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了好久,才搞到这片,名声很大,号称"大陆第一拉片".看着没太大感觉,2000年的电影像90年代初的,只是演员让我眼前一亮,搞艺术的,上过凤凰卫视的石头,和她的伴潘怡,两人都算公开"出柜"了,还有大名鼎鼎的张浅潜,演的很放的开,说换卫生巾就换,说自慰就自慰,一点不扭捏.遗憾的是她没在里面唱歌.李玉基本上是想把写实进行到底的,可是却弄个大象,金鱼么的,最后还弄了几个拘谨的警察来了场假模假式的逮捕.在我看来还是太花哨了,这些都可以省掉,腾出空间来深入的描述故事和人物.而且不知是出于剧本的幼稚还是经费的不足,影片漏洞百出,操着一口山东话的妈简直是败笔,满口崔健,经常不合时宜的说一些很时髦的话,更吓人的是,末尾竟然说了一段流利的北京话.相比这片儿,对李玉来说,更有生命经验的<<红颜>>就成功的多.可见李玉并不了解这个圈子,她挠了半天,却只是隔靴搔痒,没找对地方,所以<<今年夏天>>不够深刻也不够好看.还是希望有个实打实的有思想的同志来拍拉子的片子,我相信年轻一代的拉拉很快就成长起来,这不会是奢望.不管怎么样,感谢李玉关注这个隐秘的世界,并尝试改变世人的观念.我们也一直关注她,并且永远支持女性电影,支持用女性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
是中国大陆第一部这类的片子吧?
我记得是的。
说来我算是觉得自己很厉害。
超坚持美型的我竟然把它看完了。
我原来坚持的观点是,如果两个女人想要在一起,一定要都是美型才可以,不然就不要在一起。
现在我发现,即使不是美型,也可以在一起,而且会很好。
我承认我偏激我偏见。
看过很久了。
人物。
画面。
情节。
甚至时代都有点老气。
但是。
当时印象却很深刻。
以致我现在还拿来说说。
其实。
就是很简单的电影。
我想我所承认的新意就是在于动物园管理员女人和买衣服的女人在一起。
实在是有够神奇。
不过。
却是很实在。
作为一个先驱者。
很不错。
继续。
加油。
前进。
00年作品,李玉导演,采用的都是非职业演员,没个漂亮的,台词也说的很糟糕,不过够真实,很自然。
小群是动物园的大象饲养员,眼看着快30了还没有男朋友,家里着急了。
远在四川的老妈托付北京的表哥帮她介绍对象,一个又一个。
表哥说了一番估计不久后也会有人对我说的话,女人不嫁人干什么,再过几年自己不嫌丢脸家里还嫌丢脸呢。
可小群对这些男人一概不感冒,甚至明确对最后一个男人说,她只对女人有兴趣。
小玲是商场里一个小摊的老板,卖自己设计自己缝的衣服。
一天她以近乎送的价格卖给小群一件衣服,小群喜欢上她了,带她到动物园看自己养的大象。
再后来,她们就好上了,并住在一起。
小群的妈妈忍不住也来北京了,亲自监督小群的婚事,这个家开始变的复杂了。
她以为小玲只是小群的好朋友,吃饭时还不忘借小群的事来教育小玲,人都是要找个伴的,一个人怎么过呢。
小群妈带小群去相亲,相了一个丧偶带儿子的刑警队长,还相了一个50多岁有个老大儿子的老男人。
小群妈问他条件那么好不都找20多的嘛,他说20多的靠不住,要找个会过日子的。
他还说要找个“贤、贵、荡”的LP,就是在家象贤妇,厅里象贵妇,在床上象荡妇。
对此话小群很是不屑,太老套了。
小群以前的女友君君称抢了银行来找小群避难,小群把她藏在动物园的小屋里。
某天君君MC来了,让小群拿卫生巾,还当着她面换,被小玲看到了。
于是小玲离家出走了,在酒吧里泡了一夜,还和前男友上了床。
刑警队长来找小群问君君的下落,原来君君不是抢银行,而是把她老子干掉了。
君君给小群看她从警察那偷来的枪,她从10岁就想杀死他,因为他从小就强奸他。
她抱着小群大哭,哭的比驴都难听。
小群妈又恋爱了,对象就是那个50多岁的男人,她不知道怎么跟小群说,男人说他跟儿子说过了,儿子非常支持他,因为他是亲人,他做的对。
小群妈考虑很久后终于把这事跟小群说了,小群说真很好啊,妈。
我知道你这些年过的很苦,我想有个家会让你得到幸福的。
小群妈很感动。
可后来小群也诉说了自己的秘密,她只爱女人。
小群妈傻眼了。
小群说了句很经典的话“我需要的是个爱人,只不过她是女的。
”君君在动物园被带儿子看大象的刑警队长看见了,大队人马菏枪实弹来抓她,牺牲一名警察后君君被捕了。
小玲又回来了,因为她爱小群,她们在床上拥抱亲吻象普通情侣一样。
小群妈给小群打电话,说她做的对,因为小群是她女儿。
结尾在小群妈的婚礼中喜庆地结束。
我们为什么要爱情,是单为老了找个伴吗?
爱是什么,是幸福还是忍耐,没有爱情的婚姻该不该终结,有爱情的呢,靠什么来维持。
爱人,借用片里一人的话,多么浪漫的词,外国人都不会说。
进步去诈看/////????????????????????????????????????????????????????????/////
小群和小玲的铃铛般的蝉燥扬起了一个同性恋的斑斓戏曲。
唏嘘。
作为北漂一族的她们,在精神上却有着冬日一般的浮游广寒,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在这样的世界生存,必定要跨越栏杆还有超越世俗藩篱的灵犀之舞。
小群正当三十岁年华,是一个喂食大象的饲养员,也在逼仄的家里养着金鱼。
母亲无休止的关心和催促让她感到无所适从,她说了,只对女人感兴趣。
婚配事宜在相亲中展开,我们看到的是精神的拍案,不拘一格自由不羁的洒脱与真性情。
小玲则是一家服装店的服务员。
她的女权倾向可以从她对男性购买者的敷衍轻慢和对女性购买者的宽容大度显现出来。
所有的念想和作为女性的光辉自此灼灼闪耀,而她的雨点般的温情与不齿于同撩妹男子为伍的自我价值的体惜,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现她不是一个轻佻浮躁的女子,她只爱小群,这种惺惺相惜的感觉让她过得解放和四溢。
一个叫君君的女子——小群老家的相好来到北京找小群。
君君的身世复杂坎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小被父亲性暴力对待的历史,母亲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亡故,让她拿一把手枪解决了父亲的性命。
小玲看到了小群和君君在一起的样子,以为是小群星象衔新宠,毒死了小群鱼缸里的鱼。
正如小群的母亲对于小群同性恋的理解,小玲对于小群亦有着心底里衍生出的花朵,以宽容和身体精神的热情来面对商品经济婚姻市场杂乱无章的现实。
意绪是曼妙和滋味着的胭脂茉莉。
小群的母亲和其父亲离异多年,和一个温和理智的男子发展出了黄昏恋。
然而上一辈的凌驾与叛逆毕竟只是少数,小群母亲为了这个新的对象改变了喜欢穿红衣的爱好,而以素淡为主来阐释顺服的小女人式的欢愉。
小群对于母亲非常理解,同意他们的婚姻,这种母与女的相互理解排斥了传统观念的飙升造次。
和小群相亲过的警察终于在寓所找到了弑父的君君。
误以为可以杀出重围以枪顶住警察的君君,却发现自己的枪支里早没有了子弹,她的最终伏法让人看不到救赎的因循,因为在内心层次上来说她也是自由不羁却命途多舛的人。
金鱼与大象,这两个充满丰富意喻性的象征。
女性受到来自家庭与社会的盘剥,就诚如金鱼一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而大象似乎象征着一股父权制的力道,悲催掀翻了君君的终身幸福乃至她的性命。
孤惘深沉,心弦按捺,诗意中发掘出一道人道主义的温情。
这是中国第一部女同性恋的电影,在小群母亲再婚酒席上,小群和小玲却没有出现,而是超越了限制和体制化的孝道,大尺度的接吻,恣睢的享受女人作为个体生命的意念力。
情为何物,自由的意志的展开可以将传统的现实击打的皮开肉绽。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种精神的拍案本身就是一种意志的无愧于心的救赎。
我们大多在无助中生存 ——观《今年夏天》 文/3rdROCK 1、 说来惭愧,我是冲着市场宣传的那句“中国第一部女同性恋故事片”找来《今年夏天》。
对其中“中国第一部”五个字抱有好奇。
另外作为一个也打算拍个长片的人,我想看看导演李玉——她的(和现在俗不可奈的张艺谋先生当年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样得到威尼斯国际影展艾尔维拉·娜塔莉奖)处女作究竟如何。
去年的好几份刊物都拿《今年夏天》说事。
除了表扬导演,猎奇禁片。
言外之意还是中国性开放。
文化人人士以外的人士也开始关怀一种“特殊”性类群的存在。
特殊两字没有堂皇出现,但大多数报道都带着奇怪的颜色。
看了些同姓恋电影能拉出来的名单就一大串,伪同姓恋电影更是一箩筐。
我个人对特殊题材不挑剔。
如果片子拍不好,照样上板砖。
2、 读者也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电影故事。
但我的侧重是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
我写下去。
换行。
3、 某动物园的大象饲养员小群是个三十岁的女人。
在民间该谈婚论嫁的年龄,她被迫去赶一场场矫情无聊的相亲仪式。
可是她其实不喜欢男人。
小时候她哥哥像揍一个男人一样的揍她。
她觉得挺好,以后哥娶什么样的女人,她就娶什么样的。
后来哥死了,哥的愿望成为小群的夙愿。
在失去爱人两年后,小群找到了开小服装店的女人小玲。
两人相爱。
两件事情惊动了逐渐成熟的两人世界。
一是小群的妈妈赶来看女儿,督促小群去找对象。
小群和小玲就不能在自己家里公开缠绵。
与爱人在一起却不能表达爱意在导演纪实拍摄处理下和屋子里的鱼缸一样既可以装入安详还可能预示生命的突变。
另外一件事是,前爱人军军为多警察来小群处避风头。
小群后来才知道,并非如军军所讲,她抢了银行。
军军在和一个警察睡了一觉后,偷了那人的手枪,回家杀了从小就强暴她的父亲。
4、 这部电影让人满意不是它涉及的同姓恋领域。
这只是一个叙述的借口。
下面一段话是导演李玉说的——“我想表达的是女人真正的痛苦和无助……”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导演李玉并非同性恋者却能拍了一部同姓恋电影。
我们大多在无助中生存,差别在于有人得到帮助有人遭到拒绝,遭到拒绝的就得承受痛苦。
在影片中四个女人都展现了各自无助的一面。
小群的无助来自诸多方面,家庭,前爱人和现在的伴侣小玲。
她必须在社会和个人之间找到平衡点。
她在迷离一段时间后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屋子里——即自己的空间里找到幸福的感觉。
良宵苦短,小群没想到,母亲的出现会让自己必须公开“秘密”,军军的出现会导致爱人的猜忌还终要结束她和小玲美好的两人世界。
小玲的无助在于对这段感情的痴情,她把小群当作归属。
从异性男友那里出来后,她把一切都放进小群的世界。
她可以接受小群的亲人(母亲),但不能原谅小群把对自己的感情分享给别人(军军)。
这里就无所谓什么同性还是异性的爱情,只能强调小玲的感情很真。
唯一拒绝她是大概只有影片没有言说的,军军被捕后她和小群的生活。
军军的无助来于为自己的自由复仇后的被法律的报复,她得到了小群的帮助,得于藏身动物园,然而对自由渴望出卖了她的身体,她最终还是被一个和小群相过亲的警察逮捕。
小群母亲的无助来自和丈夫离婚后对幸福失去的信心,她得到在给女儿介绍对象的时候居然给自己找了个老伴,而且得到了双方儿女的同意。
爱听崔健音乐的老太太的影片中唯一的润滑剂。
她不是为了打破沉闷基调,而是为了强化女人在无助面前的一种积极的状态。
如同老太太为了迟暮的爱情改变了着装习惯,如同她从歌曲里听到的真理: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5、 简单的故事,恰如合适的兵器被出身拍纪录片的李玉拿捏在手。
这不是说拍纪录片的导演只适合拍摄朴实的镜头,相反,拍得好纪录片的导演适合做任何种类的电影。
这部电影以朴素的镜头语言,偏暗的影调(几次亮色,比如小群和小玲在鱼缸边,在阳光下小玲回到小群身边,让人在压抑的同时,得到一个饱满的呼吸)。
影片流水似的推动和生活一般无二,导演逃脱了猎奇或卖弄意识的卑鄙群落,只是一个诚实的讲故事者。
使片子在冰冷语气中有了温暖的人性。
6、 好电影。
关于电影以外的花絮就不废话了。
读者可以在网络上找到,那是娱记的工作。
2002年12月31日晚看片 2003年1月1日凌晨文
李玉在拍完《今年夏天》后接受记者的采访,不足三十岁的她瘦瘦小小,面对记者的镜头,她有些紧张和局促。
很难想象,这样的导演是一个先锋导演,她给人更多的感觉是脆弱和敏感。
正是这样一个导演,屡次碰触禁忌。
很难具体地描述《今年夏天》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整部电影的叙事比较凌乱,李玉似乎刻意用这种表达方式来呈现真实的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玉不像是《今年夏天》的导演,她更像是生活的旁观者,看着她们,然后记录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制作粗糙的电影依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女同性恋电影。
2001年,这部电影在威尼斯国际影展上获得了艾尔维拉.娜塔莉奖。
在2002年的柏林电影节上,这部电影又获得了“青年论坛”类别的“亚洲最佳电影奖”。
遗憾的是,这部电影在国内属于地下电影,这个拍摄都是偷偷摸摸地进行的。
虽然电影被冠以“中国第一部女同性恋的电影”,可《今年夏天》讲述的并不是同性恋的电影。
在拍摄这部电影之前,李玉并没有以其他的类似电影作为参考,她只是想拍摄这样一部电影,让人们知道这一类人的生存状态。
关于这部电影,李玉曾经做过说明,她说,她并不是想将同性恋的生活展现在人们面前,她只是想拍一部关于女人之间关系的电影,只是这些故事恰好发生在女同性恋的身上。
(导演李玉年轻时)无疾而终的爱情。
从四川来的姑娘刘小群是北京动物园的饲养员,她独自居住在地下室内。
平时,她和动物为伴,或者平静安稳的生活。
远在家乡的母亲总是担心女儿的婚事,她总是督促女儿去约会,相亲。
刘小群一次次和陌生男人见面、约会,却一直没有遇见那个想嫁的人。
某天逛街时,刘小群认识了做服装生意的小玲,两个人一见如故,彼此之间产生了一种很微妙的情感。
此时,小玲有一个同居多年的男友,认识了刘小群后,小玲离开了同居男友和刘小群住在了一起。
刘小群母亲突然来到了北京,她的到来扰乱了刘小群的生活。
小群之间的女友君君突然又出现了,此时,刘小群的生活陷入了混乱。
李玉在拍摄这部电影时,仅仅是记录下了刘小群的生活。
在她的镜头中,我们可以看见这群边缘人的生活状态。
她们如何艰难的相爱,如何艰难的保持生活的平衡,如何对家人说善意的谎言。
电影并没有可以交代刘小群和小玲的感情是如何开始的,也没有提到这段感情的结局,因为在传统道德下,这段感情注定是无疾而终的。
李玉不想站在道德制高点来评论这种感情,她只是记录。
这种客观和理性让这部电影与众不同。
李玉想拍摄的并不是女同性恋之间的情感,她只是在记录,有这么一群人,过着这样一种生活。
饲养大象的女人。
刘小群是一个动物饲养员,她的主要工作就是饲养大象,因为长期和动物在一起,所以她的目光里总有一些温柔和坚韧。
故事以她为核心,从她身边的两个女人开始讲述。
一个是现在的恋人,一个是过去的恋人。
她并不美丽,电影中有一个镜头让人印象深刻,她偏执地抹掉自己的口红。
她似乎认定自己不属于女性的世界。
李玉记录下了这一幕,带着现实的残酷和粗糙。
为什么李玉要记录一个饲养大象的女性呢?
大概是因为大象是有属于神界的动物,看见其他弱小的动物被欺凌时,它也会难过和悲伤。
其实,这是李玉想要表达的内容。
她知道女同性恋不被这个世界接受,所以,她想要强调,善恶和性取向无关。
饲养大象的刘小群是一个孤独的姑娘,这种孤独,北漂最清楚。
我们不知道她之前遭遇了什么,我们只知道,她渴望同性之间的温暖。
因为不知道,所以我们不用恶意揣摩,只需要看和了解。
电影的刘小群说,她喜欢自己的哥哥,因为他像打男人一样打她。
哥哥娶什么样的女人,她就娶什么样的女人。
可她哥哥在找到真爱之后死掉了。
所以,她成了饲养大象的女人。
“我就是天生对女人的话题感兴趣。
”李玉说,这部电影并不是描述女同性恋生活的电影,她只是天生对女性话题比较感兴趣,让她着迷的是影像本身。
《今年夏天》之所以被打出“中国第一部女同性恋电影”的称号大概是发行者基于市场的考虑。
李玉出生在北方的一个县城,念到中学的时候,母亲就开始让李玉在电视台客串主持人。
大学毕业之后,母亲希望李玉成为电视台主持人,李玉照做了,她成为山东一家电视台的当家主持。
主持人的生涯给李玉带来了风光的生活和体面的收入,但是,李玉却觉得自己像一个木偶,被别人摆布。
她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这种矛盾和压抑中,李玉辞职了。
辞职之后的李玉来到北京,她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
中学时期的李玉总是带着照相机拍摄女性的生活,母亲却总是想把李玉塑造成她心目中理想的样子。
所以,她一边偷偷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一边做着母亲喜欢的女儿。
自我意识觉醒之后,李玉决定做自己。
在北京,李玉在中央电视台的《生活空间》栏目做纪录片,她对女性命运以及生活的关注在她的纪录片里已经充分体现出来了。
但是,这些敏感的题材却无法播出。
在拍摄这些影片的时候,李玉接触到了女同性恋群体,她开始关注这类少数群体,并试图将她们的生活表现出来。
对李玉来说,这就像是自己的使命,是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
影像是最好的记录。
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李玉有一种感觉,她觉得纪录片是一种非常不道德的方式,因为做出一部好的纪录片很有可能会侵犯到别人的隐私。
于是,她决定用影像来讲故事,用故事的方式来完成自己对女性关系的思考。
《今年夏天》的故事情节几乎都来源于李玉认识的女同性恋者,电影中的两位女主人公恰好就是一对恋人。
遗憾的是,电影拍摄完成之后,两个人分道扬镳了。
这部电影对她们而言,是最后的纪念。
拍摄完这部电影之后,李玉对女性和女性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女性和女性之间是可以彻底沟通的,但女性和男性之间不可以。
因为很多东西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拍摄完这部电影之后,李玉并没有做过多的停留和思考,她开始筹备自己的第二部电影。
因为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这部电影的命运。
影像是最好的记录,不管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记录下来,总有意义。
女性的生存环境和状态始终是李玉关注的焦点,也是她电影的核心。
在她之后的很多电影中,她都会选择被主流社会忽视的女性作为主角。
她在电影里塑造的大多是卑微、弱势、迷茫的女性。
她们出于城市的各个角落,被生活伤害着,却无法说出自己的无奈和委屈。
在李玉的电影中,男性是缺席的,甚至是错位的。
观众在李玉的电影里看见的不是女性的欲望的世界,而是她们对生活的热爱。
她提醒我们,男性并不是一个必要的存在,女性才最了解女性。
在《今年夏天》里,我们几乎看不见一个完整的父亲形象,而这些父亲形象却又一直存在着。
比如某位女儿和父亲之间讳莫如深的秘密,某位父亲因为有外遇被发现而跪在母亲面前求情,某位父亲和母亲离婚。
所以,她们选择和女性相爱仅仅是为了治愈童年。
倪震说,女性导演更自觉地从性别意义上重新把女性挽救出来,从形象的独立性到电影语言的特殊性上表达女性独立的感觉,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李玉在电影中塑造的这些女性形象都有相似的命运,她们几乎都是弱势群体,被伤害之后,选择通过同性获得温暖。
但我相信,不管她们如何选择,这都是一种成长,她们在困境中生存,然后不断寻找自己的精神出路,经历过迷茫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今年夏天》,《像鸡毛一样飞》。
都不错。
我知道有的人已经忘了,有的人压根就没见过。
幸好我记得,那颜色,缤纷斑斓如野鸡的时代。
人们刚刚看见后来的,那些后来喧嚣起来的垃圾,正欣喜若狂。
磨剪刀的人,和抗蛇皮袋的人,手挽手消失在时代转弯处,他们一同带走了“杜十娘”“心雨”,带走了大人们的舞场,街边的海尔冰柜和三角茶摊。
我很高兴我仍旧记得。
九十年代街头俗气的阳光,偶尔照进我的梦里。
楼道里噼啪噼啪相互追逐的黄色塑料凉鞋,绝不是套在了火箭上,也去赶什么多快好省。
我禁不住地想,也许我的那些伙伴们,也和我一样。
高撸着鸡巴,从床上走了下来,仿佛刚刚做了一个时空穿行的梦。
影片粗糙纪实,第一眼看去没有任何吸引人之处,虽然平日里高呼艺术电影的魅力,其实自己也就是一大俗人,经常打着学习的名号行娱乐之实,只能骗骗父母。
导演的态度非常客观诚实,没有居高临下、也没有媚俗猎奇;正因为如此,当生活的悲喜交集一一呈现时,观众反倒会有惊喜之感。
小群的妈妈一心为她相亲,结果却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最好玩的是,她居然喜欢听崔健的歌。
小玲和小群的爱情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矛盾烦恼,但这是任何相爱的人都会遇见的,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
影片没有刻意凸显同性恋情所遭遇到的社会压力,平静真实地描绘了当代社会一对女同性恋者的生活状况。
与她们的生活相比,忽然觉得《蓝宇》的故事有些戏剧化。
另外的感受就是,男性总是以消极负面的形象出现在李玉的电影里,无论是本片里的几个父亲(强奸女儿、抛弃家庭),《红颜》里的父亲(缺失)和情人(逃避责任),还是《苹果》里唯利是图的卑鄙丈夫、玩弄女性的老板,都只会抛弃和伤害身边的女性,所以女性也就只好选择自我救赎,或者彼此相互支持(《今年夏天》),或者独自面对(《红颜》、《苹果》)。
这并非创作者女权主义式的想象、也区别于没有理智的愤怒宣泄,生活中很多女性就面临着如此遭遇困境,导演以女性的敏感、真诚抒写着普通女性的生活,表达着对于各色女性的关怀。
一个要好的女性朋友,让我写篇关于女同电影的帖子,虽然答应了她,但迟迟没有动笔,对于我来讲,女性的世界总是遥远的,我一直不敢去写自己不了解的世界和感情,所以,这篇帖子就算做是一个粗浅的探讨吧。
一,《今年夏天》,中国大陆第一部女同性恋电影 《今年夏天》,它的英文名字是《ELEPHANT AND FISH》,大象和鱼,让我想起齐豫的歌《飞鸟和鱼》,在空中和水中遨游的生灵,一向是我更偏爱的。
或许是在大地上生活的有些疲倦了,更向往那片广阔的天空,还有蕴藏着无限秘密的海底世界。
不过大象也许是和神界有联系的动物,据说,当看到其他弱小动物被残杀的时候,大象也会感到悲伤,他有一颗见不得血腥和暴力的善良的心。
电影中的女主角就是一个饲养大象的女人,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她的目光里总有一种善良和坚忍,故事围绕着她和身边两个女人展开,过去的女友和现在的女人。
她并不漂亮,也不爱化妆,有一个镜头,她把嘴唇上的红费力地抹掉。
她不属于美丽的世界,这个电影也不是唯美的电影,它和现实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因此有了现实的残酷和粗糙。
这个世间的人们因为不能沟通而无法相互理解,然而这个女人是幸运的,她能最终得到母亲和继父的理解,导演李玉对日常百姓的家常生活有着最地道最乡土的理解,她有点像贾樟柯,他们默默地诉说着寻常百姓的辛苦,他们同时又是善良的,因为他们对辛苦生活的人们有着天然的亲切。
所以在电影的结尾,在漫天雪花中,两个女人在属于她们的小屋里,亲吻,做爱。
导演相信她们是幸福的,虽然现实生活中的她们最终还是在一年后分手了。
《今年夏天》不是我看的第一部同志电影,但在同类大陆同志电影中,我认为它是拍的最好的,《东宫西宫》拍出了残酷,但那是被扭曲的残酷和绝望;《蓝宇》开始讲感情了,但它如MTV般快速旋转的镜头和大量被删除过滤的情节,让我至今无法原谅关锦鹏。
《男男女女》和《旧约》中的于博让我看到了《北京故事》中真正蓝宇所拥有的那双淳朴的眼神和清澈干净的笑容,但他们的爱情却是被挤压在这个社会黑暗而不见光明的一角;《夜奔》讲述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爱上了同一个男人,三个人在寒冷的冬天互相取暖,但它属于一个过去的年代。
有点可悲,反映中国大陆同志的电影,能想到的就只有这几部,不过还好,还有《今年夏天》,那在这个残酷世界里渴望激情和温暖的爱。
二,《游园惊梦》,女性之间情谊的缠绵书写写<游园惊梦>的文字很多,其实,它和另一部讲男性的<美少年之恋>一样,是杨凡把一系列美丽的影象片段拼凑起来,组成他心中一个唯美的梦,后来我又看了张之亮的<自梳>,傅沃卓斯基兄弟的<大胆地爱,小心地偷>,我发现,相较于女性导演拍摄的诸如《两性三人痕》,《甜过巧克力》或者《Go fish》等原汁原味的女同性恋电影,男性导演视角下的女同影片,其侧重点并不在她们的性倾向和社会的矛盾上,而是表现在特定的父权社会中,女性之间类似彼此抚慰的暧昧.我的一个同学就坚定地认为<自梳>或者<游圆惊梦>不是同性的影片. 宫泽理惠是<游园惊梦>一个亮点,她成功地塑造出一个蕴涵中国古典美的女性,温婉动人,她的微笑和伤感,总让我想起"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忧伤和感慨,古代有多少如她一样明媚鲜艳的女人,却被锁在幽深不可见的庭院深处呢,她让我相信,她是一个可以和月亮和落花对话的灵魂.
喜欢这种粗糙的质感,一如生活本身一样真实。从观音山,回溯到苹果,再到这部今年夏天,李玉堪称是中国大陆最好的女导演。
群和玲成了鱼缸里的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君成了笼子里独自嘶鸣的母象,三者皆是禁锢的动物,无人倾听。
第一部女同电影。小时候性方面受过创伤的女人
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太快
老妈才是亮点呐
羡慕小群的职业
3,来见张浅潜。
还行吧
象与鱼。
可以错过任何一个镜头,任何一分钟,是一部可以错过的电影
也就学生作业水平吧,较高的学生作业水平
跟纪录片一样 没意思
张韦推荐
初看的时候觉得太糙,爱地莫名,桥段生硬。但想想其实在预算捉襟见肘,只能使用非职业演员和大量固定机位的情况下,能够做到相对完整和有一定态度,已然不易。而且又想想从2001年到现在,20年过去,竟然还没有一部超越今年夏天的大陆les电影,又觉得有点悲凉。
她们夏了那个夏天。
仅做标记。很希望没看过。。。
很前卫,女同电影,鱼的意象。
生猛且温情,终于在今年夏天看了今年夏天。
早期的作品有点装x文艺了,节奏拖沓,一个半小时里既想表示中国女性到了年纪逼婚,家里人不理解同性爱,又加了拉拉之间第三者的drama剧情。相较于《面子》差距还是挺大的。
拍纪录片出身的女导演,错过在三里屯的挑碟的酒吧。平淡,或许就是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