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前30min我们表示不喜欢差点放弃,却在坚持完174min后愿意为它鼓掌并激烈讨论的电影。
剧情方面像是一个极难理解的意向诗:碎片的,边缘的,甚至是隐藏自我表达的。
但同时它又是私人的,被串联的。
关于主角的一切好像都被意向化的讲述了:向往自由的灵魂,中风被淹没的感觉,失去孩子后的家庭,对父亲的原谅对母亲的复杂情绪,对孩子们的操心争论和释然,对身份的认同与不认同,对墨西哥的深情及对其文化消失的悲伤…太多太多了…这些真实的生活展现被夹在更大量的情绪化的超现实的表达里,去为情绪和感受服务,让我觉得很敬佩,电影可能正在走向一个新的方向或者尝试:艺术性的自我表达大于连贯的故事讲述。
电影的摄影和美术,甚至音乐和剪辑,在除去导演外让我们极为感叹并拍手称赞。
这是工业和技术的成功。
冈萨雷斯用他的实力向我们展示了如果我们将技术推向极致时,一些意识向的自我表达可以在荧幕上呈现怎样的效果。
在这个方面他是配的上一个满分的。
满脑子基里科的画和何藩老师的摄影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关键词就是梦境,扭曲,现实与非现实的结合所营造的混乱感和情感折射。
这部电影无疑是做到了的。
大量的运用行为艺术大地艺术装置艺术,搭配迷幻的灯光,大场面的描绘和调度…有一个场景让我想到了基里科的画和何藩老师的摄影作品,艺术性MAX。
一些非常精彩的大场面们这些关于边界突破的尝试让观众和创作者都看到了更多的可能和一个尝试的新方向。
这无疑是对行业的推进和促进,这也是我们作为电影人深受鼓舞。
另一方面很吸引我的是他对墨西哥的复杂情感:生活工作在美国但却深爱墨西哥的文化,愿意将情感隐藏在纪录片后面,无比想屏蔽墨西哥媒体对他的挖苦却在家里永远放墨西哥电视台,对于文化的消失和人们的离去的无力和伤心…对于这么大课题的表达,他选择用一种更魔幻更非现实的方式表达,既在某种意义上和主角一样把真实情感藏起来,也做到了真正的艺术的冲击表现。
作为观众的我们非常欣赏这部电影在各个方面的尝试突破及成功,但同时对于观众这部片子也有太高的要求。
所以爱的人很爱,厌的人很厌。
私人抱有欣赏的态度,但不是我爱的类型。
作为创作者,我们很期待各个层面的尝试;作为观众,我也希望我自己能有更广的接受范围,去有能力拥抱更多可能。
对南美魔幻现实主义电影的拙劣模仿,如费尔南多索拉纳斯;对阿贝尔冈斯的简单复制,加上一些自己尚存但不多的优秀调度,内容上失去风度转向恶趣味,试图刺激自己和观众,以及大段冗长且肤浅的说教,让这一部过于自恋毫无内容的电影异常乏味,仅仅会让一些没见过市面的伪影迷,假性高潮起来。
可以说和姜文的某些电影犯了同样毛病,都是高手,修炼时,走火入魔。
现今导演由于(前辈留下的)可学的东西太多,导致部分电影很难有一种整体气质,比如一种伴随着大数据拼接的电影,常常有部分场景很精彩,但和全片关联不大,或者说整部电影较割裂。
并非所有导演都能像马丁斯科塞斯那样,融会贯通,集大成者。
我并不反对拼凑,毕竟早期电影,如《balaclava》就有尝试,给电影带来新的可能,在现代流水爆米花电影的生产线上,也是一种更廉价更高效的方式,滥用会导致审美疲劳,市场自然也会随之调整,显然不用担心。
但如果用于个人审美向的创作,还是把这种尝试留在学生时代吧。
独特的导演处理与构思——《诗人》中的魔幻现实与荒诞超现实的风格营造电影BARDO, False Chronicle of a Handful of Truths是导演AGI的新作,入围了威尼斯主竞赛单元。
从影片的直译“大量真相的虚假编年史”中我们就已经可以知道这部影片的基调是在真实的历史发展和导演的个人经历中艺术加工成一个虚假的关于国家历史与个人身份的“编年史”。
在处理这种因为虚构真实产生的魔幻现实与荒诞超现实的风格中导演的构思和对电影的处理手法做到了完美的匹配,下面就来详细谈一谈。
1.广角焦段长镜头呈现畸变宽幅画面营造非现实感从摄影的构思和手法上来说,《诗人》全片皆为广角焦段的超宽画幅镜头呈现。
因为本片从一开头类似费里尼《八部半》开头的梦境场景就奠定了一个超现实的风格,男主的主观视角中在沙漠里腾空跃起。
第一个广角镜头即为全片的视角风格铺垫好了风格。
男主梦见自己在墨西哥的沙漠中腾空而起,沙漠也是墨西哥的代表,隐含了对土地的一种身份认同我们知道这种广角的焦段在现实中人的眼睛很难看见,人眼基本上对应的是正常35mm焦段。
而这种超广角画面边缘会产生畸变,抵消了纪实感,并且短的长焦镜头会有一种“电影画面虚化”感,所以选择超广角来呈现这样一个荒诞的超现实世界是最佳的选择。
超广角人在画面边缘产生了明显的畸变,这非人眼能所见,非现实的不真实感立即产生
广角下的对话脱离了传统的长焦正反打,没有景深虚化只有深焦和畸变,导演对于画面的呈现构思契合了超现实风格2.超现实的转场方式连接不同时空片中很多不同时空不同场景的转场都是通过超现实的导演处理在一个长镜头内完成的。
例如最开始从洛杉矶的地铁男主“游泳”到了墨西哥的家中。
男主在地铁上鱼缸漏水地铁过道被水淹没
男主俯身在地铁车厢过道“游泳”找鱼
手的主观镜头
一抬头“游”到了墨西哥的家中
全景展示男主已经来到了墨西哥的家中,场景从洛杉矶地铁到墨西哥家中通过水中找鱼的超现实处理方式完成转场又如男主在自己家中追妻子完成了不同时间年龄段的转换。
但人物始终是即将要领奖的纪录片导演,更加说明了这种超现实荒诞风格可能是男主的一种想象,对之前人生的回忆。
3.回忆与历史搬演在现实空间中的调度方式影片创新性的将男主的回忆幻想与一些墨西哥的历史事件通过在现实空间中进行搬演的手法完成了魔幻超现实的导演处理。
其中有有一段对厕所中幻想遇见已去世的父亲中的处理堪称典范。
男主在被叫去发言陷入了逃避现实的情绪中来到厕所,见到父亲后被矮化为小时候的样子,但模样还是现在的,与父亲对话。
可以推测出这其实是过去父亲参加男主年轻时后一场典礼的回忆,但没有像其他影片一样通过闪回的蒙太奇拍摄,而是以矮化现在的男主并且把发生的对话放在了现实厕所空间中进行“搬演”。
男主躲进厕所逃避晚会发表“感言”的场合
镜子里看见了已故的父亲,开始进入幻想的超现实空间
父亲俯视儿子视点的俯拍镜头铺垫男主变矮成少年状态的设计
下一个镜头男主保留现在的模样但身体被缩小成小时候的高度彻底进入魔幻超现实的处理
从台词“错过派对”可以推测出是父亲小时候来参加男主派对的一段回忆但通过在现实时空搬演发生来进行超现实的处理
推测应该是小时候在男主派对上告诉与自己母亲离婚的消息被男主在现实时空中“逃避晚会”的心境下产生的幻想,导演通过这种独特的手法处理堪称完美
与之前通过父亲俯拍的俯角形成儿子仰拍视角的反打,彻底陷入了小时候的回忆以及开头在皇宫的一段戏,男主处理碰见美墨战争的场景,以及在墨西哥城的街道上碰见大量历史中的死尸,这都是一种在现实空间下对历史的扮演,与主角处在同一时空,完成导演对墨西哥历史的一种主观解读和回忆。
4.现在时空的人物在不同时间段段时空来回穿梭男主在屋中追逐妻子,看似是现在的时空,一开门就回到了女儿小时候的床边,可知只是男主在现实时空的一种回忆,因为他的模样依然是现在时空的样子,但他所处空间却发生了变化,这种长镜头下对时空的变化自如可见导演的巧思。
5.鲜艳现代画质感的选景本片有大量现代绘画红绿色调的美术场景,如电视台,颁奖典礼等
主角热爱墨西哥这个国家,但是他和这个国家的百姓一样想逃离这个国家。
就像是海外高华一样,爱中国,但是将美国视为他们的归属。
整部电影以墨西哥人的身份认同为核心,部分穿插了中年人遇到的困境--难产的孩子,想离开家乡的成年儿女,作为儿子如何面对年老的父母。
但是他只是一个旁观者,就像是屏幕前的观众一样旁观着电影里的世界,对着这一切无能为力,只能自我和解。
电影末尾他“死”在了颁奖典礼上,他的灵魂回到他理想中的美墨边境沙漠里,在这里他真正的解决了身份认同,“我是墨西哥人,我的根在这里。
无论我在拉丁美洲、美国或者哪里。
这不重要,我终究来自墨西哥”。
“再也不用痛苦,圣母会将我们带回墨西哥”
意识流电影跟意识流文学一样,玩得就是一个高来高去。
很多意象化,文字类的表达,在这个电影里都视觉化了。
但从视觉的角度讲,作为美术人,肯定多给一星。
很多的视觉奇观都拍得是非常精彩,可以想见导演和美术人员的用心。
只可惜,这些东西确实离我们太远太远了。
墨西哥裔美籍导演的深刻内心。
独属于导演的意识流心路历程。
说句真心话,与我何干?
如果是二十岁,我会迷恋于导演的长镜头和视觉创意。
起码会给一些对艺术工作的尊重和敬意,尤其是这样获奖的片子。
但是年近40之后。
让人越发的反思,花这两个小时,看一种并不清晰明确,也不由衷喜欢的意识流表达真的值得吗?
我这两个小时有所收获吗?
像这种偏思想层面表达的作品不是应该带给我些什么吗?
这真的值得吗?
过去看得意识流电影,还是会让我深刻的思考些问题的。
这一部可能是我没看懂,也没心情深究。
也可能,只是我岁数大了,看字幕累。
电影开始前,见到了导演、制片和Silverio一家四位演员。
制片被问到这次和导演首次合作的感受如何,她脱口而出:“太难了,比我的博士论文都难!
对他(导演)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完成了很多我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我听的时候还在想,有这么夸张吗?
越看到后面越在感叹,天呐真的有!
暂且不说道具组如何准备一个铺满沙子的房间或者被水淹的地铁车厢,成百上千的人躺在马路上一动不动是一种怎样的调度啊!
伊纳里图说到,希望大家观影时不要给电影套任何框架,它就是一部思绪和记忆的艺术汇总。
有时候记忆会随着时光流逝出现偏差,有时候思绪飘忽不定无法捉摸,但他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放下预设和期待,尝试和电影里的某些片段建立个人连接,让它变成你个人历史的一些影子。
导演伊纳里图、所有主演及制片人于伦敦电影节 2022/10/08看下来,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绝对是伊纳里图最私人却最集大成的一部!
相比之下,爱情是狗娘、美错、鸟人、荒野猎人、巴别塔都是在传统地讲述别人的故事去反应某种社会现实或理念,而Bardo不一样。
Bardo的中文是吟游诗人,全片也确实像一首头尾呼应的创意诗,字里行间充斥着魔幻现实主义。
它是个人的、漂浮的、零碎的,看似毫无章法,但所有思绪般的片段却又在最后一刻汇聚成一股极其强烈的情感表达,拍打着所有人的心扉。
真的是后劲好大的一部电影。
我从Silverio在party的洗手间见到父亲开始哭,期间断断续续,在街头看到成百上千的人突然倒地不起时、在海滩上送走夭折的Mateo时、在他回到美国被边境警察侮辱时、在他手里的鱼撒了一地时、在他离开所有人走向荒地深处时、在他翱翔在空中看到边境上偷渡者的衣服时,我都泪流不止。
最后滚动字幕结束灯光亮起,我知道该收起眼泪了,但还是在走出影院后又没缘由地哭起来。
到底怎么了?
按理来说我没那么了解墨西哥历史背景和移民问题,我不是一位有伤痛的父亲,更没有经历过导演想要探讨的成功人士老年危机,大部分场景我都不能共情,为何我却如此感动如此喜爱?
可能是因为我感受到了导演对电影对生活对创作的饱满热情,更看到了他满溢的才气和智慧,满到深深打动了一个和他生活毫无交织的小观众。
个人最喜欢的三个场景:一个是Silverio和父亲在洗手间里的对话,一个是一家人过美国海关时的队伍移动和关于home的探讨。
全片充斥着聪明绝顶的电影表现手法:想要在空中翱翔的影子、生出来又想回子宫的婴儿、拖在地上印出血迹的脐带、演员不动嘴但出声的心里话、在父亲面前突然变成孩子的身型、房间地上的水和沙子、被噤声的意见相左者、突然倒地看似死去却可以对话的的偷渡者……他太聪明了,以至于可以用镜头语言表达所有生活中迸发出的奇思妙想。
出了影院和男朋友边走边聊几十分钟,发现我们有很多共同喜欢的片段,但也有自己不同的解读,他想到了索伦蒂诺的《绝美之城》,我想到了毕赣的《路边野餐》。
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相互补充,拼凑出了一个更完整的关于《诗人》的拼图。
但这幅拼图大概永远也拼不完,因为我相信我们每多看一次,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情绪和记忆会被牵引出来,这块拼图的版面也会随之扩张。
生命有多广,这块拼图就可以延伸到多广。
这大概就是电影的力量,视觉语言的力量,也是记忆的力量。
2022/10/08 伦敦电影节 Headline Gala
近三个小时的“诗人”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寻找,导演将自己对历史和政治记忆融化于主角的超现实梦境中。
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被作者深刻领悟,文本的疯狂和荒诞,碎片化的叙事,一场看似宏大的历史找寻却被导演演变成对影评人的无情嘲讽。
极其荒诞的影像是作者的真诚交代,历史群像下的调度被把控的十分细致。
跟随“诗人”探讨自我身份的认同和怀疑,“我们用一杯酒溺死了我们的羞耻”,不停的构建梦境城堡,塑造作者的自我天堂,极致的荒诞和想象,私影像被最大化。
“诗人”的自我批判实则是作者的嘲讽和不认可,虚假的措辞和说教被影评人/(“诗人的周围人”)大放厥词,完全的自我释放,自我挑衅。
后殖民时代拉丁美洲充满了魔幻和梦境,马尔克斯笔下的布恩迪亚家族似乎也存在在这段影像中,被顶在人体高塔上。
半自传似的诗人吟唱,梦幻而欲罢不能的沉浸式体验,剔除对叙事的依赖,情绪被控制在调度之中。
沉醉在爵士乐中,和作者一起,做一个游吟诗人
1. 鸟人导演新作,开场就是个拉长的巨人,血腥的婴儿,幻想、臆想、异象,各种穿插。
什么是诗人,思想的疯子。
2. 美国和墨西哥,富人和穷人做邻居,这辈子就别想友好相处。
3. 导演到底还想不想在美国混?
怎么拿到美国投资的,看来奈飞也不怎么爱国。
4. 那段电视采访很绝,把资本主义艺术家的虚伪和空虚展现无疑,更把电视人的嘴脸撕扯的更丑恶。
5. 幻象丛生,无真无假。
这种意识流的内核其实没有什么支撑,只不过手法精致一点点。
6. 两代人的代沟:上一代想装逼自己的牛逼,而下一代早已看穿,也很是忍心的拆穿,因为他们看不惯高尚的虚伪。
7. 人生尽是虚无的感觉,政治、资本家、周围人,似乎所有的东西都是虚无的。
8. 民族认可,是一件很可怕的东西,遇见都感觉像一种侵略。
9. 这部电影注定要两极评价,喜欢它的人奉若神明,不喜欢的觉得空无一物,只不过各种炫技。
10. 电影总体的完成度相当高,毕竟是顶级导演的作品,品质是有保证的,但是如果你观影数量不多,对文艺片还缺乏忍耐,建议你看看评论就走开。
某种影像风格,第一次能够惊艳众人,重复或者致敬的多了,就成了鸡肋。
#RFH# #LFF# #Galas# 这部电影的内容还是非常私人化的,就是感觉杂糅了好多电影,从影片中看到了太多太多电影的影子。
从整体结构上看像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从开场不久在地铁中就进入了《生死停留》的模式,以濒死进入自己的潜意识。
而整体创作风格趋近于费里尼的《八部半》(开场就是放飞自己的大场面,后面更是有创作压力等,结尾处的马戏团般的配乐听着更是熟悉)结合伯格曼的《野草莓》(回顾自己的执念,还有空空街道上那那无人认领的影子都让我想起《野草莓》梦境中那空荡的街道,无脸的人和那行驶过来的马车,棺木中的自己更是在结尾处镜面面对自己)以创作灵感和心中执念为根基,带入戏中戏,意识流及家庭回忆模式。
中途出现那倒塌的石像更是让我想起贝拉塔尔《鲸鱼马戏团》中那条巨大的鲸鱼,感觉脸特写眼部都一样,似乎象征的事物也是一样的,还有结尾处那送葬的人们和镜面自己也像极了帕索里尼《乞丐》的结尾。
镜头上,主要是两种镜头,固定镜头和手持镜头,手持镜头采用的是广角,畸变效果明显,手持运动时能帮助加快被摄角色环境的速度,带有更强烈的不真实感,同时环绕运动也让旁边的环境及人物扭曲变形,告诉观众这不真实的“世界”。
大片还大量的使用长镜头,调度上真的太强了,尤其是跳舞那段儿的镜头运动和现场调度。
由于片中很多时候使用的意识流,从剪辑上看故事很多时候是不连贯的,尤其是导演自己也在说,“我们无法相信记忆,因为它会被改变”,所以叙事模式需要更加跳脱故事去感受事件的影响及潜意识层面的问题展现。
不喜欢的点可能是对很多背景不了解,无法完全看懂很多“私人故事”,所以在很多时候会突然出戏。
更最主要的还是风格杂糅的问题,感觉讲的不是自己的电影,更像是觉得好的电影。
开场便是飞行着的人在荒草地中起起伏伏的阴影,便如本片导演的另一部作品鸟人一般,之后的近三个小时里,无数的奇观镜头、无数的俯拍和仰拍,正和本片的视角和母题相照应。
本片充斥着身份认同这一概念,包括主角加玛对自己的身份怀疑,以及之后不许加玛称美国是自己的家的那位墨西哥长相的男子,还有带着玉米之神去往美国边境寻求庇护的难民,路易斯等人对加玛逃离自己家乡这一行为的鄙夷…墨西哥人认为加玛的作为是在拍马屁,美国人则对加玛的“拍马屁”行为欣然自得,并加以赞赏,片中曾有类似于这样一场对话,“当有人赞赏这个国家时,你用这个国家的种种不堪来反驳他,当有人唾弃这个国家时,你又用这个国家的文学、美食、文化来对抗”,无疑,加玛对这个国家爱的强烈,美国的家仍是他的家,也许他只是疑惑他生活了近二十年的家为什么不能称之为家,也许他很生气他生活在这个国家近二十年为什么还没被认可,为什么还没有融入,我们用肤色看别人,别人也用肤色看我们,导演没有选白人、黑人、黄种人,而是选了一个典型的墨西哥长相的人来挑起这场对立,这当然是故意的,而最后却被加玛“杜撰”的“美国少年英雄”带走了,这何不是一场讽刺。
正如那场谈话,加玛时而抨击这个国家,又赞美这个国家,按理说该是矛盾的,但要我说这不奇怪,人是复杂的,何至于国家,这更又印证了加玛本身的矛盾性,所以这一切的奇观镜头无不都是他内心的放大,婴儿不选择出生,后又主动出来,轻轨里的池水,游戏的蝾螈,走过人尸占满的街道,爬上人尸堆成的塔,眼见满场人的鼓掌动作,却只听女儿一人的鼓掌声,在厕所间里见到死去的爸爸以及缩小的身体…不止奇观,还有梦境,与妻子的打闹转眼就进入了女儿的梦乡,然后醒来,然后剪下一缕头发再次睡去…经过这一切,又似乎与自己与过去和解了,他把“儿子的死婴”放归海中,又入下一场轮回,他听到儿子讲述自己的过去,握手后又加以弥补…而似乎已经不留遗憾了,所以加玛“逝去”了,即使是双脚被钉在舞台上他也不能发出一言一语,他还是有那样的想法,他正这样经历:我拼命得到他们的认可,得到后又对其嗤之以鼻。
在切片的过程中又让我发现了之前没有发现的华点,加玛的命运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就已经被交代,而那时他正将要被采访,说起照应这一点,你会发现,本片充斥着伏笔、前后照应这些表现手法,导演甚至照应了本身,这正是诗人这部影片众多表现手法的重要几个特征之一。
另外,本片的摄影也值得一夸,高明亮的色彩视觉和黑暗下的各种光影都很绝妙,还有完美的转场衔接,以及导演的抽象式的带有伍迪艾伦风格的小巧思,比如“麻烦张嘴说话”,起初我是这样理解的,不张嘴产生的声音意味着内心的想法,这内心的想法可以直接被妻子说出来,这正直接说明了妻子对加玛的深深了解,甚至是到了可以剖析的程度(无疑,这两人爱的很深),而到了母亲对加玛说出这句话时:麻烦张嘴说话。
我开始产生歧义了,加玛的不张嘴说话恰证明了外界对他的不可理解以及他本身人格的封闭性。
身份认同又扯出政治的许多,我相信在加码的那个作品里,那个犯人说的话也是本片复杂繁多的主题之一,那个片段我看的时候很是在意,那个犯人站在加玛的对立处,仿佛他们才是创造这场奇观的人(高层阶级的人总带有审视意味得瞧着底层人民的生活,这本身是奇观,而这群“暴民”又将这些大人物看成笑话)。
再说俯拍及仰拍镜头,本片无外全是这样的视角,且是长镜头加之,足见导演功力之成熟,通常仰拍是突出人物或某种物体以使环境氛围变得严肃威严,但我认为这正是加玛自己对自己的审视,而俯拍则是表现了人物的无助感,正如“上帝的审视”(我认为在电影中这是客观的),两种审视一以贯之,最后加玛看着被妻子依偎众人照看的自己,然后来到了荒地、见到了父母、开始了飞翔……在荒草地上映出飞翔的阴影,这一镜头终会成为我最爱的几个镜头之一。
自我认知和寻找
尽管当中许多段落都闪烁着导演的巨大自负心,但我还是对他的这种半虚构半非虚构的叙述十分买账。没什么比拉美和中国更适合魔幻现实主义,甜蜜和痛楚无时无刻绑定在一起——正如沙滩上的居所、变幻天光的厨房对白、隐入暗影的爱人、无休止的难民长征之路。
My favorite from Telluride this year. A summer fever dream以及无数的梦醒时分,CDMX, my CDMX
波拉尼奥式伪流亡者的内核也挡不住巨大投资下的油腻与自恋,私人影像和巨大编制有着天生的矛盾
今年很多电影给我的感觉:就这点破事至于拍成电影吗?
# 79威尼斯# 冈萨雷斯从不会让影迷失望,三个小时像是一首戏谑荒诞却又充满人文情怀的赞美诗,大幅奇幻长镜头加上触目惊心的远景群像令观者和人物一起置身于不同的场景中遨游,通过和上一代以及下一代的对话揭示出绝对的真理:再成功的人生也只是无意义事件的累积
一场私人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大梦,宽银幕大广角,每个章节内容明确和独立,摄影调度奇观,比威尼斯版本剪掉了20分钟观感应该提升不少,伊纳里图配乐也亲力亲为
#TheScreeningRoom,费里尼+马力克?广角镜头带来的空间扭曲+运动感蛮有趣,喜欢一些局部,仅此。
图像、记忆、碎片组成了一个很长很长不愿醒来的梦
以超验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实现人生种种创痛的复现与解构,梦境化处理历史忧伤、职业倦怠、家庭沉疴、身份认同、生死存亡的犹疑迷思。冈萨雷斯的个人经历嵌入第一人称视角,相当有代入感和说服力。高度意象化的镜头语言和不断涌出的箴言金句也异常迷人,处处闪现导演的灵光和洞见。只是碎片化非常严重,几个段落如同各自割裂的实验小品,反而削弱了一气呵成的力量。且连篇累牍的隐喻、无懈可击的调度、精致饱和的美术使整部片工于雕琢,少了一份进退有度的大师气息,差一步沦为电影工匠的炫技之作。
有些片段很好玩,加在一起No
无比私人,大众可能不会喜欢这样的一部电影,各种魔幻奇观炫技一样接踵而至,场面调度和视听也是无比丝滑,越看越沉迷其中,不过最后还是讲述的一个在记忆中对自我身份探索的故事。
失败之作 拍了些屌东西 但是剧作上崩了 身份焦虑、私情感什么的你伊纳里图还不够格 拿几个奥斯卡就飘了?境界上和前辈还差得远 内敛是一种美德 过分放飞自我只会遭人嫌弃
看得下去,老导演忆苦思甜念古怀乡的矫情之旅
有些地方直白得好笑,整部电影都好自恋。看着很高级,实则空无一物,还要用台词明明白白地讲出来。
当所有的技巧像油一样浮在影像表面
85/100
发着烧昏昏沉沉没看进去
阴阳不调,三叠阳关,诗非尸;阴阳怪气,此中阴身,仁非人。
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