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金色头发,憨憨的样子,一对宅男朋友,毕业,充满喜悦和分离的忧伤,但是都要往前看。
其实是发生在一天的故事,真折腾啊,像是过了几个月那么长,发生那么多事,多年以后也肯定会记忆犹新。
其实挺羡慕那种,在大闹一场以后,隔天还能在大街上不经意相见的状态。
起码感觉彼此是在彼此的生活中的。
比千里迢迢赶去一个地方相聚,那种快乐像烟花一样,是一种预知要分离所以极致,的快乐顺便提一句,迈克尔.塞拉,实在是适合演文艺小青年。
Seth是执著的,Evan也是。
Seth不停地寻找booze,为了实现他banging靓女Jules的梦想。
他克服重重困难,最后竟然用清洁剂的瓶子,装满酒,满载而归地来到party。
狂欢之后的他却失望地发现Jules原来不是想像的那样,他觉得自己失败了,并向Jules表示自己搞杂了唯一的机会。
而Evan,却不停地为了维护自己与现实格格不入的价值观,不时地反驳Seth对女性的侮辱,喝酒时候不断地说着“Respecting Women“ ,以至于最后在床上把Becca推开,因为他发现需要遵循自己的价值观。
经过这夜疯狂之后,两人把对对方的怨气都抛到了脑后,Seth和Evan在酒精的作用下吐出了真言,“I love you,I'm not even embarrassed to say that”,终于发现原来彼此之间的友爱才是他们真正需要在高中结束前保留的东西,而不是其它的一切。
本以为影片会在在此结束,但是最后两位女性Jules,Becca的出现,为电影画龙点睛,这两位女性友人让两位主人翁发现,噢,原来人生的路不能想儿时想像的那样走,永远不变。
但是朋友却是终身的,而聚散只是暂时的,你去挑你的make-up,我去买我的comforter,这跟人生的离别也差不多,还是从容面对吧。
“So I guess I'll call you, then.""Yeah, give me a call. Yeah, you have my number.""Yeah, I have your information. So, put her there.""Perfect. Good. All right, man."两人学着成年人那样,第一次握了握手。
Seth最后的回眸,也许是对即将分离的朋友最后一次流连。
you wanna fuck some holes, go ahead;you wanna fuck the go-verment? F-u-c-k you.you wanna fuck yourself? you're welcome!
07年的《太坏了》是一部校园青春电影,讲述为了参加高中毕业聚会,三个男孩使出浑身解数去买酒和找酒(美国对20岁以下人有禁酒令)。
三个人分成两路,分别遇到了离奇的事情。
一路是在社会聚会上,聚会的乱象。
一路是跟随两个奉行自由主义的警察。
影片的拍摄场地和拍摄地点主要是:高中校园——在超市买酒——一个社会人士的派对聚会——在酒吧里——高中学生毕业派对聚会,期间还有在公交车上、商场里、家庭等取景地。
不难看出,影片反映出了通常的美国平凡的小城市的日常主要生活区域的景象。
而派对文化、饮酒文化和种族歧视又可以从电影看出端倪。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本国地级市、县城的生活与影片的美国小城市生活区域,大致是相似的,只是人口要翻几倍,城市品质上不同。
从影片的拍摄取景可以看出,影片选择反映的是小资产阶级、平民的后裔的校园日常生活。
在其中似乎没有看到美国民族资产阶级,也没有看到贫民后裔。
可以猜测这是一个描述面向小资产阶级和平民后裔的学校。
这样如果再仔细斟酌,会发现某种程度上,美国社会是分层分级的。
似乎有一种看不见的膜,把各种人群分开,人群互不侵犯。
这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所以我说,这个电影讲述了小资产阶级的寂寥狂欢。
影片最后,镜头从四个年轻人身边拉广,广泛拍摄一个商场的境况。
四个年轻人融入人群。
某种程度上融入历史。
是不是可以说,美国是以种族、欧洲民族不同后裔、经济状况来划分人群的。
这是美国历史演进的方式。
Superbad,一部类似American Pie的性轻喜剧,创造了进入IMDB TOP250的奇迹。
很多人都看过这个电影中一个主角的涂鸦,一个藐视坦克的penis。
生活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有的人守身如玉,有的人水性杨花,有的人挥金如土,有的人吝啬小气,有的人大胆不羁,有的人唯唯诺诺。
但每个人事实上只能体验一种生活,在无数个双项乃至多项选择中做出唯一的选择,没有后悔的药可以吃,多么令人遗憾啊。
在Apter于1989年提出的逆转理论中,人是没有终极目标的,只是追求一个状态的转换。
我们有的时候循规蹈矩追求目标,有的时候胆大妄为超越目标,有的时候顺冲,有的时候逆反,有的时候意志坚强欲求控制,有的时候感情脆弱渴求同情,有的时候自我,有的时候他人。
我想这也就是我们的一种补偿,补偿不可能多体会一种生活的困境。
这样一想,我以前跟很多人讲的,设定一个目标,为之努力奋斗似乎又是错的。
其实不然,设定目标并不意味着不能改变,在体会人生的每一步中,我们修正着前进的轨迹。
说了那么多跑题的话,其实就想说我之所以喜欢看电影,就是因为让我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可以体会一个虚构人物或者真实人物一个短暂且灿烂的人生片段,仿佛自己亲生经历过一般,所谓的“感同身受”吧。
也许将来的电影,带上Virtual Reality的眼睛,我们便亲临电影现场,以主角的视角体会它,impossible is nothing, right? 当初看美国派的时候,就问过peter,有没有参加过如此“淫乱”的party,对于美式生活,扪心自问,我其实还是叶公好龙的,这也就是大多数第一代移民很难真正融入另一个国家的原因。
你的价值取向,你的思维模式,甚至你的生活习惯,都深深被儿时成长的地方烙下了痕迹,没有让人脱胎换骨的洗脑术,我们将背着这个传统文化的壳生活一生,无论你是否愿意。
从这个角度,我一直很羡慕那些multicutural环境下成长的小孩,可以体验更多。
有关性的电影,尤其是这种轻喜剧在年轻人心目中总是大受欢迎的,其实这都是幻想所建构的,庞兄曾尊尊教导“就是那么回事”,可广大的青少年听众们可是幻想多多,将其喻之谓琼浆玉液,我想肯定是过了。
但是正如以前李笑来老师讲过他之所以喜欢吸烟,是因为家长营造了一个对吸烟禁忌的环境,总所周知,挑战禁忌是可以获得快感的,所以李老师现在觉得烟抽起来真不舒服但当时却甘之如怡。
若是问我的态度?
我只想扯另外一个话题:“意识究竟是什么?
很多的哲学家包括现在的很多心理学家都相信意识或许只是一种epiphenomena, 伴随现象,伴随现象指的是什么?
伴随现象意味着它并不是任何东西的原因。
就象这幅图里面,我们的意识就象火车加速时的鸣笛,火车的加速是因为煤在发动机里燃烧,而燃烧产生的蒸气加速了火车同时又会使火车鸣笛,鸣笛并不是导致火车加速的原因,而是加速的一个伴随现象。
”哲学家Owen这样评价里根,他说里根只是权力集团中的一个非常风趣并且富有口才的一个演讲者,他只是一个伟大的沟通者,但是人们仍然觉得他是总统,都觉得是他在控制与决定着一切,而事实上他仅仅是将一个权力集团的决定传达出来而已。
这也正是很多科学家所认为的意识的位置,意识就象是里根,我们觉得看起来他象是控制着一切,事实上并不是,他的工作仅仅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沟通者,仅仅是说出来会发生什么,而不是去决定会发生什么。
我们不会认为里根没有控制力,正象我们认为我们的意识一样,尽管它事实上也许无法真正控制任何事情,但是我们总是执著地认为是它在控制着发生于我们身上的所有的事情。
不愿意做Gene的奴隶,这就是我的态度。
当然充血的时候也许不这么想罢了。
昨天买了《我爱问连岳二》,先翻了一下,爱情和婚姻中的问题总还是那样:经济,感情,性,生育。
千百年不变,林俊杰唱着《一千年以后》“解开缠绵千年的寂寞”,事实上这一千年来人们烦恼的问题几乎没有变化,风花雪月只是小资阶级的无病呻吟。
真正的生活还是柴米油盐。
在自己的头脑里建构一个无比美好的模型,然后再让无情的事实来否定,这才是一千年来的主旋律。
希望在哪,救赎在哪?
我觉得还是连岳说的好“人其实是离不开爱的。
爱一个人像是自己柔软的命门,可偏偏是它,让我们不怕这个有杀伤力的世界。
”让我们歌唱这个时代还剩给我们爱。
2007《太坏了》,青春性喜剧能入选IMDB前250,真是个奇迹。
相比于《美国派》或其他猫猫狗狗的同题材,这个片子结构偏工整,不只是为疯狂而疯狂,看得出是很用了心的,所谓草书,形散神聚。
此外,两个小兄弟的友情让我羡慕,Mclovin的表演也让人印象深刻。
警察的荒唐戏是个亮点,我以中国人的角度去看,原以为是编剧对公务员的挖苦,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美国人的愤青数量看来不多,编剧和导演纯粹只想借二个警察表达一种身心的自由,以灵魂拔翅欲飞的姿态。
和朋友同看《太坏了》,不到二十分钟朋友离座而去,抱怨无趣。
我也觉得开头挺沉闷,但事先知道此片是口碑不俗的青春喜剧片,带着疑虑坚持了下去,果然从超市买酒一场开始渐入佳境,哥仨皆是计划的高人,行动的矮子,事先拙计百出,执行起来啼笑皆非,鬼马的劫匪一番捣乱下彻底乱套,历经与闷骚的警察和暴躁的流氓连番缠斗,终于拎着酒瓶子展开胜利大逃亡,看得我捧腹连连,一直high到最后好基友互诉衷肠的一刻,原本期待的性爱画面反而抛到脑后了。
字幕出来时我的灰色脑细胞又蠢蠢欲动了,按理说,阿帕图黄金班底制作,又是轻车熟路的性喜剧,剧情铺展开后好戏连连属于正常发挥,开头那提不上气的感觉就有点不正常。
我的朋友也阅片不少,所以这感觉应该不止我独有。
想来想去,大概还是文化差异使然。
本片是好莱坞出品,首要目标观众是美国的青少年,片中买酒情节对他们共鸣极大。
美国法律规定不满21周岁的青少年不得购买酒精饮料,早熟又叛逆的孩子们装酷少不了这玩意儿,但获得难度跟我国小孩买大麻有一拼,因此各种旁门左道应运而生。
本片中哥仨伪造身份证、请人代买、偷窃等招数,在美国青少年看来,不亚于我们高中生对考试作弊伎俩的熟稔程度。
因此影片开头刚抛出“买酒换妞”的暗示,美国观众知道一场“屌丝挑战不可能任务”的好戏即将上演,张力与悬念登时铺展开,令他们精神一震,不会觉得闷,反而会满心期待。
而和笔者一样不谙美国文化的观众,就仍沉浸在他们喋喋不休的黄色笑话中,感觉有点乏味,一直要到正式行动才开始兴奋。
换个角度看,我国的武侠大片要冲出亚洲,在欧美国家上映,往往要经历一番“加大打斗渲染,弱化民族文化”的加工,正是上述思维的逆向施展。
只不过人家的性喜剧从来没有考虑大洋彼岸的观众群,所以几乎省略了对买酒文化背景的解释,我只是庆幸自己有耐性,没有错过一部佳作。
文/方聿南
什么是青春:是喝不到酒又想喝酒的矛盾,喝到酒后发现它难喝,喝到酒之后发现它其实也挺好喝;是每天和哥们儿探讨哪个妹子漂亮,哪个妹子能够弄到手最好;是一堆女生在一起讨论愚蠢的男生或者真正的高帅富;是装成大人,说一些假装有意境的话,说一些大人用的词语;是哥们儿之间打架斗殴,回头又经历最难过的事情瞬间复合;是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有属于自己的甜蜜和尴尬;是骂脏话;是惯常的怂,和偶尔的酷;是荷尔蒙爆发。
什么是兄弟情:兄弟情是每天在做一起做最垃圾无聊的事情;是在一起骂街打架;是在一起喝酒抽烟;是互相的陪伴,互相的你我推耸。
兄弟间没有语言上的温馨,有的是行动上的关怀。
整个片子的结构很整齐,以马上就要毕业的Seth和Evan开头,他们商量着怎样才能够搞定妹子。
结尾仍然以Seth和Evan结尾,他们终于拥有了妹子。
中间出现了他们的好基友Foggal,于是电影就延展出来两条线索,Foggal和警察们的一条线,Seth和Evan的一条线,但Foggal的故事在片尾恰到好处的结束了。
纵观全片,友情的斗争和升华是主线,而性只是外表。
Seth和Evan代表的便是友情线,而Foggal代表的是性的幻想。
这也是为什么Foggal没有从始至终存在的原因。
他所代表的功能一旦完成就应该撤退了。
中间的故事发展也很简单,围绕三个男生为心爱的妹子去买酒而遭遇的一系列冒险。
在这里面,酒成了成人世界的象征。
他们进入了成人世界,兜兜转转一圈回到了孩童世界,他们成为了英雄,获得了妹子的爱,他们自身也得到了成长。
胖子Seth是喜剧电影当中较为经典的一类角色,肥胖、满嘴脏话大大咧咧,内心却有非常柔软的一块地方;Evan是个闷骚的角色,瘦长、寡言配合Seth的口无遮拦,但他并不是一个外表上看起来那样绝对的软柿子。
至于Foggal,他整体就是一个更没种的家伙。
从这三个人物的安排可以看出编剧对于“朋友”一词的理解,虽然人物性格迥异,但他们三个有极为明显的共同点:他们好色,对成人世界的渴望,都是怂包,但一些时候也有自己的勇气。
正是这些元素让他们成为了朋友。
另外片子让人觉得较为巧妙的安排是对于两个警察和三个男生各自的女友的设定。
这三个人物的设置也是很工整的。
Seth和Evan各自的女神都有较为详细的描述,这主要是为他们的成长和性的变化而铺垫;Foggal的女神没有太多的描述,性格也更为平面,但他的经历依靠警察来讲述,警察身份一是和众多年轻人形成了区分,代表了真正的成年人的心态和想法,他们对于青春的看法和追忆;二是他们帮助foggal这一条线索区分了千篇一律的男追女的人物设定,故事显得更生动。
在满嘴脏话满心幻想的青葱岁月,你一定有这样的哥们:你们一起上学翘课、放学骑车回家,一起打台球看录像,一起谈论前天的英超,一起暗恋邻班的MM。
你们天天形影不离,整日聊天打屁。
突然有一天,你的哥们恋爱了,他属于另一个女人了。
他不再和你大口喝酒大谈理想了,不再和你去烈日下的操场打球了,不再和你一起熬夜上网了。
你望着他挽着女友离去的背影,是否有种失落从心底弥漫开来?
其实《superbad》从另一个层面表达的正是这种成长的烦恼。
青春性喜剧只是一个噱头,你只要看上10分钟,就会发现这不是《美国派》系列的复印件。
虽然小胖子赛思满口的“nipple、vagina、dick”,但是指望看限制级镜头的朋友要失望了,唯一所谓的ml居然是傻小子佛罗格的别致称号。
如同阿伯图所有参与的影片,《superbad》只是用最通俗的故事讲述每个人生活的那点事。
妙语连珠的赛思和老实内向的埃文的组合就像是中国传统的相声,一胖一瘦,一个捧哏,一个逗哏。
编剧显然对于这类影片角色的设置驾轻就熟,而且非常大度的把自己的名字送给了两位主人公(是个出名的好机会)。
于是,这对像guy一样紧密的好友,开始了自己高中最后的日子。
片子一开始就反复强调两位好友夏天即将分离,埃文母亲以及朱尔斯都像香港狗仔队一样采访他们分开的感受,两位小伙都表现的毫不在乎。
直到后来两人去party时的争吵,party后的互道“i love u”以及最后在电梯上茫然失措恋恋不舍的眼神,我才恍然大悟:MD,原来是部友情片。
编剧/制片的细腻也正在这里,他抓住了青春期那种玩伴间微妙的感情,然后贴上了“性”的商标,设计了爆笑的台词,灌装了让人忍俊不禁的剧情,最后把这罐多方位立体化的可乐摆到了货架上,居然卖脱销了。
看来大家都是营销界的佼佼者,但是不同的是,这罐superbad的可乐,喝完却是余味在心。
而这余味正是友情,不加修饰没有煽情的友情。
正是挂着“性”的羊头卖友情片的狗肉。
对于片尾,许多朋友都是毁誉参半。
有人说是虎头蛇尾,认为编剧在后半部分受了倪萍阿姨的影响,煽情大于搞笑,情节上过于老套,没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而有人说是结尾寓意深刻,通过两人离别时对视的眼神,表达了人间真挚的感情,留给大家美好的回忆和浪漫的憧憬,有利于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
其实都没这么极端,好友的离合,友情爱情的交织,就如同米酒的后劲,成为多年以后的回忆。
要不,在赛思和埃文极力想进入成人世界的时候,两位猥琐放荡加可爱的cops,为什么又要通过Mclovin来追忆他们当年的青春?
虽说不是supergood,但至少对得起我以20k的蜗牛速度下完本片花费的宝贵时间。
值了!
是一部不错的性喜剧片,嗯,我觉得OK,没有特别宏大的故事结构,事情都是在同一天发生的。
导演把买酒三人组通过一些事件分开,分成两条故事线,然后在主角的这边的故事线又加入友情还有一些七七八八的问题又分成两个角度,非常带感。
1.小胖子每天胡思乱想画一些小丁丁的图片也是无敌,难怪从他嘴巴里面说出来的话那么污。
2.概括来说就是一条故事线是跟警察的胡搞,一条路线是去其他聚会偷酒,最后又何为一条故事线,最后你觉得想不到,看到最后这特么是讲基情的片子,捂脸。
好看,真的。
基情四射的青春啊!
不好笑。
蛮无聊的
太烂了...
我确实喜欢这个调调:清新流氓风,但终究还是缺乏点狠劲,迈克尔·塞拉和乔纳·希尔这配合也算得上出彩了;当然,最后那些鸡巴画得还真鸡巴牛逼。
super,super,bad...
哈哈哈!
这片的口碑到底从何而来
雖然低俗,但還不錯
这其实才是我看过的第一部石头姐电影,初中时候买的碟。当时觉得,石头姐好御姐哦。
俩警察真是疯得可以
2位警察很有人情味. 可以说该片是 年少轻狂的teenage remix!~
~~
太怪了
性喜剧与恶搞,影片结于人生岔路,然后各走各路
恶俗的剧情,十足的笑点,里面两个坏警察特别有趣,结尾处两位男主这对好基友互相对视难道是说明了。。。
M&M和Eminem
美国派的风格,两个基佬还想和异性啪啪啪,最后才发现基情才能四射!想想那两个警察,和我好像啊!
对白太多,米国警察被黑得真惨……挺喜欢结尾,两个男生没有转身离开,放荡过后敢于绅士地去面对后果,尊重女性,所以deserve一个happy的结局。
这电影情节和台词相当搞,标准的青春性喜剧。超级猥琐的警察二人组丝毫不逊色于三位主角。不知道中国何时有一部切实、深入的青春喜剧公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