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的人

The Man Who Wasn't There,绿帽离奇勒索(港),找错凶手杀错人,不在场的男人

主演:比利·鲍伯·松顿,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迈克尔·巴达鲁科,詹姆斯·甘多菲尼,凯瑟琳·博罗维茨,乔·鲍里托,斯嘉丽·约翰逊,理查德·詹金斯,托尼·夏尔赫布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意大利语,法语年份:2001

《缺席的人》剧照

缺席的人 剧照 NO.1缺席的人 剧照 NO.2缺席的人 剧照 NO.3缺席的人 剧照 NO.4缺席的人 剧照 NO.5缺席的人 剧照 NO.6缺席的人 剧照 NO.13缺席的人 剧照 NO.14缺席的人 剧照 NO.15缺席的人 剧照 NO.16缺席的人 剧照 NO.17缺席的人 剧照 NO.18缺席的人 剧照 NO.19缺席的人 剧照 NO.20

《缺席的人》剧情介绍

缺席的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理发师艾迪(Billy Bob Thornton 饰)的生活平淡无奇,在百货店担任簿记的妻子多丽丝(Frances McDormand 饰)和他貌合神离,艾迪凭丈夫的直觉断定妻子与其老板戴夫有染。一日,艾迪接待的一位客人大肆吹嘘新兴的干洗生意,并拉拢艾迪投资,不甘在小镇寂寞一生的艾迪决意入股,并向戴夫发出了匿名威胁信勒索以获得资金。艾迪如愿收到封口费,但事情很快暴露,戴夫找到艾迪泄愤不成反被杀死。戴夫之死导致多丽丝入狱,艾迪反而未受怀疑,于是他超脱于事件之外,每日只靠少女贝蒂(Scarlett Johansson 饰)的琴声打发时光,不久一场车祸让事情急转直下…… 本片获2001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2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摄影奖,伦敦电影协会年度男演员、最佳编剧等19项褒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做局花吃了那女孩错伏九部的检察官反诈骗行动组贵族名媛塔玛拉别再犹豫闪电侠第四季波尔达克第四季缉妖法海传爱情正在直播深水区房间看见恶魔梦想一个屋檐下毒蛇俱乐部钢铁斗士未知生物宇宙战舰提拉米斯情谜探访惊魂20世纪少女谁动了我的幸福又是快乐的一天大学女生的性生活第二季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之秘密计划沉默东京唤醒者姽婳

《缺席的人》长篇影评

 1 ) 测不准原理

对于微观层面的物质来说,想要同时精确的得到它的速度和质量是不可能的,有了精确的速度,那就不可能有精确的质量。

得到了质量,就无法观测得精确的速度。

这就是测不准原理。

才发现,是不是科恩兄弟的电影里面,每一个都讲述了一个数学原理,严肃的男人里面也有。

最近也在关注自反性方面的东西,雷伊施耐德律师说,你观察的越多,得到的信息越多,就会越觉得失去了真相。

没法观测真正的真相,你本身的观测的动作,会影响到你观测的对象,进而接下来影响你的观测,这是不是一种自反性,我不知道,还在继续寻找相关的资料了解。

不过这部片子黑白的质地,加上回忆之中的画外音,令我想起了日落大道,或者双重赔偿的样子,同样都是由最后的已死的男人的回忆叙述开始,而缺席的人,亦有一种黑色电影的气质在里面,沉默寡言的男人,努力寻找尊严,不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遇到问题不知道是装作无所谓,还是真的无所谓,甚至对妻子的偷晴,去勒索情人。

其中的一些部分,有一些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东西,这证明了科恩兄弟的对于各种题材的把握中,游刃有余的表达主题,最后说,男主的演技没的说,总体上的面无表情,然而在关键环节的微弱的表情上,已经很能体现丰富的感情和内心世界。

 2 ) 《缺席的人》:局外人

看科恩兄弟的《缺席的人》,就像隔着一个玻璃罩子看以艾德为中心而展开的一系列故事,说不尽的苍凉感受。

观看者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看着电影,电影中的主角艾德也以局外人的身份参与着自己的故事。

仅看片名,大概就知道这将会是一部讲述人的存在价值的影片,但又不会仅仅讲述人的存在价值。

影片中的艾德是一个沉默寡言的理发师,和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部环境中一直喋喋不休的声音,衬出他在实际生活中是并没有什么存在感和话语权。

导演通过大量的人物旁白,向观众交代艾德以及和围绕他展开的故事,在冷漠地全知和热切地主观视角的不断转化,艾德的独白就像一个虚无主义的喃喃自语,与其表面的沉默形成对比,在整体风格上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

正是这种抽象的感觉,使得本片拥有了《老无所依》般的穿透力,而在某些时候又拥有情感的震撼力。

其次,在影片的故事推进中,艾德也是一直被当作排斥在外的局外人,是缺席的存在。

无论是在和律师日登西奈德进行第一次案件谈论,主动说出自己是真凶被忽视;还是在法院被审问杀害克雷顿.托勒佛,听着律师日登西奈德长篇大论的无罪辩护而保持沉默,被小舅子打倒在地,逼问“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而不被律师允许从地上爬起来做出回答就放弃起身,俨然一个任“摆布”的木偶。

就像加缪的《局外人》中的默尔索,被虚构成一种他自己都认不出来的形象,即把始终认为自己无罪、对一切都毫不在乎的默尔索硬被说成一个冷酷无情、蓄意杀人的魔鬼。

明明杀了人的艾德也是被律师描绘成一个没有罪的平凡人,完全辨不清原本的模样,仿佛只是一个符号,一种虚无的存在。

这当然也可以直指司法制度的黑暗腐朽、有失公正,不仅体现在不详细调查案件本身,就给人安莫须有的罪名,把罪名张冠李戴,也体现在在审讯案件的过程中,律师总能千方百计的为被告或原告定罪或开脱。

当然,你不可能从一部影片中只能看到一点,导演也不会这样去做。

整部影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以壮戴夫的死为分界线,前部分以艾德的叙述为主,他叙述的接二连三的事件、对话和感觉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给人一种不连贯的荒谬之感。

后半部分是围绕杀人案件展开,整个故事的发展走向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给人一种命运弄人的造化感。

影片中艾德杀死了壮戴夫,警察带走了他的妻子,他意外逃脱;眼看案子就要胜利,妻子又自杀身亡;车祸后被警察逮捕,以为是因为杀了壮戴夫的缘故,结果和克莱顿.托勒佛的死有关等等。

这种不确定的感觉,在律师克雷顿.托勒佛进行案件的第二次谈论时,大谈不确定性原理时得到理论支撑。

以及这一部分出现安晚上找艾德告诉他飞船的事情,和最后确实出现飞船,给观影者造成一种视听上的混沌,甚至产生怀疑事件的真实性的模糊意识,这正是科恩兄弟一贯的风格,顺便满足一下根植于影迷心中的侦探片情节。

除此之外,影片也谈到因果循环的罪与罚以及极富有哲学韵味的关于看待事情的探讨。

首先,关于因果循环的罪与罚,体现在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和人物的结局,艾德骗走壮戴夫的钱,克莱顿.托勒佛骗走艾德的钱,克莱顿.托勒佛因骗钱被壮戴夫打死,艾德杀了壮戴夫,尽管艾德逃脱了杀壮戴夫的罪名,却也因为克莱顿.托勒佛的死被判死刑,还是没能逃脱自己犯下的罪应受的惩罚。

另一方面,艾德妻子的自杀也是对于出轨罪恶的惩罚。

其次,影片中也多次涉及关于看待事情的一些看法,比如在安找艾德时,她曾说“有时候知道得多一点就是诅咒”;律师日登西奈德在谈到不确定性原理后也谈到“有时候你观察得越多,知道的真相越少”。

就比如艾德知道妻子出轨于壮戴夫,才会骗钱引发后面一系列的事情;艾德的妻子知道壮戴夫的从军生涯的英雄形象是吹牛时,才会无地自容和后悔。

又比如观众越往后观看影片,知道的信息量越多,反而不清楚事件的发展方向。

台词的富有哲学韵味,总能引发人一些新的思考。

科恩兄弟在影片中注入一贯的黑色幽默,同时,也在影片中注入自己关于生活的思考。

大胆的表现生活的荒诞、命运的不确定性以及因果循环的罪与罚,其最根本的还是立足于人,关注人的情感,表现人在这大千世界的疏离和无可奈何。

 3 ) The Man Who Wasn't There的多层涵义

如果命运有形状,Coen兄弟的回答,一定是圆形的。

从处女作中的旋转的电风扇,到这部中的头发和汽车轮胎的盖板还有那个颇显诡异的飞碟,或者在那部名声大作的中,关于硬币的独白。

当然圆形,不一定就是证明就是解释关于命运的话题。

在希区柯克的那部经典中,过多的圆形,更多的同螺旋线有关。

然而对于Coen兄弟来说,这种对于命运的主题的关注,似乎是其一直所青睐的。

电影的英文名字为,中文名字却是很难翻译的。

直译似乎是最合适的。

中文的名字,《缺席的人》,总觉得有着某些信息上的缺失。

在电影中,由于主角的职业:理发师。

的特色,很难让人记住本身的存在。

同时,主角的性格,也使的其在多数场景中,出于一种隐形人的状态。

这些都可以用The Man Who Wasn't There来解释。

我记得小的时候看古龙的小说。

上面说道,高级的杀手,是一种隐形的人。

隐约记得所谓隐形的人,大概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英雄,你永远不会想到他会杀人。

另外一种,就是普通人。

最普通的普通人,这种人即便是出现在杀人现场。

依旧让人觉得他不在那里。

这种隐形的人,也就是所谓的The Man Who Wasn't There。

不过电影的精彩之初,将这个古龙的故事,给于了一定的评论,或者是嘲讽。

然而,作为Coen兄弟最具有大师风范的作品之一,(,也许是另外一部大师风范作品。

)这个题目的涵义,并不仅仅体现于基于影片内容上的某种解释。

剖开电影的内容本身来说,一个很老很中国的哲学观点,名为“遁去的一”,原意为“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在百度知道上,搜索了一下,有两个有趣的解释,一个是比较正常的现代版解释方式“宇宙的最初是静止并且恒定不动的,就如拔河一样,各种力量相互制约(假定有五十种)以维持宇宙的恒定,这个宇宙且称之为先天宇宙。

突然,其中一股力量消失了。

于是,失去了制恒的力量运动起来,产生了运动的宇宙,这个宇宙且称之为后天宇宙。

后天宇宙的力量发生了变化,就不等同于先天宇宙的力量了。

(剩下的四十九股力量在运动后产生无穷股力量。

)只有那股遁去的力量是宇宙最初的力量,那就是太极,就是遁去的一。

那股静止的先天宇宙的力量还是存在于运动的后天宇宙中,但是我们找寻不到。

” 还有人用了一个更加通俗的解释方式“比方吧,你要找个工作。

但是现在大家各安其位,你找不到。

这个时候,你就想了个办法,把一只蟑螂放到了一个女孩的脖子里,这个女孩就吓的生病了(你看你这人),他爸爸就请假照顾他,结果他爸的老板不乐意了,把他爸爸辞退了,又招聘新人。

恰好,某家公司的一个人刚想跳槽,他就辞去原职来这里工作。

这个人原来的公司又要招聘新人,又恰好,你的一个朋友在这里工作,把这个信息告诉你,你去应聘,就有工作了!

而其他人也换了位置。

那个蟑螂就是“遁去的一”!

”我觉得自己实在不需要其他的方式再来解释这个概念了。

而这个“遁去的一”正是“The Man Who Wasn't There”的潜台词的另外一层解释。

而最后这种解释,也许,正是Coen兄弟所希望的;因为这,正好就是一种对于“命运”的解读方式。

 4 ) 不在场的男人

科恩的片子总是那么好看。

永远猜不到结尾,永远猜不到下一步。

虽然剧情发展总是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又合情合理。

画面,音乐,节奏的把握都是我喜欢的。

这部片子居然是黑白的,一点都不影响观看。

科恩兄弟因为完全自己制作电影,做到了完全把控整部片子的完成。

这样一来,不需要修改和妥协。

他们的片子保持了一以贯之的质量和特色。

包括汤姆汉克斯,布莱德皮特等大牌都愿意参加演出。

比利鲍伯松顿真是神奇,在片中既看起来无能,又看起来恐怖。

我总以为结局他会有什么大动作,但是也没有。

看完片子,是一种奇特的感觉。

既没有看了主流片那种温情满足,也没有一些片子会让人低落压抑。

他们的片子在观看过程中完全抓住了我的注意力。

看完后还是留下很深的记忆。

 5 ) 看这部电影,瞬间觉得老了,老了真好。

很想在阳光明媚的周六下午,去W酒店的露台上喝一杯加冰的黑麦威士忌。

今天再刷《缺席的人》,电影中和片尾出现、不,应该说贯穿整部黑色幽默风格电影的这首《悲怆奏鸣曲》,又给了我不一样的一抹印象。

怎么说呢?

仿佛一瞬间,突然自己成熟了,所有的级别都终于满了的感觉,突然老了的感觉。

我想,我已经夹着那支超长版罗密欧与朱丽叶了、我也已经喝到那一杯黑麦威士忌了。

有朋友会心的一笑,撒在了阳光里………20200425-15:00上海陆家嘴

 6 ) 被缺席的人

爱的可笑电影里有个情节是妻子让本刮腿毛,显然被刮腿毛和抽了一口香烟让她惬意非常于是道她爱本,这点非常可怕,显然本的妻子并不爱本,她是感受到了本的好处才说了那句话。

这个情节表达出这样一个事实:爱在给予时产生。

法斯宾德!

人与人的交流不可发生片中人物没有发生任何交流,他们各自完成自己的悲剧。

本和小叔子同在一个理发店里那么久,小叔子不过是在自说自话。

本和妻子之间……律师和本和本的妻子……最有讽刺意味的是本带小姑娘去见钢琴家,原本本所以为的小姑娘演奏中的那种静谧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东西在钢琴家看来那不过是呆板生硬,本试图辩解却得到朽木不可雕的答覆。

在回去的路上,因为小姑娘认为本的行为只不过是为了得到她本一再解释毫无用处于是小姑娘想为本suck而酿成车祸……反过来本也没有理睬别人,比如他并不接受小姑娘不想成为演奏家的现实。

电影中的人各自为营各执己见“敝帚自珍”躲在自己坚硬的壳里从不出来也不打算出来。

人们活在只能听见自己声音的世界里,只看见别人的嘴在动却并不懂口语,读文章也不过是读到自己所赞同的那部分,其余的置若罔闻弃之不理也许压根没发现!

现实中不就是如此吗?

缺席的人和被缺席的人本显然是被缺席的人,因为他告诉过律师人是他杀的,他始终做着他分内的事。

缺席的人是谁,也许是她的妻子……缺席的人和局外人看缺席的人时总想起局外人,如果比较两人的绝望感似乎局外人更强烈一些,两人的孤独感缺席的人也许更多一些,如果缺席的人最后没有坐电椅想来大概他会成为一个局外人。

测不准原理缺席的人里边律师论述测不准原理非常有意思,他认为由于即便是观察都会引起事物的变化,所以观察的越多知道的就越少。

物理学中测不准原理的意义是粒子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这个原理可以推翻宿命论,十分有意思,爱因斯坦反对说上帝不玩掷骰子游戏就更好玩了。

 7 ) 雅罗米尔的沉默

与其说这是一部带点阴差阳错的悲情小人物的命书。

倒不如说,这更像是一直生活在别处的诗人雅罗米尔的美国电影版。

终日叼着烟卷,坦然地陈述自己乏味生活的理发师,内心和雅罗米尔一样,始终是游离于这窥探自己镜头之外的人物。

即便是生活让他被迫地被编织进了重重的复杂的关系网中。

他也只是麻木地接受着上帝胡乱塞给他的各种命运。

认识两周,没说上几句话便成了别人的丈夫。

继承死去的岳父事业,稀里糊涂地当上了理发师。

对妻子和她老板的奸情视若罔闻。

妻子因为悔恨而产生的绝望在他看来无法理解。

面对莫名降罪给他的死刑毫不关切。

这个精神世界不合时宜的小人物,内心宁愿把自己的柏拉图之志献给他垂目的朋友的小女儿,甚至在和这个世界即将告别的时候,他更愿意把自己理解为是那个关于外星人的荒诞话题的主角。

我们根本无需去过多地去理解在这个貌似悲剧的人物身上发生的一件件离奇经历的意义。

那只是作为电影剧情成立的一种需要。

科恩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和自我现实分裂的怪咖的别样抒情。

他爱上斯嘉丽扮的LOLI,却从不会想到会像个爱人那样去占有。

亲手杀死戴夫,却也接受因为发现外星人而获死的理由。

和雅罗米尔一样,理发师在自我的荒野上与现实断绝了联系。

死亡对于诗人与神似诗人的理发师而言,不过是一次文学姿态化的总结。

它与命运无关。

却总能引发吾辈绕在它身边发出啧啧叹息。

所以难怪我们会要又一次虔诚地给科恩兄弟下跪了。

就像我们当初给看不懂的米兰昆德拉和亨利米勒下跪时的情境一样。

上帝惩罚我们要在肤浅媚俗的生活里据理力争地思考,我们却把它当成了是享受。

好像是在为了赢取一场神圣的战争一样牛逼。

 8 ) 死了,拜拜

让我们把这个游离飘荡的男主抽离出来看他的行动线,投资-威胁-杀人-企图做经纪人-被指控再被执行死刑,这一切看起来需要强大的驱动力与执行力,但这位艾迪从头到尾是如此情绪敷衍表情淡漠,他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做的事多么可怕多么背离人伦,所以他可以轻易地去杀人,在失去一切后又迅速投入帮贝蒂做经纪人的角色。

他的精神不在任何世俗关系里,找到自己的存在才是他的重点,这种存在或许指向成功(被蹩脚的投资陷阱吸引)或许指向创造性(做贝蒂的经纪人),总之是逃离可怕的此时此刻,比如他不想要那个理发师的头衔,不同的人却反复强调这一社会角色。

正是他自己也无法确认的目标营造了电影彻底的漂浮感,成为他行为与状态割裂的基调。

麦克多蒙德也过于适合妻子这个锋利性感的角色,她厌恶家庭与家族却狂热于社交,永远在手拿酒杯没有重心地晃动,与旁边总是吸烟地丈夫一起让这个家陷入物理与精神上的双重迷离,妻子与丈夫永远出现在被切割的画面里。

他们能结婚本身是导演对婚姻的解构与不信任,当多丽丝找向艾迪提出结婚,婚姻的神圣性就此被碾碎。

这种割裂与联系收拢在一场监狱戏,艾迪说是自己杀人时,那微微低头的动作让我们不知道他是想为妻子脱罪,还是猜到没人会相信而为自己洗嫌;而妻子稍显惊讶的神情也未明说是恍然明白一切,还是感动于艾迪来顶罪。

这对每周心不在焉去教堂,又各自在道德与法律下大肆“犯罪”的夫妇,到底有没有一丝关于罪恶的默契?

有了这场戏,我们将彻底弄不清这荒诞背后有多少主动性,又多少神的指引。

这就是《缺席的人》最有魅力的地方。

它肯定了精神游离者的破坏性与危险性,又清醒的讽刺了这种人的愚蠢与自命不凡,艾迪看起来神秘沉稳,实则是倾尽一切去做的不过是指向社会地位或家庭地位,这明明白白显示了他的loser性质。

最后电影尊重了他的“不肯入戏”,科恩兄弟绝无说教成分,只是箴言一般让观众与男主一起脱离社会性,在一场飙车式的毁灭中得到替代性的爽感。

即无论你是想成为他、暴打他,还是捶问他“你是怎样的人?

”他都以死猪不怕开水烫或摒弃世间一切的姿态死了。

死了,拜拜,谁都再也无法评论他,他也永远不明白这世界是怎么回事。

 9 ) 没那么单纯的黑色

科恩兄弟的电影很容易辨认,看起来是多种类型片的杂烩,但仔细玩味后,便发觉出一种经多重解构后产生的新鲜趣味。

于是他们电影中那些似乎重复的部分便有了合理的理解,即使是同样的设置,也会得到不同的诠释。

如此说来那些似乎偷巧的借鉴,也是同为电影青年们可以理解的——看得多了,就成了自身一种自然流露的气质。

《缺席的人》是2001年的作品,个人觉得是兄弟俩最成熟的作品,无论是电影语言还是其中所表达的思想。

整体的风格沿袭了《冰雪暴》中那种冷静舒缓的叙事,当然还有巧妙的错位情节设置,熟悉的南部小镇场景,《影子大亨》般干练的场面调度,最妙的是又重新看到了些许在《血迷宫》中昙花一现的表现主义风格。

于是这些典型的、熟谙的科恩兄弟的人物,在一个更精巧的外壳下的表现着实是十分精彩。

当然,它还是一场杂烩,兄弟俩明确表示这是一场对黑色小说大师James.M.Cain的致敬。

像《邮差总按两次铃》,同是关于普通人的犯罪故事,是关于隐秘人性和小人物在社会中的不谐的作品,其实40年代的经典黑色电影大凡如此。

《缺席的人》的可贵在于能重现这种似乎已经落伍的叙事风格,再次呈现了黄金时期黑色电影的道德焦虑和社会思索。

但科恩兄弟是没有这么老实的,对人们寻求金钱动机的鄙夷,情感的不单纯,和对司法制度的尖利嘲讽沿承了独立电影的思想精髓。

50年代科幻电影风潮也以飞碟的经典形式在片中露了把脸,给这部作品带来了一丝超现实主义的意味。

这部片子的正式版本是采用的黑白版本,是使用彩色胶片摄制并在后期处理冲印处理成黑白的,于是细节部分比传统的黑白电影要更加丰富。

处理成黑白,一方面是两兄弟在形式上向经典看齐,另一方面这个没有色彩的世界更能表现两人的意旨。

我认为如果搞得再实验些,完全可以尝试默片的形式,用精干的字幕取代不时出现的旁白,那种感觉更加漠然、更加冷血。

当然话说回来,不管这兄弟俩再怎样特立独行,也应该不会如此不顾市场逆潮流而动。

除此以外,采用黑白电影的形式,还可以在摄影和场景上多玩些光影技巧,尤其是我所赞叹的表现主义的手法,在狭小空间里利用影的反差塑造出那种诡异神秘、咄咄逼人的气氛。

像Ed.在办公室里杀人的那一场,使用了N多的角度,在黑影中两人的位置变换十分巧妙,令人想起希胖的浴室杀人名场景,当Big Dave倒地后,黑色的血从身下淌出,慢慢的隐入场景的黑影,隐忍而冷酷。

而其中远景纯用影子的那个镜头,更如祭坛般将人甩在无限的空间中,一种悲凉的渺小感油然而生。

再者便是如理发室中碎发屑缓慢飘下,或是倾听钢琴时淡淡的灰色的光线,去掉了色彩的画面反而更容易塑造一种梦幻的感觉。

或许是摒弃了复杂的干扰,才可以更平静的去体味画面的意义,回归了对电影本质的光影的塑造。

科恩兄弟在这部电影中试图表达一种对个人存在的思索,尤其是对无力反抗社会的小人物的存在感。

电影的名字是缺席的人,实际塑造的Ed.也确实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片子一开始仿佛他平静地、令人厌烦的单调的理发师的生涯会延续一生,对妻子的红杏出墙也会永远沉默。

而当他试图作出改变,便如推倒骨牌般引发了一系列的惊人变故。

那么科恩兄弟是在昭示个人无法反抗社会,只能一味的被动承受么?

我想肯定不会,但对这种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兄弟俩同样也没有给出解决办法。

除了无涉及的叙述,在这一串事故中还存在着一个缺席的人,即杀死干洗佬Tolliver的人,在一切产生因果效应后,只有这个人置身其外。

或许这个人才是片名的意旨所在,这个逃脱了无法摆脱的社会规则的人才是作者的向往。

这样设想仿佛也契合借Ed.之口反映的头发哲学,即对割裂的存在的惋惜,对现实的不公平的些许寄托。

比利·鲍勃·松顿这个才子的表演很酷,那个一语不发的叼着一根烟的形象令人难忘,既然不用话语,那么全部的戏都在眼神、动作里。

看起来十分的沉默,但体现着一种压抑的激情,那种洞察了一切而又无法挣脱的无奈就在举手投足间,反而比他如金的妙语更加深刻。

我在这部片子里又看到了斯佳丽·约翰逊,以为看过《迷失东京》才认识这个风情别具一格的小女人,但慢慢才注意原来诸多的片子中都曾有过她的身影。

这个小妮子片子里又是个十足的Lolita,在卧室懒陈倦卧的那个场景,目光无邪,翘起的脚丫踢动,裙间微现春光,一种看似健康无心而危险诱惑的美丽,对中年人的杀伤力当然十足,Ed.丢了性命也不足为奇。

 10 ) 何去何从

倘若生活只是永无止境的荒诞,你犯的错误永远不用负责,却终究要为别人的错误买单。

倘若生活只是永无止境的空虚,妻子出轨,被捕,自杀都没有办法撼动你那张毫无表情的脸。

那么,我们该往哪里去呢?

科恩兄弟的电影《缺席的人》,冰冷疏离到绝望。

ED说,我们的生活就像迷宫,在每一个转角,我们都被迫转弯,然后走进死胡同。

是这样吗?

所以他从来沉默寡言,所以他从来毫无所谓。

所以,打开那扇门后,他的梦想与未来都只是荒诞——是参与谋杀的外星人,是自称通灵的女骗子。

但是,我们都没有办法阻止生活的热情,是不是?

就像我们没有办法阻止头发的生长,就算死去也毫无办法。

所以他用勒索的一万块,加入那个异想天开的计划;所以,他通过别人的人生来完成心底的热情。

所以,那间最终会将他带向死亡的房间,雪白明亮的仿佛天堂。

可是结局,依旧是那永无止境的荒诞和空虚。

然后,ED说,这些剪掉的头发,我可以,把它们带回去埋在土里吗?

这是,祭奠或者怀念?

《缺席的人》短评

这片为什么评分这么高?看完电影,又看了影评,还是无法理解

6分钟前
  • windey_1019
  • 较差

又一部欣赏不了的科恩作品...

9分钟前
  • ilsbsblm
  • 较差

理想主义太盛,还充当了资本家的打手

12分钟前
  • HJJ
  • 还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科恩完全无感。还是喜欢故事性强,心理活动丰富,人物弧光大的。ED就是个ed脸,演的是局外人,可是法庭审判最关键的部分,因为没钱让免费律师放弃辩护,认罪获死刑。还有两起凶杀案的证据都有些离谱,抓人抓的理所应当。想表达什么。搞不懂也不想搞懂。飞碟梗也很无聊。斯嘉丽也很无聊。

14分钟前
  • Season
  • 较差

给自己设定了一下,如果不好看,就再也不用看科恩兄弟了,根据简介快进到了1小时,确实是非常,非常的无聊,废话太多。这是看的这对导演的第8部作品,没有一个喜欢的,真是浪费了好多时间。

17分钟前
  • 呈谦尚腕
  • 很差

so cool so Coen

20分钟前
  • ButtMan
  • 推荐

一帮倒霉蛋,命运玩你没商量!

22分钟前
  • Louis
  • 推荐

看的第一部科恩兄弟的作品是《老无所依》,当时彻底爱上了那部作品,从那以后也以为自己喜欢着科恩兄弟的作品和风格,直到现在回顾了一下,原来我喜欢也只有《老无所依》和《醉乡民谣》,仅此而已。这部的画面尚可。

2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黑白的画面 淡定的旁白 贝多芬的伴奏 一个血迷宫式的故事被主角娓娓道来 其实太多的语言都无法描述这部片 意外的是科恩兄弟竟然能拍出这种风格

28分钟前
  • i
  • 推荐

你真的在那里,了解这段真相吗?(科恩兄弟的作品从反感看到喜欢,到这边告一段落,期待哥俩带来新作)

30分钟前
  • 忘川掌灯人
  • 推荐

【D】男主和整个故事都是一副要死要活的样子...

33分钟前
  • Sherry
  • 很差

理发师寂静的人生

34分钟前
  • idoi
  • 较差

1.“相反,一想到可以被接走,内心就充满了希望。”2. Beethoven and Heisenberg's uncertainty principle

35分钟前
  • IK
  • 还行

给罗杰迪金斯的摄影跪了……他的摄影风格只有在这种形而上的影片中才得以完全体现

40分钟前
  • 杨多荤
  • 推荐

妻沉溺于饮酒,夫烟不离手;小叔滔滔不绝,姐夫沉默寡言;父亲终日伏案埋头故纸堆,女儿日日循规蹈矩弹钢琴(内心如吉普赛女郎狂野)……这个城镇的人将注定荒芜的一生栓在某一事一物上,仿佛找到了重心,世间人大抵如此。

44分钟前
  • 海子
  • 还行

一个几乎不说话的男人,不仅仅单是乏味那么讨厌。不说话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精神有问题,一种是被逼的,两种都很可怕。

47分钟前
  • 潜水刀
  • 还行

其实下这部片子是为了看Scarlett Johansson...看了才知道是科恩兄弟的,哈哈,意外的惊喜哦

52分钟前
  • Katherine
  • 推荐

There is nothing left, there is nothing right.

53分钟前
  • 生命
  • 很差

越来越喜欢科恩了啊,能把犯罪拍得这么喜剧,又把喜剧拍得这么悲凉。孤独沉默的凡人们啊,一生一世的挣扎沉浮,真是在迷宫里转悠乐此不疲。跟外星人点点头,还是回监狱的电椅上去。哪怕临死,我的目光也不过停留在你们的发型上。我不过是个理发师而已。杀了我也是杀了你们自己。

57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黑色了 不够幽默 摄影很棒 ps.男主角面瘫吗 完全没表情。。。

59分钟前
  • 托尔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