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松树的松,松鼠的松。
他像一颗松树种植在了草原上,扎根为家,为松鼠们带来了渴望的松子,也收获了松鼠们的爱。
捧上一杯酥油茶,是那圣洁的格桑花。
有人闻不惯,有人偏爱这油与茶,一见钟情也好,日久生情也罢,茶与花相伴便为家 。
善良并没有错,错的只是救错了恶人。
为什么要救人?
救人并没有错,不救就根他们那样的人没有区别了。
世界上有很多个门,你打开不同的门就会有不同的风景,有人渴望外面的世界,有人也愿意坚守在这一方土地上,送他们去看这世界。
生命的意义何在,一生坚守一件事便是了。
“天叫囊木地叫萨、天上星星叫噶玛、河水叫曲火叫梅、太阳尼玛月达瓦、山峰叫作日、山口叫作拉、坝子叫作汤、森林叫薪纳、道路朗嘎桥桑巴、村庄冲色田兴卡、房子康巴人叫米、额却阔是我你他”,来自北京的支教青年男老师,在艳阳下青青高原草甸,隔着一条清澈的小河水,与河对面洗衣的本地美丽姑娘眼神交汇,姑娘的那个璀璨的笑——是一切关于爱的美好传说……怎么后半截突然垮差了呢?
影片中间部分,没有回家的老师,大年夜面对莽莽高原上的夜空,繁星再亮再多,也是一望无际的纯粹的黑。
这样的黑夜里寄托思乡念母之情,再被本地姑娘一声清亮亮的“老师看什么呢”打破、继而请回屋里吃饺子,年夜一场雪、有酒有歌,为什么不把歌再唱得更久一些呢?
一场年夜大雪之后,换了话事人。
之后还有一场本应很好的告别的戏,铺垫渲染都不够,仓促促的只把不想送别但必须修路送行的师生情的感动,十成体现了三成。
再之后剧情跳水……回京探母病情,别让躺在病床上的妈妈讲道理啊,故事线一下子母子情成主导了,再怎么解释再返回高原都变得很跳了。
画面对切北京病房和高原学校真不好看,随便用上个任何切换手段都过渡得更好吧……接下来影片把可以非常感人的故事拍摄剪辑得越来越不能接受——回高原学校示爱、结婚,然后立刻老夫老妻,男主角突然重病,病愈师生聚餐、老师最惦念的参军的僧格打来的电话说有了女朋友也是老师,然后这个女朋友捧着僧格骨灰回来把老师刺激得再度病倒……都是好素材,再拍一部藏族少年僧格小英雄成长传奇不好么?
素材没问题,孔雀翎子做了鸡毛掸子。
到片尾了,最燃情部分二老坐在草原上仰望苍空,女主被安排一连串的眨眼是几个意思?
画面里非要带上一个轮椅把手做前景又为啥呢?
不是矫情于构图,是画面内容破了故事情绪。
以及影片里重要的线索人物本地为孩子们花尽若干年收入的帅哥哥,给了那么多情感线索、事迹线索,咔嚓就死在莫名其妙冒出来的偷猎者枪下,还给偷猎者很多余的设计了个计谋、然后就再也不提了……片中好多明信片一样美到震撼的镜头,到片尾看不出震撼只剩下一地遗憾。
可以成为各TOP佳作的遗憾铺满了全片!
藏草青青讲的这个关于支教老师故事是一个不错的题材,虽然整个故事表现的比较平铺直叙。
很多地方看了前面一点就知道后面要发生的剧情,比如,僧格电里说明年回来,然后要执行任务,看到这里八成猜到他要出事,果然牺牲。
电影埋了一些伏笔也没有及时收回。
前段花了一些篇幅说的乌尔朵(僧格说可以打狼),然后大家都在练习,主角也去练习了。
如果后面主角遇到狼群,学生可以用乌尔朵来驱狼,然后把老师救了,这样就很好的收回这个伏笔。
盗猎者这一段,感觉是为了推进剧情设置的,很突兀不顾自然,强行让朗措领盒饭。
还有剧情缺对少主角内心的变化的表现,要是能表现出来主角在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反复的斗争和纠结之后再留下来,这样人物或许会更加的饱满,更能升华主角的人格。
就感觉主角喜欢这里的孩子,然后就留下来了,显得太顺利了,如果能表现一下主角能挣扎一下,然后留下这样可以能更有感染力。
但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题材选的很好,整个电影的叙述是通畅的。
希望能再好好打磨一下剧本,多刻画一下人物内心的变化,让人物更加饱满,就更好了。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这是第二次看支教类电影,第一次是高中时候看的天那边,讲的一对大学刚毕业的情侣支援偏远地区的孩子,因为环境极短恶劣,最后男的实在忍受不了导致了分手。
藏草青青,这一部讲的是北京支援藏区的一位男教师,爱上了藏区的一位姑娘,当然也舍不得热情单纯的学生们,一呆就是一辈子,从最艰苦的岁月到如今的现代化学校,有点当初知青下乡的感觉!
最爱孩子的就是母亲,医院病危的的时候对男主发出了灵魂的质问,而不是去责怪他,希望他知道这一辈子爱在哪里,家就在哪里,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很感动,人很渺小,但是人也可以很伟大!
这就是爱和信仰的力量!
就不过多的剧透了,很多细节,非常值得一看!
昨晚在家看完了这部电影,一位从北京到藏区支教的年轻男老师,有点知青下乡的感觉!
即便条件艰苦,但是因为有爱,很多困难都坚持了下去,一呆就是一辈子!
虽然没有孩子,但是学生们也都很孝顺!
这就是用爱浇灌出来的情感!
善良的人最识得善良!
印象深刻的就是病危母亲临死前对男主的灵魂质问,你的爱在哪里?
你的家在哪里?
这句话其实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敲醒了男主的犹豫,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很好看的电影!
值得推荐!
看完整部电影,体会到支教老师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
破旧的教室和孩子们天真的笑容,藏区的美景和偷猎者的残忍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演员的神情语言的表达很细腻和清晰,在这个喧哗的时代,有这样一部影片来抚慰大家躁动的心-能一直坚持自己的热爱的实物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无论过程多么艰难。
更让我们倾佩的是韩老师这种难得的奉献精神。
最后希望西藏的“格桑花”永远飘香人间。
韩老师为了孩子们留在高原一辈子,孩子们眼里对于知识的渴望以及孩子们懂事的让人很心疼。
可能对于韩老师来说能看到孩子们通过他学到了一些知识,和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朗措大哥真的为了孩子们太无私了,虽然他没有等到她,但是他为了让孩子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把自己的钱都花在了孩子们身上,最后还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的眼泪不值钱呜呜呜太好哭了
藏草青青,令人感动的国产剧!
物质的匮乏激起了人们改变生活的原动力,朴实无华的支教故事告诉我们知识改变命运,共同富裕的根本是教育,舍己救人的格桑朗措大哥的牺牲更是凸显了臧族地区环境的恶劣和危险,一方面是交通不便,通讯不达,物资不多;一方面还有来自于大自然中狼群的威胁;另一方面还偶有盗猎者的追捕和猎杀。
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坚守着信念并坚定的实现,有多么的不容易!
“一粒松籽儿,成就了一片森林~”向终身扎根边疆教育事业的人致敬!
这电影表达的主题还是非常不错的,拍摄的质感也还挺好,就是叙事的部分略微平铺直叙,故事的叙事如果能调整一下,比如倒叙或是其他,也许会更容易激发观影者的热情,也能更加体现出主人公内心的升华,境界的提升,不过对跨界导演来说,这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一次尝试!
整个影片聚焦支教藏区,除了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藏区景色外,更是让我们了解了偏远藏区生活的不易,除了珍惜现在美好生活外,更是要心存感恩之心!
片子中有这样几个人物及片段让我印象深刻,首先要说说真善美的化身——朗措大哥。
朗措大哥为了孩子们能走出去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却错过了爱情,女友旺姆去北京上大学却再也没有回来。
为了韩老师上厕所和洗澡方便,给韩老师搭建简易厕所和淋浴间。
死活发脾气不要韩老师的生活费,自己的工资却全部花在了孩子身上。
明知晚上进学校的人有可能是盗猎者,还是出于善心救助了饿狼,最后为了救孩子僧格,被盗猎者开枪打死,朗措大哥死的那一刻我丝毫没有觉得这个没有时间打理自己的人丑陋没文化,相反却觉得这个人美得像佛菩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真善美,着实把我给看哭了。
再来说说真善美的实践者——僧格,这个小孩子在片头朗措大哥给韩老师介绍学校学生时,归为了最调皮的学生,从小没了父母,是个孤儿,却又最有情有义。
特别的骑着马打着乌尔朵的出场,让韩老师记住了他,也在韩老师说出他名字的那一刻,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的爱和尊重,在后面的剧情中,他那“最调皮”的标签被老师慢慢撕下,成了孩子们中间的主心骨,长大后如愿成为了一名军人。
当韩老师在全班同学聚会,他打来电话韩老师开心的跟他寒暄并说及他的终身大事时,他很开心的说起了自己已经找到了女朋友还是老师。
那一刻韩老师很是欣慰,知道他要回来看他,买了很多他爱吃的鸡蛋,可是等待韩老师的却是僧格女朋友捧着的覆盖着国旗的骨灰盒。
原来僧格都已经请好了婚假的,却在一次抢险救援中不幸牺牲了,着实让人心痛,却也让人可敬,他不愧是韩老师最看好的学生,他用他的生命践行了什么是真善美,再一次验证了韩老师教育的成功。
还要说真善美的衬托者——梅朵,这个藏族姑娘跟他哥哥朗措一样心善,照顾着孩子们的饮食起居,日复一日,忘记了自己是一朵绽放着的最美的格桑花,心里面只有孩子们。
直到韩老师来了以后,她开始心头小鹿乱撞,喜欢有意无意的去接近这个北京大城市来的帅气大男孩韩老师。
只是不敢捅破这层窗户纸,想着韩老师有一天也会回去,怎么可能会喜欢她这样一个没文化的只会喂马的草原女孩子呢?
可等到僧格偷看韩老师写的日记,无意翻到韩老师写的诉说衷肠的日记并拿给她看时,她才发现她对这个男人的爱有了回音,原来韩老师也是喜欢着她的。
她开始每天都痴痴傻傻地望着门口,期待着她心上人的回来。
直到她看到他回来了以后,她双眼带泪却嘴角带笑的说:“你再不走了吗?
”高兴的跟自己的心上人相拥。
片子的结局是韩老师斜靠着梅朵安静的逝去,她流着泪唱着韩老师喜欢的歌曲,眼前浮现是他们相知相守、相濡以沫的一生。
她是故事中很关键的人物,如果说韩老师是只雄鹰,那么梅朵无疑成了雄鹰眷恋着的那片草原和最牢的羁绊,她这朵最美的格桑花完美地衬托出了韩老师的人性光辉。
最后让我们说说真善美的引导者——韩老师,故事的一开始已经通过韩老师自白的方式告诉了我们,他是一个刚刚大学毕业想来支教镀金,然后回北京好发展的知识分子,可是他的如意算盘却在接触到孩子们后全盘散落了。
他开始丢掉了目的心,把自己当成了孩子们的老师,耐心的给孩子们教知识,积极的学藏语。
晒黑了皮肤,也慢慢瓦解了他要回去的想法。
即使是只来自北京的雄鹰,也在翱翔到草原的那一刻选择了将草原变成了自己的领地。
开始融入了环境,吃起了糌粑,喝惯了酥油茶,也喜欢上草原姑娘梅朵,只不过迟迟不敢往前走一步,只是把心头的情愫写在了纸上。
最后在母亲临终前话语里支持他的选择后,果断的选择了回去,扎根草原,收获了最真挚的爱情,也放飞了孩子们的梦想。
将最美的青春年华若火燃烛,照亮了草原的夜,成为了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
网大搬到大银幕上就是很不合适,很多地方剧情过于狗血,画面过于劣质,没有电影感的现象都会被无比扩大。像开场骑马出场扔石头的慢放还是和偷猎者奇怪的打戏,拍摄水平甚至不如斯里兰卡的电影。同时整个片子设定还特别奇怪,为啥哥哥和妹妹之间的讲话还要用汉语。在后段剧情的推进有点过于快了,一个接一个。 2025-3-20看
看到以西藏为背景的电影,抱着不妨一看的心态来看。先说剧情,很典型的主旋律电影,也不必有太高分期望。后半小时实在有点看不下去,太刻意的造作。再说制作,年代背景是90年代初,但是影片的色调太现代,跟后来那半个小时得现代感完全无异,如果不是影片开头也字幕交代了了是90年代初,基本是看不出来的。好的地方,拍出了藏人孩子对学习的期盼和对老师的尊崇,真实也是这样。
你的心在哪里,家在哪里
剧情是可以的,但是整个节奏真的被剪得稀碎…
看到后面很狗血,非要刻意煽情,莫名其妙把几个人写死了
真美
跨度太大,所以有点仓促了
好家伙,直接把《鲁呐呐之歌》的剧本扣下来套。
希望国民的素质能长进,远离颠倒梦想
卡在我想推荐和不想推荐之间首先是音乐,有些欢乐的音乐搭配画面充满活力与趣味,但是大部分音乐感觉就很乱七八糟其次就是内心os,很多时候太多余了,突然的煽情,有些莫名其妙还有就是时间跳跃,有些时候也会有些突然看的时候,会想这里是不是少了镜头故事虽然比较老套,很多人物比如朋友/妈妈/旺姆等很像工具人,像小时候看的科教课文,但片子还是很有生活细节,可以一看
工工整整的支教题材主旋律电影,是感人的,但是是中学课文式感人。另外真的大家都穿的太干净了,看看万玛才旦的藏影服化道,那才是真实的。
朴实无华的人物塑造,展现了援藏支教老师,扎根高原无私奉献的一生
两星半,电影展示的景色画面很美,藏草青青、天空蓝蓝、空气仿佛也很清新,一片明亮,还有善良纯朴的藏民。前半段拍的还不错,后面看着有点出戏,唯一让我稍微有点感动的地方是郎措大哥的牺牲。
题材很新颖,不像其他的片子很假,很真实的提现了支教生活,导演厉害
走出去和留下来,心在的地方就是家。朴素的美……
风景美,会让人忘记人生活中的疲累,人的感情特别真挚。
从来不存在远方,你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包容和牺牲,会让远方近在咫尺
非常模式化的电影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真实性不如早期的变形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