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喜欢剧里塑造的乾隆纪晓岚和珅三个人的形象,比起历史上生动鲜活许多,那些有意思的对话,拿出来看五六遍都不会腻。
三位既是难得的聪明人,也是难得的糊涂人,对人对事的尺度掌握得刚刚好。
和珅纪晓岚同乾隆是君臣,彼此之间同朝为官,既是对手又是知音。
三个人立场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关系微妙,戏剧冲突也因此展开。
从故事的内容上讲,可以看出编剧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台词中不乏轻松幽默的对白。
像“君子斗不过小人”这样让观众能够记住的俏皮话几乎每集都有一两句。
该剧以满腔热情,嬉笑怒骂的手法,歌颂正义与善良,歌颂人性的光辉,在幽默逗趣之中,折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在紧张曲折的剧力之中,闪耀出哲理的光芒。
这也是一部亦庄亦谐、亦悲亦善,寓理于情,寓情于梦的“非常戏剧”。
从续集创作的风格上来看,依然注重了原来的亦庄亦谐、庄谐得当的风格。
它将突出幽默喜剧的形式,在创作上加入了一些忧伤、反讽的东西。
续集故事的编排也很有意思,穿插了不少纪晓岚的情感戏。
比如和珅几次把青年美女安插在纪晓岚身边,为纪晓岚制造一次次的情感风波。
那么纪晓岚如何应对呢,这就要看他的真本事了。
🤓 觉得续集总体上挺好看的,尤其是他们三个人的表演比较出彩,但是故事不够圆润,感觉有些粗糙,有的地方显得生硬。
续集中马伊俐等人的加入,是亮点,但同时她们的表演也有很多可挑剔之处。
续集里,皇帝、纪晓岚、和珅三个人的戏分过于多了,为了表现戏剧性而表演,皇帝张铁林的个性色彩不突出了,只是周旋于两位大臣之间,三个人捧戏的成分很明显。
尽管如此,可视性还是很强的,看第二部我就为看三个人的表演,他们太默契了。
🤓
《铁齿铜牙纪晓岚2》由“科场奇案”、“书魂”、“元宝迷踪”、“都院内外”和“情债风流”五个单元故事组成。
本剧集中,纪晓岚与和珅之间的对抗愈演愈烈。
“科场奇案”中讲述和珅虚以招贤纳士为名,实则聚敛钱财,纪晓岚怒揭科场弊病。
“书魂”中乾隆准备修订 《四库全书》,任命纪晓岚为总纂官,结果招来和珅妒忌,暗插颜如玉在其身边,伺机报复。
“元宝迷踪”围绕齐家私吞国库银两展开。
“都院内外”的正邪之争,及“情债风流”的英雄难过美人关更是看点不断。
眼皮坠地,难观孔子之书哈欠连天,要做周公之梦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需梅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冲冠一怒为红颜,佳人已属沙咤利螳臂当车挡不住,精卫填海心不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天威一怒为红颜,海枯石烂心不悔玉石俱焚不忍心,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该剧通过纪晓岚刚真守正、秉公执法的无私品性,乾隆的君主政治家形象,以及和珅惟命是从、贪赃枉法的嘴脸。
围绕着这三人之间,产生了一幕幕令人长吁短叹的悲喜剧。
第一部拍的很古朴,算是起,把一个古老的故事娓娓道来,人物渐次登场,人物关系慢慢清晰。
在第一部里和珅还尊敬的称纪晓岚为纪先生,在大牢里纪晓岚还对和珅这样的军机首辅抱有希望,杜小月很出彩,太后很关键。
第二部到达了一个巅峰,尤其是在故事情节上和人物的表演上。
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个故事林永健演的卢卓。
四部剧里面除和珅外那么多的地方贪官,林永健无疑是演的最好的:不是一味的贪,也不是出了事之后一味的怕,更不是要事发时一味的拖和珅下水,在这三方面的把握上林永健做到了平衡。
但是故事不够圆润,感觉有些粗糙,有的地方显得生硬。
像给颜如玉平反的经过,看完后让人觉得这段故事的说服力不强,有的故事与第一部有点雷同,还有就是场景方面看上去感觉有些单调。
《铁齿铜牙纪晓岚》续集总体上挺好看的,尤其是铁三角三个人的表演很出彩,剧中的主要人物,除了杜小月还是那副风风火火个性鲜明外,其他三个人物都不同程度起了变化。
乾隆的刻画上稍有问题,皇上的精明之处体现不足,却过于玩弄权术,在和珅的问题上总做糊涂状。
而对于纪晓岚的描写,官场上的圆滑比第一部多了。
在第一部当中,和珅可以算作十恶不赦的坏人。
在续集中,这个人物性格变得丰满,也更符合一个得宠大臣的面目,时时表现出可爱的一面。
有观众感慨,和珅和纪晓岚在皇上面前斗嘴时,常常处于劣势,让人看着既可怜又可爱,也难怪皇上宠爱他。
王刚的表演比第一部好得多,当之无愧是续集亮点。
《铁齿铜牙纪晓岚2》通过纪晓岚刚真守正、秉公执法的无私品性,乾隆的君主政治家形象,以及和珅惟命是从、贪赃枉法的嘴脸。
围绕着这三人之间,产生了一幕幕令人长吁短叹的悲喜剧。
从续集创作的风格上来看,依然注重了原来的亦庄亦谐、庄谐得当的风格。
它将突出幽默喜剧的形式,在创作上加入了一些忧伤、反讽的东西。
续集故事的编排也很有意思,穿插了不少纪晓岚的情感戏。
比如和珅几次把青年美女安插在纪晓岚身边,为纪晓岚制造一次次的情感风波。
那么纪晓岚如何应对呢,这就要看他的真本事了……
第二遍看老纪喽!
看到第二部颜骥反书案这里实在是感慨。
编剧好似在劝我去当个小人呐,因为这君子属实太难当了。
君子斗不过小人 这句话确实有道理。
那些卑鄙下流 坑蒙拐骗的小人行径君子做不来,也不屑去做,但不妨碍小人乐意做,更不妨碍这些下三滥的招数它管用啊。
给你下个药,骗你写份违心的折子,或者把你扔到窑子里第二天再找一堆人来抓你(第三部乱入……)。
君子就算是有8张嘴也说不清、洗不净,到了还被玷污了一世清名,被人误会,甚至恶语相向。
太TM难了…所以君子想斗得过小人,就得比他更有心计,更懂谋略,也更累更苦。
不知道纪晓岚在选择清官这条路之前有没有想到这路如此崎岖。
从本单元刚开始,弹幕就一直在刷皇上昏君,其实这事或许并没有那么简单。
皇上治国毕竟不能事事亲力亲为,一定是要依赖百官按制度行事。
颜家的案子虽然不小,但断然不会重要到需要皇上御审,所以整个断案过程还是像皇上说的那样由州道府三司层层审查,然后定罪,皇上恐怕只是大致过目,看完没啥毛病也就定了。
这件冤案无疑是和珅栽赃陷害造成的,而整个断案过程中,和珅居然能一手遮天,清朝法制形同虚设,这才是冤案真正反应出来的问题,清朝吏治、制度的弊病。
皇上偏信和珅当然也是一大原因,但因此就骂他昏君有点不严谨,因为皇上还有后手,那就是纪晓岚。
看完第三部才知道皇上其实深爱和珅(不是那个爱…),但也深知和珅是巨贪、小人,一味地信任此人必然会朝政大乱。
所以,皇上重用纪晓岚,甚至屡次赦免老纪的罪名,为的就是用他制约和珅(岚岚工具人实锤了)。
所以才会有了这么多案子,和珅作恶,老纪揭穿,二人斗得不亦乐乎,皇上置身事外把真相看的清清楚楚然后再定罪结案。
皇上并非昏庸,这只是他的计谋,所谓的“帝王之道”。
只不过,计谋再高深,一个人也治不好大清朝,人治终究是落后的制度,只有我大社会主义才…(此处省略一万字,还不赶紧让我入党!!!
)
就像是宇宙里的行星恒星……还有黑洞……万有引力,相互拉扯相互牵制,维稳而已。
和珅之所以能活下来,是因为乾隆需要有这个藏私房钱的地儿。
也就是说乾隆并非明君,虽也不昏吧,但真的是庸君。
乾隆,大概更贴切于商人吧。
有几分唯利是图,如果不是执政者的身份,根本就拉不住乾隆。
所以说,最根本的还是乾隆的意图。
和珅明了。
时时紧随了乾隆。
老纪吃了几次亏,也学乖了,也紧随了乾隆。
可是,老纪清楚知道乾隆也有缺陷,他有及时指正的义务……和珅是拍着马屁求生存。
乾隆有所求,对和珅有所求。
一求兴趣爱好。
汝窑瓷器,古董爱好者。
志趣相投。
和珅又能放下身段,哄着乾隆开心。
二求私房钱?
戏说不得当真。
现实生活,确实离不开钱财。
乾隆本人不好出面敛财,和珅好出面啊。
三求百官安稳。
贪官为患,全清理不现实,慢慢治。
可人们要是都惶恐不安,谁来处理朝廷政务?
需要有个人来维稳。
和珅就挺合适的。
易掌控,好收拾。
四求压制清高孤傲之人。
专制政权,怎容他人在太岁头上动土?
但这些人又都是国之栋梁,还真不好办了他们。
和珅这拨人,正好可以压制老纪。
好让老纪知道,天地正义不是天,乾隆才是他的天。
这是执政者的智慧。
用这手段,叫人臣服于自己。
五求给自己造势。
专制政权,就是需要有人歌颂之。
和珅拍马屁就很受用。
当然,老纪也有用处。
一是老纪才华横溢,可为师矣。
二是贪官可恶,还是要有人敢去收拾贪官的。
老纪合适。
三是老纪真才实学,四库全书,流芳百世。
四是纵容和珅,虽有那么多好处,但终究是纵容贪官,需要有人来压制。
老纪合适。
基本上如此。
剧中多次提及。
没第一部好 就酱~
很有水准的古装悬疑剧,左右逢源的和珅和刚正不阿的纪晓岚的相爱相杀。
3星半。
故事冗长而乏味,人物塑造也不招喜
很无趣。
明显比第一部把和珅写的傻多了,搞笑
剧本比第一部差的太多了,赵青蠢,颜如玉酸溜溜的,除了铁三角,其他的戏份简直烂出花来了
剧情差点崩了
还是喜欢杜小月
编剧太差
那年的铁三角。
经典。
当时还在想,怎么莫愁没了。其实还是有很多借古讽今的金句的
有趣。
甭管12 反正看过
欢乐的铁三角。
年少回忆。
这一部的女配,赵青、颜如玉、张了了,一个比一个讨厌,一个比一个蠢,全是拖后腿的猪队友。反观第一部,莫愁小月是为民请命的侠女,四姑娘虽是反派但也不失血性,香云命运凄苦但义薄云天,苏卿怜出身淤泥但才气纵横一身傲骨,洪霞姑娘乖巧而伶俐,所有女性角色全都个性鲜明,自有风骨,比第二部的女性角色塑造得好
笑一笑嘛。
那是我还是正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