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的爱情

1980年代的爱情,Love in the 1980s,1980s' Love

主演:芦芳生,杨采钰,李舒桐,马书良,朱颜曼滋,李虎城,柴蔚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5

《1980年代的爱情》剧照

1980年代的爱情 剧照 NO.11980年代的爱情 剧照 NO.21980年代的爱情 剧照 NO.31980年代的爱情 剧照 NO.41980年代的爱情 剧照 NO.51980年代的爱情 剧照 NO.61980年代的爱情 剧照 NO.131980年代的爱情 剧照 NO.141980年代的爱情 剧照 NO.151980年代的爱情 剧照 NO.161980年代的爱情 剧照 NO.171980年代的爱情 剧照 NO.181980年代的爱情 剧照 NO.191980年代的爱情 剧照 NO.20

《1980年代的爱情》剧情介绍

1980年代的爱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曾经,关雨波(芦芳生 饰)是学校里唯一一个考上了大学的高材生,他的名字因此响彻校园,成为历史。如今,四年过去,命运让关雨波再次回到了闭塞的小镇之中,成为了一名镇政府的工作人员。本以为能够逃离这个封闭的世界,哪知道转了一圈之后却依旧回到了原点,关雨波感到现实是如此的讽刺。 失意的关雨波只能向酒精寻求安慰。某日,他意外遇见了如今在供销社上班的成丽雯(杨采钰 饰)。远在学生时代,关雨波就喜欢上了成丽雯,后因为分隔两地而渐渐淡忘了这段感情。如今旧梦重温,关雨波内心里对于成丽雯的感情蠢蠢欲动,可是成丽雯却对眼前这个颓废的男人态度冷淡。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微笑在我心杀死伊芙第一季命运与愤怒便利店新星陆小凤传奇之铁鞋传奇因为爱情有多美你是我的永恒星辰兼并我失去的爱大学航空炸弹客风之国Re:从零开始的休息时间爱在人间炭疽第二季追凶者也死者的天启电子管终成寡妇密战琴麻岛的海少女法哈好汉的梦寻侠英雄传之伏虎百鬼夜行抄网住你的心握住我的手赤火追缉艺术对决超级大英雄步步惊心

《1980年代的爱情》长篇影评

 1 ) 如果……

如果有一段类似无奈又痛苦的爱情;看完后纵有五谷杂味却什么都说不出来……如果有来生,渴求再来一次这样的痛苦……哪怕,依旧遍体凌伤看了第五遍才来说点什么,心情真的好复杂……只有在深夜人静独自一人的时候,才敢独自偷偷的带着耳机看。

他是幸运的……她是美好的……尽管,结局让人遗憾的窒息,但是,拥有过,总比没有经历的好很多不是吗

 2 ) 为什么要准备好纸巾

看得上影节金爵竞赛场,编剧郑世平老师和两个主演都来了。

片方还为每个观众准备了一瓶矿泉水,好感动,看来他们知道我们这些穷逼看电影的中午买了面包填饱肚子就没钱买水了,好渴,我先猛灌了两口。

没想到的是,这瓶爱心水却为后半程我对电影的观感立起了高高的flag。

开场主持人就讲,电影还没开场,要买纸巾的朋友们可以先去买包纸巾。

我摸了摸口袋,心想,恩,纸巾我还是有的,您就放马过来吧。

郑世平老师接话说,对对对,大家赶快去买纸,因为我们这部片子呢,是非一般的感人,特别是那如诗如画又刻骨铭心的八十年代的爱情故事。

听荃萎人士们这么一说,我觉得可能电影第一个画面出来我就要开始哭了,这不,鼻头已经酸了。

不知道是被什么东西酸的。

片子的导演霍建起,我很喜欢他的那山那人那狗,一个大山邮递员和他狗的日常,这部片子似乎也是讲大山里面的故事。

坐我后面一排的有许多外籍人士,想必他们一定会喜欢吧。

尽管现在大家都很反感中国电影贩卖中国特有的山水风光风土人情取悦老外,但你们不同意喜欢外国片中的异国风味吗?

哼~电影终于开场了,哇哇哇,大荧幕上那如油画般质感的人物景色丝毫不出我意外的,惹的后排的城里人发出类似bravo的激动的呼吸声。

渐渐地,我被电影的剧情吸引住了,女主是一个长相酷似巩俐的小镇杂货铺贩卖员,高中辍学的她却有着大学生难以企及的品味,现在的大学生只知道综艺美食追星,人家虽然年纪轻轻就接手了杂货铺,却订阅大众电影和收获的杂志,读泰戈尔的诗集,连织毛衣都要学着三浦友和的样式,啧啧啧,难怪男主会看上她。

哦,不,其实男主高中就向人家表白了,但是女主却没给他答复。

男主也是幸运,即使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一个闭塞的小山村,还有一个初恋在守身如玉的等着他,简直就是主角光环加蛋的待遇啊。

慢慢的,男主撬开了女主的心房,原来不是女主不喜欢他,而是不能喜欢他。

因为女主的舅舅是文革期间逃离国外的右派,她爸是个桥梁工程师现在却只能在山顶编花篮。

出身不好的女主不能拖累男主,而且还毫无怨言的给男主烧洗澡水。

片尾,男主的调令终于来了,他能回到发达的城市,但他舍不得女主。。

真的好凄美啊,我以为电影要在这种难舍难分中结束。

灌的矿泉水也终于在膀胱里起了作用。

好~就让这苦涩的爱情故事由泪水化为X水一起冲进马桶里吧。

可谁知,故事并没有就这样结束,男主回到了城市却迷失了自己的目标,可能是因为没有女主纯洁的圣母光环净化他的心灵吧,我这么想。

终于,高中同学聚会,他们俩又要相见了。

可是这前后画风不一致,让我不能入戏,已经把注意力都转移到了憋尿上,你们快点重聚吧,要不我就要胗亡了。

可这时候的女主却变成了孩子他妈,一个死了出租车司机丈夫的寡妇,一个照顾瘫痪婆婆的苦命女人。

可此时的她仍是圣母,她用自己的献身,换来了男主的觉醒,然后接着回大山里去做她的苦命女人。

当男主终于混的有了名头,她的使命也完成了。

哇哇哇,真的好惨啊,电影结束后我要第一个冲出电影院,大泄一番,以此慰藉我憋闷的心情。

 3 ) 八十年代的克制与爱情 ——《1980年代的爱情》影评

电影改编自野夫的同名小说。

野夫是我最喜欢的散文作家之一,但他那种诗化语言的平铺直叙却不适合小说,所以尽管在看电影之前我已读过小说,但是因为时间久远加之缺乏高潮,因而小说给我留下的印象基本是空白。

所以,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可以说是不带任何被小说影响的主观情绪的。

当然,除了对野夫的偏爱以及片头看到编剧和总策划的名字是“郑世平”时的小激动。

整部电影最打动我的是取景。

据说取景地是湖北省利川市。

清新的自然山寨,蜿蜒流淌的小河,陈旧潮湿的木屋,温热的袅袅炊烟,古朴绵延的老街,还有土家族的跳丧与哭嫁习俗,有些硬气却不失柔软的民歌。

很多个镜头的构图和切换都有着恰到好处的美感,一帧帧都是绝美的风景画。

尤其是女主父亲所在山上的古寨子,烟雾缭绕之下散落一地的编织物,隔着屏幕都嗅得到空气的潮湿和清新。

取景和镜头技巧满分,接下来说演员。

女主杨采钰在这部片子里的表现倒是出乎意料,眉眼间颇有刘亦菲的气质,加上角色本身就是一个恬静温婉、不苟言笑的美女,所以驾驭起这种角色还算轻巧。

也因为角色本身不是那么考验演技,所以杨采钰在电影里的表现还算令人惊喜,至少把女主那种美人的骄矜、爱人时的克制和离别时的挣扎都表现出来了。

娇俏的身躯加上恬静的美颜,在山水风光的衬托下,举手投足都是一幅幅八十年代的海报。

相比之下,扮演男主的演员就有点尴尬了,个人觉得觉得男主的颓废和挣扎等情绪不应该靠凌乱的发型和胡子来表现,对女主那种求而不得的爱情也表现得过于现代化。

在我看来,八十年代的落魄知识分子,即使在表现颓废和买醉,也会在骨子里透着知识分子的清冽和骄傲吧。

电影的情节倒是一直很平缓,毕竟是文艺片,又是小说改编,于是甚至在一个多小时之中找不到一个高潮和戏剧性的冲突。

但是,电影毕竟不同于小说,即使是文艺片也不能只由好山好水来搭建骨架,更重要的还是情节的推进和叙述的手法。

电影大体的结构是这样的:大学生关雨波毕业后被分配到家乡一个偏僻的小村子里,偶遇了高中暗恋对象成丽雯,两人互生情愫但是关雨波还是因为回城而与丽雯分离。

多年以后关雨波经历人生最落魄时再次遇到丽雯,而再次被她拒绝和放逐。

在关雨波获得成功之后回乡寻找她,却发现她已经经受了人生太多磨难并因病去世了。

情节毫无可圈可点之处,估计这也是我读完小说几乎没记住什么内容的缘故。

既然是以时代作为背景的,那么在我的理解里更重要的应该是用人物的喜悲起落来映射时代的冲撞和变迁。

但是在电影里,“时代”反而被淡化了,八十年代到千禧年的过渡,仅仅出现在男主角的内心独白里和城乡的不同人文环境里。

(顺便说一句,觉得在电影里生硬地插入人物内心独白的表现手法真的很难接受,即使是文艺片也不行。

)八十年代,在我的理解里应该是一个孕育着时代剧痛的年代,六七十年代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闹剧逐渐收场,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大刀手起刀落,那么八十年代的年轻人应该还在陈旧封闭的克制和百废待兴的开放中挣扎。

但是电影表现的八十年代让我觉得脱离了那个它想要表达的具有独特烙印的时代,何况山水之间偏僻封闭小寨子里的八十年代,本身就缺乏代表性吧。

在电影里,八十年代的爱情是克制。

就像关雨波在火车上读到丽雯的信,她称自己将他“放逐”。

他们的爱情是与父辈的爱情作比较的,女主丽雯的父亲为了爱人留在了落后的小村里,从此改变了前程似锦的人生轨迹。

丽雯为了不重复母亲歉疚一生和父亲毫无用武之地的悲剧,在自己的爱情里极尽克制,将爱人放逐。

宁愿他在陌生城市里做一个闯荡无依的游子,也不能将他留在身畔山水之间做一个温柔爱人。

我不知道,这种克制的爱情是否真的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或者说我更愿意认为,这个爱情故事与其说是时代的代表,不如说是地域的代表,是大山与城镇的冲突,是责任与梦想的矛盾。

最后,依旧致敬野夫,尽管看完电影后我对这部小说仍然无感。

我想,除非是原本就属于那个时代的人,否则拥有再多史料的后人都无法对一个遥远的年代感同身受。

而对于电影来说,表现文艺和情怀,平衡情节和淳朴,终究是艰难的大课题。

 4 ) 80年代初的现代爱情故事

本片根据野夫同名半自传小说改编,也算是个“IP电影”吧,一听是霍建起导演的电影,心中不免多些期待,而且这个名字也非常“森系”,文艺又复古啊。

电影讲述的是被分配回家乡的青年翁小关偶遇初恋同学小关的故事,在公母寨的盎然与诗意中,这段感情慢慢萌芽,却未能结果。

其实这电影在我看来又是一个现代性的过去的故事,就是换了个年代和画风的青春片,说是拍出了60年代人的青春,但我不肯相信这是60年代人的青春,我爹妈就是那个时代的,没听说过他们的爱情是这样的。

电影整体问题并不大,但真实性真的是欠考量,尤其体现在诸多细节上。

先说台词,前半段在山里县里那些插科打诨的人物台词简直了,有讨好现代观众的嫌疑,我承认它确实有点意思,但我不相信八十年代初的县城人能那么开放,说个话分分钟要“结扎”别人,要是我奶奶听见了肯定会鄙视这部电影的。

再说男女主角之间的一些对话,男生油腔滑调我都觉得ok,但是“这是第二次你把我放逐是个什么鬼!

”琼瑶剧吗?

当时我一口血都要吐出来了,尊重一下观众观感好吗,哎呀掩面而泣。

再者,男主角离开山里之后的每一场转场都挺突兀:好端端的就进监狱了,然后居然一句话带过,好端端的就同学聚会又见面了滚床单了,而且丽雯居然吃的是汉堡,没记错时间的话应该是九十年代初吧?

九十年代初一个司机的遗孀居然会选择汉堡做夜宵,我也是有点醉。

虽说不能太在意细节,但往往最令人跳戏的就是这种细节。

还有好端端的两人就失联了,男主角就北上了,然后丽雯就领便当了,后半段完全毁了前半段“一盏灯笼照亮山间雾霭和桥下流水”的诗情画意啊!

依我看这电影完全没必要后面哔哔那么多,两个人公母寨一别自此画上句号是最好,现在看来真的是有点虎头蛇尾了。

最后,谈谈片中串入的民俗“哭婚”和“跳丧”。

老实说这确实是我第一次在荧幕上看见这种古老的民俗,有它的意义,导演处理的也很不错,但是男主角的“解说”让我觉得有那么些刻意了,感觉这些民俗不过是一种视觉奇观罢了。

表演一下配乐,选了小娟和山谷里的居民,很不错,非常符合影片基调,尤其是《永隔一江水》这歌用的妙,这场戏也拍的走心,看样子捎带一点文艺气息的国产电影和民谣小众歌手搭伴是趋势,不错,希望还能更好吧。

 5 ) 河的第三条岸

青山绿水畔,薄雾缭绕间,女主划动着玉足向水中播撒着涟漪。

一旁的男主洗着脸,言语间隐含着对女主的爱意。

女主不动声色,男主将溪水撩向女主,女主也用脚将水撩向男主,欢声笑语,水花四溅,心花怒放,情不自已。

本以为二人会走在一起,本以为有情人会终成眷属,但却响起了这首歌《永隔一江水》。

这也许就是1980年代的爱情,双方都心知肚明,二人也彼此深爱,但都发乎于情,止乎于礼。

谁也不说破,谁也不越界,就像上学时桌上的那条“三八线”,二人的感情永远隔着一江水。

“明天,公车一来,我就要走了。

”“那我就不送你了。

”多么决绝的回复,掐灭了男主最后表白的勇气。

关上房门,女主倚着门泪流不止。

男主到了城市,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或许让他没有太多闲暇去思念远方的爱人。

但女主过着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这首歌多么像女主的心声,多么像那无数个思念的夜晚,从黑夜到黎明,等待,等待得心都要碎了。

她多么希望男主能留下来,多么希望男主能回来。

然而女主是矛盾的,她希望她心爱的人能有一番作为,而不是待在这穷乡僻壤中了此一生,况且他是大学生,他需要更大的舞台。

同时女主还受到父母的遭遇的影响,他不想拖累男主,不想男主重蹈她父亲的覆辙。

她拒绝了男主的爱意,她的生活和希望,总是相违背。

从此,她和男主是河两岸,永隔一江水。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种思念,却还得装着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种思念,却还得装着毫不在意,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给爱你的人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电影里,男主喜欢泰戈尔的诗,女主喜欢舒婷的诗。

而二人对待爱情的态度似乎就像上面两首诗一样。

女主的心在男主身上,希望男主有自己光明的未来,而自己不希望成为男主事业的阻碍,只是默默地支持。

而男主表达出自己满满的爱,换来的却是女主冷漠的回应。

这也许是二人不同的爱情观,这也许这时代的悲哀,乡村与城市,爱情与事业,门第与地位……都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

男主最终和女主成为了河的两岸,男主收获了事业,却没有收获爱情。

女主在艰苦的乡下生活和悲惨的命运中英年早逝。

拥有与失去间,让人感到满满的遗憾以及无限的哀伤。

若能赶上如今的时代,二人多半会双宿双飞,在另一个城市开启不一样的人生。

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是可以挽留的,但爱情是可以挽留的,只可惜,他们都没有逃过时代与命运的安排!

河难道只有两岸吗?

人生难道不是出人头地就是寥寥此生吗?

爱情难道只是相互拖累不是相互扶持吗?

男主的经历告诉我们不是的,他需要爱情的滋养以及精神的支持,女主又何尝不是呢。

他们若能鼓足勇气,给彼此一个机会,或许他们能找到河的第三条岸,也许那是一叶扁舟,载着他们的生活与希望,顺着河水静静流淌。

 6 ) 走得太远

当一个人走远的时候,总是需要回头看看,看看自己来时的路。

看看足迹,是不是一直以来的初衷。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被沾染和麻痹,被时间裹挟,被迷蒙,被笼络。

已经不知道要的到底是什么。

不知道谁对自己是真的好,真的合适,是这个让人惶恐和压抑的社会和时代,还是自己那个被不断膨胀的内心,让人一路走来,跌跌撞撞。

清澈,淡然,恬静,整部片子就是一个世外桃源的基调。

是不沾染尘埃和世故的清新,自然和时代的基调格格不入,所以才有些许的人有着陡然的共鸣。

那个石板街,就是我小时候的记忆,那个温暖的,美丽和独立的女孩,就是那个初衷。

那已经成为了永远的回忆。

自从远离故土,就已经忘记自己,只是一味的匹配,迎合,只是被粉饰和虚假的东西相邻相伴。

若有记得亲情胜似一切的训导,便不会终老一生的孤独,有毫不背弃初衷的执意,便不会有已然沧海的遗憾。

有能沉静不受沾染的品性,便不会在浩荡红尘里纸醉金迷的纵容。

本真就是一首诗,现在变得被资讯和诱导变得貌似强大和威武,也变得支离破碎和分文不值。

也只有霍建起这样不食烟火的导演,可以一再的执导这样悖逆现实价值观的片子。

汹涌来的是平静的源头,是青石板街一样的巷落,是那个总有迷人沉静和动容的女孩,在那个季节里绽放,纵然总是经历着难以理解的命运嘲弄。

我们都喜欢不温不火的爱情,都喜欢25岁之前那样的诉求和信仰,都喜欢朦胧、委婉和含蓄的美,因为这样的如诗如画的景色只能存在记忆里了,不复见于现实。

过去虽不尽然都是美,未来也仍然不代表更好,可是那些曾经留存在最最深层的记忆和遐想,只能由我们怀想。

也就是走得再远,仍然要重温,归零,并且坚守。

 7 ) 五星给自己眼中的年代和爱情

再美好的年代因为终将过去,而变得无比留恋;再真切的爱情因为错过,而才能动容完美。

坦率讲这不是一部制作出色的影片,感谢大水推荐一部因人而异却正好切合的影片,得以在银幕上体验到了最接近家乡的山色溪响,父母一辈年轻时的时代情绪,武汉读书的经历,给同桌留一封不署名的情书。

大概正因为那么多的相识感,在城市中打拼立足却时常感觉盲目的自己居然有些感伤。

为了回到正常的生活,所以只好在最后佛系地感叹一句:原来一切都是因为执念,赋予了一些意料之外更多的意义。

感谢幸运的我们,既承接着那个时代的尾巴延续着它质朴的气息,又在体验一番天翻地覆的改变后更加珍视起时光与当下同样的美好。

 8 ) 有一种G点叫做年代

文/梦见乌鸦《1980年代的爱情》,是小弟在大银幕上第一次看霍建起的作品。

野夫的作品很早以前就看过了,早已熟悉的情节不再探究,只关心画面能否展现那些美丽的文字和潺潺的情感,寂寞的年代风景美丽如画,犹如八十年代那美丽而隐忍的爱情。

从电影的片名来看,电影应该不会卖座,在这个商业化市场的年代,每部电影必须沾染一些世俗的铜臭,如今的观众都是以90后为主的青年观众,谁会关注自己出生前时期的爱情呢?

而从电影的主创来看,霍建起+野夫的组合,又是那样具有文艺质感。

让这部《1980年代的爱情》的文艺片质感显得尤为突出。

电影公映第二天去看了电影,场次几乎找不到了。

不为电影所面临的市场困境感到无语,因为这是大环境所趋,该片又不是个例,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更何况这部电影不像王小帅、贾樟柯那种现实文艺,而是骨子里面的那种纯美的文艺,就像看一部清新的小说一样,在这个浮躁的市场面前几乎注定了其命运。

然而这部电影迄今为止口碑还是有一定争议的,因为电影故事很简单,简单到一张横格纸就可以搞定。

不过电影乃是我辈无法涉及到的领域,也正是造成本片不被主流观众接受的原因之一,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该片本身的价值。

电影延续了霍建起一贯的纯美风格,每个镜头都美成明信片。

故事本身和叙事手法都隐忍写意,整部片气氛压抑暖昧,克制成全。

风景寄情,两人情感互动皆与周遭景物相连,这些镜头都需要静下心来去欣赏,然而在爆米花的快餐时代,能否get到这个关于年代的G点呢。

其实本片有着一个很常规的卖点,就是爱情,爱情有刻骨铭心的、有甜蜜无价的、惊心动魄的、凄风苦雨的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都是如今大众非常欣赏的爱情表现形式,而但片中的这个爱情却有着极为特殊的质感,因为它过于太纯美,就像《那山那人那狗》中无数次走过的乡间小路一样,不惊起一丝波澜。

那个时代的罗曼蒂克就是这样简单,无欲无求,就像《庐山恋》中那充满争议的一吻,是一个时代的写照。

许多人的愛情在一些年月里因为种种原因被襟锢,被扼杀,空留一腔遗恨,这就是《1980年代的爱情》所要阐述的一种观点,融于山水之中的纯美,只限于特定年代才会有的魅力。

加上电影发生的场所,恩施土家族风景美丽如画,而那爱情都在土家族的吊脚楼里,在廊桥相伴明月里经历了岁月的咀嚼,不会令人产生爆米花焦糖刺激味蕾的那种瞬间愉悦感,取而代之的是这样有着特殊记忆的一群人所能品出的历久回味。

《1980年代的爱情》终究还是一部爱情悲剧,但它并不哀伤。

正如那个隐忍爱情的时光,电影提供了一个感受爱情的平台,感受美好的平台。

毕竟,爱情和时光都匆匆流走了,像山间溪水一样流走了。

可是,我们还在缅怀,缅怀我们生命中的毎一次感动和忧伤,而所能回忆起来的,就只有美好。

对了,电影的女主角,之前甚至记不住她的名字,她叫杨采钰,很像山口百惠。

 9 ) 关于新旧文化的思考

带着好奇的心理看了霍建起导演的《1980年代的爱情》,前半段迟迟不能入戏,但总体看完觉得并不应如豆瓣上评分那样低。

直至昨天看完了野夫的原著,才恍然大悟。

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影都来自于文学作品的改编,这既有一定的市场保障,但同时很容易就会带来口碑上的差评。

电影与文学之间,往往隔着一条海。

这海由每个观众各自的理解和思想汇聚而成,文字是抽象的,读者的理解各异,影像是直观而具体的,一旦与观众原有的想象与思考的深度不符,便会被观众无情的打入万丈深渊。

比如今天我看到的《1980年代的爱情》就是这样。

在电影里,我以为我看的是一部纯粹的爱情片,简单而纯净,回荡在山水之间,意蕴无穷。

只是看完后我仍有疑惑,为什么男女主人公不能够在一起?

“1980”这个年代又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总觉其中还有些深味,只是很难从美丽的山水影像中体会出来。

后来看野夫的文字,才发觉“哦,这原来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啊”。

与看电影的过程不同,在看书的前半段时,就让我深陷其中。

没有经历过文革的时代,只能从各类艺术创作中断断续续地了解一些。

就像电影里的台词,总让我觉得在那个时代,无论是个人的小事、大事,都离不开“组织”,离不开政治。

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面前,个人显得是那么的渺小,微薄的呐喊与反抗显得那么虚弱无力,毫无希望。

因此,直至今天,老一辈的书评或是影评人也好,总期待着或是认可着有一部作品能深刻地反映出时代的面貌,渴望着艺术作品能够扛起一定的文化输出的职责,而不是单单地表达那浮于表面的东西。

以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为例,为什么早些年的《红高粱》《秋菊打官司》等能得到影评人广泛的认可,而近些年的《山楂树之恋》《归来》等作品却得到的是广泛的争议呢?

毕竟时代不同,在国泰民安、追求和平发展的当今,个体自由和环境问题被推入社会的焦点,教育公平、父母子女的情感、爱情观念等成为现代人们议论的热点话题,国与国之间的纷争逐渐演变成社会内部之间和小团体内部之间的抗衡,个体成为世界的主角。

因此,当现如今青春片等表达个体追求与情怀的影片大肆泛滥时,是容易被一些老评论家所不认可的,而这就是新旧文化的碰撞了。

现如今有那么多人在翻唱《从前慢》,可谁又能真正理解这诗句中的时代含义。

从前那个年代,兴许需要等待个十年来的时光才换得一场岁月的美好,如今,生活中点滴的美好虽不时涌现,却常常被人们所忽略。

即便想要在电影作品中浓墨重彩地凸显一些简单的美好时,又时常被市场和学术所抛弃,只剩下诗和音乐还在默然坚持着。

现如今文化传播的手段日新月异,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快捷,事物都会存在好与坏两面。

好的一面在于,如果真的能通过这些传播手段去渗透文化中的精华之处,就像广告印象一样潜意识地去影响人们,这便不失为一种好的传播。

可是它危险之处又在于,这些传播的内容之中,若有大量的糟粕之处,加上它的迅捷变化,叫人难以分辨是非。

从前的人可能怕的是选择之后的结果,而现在的人恐惧的却是选择之前的决定。

有时觉得周围的一切就像云朵一样(也正好对应了“云端”),散乱一片,飘忽不定。

怪不得有那么多人感慨着想成为一棵树,扎根于土壤,只朝向一个目标安稳地前进。

自己也时常怀疑是应该朝着人群的潮流奔涌向前,还是应该放慢脚步,自顾前行。

可是,这前行的路又在哪儿呢?

又想起《双城记》里的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听老师说如果喜欢电影,对于生活就是乐观主义者;如果喜欢戏剧,那么就是悲观主义者。

虽然这话不一定对,但起码让我相信自己还是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那么就请继续相信善、相信美好、相信爱吧,未来在微笑着朝自己挥手呀。

(即将快乐地跑去听李健的歌)——写于还在对未来感到迷茫的某一天2015/11/17

 10 ) 郑世平的电影绝对不是1980年代的爱情

我是一个没有特别高电影和文学造诣的普通老百姓的后代,恰巧,父母们的爱情也出现在1980年代。

这是我第一次在豆瓣上写影评,手生,也不够格。

但仍旧希望书写一笔自己的真知灼见。

昨日以前大学的教授有多的电影节票,问我要不要去看。

我在此之前没有看过郑世平的书,完全是被老教授说“这是一部很虐的小说改变的入围影片”而去“自告奋勇。

”影片讲述了一个198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被分配到原籍下属的公母宅锻炼,然后偶遇神似神仙姐姐的同桌,同时这个同桌也是自己暗恋并且以荷尔蒙发泄后一直没有得到的任何回复的“女神”。

很可惜的男主角在1980年代的寨子里留着2012年的胡子已经2013年的发型,在1980年的川滇区域还有尼龙和POLO衫。

以21世纪的造型进入1980年的时间空间,如此的不协调,是观众第一印象。

乡镇府老旧的办公桌以及看上去很朴实的四川口音的老田并不能掩盖制作方和导演对主角形象塑造的失败。

你会认为一个穿着2013年品牌的POLO衫的男子操着一口北方口音是来自于1980年的穷寨子么?

接着在一顿莫名其妙的台词之后,女主角出现了。

供销社的女主角穿着民国初期样式的依附,并且印花斑斓,和周边来供销社买菜的村民形成强烈的反差。

(这倒和21世纪造型的男主角同样“靓爆眼球”)女主角看到男主角的时候,拿着的酒瓶就碎了,就碎了.....竟然就这么落地碎了。

既然女主角的爸爸可能是文革时代的被打成XX的人,那么你的衣服那么光鲜亮丽,在1980年代的村寨里,不是明摆着自己“招蜂引蝶”么,不是故意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审美做对抗么?

就像是“老子就是特别,你们嫉妒我家里牛逼的背景所以打压他,现在嫉妒我的美丽还要来打压我么?

不!

我偏不!

”一样,让人匪夷所思。

接着他们开始了编剧脑中只存在的美好的调情镜头。。。。。。

大致就是“女主角爸爸其实知道男主角的存在,以前也很看中这小伙子,现在自己日薄西山了还有个这个有前途的大学生毕业对自己女儿蠢蠢欲动简直就是再好不过了最好带着我女儿远走高飞飞过长江与黄河远赴大西洋。

”期间男主角的大学女友出差路过寨子,晚上因为“1980年代的人还不够开放”所以没地方睡最后只能去女主角供销社的房子借一宿。

然后看到了女主角这么漂亮就以女人的第六感感受到这女的一定勾引了自己男人。

寒暄两句后就自顾自睡了。

睡完之后梳头发时看到了舒姐的诗集,里面有自己大学男友的注明。

然后更证实了自己昨晚的想法,接着结合自己男朋友对这个穷寨子流露出依恋的神态推断出-就是你个老妖精勾引我男朋友。

但是编剧的时代是1980年代,那个年代我们只有赞美没有吐槽只有爱恋没有痛恨。

男主的大学女友似乎在15秒的镜头里领悟出了1980年代的人们之间的真善美,也明白自己敌不过这个美女抢不走男朋友的心,所以扑哧的就去告诉女主“姐,我们都很喜欢他对不对?

”最可怕的是,1980年代出的时候,男主的大学女友拥有了最好的WALKMAN,不管是爱华还是索尼或是松下的,反正有了WALKMAN.1979年第一台walkman被索尼造出来,1980年初就能搞到,这女的家里不是壕就是壕......(而男主大概就是所谓的直男癌晚期了吧。

)走之前,女主角送了她两瓶什么酒,她便将WALKMAN塞她手里,直接送给女主。

(喂喂,你简直壕无人性,其他绿茶婊以后还怎么装逼。

)故事在美好的依偎中戛然而止。。。。。。

因为男主要被调回省城了。

然后我们在男女主角标准且略带北方口音的生涩对白中结束了寨子里的故事。

我不知道这小说是不是郑编剧在阐述自己的经历,但是生涩僵硬的对白以及混乱无章的对白逻辑实在让人觉得很像是大学生作品。

中间参杂了一些你浓我浓的诗词就好像“下雨天巧克力和音乐更配哦”一样让人无语。

接着男主就回省城再接着下海了,风生水起再一败涂地。

接着中学同学聚会,大家在很豪华的带休息间的大包间里吃喝。

然后女主最后来了,看到落魄的男主先是带他回炮房酒店,为什么说炮房酒店因为那酒店的装修和灯光就像三线城市的XX情侣主题公寓一般那么乡非。

男主喝的一塌糊涂,女主被他吐了一身后就穿了很保守的打底衣。

男主酒醒后看到她还在帮她洗裤子,就上去OOXXX了。

OMG,编剧你前90分钟的戏都在展现一个毫无弱点满是空灵的女神形象,接着最后10分钟就被男主推倒了,我真的无言以对.....1980年的你记忆中的女神就这样被你干了么?

这就是双方爱情的结晶么?

OOXX后,女主挂了。

在跳丧这个传统文化仪式里男主阐述了很多他自己的东西。

知道影片结束,我都不曾在男主27岁血气方刚的脸上看到一点社会历练的痕迹,而女主在影片里的遗照都像是19岁的玉女一般清新脱俗。

简直不可理喻......总而言之,21世纪的造型+2000年的对白+1980年的风景+1960年生的人的记忆+2015年的粗糙制作≠能叫座又叫好的电影。

同时霍建起先生缺乏镜头语言的分镜也让在后排的老饕观众觉得更像是微电影里面的校园爱情。

或许选角的安排都是投资方来,或许这份爱情远比电影本身要多的多的多,但是影片缺乏信息素给观众、纯粹靠景别和利川市的风景堆砌出的纯真感简直就是侮辱自己的小说。

电影终究是电影,小说能表达的,电影不一定能达到。

但是小说表达不了的,在不更换编剧思路的情况下,更不可能达到。

这不是1980年代的爱情,只是郑世平先生对于小说里那个记忆中的女神,故意被忽略去缺点后,片面的电影展现。

最后的最后,吐槽一下郑先生在现场高呼大家多多点赞。

不足以赞的,求也求不来。

还是把美好留在小说的记忆里吧。

《1980年代的爱情》短评

公映

4分钟前
  • pipboy
  • 还行

看不太明白。。。

7分钟前
  • ✟卡淡
  • 很差

旁边烫发女士一头发廊染发剂的味道让我几近昏厥,后来男主角上厕所的片段拯救了我,这是一个有味道的镜头!

10分钟前
  • 张秀才味羊汤面
  • 较差

我觉得这部电影很好啊,为什么评分那么低?

11分钟前
  • 15975770427
  • 推荐

只要画框中男女主角不出现,凡事都好商量,看看小镇风貌,览览溪涧绿林,倒也快哉。二位的念白和表演都太涩了,横向一比颇感张国师调教演员功力之深。有人说本片旁白纯属无病呻吟,这一点不敢苟同,明明有病啊,而且还是1980年代的文艺癌。

13分钟前
  • Obtson
  • 较差

#SIFF18#平庸

15分钟前
  • 705K
  • 还行

取景满分~!

18分钟前
  • 东篱
  • 力荐

女主憋屈的厉害

23分钟前
  • Van
  • 还行

人物有点矫情,不像八十年代的味了,多加1星是因为场景道具还原不错,真的是那个年代消逝的回忆/二编:多加1星,风景和音乐太赞了!但是人物和剧情真的是硬伤,真的好想给4星,多鼓励这样的片子多一些,可是…/三编:决定给4星,因为都是小娟作曲的…顺便鼓励这个类型片,说直男什么的是你苦情片看少了

27分钟前
  • 雪樱花
  • 推荐

直男癌中年伤逝,后半段拍烂了

28分钟前
  • 迩多
  • 较差

首先女主选的好,那种清纯纯欲风很适合小镇姑娘,脚很美,男主是败笔,气质不符,再一个,片子的山水意境很到位,旁白很矫情,不好。后半段有点跑偏,同学聚会,皮皮到了心中的女神,反而破坏了之前营造的发乎情止乎礼的纯纯欲动,就感觉男主兜兜转转在接触丽雯就是为了睡她,几分钟的释放,然后就心神复苏了,跟《我的青春期》里男主终于睡到了自己当年的暗恋女生一样,无所谓离异,丧偶,生子,能有朝一日就满足了,败笔。小说没看过,不评价。

31分钟前
  • 丽地呼声
  • 推荐

男女之间念腔对白也是醉了,你们是在作诗吗?神烦男一号,读野夫原著也不是这个样子啊。圣母拯救文艺渣男,555~两道招牌被毁的干干净净。构图不错

35分钟前
  • bird
  • 很差

很不错啊ლ(°◕‵ƹ′◕ლ)

37分钟前
  • 鹿包
  • 推荐

安静,文艺,前面有点清新,比较符合口味。

38分钟前
  • 阡陌
  • 力荐

请尊重原著!

43分钟前
  • 曹雨田
  • 较差

很美,处处都是景色;

45分钟前
  • David li
  • 推荐

不如小说太多。。。

47分钟前
  • bookbug
  • 还行

标漏,评价低

48分钟前
  • 驻马店凯鲁亚克
  • 还行

这片看到最后只能给三星。男主经历的所谓爱情悲剧根本无关乎年代,第一次告别还可以有些时代命运的无奈,第二回就纯属不开窍不负责的白痴作为,还矫情什么,可惜了前半部分公母寨清冷朦胧的诗意时光。这部电影主角该是丽雯,一个女子年纪轻轻便如此通透,脱落凡尘又根植生活的文艺气,真是迷人啊。杨采钰演技也好,气质浑然,演出了角色的层次感,相形下男主像个泛泛的串联时间线的符号

50分钟前
  • 光影一路同行
  • 还行

几十年的暗恋和爱恋不及一夜的大保健,故事会或者知音里老套的意淫故事。拍给没什么追求已经被生活强奸的体无完肤的中年人的。

52分钟前
  • 白衣沽酒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