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音译应为“伊莱”。
这又是一部关于末日预言的电影。
Eli在荒漠中孤独前行,场景像极了老式西部片,充满独行侠、强盗、小镇、恶霸、枪战等元素。
然而直到影片结尾,我们才认出,原来故事发生在美国旧金山。
只不过旧金山已经变成了一片荒芜发废墟,也许是人类又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
我们之所以能认出这里是旧金山,其实是源于隔海相望的恶魔岛(The Rock),一座在好莱坞大片中亮相率极高的小岛。
讽刺的是,这座小岛的保存完整程度反倒远高于旧金山市。
Eli豁出性命保护的圣经也终于在小岛上的印刷厂得以继续印制传播。
不过圣经真的可以成为救世之书么?
昨晚看了这部片子,怎么说呢,很喜欢,一开始没有看相关的介绍,完全是冲着奥德曼去的55岁的艾泽尔,还有演反派演到妙趣横生的加德曼,在世界末日之后30年后站到彼此的对面...《2012》之后,我们似乎都在把听说的灾难与之对号入座,我们有时恐慌,有时故作镇定嘲笑那些与我们一样恐慌的人,我们不停的搜索那些像是某些暗示的现象,我们叹息...却怀着侥幸始终没有真正相信这一切会如约发生...而这部片子,在大气层终于开了一个大洞,愤怒的太阳摧毁了我们拥有的一且之后的30年后,向我们展开了另一个世界,没有文明,只有武力,征服,还有无处不在的食人族,颤抖的双手索拉娜问eli,以前的世界是什么样子,eli说: pepole have more than they need,we have no idea what are precious ,what was not。
we threw away things people kill each other for now.是啊,当我们失去一切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更多的,不是当时的美好,而是我们没有珍惜当时的美好,使我们自己犯的错...终于我们现在要拼死争抢我们曾经不屑一顾的东西...是什么声音,让他在这样一片废墟中行走了30年...信仰,是我们通向重建,通向文明唯一的路,信仰温暖人心,给予慰籍,信仰能让人有所相信,有所坚持,会顾及到他人而放弃丧心病狂的毁灭之举,会因为对已经拥有的一切充满感激而遏制贪念、学会珍惜。
我没有宗教信仰,但我见过那些皈依了宗教的人,不管是佛教还是基督,信仰使他们的内心安静下来,使他们不再狂躁,不再恐惧...有人说这是一部恶俗的宗教信仰的片子,而正如我们不能通过最后圣经是一本盲文书就推断eli是一个盲人一样,圣经只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我不信基督,但我喜欢圣经,读着读着,你也许会像片中女主角一样脱口而出说:that is beautiful...信仰是一切的源泉eli总是对自己说saty on the path.it is not your concern.最后却义无反顾的回过头,用自己拼死保护的圣经换取了小女孩的一条性命,这时他也终于参透的圣经,参透了信仰,找到了最终的west,用自己的心读出圣经,安静的闭上了眼睛...那个长的像极了爱因斯坦的白发老者说:this is where we are going to start again。
当我们失去一切的时候,也不会是世界尽头,只要我们还有信仰,还有我们愿意坚守的东西,就有start again 的勇气...最近一直晚睡,几乎每天都在两点之后,然后早晨六点醒来一会儿,睁着眼看着就这样亮起来的屋子,听见外面的人声,车声...然后再次睡去,醒来已然是十点...不太记得梦,以前总是斤斤计较着自己梦,每一个梦,揣测着梦背后的含义...如同热爱夏天,是很偏执而无法被理解的怪癖...喝小米粥,早餐或是午餐...总之,一段时间以来,无法早睡早起,无法正常吃饭...在完全混乱的作息中,苟延残喘...昨天决定早早入睡,然而看完这个片子,已经是将近一点,最后没有任何悔意说,希望这是最后一次
2010年,末日动作宗教电影《艾利之书 | The Book of Eli》早知道是宗教电影我就不看了,毕竟不太感冒,开始以为是动作片,因为确实有点酷。
各种装B 简直可以给满分,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好吧,我败了。
女主的存在就是推进故事线了吧。。
确实太2X了。。。
猪一样的队友不过如此。
有种想一巴掌呼死她的感觉呢。。
这个末日公路的感觉还有色调,非常像《MAD MAX》。。
可惜相差太远了。。
动作戏也并不多。。
剧情也狗血点。。
其实还是传教。。
---我是信仰的分界线--推荐指数:★★☆(5/10分),无聊看看还是可以的,我对宗教电影不太感冒,评分偏低了
分明应译为《伊莱之书》,不知为何国内大都给译成《艾利之书》,我看的BD原盘的中文字幕译为《末世天书》起码也算符合电影所描述的世界。
又一个想当然的翻译,真真叫人无奈。
“核大战后的世界”在文学、漫画及影视作品中多有描绘。
这部电影的画面感很像小时候曾看过的日本漫画《北斗神拳》,灰白的基调,苍凉的大地,残垣断壁的小镇,苟活着的幸存者和暴力团......那晚11点多,又看了一遍《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后本打算上床睡觉来着,只因手痒痒便又点开这部电影。
起初只是想试看几分钟,如果感觉不错的话,转天儿晚上再看。
结果是,很快便看进去放不下来。
于是乎直接看到后半夜1点半......基本上,这部电影是靠丹泽尔华盛顿和加里奥德曼的名气撑起来的,华人武指的动作设计也不错(据说是李小龙的弟子)。
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正如导演在幕后访谈中提到的:思想要深藏其中,要隐晦难懂。
观众了解的相关信息越多,从中悟出来的东西也就越多。
所以,我也不再多说什么了。
虽然很多豆友觉得牵强,但我个人觉得这是一部很好的片子,不仅仅因为丹泽尔,虽然我完全是冲着他才看的。
真的信仰是平等的、包容的、自由的。
吸引人的永远是共鸣,而绝非是牵强的说教和许诺。
这就是我们总说的以德服人吧就像对于这部片子,有的人可以死气白脸的抠细节,也有的人会在结尾处有些许莫名的感慨。
我们是成长在一个无神论的土地上,我们排斥着西方世界那个虚幻信仰所凝结的神,我们追求着东方热土上具体主义所描述的“神”。
也曾有过不解,并愈发产生怀疑,只因那愈发无法自圆其说的主义。
庆幸红旗下春风里长大的我在而立之前开始感悟真正的信仰,不是那西方地狱中走出的大胡子双人组口中的按需分配,因为他们真正想表达的什么或许我们从没有真正看到过,其中演绎的成分太多了,以至于我怀疑只有那个名字才是真实的,抑或那个简单的书名就是最扭曲的翻译。
历经两千余年,Bible差异的只是version,而我们D章没变只有其与时俱进。
我赞同适时而动,也不反对推陈出新。
但我总是相信人类大同的存在,不因地域、种族、时空而产生差异。
只有这亘古不变,愈久弥新的思想才能成为信仰,那个可以指引我们终生的理念。
幽默的将其比喻成黑小子互经记,我也会会心一笑的。
我相信能有如此幽默的人肯定也赞成这部片子传达的信息。
即便是我们认为是西方主旋律的片子,其发行途径也是最普通寻常的商业片,没有政策扶植,没有发行照顾。
博爱可以包容天下万物,相信其终会皈本。
这也是一种信心,对自身的信心。
如果自己对失去信心,又怎么会要求别人去相信。
如若强加,我觉得称其为邪教不为过,起码也是猥琐与龌龊的。
圣经,这本人类历史上最早印刷,最广泛传播的书。
其重要性已不仅仅局限于其作为宗教传承的载体。
以为对于历史与文化,地域和文化的广博性足以使之受到特别的尊重。
我不信神,但我认同不同教义中的很多理念。
想必各种宗教中所谓的神无形,无所不能,无所不在,也可以理解为神,其实那个信仰。
大同而普世的价值观,而这正是我们所缺失的东西。
尊重才会理解,认同才会共鸣。
我们的危机感,也就不会总是以亡我之心不死地和平演变的形式体现;我们解救全人类苦难劳苦大众的高尚责任感,也就不会得到如此多抵触的回馈。
与时俱进可以让我们终于理解殊途同归的含义么,如果不能,我只能理解为:那些口中喊着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人,其实心中装的是阿姆斯特丹、或者拉斯维加斯。
不是你的脚泄露了你的眼,而是你的口背叛了你的心。
午夜12点时,刚好看完结尾。
这是一部神棍片么?
坚决不是,既没有神迹让我们的先知刀枪不入,也没有大段教义来隐喻坏人的必然结局。
通篇看下来,ELI完成的只是由于他坚定的信仰指引给自己的理想。
不过他的悲壮故事必然将给他口述写成的新圣经带来更将玄幻的宗教色彩。
但那不是导演想给你的震撼。
当万物俱寂,残存的人类以人为食,若是上帝也会放弃人类,唯有人类自己不会放弃自己。
" god is good, is he not?” "All the time" 你真以为上帝会出来给他挡子弹啊?
扶ELI爬起来的是他自己,一直向西。
末世的天地,人类缺失的是心灵归宿和精神指引,掌握信仰是成为统治者的必然选择,换成是古兰经小boss卡耐基一样抢,也许换成马克思的资本论估计他也会抢。。。。
其实,上帝不会给你水,不会给你食物,温暖的床和女人,餐前的虔诚祷告是为了安抚脆弱伤痛的心灵,慰藉困苦中疲惫的精神,以便在明天早晨还能有力量仰视恶毒的阳光,鼓起勇气走向不知终点的西方。
ELI所选择的路,不是传播教义,而是实践信仰,因为是个人对残存于世的生命意义的履行,是思索,是寻找,而不是神的拯救;而卡耐基想要的,是用以控制思想的宗教,是奴役他人的工具。
不是上帝祝福了他们中的一个,而是他们自己喏行了自己追求的方向,永远都有选择,只是结果背道而驰。
没有信上帝者得永生,没有欺骗主者遭天谴,坏人没有程式化的死去,上帝没有惩罚谁也没有拯救谁。
褪去宗教的光环,影片只表达了一个信息:信念远大者才曾生存,精神软弱者只能苟活,而作为唯一宗教存在的圣经,不过承担了信仰载体的作用。
最后一刻,ELI放弃了那本圣经,因为他领悟到,让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不是依靠圣经本身或它代表的神迹,而是千百年流传汇集在圣经字里行间的人性与智慧—— “do for others more than you do for yourself”所以,结局是圣经作为古文化佐证被摆上书架,而继承ELI信仰和意志的女孩则继续与ELI相似的旅程。
死掉的是宗教,流传的是信仰。
如果有这么一部电影,他可以是中影投资的,也可以是华谊,反正就是内地电影公司投资的。
影片说的是在国共内战期间,我党一情报人员怀揣一重要文件外加一本限量版带恩格斯注释的《马哲》,要千里迢迢地穿越某敌占区,将其送到西柏坡。
情报人员在路上不小心经过一敌军根据地,被敌军发现该情报人员怀揣重要文件外加一本限量版带恩格斯注释的《马哲》的事实,并带兵堵击我情报人员。
我情报人员此时英勇非常,见神杀神,见佛杀佛,敌军都是一群废材,身后十几米都无法打中我情报人员。
然后不幸的是,最后我情报人员终于在近达半米的距离里被敌特务头子用手枪打中腹部,然后抢走重要文件和那本限量版《马哲》扬长而去。
但是我方英勇的情报人员中枪依然不死,仍然步伐坚定地走向了西柏坡。
不知道走了多远之后,我情报人员终于到了西柏坡,为中央各位领导背出了那重要文件和限量版带恩格斯注释的《马哲》的全部内容,然后恋恋不舍的从上衣口袋里掏出党费,然后恋恋不舍的死去。
这部电影就叫《革命之书》吧。
好吧,我相信这样一部电影上映之后,一群脑残肯定会大骂:啊……GCD真是光辉伟大啊,入党了连子弹都打不中,打中了也死不了。
中国的主旋律影片就喜欢意淫,中国电影没希望了!
垃圾片,这样的片子也好意思拍出来。
……反正就是诸如此类,噼里啪啦的。
OK,老美同样也拍了这样一部电影,情报人员成了一个牛逼哄哄的盲人,敌方人员成了一群末日黑帮,重要文件和限量版带恩格斯注释的《马哲》成了《圣经》……好家伙,这群脑残神棍立刻觉得高尚起来,一下子便觉得这是信仰了。
《艾利之书》就是一个加强版的老美交党费,别以为有多高尚。
信仰真是一块遮羞布,在这块布下,什么人都可以胡来,什么人都可以掩饰自己的脑残。
即使有丹泽尔·华盛顿,本片也是一部烂片我甚至觉得有点浪费丹泽尔了刚看电影的开头,我就想到了《我是传奇》,这两部电影有一些相似之处。
威尔·史密斯和丹泽尔·华盛顿,两个都是世界顶级的男演员。
他们主演的这两部电影都是关于“末日”——一个好像是因为病毒(很久前看的,不太记得了),一个则是战争。
两部影片同样对影像的颜色进行了处理,《我是传奇》偏黄色一点,《艾利之书》颜色更深一点,深色也配合了影片的题材——宗教。
两部影片都是两个孤独的男人,只不过丹泽尔有更多的同类可以进行交流,他也更"厉害”——刀法精妙啊,到后来用枪都没打死他!
威尔相比较而言更孤独。
两部影片的背景都是荒芜的废墟。
加里·奥德曼,在这部电影里的演出像极了《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变态警察,看来他演变态的感觉都差不多啊。
不过不能否认他的演技,在《哈利波特》系列中的他给人的感觉就与这两部电影中的感觉不一样。
但跟丹泽尔相比的话,还是有一点差距的。
也许也不是演技的问题,就是个人给人的感觉上加里不及丹泽尔“亲民”。
影片开始不久后的阴影打斗,很具有视觉效果的,朦胧中有一股劲道,有一种美学在这里体现。
KFC、MOTOROLA的喇叭,电影在打广告吗?
对Eli p4里放的歌很有兴趣,很好听的。
当加里向丹泽尔开枪的时候,天空中同时有一道闪电划过,与宗教片的类型很搭调的。
注意影片的末尾,是废弃的金门大桥呵呵总之,电影很空洞,很形式
【艾利的眼睛】布宜诺斯艾利斯,简称艾利。
他第一次听到上帝召唤大约是在西元2010年。
当时,因紫外线猛烈及吸血鬼文化泛滥的缘故,类为了追求哥特式的惨白皮肤,出现返祖穴居行为。
作为故事的第一人称,艾利穴居了一段时间之后,一天,艾利在地下室照镜子,一瞬间恍然醒悟,我勒个去,哥是黑人。
窥见了自身的本质之后,艾利一度陷入沮丧的泥沼。
与世隔绝、不见天日、空气浑浊、生物钟紊乱,他具备了一切降神的神经错乱条件。
之后,上帝对他说话了。
“布宜诺斯艾利斯。
”“你、你是谁?
谁在说话?
”“我是耶和华,你的主。
我命令你出去。
”“我为什么要出去?
出去之后,我有什么好处?
”“因为你是我的子民,所以你必听从我;因为听从我,大多数人都得到某些好处。
”“好处?
什么好处?
”“Pussy。
各种各样,有毛的,没毛的,肉肉的,小小的。
”“我去。
”艾利回答。
艾利问耶和华:“我的主,我出去应当做些什么?
”耶和华说:“你要把我的福音带到西方。
告诉西方那群野蛮人,他们必信一个神。
不可信别的神。
不可吃猪肉。
不可手淫。
不可杀自己的哥哥。
不准吃苹果。
不准……”艾利觉得太繁琐,赶紧问:“我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
”上帝无限怜爱地告诉他,说:“你应看那光。
”艾利听了之后,说阿门,谢谢主的感召。
于是他收拾东西,出去了。
和他一同穴居的老朋友告诉他,外面太阳很大,记得防晒油和墨镜。
艾利自从皈依了上帝之后,觉得这群人行事诡异,和自己格格不入,果断地背叛了后洞穴主义。
他爬出了洞穴,当时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
他感受到阳光之下,泥土和青草的味道。
一种幸福的感觉油然升起。
太阳,他满心欢喜,从洞穴里面飞跑出来,拥抱着久违的世界。
他想起了耶和华的训诫,抬头看了看天空。
在那辉煌的一瞬间,他惨叫了一声:“啊,瞎了我的狗眼。
”【关于一个瞎子的方向问题】被阳光刺瞎双眼之后,艾利一再埋怨上帝。
上帝说:“你听好了。
每一个词的背后都有两种意思。
我要你看的光,它显然是第二种意思,一种隐喻,你懂?
不懂双关语的灵魂,永远是爬不上天堂的阶梯的。
”“那你不是让我看太阳?
”“不是太阳。
我就是太阳。
”“那pussy有没有隐喻?
”“没有,它就是那个意思。
”“我可以得到吗?
”“你可以。
”艾利满心欢喜地踏上旅途。
但是,就在他满心欢喜的时候,他又发现一个事实:他已经瞎了狗眼。
他找不到东西南北。
上帝说:“我应使你长高。
好让你摸得着北极星的所在。
”艾利看着上帝,一脸期待,说:“那我应该长多高?
”上帝怒斥:“蠢货,这是个笑话,你懂吗?
因为你太蠢,所以我才对你说笑话。
你现在站起来,我给你带路。
”艾利说:“那我应该怎么走?
”“你应当往北。
”“……哪边是北?
”“……你的右手边,蠢货,不要乱转身。
就是那个方向。
走。
”这么一来二去,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两件事情:第一,穿越北美大陆为什么要花三十年的时间;第二,作为一个瞎子,他的刀法怎么能使得那么生猛。
其实这里面是有一个典故的。
具体请参照《天龙八部》段誉和王语嫣的片段。
下文不再解释。
【宿敌】艾利对上帝说:“上帝,我都走了快三十年,现在好不容易来到这里。
这里风景不错,pussy众多,我可以在这里留下来吗?
”上帝说:“不可。
此地不是你命中注定的地方。
”艾利试图辩解说:“这里已经是西部了。
没看到有风滚草吗?
再说,卡耐基也很需要《圣经》,不如我们将就送给他算了。
”上帝说:“不可。
第一、卡耐基是一个没事玩鸡鸡的笨蛋;第二、他最大的本事也就是躲在这里玩鸡鸡;第三、他的愿望是在这里把这个鸡鸡继续玩下去;第五、我没有耐性和他玩鸡鸡;第六、这个家伙缺乏想象能力,连玩个鸡鸡都要找一个信仰。
我告诉你,艾利,上帝最讨厌想象力贫乏的小屁孩。
这不对我的路。
你以为缺乏想象力,可以在一个礼拜内创造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吗?
不可以。
所以我才选了摩西。
他能让一群犹太人相信一块石头并且把包皮割掉。
我告诉你,如果大卫还在的话,那么今天,他会把卡耐基的悍马的轮子拆下来,树在水井边,告诉那群傻逼们,这个轮胎才是至高意义。
”【艳遇】艾利说:“上帝,卡耐基送我一个娇滴滴的pussy耶。
还是安吉丽娜•朱莉的山寨造型耶。
”上帝回答:“不,他不是你的pussy。
首先,这个女的是蠢货。
连个主祷文都背不出来;接着,她还糟糕到信仰人道主义——这是不可原谅的。
你和这种人混在一起,很没出息,完全玷污了神的教义。
我告诉你。
安吉丽娜•朱莉二世是基督徒或者天主教或者东正教或者新教无论如何其实都差不多。
人道主义不是我的原意,自从1600s以来,他们把我,耶和华,一个充满激情的存在曲解成一头泪腺发达的猪。
这是不可原谅的。
”艾利说:“主,请引导我。
”上帝说:“老处男,我不会引导你的。
我当了你三十多年的GPS,我已经腻烦得要死,难道我现在还要告诉你怎么顺利插入么?
不可能。
老瞎子,你死心吧。
”【猫】艾利在临终前,突然想起神谕,对死神说:“不行啊。
我还有使命。
”死神转告上帝说:“艾利要留在人间,他背负使命。
”上帝说:“滚他娘的。
告诉他,他的使命在电影一开始的时候就完成了。
我许诺给他的物,已经兑现。
所有的词语都有两种意思,如果他不懂的话,让他自己去翻ipod。
陈绮贞。
Pussy。
”
原文link: http://freerainous.spaces.live.com/blog/cns!A456EFC973B3694D!2245.entry?sa=372423998 片名:艾利之书 The Book of Eli 导演: Albert Hughes / Allen Hughes 编剧: Gary Whitta 主演: Denzel Washington / Gary Oldman / Mila Kunis / Jennifer Beals / Michael Gambon / Ray Stevenson / Tom Waits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10-01-15 语言: 英语 又名: 伊莱之书 / 夺天书 这部电影,很多基督徒叫好,在感情上很好理解——“一个好牛的弟兄”,他居然可以背下整本圣经,居然可以三十年如一日听从神的话、走神所指示的道路,并且牺牲自己的生命,最终完成神所交托的使命。
真是如此吗?
圣经告诉我们,必须要去查验,标准,是圣经本身。
在许多问题之中,我们特别需要查验的一个,就是“圣经是怎样一本书”。
提摩太后书【3:15-17】 并且知道你是从小明白圣经,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
圣经都是 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 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所以,圣经——第一,是神所赐的话语;第二,使人信耶稣基督;第三,使人因信而有得救的智慧;第四,其用途在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第五,其目的叫信徒完全、预备好行出各样的善事。
《Book of Eli》首先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恐怖的景象,遍地焦土、生灵涂炭、遍地强暴,公正和秩序不复存在。
这真是一个糟糕的形势。
实际上,当罪入了这世界,这世界就已经变成这副模样了,人们陷在罪中、无法自拔、毫无盼望。
这也就是耶稣基督为什么要道成肉身,他来就是要救人脱离这境地。
所以,按圣经所说,这世界如此败坏、糟糕的解决方法,只有福音。
那么影片中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片中似乎提示,神是存在的,因为Eli听见神说话。
但是圣经呢?
圣经观是极为重要的问题。
我们可以总结片中几个角色的观点。
第一,反面人物Carnegi的观点。
他认为圣经是一部很特别的书,有奇特的力量,他“极为渴慕圣经”。
其中的原因,并不是他相信福音,而是他认为圣经是一种能够控制大众头脑,给他带来巨大权势的工具。
Eli也提到,那场毁灭文明的大战,起因可能也是圣经,战后,人们毁灭了所有的圣经。
Carnegi也有一个重建世界的计划,就是依靠暴力和心理控制,满足自己的野心,带来独裁的稳定秩序。
第二,片尾那位作为人类文明代表的、看上去又像是爱因斯坦(所以也是科学和理性的代表)的老爷爷的观点。
他似乎认为,圣经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这些文化遗产是“文明重建的基础”,包括莎士比亚、大英百科全书、莫扎特、瓦格纳……圣经被列在其中。
这本重建的钦定本印刷出来以后,被放到书架上,在圣经旁边的书包括《犹太史》、《摩西五经(Torah)》、《古兰经》、《赞美诗集》、《海上圣徒》(摩门教经典)。
所以,基督教圣经只是很多种宗教中的一种,并不具有更高的真理性,各宗教应该并存,文明应当是宽容的、“理性的”。
拯救世界的方法,应该是各文化和谐共处,依靠科学技术和理性。
第三,Eli的观点。
这个问题很关键。
Eli作为影片的主角,承担了圣经保镖的工作,看上去极为伟大。
我们看到他每天读圣经、相信神给他的指示并毫不动摇地执行、他在饭前做祷告。
但是,但是,他从没有表现出任何传福音的尝试,哪怕Solara表现出对圣经极为感兴趣、愿意跟他学习餐前祷告、甚至提出“你教我”,Eli都没有表现出任何对传福音的兴趣,相反,即便有无数次机会,他拒绝Solara接触圣经,拒绝与任何人分享福音,他把圣经抱在怀中,“保护” 它、“守卫”它。
吊诡的是,对他的这种做法,Carnegi提出了最有力的质疑:“你知道这本书的力量,你知道他可以带来如何的公义和平安,这样,难道不应该与众人分享吗?
”在此,我们发现了影片所要表达的意思——分享福音的念头乃是出于那恶者,因为恶者会利用圣经信息蛊惑民众(那场战争本就是如此引发),所以圣经必须被带到一个适合它的地方,从影片后来的发展看,这个地方是受到科学和理性控制的。
这样一个观点,完全背离了圣经教导!
Eli跟随神的指示,乃是因为神亲自向他说话,他对Solara这样解释【照录原文】:“I walk by faith, not by sight. It means you know something, even if you don't know something. It does have to make sense. It's faith. It's a flower of light, in a field of darkness, giving me the strength to carry on.”这绝不是圣经的教导。
信仰绝不是不可理喻因而需要用盲目的信心(或者通过一种个人性的与神亲密的关系)来加以接受的东西,信心也绝不是什么“黑暗中的光芒之花”,基督的真光已经照到这世界,我们信心的根基,就是圣经。
可以说,Eli所信的神,只是他头脑中所听见的那个声音,同时,他不相信圣经。
是的,从他的行为来看,他并不相信圣经。
他不传福音,甚至抵制福音,他丝毫不关心别人的灵魂是否得救(事实上也并未关心自己的灵魂是否得救),也不关心邻舍的生活如何。
在他身上,圣经的教导几乎完全没有反映出来,只有一点点,就是餐前祷告,他的圣经观和福音观仅限于谢饭。
这正是时下许多称自己为基督徒的人所做的,福音是纯个人性的与神沟通、一种亲密关系,不需要关心别人。
这种情况,当然是起源于现代“被阉割的福音”,福音不再有活泼的生命,因为人们不再认信圣经,不再认信圣经中所说的那一位神,他们相信的是自己头脑中的那个声音,他们也不用圣经去查验自己听到的这个声音。
所以,在Eli身上没有任何基督的形象,如果有,他展现给我们的也只有犹太人的弥赛亚形象——一个大能的勇士、有神同在而刀枪不入、杀人极为麻利、可以瞬间移动(比如逃出牢房)、主动攻击(比如砍杀劫匪那段)、不关心人(比如在山崖上拒绝援救受摩托党攻击的路人),而这种迷人的暴力,恰恰是福音失落以后的现代人所沉浸其中的。
总之,这是一部毫无生命力的圣经,即使把它整本倒背如流,也没有任何改变人生命的功效。
到影片结尾,我们看到一个令人心碎的场景,Solara背起Eli的全套装备,以一种“美丽的暴力”的形象出发——Solara就是Eli的门徒,你无法想象这个门徒曾经跟随一位可以背诵全本圣经的基督徒,她所跟随的是一种毫无盼望的暴力——这,就是现代人的道路,通向毁灭。
事实上,在Eli手中的圣经,可以是任何东西,可以是佛经、古兰经、道德经,因为那真理并不在其中。
对于我们开始所说的五点,Eli连一点都没有,他从未宣称圣经是神所赐的话语,他与基督毫无关系,他没有得救的智慧,他从不教导人、使人归正,他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完全、也没有行善。
福音本是大有能力的,不可以被贬损。
在片中,Eli的那种仅限于谢饭的属灵生命,恰恰立即导致了自己的危险。
这部影片,充分表现了如今这个世界在信仰方面的巨大扭曲,已经到达一种新的境地,混杂着多元主义、相对主义、理性的乐观主义(面对如此一片焦土居然还是照样乐观)、神秘主义、诺斯替主义、暴力崇拜,却还要穿上圣经的外衣、带上神的名号(“Eli”),居然还可以迷惑很多基督徒。
片末,Eli借用保罗的遗言“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真是令人不寒而栗!
保罗的一生,是宣扬福音的一生,打的是卫道的仗,跑的是传道的路,所信的道就是耶稣基督的福音!
而 Eli的一生,打的是刀头舔血的仗,跑的是毫无盼望的路,所信的只是他头脑中的那个声音。
如果说,《2012》是一个没有审判的末日,那么《Book of Eli》就是一本没有福音的圣经。
Eli没有解决问题,他自己就是问题。
这个片子只说对了一点,“地上满了人类的强暴”,要记住,神的回应是“我要把他们和地一并毁灭”。
.
演技、剧情、环境的渲染都挺好的一部电影,结尾地方也小小感动了下,为什么就因为是宗教而打分这么低?豆瓣有时候真的有失公允
黑娃护经传!
(好难讲~)
我勒个去,主旋律。
个人觉得不错。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觉得一般。
愚昧的过度自信,个人英雄主义,企图推广自认为唯一的价值观加上弱智透顶的剧情......
末世氛围加1星
很喜欢背景,音乐,故事
一个风流盲剑客的不靠谱版的废土传奇。
盲目的宗教饭
keeping the faith
考虑到摄影,勉强可给如此直白的宗教宣传片及格分数。
除了装模作样还装得过去的人物,乱七八糟的电影!
我给这部电影的标签是:电影这也就是一部电影了,不出彩,剧情老套,俗不可耐
完全靠两个影帝的演技撑着的一部离奇的电影...
确实是宗教片
无聊+无力+无意义
什么破玩意儿【不过看到奥德曼打开书的瞬间露出和第五元素打开石头箱一样的表情还觉得有种怪异/久违/默契 的 好笑/爽感
真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感谢字幕组的童鞋!感谢YYeTs人人影视字幕组L.P的校对,L.P(chongmei3250)的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