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迈克尔·贝 主演:马克·沃尔伯格 道恩·强森 安东尼·麦凯擦不干净的血迹收拾不完的残局,卧推再多组也帮不上这些健美先生什么忙,倒是可卡因的副作用让事态越发的糟糕。
这样的娱乐电影的确就像精神鸦片一样让人无需动脑看着一帮蠢货的真事儿似的样子觉得好笑,虽然这部重口味的犯罪电影不乏血腥和暴力的场面,但终究还是觉得这是一部喜剧片,从影片开始那人心惶惶抱头鼠窜的样子就看得出来这不会是个逍遥法外的故事。
四肢发达的人总有着一副胸有成竹胜券在握的样子,但往往肌肉解决不了太多的问题,而头脑的不灵光总是将事情搞砸的罪魁祸首。
老天有时总是不随人愿,每当这种时候连杀人都变得困难重重,维克多的大难不死留下了无穷的后患,如果这真是真实事件改编,那这个情节着实令人觉得吊诡,估计也是编导为了电影的喜剧效果夸张的演绎。
想弄死的弄不死,不想弄死的一下就死了一对,最后阴错阳差的将富豪弄死,乱了三位肌肉男的方寸,沃尔伯格一身的腱子肉的确令人敬佩,没想到不久前在《泰迪熊》中沃尔伯格还没有这样的健硕,到了本片中俨然成了健美教练的身材,就从这点来看本片也足够励志了,一本正经的沃尔伯格在本片中并非最讨喜的角色,倒是巨石强森饰演的角色为影片润色不少,没想到这个从WWE走出的动作明星还有搞笑的潜力,看着他对主虔诚的样子再对比暴揍神父和沉迷可卡因的样子真叫人忍俊不禁。
最后,请注意本片的导演栏,大名鼎鼎的迈克尔·贝从变形金刚走出的迈克尔·贝拿出了自己看家的本领,还记得威尔·史密斯的《绝地战警》吧,迈克尔·贝靠动作喜剧起家,虽然《变形金刚》令其声名大噪但他没有忘本,这样的题材在他的手中显得更为游刃有余,商业片大咖一出手,必然会给观众一个物超所值的观影过程,虽然本片的评分注定不会很高,但相信看过本片的观众都不会太失望。
《变形金刚》系列的导演麦克·贝的写实作品《健男搶錢團Pain & Gain》,让你在放声大笑中了解美国曾经一个真实的案例。
喜欢Dwayne Johnson和Bar Paly的更不能错过!
此片恐怕与天朝无缘了,因为里面包含两个涉嫌有辱天朝的搞笑桥段。。。
对了,片尾会有剧中人物的原型照片,要坚持看完哦。
又名《健男抢钱团》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总觉得很不错。
可是过后你要让我娓娓道来,发现自己又没有这个本事。
于是我就开始反思,发现主要原因是我看多了一些迎合爆米花口味和与大众口味背道而驰的电影。
那导致在看这种有条有理,循序渐进的电影的时候总让我觉得眼前一亮(上次是前几个月因为回忆重温《阿甘正传》)。
为什么?
我想不是因为真实事件改编,也应该不是Dwayne Johnson的个人魅力,而是被票房禁锢的市场与被市场捆绑的观众。
没有直接的血腥镜头,有毒品(很强的教育意义),有性方面的问题,所以被评为了R级。
可是,如果给青年人看应该有很大的效果总之给我这种人看就是小清新,但是故事性很强;看的过程中不会有想吐槽的地方;入戏很快。
是一部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的电影。
《鱿鱼游戏》-韩国电影的文化输出洋洋洒洒的说了很多,而且看得出作者是有一定文化底蕴和观影量的,但是如果作者能回头不带任何情感的客观的去看自己这篇文章,把文章里中外电影国籍对调一下,还能得出同样的结论么?
字里行间,有着对国内电影的各种批判,对国外电影各种善意的解读,一丝一毫不觉得国外电影所谓“文化输出”的作用,因为从一开始,这个概念在作者心里就是被否定的,然后找论据去支撑这个结论。
这不正是一直以来“文化输出”的效果么?
打个比方,过去10几20年,甚至就是过去3年前,好多人还是对西方抱有极美丽的幻想和滤镜的,滤镜,这个作者也用到的词。
这个滤镜,正是“文化输出”带来的,我们的认知是被引导的。
而现在,为什么大家开始谈论“文化输出”了,因为时过境迁,好多事情我们看清楚了,西方没有那么好,我们没有那么差,甚至,西方的双标让人感到虚伪和恶心,而之前我们为什么有那么根深蒂固的想法?
正是“文化输出”。
这是对我的批评,就很奇特。
首先我对自己十分凶狠,压根不带感情。
倒是他偏见十足啊。
绝口不提我对中国电影《小城之春》、《喜剧之王》、《色戒》的分析。
第一点是文艺青年常用的先捧再踩,而这种行为并不是真心夸赞而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博学,看看他的言论,不就为证明自己见解更深刻吗?
当然这是个态度问题,不愿意学习中国电影史,话还挺多。
第二点还是文艺青年惯用的辩论手段,替换论点。
我分析的是“文化输出”必定失败。
他的论点就很怪,谈的是“文化输出”的后果,一个拥有理性的观众不难发现,他的论点恰好证明我是对的。
不知他反复思考自己的言论是否会意识到。
知乎有个问题是“为什么成龙与李小龙的成就要高于李连杰”,我也论述过,替换论点,明明问的是成就,答题者说的却是持久力,还赢得大量叫好,国内影评人就这水平。
像政客不像学者。
他说我对西方国家的善意,这很奇怪,因为我在《鱿鱼游戏》的分析中对韩国电影的态度十分凶狠。
大谈韩国电影“文化输出”的明明也是这拨人,而我用事实证明韩国电影非但没有输出韩国文化,而是在向全世界呐喊:韩国陷在“文化双语化”的献媚,而且是从上而下的,不单是政客更是人民对西方的崇拜,在韩国综艺能明显发现。
那么,这位朋友是为什么如此脆弱感受到我对西方国家的善意?
因为他既不理解韩国电影为什么会被西方接受也不了解中国电影史,他说我对中国电影不友好,呵呵,我分析了费穆大师《小城之春》为什么是现代电影,受到全世界电影史的尊重,我也分析李安导演连续巨额亏损下好莱坞依旧信任、容忍,更不用说我在《鱿鱼游戏》一文前几段就说明中国香港新电影运动与中国台湾新电影运动足以对抗好莱坞。。。
明明前几天就说过好莱坞只能学习港片却不能复刻。。。
文艺青年就这样,他说了这么多就是抒发自己的个人情感,可笑。
我的《鱿鱼游戏》一文实际上并不是论点而是事实,我证明的是“文化输出”注定失败,一直以来支撑好莱坞世界电影中心与本世纪韩国电影进步的是拥抱普世价值观。
这位朋友认为中国看清了美国的虚伪,对不起,那是政客的期待,与电影有什么关系?
而且美国电影那是引进而不是美国说了算?
所谓的美国梦难道不是中国的期待吗?
是你被洗脑没有理性思考看不清美国电影!
意大利怎么就跟我们不一样?
因为一众大师级没有陷在美国梦的矫饰下。
1949年出版的由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创作的两幕剧《推销员之死》就是在向全世界解释“什么是美国梦”,美国梦的本质根植于美国梦的虚假与遥不可及。
我之前明确说过好莱坞电影有与官方密切合作的《珍珠港》、《变形金刚》,可这些电影毫无例外受到美国老牌影评人与报社的抨击,哪像我们中国的影评人啊,呵呵。
而好笑的是什么?
这两部电影的导演迈克尔·贝也拍过美国梦,那就是《健男抢钱团》,主题继承自《推销员之死》,也是讲美国梦的天真。
那么,我们中国人所谓的“美国梦”是怎么来的?
完全是自我臆想下的美妙结果,美国人自己都无法准确定义自己的“时代精神”,输出个什么鬼?
又或者说,美国在1917年之后成为世界电影中心,他们就经历了“文化输出”的失败,我们中国电影难道不该吸取经验?
“文化输出”带有明显的民族区域特色,中国人不是美国人,中国人永远不会全盘接受美国的思考,这就是美国拒斥“文化输出”转向合家欢的原因!
合家欢就是拥抱普世价值观,有时候更保守,像是二战时期的《相逢圣路易》。
只有普世价值才能成为全人类沟通的桥梁!
费里尼大师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起步,并没有拒绝美国电影,但他明确指出美国并没有那么美好。
好吧,他又要说我从来不提中国电影。
杨徳昌大导演明确说过美国流行歌曲对高压下台湾人民的鼓舞。
我们中国引进的第一部好莱坞商业大片《亡命天涯》在1994年11月12日上映,这位朋友显然是在这种观影文化下长大,他没有看到的是中国一直以来都可以看到大量艺术电影,而在这之后,商业大片取代艺术电影,所以我说,所谓中国视角下的“美国梦”是中国引进前提下产生的副作用,商业大片有时候会夹带私货,像是《壮志凌云2:独行侠》。
细心的观众发现《壮志凌云2:独行侠》对中国有点小心思,是的,可我又指出了一个让“爱国斗士”无法忍受的事实,那就是中国观众膈应的地方美国老牌影评人与报社(我说的是老牌有影响力的!
不要再跟我说资本注入下急速扩张到400多家媒体的烂番茄了!
)也不喜欢,所以《壮志凌云2:独行侠》票房收益很棒,评价却被压低了。。。
然后又有个人跟我说烂番茄96新鲜度还不够好?
亲,那是新鲜度。。。
这两人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不能说你不懂就来批评我跟你一样。
好了,我分析《鱿鱼游戏》到底想证明什么?
我指明中国电影被全世界接受的可能,也是好莱坞电影、韩国电影一直以来的目标,恪守普世价值观。
既然是目标,当然有失败的可能也有比较幼稚的尝试。
国内很少有人会像我这样指出《教父》为了维护家族团结保证对家族的绝对忠诚而抹杀美国一直标榜的个人人权。
我分析的所有韩国电影都明确反映韩国在被美国“文化侵略”,他们是怎么保护自己并飞速成长并超越中国电影?
吸收好莱坞技术并本土化。
说实话,我都好奇这人是否意识到韩国电影与中国内地电影差距有多大。
韩国电视剧与国内皇权下的霸道总裁玛丽苏就证明韩国拥抱普世价值观,国内是居高临下的男性视角。
中国内地电影可曾发展出自己的思考?
没有啊,吴京说一个美国人可以干掉一个师,中国人为什么就是夸张?
问题在哪?
吴京说的并不是中国电影的进步,而是在中国经济崛起的背景下,他吴京可以比好莱坞更夸张,一个人干两个师!
是模仿好莱坞而不是像韩国电影本土化之后对抗好莱坞!
中国电影史大规模学习好莱坞技法至少有两次,沿用至今的就是第二次学习成果,别再瞎扯皮了,连自己是谁都搞不清!
真是奇怪,我明明在《鱿鱼游戏》开篇就说印度电影与韩国电影都是在学习好莱坞之后加入本土化的思考以对抗好莱坞,什么时候对西方电影谄媚了?
文艺青年就喜欢借题抒发自己的小情感,李安导演《色戒》批评爱国斗士,躲在荣耀国家的背后,既不了解中国电影也搞不清自己在世界电影的位置,靠幻想度日哦。
每日影评20221013
幸存者Marc Schiller也就是那个一半哥伦比亚一半犹太的有钱人,在电影上映后接受采访时抗议道:“显然他们最后想杀掉我,他们想杀我的时候可没有那么搞笑。
他们试图把我和车子一起炸毁后又两次驱车取我性命,我处在昏迷状态还不知何故会从车上下来。
这一点也没有想象中的有趣因为我确确实实受伤了。
这电影他们拍的像喜剧一样,但你必须记住不仅我遭受了这些,还有人被杀害了。
所以电影拍的让这些人看起来像好人一样是残酷的。
”Obviously at the end they tried to kill me -- and it wasn't that funny when they tried to kill me. They did run me over with a car twice after trying to blow me up in the car. I was in a coma and somehow I got out. … It wasn't that funny because I had substantial injuries. … The way they tell it made it look like a comedy. You also gotta remember that not only I went through this, but certain people were killed, so making these guys look like nice guys is atrocious.真实事件链接:http://www.historyvshollywood.com/reelfaces/pain-and-gain.php
一部充滿屎尿屁的低智商犯罪喜劇,且又黃又暴力。
血腥鏡頭還是被適當地處理了。
但可能由於邁克和馬克的好萊塢生存法則,原本能在90分鐘裏結束的東西又增加了30%的“注水”成分,基本上角色都有了充分露臉的機會,尤其是肥妞穿著衣服拿著雙節棍和黑仔愛愛的橋段……,還有不同的人反復往黑仔“小伙伴”(根據國家權威機構最新釋義)上打針的鏡頭……。
過多的獨白並沒有為電影本身加分,還有居然讓“大塊頭”讀教會度假雜誌的内容……。
影片裏“華裔”再一次充當了騙子的角色(尤其是被其“發揚光大”的勵志成功學),看似充滿激情實則空洞的東西就像靠藥物“發”起來的肌肉一樣——看上去、感覺上去都很好,實則一無是處且危害不淺(參看黑仔的小伙伴)。
美國夢在物質社會的畸形催化下最終只變成了四個字母——doer。
這就像黑白喵理論一樣,將道德和法律棄之不顧…… 我喜歡關注臺詞,這部屎尿屁有些形式老套但還算好玩的地方——我會在三個月裏把你練得像神戶牛肉一樣,向西冷牛排看齊,教練和客戶的信任是神聖的就像牧師和律師一樣之類的。
3个壮硕的汉子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坑蒙拐骗不得不说他们是3个逗比,片中的笑点由此而来这是一部黑色喜剧,所以看完后我想了很多。
pain and gain 这个名字真好3逗比付出时间精力信仰道德人性,然后他们获得了他们想要的,但最终他们为自己抛弃的东西付出了代价以为巨石在片中的表现,我现在看他的电影都立马想到那个带着哭腔喊着佩佩的逗比,然后就会笑出来凡是都有代价,不是吗
一开始看预告以为是一部无脑低俗片,特别看到脱衣舞娘和男主二号艾德里安自慰的场景;片头介绍这是19941995年发生在加州迈阿密的真实事件,开始我还以为是忽悠人的,看到后来才知道真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片中两次黑我天朝的地方:第一次是脱衣舞娘索丽娜在和男主一号鲁格调情时说到commie-sucking whore(commie共产党员,whore婊子),第二次是艾德里安和鲁格买made in China的电锯分尸大骂中国货。。。
但别忘了这部片子里还有一点犹太种族歧视或者基督和犹太宗教冲突的味道在里面(男主三号保罗看守佩佩即维克多时发生的“小插曲”),所以不必为了这点台词而“爱国”情绪泛滥,把它理解为另类艺术形式和取悦美国本土小市民的噱头即可。
值得肯定的地方是电影镜头的处理和选择,片头鲁格被车撞的那个慢放镜头就特别带感,还有女主起初索丽娜偷渡至美国来追寻梦想时,给那个在马路边被遗弃玩具的特写也很有功力;在斯乐斯基饭店前第三次实行绑架时飞机从楼顶低空飞过以及佩佩被电击的慢镜头同样充满艺术感……Don't be a don't-er.Do be a do-er.鲁格开始在片头的那段独白很励志:“事情的起源,是我觉得是时候要更加努力来取得最大的成功”、“在自我改变中最难的事情,就是改变其他人看待你的方式”,“当客户想的和你不一样时,会觉得很伤心”……他是一个很有进取心,更准确的说是野心的教练兼销售,“我知道我做的是错的,没有什么可以取代努力工作的”“你得毫无畏惧的去做任何事”,在他在佛罗里达靠奉承拉到很多老年客户后,插播了最后是审判镜头,短短14分钟他就被陪审团判定guilty并判处死刑,他起初的工作方式和野心就注定日后的这一幕。
无论是保罗用基督信仰“帮助”佩佩,还是艾德里安在谋杀佩佩伪造醉驾车祸现场天真的说“法律这么规定的,要是你不系上安全带,你会被安全气囊打伤脸的”,都充分体现了他们的性格——silly,连傻大个保罗也认为他的队友艾德里安太愚蠢了。
片尾鲁格“这帮人都是为了抓我来的?
”以及倒数第二句台词“and I believe in fitness”,让人觉得这部电影所展示的男主非常单纯和可悲。。。
最后一句台词,至少在我这么一个中国人听来,显得特别得讽刺和戏剧性——That’s the American Dream……
上映时间:2013-04-26由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出品的犯罪喜剧片,迈克尔·贝执导,马克·沃尔伯格、道恩·强森、安东尼·麦凯领衔主演。
影片取材自《迈阿密新时代报》1999年的系列报道,讲述了三个智商令人着急的健身运动员策划了一场绑架案的故事。
这起事件发生在1994年10月和1995年6月,佛州迈阿密,很遗憾的是,这是个真实故事。
剧情以丹尼尔被警方追捕开篇,故事回到六个前,丹尼尔·卢戈(马克·沃尔伯格饰)是一个健美教练,他在一家名为太阳健身馆的地方工作,那里有他的收入、他的事业。
但是健美教练的生活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轻松和光鲜。
为了维持自己的身材,他们必须时刻训练,而且还要吃掉不少昂贵的药品,甚至还要注射。
所以,丹尼尔的生活非常窘困,并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厌倦和对未来的生活感到了恐惧。
在一次讲座上,他对励志师的演讲深感同受,并立志成为行动者。
为了实现行动者之名,他准备下手的目标是常来健身馆的维克多·克肖(托尼·夏尔赫布饰),于是开始在工作中接近维克多并套取其信息。
他是一个富裕的商人。
只要对他稍加折磨,大笔的现金就会流入自己的口袋。
不过,要干这一票,凭着自己的能力还是不够的,他首先劝说自己的同事艾德里安·道波尔(安东尼·麦凯饰),还找来了另一个刑满释放且有毒瘾的保罗·道伊尔(道恩·强森饰)来帮助自己实施抢劫的计划。
人员和抢劫所需的一切都准备妥当后,再经过一个又一个的精密计划实施,人质终于到位了。
经过了近一个月的施虐,维克多的所拥有的财产已被搬空。
他们打算灭了一个可能会泄密的维克多,经过艰难的撕票杀人“事故”,维克多还是没能死去,并被医院救活!
而健男团们也拿着维克多的财产享受着梦寐以求的新生活。
一无所有的维克多·克绍却并不甘心,他找来了私家侦探艾德·波利斯(艾德·哈里斯饰),让他来调查警方没有查明的真相,并渐渐进入到丹尼尔的工作中。
丹尼尔也知道维克多请了私人侦探的事,而且无法回头了。
花光了钱的健男团为了能够继续维持以后的挥霍日子,他们计划再来一场抢劫活动。
他们在下手的过程中意外致使目标事故死亡,且在逼迫目标妻子密码时意外死于麻醉针。
手足无措的他们需要进行灭尸计划,尸体处理好后,自认为一切都结束了的时候。
他们的一切行动都已败露,并遭到了警方的追捕。
最后,走上了法庭,多伊尔因态度配合,只轻判15年徒刑,丹尼尔和艾德里安被判双重谋杀、诈骗、企图勒索、窃取、谋杀未遂、持枪抢劫、洗钱和伪造文书等罪名,陪审团只花14分钟就决定判他们死刑。。。
一句话评论迈克尔·贝证明了自己,不需要靠大爆炸也能搞定一部黑色喜剧。
——IGN Movies 幕后制作 爆炸贝的幽默小品 或许是拍腻了超级大片,又或许是迈克尔·贝真的有这样的艺术诉求来表达,他选择了一个小众的题材,拍摄了这部一样小众的《健男抢钱团》。
影片的故事改编自《迈阿密新时代报》1999年的系列报道。
当时,在迈阿密发生了一系列的抢劫勒索案。
案犯非常有经验,所有的犯罪都经过了细密的计划。
后来,这起案件被警方侦破,轰动了整个美国。
因为案犯中的主要成员都是“太阳健身馆”(Sun Gym)健身教练,所以他们也被叫做“太阳帮罪犯”。
后来,这群人中的两位,丹尼尔·鲁果和艾德里安·道波尔被佛罗里达州的法院判处了死刑。
这个故事非常打动迈克尔·贝,因为在他看来,这个故事里拥有黑色幽默、铤而走险、峰回路转、咎由自取等等激动人心的元素。
迈克尔·贝说:“这个故事非常令人振奋,原来的报道非常详细,加在一起一共有30多页,细节异常丰富。
我觉得,这里的人物和故事,是那么的典型,又是那么的具有故事性。
整个故事看起来,很有原创性,也很有意思。
其实,想到这个故事和其中的人物,我就决定一定要拍摄这部电影了。
”影片和报道一样,充满了各种细节,迈克尔·贝说:“我们在创作剧本的时候,就决定要这么来塑造这部电影的外形,它是充满了细节和小场面的。
场景和场景之间的切换飞快,对白一点也不拖沓。
或者说,整部电影都充满了智慧。
” 在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迈克尔·贝获得了难得的快乐。
他说:“我很爱这部电影,也很爱拍摄的过程,因为根本没有压力,而且我一点也不需要去想什么机器人大战、爆炸和花掉了几亿美元的事情。
我们就是很单纯的拍摄电影,每天考虑电影的事情。
而且我的演员们也非常给力,送出了不一样的表演。
回到迈阿密拍片,我就会想起自己曾经在这里拍摄的《绝地战警》。
这两部电影的确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 马克·沃尔伯格猛练健身 这么一个好故事,需要找到最合适的演员,才能有料想之中的戏剧的张力和效果。
为了拍好这部电影,迈克尔·贝找来了马克·沃尔伯格和巨石道恩·强森两个演员来扮演那对智商令人着急的案犯。
迈克尔·贝说:“演员是这部电影里最重要的一环,因为整个电影的戏剧和情节,几乎都是靠演员的表演在支撑。
如果这一环塌掉了,整部电影就不存在了。
沃尔伯格是演技派的演员,他的表现自然不用多说。
让我觉得很吃惊的是强森,他的表演很有突破,也很有看点。
其实,我需要的就是这么一种能吸引人的东西,让观众惊讶、兴奋、目不转睛。
” 为了扮演好健美教练这个角色,沃尔伯格吃了不少苦,他说:“为了准备这个角色,我增重了40磅,一天吃十顿饭,每天都撑的要死,然后还要锻炼、训练自己的肌肉。
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就是因为我想把自己从里到外都换成那个角色。
只有这样,我才能体会到这个人物当时的种种心理。
我觉得这是我扮演一个人物的时候的主要想法。
”而强森,一直就是迈克尔·贝的选择。
强森说:“大概在十几年前,我就知道迈克尔要拍摄这么一部电影了。
只是,当时我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而他也在拍摄《变形金刚》。
我当时就觉得,这是他一定要拍摄的电影而到了现在,他终于有机会实现自己这个愿望了。
我被吸引到这部电影里来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剧本。
这个故事,这个人物非常具有原创性。
一开始这两个健身教练只是想抢钱,但是后来事情就变大了,大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这很疯狂,也很有趣。
这部电影在迈阿密拍摄,这很酷。
迈克尔就是从这里起家的,重新回到了这里,这感觉很棒。
而且,整个城市,似乎都像是这部电影中的另一个角色一样,是不可或缺的。
”花絮·影片的总成本只有2000万美元,这是迈克尔·贝从自己的处女作《绝地战警》以来,拍摄过的制作成本最低的影片。
这主要归功于巨石道恩·强森和马克·沃尔伯格没有要片酬,而是从影片的票房中分红才降低了成本。
·本片是《绝地战警2》之后,迈克尔·贝拍摄的第一部R级电影。
·为了自己的角色,马克·沃尔伯格在开拍前疯狂的锻炼身体,把自己的体重锻炼到了212磅(约合96公斤)。
212磅是专业健美比赛的体重的分水岭。
·沃尔伯格表示说,自己的儿子爱死了影片中的那些大肌肉,而且他也很支持自己的老爹进行的那些颇有些“非人道”的锻炼。
但是,与此同时,他的女儿恨死了这些肌肉。
·为了拍摄《变形金刚》,迈克尔·贝几次推迟了本片的拍摄时间。
真实的冷笑话!
R级好片!~
true story是亮点
一个有意思的真实事件,被整成了一部很重口味的犯罪喜剧,虽说很多情节都有点儿拖,也狠R级喜剧,但最后那个“美国梦”破碎的注解还是点出了这个片子的魂。
四肢发达和头脑简单果然是互为充要。。。
挺扯淡、但有点搞笑、谁知是个真实故事、
迈克尔贝用拍摄变形金刚的手法制作出来的恶趣味笨贼喜剧,充分证明了迈克尔贝不适合此类题材,黑色喜剧本该的冷硬酷变成了完全失控的屎尿屁,迈老师还是踏踏实实拍动作片为好……
好无聊,即使夹带着黑色幽默。
I'm hot, I'm big, I'm strong.
整部片子神经质的好像导演的自读,闭上眼想象着自己的女神以达到高潮,到头来也就是撸了一管。
就没笑过
付出与收获 其实就是因与果的关系 导演 你的追车戏呢?
励志
看不下去
老婆,上午看的,看来真的是印证了那句话,得分不高的,基本就是没好电影,不看不看,噗
这哪里是迈克尔贝,分明是科恩兄弟附体好么!!!有点像《阅后即焚》,但是某些方面更甚,两个小时的电影我数次笑得不能自理。而且最最最最最不可思议的是,这尼玛是真实的故事!
这样也行?!智商是硬伤啊!明明残忍,却让人忍俊不禁。画面一如既往地色彩构图好,我想某种程度上我是迈克尔贝的脑残粉吧。
太蠢了,看的很欢乐……让人不敢相信居然是卖拷贝……如果去掉那丝励志感……陈老师很出戏……如果是科恩兄弟,大概谁也不甩这“真人改编”
美国梦,有付出有收获
不好看 喜剧片非要故作高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