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和儿子演的很好,绝对是本色出演,很真实的还原了西海固偏远山区人们生活的艰辛。
其他人有点在硬生生的读台词,还不够自然,不过已经很不错了,一些偏远到不能再偏远的地方的农民,有些可能字都认识的不多,没有学过表演,为什么要求那么高呢!
我觉得他们演的就很棒,真实的还原了十几年前西海固偏远山区人们的生活,蛮好。
一个在西海固出生长大的人的评论
“他们坚守(立站)拜功,并施舍我所供给他们的,他们归信降给你的(天经)和你以前所降的,并确信后世” —《古兰经》(2:34)老人高声诵读完这段后,调整了一下烛火,烛火映照在被黄土养育了的男人粗糙的脸上,老人选择低声默念,眼睛泛着泪花却又深邃明亮。
贫瘠的土地,灰暗的色彩,生与死的理论,每个都作为大环境里的揉和,看似没有故事冲突里,用平凡与贫苦讲述着穆斯林的生死观,在商业充斥的电影界,在宗教敏感的社会,导演选用穆斯林题材,着实为一股清流。
开头的经文,讲述了穆斯林应具备的生死观,“信道而且行善,坚信后世”,片中有个镜头是说老人兄弟借口粮之事,老人在自家清贫情况下还是给了兄弟一袋米,将自己喜爱之物分享于他人,明白一切都是安拉的给予,这就应该是穆斯林的生观,而映衬着穆斯林的死观,“后世之于你们,比今世更好”,穆斯林的所作所为就是在为自己后世生活铺路啊。
影片出现老人洗大净、小净洁净身子,为妻子准备四十的牛在水中看到自己的宰牲刀而不吃不喝,以此来洁净自己等待死亡。
“牛知道它的死,他 贵而为人,却不能知道。
”平凡中隐藏的神性均是平等,人于动物,动物与人,在安拉面前谁又比谁高贵呢?
我若能知道自己归真的那一刻,我定先于朋友、亲人拥抱告别,告诉他们别为我哭泣请为我祈祷,之后好好的洗个大净,换身干净而又纯白的衣服,然后步行走到自己的长眠之地,默念《古兰经》,静静等待自己生命如风如雪消逝。
说实话,没太看懂。
不是很懂他们的信仰,习俗和仪式。
不理解但是尊重。
很喜欢整部片子的摄影。
从海报就能看出来,设计感强烈,色彩搭配巧妙,这种色调能渲染烘托压抑沉重的氛围,影片里也充满了摄影美学,都是这种冷色调,阴冷沉重,但是视觉上很舒服,不同于水形物语的那种有点浪漫暧昧孤独的蓝绿色,这部色调只单纯的孤独深沉。
这也正好契合了主题吧,对生与死的思考。
整部片子都能听到时钟的嘀嗒声,就像生命,一秒一秒的在流逝。
印象很深的一个镜头是,下雨了,小孩子立马回屋拿桶来接水,然后家家户户都跑出来接水。
西北地区有多缺水大概能想象到了。
老头洗澡的镜头也很震撼,一小桶水,拔掉木塞,没有肥皂,没有沐浴液,就那样用力地搓着。
看着似乎很平淡,但却有种强烈的仪式感。
还有就是有段台词说人不如牛,牛会保持自己的高洁。
恩,我觉得确实是这样,思考是好的,不要以为人是万物之灵,自大狂妄,但是也不能妄自菲薄。
不过得承认,很多时候,有些地方,人确实比不上牲畜。
想起那句话,我见的人越多,我就越喜欢狗。
有很多人确实还没动物那样重情重义,性高洁。
记得牛在印度是很神圣的,被当做高洁的圣物,有很高的地位,牛可以随意的在路上走,所有的车子都要避让它。
王小波的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里也说了插队时喂养过一头猪,和别的不一样,这只猪不甘命运的安排,敢于挑战反抗。
生死是个永远的哲学问题,我还没参透,不敢多说也不能多说。
而关于人是否比动物高级,我觉得作为一个人,还是谦虚点好。
对待生死,我觉得还是淡然点坦然点好,活的时候好好活,死的时候平静的死。
人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
活着是在路上的死亡,而死亡是活过的生命。
也许人生就是一场虚幻的梦,你以为死亡是结束,其实是新生。
我不是专业做电影或相关专业的,我也不懂什么长镜头、短镜头之类的,我就说说这个电影所描述的那种生活是真实的!
它里面描述的除了穆斯林特有的风俗之外,其他的我都经历过,我小的时候也是那样等着天下雨,下雨了满院子的水,泥能糊到头上,窖里的水都是泥水沉淀下来的!
下雨不及时把雨排出院子,房子都会塌!
因为是土房子!
小时候家里面养了一头驴!
母的!
每天放学回家我会拉着它到沟里的泉上,让它喝水,喝完水后我会骑着它回家,那时候个子小,要踩到田埂上才能骑上去,它都会很温顺的等我骑上!
最后它被卖到别人家了!
好几年后我去卖家家里看到它时,它流泪了!
电影中借粮的一段也很真实!
我们村上也有那样的人,地里的收成不够还债!
只能借粮,他们的眼神都是一样的!
电影充满了场景和场景的间隙,停顿了很久才说出话前那段停顿的空白,没说但感觉到的言语和言语外的难以体会的。
有时下一幕场景就是上一幕的注解。
最后落幕时茫茫大地雪覆盖下的大地轮廓和远处的山脊,临结尾老人点燃煤油灯念起古兰经,灭了再点,再念,再灭时已有泪光。
观片子里对话不多,其中一场是葬礼后老人去看摔断腿的姑侄儿,还掉老伴的债。
姑侄儿媳妇说起忽然想起来一件事,平铺直叙地说起和老人老伴一同赶集,老伴买了很多,最后看到她买的鞋,于是借钱也去买了双。
老人回到家坐在屋子里不开灯,就捧着那双鞋坐着。
别人口中零散提起的老人老伴就是"苦了一辈子了",别的再没有,这些可能是老伴唯一表现出自我愿望的一次,老人抱着它,想些什么呢。
另一段对话是老人和儿子,说起外出打工。
老人不同意,庄稼里的洋芋和井里放的水就是他依赖的,出去危险;儿子觉得有可能明年收成不好水也吃完了,出去打工也不累,危险哪里都会有。
隔壁要生娃婆娘的老头过来了,问起老人老伴的事儿办得怎么样,吃面也是劝几劝吃了半碗,再要加就不吃了。
老人问你不常来有什么话要说么,老头没说话,老人出去喂牛了,老头跟着出去,说出自己来是借米给婆娘吃,老人顿了顿,走去厨房让媳妇给了他半袋米。
之后背着米的老头在暗下来的大地上走回家,再之后要生娃时候老人,媳妇,阿訇走在夜里的大地上,人好像化成大地的脊背,担起这些。
还有几段片段是阿訇念经,给亡人,给新生的婴儿,最后给牛。
这个阶段性的生命仪式在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是从一端到另一端的引路,以至最后老人希望为自己渡过这个心理难关也在念古兰经。
牛牛在决定被宰之后,先是老人的儿子给牛刷身上,然后给牛割苜蓿,老人在雪中带牛出去,给牛铲土垫窝,最后一次带牛出去在满天遍野吃草,再后来,牛开始不吃不喝,老人故意在宰牛的那一天出去转悠,避开这一幕,出门前塞给儿子一块布,应该是后来捂牛眼的那块布。
人老人最开始不愿意宰牛,说是没有犁地的了,其实通过牛看自己。
在儿子劝说后,老人一直在想这个事儿,给自己洗了个澡,然后给自己洗了个小净,再然后在看到牛不吃不喝后,去找一个老人家说话,说到牛是大牲,想起原先老人们说牛在被宰前几天可以看到水里的影子,老人家回话,牛不吃不喝内里清洁,高贵的。
老人觉得自己,人,反而两眼一抹黑,什么都看不到,老人家回道,人也贵,各有各的活法。
真主的奥妙,参不透。
牛和人有一处镜头是老人儿子洗牛,牛背对着镜头,露出清晰的肚子下垂,脊梁高挑的轮廓;背后的老人也看向牛,背对着镜头,人牛的背影这一画面让人觉得老人也在看向自己,尤其总是说道牛娃子之前也挨了不少他的打。
另一处是发现牛不吃不喝后,老人把牛牵出来,新打了一盆水,牛依然不喝,老人看向水盆里,映出牛和老人,老人叨念着真是不吃不喝啊…然后回到屋里,和老牛透过窗户相互看着。
四十这天的搭救终于在结尾到达,作为举意,牛被宰,老人老伴苦的一生被搭救;老人想看到的眼前事没有映在水面上,但确实透过牛,透过姑侄儿一家,生孩子的一家铺就了路,那本古兰经念了又念,不是为了释然或者搭救,而更像是看到老牛生前选择后一种内心平衡的找寻,老人没法像老牛,也许他的"贵法儿"就是完成搭救他人的过程吧。
片子好像不是在讨论清洁,虽然这确实是呈现的方式,而是在讨论"贵",一种超越一种live otherworly。
不过人到底不如牛本体,后者在自身之内就完成了,前者还是要靠他人或者越过自己而达成。
对回族同胞的生活习惯和信仰的认识,一直都是道听途说的,直到这天我走进广州“光塔”怀圣寺,才知道那几乎都有我自己的误解。
光塔|广州|2009.11.25那天是我第一次走进回教庙宇。
怀圣寺很安静,只见到几个工作人员,我也不好乱问,也不敢乱走。
见有些小册子,就选了几本感兴趣的回家看,一下子就记住了其中的这句话:“万物非主,唯有真主。
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
”小册子上说,接受这句话的人即是穆斯林。
我想我那天就全然接受了这句话,否则不会只看一眼,至今还记得。
这大概与我之前遇到不少“巧合”的事情有关,接二连三的,我就不再觉得是巧合了。
祂似乎在暗示我有一个更大的存在。
好奇的我去请教高人,读了一些经典,然后就是重温了一遍曾经学过的《电子学》。
行为怪异的电子一入教科书,就让当年的我认为理所当然而无视其怪异。
这时才发现,电子怪异行为所引出的量子物理学有此一说:这个宇宙,只不过是某个更大的存在的一个局部。
起码在这点上,科学与古老的各派宗教不再有冲突。
在这个科学框架下,或者说是我们当下的宿命,不甘心受困于局部的人,看来也只能够找个信得过的过来人,然后跟他(她)走就是了。
不过信谁?
就剩这么一个最简单的大问题。
这样的活人能遇见,不知概率是多么的小?
万幸的是,这样的故人,谁都能亲近。
能给我提供参考的,其一是电影。
电影《清水里的刀子》(2018)将回族同胞面对生老病死的态度,浓缩在一个“由杀牛而引发的一连串生活琐碎故事”之中,让我只用一部戏的时间,就大概了解到一些他们的信仰问题。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也能用这盘“清水”,照一照自己心里装满的那些“刀子”。
2018.9.30 http://william-ho.lofter.com/post/6c3aa_12af8dc2a
文|汤旅 发表于MOViE木卫王学博的这部《清水里的刀子》两年前就在上海有点映了,那时因事错过了,因此一直把这个遗憾留到最近——它正式上映的时候。
没有想到一部文艺片拖了两年才能在大银幕上看到。
这部影片曾获得了第21届釜山电影节的新浪潮奖,在银幕上,它的独特之处得以最好的呈现。
在中国,偏远农村的题材很容易处理成画面粗糙的现实主义,重点在人物矛盾与命运,但这部影片回避了起伏的情节,似乎类仿阿巴斯对生命的思考,将剧本对话、故事情节全部精简化,只留下老人日常所做之事、独处的所思之时。
在丢弃常规的剧本后,导演请了耿军的御用摄影师王维华,给它在所呈现的影像上推向极致。
每一个画面、人物调度,都极为精细,于是它脱离了惯常的现实主义风格,而产生出一种疏离日常的油画风格。
绘画呈现的是可见之物,在绘画中,画家往往会隐去自己不想呈现的部分。
在《清水里的刀子》中,老人缓慢行走在小平房前,净白的墙面使画面干净整洁,除了一些零星点缀的枯枝,画面内没有其他现实主义电影里常见的杂物。
因此,这部影片可以说与现实主义背道而驰,从而呈现了趋近油画的风格。
片中有关宗教的表达很多都依赖于这样绘画般的影像,用视觉直接言说宗教的林林总总。
在影片开头,几个农民在荒地里耕作,有意安排的人物动作和位置关系构成了静态绘画,很容易想起米勒的《拾穗者》。
在老伴去世时,众人做祷告,在幽暗的低调光下,众人围坐在一起,进行着仪式一般的活动,回归到了西方古典画派的风格上、群像、宗教、静观的动作;我们所看到的老人“洗澡”,其实是穆斯林的“净身”(大小净),是一种宗教行为。
在净身中,老人正对昏暗暖黄的墙壁,导演仍然把场景精细布置,去掉杂质,画面中只有后景墙壁、前景净身的工具和老人瘦削、线条分明的身体。
处处体现着明暗对比法,这种肌体的呈现在德里克贾曼《卡拉瓦乔》中也是如此。
贾曼的《卡拉瓦乔》正是因为这样的鲜明的有意安排感,影片伊始就给观众疏远的陌生感——我是一部精美的艺术作品,而不是贴近生活的电影。
穷苦的环境并没有给观众熟悉的现实主义电影的生活感,而像是本身就保持了距离的戏剧。
伤者居画面左下、女人和老人分别占据画面的左右分割线,墙上报纸的贴放整齐有序,墙壁虽破旧、脏,但在有意的布置下反而与整体形成一种干净简洁的感觉。
即便是素人演员,在这样的有意安排下,方言和自然生活也开始失效,于是他形成了另一种不同于非职业纪实派的演员气质。
在映后访谈中,导演说到有许多业内评委对老人的评价是:他长了一张非常电影的面孔。
在我看来,沉稳、皱纹,甚至是瘦削极有线条感的肌体,都符合西方古典绘画的美学要求,在摄影中,则十分接近现实主义摄影的特质。
摄影之所以不同于电影,在于它的静止感。
在传统的人文摄影中,构图、人物关系、光线等都极具考究,也就是说,它捕捉到的并非自然的现实,而是摄影师有意通过景框塑造出的极具张力、内容的现实。
所有的事件、主题、符合都浓缩在这一张图中了,因此要求画面极具表现力。
而电影,一种流动的影像形式,它不需要每一个画面都那么精炼,时时刻刻都被处理地完美无瑕,它的叙事随着流动而变化,主题符号则被拆解游离在不同的画面中。
于此,《清水里的刀子》则更像是传统观念里的人文摄影艺术,而非流动的电影。
在大远景的清蓝色的雾霭中,人物与生命之树、远山构成了极像欧洲艺术电影大师的影像,但不同于那些的是,《清水里的刀子》几乎不进行镜头的行云流水的调动——它是静止的。
当我们期待每一个精美的画面能有所运动时,它就被剪辑到另一个画面了。
因为影片是由不同的精美的画面剪辑而成的,而恰好,这些精美的画面又极具符号仪式感,每个画面都有自己饱满的符号表达。
视觉足以让人振聋发聩,台词的隐蔽留给了视觉足够的阐释空间。
因此它绝不是对欧洲艺术大师的模仿,它是静止的;同时也并非是对侯孝贤等人固定镜头生活态电影的风格呼应,它的极具仪式感的构图摄影抛弃了现实。
它形成了与自然感知类型的影片截然不同的风格——一个精美的、静止的艺术品,而非简单的对现实描摹。
在声音处理中,它保持着和视觉一样的精美极简的处理方式。
不同于自然感知的影片(《天地悠悠》、《沼泽》),它隐去了艺术品中非必要的声音,隐去了自然环境中该有的嘈杂音,只剩下时钟的滴答声、倒水声、柴火燃烧的声效、牛在环境中的零星声响等诸如此类的细节声。
这同样有助于完成这样一部看上去现实,实际上疏远的艺术品。
同时声音元素也并没有被放大,这更有利于加强视觉的重心。
清水是流动的,而刀子确是静止的。
牛知道自己将被宰割的宿命,磨刀与否则无关紧要了。
摄影很美,画面很凝重。
影片里所有关于穆斯林的情感全部用宗教的形式展现出来。
整体的节奏非常的慢,但是细节非常丰富,导演有刻意的去弱化原小说的故事性,反而突出了某些细节的仪式感,比如洗澡那个片段真的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中“真主的机密,为人的参不透呀!
”与原小说中的“摄影很美,画面很凝重。
影片里所有关于穆斯林的情感全部用宗教的形式展现出来。
整体的节奏非常的慢,但是细节非常丰富,导演有刻意的去弱化原小说的故事性,反而突出了某些细节的仪式感,比如洗澡那个片段真的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中“真主的机密,为人的参不透呀!
”与原小说中的“最令他伤痛不已的是,牛知道它的死,他生而为人,却不能知道”完美诠释《古兰经》中一再反问人类的难题。
室内布光、演员走位把人物的心理描述得淋漓尽致。
陪伴老人十几年的老牛,因为要在亡人归真40天被宰杀,老牛开始不吃不喝只为了清洁内里地离开。
宰杀那天老人不愿直面老牛,走到了一面白茫茫的莽原,影片也于此结束。
生不择日,死不择时——《清水里的刀子》
今天介绍中国电影《清水里的刀子》。
片名Knifein the Clear Water (2016)。
影片改编自史舒清同名小说,讲述发生在宁夏西海固的一件小事。
宁夏西海固身处内陆,有着“十年九旱”的说法,常年干旱,是大西北的不毛之地,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确定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一位穆斯林老头的妻子去世。
生老病死一直是人生大事,按照穆斯林的习俗,生者要搭救亡人,为死者做一些积德行善的事情,方便死者能够离天堂更近一些。
佛教中会有烧纸等习俗,通过火焰搭建通往阴间的通道,给死者送去盘缠。
穆斯林则没有这种习俗,而是通过招待亲友、做做慈善、祈祷祝福等形式,为死者铺平前路。
老头的儿子表示,母亲收了一辈子的苦,死后要为她好好搭救,也算是尽尽孝心。
家里并不富裕,甚至算得上家徒四壁,但陪伴老人十几年的老牛年纪已经大了,准备杀了老牛,用于招待亲友。
老头思考一番后表示同意,于是一家人开始着手准备杀牛事宜,以便做好搭救亡人。
除了招待亲友,慈善、祈祷两种方式在片中也得到专门表现。
老头的弟弟因为妻子生产、家里断粮前来求助,老头准备了不少粮食送了过去,即是救济弟弟,帮助即将来到世上的新人,也是为老伴积德行善;老头多次在老伴的坟头待着,虽然无声,但他枯干的背影让人感到无比悲恸。
杀牛成了影片最大的冲突,后续故事发展中,大家都在为杀牛做准备。
虽然故事主线没有发生过偏离,但老头对老牛的不舍一直溢于言表。
在这最后的日子里,老头与儿子一同照顾老牛。
好草好水伺候着,时不时还梳理梳理皮毛。
朝夕相处之间,老头睹物思人,似乎从老牛看到了昔日时光。
随着杀牛日子临近,老牛突然变得不吃不喝。
老头感到很不解,找阿訇询问原因。
阿訇就是当地宗教里的老师或者学者,是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务的人,一般都被认为见多识广知识渊博。
老头认为,老牛能在喂自己的清水里看到刀子,知道自己要被宰了,所以不吃不喝。
这也就是片名《清水里的刀子》由来。
阿訇告诉老头,老牛能够感知到自己的死期,绝食是为了以一个清洁的内里,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完成最后的祭祀。
尽管已经决定杀掉老牛,但是老头心里一直无法释怀。
在动手前,老头塞给儿子一块布,要求儿子盖住老牛的眼睛,自己找拉格借口出去走走。
最后还是由儿子完成宰牛。
影片对于生死的思考已经超越故事本身。
《清水里的刀子》讲述的故事用五分钟的短片就能讲完,电影通过事无巨细的笔触将一个简单故事拉长,给观众们足够的思考时间。
生死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终极问题。
每个人都无法选择来到世上,而死亡则是可以由自己一部分做主的事情。
何时死去、何地死去、怎样死去,这些或许不能全部可控,但至少能够部分可控。
老头经历过老伴的葬礼后,也开始考虑自己的葬身之所,通过老伴和老牛的经历,总算静下来好好想想死亡的意义。
有宗教信仰的人,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给自己心理慰藉,让死者死后可以少受点罪。
影片对于生命的意义并没有给出答案。
其实生命本身并没有意义,活着的人赋予生命意义后,生命才具有相应的意义。
你如何看待生死、如何对待生命,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或许大家会想,在这么干旱贫瘠的地方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
老头的儿子却说老头离开,但老头笃定地要继续待在这里。
习惯了一种生活方式的人很难再去适应另一种生活方式,对于年纪大的人来说,改变更是一件困难无比的事情。
生死这种超越人力控制的事情,是打破老习惯的最强硬措施。
随着死神降临或者新生儿落地,生命在这一瞬间完成了强制变化。
不管老人如何抗拒,都要面对这种无可避免的改变。
离开贫瘠的地方,前往富庶的地区,或许在物质生活方面能够得到改变,但对于精神层次的改变就显得不那么重要。
久经沧桑的人都会知道精神层面远比物质层面更加重要。
生不择日,努力活着。
死不择时,善待生命。
《清水中的刀子》,听起来有点像古龙武侠小说的书名,2018年第一次泡电影院莫名其妙的就选了这部不知名导演的文艺片,电影理所当然的安排在一个只有寥寥20张座位的迷你小厅中,今天最大的惊喜就是我——没有包场!
还有一位知性的小姐姐躲在最后一排安静的看电影。
城市这么大,不管是萍水相逢还是机缘巧合,总会能遇到爱着同样事物的人,尽管人数可能少得可怜。
电影的第一幅画面刚展现出来,心里立马喊了一声:“艹,油画啊!
”摄影或许是刻意为之,追求着油画感和雕塑感,莫非导演是绘画系转行的?
大量的黑夜场景,跳动的灯光,古朴的老者,四比三的画面,众人吟唱经文的仪式感,让人有一种看六十年代欧洲老艺术电影的感觉,就算说它是是学步,也绝不是邯郸学步。
电影的剧情可以说是极其简单,但是在节奏上控制的不温不火,情绪上隐忍克制,面对老伴的去世和爱牛被祭祀,老者为老牛诵经时候的流的一滴泪就足够了。
有些人说“文艺片的创作者只在形式表现上下功夫是不成的,作品的关键是对现实生活及人物的生动发现及深刻思考”,我不敢苟同,电影之所以成为第八艺术正是其独到的形式表现的方式,情节只是其中某一并不重要的部分而已,挖掘现实生活之类的去看巴尔扎克、高尔基的小说就可以了,在艺术电影的表现层次来说,实在是下品。
一首诗、一句话、一段哲理、一丝情绪都能成为独立的电影。
希望还能看到王学博导演保持水准的下一部作品。
电影院里很“安静”,除了震耳的对白之外别无他音,一直仰着头看银幕使我的颈椎僵硬而酸痛,我换了换姿势,扭头看了看后面的观众,一个个在黑暗与沉闷中进入了梦乡,三三两两戴着各色头巾的年轻穆斯林小声说笑——原来他们也看不明白啊!
即便色彩调制得再唯美,在镜头设计意识的单薄呈现下,静默推进的全片仍只像是“回农日常”主题的油画展影像实录。
坦诚地讲,我本人看这部电影的状态不是很好,所以对它的感受更多是片段性的,并不完整。静谧如油画般的摄影非常棒。灯光和音效都很讲究。但是,对于用这种多长镜头的方式来展现这样一个复杂而深远的主题是否最合适的,我保留意见。
感觉这部片子的评价会很两极化——喜欢的人会觉得其古典主义的画面色调跟现实主义力度让人惊艳;不喜欢的则会很嫌弃那份故意为之的做作与凝滞的长镜头、甚至还有近来此类影片很常见的非职业化演员与叙事调子,匠气。客观一点比绝大部分烂片好,但本身并不算太出彩,三星半。
或许是数码版的原因画质很糟糕;有些镜头有点摸不着头脑。但感觉很对,拍得也很干净和克制;倒是觉得在这种生存与信仰中故事性较弱是个很大的优点。片子到了最后也没有出现配乐,放映员大概睡着了忘记了开灯,几个人在黑暗沉默的电影院看着一行行演职人员的名字到最后,就好像我们也进入了某种仪式。
SIFF2017-18 极简 4:3的画幅把整个情绪都压住了 不动声色的压抑 荒漠里的雨和布满深纹脸上的眼泪 认知死亡和信仰 昨天看了个藏传佛教的 今天就来大西北的回民了 我觉得隐藏在小县城里的基督徒也应该被关注一下…
建议新人导演故事不够就先拍短片 用instagram posts来凑 只会勾起前排赠票的绿绿大姐的屏摄欲
一般般
不算电影
没耐心这片子能看一年!
尔冬升、张猛、万玛才旦,这监制阵容强大得让人有些心生敬畏。国内少见的回族宗教题材,草原、雨露、明灯,生死、轮回、信仰,原始、质朴、纯净,得窥苍茫大地、芸芸众生。整体稍嫌沉闷,看得有些出戏,就不做过分解读
节奏,用“时间的影像”打散“运动的影像”。主题,看之前下意识以为牛畏死,未曾想不吃不喝竟是以清洁的灵魂迎接死亡,穆斯林另类的价值观(生死观)不言自明。视听,摄影注重形式感,窄幅关注人,隔挡显纵深,外景在景深镜头下呈散点透视的国画效果,内景在光源明灭间又有油画的厚重感。
7/10对于经典,我们费尽心机地理解。对于新作,我们不假思索地批评。
清汤寡淡仿佛日常纪实一般,没产生共鸣的观众极容易被催眠。不清楚当地人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但就我所见,人到了一定年纪确实会对死亡异常敏感,也容易往自己身上联想,这种情绪在马子善身上得以展现,乃至感慨于人尚不如牛知命。简而言之,大命题,小故事。
挺特别的,关于西北的文艺片。对贫穷的描述,足够现实与真实。对生命的敬畏,敏锐的直觉依然存在。老人对牛的感情,被演绎的克制而不失感人。遗憾的是全片内容不够丰富,故事略显单薄。虽然有瑕疵,但能让人认真看下去……
形式,摄影没得说,长镜头好但略多略冗~
嗯只有当你对于宗教和信仰以及生活的仪式感有了一些认真的思考以后,才能看懂这部电影。
清水上面浮油,终究到不了一块儿。
最干旱的地方,与水的故事。在少数民族有宗教信仰的地区谈论生死议题得天独厚,或者应该反过来怪市井之中太过喧闹,来不及思考。4:3画幅、慢节奏叙事、细腻的灯光设计让人想起《修女艾达》,从釜山国际电影节拿下新浪潮大奖就对它期待已久的《清水》。水是牛眼里的刀子,牛是他眼里的刀子。
电影平淡克制,相比小说情节有增改却毫不添油加醋,没配乐只有风雨天地人畜的声音,安安静静,连屏幕也只要一半。没有宗教感情也应信奉生命如神,为人虽看不到水中刀子,如心里常有一把,也可望能得干干净净。人各有命贵在归真。导演年轻又好看还有个难能可贵的心眼。0329@广州we影城导演见面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