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像鸡毛一样飞》,是像一部舞台剧,对话简短,场景简单,人物设定就是那么几个,简单的剧情,却耐人寻味。
落魄诗人想凭借写诗来飞黄腾达,奈何才能有限,无法创作出惊世之作,却又不甘与平庸之辈同处一处,埋怨周围人审美低俗,无法理解自己诗世界的高雅。
埋怨也只能是埋怨,自己才能有限,无法跳出自己所在的圈子只能忍耐。
诗人人生转折在于一张盗版光碟,这是一张可以自己写诗的程序,诗人凭借次出诗成书,名声大振,惊艳了写作界频频登上各大电视媒体,自己终于可以冠以诗人称号,然而却发现所谓的作家名流竟都是靠盗版光碟程序。
作家代出,名家很少,不过像程序一样,千篇一律诗人又陷入了思考,回想起了自己倒立写诗时。
梦终有醒的一天,盗版光碟程序无法使用诗人于是不再写诗,回归养鸡老本行,女孩也因诗人不再写诗而远去。
写诗对于诗人来说,是真正的追求,还是其追名逐利的道路之一?
正如诗人所说,他不是因为幽闭恐惧症而身处暗室而恐惧,而是因自己受不到重视,被世间所抛弃的孤独而感到恐惧。
讽刺细节电工心心念念想给新婚新娘念一首诗,却被婚礼参与者所忽视。
当自己鼓起勇气用着磕磕绊绊的语调念完后,众人不是因为诗而鼓掌,而是因为电工给全部人换了新的保险丝诗人有幽闭恐惧症,不能身处暗室,然而其使用盗版程序时却关紧门窗,遮蔽光线,本能被欲望所驱散诗人发现多个作家都在与盗版光碟商交流时,走进厕所单间,缓缓关上了门,内心百感交集,以此折磨自己。
诗人梦想坚定,但是从未实现过。
他的朋友多次改变梦想,却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梦想究竟是什么?
养鸡也好,写诗也罢,都是个人的生活方式,只养鸡而不写诗,未免太过俗套,只写诗而不养鸡,不切实际,难以自给,灵感的迸发也需要先填饱肚子。
当雅俗共赏,生活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再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
精神世界的满足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之上的。
让那些在欢乐中发霉的人们迅速死亡,好让应该成长的孩子们能够成长。
这一天将会到来,他们将用我的诗作为孩子的名字。
——马雅可夫斯基这不是一个电影,这是一场表演,华丽而悲伤。
落寞的诗人,出行时不带内裤不带剃须刀只带着荞麦皮枕头和自己的诗集,神经衰弱,没有自己的枕头睡不着觉,幽闭恐惧症;有梦的女孩,知道空中小姐的身高要能够到行李架,知道空中小姐的口红要是朱红和玫瑰红,知道每班飞机的航次时间,可都没有用,因为她分不清蓝色跟绿色,她把黑色看成了灰色,对谁会有妨碍?
可又能怎么样,只因为这她的人生就被下了定论,人生没了,梦想完了。
总有一个地方会出问题的是不是?
豪迈的鸡场主,紧跟社会发展潮流,做过所有中国最时髦最有潜力的新兴产业,在20世纪的最后他找到了最理想的事业,养鸡,他可以卖出好多黑鸡蛋,低胆固醇,高维生素e高蛋白的黑鸡蛋,可终于还是要放下一切离开,而且不用别人为之担心……诗人从小到大只有一个理想就是做一个鲁迅一样的作家,鸡场主的理想每年都换,于是,他的理想已经实现过好多次,而诗人的理想一直是个理想。
每个人都在自顾自的生活着,没有谁能进入自己的世界。
婚礼上,电工新郎的诗让新娘成为黑暗里唯一的光芒之地,而所有新换的保险丝才能使每个人都拥有光芒。
……什么是真实的?
当苦闷的诗人买到一张盗版碟就能成为诗坛生力军的时候,当圈子里的每个人都在跟天花板上的盗版商人买碟片的时候,究竟还有什么是真实的?
……坚定的友情,我就是混的再差,也有你一口饭吃;感动我的爱情,年轻的时候人人都有梦想年轻的时候人人都是诗人,可是诗人没有用。
有用。
那你说我有什么用呢?
颜色,你是我的颜色……我记住的不多,马雅可夫斯基明亮的眼眸,昏黄空旷话剧舞台般的的街道,飞机划过头顶的阁楼,随音乐节拍敲打黑鸡蛋的“黑客”,灰绿的田野,灰黄的道路女孩走过灰黄的天空飞机飘过,空旷的田野里飞机巨大的影子中女孩悲伤的跑走,女孩轻快的歌声却只有忧伤,你是我的颜色,可背景却只有灰黄,不是乌鸡的黑鸡被焚化,一切都化为虚无……“我31岁的时候像马雅可夫斯基一样剃成了光头,我知道我可能永远都成不了他那样的诗人,但我像他一样剃成了光头。
他曾经说过,人,必须选择一种生活并且有勇气坚持下去。
我希望,至少能有他那样的勇气。
”我希望我也会有这样的勇气。
你为什么叫我诗人我不是诗人我不过是个哭泣的孩子,你看我只有撒向沉默的眼泪你为什么叫我诗人我的忧愁便是众人不幸的忧愁我曾有过微不足道的欢乐如此微不足道如果把它们告诉你我会羞愧得脸红今天我想到了死亡我想去死,只是因为我疲倦了只是因为大教堂的玻璃窗上天使们的画像让我出于爱和悲而颤抖只是因为,而今我温顺得象一面镜子象一面不幸而忧伤的镜子你看,我并不是一个诗人我只是一个想去寻死的忧愁的孩子你不要因为我的忧愁而惊奇你也不要问我我只会对你说些如此徒劳无益的话如此徒劳无益以至于我真的就象快要死去一样大哭一场我的眼泪就象你祈祷时的念珠一样忧伤可我不是一个诗人我只是一个温顺,沉思默想的孩子我爱每一样东西的普普通通的生命我看见激情渐渐地消逝为了那些离我们而去的东西可你耻笑我,你不理解我我想,我是个病人我确确实实是个病人我每天都会死去一点我可以看到就象那些东西我不是一个诗人我知道,要想被人叫做诗人应当过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生活 天空 在烟雾中被遗忘的蓝色的天空仿佛衣衫褴褛的逃亡者般的乌云我都把它们拿来渲染这最后的爱情这爱情鲜艳夺目就象痨病患者脸上的红晕http://binforever.blog.sohu.com/64652333.html
终于想到把这首诗一字一句截下来。
电影,反复的看,反复地听。
想要抓住什么?
或者只是回顾or沉默。
第一次注意到电影的英文名字:《Chicken Poet》——你为什么叫我诗人?
我不是诗人我不过是一个哭泣的孩子 你看我只有撒向沉默的眼泪你为什么叫我诗人?
我的忧愁 便是众人不幸的忧愁我曾有过微不足道的快乐如此微不足道 如果把它们告诉你 我会羞愧得脸红 今天我想到了死亡我想去死 只是因为我疲倦了只是因为大教堂的玻璃窗上天使们的画像让我出于爱和悲而颤抖只是因为 而今我温顺得像一面镜子像一面不幸而忧伤的镜子你看 我并不是一个诗人我只是一个想去寻死的忧愁的孩子你不要因为我的忧愁而惊奇你也不要问我 我只会对你说一些如此徒劳无益的话如此徒劳无益 以至于我真的就像快要死去一样大哭一场我的眼泪 就像你祈祷时的念珠一样忧伤可我不是一个诗人我只是一个温顺 沉思默想的孩子我爱每一样东西普普通通的生命我看见激情渐渐地消逝为了那些离我们而去的东西可你耻笑我 你不理解我我想 我是个病人我确确实实是一个病人我每天都会死去一点 我可以看到就像那些东西 我不是一个诗人我知道 要想被人叫做诗人 应当过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生活天空 在烟雾中 被遗忘的蓝色的天空仿佛衣衫褴褛的逃亡者般的乌云我都把它们拿来渲染这最后的爱情这爱情鲜艳夺目 就像痨病患者脸上的红晕……
其实我们不只一次讨论过这类似的问题。
我们常常会想将来怎么办,将来会遇到如何如何多的阻碍,昨天阿pia还跟我说一定让自己想清楚再去做,别浪费自己时间也别让自己后悔。
我说我想好了的。
这样的问题有人需要花一辈子的时间去想,有人只需要几分钟。
这就像欧阳云飞和陈晓阳一样,一个一辈子的理想就是当一个作家,而另一个的理想天天换,所以至今他也达成了好几个愿望。
我需要几个理想?
或者是我能否有那个勇气?
就像欧阳云飞在三十岁的时候学着马雅科夫斯基一样剃了个光头走在灰白色的大街上,他说他至少该有那种坚持的勇气。
虽然我们都知道,不一定真的能做到选择并坚持……回到电影。
最直观而整体的印象就是灰白色,全体涂成白色的房子、深色的衣服、暗绿色的干草地等等等等……拼贴出这个理想匮乏的小镇。
人们都古里古怪,他们比起自己的生意似乎更加关心那个剃头的家伙是不是故意给别人剃到了眉毛,或是用自己的生意来赌气。
看起来就是那么可笑。
欧阳云飞总是抱怨:“你瞅瞅你住的是什么地方!
这镇上都什么人!
都什么旅馆!
什么店什么服务员!
”以及“跑的什么步!
这什么路!
什么桥!
什么空气……什么日子!
什么生活!
”他喊够了,发泄完了,还是要面对。
要面对写不出诗的痛苦、面对生活的压力、甚至要面对马晓阳的逃跑。
这就是生活,就是活生生的现实,压得人皱着眉头喘不过气。
很多人是有理想的。
比如方芳,她不想总是个服务员,她想当空姐,她知道每一班航线,知道上海的天气如何,可她色弱。
“分不清蓝色和绿色对谁会造成妨碍呢?
”“可总有什么地方会出问题的,对不对?
”她自己也知道,有些理想真的是遥不可及,她有的只是坚持的勇气。
而那个结婚的男人(原谅我忘了他的名字)。
他苦苦哀求欧阳云飞给他写一首诗,最后他如获至宝的把裴多菲的诗在婚宴上大声朗读。
为了读出这首诗,他喝了很多杯酒来壮胆。
而到了最后,又以一句毫不相干的话结尾:“最后!
所有的保险丝都换新的了!
”众人鼓掌喝彩……看来,这个时代很多人真的不需要诗……这并不能说明很多人没有理想,只能说这些人的“不需要”为想成为一个著名诗人的欧阳云飞造成了阻碍。
而他自己也越来越匮乏,利用盗版光盘里的作诗软件一举成名然后享受这种成为名人的喜悦,坐在演播室里胡诌一通,参加文人墨客的聚会。
可他是心虚的,成名之前的心虚是因为自己不出名,当他在警察面前说自己是诗人是明显的表现出底气不足,因为没人知道他,也没有人需要他。
成名之后他的心虚是因为那些为他换来荣誉的诗歌并非出自他笔下。
最后那个盗版软件到期再也不能用时也意味着他的理想又如泡影般消失得无影无踪。
说起来很可笑,他未成名时表现出的底气不足我也常常有,所以这种心态于我而言是很容易产生共鸣的,不过往往也容易让我觉得无地自容……欧阳云飞也常想放弃成为一个诗人的理想,当方芳对他说你不应该和别人一样,你就是个诗人!
可欧阳云飞用孩子般倔强的语气回答:“我愿意跟别人一样!
就一样!
”因为他不被别人需要,不会被人记得也不曾被谁提起,这种被忽略的感受比幽闭恐惧症更加恐怖。
他说他其实不是害怕黑暗狭小的空间,而是害怕不被人需要。
正如电影开头那样,欧阳云飞和马雅科夫斯基的画像面对面坐着,一个目光犀利审视着画外的世界,而另一个犹豫不安,缺乏自信。
最后一个西红柿扔到欧阳云飞的脸上,也是扔到画像上,似乎惊醒了这个迷茫在梦中的人,提醒他必须做出一个选择。
而在片子快结束时,这个镜头又重复出现,这时的欧阳云飞再次惊醒,他也许做出一个这样的选择:不管走怎样的路,至少怀揣勇气走下去。
“总有一个地方会出错的,对不对?
”对。
云飞知道这个答案,却没有回答方芳,他的回答会显得如此苍白,因为他的生活充满着更多的还没有想好如何面对的“错”。
这样的人生是痛苦的,“你为什么叫我诗人,我不是诗人,因为我知道要想被称作诗人要过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在云飞的那个诗的世界里,他活得是如此残缺痛苦,但换到我们这个真实的世界他又是那么真诚,却不被理解。
想被云飞抱着,像个刚出生的婴儿被母亲那么珍视的抱在怀里,任性的不愿理会那温暖之外的世界究竟是否寒风飒飒,紧紧地,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不要放手。
可我还是一个人,蜷着身体,保持着被抱着的姿势。
像鸡毛一样飞,影片的名字具有很强的隐喻性,它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人生就像鸡毛飘落的状态,你永远不知道飘泊的终点到底在哪里.影片中陈建斌的身份是诗人,起初的他,落魄而颓废;通过买写诗光碟成名后,他又无法适应名人的生活圈子,并且成天担心别人拆穿他的秘密。
到了影片末尾,他仍然找不到自己的生活方向。
在现实中的我们,试问自己的内心,我们又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航标吗?
该片讲述了一个现代诗人离奇遭遇的故事。
之所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部电影剧情是因为对于电影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剧情,而是形式。
就好比同样的故事有人可以讲得感人肺腑,换个人就有可能讲的索然无味。
因此有理论家认为对于电影来说“形式既内容”正是出于对电影自身特有的视听语言体系的考虑。
电影评论和电影一样,受20世纪50年代中叶特吕弗在《电影手册》上发表的“作者策略”(la polotique des auteurs)的影响,认为导演是一部电影的第一作者,分析电影应该更多的关注导演本身,因此本文将从电影背景、视听语言、美学价值这三个角度解读该片。
一.背景《像鸡毛一样飞》是孟京辉在2001年导演的电影处女作,也是他目前为止唯一的一部电影作品,之前他主要从事的是先锋话剧的创作,所以颇具实验意味。
同时它融合了戏剧与电影的表达方式,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
遗憾的是该片没有在中国大陆上映,观众只能通过光碟或者网络观赏,这更体现了孟京辉作品的小众路线。
剧本依旧由廖一梅执笔,以孟京辉多年的同窗好友为原型创作了影片中描述的两位同为诗人的男主人公,同时他们也是位于顺义李桥镇瑞泰和黑鸡养殖场的两位老板。
从修改剧本到寻找一位答应不修改剧本的投资人前后经历了一年的时间,可见剧本写作之用心,以及导演对剧本的尊重与坚持。
在角色的选取上,廖一梅在博客中表示曾想邀请摇滚音乐人窦唯担纲本片主演,并当面提出希望他为该片作曲,后来由于双方都没有再联系,同时出于可操作性的考虑选择了职业演员陈建斌担任主演,由“清醒”乐队的张阳担任作曲。
有趣的是窦唯在该片即将上映的时候突然向廖一梅提起关于电影作曲的事,这让廖一梅很是尴尬,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忽然变得像他一样不善言辞,我匆忙逃掉了。
”对导演本身而言,这是他在积累了科班学习、表演、导演以及创作等丰富经验之后灵感迸发之作。
同样是和廖一梅携手创作,同样是职业演员的班底,所以无论是演员表演还是场面调度都非常明显的遗留着话剧舞台的痕迹,观众完全可以想象得到有人在推轨道车,导演在给演员说戏,灯光在喊换色纸,摄影忙着说,“来了来了,飞机过来了。
准备好再抓一个阴影。
”也许正是这种风格化的表达方式为其赢得了香港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影评人大奖,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青年评委会特别奖。
对于这个时代的大语境而言,“诗人”这个曾经的精神领袖已然成为过去,廖一梅对此有更好的诠释:“这是关于一个诗人的故事,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故事,我们都曾经是彻底的理想主义者,面对周遭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不适和无能为力,不知该固守自我,还是审时度势,站在永远的风口浪尖。
”二.视听语言该片与其说是一部电影,更不如说是一部电影化的先锋戏剧,就电影分类而言,因为拥有完整的剧情和流畅的叙事结构,所以应归入剧情片的行列。
但是它不符合古典主义电影理论中的所谓的建制与高潮的波形结构,因为它的叙事不断地被打破与重组,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整合整部电影,将叙事部分与意识部分分离开来,并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故事是从玛雅科夫斯基的头像开始的,固定长镜头与旁白的出现立刻与商业片划清了界限,尔后出现的陈建斌焦灼的眼神以及被西红柿击中的镜头把该片推向了风格化的极端——无视观众的接受能力,最重要的是文本精神的淋漓表达。
之所以选择玛雅科夫斯基的头像也许是出于对他自杀之谜所代表的精神符号的利用,他的经历也为整部电影的极端情绪奠定了基调。
第三个镜头中从头像表面滑过的类似于泪滴的液体也为本片涂上了一层荒诞的色彩。
真正的叙事是从飞机场的辩解开始的,主人公欧阳云飞在这里第一次遭遇了身份困境,电影通过台词迅速的让观众了解到主人公的名字(欧阳云飞),身份(诗人),现状(包拿错了),以及接下来的叙事动因(求助,找朋友),而精心设计的台词从侧面揭示了主人公以及这个社会对其“诗人”身份的不认同,这种不认同在主人公打完求助电话遭拒时达到最高峰,成为开场的一个小高潮。
警:你干什么的?
欧:写东西。
警:写什么东西?
欧:写诗。
警(讪笑并调侃)欧打电话向朋友求助警:她说她不认识一个叫欧阳云飞的人。
接下来由廖凡扮演的陈小阳的出现从叙事上来说是很突兀的,但还是比较容易理解,奔驰车的标志简洁有力的交代了陈小阳身份背景。
这个时候响起了一段滑稽的管弦乐背景音,同时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女播音员的声音为陈小阳的黑鸡蛋做广告,这组声画对位的镜头所体现的荒诞与讽刺意味相当浓厚。
通过旁白观众进一步了解到陈小阳曾经也是一位诗人,但是他头脑灵活,转行做了其他各种行业,并且取得了世俗的成功。
这段台词后的潜台词则说明了一个诗人的蜕变史,也是当今中国部分诗人的现状,黑鸡蛋与白鸡蛋则寓意这代人对这个社会中是与非、黑与白的艰难抉择与迷茫。
陈小阳作为电影中的男二号成功的起到了衬托与对比的作用,他的身份由诗人向商人的转变可以看作他向世俗生活作出了全面的妥协。
他所代表的强势的现实主义者似乎掌控着整个现实世界,然而他最后的失踪除了导演交代的随性而为,我认为另有深意。
而与她相对的就是接下来是交代秦海璐所扮演的女主角方芳。
这是一个孤独、有许多怪癖、患有色盲症的小镇姑娘,她的梦想就是坐飞机,后来因为眼睛的关系不能做空姐,于是希望欧阳云飞把她带走,并与他坠入爱河,然后因为情感破裂同时也为了追寻自己的梦想离开了欧阳云飞,离开了小镇。
她始终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希望被一个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所拯救,这个力量就是欧阳云飞的诗人身份,然而她在欧阳云飞那里并没有得到她想要的被拯救,于是她选择离开,一种自我的拯救。
片中与其相关的别样的顶楼寓所、诗歌文集、小女孩、以及意识流的独白都反应了她作为一个坚定地理想主义者的生活状态。
而这种坚定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可以从她尝试背色谱但最终失败的桥段可以看出她曾经努力想融入这个现实世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她失败了,于是她只能生活在自己幻想的理想世界中。
至于她最后的离开我认为和陈小阳的离开一样,除了电影中交代的感情破裂追逐梦想以外还有他意。
在片头和片尾两次出现的小女孩,一次和芳芳在一起,一次和欧阳云飞在一起,两次都以一个聆听者的身份出现,串联起整个故事脉络,伴随着主人公成长,倾听着来自成人世界关于理想与现实的烦恼,导演是否想暗示我们:关于这个问题找不到答案,并且会一直延续。
接下来就是欧阳云飞寄居在陈小阳家里,并帮助他打理这个养鸡场,偶尔陪他出去应酬或者编几条广告语,在此期间欧阳云飞与方方的感情也逐渐升温。
这些桥段的设计都是为了强化欧阳云飞作为一个诗人的落魄境地,面对现实生活的无所适从并暂时选择了从众的处世态度。
在此期间小郭拜托欧阳云飞为他的婚礼写首诗,但是欧阳云飞以养鸡不再写诗为由回绝了他,但是在他的婚礼上我们可以看到小郭拿出了欧阳云飞为他写的诗,这说明在欧阳云飞心中写诗依旧是他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在表现手法上导演刻意强化了小郭念诗前夸张的笑脸,以及小郭多次鼓起勇气尝试吸引注意力,还有欧阳云飞的神态由期待到无奈又回到起到期待的一个变化过程。
淡黑的环境犹如神来之笔形象的描绘出“诗”这一艺术形式在当今社会所处的一个孤独境地。
之后的情节在欧阳云飞从一个怪人那里买到的一碟神奇的盗版光碟处发生了转变。
欧阳云飞通过这碟光盘忽然获得了成功,得到了媒体、艺术圈的的认同,也就是说舆论此事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开始承认他的诗人身份,他也以诗人的身份存在于公众的视野里。
逐渐的,他对这种扮演的生活产生了厌倦,随着陈小阳的突然失踪,方芳的离开,鸡患瘟疫等事件的发生欧阳云飞的生活似乎又回到了一个人的状态,他将那碟光盘扔入火中,与养鸡场的瘟鸡一起付之一炬,他围着熊熊火光以及众人的目光开始吟诵起自己的诗篇。
这个故事单元的设计可谓煞费苦心,以一个超现实的载体(光盘)引发了一连串的变故,这种变故是朝着导演所西方的方向去发展着,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对理想主义的认同,但是又苦于找不到更适合的方法,只能借用一个现实世界之外的事物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最后,欧阳云飞剃成了和玛雅科夫斯基一样的光头,在独白与摇滚的伴奏下坚定地朝前走着。
这场含义丰厚的戏以长镜头的方式呈现是为了体现其连贯性,一镜到底的方式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出脱于电影的绵长意味,而独白的内容让观众了解到欧阳云飞将以一种无畏的勇气在诗歌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因为一个真正的诗人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在意识部分电影中多次出现飞机飞过、飞机阴影、落入水中的鞋子、封闭的空间、歇斯底里的喊叫、双胞胎、荒地、怪异的人、奇异的光芒、球场、厕所、动画、动物、单色画面等风格化的视觉符号,这些视觉符号按一定的顺序、时间段、情节点、以及完整度精心安插在整部电影当中,对叙事造成了影响,但由于其独立性并未妨碍观众对整部电影的理解,他们出现的目的各有不同,这些魔幻现实主义场景总的来说是想制造荒诞的气氛,疏离电影与现实的距离,强化片中人物的主观感受,由此达到独特的戏剧化效果。
在此我选取部分并试着进行解读。
飞机寓意高速腾飞的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简洁有力的交代了时代大语境下作为诗人这样一种边缘化人物的生存窘境,在电影后半部分出现的飞机阴影更加强化了诗人这一职业在当今社会所处的尴尬境地。
封闭的空间与歇斯底里一开始事项说明主人公欧阳云飞患有闭恐惧症,但是在后来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欧阳云飞其实不怕所谓的封闭空间,他真正害怕的是孤独,一种不被认同的孤立感使他感到巨大的恐惧,因此,这里的封闭空间与歇斯底里我们可以理解为社会对诗人这一身份的不认同,以及诗人自身的反抗与挣扎。
这是一种本能,更是艰难的选择。
荒地的寓意与飞机的阴影相似,都是在暗示世人所处的尴尬环境,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大部分荒地镜头男中主人公并不是单独出现的,和他一同出现的还有方芳,以这个人物为代表的理想主义,与欧阳云飞为代表的迷茫与困窘相辅相成,似乎是支撑他的一股重要的精神力量。
因此,当方芳和欧阳云飞同时出现在飞机阴影下时镜头便传达出了这样一种信息——他们并不孤独。
游泳池,诗人内心的挣扎。
一个犹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中的镜头:欧阳云飞泡在幽蓝色的泳池里,眼神充满着困惑与迷茫,忧郁的蓝色很好的表现了他的内心状态。
动画的运用我首先想到的是多部经典片中采用了类似的动画片镜头,比如《罗拉快跑》《杀死比尔》等。
那么可以说,该片中的动画镜头有对前辈电影导演致敬之意,同时为了配合本片荒诞快速的剪辑风格,还要完成导演对这一部分极高的叙事要求,不得不采用动画的形式。
通过这几段动画我们获得了大量的信息:这是一款具有神奇魔力的盗版光碟,它能帮助欧阳云飞梦想成真……通过动画的展现对整部电影的叙事起到了催化作用,压缩了叙事时间,加快了电影节奏。
单色画面的运用非常的有规律,通常是主人公内心独白、回忆或者是意识流亦或是纯粹的幻想,而单色的运用也非常讲究,有黑白、有褐色,褐色是使用在方芳的意识流部分。
这种风格化的色彩运用干净利落的对电影叙事做了区分,使观众易于理解,也使观众更加注意声音部分演绎。
双胞胎的多次出现我想是对法国电影的致敬。
首先是因为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其次是因为双胞胎经常以视觉符号的形式出现在法国经典电影中,比如《天使爱美丽》《巴黎我爱你》等。
在解读了部分视觉符号之后我们在把焦点集中在电影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上。
在整部电影中导演花了很大的篇幅对主人公是人的身份进行界定。
比如警察盘问、招待所入住、和陈小阳的对话、和方芳的对话、和自己的对话等。
在电影中这种界定分为内在和外在的,内在的界定指主人公内心对诗人这一身份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很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是一种波动的、情绪化的感受;外在的界定是指主人公之外的朋友、舆论对其诗人身份的界定,这种界定是出于固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所以较为稳定,而导演精心设计了强势的以陈小阳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的世俗观点对欧阳云飞的诗人身份予以彻底的否定,甚至诋毁;弱势的以方芳为代表的理想主义竭尽全力的肯定欧阳云飞的诗人身份,并给予最大的支持。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首先是舆论否定,自我模糊,然后到舆论否定、自我否定,再到后来的舆论肯定、自我肯定。
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讲,主人公欧阳云飞属于圆形人物,因为在片头和片尾他的性格发生的巨大的转变,由自卑惶恐变得坚定勇敢,似乎从生活中汲取了力量,获得了重生。
由于导演心中怀着对诗歌、对诗意生活的崇高敬仰,影片在构图、色彩以及叙事方式上都拒绝了写实风格,间杂穿插着当代艺术中相当常见的舞台剧表演形式、音乐歌舞段落。
在这些魔幻现实主义场景中观众可以看到地道的话剧、歌舞等表演形式。
试选取两个段落分析:1.在小镇新开张的超市前,一群沉醉于物质带来的快感的年轻人,忘情的跳着舞并唱着《诗一样的生活》,此时诗已沉沦在物质中,畸形的存在着,音乐的强烈节奏暗示着社会不正常的发展,如同急行的脚步声,与诗人的理想越来越远。
2.方芳的对着镜头演唱廖一梅作词的《我们诗一样的生活》,怀旧的褐色画面巧妙地将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奈感从清新的音乐声中抽离出来,再配以缓缓流动的长镜头更像是一个先锋话剧的试镜演出。
在此后的诸如《高兴》《夜店》等喜剧电影中我们依旧可以看到类似的歌舞表演。
该片对色彩的运用颇具特色,虽然没有像《英雄》一样用不同的主色调来区分故事单元,但是色块的大面积使用依旧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比如黑色的鸡、白色的墙,蓝色的水、灰色的天空等,强烈的对比给人以视觉层面的刺激,而这种明显疏离与现实生活的色彩也给观众以提示——这是一个构建在荒诞想象中的世界。
本片对声音的处理同样是戏剧化的,用夸张的音效展现电影人物的内心世界,用荒诞的摇滚配乐发泄压抑的情感,用怪异的配音暗示特定时期的特殊意义……,每一种声音的运用都有其独立层面的特殊含义,即使脱离电影本身也可以独立存在,这种看似不协调的声音处理实质上反映了作为一个话剧导演的跨界创作特色,也是话剧遭遇电影碰所撞出的思想火花,具有一定学术研究价值。
这部电影可以说把蒙太奇这一承载思想的工具发挥到了极致,也正是由于强调其抒情性而故意弱化了蒙太奇结构电影的功能,所以在叙事上呈现比较松散的结构。
从开场的象征蒙太奇到片中不断出现的对比蒙太奇以及起叙事作用的平行蒙太奇等花样繁多。
这种风格化的蒙太奇叙事的处理犹如出现在普通观众与创作者之间的一道鸿沟,跨过去了便是繁花似锦,没跨过去便是残花败柳。
演员表演方面,全部都是科班出生的职业演员,有丰富的表演经验,连影片中小女孩的扮演者吴旭也有二十余部的电影电视的拍摄经验,也算得上是职业小演员了。
虽然理论界有种观点认为演员的表演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导演的剪辑手法,但是这种观点在这部电影中并不能恰当的运用。
相反,在这部电影中只有靠演员扎实的表演功底,娴熟的表演技巧,才能将导演想要表的东西传达给观众,从这个角度来说陈建斌、秦海璐、廖凡都很好的避免了演员图征化的倾向,呈现给观众的是符合电影情节需求的人物个性。
三.美学价值这部电影本质上说的是诗人作为一个个体所面临的自我确证的困境,诗人这一在文学艺术领域的独特群体,在现在这个凡事追求功利的消费社会已经被消解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艺术形式,诗人只有在过去的文学作品中进行自我确证,但是这种单一的确证形式所蕴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来自诗人所处的大环境对这一身份的并不认同,这导致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自我的确证,进而产生更进一步的对诗人这一身份的困惑。
这部电影探讨的正是这种找寻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把欧阳云飞、陈小阳、方芳看作是三个具有典型性的精神符号。
陈小阳象征现实主义、方芳象征理想主义、而欧阳云飞象征居于两者之间困惑迷茫的状态,这三种精神支撑起了整部电影的叙事框架,并未这三种精神铺垫了厚厚的现实素材,使他们丰满可信,真实可感。
并在电影最后巧妙地融为一体,即陈晓阳和方芳离开后剩下欧阳云飞独自一人面对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
这样的设计实际上暗示了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其实同时拥有这三种精神状态,无论是陈小阳,方芳,还是欧阳云飞或者其他任何一种生活状态,都是现实生活中个体人类的一种可能性,这是我认为整部电影最高明的地方。
而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就是:最重要的不是我们面对什么样的环境,而是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
马雅可夫斯基说过,人应该选择一条自己的道路,并勇敢地坚持下去。
但总有什么地方会出问题的,就如方芳,“我把灰色看成黑色对谁又会有防碍呢?
”幼时都做过类于理想的作文,但那正如弯弯的月亮就得像小船一样都有着像模板似的标准答案,科学家、老师、医生,等等,可谁又真正想过自己究竟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在精神匮乏的年代里,诗人原来只需要一张盗版的光碟,裴多菲远不如保险丝更具有煽动性。
我们都在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不觉中体制化着自己的人生,自大却又空虚。
就像欧阳云飞说的,“我从没有想过陈小阳可以抛开一切离开,看来即使最亲密的朋友,我们也常常看低他们”。
总以为众人皆醉我独醒,可其实自己早已酒入膏肓。
陈小阳对欧阳云飞说,“你知道我最佩服你什么吗,那就是你明明自己没有希望,却能让女人燃起对你的希望。
”欧阳云飞说,“你知道我最佩服你什么吗,你明明知道什么都改变不了,却还在拼命的改变什么。
”不觉的人早已在柴米油盐中湮没自己的愤怒,自觉的人却连愤怒都是无力的,欧阳云飞大叫,“跑的什么步,什么桥,什么路,什么生活!
什么日子!
”但又能如何,还不如来颗香烟来的实在。
没有理想,没有未来,要么面对,要么逃避,人生不过是一场漫长的告别式,或者就如索福特勒斯说的,人,最好的是不要出生,其次是尽快死亡。
但讽刺的是,据说他老人家却格外的长寿。
于是在荷尔蒙的支配下,总有人出生,也总有人死亡,生命如常,改变和尝试改变的人们仅仅是巨大湖水表面上的涟漪。
正在疼痛的人们只能痛苦的低吟,你为什么叫我诗人?
我不是诗人,我不过是个哭泣的孩子,你看,我只有撒向沉默的眼泪。
你为什么叫我诗人?
我的忧愁便是众人不幸的忧愁,……影片资料:片名:像鸡毛一样飞导演:孟京辉主演:陈建斌、廖凡、秦海潞年代:2001
关于理想我从这一刻开始被振动——欧阳云飞被方芳鼓励、逼迫,借用盗版光盘写出了成名诗,背景音乐响起舌头和痛痒的《复制者》,他瘫倒在床上抽烟,烟雾迷幻般的散开又聚拢起来。
幽闭恐惧的欧阳云飞终于承认了,他说:“狭小的空间,封闭的飞机,晃动的船体,我从来就不害怕。
我害怕的是另外的东西,不被重视,被人群抛弃,没有才能,成为一个失败者。
谁不害怕呢?
”他成名了,但也在心里开始真正恐惧起来,所以最后的失败是注定的。
“我31的时候,像马雅可夫斯基一样剃成了光头,我知道我可能永远都成不了他那样的诗人。
但我像他一样,剃成了光头。
他曾经说过,人,必须选一种生活,并且有勇气坚持下去,我希望,至少能有他那样的勇气。
”还有这一幕——婚礼上,作为新郎的小镇青年鼓足勇气说了五遍:“我想念一首诗”,众人嬉笑无采。
终于他的话被听到了,开始念诗,人群身上的光线渐渐暗淡下去,直到他念完了诗,最后说:“还有一件事要告诉大家,所有的保险丝,都换新的了!
” 那些阴影里的人们才亮了起来,开始欢呼鼓掌。
这是一种隐喻,某些时代下的某些人们,不需要诗,他们需要的是保险丝,需要黑鸡蛋,需要生活的狗屎,因为那东西有用。
有用并不可耻,诗也不可耻,可耻的是这两者总是敌对的。
到最后,欧阳云飞再也不想写诗了,陈小阳再也不想卖黑鸡蛋了。
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需要一种坚持下去的勇气。
关于爱情方芳爱自己的孤独、被宣判死刑的色弱和人生、小镇姑娘的梦想,当然你也可以说她爱欧扬云飞。
欧阳云飞爱自己被抛弃的诗、名誉、怀才不遇的痛苦,当然你也可以说他爱方芳。
然而最终,你不再是我的颜色,我也不能再为你假装诗人。
因为他们在对方身上看不到自我实现的希望了,只能看到自我世界的欺骗、萧条、暗淡无光。
其实爱情还保留着,只是他们关系中不纯粹属于爱情的部分被抽离出来了,有时候人们也不认为那是爱情,只是一种留恋。
这话说出来我有些后悔了,纯粹的爱情?
纯粹的关系?
什么才是纯粹的?
一切固着而无法流动的东西恐怕都是因为自我内心的缺口。
人性是如此复杂,划分出你的部分和我的部分也是困难的,这种划分有时候让一个人逃离开了真正的亲密关系。
这里不是心理咨询室,没有人需要把自己或对方变成一块白板来爱另一个人。
我与我,我与他者,这是属于人类永远的议题。
马雅可夫斯基坚持了37年,然后选择死亡,留下他紧皱的眉头和哀伤愤怒的双眼,牢牢盯着世人,留下对命运的叩问。
ps.这不是一篇影评,只是像鸡毛乱飞一样的杂思
生活永远在别处——评电影《像鸡毛一样飞》你为什么叫我诗人?
我不是个诗人,我不过是个哭泣的孩子 / 你看,我只有洒向沉默的眼泪。
/你为什么叫我诗人?
我的忧愁是众人不幸的忧愁。
/我曾有过微不足道的欢乐,如此的微不足道。
/如果把它们告诉你,我会羞愧的脸红。
/今天我想到了死亡,我想去死,只是因为我疲倦了。
/只是因为大教堂的玻璃窗上,天使们的画像让我出于爱和悲而颤抖 /只是因为,而今我温顺的像一面镜子。
/ 像一面不幸而忧伤的镜子/ 你看,我不是一个诗人,只是一个想去寻死的忧愁的孩子。
/ 你不要因为我的忧愁而惊奇,你也不要问我。
/ 我只会对你说些如此徒劳无益的话,如此徒劳无益。
/ 以至于我真的就像快要死了一样大哭一场。
/ 我的眼泪,就像你祈祷的念珠一样忧伤。
/ 可我不是一个诗人,我只是一个温顺沉思默想的孩子 / 我爱每一样东西,普普通通的生命 / 我看见激情渐渐的消逝 / 为了那些离我们而去的东西 /可你耻笑我,你不理解我 / 我想我确确实实是个病人/我每天都会死去一点/我可以看到/就像那些东西/我不是一个诗人 / 我知道要想被叫做诗人 / 应该过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像鸡毛一样飞》人必须选择一种生活,并且有勇气坚持下去。
———马雅可夫斯基知道《像鸡毛一样飞》是从摄影师曹郁开始的。
那天很偶然在电影频道看他的一段专访,他是《可可西里》和《南京南京》的摄影,当然也是《像鸡毛一样飞》的摄影。
此前我并没有听说过这部电影。
也没有接触过孟京辉和廖一梅夫妇的东西,十年前《先锋戏剧档案》出来的时候据说一年之内再版了五次,但我至今也没有看过。
知道《恋爱的犀牛》的大名但也没有看。
《像鸡毛一样飞》成为了一扇门,带我走进这对夫妇制造的特别的电影世界。
《象鸡毛一样飞》拍摄于2002年,获瑞士洛伽诺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演员由陈建斌,秦海璐和廖凡担纲。
这是一部颇具实验色彩的影片。
连主题音乐都是崔健还有痛苦的信仰乐队以及清醒乐队给做的。
曹郁说他当初为《像……》拍摄的时候,做的很不到位很不成熟,当时拍摄的时候,光线和色彩自己在那儿表演,而且它跟主题没有很好的契合。
如果现在再让他来拍,会稳很多。
会有更好的契合。
《像鸡毛一样飞》的剧本出自才华横溢的廖一梅之手。
剧本带有鲜明的先锋性、剧场性和独特的实验性。
电影色调也比较怀旧的。
孟京辉说这个故事是他一个朋友的亲身经历,鉴于舞台的限制性,所以他决定用电影的方式来表达下自己的感受。
并说当初做的时候弄了七个稿子,有一个是完全现实的表现方法,但后来觉得那样简单传统的平铺直叙太苍白无力了。
影片做得并非完全成功,不尽如人意之处还是挺多的,但并没有有些先锋实验电影所有的那种做作的痕迹。
而且导演说了最重要的应该是记录。
他自谦不懂电影中镜头、光线以及胶片的运用等等,但他还是想把这些感受记录下来,哪怕是象征性的夸张变形的记录也好。
电影中很多镜头都不太寻常,导演自己就说了影片中秦海璐跑步的那段其实是他拽着秦的衣角要她在原地跑,目的是要表现环境和心情的对比。
电影可能有很多人看不懂的地方。
但艺术电影总是要往前走的,也总有自己的受众所在。
孟京辉肯认真的来创作这样的作品本身行为就很值得肯定。
你可以说电影本身就拍得很理想主义,讲得也是理想主义。
年轻的时候谁没有为理想燃烧过一段激情呢?
!年轻的时候每时每刻我们都活得很理想化。
影片从开始到结束都很有一种先锋戏剧的味道。
故事的叙述性相对当然是很弱的,舞台的现场性很强。
影片一一副马雅可夫斯基的巨大画像作为开始。
影片的最后以诗人(陈建斌饰)吟诵的诗歌作为结束。
我不得不说导演选角真的选的太对了,我虽然没有看过他在《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里的精彩表演,但也一样坚信他的实力。
事实证明他的确适合饰演这部影片里一个落魄不羁的诗人。
相比之下秦海璐就差远了,即使是在获奖的《榴莲飘飘》当中我也不觉得她的演技有多么可圈可点。
当一个患幽闭恐惧症的诗人邂逅一个喜欢将吸管扎进番茄吸汁的色盲女孩儿。
有趣的故事就发生了。
当一个失去灵感创作日益委顿的诗人来到一个从没有诗人出现过的小镇,来到一个曾经的诗人朋友开办的一个养鸡场里,故事开始了。
落魄的诗人迫不得已告别过去的一切,以初生婴儿般赤裸裸的状态来到缺少诗意的小镇,一开始事情就不顺,丢失了唯一的身外之物——一个背包的欧阳云飞(陈建斌饰),被当做偷窃犯,能证明身份的身份证因为也在那个包里,所以他就没法证明自己,这一段很有讽刺意味。
以前看到过很多这样真实的故事,作家三毛就曾遭遇过。
一个人活着,非得靠这样那样的证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你是诗人又怎么样?
在一个不推崇诗歌人人都缺乏诗意的年代,诗人甚至是种难以讲出口的身份。
欧阳云飞在派出所打给自己过去的恋人想让她来证明自己的身份,电话那头却对警察说根本不认识什么欧阳云飞。
这可够尴尬够狼狈的了。
多亏了曾是诗人现在是他的救命恩人的陈小阳。
小阳从诗人变成了养鸡的。
但还会偶尔和欧阳一起背诵那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欧阳来到小镇上,还是不断地探索、解构生活和写诗的意义。
处于诗人地位完全失落的年代,欧阳云飞处境尴尬。
尤其在秦海璐饰演的方芳面前。
方芳爱上了写诗的欧阳,但欧阳却不愿再写诗,他终日徘徊在现实和残存的理想之间。
面对世俗生活他是一个软弱的理想主义者。
方芳因为色盲失去了当空姐的梦想,她也徘徊在美化的梦想和不争的事实中间。
色盲的女孩把一个灵感枯竭的诗人当成了自己的颜色,自己的希望,她想奔跑到幻想中的那片缤纷多彩的世界中去,却没能成功。
精神化理想化的生活同世俗生活无法同存。
对于欧阳这样的诗人来说放弃理想和诗歌某种程度上甚至等同于放弃了生命放弃了一切,因他无法开始世俗生活,不再写诗意味着他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和创造的价值。
但方芳对他和诗的过分热情又令他感到无可承受。
有一天当欧阳在那个从未接触过诗的小镇上成名之后,小镇还是有很大变化的。
但后来一切又都颠覆了。
养鸡场的黑鸡死了,欧阳念着诗哭了。
影片中有太多地方都是诗意与怪诞并存,有反讽,有奇怪的意象。
影片的最后欧阳在夜里梦见田里长出一棵大树,树上结满了真正的好诗,他和方法快乐的摘诗。
我想,在这个年代,诗意不一定要以最具体可感渗透到生活每一处的形式来存在吧,对于一个不再写诗的诗人来说,他一样可以葆有一种诗意!
影片最后小阳失踪了,鸡场的黑鸡们得病死了,欧阳也赶走了喜欢他的方芳。
是要重新开始一段新生活吗?
这样处理的方式显然过于理想主义化了,现实当然不可能这样子。
一代又一代人都没能解决的问题导演当然也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这本身就不是一个能够轻松给予答案和解决方法的事情。
具体怎样选择,在每个人那里都是不同的。
电影结束了,我们还要继续自己的生活,还要在现实和理想间继续挣扎徘徊,最后念一首里影片里也穿插过的马雅可夫斯基的那首诗吧: 让那些在欢乐中发霉的人们迅速死亡好让应该成长的孩子们能够成长这一天将会到来他们将用我的诗作为孩子的名字社会不需要诗人因为社会没有良心我把自己丢到死亡之中如果我曾永恒的消失过我正在享受死亡带给我致命的欢迎不要卖弄自己可悲的感情根本没人愿意听
虽然很喜欢孟京辉的话剧,但还是感觉这种表现形式不适合电影,太顾顾弄玄虚了,电影是一种叙事性的语言,可以形式可以创新,但不能僭越内容
之所以在我看了一半就做出评论是因为我始终觉得这他妈就不是电影,孟京辉+陈建斌摆明了是要排一部先锋实验话剧的。
这是我们屎一样的生活。
第二次看。。看不下去。。想起来第一次看的时候也看不下去。。
1、这时期的陈建斌好年轻好精神好瘦居然有点点帅诶2、没字幕的年代观影有点费劲
1/为什么廖凡在<将爱情进行到底>里那么rua?2/人必须选择一种生活,并且有勇气坚持下去.3/婚礼上念那首诗真8错.
丫的 还是去搞话剧吧 高晓松就是一标签
不懂
很喜欢的感觉,当然本片也不是感觉系的片儿,越来越喜欢秦海璐了,话说她演的好电影还真多
真没看懂,而且也不想看第二遍
这是话剧。。。嗯, 这一定是话剧
一部话剧,半首诗,但不是电影。并不是陈建斌具有诗人气质,而是因为他演了诗人而具有了诗人气质。其次是意识流。
应该是一个愉快的晚上却选的这么憋闷的片子。秦海璐始终都那么棒。可不知道为什么要让陈建斌来演个诗人的角色。他似乎没有诗人特有的那种忧郁气质,他的形象给我的感觉太硬朗了,像个落魄的失业军人改行写诗。
孟京辉这个烂人..
受不了为了文艺而文艺,那是刻意的做作。故弄玄虚地整很多不知所云的台词和情节(比如秦海璐喜欢拿着吸管吸西红柿),看似很诗意实际让人尴尬且莫名其妙。让人想起青春期那些非主流的喜欢用凛冽形容自己的爱光脚穿球鞋的女生。真的太做作了。还有里面的廖凡和秦海璐太丑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RpF6Hf9D74
"我知道所有的航班时间 知道上海的六月爱下雨 巴黎的罗浮宫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天是免门票的 我还知道空中小姐的身高伸手一定要够得到行李架 她们口红的颜色一定要是朱红和玫瑰红"
廖一梅的泛滥的腔调是败笔,不过没有这种泛滥也不会有这电影。
电影式戏剧,神秘怪诞,奇妙的体验。最后不帮读者写读后感就好了。收声效果一看就是超小成本制作。为什么有人说陈建斌不行?我看廖凡陈建斌简直过分优秀了,好喜欢
在变成黑鸡蛋以前,我们都曾想诗意般生活。(那段“我每天死去一点儿 ”是谁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