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李·米勒

主演:凯特·温斯莱特,安迪·萨姆伯格,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玛丽昂·歌迪亚,乔什·奥康纳,安德丽娅·赖斯伯勒,诺米·梅兰特,詹姆斯·莫瑞,塞缪尔·巴奈特,恩里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23

《李》剧照

李 剧照 NO.1李 剧照 NO.2李 剧照 NO.3李 剧照 NO.4李 剧照 NO.5李 剧照 NO.6李 剧照 NO.13李 剧照 NO.14李 剧照 NO.15李 剧照 NO.16李 剧照 NO.17李 剧照 NO.18李 剧照 NO.19李 剧照 NO.20

《李》长篇影评

 1 ) 先锋女性LEE Miller: 从时尚模特到女战地记者,A photographer but a creator of history

1907年4月23日,Lee Miller 出生于美国纽约州。

20年后,她成为了一名时装模特,在各大杂志封面上算得上脸熟。

你很难想象这样一朵婀娜多姿在后花园中绽放的花朵,后来成为了战火纷飞中的铿锵玫瑰。

二战爆发后,Lee 毅然投身战地新闻工作,以Vogue 杂志记者和摄影师的身份,通过镜头展现战争的残酷与真实,成为那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战地记者之一。

她的报道不仅仅限于战场,还包括了战后重建以及战争对平民生活的影响。

作为一名女性战地记者,她在当时几乎全是男性主导的领域里打破了常规。

她拍摄了许多历史性的照片,例如记录了诺曼底登陆、巴黎解放,以及贝尔森集中营解放的场景。

Miller 并不回避战争的残酷,她的镜头往往对准那些苦难、伤痕和毁灭的景象。

她拍摄的贝尔森集中营照片尤其令人震撼,让世界看到了纳粹集中营的真实情况。

电影以访谈场景开篇,故事的讲述者正是故事的主人公,这也正对应了Miller 在历史中被授予的身份——“目击者中的目击者”随着讲述,画面由战前文艺复兴油画般的惬意,转向支离破碎,横尸遍野。

没有红色血腥,没有震撼的场面,本片导演采用冷灰色以及高密度,来呈现人们不复存在的家园,惨烈又压抑,观众甚至能呼吸到空气的凛冽和弥漫的硝烟,更大程度地还原Lee Miller 所记录下来的战后世界。

该片由Ellen Kuras指导,Kate winslet主演并担任制片人,导演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多年的资料收集,并与她的儿子建立紧密联系,Lee Miller 常被简化为“前模特”或“缪斯”,而忽视了她作为战地摄影记者的开创性工作,本片希望捕捉主角的复杂性;温丝莱特表示,LEE 是一个有缺陷但坚韧不拔的中年女性,执着于在战乱中开辟属于自己的道路。

“A middle-aged woman who was flawed, resilient, and determined to carve her own path during a tumultuous time in history.” —— Hanna Woodside(2024). Kate Winslet On Her New Film. GRAZIA二战结束后,Lee Miller 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后压力综合症 (PTSD)。

战时所见的苦难和暴行深深影响了她,她刻意的淡出大众视野,直到20世纪70年代,她的儿子 Antony Penrose 发现了她许多隐藏的摄影作品。

影片在整个结构以及结尾上对此进行了呼应,并使用超现实的手法,不得不说,导演是否有意的连结了那些珍贵照片的艺术视角。

Lee Miller 深受20世纪30年代超现实主义艺术运动的影响,合作过Man Ray、Pablo Picasso等超现实主义艺术家。

她最著名的照片之一是在纳粹元首希特勒慕尼黑公寓中的自拍。

在希特勒自杀后不久,Miller 和战友进入了他的公寓,拍下了她在希特勒浴缸里洗澡的照片。

这个场景象征性地结束了这个战争时代,象征了战争后的胜利与个人的解放。

Lee所处的时代,女性逐渐从家庭角色中走出来,进入社会领域,特别是在职业和艺术上的突破,她的影像不仅记录了战争的残酷,还展现了人们面对战争的勇气与坚韧,打破了传统女性角色的束缚,成为了一位先锋女性,她记录了历史,也终被历史所铭记。

 2 ) 帮大家补几张原图吧

1.早期经历:○李·米勒于1907年4月23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州的波基普西。

她的父母分别是西奥多和弗洛伦斯·米勒,父亲是业余摄影师,这让她从小就接触到摄影。

○然而,她的童年经历并不美好,7岁时在布鲁克林被一个家族朋友强奸,并感染了淋病,这给她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

在学业上,她也不太顺利,几乎被她所就读的波基普西地区的每一所学校开除。

○1925年,18岁的米勒搬到巴黎,在拉迪斯拉斯·梅德热斯的舞台工艺学校学习照明、服装和设计。

1926年回到纽约,加入了瓦萨学院的实验戏剧项目,之后离开家到曼哈顿的艺术学生联盟学习素描和绘画。

2.模特生涯与摄影学习:○1926年冬天,她在曼哈顿街头差点被车撞到,被《时尚》杂志的出版大亨康泰·纳仕救下,这一事件开启了她的模特生涯。

1927年3月15日,她戴着蓝色帽子、佩戴着珍珠的形象出现在《时尚》杂志的封面上。

○与此同时,她开始学习摄影,并逐渐展现出在摄影方面的天赋和兴趣。

她曾师从一些著名的摄影师,学习摄影技术和艺术理念。

3.摄影事业发展:○时尚与艺术摄影:在巴黎期间,她成为了一名时尚和艺术摄影师,她的作品风格独特,融合了超现实主义和时尚元素,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她为《时尚》等杂志拍摄了大量的时尚照片,同时也创作了许多具有艺术价值的摄影作品。

○战争摄影记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李·米勒成为了《时尚》杂志的战地摄影记者。

她勇敢地前往战争前线,报道了伦敦大轰炸、巴黎解放以及布痕瓦尔德和达豪集中营等事件,用镜头记录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类的苦难。

4.后期生活与影响:○战争结束后,李·米勒回到英国,与英国艺术家罗兰·彭罗斯结婚,并继续从事摄影创作。

然而,她的战后作品并没有得到像她的战时摄影那样的广泛关注。

○1977年7月21日,李·米勒在英国东萨塞克斯郡的法利农庄去世,享年70岁。

她的儿子后来发现并推广了她的摄影作品,使她作为一名杰出的时尚和战争摄影师的声誉得以恢复。

 3 ) 李

《李·米勒》是一部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著名战地记者兼时尚模特李·米勒为主角的传记电影。

该片由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演执导,并由一位极具魅力的女演员领衔主演,旨在展现米勒在战争中的勇敢与坚韧,以及她对摄影艺术的执着追求。

电影在视觉呈现和情感表达上都有不少亮点,但也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空间。

### 视觉与技术层面电影的摄影工作非常出色,无论是战时的紧张气氛还是战后的萧条景象,都被摄影师用镜头捕捉得恰到好处。

场景的设计和服装的搭配也十分考究,成功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

特别是在展现李·米勒作为战地记者的工作时,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黑白与彩色画面的转换,既突出了历史的真实感,又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效果。

### 演员表现主演的表现是本片的一大看点。

她不仅在外形上与真实的李·米勒极为相似,更重要的是,她通过细腻入微的演技,将米勒内心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初登战场时的不安与恐惧,到后来面对残酷现实时的坚定与勇气,再到战争结束后内心的创伤与挣扎,演员的每一次转变都让人信服。

### 剧情与叙事《李·米勒》的故事线清晰,基本遵循了李·米勒的真实人生轨迹。

然而,在叙事节奏上,电影有时显得略显拖沓,尤其是在描述米勒早期职业生涯的部分,可能会让部分观众感到有些沉闷。

此外,虽然电影尝试展现米勒多面的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但在处理一些关键转折点时,剧情推进稍显仓促,缺乏足够的铺垫,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故事的感染力。

### 主题与意义影片试图探讨的主题包括女性在男性主导领域中的奋斗、战争对人性的影响以及艺术的力量等。

这些主题本身都非常有价值,但电影在探讨这些问题时,有时显得过于直白,缺少了一些深层次的挖掘。

例如,关于米勒如何通过摄影来治愈自己战争创伤的部分,虽然有提及,但未能充分展开,留下了一些遗憾。

### 总结总体而言,《李·米勒》是一部制作精良、情感真挚的电影,它成功地向观众展示了李·米勒这位非凡女性的生平与贡献。

尽管在叙事结构和主题深化方面还有提升空间,但这部电影依然值得推荐给那些对历史、战争和女性主义感兴趣的观众。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李·米勒及其时代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作品。

 4 ) 凯特温斯莱特无与伦比的演出

李·米勒,一个勇敢坚韧,直率热情,温暖如同太阳一样的女人。

有一天尘封已久的记忆盒子被翻起,我们透过她的照片,看到她在那个女性重重受限的时代,扛起自己的照相机,义无反顾投入战场,因为她要拍摄战争,她要见证战争中的女性,她要记录她们,不要忘记,不能就这样轻飘飘地放过那些伤痛和罪恶。

太美了。

这个女人那熊熊燃烧的生命力。

仿佛可以点燃一切。

即使如此,她也被战争的罪恶烧伤。

经历过那一切的人不可能回到最初。

———凯特温斯莱特的演出,震撼人心。

我好喜欢她脸上的绒毛,眼角的皱纹,下垂的胸部,永远充满故事的眼睛。

我好喜欢她满是灰尘的头发,沾满泥泞的靴子,藏满黑灰的指甲,哭得发肿的眼眶。

我好喜欢她醉醺醺的大喊,皱着眉头抽烟,忍住眼泪拍照,为自己绝妙的主意大笑又在拥抱中哭泣。

绝赞演出。

 5 ) 强烈推荐女性视角反思二战电影

2024金鸡观影最震憾我的电影 Lee,尽管观影后搜索查找了一番才真正了解Lee Miller一生传奇。

影片聚焦二战时Lee Miller作为战地摄影师的经历,从直接参与 、见证战争残酷的女性视角反思历史。

在战争风云再起的当下,我个人认同并赞赏Lee Miller坚持一切暴行都要被如实记录并勇敢揭露,不仅仅是肉眼可见的血淋淋的战争与牺牲,而且还有常常被无视被忽略的各种隐形暴力与歧视,特别是普通女性作为战争受害者心理所遭受的巨大伤害。

同样,没有制片兼主演凯特·温斯莱特的坚持与推动,也许就没有这部电影。

就外形、年龄和体态而言,凯特与模特出身、二战时30多岁、身材削瘦的Lee Miller相差太远了,但是长达7、8年的热情投入,高超的演技,演出了人物的果敢勇毅,映后交流前播放了凯特金鸡独家问候视频,惊喜。

遗憾之一,电影改编自其子所写传记,以儿子追寻母亲真相展开,人物塑造略显单薄;遗憾之二,导演因各种原因没有如约而至,引发部分专门赶来交流的观众不满,幸好主持人和该片中方制作人访谈与问答环节给力,不虚此行

 6 ) 本片未能达到Lee从战场上发回的任何一张照片所抵达的深切与透彻

她是《Vogue》的模特,是曼·雷、毕加索、罗兰·彭罗斯的缪斯,被认为是世界排名第七的摄影师,二战时被派往战场,是第一位报道布痕瓦尔德和达豪集中营的记者。

结婚后成为家政女王,儿子对她一无所知,只知道她一生都在厨房里酗酒、抽烟和发胖,直到死后,儿子才从藏在阁楼的6万张底片里窥见母亲的半世芳华。

如此妖冶疯癫的一个人物,被凯特·温斯莱特“拷贝”上了银幕,电影复刻了Lee多幅传世之作,其中之一当然是在拍摄了战场地狱般的景象之后,她躺进希特勒的浴缸里摆拍,将小胡子的照片推到一边,在浴垫上刮掉靴子在集中营沾上的泥巴。

这是Lee一生的隐喻,一个因被凝视成为传奇的女人,选择了专业从事暴露别人,同时隐藏自己的工作。

肥温演出了Lee的粗鲁、严峻并且坚韧,也让我们也初识了一个已经被摄影界遗忘的了不起的女人,但也就仅此而已,电影在将镜头推向Lee的“特写”时,却失焦了——观众至少想要知道Lee是谁?

她为什么做她在做的事?

以及这些事对她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但电影却在所有的弯道都转向的安全、保守的叙事,首次拍摄故事片的导演,好象被主题的严重性吓住了,Lee的生命火花在恐怖的战场失去了敏感,永远皱着眉扮演Lee的凯特为此项目投入了8年,看得出激情与力量犹存,但却因谨慎失去丰富,因紧绷失去了灵感,电影未能达到Lee从战场上发回的任何一张照片所抵达的深切与透彻。

 7 ) 观后小想法

Lee Miller从一个时尚模特转变为战时记者,在战争的一线进行报道,在纳粹集中营和希特勒公寓拍新闻照片。

This is her story and the movie somehow made it boring. 这个电影的剧本太差了,就连这么好的演技、摄影和配乐都无法掩盖。

最重要的是,它没有一个矛盾中心,从而也没有深度。

Lee Miller的故事中有一些很发人深省的切入角度,例如(1)Lee Miller一直是一个“男性化”的角色,她脾气差、直言不讳以及想要去前线,然而影片里最感人的部分,是当她放下自己头发,表明自己是一个女性,以一个女性的身份去安慰集中营里备受折磨的小女孩,让她不要害怕。

War and (toxic) 'masculinity' are intricately linked, cruelty and 'masculinty' are intricately linked. it would be very interesting to explore how our ideas of masculinty (egoism, selfishness, lack of empathy) underly war and these atrocities. Traits that we traditionally associate with 'feminity', like empathy, love and gentleness, are what save us from these cruelty. 与其像影片那样,反复重复“我是女人”这句话,影片不如去深挖masculinity和feminity这两面对于人类社会和战争的影响。

这也能够更深入地去探讨,这样的惨案是怎么发生的 。

每当我们看到这样的故事,我们都会想,为什么这些人会做出这么残忍的事?

电影里面仅有的解释是'evil Nazi logic',但是这并不合理 - 犯下这些罪行的人不是外星人,是人类。

是人类及人类社会的一些底层逻辑导致了这样的事一再发生,不仅在二战,而是从古至今从未停止。

And i believe that the entrenched masculinty and misogyny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that.(2)什么才算真正的新闻?

其实这个故事有很多涉及到新闻伦理的地方。

首先,电影的开头,Lee和朋友们正在看德国游行的报道。

德方也在战前战后使用新闻去煽动民众、创建舆论。

Lee所在的Vogue杂志社也受到了英国政府的委托。

动用新闻力量是战争中常见的部分,那英国和德国的新闻工作者区别在哪?

怎样的新闻报道才是政治独立的,怎样的算是操纵人心?

其次,Lee在这个影片中拍摄新闻大部分时候是不经过别人的允许的,例如那个被指控通德的法国女孩在被迫剃头的时候,和集中营里的小女孩。

她把她们的照片拍了下来,当然是宝贵的影像资料,但是杂志社依然从这些材料中获得利润,并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意愿。

我并不是说这样是错的,但是我觉得这是值得探讨的一点,遭受苦难的人被掌握话语权的人作为观察对象,但他们本身的境况不得到任何改善。

当然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点,比如战争PTSD。

但是这个电影没有深入任何这些方面,而是单一地重复说“i am a woman",这不能叫feminist。

我听说这个剧的主创也是Inventing Anna的主创,感觉很合理,因为Inventing Anna里也强行扯“I am a woman”, 任何不相关的事情她都能来一句“I am a woman”。

除此之外,这个剧本有很多小问题。

第一,女主的个人故事那条线和主线没有什么联系,她突然就开始说她小时候的经历,这个经历很惨也一定对她来说是创伤,但是在电影里完全是突兀的,前后不搭。

第二,完全没有必要加上她儿子采访她的部分,a career woman cant be a good mother这个设定太老套了,好的母亲有很多种,一个坚强独立勇敢,有自己的职业并且很忙的妈妈也可以是好妈妈,这是另一种好。

影片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她虐待儿子或者忽视儿子,相反她看起来是一个很富有同情心、帮助弱小的人,这设定太脱节了。

第三,影片开始的太早了,其实从中间的一半开始叙述会让故事节奏更好。

 8 ) Liberté-飞机投送下来的那首诗全文

当初是看柯南伯格的《星图》听来的这首诗,非常非常喜欢。

今天tiff看的时候意外发现这首诗居然闪现了一下哈哈哈。

放一下英翻全文,以及因为好像没找到有中文翻译,三年前我笨拙地尝试根据英语翻译了一下,也放在后面(我记得电影里好像念的是on…的句式,但我以前翻译的是根据一个upon…的英翻版本翻的。

不记得我把这个英译版存哪了,于是谷歌拷贝了另一个版本,所以中文会有一些些地方和这版对不上Liberté -by Paul ÉluardOn my school notebooksOn my desk and the treesOn the sand on the snowI write your nameOn every page readOn all the white sheetsStone blood paper or ashI write your nameOn the golden imagesOn the soldier’s weaponsOn the crowns of kingsI write your nameOn the jungle and the desertOn the nests on the bushesOn the echo of my childhoodI write your nameOn the wonder of nightsOn the white bread of daysOn the seasons engagedI write your nameOn all my blue ragsOn the pond mildewed sunOn the lake living moonI write your nameOn the fields on the horizonOn the wings of birdsAnd on the windmill of shadowsI write your nameOn each breath of the dawnOn the ships on the seaOn the demented mountainI write your nameOn the foam of cloudsOn the sweat of the stormOn the dark and insipid rainI write your nameOn the glittering formsOn the bells of colourOn physical truthI write your nameOn awakened pathsOn opened waysOn scattered placesI write your nameOn the lamp that gives lightOn the lamp that is drownedOn my reunited houseI write your nameOn the halved fruitOf my mirror and my roomOn my bed’s empty shellI write your nameOn my greedy and tender dogOn his listening earsOn his awkward pawsI write your nameOn the sill of my doorOn familiar thingsOn the fire’s sacred streamI write your nameOn all flesh that’s in tuneOn the brows of my friendsOn each hand that extendsI write your nameOn the glass of surprisesOn lips that attendHigh over the silenceI write your nameOn my ravaged refugesOn my fallen lighthousesOn the walls of my boredomI write your nameOn passionless absenceOn naked solitudeOn the marches of deathI write your nameOn health that’s regainedOn danger that’s pastOn hope without memoriesI write your nameBy the power of the wordI start my life overI was born to know youAnd to name youLiberty.在我学校的笔记本上在我的课桌和树木上在雪和沙上我写下你的名字在已经读过的所有书页上在仍为空白的所有书页上石头,鲜血,纸张或灰烬我写下你的名字在金色的图像上在战士的武器上在王者的皇冠上我写下你的名字在丛林和沙漠在巢穴在灌木在我童年的回声中我写下你的名字在夜晚的奇妙里在日子的白面包上在订婚的季节中我写下你的名字在我所有蔚蓝色的布片上在印着发霉太阳的池塘里在盈盈月光游荡的湖泊中我写下你的名字在田野上在地平线上在飞鸟的翅膀上以及在风车的影子上我写下你的名字在每一缕黎明的呼气里在大海上在船只上在癫狂的山峦上我写下你的名字在云朵的泡沫上在雷雨的汗水中在稠密又乏味的雨水里我写下你的名字在闪烁的形体上在色彩的钟声上在现实的真理上我写下你的名字在苏醒的小径在延展的道路在满溢的广场我写下你的名字在被点亮的灯上在被熄灭的灯上在我重聚的房屋上我写下你的名字在被一切为二的果实上它来自镜子以及来自我的卧室在我的床上,它宛如空掉的贝壳我写下你的名字我贪婪又温驯的狗在他竖起的耳朵上在他笨拙的爪子上我写下你的名字在通往我的门的跳板上在熟悉的物件上在被祝福的火焰的洪流上我写下你的名字在被应允的血肉上在我朋友们的前额上在每只自我伸长的手上我写下你的名字在充满惊奇的窗玻璃上在变的温柔的嘴唇上远远高出沉默我写下你的名字在我被毁坏的安全港里在我倒塌的灯塔中在被我厌倦的事物之墙上我写下你的名字在除去欲望的抽离中在赤裸的孤寂中在死亡的游行中我写下你的名字在恢复的健康中在淡去的危险中在没有记忆的希望中我写下你的名字凭借一个词语的力量我重启我的人生我生来就是为了认识你命名你,呼唤你自由LIBERTY

 9 ) 李|富人眼里的穷人,穷人眼里的富人

传记类的电影,应该是很难拍的。

太过夸张了感觉虚浮,太过白描了感觉寡淡。

这次,凯特温斯莱特向这个难度发起了挑战,勇气可嘉。

巧合的是,最近正好刷到了小李子和凯特温斯莱特的同框,小李子也是为了好友的电影友情站台,满满收获了一波回忆杀。

当年的《泰坦尼克号》为什么会“万人空巷”,和凯特温斯莱特的“艺术”不无关系。

时过境迁,现在在电影上看到这样的镜头已经不新鲜,所以,凯特这次,相当的“随便”。

故事,是以凯特接受采访开始的。

个人感觉,这样中规中矩也蛮好的,结果在后来,竟然还出现了反转,搞得现在连“纪录片”也要反转的节奏,多少有点膈应。

那么,问题来了,凯特究竟是因为什么“奔赴战场”的呢?

如果不是为了“名利”,那是为了什么。

这个,应该是故事应该探讨的主题。

其实,这个问题大概在一开始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凯特当年,也是名模,可以从故事背景里头看出来,人家也是有背景的人,吃穿不愁,但绝对介意别人说自己是米虫。

这种内心的“渴望”,在第一次“接触”时,就被这“无牌司机”给一眼看透。

说不说,这俩人的第一次见面,彼此是棋逢对手。

真正的“战斗”,即将开始。

凯特大概是因为被“无牌司机”说中了心事,才有了“改变”的原始动机。

见面四小时,无牌司机就开始飙车了。

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倾盖如故”。

第二天早晨,当凯特醒来,无牌司机给留了张卡片。

这里,小编以不入流的英语水平判断,这字幕组翻译的绝对有问题。

否则,凯特不会那么的“心领神会”。

很快,凯特就跟着无牌司机到了伦敦。

不过,战争阴影也接踵而至。

凯特决定去杂志社应聘。

妈蛋,过了35,还在找工作,找什么工作啊,哪个公司还要你?

现在,35-63的,要不祖上蒙阴,要不吉祥三宝,还想找体面的工作?

凯特即便曾经是模特,现在也“过气”了好不啦。

身为主编,即便也同样是女性,对“规则”也是无能为力。

所以说,二战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对“女性觉醒”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凯特,也没想着再秀身材了,凭借自己多年的“爱好”,如今也可以工作的。

不过,仔细想想,如果凯特当年不是模特,她大概率也不会衣食无忧,大概率也不会玩摄影(毕竟,摄影穷三代嘛)。

那个时代,能玩相机的很少,玩相机的女性更少,敢玩相机玩到前线的少之又少,敢玩相机玩到前线的女性那绝对个中楚翘。

根据故事,其实凯特第一次“战地”,基本也就是在大后方转悠。

一般的地方,凯特因为是女性,基本进不去。

然而,作为一个记者,本身就应该具有“在平常中发掘价值”的新闻能力,所以,凯特即便是随便逛逛,也能拍出令人“震撼”的照片。

以至于,当时“执勤”的女性飞行员,都对此匪夷所思。

拍的是什么呢……。

当然了,凯特拍的那些照片里头,大部分其实并没有面世。

毕竟,人老外也有剪刀的。

不得不佩服凯特,故事里头对“剪刀”的调侃,也是随时随地。

战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或许我们并不需要到战场上看那些鲜血淋漓。

人性,在那种“道德见底”的环境下,任意的肆虐。

这个女人,最后被扣上“通敌”的帽子,谁也不会从内心问一问是不是无辜,而且,她本人,也已然放弃。

肉体的摧残最后化成血淋淋的数字。

精神上的摧残,最后化成无尽的绝望。

不知道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热衷”于战争。

无论正义还是非正义,那些发起战争的人,都躲在后头,付出代价的,永远是小老百姓。

劫后重逢。

没有喜悦。

那些失去的,永远失去了。

原地等待,等不到任何结果。

太多的人“离奇失踪”。

和平年代,小民做牛马。

战争年代,小民做炮灰。

没有人知道答案。

在老外的逻辑里,他们大概死活都没弄明白,“他们”为什么会如此狂热。

即便到现在,也一样不明白。

最后,老外得出的结论,大概就是一战时逼得太狠了,所以二战谈论赔偿问题时,选择了温柔。

该给辆自行车还是给辆吧,不是每个小民都买得起四个轮子的。

故事里头凯特的同事,感觉也是相当憋屈的。

在听了一夜的墙角之后,凯特终于约同事进卫生间了。

当年的小李子画完画之后,可是“you jump I jump”。

这次这个同事,拍完照只能选择“出去”。

要不要……剪掉呢。

小编其实内心也慌得一批,昨天的推文,五分钟就被投诉了。

“李”坚持不剪,结果成就了经典照片。

小编,基本只能被关小黑屋(嗯,已经被关了)。

战争的创伤,这是个无底洞。

不过,很多人都会劝——让他过去吧。

怎么过去?

永远不会过去。

那些劝人“息事宁人”的,大概都是和稀泥的“粉饰太平”。

两头猪实在闹腾,就各打五十大板,至于谁对谁错,谁关心啊。

故事最后,凯特“安排”了一段“李”的童年。

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图。

老外的片子,啥都能和童年扯上关系,大概是童年过得太滋润了。

让他们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双休日连轴兴趣班,估计就老实了。

最后的反转,感觉相当无聊。

这个“忠孝不能两全”的套路,老外怎么玩上劲儿了呢。

 10 ) LEE @Sydney Dendy影院

不知是不是受《菊石》的影响,看到凯特温斯莱特这张脸我就想起菊石里她和罗南的对手🎦。

之前在墨尔本见艺仔的时候,我俩走在墨尔本CBD的路上,还讨论过近些年看过的姬情电影🎬哪个比较好。

我自己比较喜欢《燃烧女子的画像》,艺仔说她对这个没什么感觉,更喜欢《菊石》。

当然我们都知道她心里的最爱是《卡罗尔》,which悉尼圣诞月有些电影院会重映,不知会不会去。

Kate在这部电影的饰演的主角风格,竟然和《菊石》有点像,都是偏tough,对自己专业和擅长领域十分热爱,很坚持理想的人。

这部电影的情节也比较cliche,没有太多出乎意料的情节,印象最深处是当Lee发现自己的照片没有被采用时,去报社疯狂找自己的胶卷🎞️,开始疯狂用剪刀✂️剪的画面。

虽疯狂但又无比真实。

影片结尾简单致谢了历史真事,其实是可以去影院看的,没有不好,但也非特别出众。

和我一起看的两个中年男性,合理怀疑他们是gay couple。

《李》短评

凯特算女明星里衰老速度慢的了,还没太下垂。果然国外女人对于喜欢的男性需要遮起来自己的奶子和身躯,对于无感的人随便露,国人正好相反。电影记录了一个记者的改变历程,灵魂蜕变,找到自己的过程。

4分钟前
  • 电影上言君
  • 还行

温斯莱特演的很认真,但是视角与自我写的不够深入,有流水账的嫌疑。

5分钟前
  • 深度影迷
  • 较差

把多年前男性传记电影换个角色再来一遍,既刻意又无聊,既没有展示女性的独特性,也没有故事的独特性

10分钟前
  • Catcher
  • 较差

TIFF2023 | 單體來看的話就是一部著重刻畫女性的傳記片 在我看來能把握敘事節奏 不是長篇大論描寫人物情緒的話已經是及格的傳記片了 還是忍不住感嘆Kate Winslet的演技對影片真的有很大的加持作用

13分钟前
  • Balababbabla
  • 力荐

以李的遗产编排出她的所有境遇,更侧重于对镜头前的奇观展示而非人物内心的挖掘,也基本应和了她的故事是由并不了解她的儿子发掘的这一框架,所以结尾的和解来的勉强也大可不必,这个结构对故事甚至起不到什么补充作用,是为了强调李用灵魂交换来战争的底片吗?用常俗的母职失职之苦困住一个无法辩解的伟大女人是多么残忍啊。

16分钟前
  • stillcxs
  • 还行

这电影试图透过一个镜头谈战时的女性地位、前线战况、被侮辱的通敌女性、战俘、囚犯、美军在法国的阴暗面、不被看到的集中营、儿童、出版审查、时尚圈男女权力斗争、母子关系。每个主题单拎出来都能出本书,放在一起的结果就是典型的面面俱到流为泛泛而谈。

21分钟前
  • 卜卜
  • 还行

叙述方式没问题,不要一看到女人演妈就应激,毕竟儿子是母亲没能实现理想、含恨一生的现实投影,为什么李不能强调i'm a woman呢?李身为女性的困境是真实存在的,她在战争后不得不回归家庭,相夫教子,所以才无意间把所有的愤世嫉俗都发泄到儿子身上,这不跟你我的妈很相似吗

23分钟前
  • 张脑三
  • 推荐

温斯莱特演的真挺好,只是故事太平了,而且记者本人的情爱段落显然跟主线没啥关系,然后看的时候居然好几次想到了内战里面的战地记者

25分钟前
  • 马可new仔
  • 还行

很强的cast但感觉浪费了,期待有一些戏剧冲突但都淡淡的,想传达的女性叙事也流于表面…三表哥倒是惊喜转型,妆造真的很daddy

26分钟前
  • 一只橘聚居
  • 还行

4/10。开场不久,是李和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与诗人团体在草地上的野餐,在美的刻板印象面前,穿着比基尼的李决定摆脱模特的身份,无畏地操作手摇式相机主动去观看,哪怕为此付出可怕的情感代价。她终于获取记者通行证到了军队,却被告知女人不能参加发布会,在与沙文主义抗争的同时努力消化所看到的一切,包括战地手术的血腥。她在圣马洛遭受炮袭的大街上奔跑,目睹了集中营的恐怖也打开了自我创伤的记忆之门:当李的军装吓怕了吃面包的女囚们时,她放下头发示意她是女人,周围放松了警惕,一个被侵害的女孩畏缩在墙边,这让她想起幼年被保姆侵犯后的恐惧。坐在希勒特的浴缸也洗不去战争的创伤,她面对杂志的编辑奥黛丽,愤怒地剪碎胶片,沮丧的泪水盈满了眼眶,无法接受可怕的真相不被刊登的事实。尽管能理解角色,但流水线的乏味叙事实在缺乏情感的力度。

31分钟前
  • 火娃
  • 较差

亲眼见到凯特还是很激动的

35分钟前
  • moonjay
  • 推荐

影片主要呈现了李在法国巴黎做战地记者的经历,表现方式既老套又新鲜。说老套是以老年时的李面对年轻拜访者回忆往事,说新鲜是随着剧情推进,其实会发现记者是他亲儿子,并且此次对话也没有在现实中发生,是一场想象的对话,是儿子在母亲去世后整理她的遗物,意外发现这些照片后发出的疑问。这片就是拉着李当年做战地记者拍摄的图片搞了一个情景再现。李跟凯特温斯莱特外形上完全不搭,气质也不同,李本人更外柔内刚的感觉,而凯特却是外刚内柔。凯特现在太母狮子既视感了,演技依旧是老三样,床戏or/and正面裸露、皱眉头和爆发戏,感觉她自朗读者阶段后也是没什么进步。老也是真老了对角色有些老了。鼠王也是蹭到了,到底是谁在喜欢他啊,丑死了但这里面不算丑。E大真好莱坞女明星御用男友/老公,他怎么越来越像他老爹了,五官简直一模一样。

38分钟前
  • 我们在一九八四
  • 还行

太喜欢凯特.温斯莱特了,必须要看,但是真的好差。

41分钟前
  • 茜玻儿
  • 较差

拍摄人在窘迫的时候的照片,是一件争议很大的事,也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因为不知道会因此丢失灵魂里哪些东西。

45分钟前
  • 洛兹尼茶
  • 推荐

lee miller的复杂度这部电影想得太轻松了一点

48分钟前
  • Kinbote
  • 较差

真人传记改编,演的真好

53分钟前
  • 好丑一头牛
  • 推荐

平庸

55分钟前
  • YY
  • 较差

白开水演绎一位美丽国的圣母

57分钟前
  • oncerest
  • 较差

很好的传记视角,照片和物件会讲述故事。

58分钟前
  • 上世纪老人家🍦
  • 推荐

去年在海牙看女性前线摄影师的展就对光头女人被审判那张印象很深,再发现这个电影原来就是作者的事。看之前去她的archive网站翻了她别的作品,可以说直接从她作品和文字描述中能勾勒出Lee Miller的形象比电影里的还丰富。由于凯特的形象和Lee最夺人眼球的经历,在拍传记电影考虑商业的前提下,我能理解基本只专注于她战地记者的经历拍,对于照片拍摄过程的还原也喜欢。但是,从一开始的切入和剧情的贯穿,太多性缘部分了,太多没必要的身体裸露了。看了影评中的现场互动原来这电影是凯特先促成的,因为她儿子原因电影结构弄成这样算是找到理由了。Lee一生的精彩经历很鼓舞人心很振奋女性,但是我无法接受我最喜欢她的那句“比起成为一张照片,我更想拍照”在电影里被当成和男人的调情台词。即使女性班底但真的不尽人意

60分钟前
  • 只想当野人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