外一些常识性错误及夸张 情节,也时常被人诟病。
无论如何,这是让人非常投入的心跳之旅。
无限壮美的 K2, 张开死神之镰。
人类的渺小与伟大,自然与人性的搏斗。
尽收眼帘。
另外提一句,其原声大碟相当的雄浑壮魄,与惊险紧张的剧情十分贴合,值得玩赏。
1、Chris O'Donnell当年真是青春无敌啊。
2、其实我看完全片感受最大的不是人性,而是生存的残酷。
结尾的时候彼得看着维克割断绳索的那一刻,我真觉得他们在那两天把一生都活完了。
3、大自然永远是神秘而让人敬畏的,珠穆朗玛峰最恰当的比喻不是纯洁的圣女而是不可侵犯、诱人犯罪的美艳女郎。
很小的时候看的,还是在试映会上。。
内容很多都不记得了,但是记得最后雪地上那大大的一滩红,记得爸爸让哥哥割掉绳子。
一直很纠结,用更多的人去换不知道是否还活着的几个人的生命是否值得。
记得貌似遇难的最后只有妹妹一人活下来,而整个搜救最后只有6个人回来。
也许生命是不能计算是否值得交换的,但是想到死去的,特别是救援过程中死去的那些人,心中还是有种说不出的愤懑。
但是对于努力活下来的人,去计较这种得失似乎又是不公的。
哥哥:救回妹妹,抱得美人归,这波不亏!
妹妹:死里逃生,和哥哥重归于好,这波不亏!
女汉子:50W到手,还捞了个汉子,这波不亏!
老头:找到媳妇,替媳妇报了仇,这波不亏!
其他众炮灰:去特么的爬山做广告!
去特么的硝酸甘油!
去特么的被人复仇!
去特么的猪脚光环!
我们命都没了,亏出翔啊!
观众:6救3,9人剩仨。
编剧你出来,我保证不打死你!
编剧:隔壁大兵瑞恩8救1也剩仨,你们凭什么打我...
呃.....我多希望给你个五星,是个好电影.....可惜经不起推敲,K2,乔戈里在新疆,属于昆仑山脉,电影却是巴基斯坦喜马拉雅山脉....还有,男主能不能别在海拔7300米还跑得和一只兔子一样,这个太假了吧......
太!烂!了!对于片子一向很宽容的我终于知道了什么叫烂片,编剧完全胡来,完全想当然,想死人就死人,主角有决心救妹妹没本事做孤胆英雄,搭上那么多条命靠着主角光环实现了所谓的圆满结局,这就是所谓的美国价值观呵呵呵,多命换一命值不值得个人心中自有答案然而此剧给出的答案完全没有说服力
初中看的。。
记得切断绳子时的祷告
有些事终究不完美,或许放弃才是最好
在大蜀山下一起看的,很有感觉。
虽然是难度最高的K2,但没有绝命海拔恐怖,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雪崩的画面不知道是从那个纪录片截过来的,反正我是看不下去。
多年前明珠930看過,民主黨垃圾宣傳片,抹黑德州人,抹黑保守派,抹黑印度抬舉巴鐵,女主醜到爆,男主就一個woke表情到尾,垃圾中的垃圾。
他们两真不像兄妹,那个亲密劲跟情侣一样
生死之间的抉择,放大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
登山戏和亲情戏都无比恶俗套路,和国产主旋律有一拼
全程低级错误强行便当。炸药是一定会漏的,哪怕基地里密封的炸药也是会漏会炸的。冰镐是一定只打一个,一定撑不住要拔出来的。登山绳是豆腐,拿刀一碰就断的。种种种种侮辱观众智商。最终死了一群人就为了成就仅剩的男主、妹妹、情人这一小家庭。太俗了吧!
2009-10-22
做的还是比较逼真的。
父母是我们一辈子追逐的偶像是我们第一个老师教懂我们什么是真谛我们的桀骜我们的倔强终会有一天忽然的明白总会有那么一天而兄弟 姐妹间的那种特别的感情我想现在不再有人能体会得到了我庆幸我能有一个那么特别的姐无法想象在我生命中少了她会变得多么的遭那种骨子里有着相同的基因那种肌肤下里流动的相同的血液铸就了对彼此信任信念... 极限的源泉!
一切以牺牲他人来换取自己目的的人都该死。ps,有必要这么一波三折嘛?!
忽略剧情设置。在极限的条件下,我们直面生死,所接受的是最直白的灵魂的拷问。面对残酷的自然条件可以有侥幸心理么?为了无法确认的生死你愿意坚定地走上一条施救的道路么?为了赢得自己的存活几率你会抢夺他人的生存机会么?而像是割断绳子牺牲自己只能是血浓于水的人或参透生死有大爱的人才能做到的
导演故意的剧情安排让人哭笑不得
妹控为了救自己妹妹而祸害一群人的故事。男主没有策略和经验,有的只是用爱发电和无能狂暴。
比自然跟恐怖的,是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