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不想写,看了几个影评,我真的想呸他们一脸,他们只看到最后诺曼的选择,感觉别人的幸福都与他无关,这得多狭隘的想法。
首先诺曼很忠诚,对自己的工作很忠诚,不管是冒昧拜访,还是努力与人建立联系,尽管用了很多不好的手段,哪怕在夸大其词,都是工作需要。
尽管多次很尴尬,多次被人拒绝,甚至被人赶出来,他都笑笑,乐观面对,这里看到了他对工作的忠诚。
其次诺曼对人性很忠诚,确切的是对人性有自己的坚守,在周围工作的犹太人同事需要钱的时候,他挺身而出,你说他因为成为总统朋友显摆也好,说他因为他投资总统成功了有些吹牛也好,他依然挺身而出。
他在作为沟通时,答应别人的事基本全部努力完成,帮助总统儿子上学,帮助外甥取得天主教的征婚,帮助这群犹太人同事筹款,帮助投资商挣钱,这是一个环,诺曼自己主持建立的环。
诺曼死于一时的冲动,说下半身冲动也好,说瞎显摆也好,总之一面之缘的跟一个女的说他的工作的这一切,特别是跟总统关系的环。
他明知道这个女的在法务部工作,依然说的很详细,这说明他对他投资成功总统这个事太自豪了,最后被这女的摆了一刀。
最后各方都要打破这个线,还都要完成线上的需求,诺曼想了一个完美的办法,自杀,利用自杀把每个需要他办的事都给办利索,办漂亮。
这里就是我说的舍弃的坚守,舍弃了自己,幸福了这条线的所有人。
摸着奶自问,我们谁能做到,不管是付出生命,还是捐赠那1400万。
老戏骨的一笑一颦皆是戏,尤其买鞋赠鞋一幕,个中滋味,难以言说!
只是剧情上忽略(过度弱化)诺曼的“动机”显得有些不清不楚,甚至诺曼自始至终只有“一个形象”更是放大了这种疑问——动机?!
WHY?影片的高潮(也是诺曼的人生高潮)只是通过剪辑手法来表现,亦真亦幻。
正如部长所说的“摩天轮”效应,转到最低处,诺曼选择了“下车”,亦如小丑谢幕。
街边的长椅,滑入下水道的针药,微笑着掏出那包致命的花生。
结尾的献身甚至有些宗教的意味了。
或许政治电影就是如此吧,隐晦+忌讳。
“得要有人让这世界运转。
”约瑟夫·斯达在《波弗特》《脚注》之后再次寻找到一个很多影视题材会涉及但少有刻画的视角,一个政治掮客的戏剧人生。
作者在剧作和电影语言上招数还是挺丰富的,如果展开可以形成一季政治剧的素材被很好的浓缩为不到两小时的电影,行之有效。
同时在冷幽默之中并未丧失自己一贯的人性关怀,自然不刻意。
理查·基尔奉献了长久以来最好的一次表演,一改政治掮客面具化形象,生动且厚重。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看的电影。
片尾的5分钟每一个镜头都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触,天才,总是最疯狂与最执着的人。
诺曼的名片上写着诺曼谋士,无数次自己拿起名片的承重与他人拿起时的轻视,当诺曼双膝跪地让艾歇尔穿上他驻足的那双皮鞋时就注定了他的命运。
这部电影超出了我的想象,看完数不出的五味杂粮。
好的电影需要仔细的去看。
为诺曼致敬,也为现实蹉跎,更为那命运的安排惊叹。
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一个不合格的掮客 一个自不量力的圣人 以为自己制定了一个所有人都会受益的关系网 通过搭讪的方式挤入上层社会 利用人性的弱点来完成自己的野心 最终又好死不死被他人以及自己坑死的故事 本不喜欢看惊悚片 但这是少有的一部让我看完后还不惜余力地一口气把所有影评都看完的片子 真的挺让人五味杂陈的 钱权做主的世界 你再打肿脸也充不了胖子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 都不要撒谎 也不要高看自己 再精密再完美再运筹帷幄的计划也不如变化来得快 也再次清楚的反应了人性是多么靠不住的东西 但他最后宁可自杀 也要忠于他自己所相信的东西 曾信誓旦旦作出承诺的人 也不愿背叛自己 挺有教育性意义的 黑色幽默的形式把人性的自私自利阴暗面和社会的现实讽刺得淋漓尽致 各种尬聊情节真的尴尬到让人忍不住想快进 美国社火阶层固化严重
没错,现实中有很多类似诺曼的这类所谓“顾问”,而且并不惹人喜欢。
因为总是在利用各种关系,谋求一些利益。
这些人不属于实干家,而更像空手套白狼的投机者。
但是在这部电影当中,诺曼有很多值得肯定的一面。
第一、诺曼对待任何一些人都很热情,即使对方并不十分待见他。
尤其,对那该死的法务官,也热情地介绍了自己的工作,尽管对方是不怀好意地在利用他的热情,来实现她的“成就“。
第二、诺曼对自己的朋友保持忠诚,不出卖朋友,为朋友竭尽所能。
他用生命维护了自己总理朋友的地位和荣誉,到临死之前也为教堂拉来了赞助。
但是教堂的拉比对他如何?
认为他不值得相信,要他写书面承诺,追问捐助者。
第三、在影片中,诺曼并没有利用这些内幕消息而为自己赚钱。
他把1400万(或者700万)巨款用于所谓“好友”的教堂收购款上。
当然,诺曼也说过很多小谎话,不断地攀龙附凤,不过在关键时刻可以舍弃自身,保护朋友,这是令他最值得尊重的一面。
我觉得电影并不是要给观众一个彻头彻尾拙劣的捐客形象,而是描画一个有些惹人厌但又值得同情的诺曼。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可能或多或少的当过“诺曼”,和陌生人聊天打交道时总喜欢把自己认识或不认识的大人物脱出,显示自己的不寻常的人脉。
这样做也许是想显摆一下自己,也许确实是想通过人脉帮助别人,也许还是为了酝酿另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
但这些人脉有多少是真心实意的?
有多少是为我所用的?
又有多少是彼此利用的?
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影片中的“诺曼”是善于利用人脉的掮客,也是一个被人脉利用的掮客。
他并不高明的交际方式和絮絮叨叨的表述方式,确实令人生厌也不值得被人喜欢。
“诺曼”为了实现推销自己的计划不惧怕别人的冷眼相待,受辱时也不知道生气为何物,只知道一路死磕到底。
去利用人脉的“诺曼”,被人脉利用了,丧失利用价值的“诺曼”最终被抛弃在公园的长凳上,孤独的等待自己用花生来了结此生。
悲哀啊!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附着影片中诺曼的影子,或在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操劳奔波却始终碌碌无为,或在夜深难寐时却无一个可倾诉衷肠的知己好友。
诺曼并算不得上是一个成功的掮客,努力,碰壁,继续努力,继续碰壁,再次努力,再次碰壁,这似乎就是诺曼每天工作的日常。
他做不到八面玲珑,大人物对他不屑一顾,社区里的犹太同胞们也视他如空气;他做不到口吐莲花,谈吐甚至不及一个服装店的黑人销售员,只会重复撒着一些诸如我去世的老婆曾是某人保姆的蹩脚谎言。
但他却是一个称职的掮客,无论失败多少次,依旧一直在坚持推销自己。
年过六旬,继承了一笔并不小遗产,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却如此拼命,追究其动力,无非是因为他很喜欢或者说很享受自己被别人需要的那种感觉吧。
茕茕孑立的他无法从家庭中获得这种需求,只得投身与社会,在挣钱的同时享受作为一个“利他主义者”所带来的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说服工作彻底失败后从宴会被扫地出门,落寞的他在教堂诗唱班排练歌声中抬头睹见了大厅正中的镌刻着捐赠者的名字的壁碑时,眼神中尽是艳羡。
谁愿意当一辈子当一个无名之辈呢,谁不想将自己的名字刻在石头上永垂不朽,留下曾经活过的证明呢?
得了鞋子放完鸽子后喝得微醺的部长大人打来一通电话,语气里尽是感激与歉意,电话里像朋友般的交完心后,诺曼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朋友这个字眼,无时无刻不被诺曼挂在嘴边作为揽活的敲门砖,但他在内心深处却比任何人都清楚朋友这个字眼的价值。
因为他一个朋友也没有。
在此刻,我宁愿相信部长大人在收礼和酒精的双重刺激下至少是有那么一刻是将诺曼当作朋友而非利用工具看的。
至少此时的大人除了找诺曼倾诉下神在高处不胜寒的烦恼外,对诺曼看似是无所求的。
一个对别人无所求的人大概是可以相信的吧。。。
后来部长大人成了总理大人,在两次对诺曼有所求的情况下(儿子入学和保证仕途)再次对诺曼朋友相称,相较之下就令观众感觉如同做戏一般了。
其实无名之辈诺曼终其一生所求不过二事:帮别人也帮自己干成一件值得后世留念的事;找到一个能交心的朋友。
最后,诺曼通过努力挽救了差点要被变卖教堂,虽然只是在角落不起眼的位置留下一块写着纪念无名氏的壁碑。
还向总理大人许下绝不背叛朋友的诺言,默默为其背黑锅。
影片结尾,坐在在风雪中长椅上诺曼似乎感觉自己已经实现或者永远实现不了那两个愿望了,解脱般地抿嘴一笑。
至于他最后是否吃下那个颗花生,已经不再重要。
因为结果已经注定,他至死也是只能是一个无名之辈了,泯泯众生中占绝大部分的无名之辈中的一员,如同你我。
这是出让人大气不敢喘的戏,它精彩绝伦,是故事的魅力,演员诺曼的魅力,还有小人物共鸣带来的魅力。
政治丑闻远比娱乐丑闻来得迫切和猛烈得多,因为政治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影响,一位代表和平的总理倒台,那么他所主张的一切都会烟消云散,参考特朗普对美国医改的做法,这就是两个不同党派产生的互相分歧和敌视。
却带给了生活的波澜和故事的延续,试想,一项政策的颁布会引申出背后多少利益的牵扯,有多少人会涉入其中,这就像蝴蝶效应,蝴蝶的翅膀一记煽动,带起了沙漠中的尘暴。
大的决策离不开诺曼这样的中间人,他们起到的作用不仅是分享这块蛋糕,更是对多方利益的一次合理利用和共赢的基础。
没有合作就无法利尽其用。
非常精彩。
不愧是谋士,就是靠着脑子,快人一步的消息,永远掌握着主动权,可是导演把这样的人物塑造成了“扫地僧”,如果真有这样厉害的角色,怕是不会那么落魄。
但显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单,片中他所诉说的压对了宝,可能只是他一生贩卖消息的最大一次成功。
诺曼真心对待的总理从一开始对他只是敷衍和利用,谈何真感情。
借用一句调皮话,西方政治家撒起谎来,怕是连他自己都不信他说过的话,显然这已经是职业习惯。
颠倒黑白,且毫无底线。
人们不希望这样的人来领导国家,而事实上,就是这样的一群骗子(诺曼也是骗子),才使得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使更多人享受到共赢带来的福利。
那么,我们在道德上抨击的毫无底线之人以及顽劣的做派何以来解释这个无法解答的问题。
诺曼是一个不太合格的掮客,有一点人际关系,然而基本上都可以算是不太靠谱的,所以一开始只能非常落魄地到处说媒拉纤,谎言连篇地说我和某某熟识,到处自来熟地搭讪串门却被人不客气地拒之门外。
(第一章节基本就是各种杂乱的人际关系,看得有点晕,不好看,熬过去就好多了) 直到他搭讪到了以色列某个副总理级别的艾歇尔,拉关系的过程中强撑面子替他买了双顶级品牌的皮鞋,恰逢人家心理低潮期,所以对他还是挺感激的。
这笔水漂似的政治赌金却不料压对了黑马,3年后艾歇尔摇身成了以色列总理。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靠着和以色列总理朋友的关系,顿时人脉广开,诺曼达到了他事业的巅峰。
然后诺曼在一次旅行中好死不死地搭讪了一个以色列法务部的女人,大嘴的他在极力推销关系的过程中把和总统之间的关系都和盘托出,恕不料此人却是以色列的法官,觉得这个是贿赂行为进而对总理开始了贿赂调查。
期间诺曼也遇到了诸如犹太教教堂大楼回收,外甥要娶非犹太教女人,以色列总理儿子要进哈佛等各种杂七杂八需要掮客的事。
最后诺曼还被传讯要求出庭做以色列总理受贿的证人。
面临绝境的诺曼最后靠着一死却奇迹般的解决了所有的事情。
诺曼实在是个不太合格的政治掮客,虽然有热情,也有不怕热脸贴冷屁股的厚面皮,然而掮客的核心就是扎实的人际关系。
这个却是诺曼的阿克琉斯之踵。
他自诩的关系其实都不是很牢靠的那种。
即便和以色列总理之间的朋友关系其实也不能算亲密到同穿一条裤子那种,有事找总理还是有各种门槛的。
想当初如果艾歇尔不是在心理低潮期,如果他是个再成熟谨慎些的政客,哪里轮得到诺曼这种低级掮客拉关系。
而片子后期出现的那个马路掮客简直就是诺曼曾经的翻版,不过形容邋遢,更不上台面而已。
看着也颇为讽刺。
看有评论说诺曼最后是士为知己者死,我觉得其实倒还两说。
诺曼本就是个籍籍无名的掮客,孤身一人,到处受排挤,不受重视。
最初,给艾歇尔买单送鞋绝不是出于大方或真诚的交友之心,纯粹就是一场赌博。
后来突然间艾歇尔成了以色列总理,诺曼自然是心花怒放,受宠若惊,到最后连自己也相信了这是真正的友谊,死心塌地地要维护住这份友谊。
诺曼最后以自己一死成全所有人的好事,沧海一粟,只少了个微不足道的掮客。
你说他是好掮客吧,显然他的关系不靠谱,做事带着情绪;你说他不是个好掮客吧,他却居然连命都肯舍,来换得八面玲珑,大家美事得成。
一个真正的掮客永远只会是:没有真正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在这点上,诺曼显然觉得自己卑微的性命其实是渺小的,那么一切都说得通了。
黑色喜剧一枚,对人性阴暗面讽刺的政治小品。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loser,这厢阿谀奉承的主儿未必是最后的赢家,而你曾经看不起的人也许有一天会让你刮目相看,为什么你做不了大事,那是因为你智商多余而情商过低。所以到底是长袖善舞还是捉襟见肘?p.s.电影的配乐很精妙,可是电影节奏稍有拖沓
说Norman是掮客我觉得又不像,生活中的确是有动机不明但却又十分善良热诚的人,这种人有时候的确是会让人感到有些许尴尬,但事实上所有人都受益于他,不过可能放在政治角力中就会变成被牺牲的棋子了,理查基尔和利奥尔演的真好,然后这位导演的剪辑还是一如既往的有风格,没想到还能看到夏洛特甘斯布,配角们都很亮眼
很有意思的一部小品式政治黑色幽默电影,可惜掮客和总理间关系没有描述到位,使得讽刺差了一口气。
蛮精巧的,配乐、剪辑、剧情。
真是不爱看。这是什么?一个老骗子的忽悠记吗?
硬着头皮才看完,对政治实在无感。
Norman-Anonymous man, No man.
人设各种垮,剧情各种无逻辑....
当谎言都成真,我想只可能是巧合。
诺曼就像个小丑,最后只能以死来平息政治斗争。影片得意的地方是诺曼那几通电话,场景混剪,意境分明,很黑色幽默。配乐挺有feel,与人物性格形成异曲同工之妙。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交代诺曼这样做的原因。没能深入剖析,比较可惜。
在火车上大嘴巴,下车后被法务部女人揭穿那段可以说是很好笑了,一个怀着好心肠的“上帝之手”。
故事小众但主角是卑微的小人物气质,让我想起当初看果戈里小说的感受。我不想一句话总结为“欲望是通向成就的阻碍”,毕竟那种冷酷的根源是反人性,而主角却是普通人。我也曾有和他一样的时期,记者和顾问是漂浮的陷阱,让人忘了真相不是从高级酒店,而是从烂泥地里长出来的,爱只和脚底的一双鞋相关。
想不通一个混迹于政治圈多年或者说一辈子的fixer,竟然这么口无遮拦、天真,对着以色列司法部女调查员科普自己如何做fixer,如何拉关系,如何送以色列总理一双鞋??送的时候不知道这是贿赂吗???在政治圈交朋友以为是真正的友情?以色列总理(虽然那时还不是)得到送的鞋竟然感激涕零?不懂这编剧
一个在美国的王林,一个政治掮客的宿命。演员什么的都很好,就是拍成封闭式叙事的会不会更加有张力呢。
一个到处假装拥有无数人脉专门干空手套白狼的政治掮客(小喽喽都算不上),如果没有跟司法部干事说漏嘴,也不至于最后自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点没懂。难道是反讽?三星半。
峰回路转的好戏
不是很喜欢
What a show...
电影被分成了一幕一幕,更多一丝戏剧的趣味。太久没看Gere的电影,都忘了他是那么能演--对Norman完美的角色塑造让所有观众都在“读”他:他“fix”了所有,又好像什么也没有。大人物话事、一切靠钱权说话下,他竟然也是如此渺小孤单。
别说,还真没啥明星能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