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

France,芳名法兰西,此晨半晴阴,法兰西女主播(港),天后主播法兰西(台),On a Half Clear Morning,Par ce demi-clair matin

主演:蕾雅·赛杜,布朗什·加丁,班哲明·比欧雷,伊曼纽尔·阿里奥利,茱莉安·柯勒,Gaëtan Amiel,Jawad Zemmar,Marc Bettinelli,Lucile Roche,Noura Benbahlouli,Abdellah Chahouat,Alfred de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语言:法语,德语,英语年份:2021

《法兰西》剧照

法兰西 剧照 NO.1法兰西 剧照 NO.2法兰西 剧照 NO.3法兰西 剧照 NO.4法兰西 剧照 NO.5法兰西 剧照 NO.6法兰西 剧照 NO.13法兰西 剧照 NO.14法兰西 剧照 NO.15法兰西 剧照 NO.16法兰西 剧照 NO.17法兰西 剧照 NO.18法兰西 剧照 NO.19法兰西 剧照 NO.20

《法兰西》剧情介绍

法兰西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法国第一女主播法兰西强悍娇艳,记者会上向总统犀利提问,转眼又眉来眼去频送秋波;坐镇主持政论节目,以完美妆容力战来宾;亲身前往远方战地“演绎”实况,还不忘忙碌奔波照顾家庭。她原是法国人心头上的一颗硃砂痣,一场肇事车祸却让她成了那抹蚊子血。法兰西发现主播的华美衣袍下其实爬满了蚤子,播报台下的美丽与哀愁谁人能解?当她决定洗尽铅华隐姓埋名,意外的邂逅突然降临,触动心中最柔软的那一块⋯⋯。 怪咖名导布鲁诺杜蒙以“法兰西”为名,直讽国家金玉其外却败絮其中的种种现象。从新闻操弄、难民问题到失能家庭,刻意营造的通俗手法与脸部特写,捕捉主角在虚假之外,无处安放的敏感脆弱。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夜班经理第一季大力神重生乱世江湖:神兵决老婆就一个二十九撒哈拉像素大战灵蛇爱史努比上太空第一季最后的救援嫁给我吧告白攻击我的超大号女友艾草人人都恨克里斯第一季密告之歌2嗜人之夜僵尸山雀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美女也愁嫁道士下山追捕圣诞老人那件疯狂的小事叫爱情列夫·朗道:退变名侦探柯南:红之校外旅行年年岁岁年年排球女将暴发户决战富人里第二季ACCA13区监察课Regards猝不及防

《法兰西》长篇影评

 1 ) 我永远爱蕾雅赛杜

一部被理论肢解的电影,我只想说说我对蕾雅赛杜的感情。

电影似乎感人至深,因为蕾雅赛杜一直在哭,哭完笑笑完哭,堪称哭戏最佳。

可是我却没有落泪。

不过,当蕾雅赛杜出场的时候,我死了。

这样的感觉如今已不再多见,基本没有别的演员能让我直接就死了。

蕾雅赛杜是我的第一个crush,十年以前,当时我还在上初一,跟个傻逼似的,看完碟中谍4就忘不掉蕾雅赛杜了,连着把她之前的电影都看完了,除了mes copines没找着资源。

后来蕾雅赛杜在我心里慢慢淡去了,但是这部电影又找回来一些当初的感觉。

2012-2022,我对蕾雅赛杜的感情已经十年了。

有的人会忘记初恋,但我不会忘记初恋,我也不会忘记蕾雅赛杜,我会忘记近期喜欢过的傻逼,但是不会忘记最初喜欢过的非常好的人们。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失去了对人的判断力,最近碰上的都是傻逼,这是我要不断反思的事情。

蕾雅赛杜和一般演员的不同之处在于她的眼神和表情,而不是牙缝,她的气质在两部007电影里消磨殆尽,而在其他电影却保留完好。

片尾的配乐很有力量。

关于什么固定特写镜头,仰拍俯拍,自我解构,表演,数字时代,大众传媒,资本主义,凝视,人格,这些乱七八糟的术语我就不说了,看别人的影评去吧。

 2 ) 法蘭西(France,2021)

1、法蘭西(France,2021)一片對社會有著高度的批判,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下的媒體從業者綜藝化、明星化的醜陋面。

我們知道許多主流媒體服務於政治(近期如BBC國際新聞部服務於英美外交政策),更有甚者製造假新聞,創造輿論,操弄議題,因而人們對媒體的失望由來已久,就連美國自己也心知肚明,所以在這個世紀才會有驚爆焦點(Spotlight,2015)或是華盛頓郵報(The Post,2017)那樣的電影來給自己打強心針,自我吹捧媒體是社會的良心——殊不知那樣的時代已遠去,這種自我緬懷顯得特別矯情。

在這背景的襯托下,杜蒙今年拍攝的法蘭西這部電影,就顯得非常的誠懇、真實、赤裸——故事女主角就是時代名人與菁英的縮影,就是空殼子,沒有什麼理想可言,也不是什麼良心,所以社會才流於淺碟,風俗才流於澆薄。

2、女主角不能說是沒有人性,可是他逃避人性。

他原本是事業有成的女主播,受盡觀眾與名流的愛戴與吹捧,可是接二連三的經歷了挫折,包括:一次車禍成為八卦報刊的主角,被節目嘉賓看穿是個花瓶(注意,世人對法蘭西之讚美最高語彙是「你好美」),被民眾稱是左右派不分的騎牆派,被設計跟蹤成為兜售新聞的材料,被揭穿製作假新聞與訕笑難民,以及命運還給他最後的打擊——家破人亡。

照理說,從播報別人的新聞到任由其他媒體來播報你,身分轉變下的箇中滋味應該是體會很深刻的,更何況有這麼多的事件來砥礪你,孟子說「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過,隨著這些挫折來到,只稍微擾動了法蘭西的心湖,泛起一些漣漪,然而沒有喚醒他的人性,產生包括對人更大的理解、同情、愛,他反倒變本加厲的成為現實主義者或功利主義者,更積極的投入名與利這種實際的保障與保護之中,或者一個男人的肩膀與懷抱之中。

我們看他最後一次的奸殺事件採訪,婦人告訴他:「人都會犯錯,不是嗎?

」這話,可以是針對法蘭西所說的,可是法蘭西聽不進去——他怎麼可能有錯呢。

對加害者妻子的逼問和對被害者的眼淚收乾之後,他還是撩開頭髮,妥協於現實,讓新聞報導的鎂光燈打在他自己的身上。

史賓諾沙說真正的溫柔是以他人為目的,而法蘭西的一切作為,目的不過是自己。

 3 ) 法兰西的病情比大多数病友要轻,但抵不住运气差

1.说好的,生存的真诚呢?

饭桌上对美食视若无睹只顾着拍领导马屁的打工人,通向写字楼的地下通道里行色匆匆的都市丽人,网红店只对着手机摆着各种pose对路人视而不见的网红......在很多人的眼中,也能看到法兰西常有的那种眼神,一双空洞的、毫无生气的眼。

生存的真诚在那些时刻悄声匿迹。

如海德格尔所认为的那样,人们无法真诚地生活,主要是由于被教堂、科学和现代工业的漫不经心、喋喋不休的唠叨所分心。

在被媒介大肆侵略的21世纪,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信息填满空虚的大脑焦虑的神经,媒体则需要越来越多的点击率和收视率,越来越多迎合大众眼球和欲望的夸张信息排山倒海的被生产出来,高浓度的情感和情节准确地击中观众的需求,而人们兴奋完就算。

人与人也是如此疏离和冷漠,见到名人只想要签名与合影却不愿与之交谈的路人,发现找不到可用来签名的笔时便漠然走掉的老妇人,在晚宴上就资本主义美德侃侃而谈劝大家都把钱捐出来的老人,吃着人血馒头制作虚假泡泡的经纪人,不愿意把几千欧元捐给妻子误伤的年轻人的大作家,靠欺骗感情来写八卦文章暴露名人隐私的小记者......他们都带着没有人情味的面具,不敢去真实地生活。

带着蓝牙耳机对着空气讲话的法兰西,也只是这些人中的一个,千万不要小看这种现代病的流行性,但电影中的法兰西和那些我们无从得知他们脑袋中的矛盾想法的人相比,还是有许多人情味的。

2,矛盾的法兰西,走向真实的路被堵死了在影片开头,马克龙和法兰西当着众多媒体挑眉来眼去的画面,就挑明了导演对于当代新闻的看法。

在一次采访中,布鲁诺·杜蒙说,我把这一段放在影片开头,是一种抗议声明:在当下,内容制造者及其内容指向,是怪诞的、过度的、媚俗的。

就是为了让人们能认识到,新闻现场有时候也像一个剧场,新闻也可以是一种表演,甚至是一种过分夸张的表演。

作为一名媒体工作者、一名当红主播,法兰西非常清楚这个行业的生态。

法兰西主动拥抱了这种虚假且媚俗的职业和生活,但她依旧是矛盾的,挣扎的。

她会在枪林弹雨中带着摄制团队穿梭到理想的取景点,找到最美的角度拍下一段慷慨激昂的“演讲”;会摆布战场上的士兵,配合自己表演,再剪辑出一条能使观众心惊肉跳不舍得换台的“新闻报道”;但她也会在摄影机步步逼近的时候恍然失神,也会在登上难民的救生艇后情不自禁地流下一滴眼泪。

但这些内心的触动并不足以使她放弃收视率和现有的利益,当短暂的共情过后,她又会重新回到那个夸张庸俗的生活轨道上。

但原本的生活真实吗?

只不过是一个虚幻的彩色泡泡而已,法兰西愿意自欺欺人地活在这个泡泡里,但只需要一场小小的车祸,就能把它撞破。

也是,正因为生活中的这些偶然和脆弱,还有那些超出我们控制的事件,我们才意识到什么是自由、爱和真实。

意识到什么是真实之后,法兰西开始经常性地情绪失控,迪奥的礼服救得了一时的焦虑症,但治标不治本,法兰西决定退出那样的虚假生活,回归真实,第一步,辞职,第二步,去疗愈自己。

结果时运不济,碰上了以写名人隐私八卦为目的骗感情的花美男记者。

她选择了真实,但命运给了她虚假......3.唯有当下,值得相信吗?

在厄运的摧毁下,失去了方向和信念的时候,注定会迷失。

如果稍不留意,自己就会成为自我抹杀过程的同谋,层层堕落,坠入深渊。

法兰西在片中的第一条剪辑新闻,除了剪接手段,内容与事实并无出入;遇见骗感情的男记者之后,第二条难民新闻,法兰西隐瞒了自己在游艇上休息的事实;播出事故加上丈夫和孩子车祸去世后,第三条拜访妇人的新闻,法兰西开始扭曲受访人的回答,歪曲事实。

好好生活的能力被一步步腐蚀殆尽,在陷入存在主义危机时,去乡野间长时间漫步吧,去墓地里散散步吧,这是一种被写在书上的行之有效的方式,真我会发出召唤,当她在墓地前驻足、在乡间漫步后,说出“唯有当下”时,却依旧令人心中存疑,大概是因为她前一分钟还在歪曲新闻事实吧,未来会好吗?

你看看刚出门就遇见一个暴躁狂......

 4 ) 高处不胜寒者的自我放逐

〈France〉译为《法兰西》,它讲了一位法国电视台主播France一边身处战区拍摄新闻,一边游离于这些新闻播出后产出的资本所塑造的所谓上层社会之中。

那些打扮体面,谈吐优雅的人们口中形而上的谈论,那些流离失所的,随海浪被放逐的难民的慌张,好像和France都不太有关,她无法将自我与她立足的事业、社会地位和新闻内部建立可靠的连接,她一点也不慌张,但她却真正地被放逐了。

那些当地普通的、不为人知的人们在公园与France偶遇,交谈之中充斥着“想要成为她”、“羡慕她”的话语,France无法和任何人到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关于几近自我虚无的语境,话题碰撞之间,弹回来的大部分的都是“怎么会这样呢?

”。

是啊,大部分人一生忙忙碌碌想要站在充裕的资本之上,够到更高的天空,为人所羡,但如果真的实现了呢?

然后呢?

我们不理解高处不胜寒者稳稳的脚下对应的是摇摇欲坠的头顶,他们手里的和脑中的是两个世界。

最终电影中的France在疗养地被与自己一见钟情者拿作了新闻,但在这位男士不断的道歉之下,France接受了,她接受的好像不是背叛,而是自己注定无法和任何人穿越那些社会在自己身边筑起的屏障,到达“人”本身,她决定不再那么怕这种“无关性”了。

 5 ) 卢米埃影城你办法影展能不能开一下空调

卢米埃影城你办法影展能不能开一下空调卢米埃影城你办法影展能不能开一下空调卢米埃影城你办法影展能不能开一下空调卢米埃影城你办法影展能不能开一下空调卢米埃影城你办法影展能不能开一下空调卢米埃影城你办法影展能不能开一下空调卢米埃影城你办法影展能不能开一下空调卢米埃影城你办法影展能不能开一下空调

 6 ) 开个玩笑

今年看过最迷惑的影片之一,影片的主题直观的呈现“虚伪”这一大主题,不过是个稍微有点观影经验的观众都能感受导演试图在往更深的角度方向来延伸更大的主题。

如果从“本我、自我、超我”的这个角度来研究的话,法兰西的银幕形象为“自我”崩溃形象是“本我”影片一半后的男主则是“超我”的形象(这个超我的形象是不受道德约束的)从第一场战地戏导演就带着观众看到法兰西自编自导的调整能力,这个能力的印象延伸到撞车事件意外发生。

本我的形象在观众看来是虚伪的,是一种自我防备挽回公众形象的招数,直到晚宴的厕所戏后法兰西才意识到大众只是当他是一个门面而已不存在任何实质价值。

一直维护的“自我”形象被贬为一个0,“本我”开始占据。

人物开始在本我与自我反复横条。

影片从这里开始情绪反转和人物行为反转似乎是这只影片最具玩味性的地方。

导演开始不断的制造玩笑,这个玩笑反复横条在个个层面中,直到最后一场电视的错误终结了导演制造的玩笑。

全片最后的车祸和最后一次采访才算是真实的透露。

但最后一次的采访法兰西还是用回了战争场地的方式来制造新闻,人物到这里并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改变。

 7 )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编织的人设里,无法逃离!

法兰西 (2021)6.92021 /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比利时 / 剧情 喜剧 / 布鲁诺·杜蒙 / 蕾雅·赛杜 布朗什·加丁大多数剧情片都晦涩难懂且庸长,但是当你能读懂看透,那将是另一一个层次的感受,本片亦或许就是如此!

大美女法兰西是法国电视台第一红人,不仅能与首相马克龙针锋相对又能暗送秋波,她带领团队冲在战争一线,还亲历难民逃难过程,她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丈夫帅气优秀,儿子聪明伶俐…然而这一切都是表象而已!

她在战争一线的视频都是摆拍,亲历难民逃难过程也就是取个景而已,丈夫和自己貌合神离,儿子叛逆不听话,也许和马克龙的暗送秋波也都是技术剪辑…如此状态的她想不抑郁都难,虽然一直在治疗,然而并没有效果,终于有一天,她选择激流勇退!

独自去一家常年冰天雪地的疗养院治疗抑郁症,然而在这里却偶遇了钟爱自己的年轻小伙儿,在爱情的滋润下,她以为找到了真正的爱情,甚至以为治愈了自己的抑郁症!

然而事实是小伙子也是记者,伪装成游客走进法兰西内心,主要还是为了哗众取宠,发表了一篇深度解读法兰西的文章,当然,文章大火。

而法兰西备受打击,最终选择重操旧业,继续回去当她的网红主持人,也许这就是报应,她继续编辑着虚假新闻的时候,她的老公和孩子都出车祸身亡!

这里不得不说的一个细节就是,在亡夫和孩子的墓地她连一滴泪水都没有,但是她是一个在镜头前随时飙泪的主啊!

这里其实不得不佩服女主的扮演者,真的在很多需要的场合,她能随时飙泪,且恰到好处!

虽然她的丑闻已是人尽皆知,她依然无所顾忌我行我素,采访着社会焦点的丑闻轶事,片尾,那个在她面前砸了自行车的人,也许就是代表了民众的愤怒,而她却靠在情人的肩膀,露出了诡异的表情!

其实,个人觉得法兰西的真我的时候,就是对待那个她撞伤的外卖小哥的一家人!

然而,她却只能在自己编织的虚假人设里渐行渐远!

片中让我感触颇深的一段对白是在一场慈善晚会里一个西装革履的社会名流说的关于资本主义的对话:“什么是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就是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就是要追求道德和心灵上的提升,越来越接近圆满的境界,为了救赎和赎罪,为自己也为他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奉献,钱对于我们已经花不完了,赤条条来赤条条走,才得善终,人死了,善行会留下!

”然后,下一秒,说话的人就被酒呛住了,这大概是本片最大的讽刺了吧!

 8 ) 无需拟人的观念

德拉克洛瓦将自由平等博爱拟人化,半裸的丰腴女神引导人民。

德莱叶将受难的宗教激情拟人化,圣女贞德被荆棘加冕。

现在,艺术发现它不再需要承担拟人的责任,观念已经牢牢地寄生在人体上,随着人体的行动呈现它转瞬即逝的多种形态。

杜蒙只需要拍摄一个被观念感染的人,法兰西。

观念先行,紧皱着眉,左呼右喝:望我!

望我!

抬起头望着我!

你们手中的饭碗尚不能装下五斗陈米,你们的破衣烂衫不过是父辈绑上的裹脚布,你们的生命是地中海里一颗盐,为何要踩实地面?

为何不向我飞来?

我才是无限接近透明的湛蓝!

记者先行,紧皱着眉,左呼右喝:拍我!

拍我!

摄像机对准我!

我的视角——我一手创造的快感的视角——全都值得观看。

我和政治调情,和硝烟调情,和古典调情,和现代调情,情感是我的战场,战场是我的舞台,舞台是我的作品,请看!

显然,杜蒙做过观念的情人,蕾老师也是,借本片向旧情人啐了一口,但最终还是依靠在“当下”的观念肩头,多么保守主义的拍法,简直可笑。

但这张脸值得记住,一幅拒绝被凝视的动态肖像,我们还是乐不思蜀地凝视了,所以未来依然可以拿这张脸的分量去下注,人是无法不爱人的,即使这在观念里不再被允许。

 9 ) 影像坍塌瞬间之泪

我曾经幻想有一部电影,这部电影里的每一句话都是谎话,人们在其中若无其事地生活,好像没有任何问题存在。

现在看来,这部电影已经拍出来了,不仅是每句话,而且彻头彻尾,全都是虚假的。

这部影片就是入围2021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影片《法兰西》。

该片由法国导演布鲁诺·杜蒙(Bruno Dumont)执导,同时也是当年法国《电影手册》杂志评选的年度十佳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杜蒙俨然已经成为法国最具原创力和批判力的电影导演之一,其作品可谓部部佳作。

从《童女贞德》到《贞德》,从《小宽宽》到《宽宽和非人类》,他惯于抠出影像最具迷惑性的部分,把水分完全挤干,然后再安回到一个看似正常的框架里,供观众咀嚼出一股怪味儿。

不夸张地说,杜蒙几乎每部新作能够突破我们对某个题材、类型甚至电影本体的认知。

法兰西(France de Meurs),从这个与法国同名的女主人公就可以看出,影片首先是一部关于法国或全体法国人的寓言故事。

法兰西是法国名人、电视台的主持人兼记者,以犀利的报道和以身犯险著称,在影片里她数次亲自前往战地前线,报道难民危机,既是为了得到一手新闻,也自然有着想要大红大紫的个人抱负。

杜蒙不厌其烦地向我们展示法兰西如何实地采访,我们也看到她是如何指挥摄影师拍摄一些完全不明所以或者摆拍的镜头,尔后又像一名导演一样,截取情感最为浓重激烈的部分,将之组接起来,配上解说词,炮制出一条条看上去十分连贯、真实、富于情感冲击力的“重磅”报道。

当然,法兰西对自己的身份也有着十分清楚的认知和定位,她固然冲在前线,但也绝不会与难民同上一条船,哪怕在枪林弹雨的拍摄间隙,也能在不远处找到一个供她消遣布尔乔亚趣味的度假地。

她制造着某种程度的真实,也将这些“亲历”夸大或者歪曲为某种谎言,这是她作为一个节目主播的两面性,也是一个发达国家外来者无可避免的他者性。

随着情节的发展,法兰西开始不断陷入舆论危机,报道新闻的她本身也开始成为了一则头条新闻:先是因为撞人而被媒体大肆渲染,其后又因其经纪人在节目里调侃难民意外被播出遭舆论炮轰。

而她身边的经纪人则无论发生什么都能矢志不渝地为之出谋划策,同时也为她加油打气,对外制造着“国民红人”的形象,对法兰西则营造着一种真假参半的繁荣氛围,因保护之名,行蒙蔽之实。

虚假和谎言,正是这部影片的核心主题。

法兰西亲眼见证着周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里充斥的虚伪:在一场家庭宴会上,法兰西的丈夫创作的新书赢得了在场朋友们的一致好评,然而当作者期待着严肃讨论时,朋友们却以“紧凑”“活泼”这样极其敷衍的语句进行可有可无的回应,因为没谁真的看过这本书。

宴会似乎总是一个谎言的集散地,人们保持着上层社会的社交礼仪,富人们大谈资本主义“就是把自己奉献给别人”;一名贵妇看似想要向法兰西索要签名,实际上又因为身上没笔马上转移话题漠然离开。

身心俱疲的法兰西决心退出媒体圈,前往异国度假,本以为自己意外收获了一段甜美的爱情, 哪知对方接近她的目的也并不单纯。

最终我们发现,法兰西无非是法兰西共和国的其中一员,每个人都散发着相似的气味,人人互闻其臭,无一能够幸免。

至此,影片可以说对法国社会进行着全方位无死角的扫射式批判。

然而,《法兰西》绝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愤世嫉俗之作。

在法国最著名的电影史学家安托万·德巴克(Antoine de Baecque)撰写的《迷影》一书中,记载着一个有趣的细节:在法国五六十年代的迷影年代里,电影院每间放映厅的前3到5排总是被迷影者所占据,他们希望自己离银幕足够近,把自己浸没在影像里,取消银幕的景框,让电影和生活通过眼睛融为一体(第五章,《道德是一桩攸关推轨的事》,p. 277)。

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电影的生产和制造当然也反哺着这一愿望——让观众相信它、沉入它、爱上它,被它俘获、称它真实。

但《法兰西》却是一部彻底反其道而行之的作品——它走在布莱希特的道路上,始终都想把观众推离座位和银幕,质疑影像的记录性质和无上权威,甚至怀疑《法兰西》这部影片本身。

这种理念深入到影片的毛细血管里,每一个镜头、每一帧画面、每一个细节概莫能外。

事实上从影片最开头,杜蒙就为观众制造了一个颇令人震惊的假象:一场通常不可能在电影里发生的总统新闻发布会。

通过娴熟的声画配合和电脑合成,杜蒙让马克龙与法兰西彼此互动,让人怀疑创作者是不是真的花大价钱安排了这样一场大戏。

以此为开端,影片便用各种各样的手段达成陌生化效果,试图将观众抽离,意识到影像的虚假性,从而对其进行反思。

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是,法兰西在她的新闻报道中,总是使用一种直面摄影机提问的拍摄方式,亦即将摄影机当成被拍摄者,这种镜头混淆了两个不可能重合的视点,显然是一种极不专业的做法。

而杜蒙之所以这样设置,一方面无疑是想讽刺法国新闻拍摄的非专业性,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这种镜头提示观众新闻制作的错谬感,从而让观众真正意识都这种随意拼凑、无关真相的影像垃圾。

当然,影片的高超技巧也在于,由于人物和情节的复杂性,导演并不想让观众与影片之间产生过强的距离,所以其手法往往有着极其微妙的分寸感,在推与拉之间达成平衡。

影片中一个重要情节,是法兰西开车时撞倒了一个移民,她来到了被撞者的家里探望,对方将自己描述成贫困的、没有工作和收入的家庭,然而摄影机所展现的宽敞明亮的二层小楼,明显与对方的悲惨描述大相径庭。

法兰西显然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于是陷入了沉思——“沉思”也是整部影片里的关键动作,每当这个时候,杜蒙都会用推拉镜头把画面推向演员面部——这不仅是法兰西的沉思时间,也是杜蒙的间离时刻:留给观众识别谎言和虚假的时间。

无奈的是,法兰西最终不得不掏出支票,因为她意识到就算眼前这一切都是虚假的,她也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保住来之不易的公众形象。

在《电影手册》的访谈中,影片的女主演蕾雅·赛杜非常精准地剖析了杜蒙的意图:“……杜蒙偏爱的东西与此正相反,他想让观众看出影片的虚假和不协调之处。

他在有意追求某种不完美。

”而如她所说,影片在场面调度(或所谓的“形式”)上也的确走向越来越离谱的“不完美”:也许眼尖的观众早就看出所有车内拍摄的镜头都是布景,车窗外的画面也来自古典的背景投影法而非实拍,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很难料想杜蒙会如此“肆无忌惮”地不在乎幻觉的营造——某个时刻,法兰西竟然直接走出没有车门的车子,甚至背景投影的图像也被突然剪接(影片01:45:45处,再仔细一点看的话,甚至能清晰看到LED屏的纹理)。

实际上,在这样的影片中,背景投影通常已经并无必要,以如此方式打断幻觉则更加“粗暴”,所有这些绝非巧合,而是指向了杜蒙个人的美学选择:创造彻底的裂痕,让观众“直视”而非“忽视”,思索而非沉浸。

类似的手法在《法兰西》中大量存在:散发着诡异和抽离气质的音乐,俗气且如过场的车祸段落,就连法兰西身上穿的衣服也在杜蒙的精心布局之中——一件远看毛茸茸,近看绘着皮草花纹的羽绒服。

《法兰西》给了我们一个故事,却又有意将我们拉出普通影像为观众营造的舒适区,只因于杜蒙而言,一切尽是伪造,一切尽是荒诞。

影片对人的声讨和影像的质疑一直延续到结尾。

痛失亲人之后,法兰西再次遭遇情人的围追堵截,二人走在路上,一个黄发小哥毫无来由地跑到他们面前,将一辆共享单车踩踏成一坨废铁。

目睹这一切的法兰西驻足在原地,靠在情人的肩头,展现出诡秘的微笑,凝视着前方的镜头。

就在这个时刻,我们意识到,法兰西已然“僭越”,她竟然开始注意到杜蒙的镜头的存在,而到此为止,整部电影或许也变成了法兰西本人塑造其形象的某种工具——她在两个小时里展现的一切脆弱或坚强、真诚或虚假,都有可能面临被推翻的危机。

演员和角色“夺权”了,导演拍摄着影片,却不得不遭遇被他人不透明的行动和面孔所诠释的威胁,而这还仅仅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凝视造成的结果。

电影,这种假模假样、义正严辞、标榜真实的媒介形式,在一瞬间,几乎彻底垮塌。

也正是在这一刻,法兰西留下了一滴不知是否真情的泪水。

或许那仅仅是一滴化学物质,也或许,那里还保有着一群惯于制造谎言的人类最纯真无邪的情感。

 10 ) 镜头之下无真相

《法兰西》这部片子很怪。

看过布鲁诺·杜蒙的人都知道他本身就是个怪才。

这个片名和女主同名,很多人觉得法兰西就象征着法兰西,外表靓丽光鲜,其实一塌糊涂。

非要这么说也不是不成。

但反正我不觉得这片只是在聊法国那点事儿。

海报信息量就很大:珠光宝气的赛杜坐在直播间,银屏上是她在现场的英勇形象,回眸间无尽的冷漠与无奈......

有谁知道这是真的法国总统还是找人扮演的?

蕾雅·赛杜在片中演技大展,最厉害的就最她的哭戏。

她的哭戏简直出神入画,说哭就哭。

以至我看好多豆瓣网友说女主得了抑郁症。

她在工作现场会哭,在采访现场会为难民们一洒同情泪,被采访的政客强白几句,马上公主哭。

被问了尴尬问题立即现场飙泪。

离职时的热泪盈框,被爱的人欺负也会大放悲声。

顺便说一句,这个境头是放在汽车脚踏板的位置,我在以前的电影里从没见到这样的机位。

她哭得好丑,蕾雅·赛杜能站到现在世界影坛一姐的位置真不是浪得虚名,人家真是拼。

说来就来的眼泪,如泉水一般喷涌而出,杜蒙用这样的方式,“消费”观众的共情。

赛杜永远知道镜头在哪儿,就算哭成这样,也能准确找到隐藏的摄像头。

片中有好几场是女主在采访现场的戏,杜蒙不厌其烦地让她表演采访的全部过程,包括提问镜头的补拍。

他想说明啥?

其实新闻采访和拍电影是很像的,镜头不可能是一镜到底,需要重拍、机位的调整,和后期的剪辑,以完成时空的缝合。

导演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新闻采访的制作过程,就是质疑一下事情的真实:你所见未必为真。

还有开车的场景,很多网友都发现了有明显的穿帮镜头。

那显然是杜蒙有意为之的。

赛杜拎包就走出了车,这种故意的穿帮,就是要消解影像空间的现实感。

告诉观众:这是电影!

再讲几个有意思的镜头吧。

女主到她撞伤的快递小哥(好像是移民家庭)慰问,她在一个看着不错的家里,小哥的妈却说家里没有收入,生活困窘。

这时,镜头推向赛杜,我们看到她在思考,然后镜头固定在她脸上,她掏出支票,给这家人开了张挺大额的支票。

明知被讹,但考虑到镜头后那些看不见的目光,女主爽快地掏出了支票本。

另一个镜头里,杜赛闷闷不乐地坐在公园长椅上,这时她突然抬起头,四十五度角向斜上方直视镜头,露出奇怪的笑容。

你们能放过我吗?

同样的微笑和哭泣,在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达到杜赛的表演峰值:她依偎在曾经骗过她的无良记者怀里,对着镜头,不,是对着观众露出了她标志性的笑容,而此时一滴眼泪顺着眼角划落!

流泪的笑容,诡异的凝视。

所有的穿帮,所有的直视观众,所有的动不动发生的梨花带雨,其实只想说一个事儿,有镜头的地方无真相。

一切不过是精心,有时甚至是粗心布置的骗局。

为了观者的窥伺欲的满足,当然也是为了钱,为了女主那不经意被展示出的上流社会体面生活。

因为有了摄影机的“凝视”你哪里分得清人们是真实地活着,还是表演给你看?!

如果你的忧伤也是镜头下的,我们怎么分得清它是表演还是真情呢?

女主只有在一个时候没有哭,就是她去给老公和儿子扫墓的这个镜头!

正如深焦大伽圆首的秘书在他的豆瓣影评里指出的那样:《法兰西》给了我们一个故事,却又有意将我们拉出普通影像为观众营造的舒适区,只因于杜蒙而言,一切尽是伪造,一切尽是荒诞。

在影片的最后,女主对那个骗了她的小记者说了一番话,道出了导演对这个被影像遮蔽的时代的看法:你那样做其实还是很嫩的,你毕竟是圈外人。

对于我们,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我们的工作。

我接受这个行业带给我的一切,名利也好,损害也罢。

别和我提什么理想公平、社会正义,那些都是虚的,我只关注当下,就是此时此刻的生活。

觉得没看懂的朋友,细品品她这段话。

《法兰西》短评

吧嗒吧嗒

4分钟前
  • 大 蜹 蜹
  • 较差

当满脸精致妆容的蕾雅赛杜在杜蒙的镜头前展示各种极端情绪的时候,某种程度上来说和以往非职业演员展现出的脱节和间离感相似,杜蒙抽离了影片中所有事件对角色的作用过程,把镜头聚焦于角色在当下的状态,而蕾雅赛杜的脸庞在镜头中越显得突兀,我们似乎越能感知到这个人物/国家的内心,尽管我们并不太知道为何会如此(这也不是杜蒙的兴趣所在)。

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堪称是杜蒙职业生涯最差。在此之前他和布努埃尔走了一样的道路:以自然主义一鸣惊人,过渡至戏谑的荒诞主义登上巅峰。但布努埃尔从没进行过这么跌破眼镜的风格尝试,站到自己的对立面用预设立场的写实主义加小清新多愁善感的正面口吻无比笨拙地倾情刻画一具毫无情感价值的行尸走肉。

10分钟前
  • 九苍
  • 较差

No more journalism plz

14分钟前
  • 书翎
  • 较差

法国喜剧好难笑,给我一个看马克龙会脸盲的文盲看这种题材也只能感慨,蕾老师喜剧人!

15分钟前
  • 牛奶很忙
  • 还行

16分钟前
  • 小植野
  • 推荐

看不懂,是说大家都很虚伪吗?在人前的种种其实都是表演

18分钟前
  • 芒果
  • 很差

只有我觉得不好笑吗,感觉是走不出国门的幽默,而且léa的特写太频繁有点疲劳了

21分钟前
  • matchappuccino
  • 很差

当法兰西最后看向我们的时候,她被从对象化的遮羞布中抹去了,从而获得了新的主体性。但这样的一种主体性又被赋予了另一层暧昧感:凝视到底是从自我意识中发源而来的亦或仅仅只是一到来自景深处的裂隙?——一切如一个关于现代法兰西的具象化的隐喻,美丽而式微,却又如此般存在着。

26分钟前
  • 粉粿症候群
  • 力荐

整片就如那几分钟完整的车祸慢镜头呈现,真的没必要。

29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全剧印象最深的是女主对“法兰西我爱你”那句大吼的回应是让他滚出去。当隐喻具象化之后故事线就变得支离破碎。唯一看点可能是看美人各种垂泪我见犹怜(还有中间那首古老的歌)

34分钟前
  • 阿森
  • 较差

一直在尽力带入,但真的不行,到底在矫情什么呀!!!

36分钟前
  • 荒淫少女朴赞郁
  • 还行

中立派开悟左倾又回归全景纪实。精致的空洞,玩笑生活,全民消费景观,一切为我所用。战场新闻蒙太奇看惊我。那个以车窗外的铁塔为背景的告白,情绪激烈,饱满动人。蕾老师美颜逆天,代表法兰西说服力满分。

37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推荐

完全被预告片给骗了,你以为这是一部女主俏皮可爱大闹新闻界的法式喜剧。其实呢,蕾雅赛杜女神这次哭戏爆多,除了开头20分钟,剩下100分钟都在压抑苦情抹眼泪

39分钟前
  • zhang 2nd
  • 还行

杜蒙应该是故意留了很多破绽,比如开场马克龙的采访镜头合成痕迹相当明显,好多处行车场景能看出用了类似背景投影的古法特效,还有数次填满画面的收音设备底噪声等等,再联系起一场又一场手忙脚乱的新闻“片场”,不知导演到底要拆解的是“电视”、“新闻”还是“电影”本身。杜蒙施加在蕾老师身上的调度完全是贞德化的,看起来几乎带着种剥削感, 而且你一边大谈阶层、媒介、国民性,一边又炮制整场的LV高级成衣走秀,这本身就挺自我消解的。不过话说回来,蕾老师实在是美啊~

40分钟前
  • 应用层协议
  • 还行

红红火火恍恍惚惚

45分钟前
  • 陈凭轩
  • 较差

好喜欢它的配乐,一种梦境的不真实感

46分钟前
  • 小鱼效应
  • 推荐

什么玩意儿。。Lea Seydoux是真的美。

49分钟前
  • Hey Juju
  • 较差

什么烂剧本

50分钟前
  • 变体法案大伸腰
  • 较差

bj-bos机上第二部,结尾更像是对镜自语,一种21世纪的舞台春秋。

54分钟前
  • unidolphi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