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记得《无间道》上映时,各方媒体的盛赞和兴奋,当时甚至有人说这标志着香港电影走出低谷,现在看,这句话说早了,但是无论如何,《无间道》在21世纪的香港,甚至华人电影史站住了脚跟。
记得当时看《无间道》时,这种剧情还让我感到新鲜和叫绝,甚至从那时开始,网络上“无间”也成为流行词汇。
最近,连带着上一轮没看的该系列第二部、第三部,再看一遍,依然感觉《无间道》的出色,同时也感叹,从杰作出发,多走一步危险,多走两步就是坑,刘麦组合没能及时收手,让一步剧情充满遗憾的杰作,成为了影片品质以“遗憾”收尾的系列。
《无间道》给我的感觉就是一种难得的全方位的出色,从那从剧情到心理双线的强烈戏剧冲突,从紧张中又给角色内心深入挖掘机会的舒缓的成熟节奏掌控,到几位演员群体性演技的出色发挥,甚至配乐都感觉恰到好处,蔡琴的《被遗忘的时光》,充满感伤的《再见警察》,以与剧情重要时刻极贴切结合的形式响起,给人的听觉也以绕梁三日之感。
事实上,作为双向内鬼为剧情的电影,刘麦二人却未打“悬疑”牌,而是上来就告诉你,谁是卧底,谁是内鬼,转而将剧情转入戏剧冲突和人物心理的深层次挖掘,这为影片增加了制造观赏性的难度,却也因为成功的达到目的而将影片的品质往上拔高一层。
《无间道》很成功的挖掘了人的身份迷失感,而这又有赖于刘德华、梁朝伟两位演员的出色发挥,而有趣的是,他们两人又是以与各自角色相匹配的风格表现的。
梁朝伟扮演的陈永仁,在黑帮打拼,自然带着一种长期在该环境下熏陶侵染的暴躁和直率,于是,他与领导黄sir的沟通也是直来直去,他的焦灼尽在他的言语和脾气中充分展现,而与心理医生的支线,又可以表现他内心渴望安宁和获得身份认同的柔弱。
与之相比,刘建明是混警局的,而且是有颇高政治觉悟的,所以,他不像陈永仁那样有机会直白的表现焦虑,但是,表明的镇定,内鬼的身份与即将走入婚姻殿堂的幸福触手可得的对比下,本身就表现了他的尴尬。
刘德华的表演很内敛,如黄遇害后,与韩琛对话一段,从淡淡地质问为何做这么绝,到挂断电话后,正对镜头的表情和眼神的细微变化,都表现了他的焦虑。
而有趣的却也在这里,两个本应警察和黑帮的人,位置调换,导致性格和情绪的调换,两相对照,这种心理冲突感更加强烈。
但是,尽管所处位置不同,两人却指向一个看似一致的路线:做个好人。
然而,从陈永仁心中,我们跟能感觉到他发自内心的正直,他的伤痛,他的牺牲,他的勇敢,最终都塑造了一个令人同情的悲情好警察形象。
而刘建明的“好人”抉择,影片也从多个角度,突出了其现实主义的本质,当个风光的前程无限的警察高管和受制的可能身败名裂的内鬼之间,选择什么,显而易见,他的懦弱与毒辣也充分体现。
《无间道》的结局是令人感到遗憾的,然而电影上,遗憾的艺术常常更加完美。
而刘麦组合,却不准备就此终了,而是开始向系列开进。
而在《无间道2》中,你会发现,这部续作是成功的,不是说它比《无间道》更好,而是它比人们预期的跌幅而言做的更加出色。
作为前传定位的《无间道2》成功在于,它是对《无间道》风格和气质的向上延续。
陈永仁的故事更加悲情,原来想做个好警察的他,有段不愿面对的身世,于是,他在陷入这条无间道之前,就已经承受过身份危机,想抛弃黑帮的传统,进入警界,哪里知道,又因机缘巧合,被重新扔入这场身份炼狱,其命运更令人唏嘘。
而刘建明与《无间道》的性格也有了契合的演变过程,开始的任性和暴躁,到因为与老大女人的一段感情纠葛和背叛,让他的蜕变过程带给了自己和更多他人以悲剧命运。
而这部续作中,最神的,最撑起影片的,还是一个角色,一个演员,那就是吴镇宇扮演的倪永孝,从一出场分分钟搞定要造反的黑道老前辈,到隐忍四年后屠杀式的复仇,那种沉着冷静和阴狠毒辣都被吴镇宇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是的,倪永孝的性格和围绕他的剧情都很有《教父》的色彩,但是吴镇宇还是表现了他的个性,以出众的个性演绎了一个香港教父的兴起与灭亡,他的表演值的称赞!
事实上《无间道2》和《无间道3》公映间隔时间很短,拍摄也基本同期,这也令我感到有些纳闷,为什么《无间道3》的品质下降堪称滑坡级,以至于品质上很难与前面两部作品归为一个系列。
刘麦组合这次搞了双线程时间交错的叙事,还有精神分裂,元素很新鲜,不过玩的很不熟练。
单看不停在两段时间平行线间的闪回,就散的突兀生硬,整部影片都被闪的结构“散”了架。
刘麦似乎想制造一种宿命感,所以还弄出个陈永仁的同学杨锦荣,最终,杨锦荣死于这个案子,似乎一切回到原点,但是杨锦荣和包括沈澄的线与《无间道》开始的故事主线都显得太分离,始终无法让我感到是相融合在一起的。
而在《无间道3》,刘麦组合还玩起了悬念和反转,不过遗憾的是,被不停的闪回闪晕的我,实在无法感觉这“悬疑”多么精彩。
而在《无间道2》和《无间道3》中,刘麦组合也试图将一种时代大背景融入其中,如《无间道2》中的香港回归,《无间道3》中的内地势力,应该说特别《无间道2》中的时代背景和倪永孝的命运交互,还是有力烘托了气氛。
而《无间道3》中最后来个“反转”倒是让人感觉崩溃了,这点上,不如后来的《黑社会》成功。
说到2005到2006年陆续上映的《黑社会》,与2002到2003年陆续上映的《无间道》比较,前者重在黑社会内部本身的阴谋,风格冷峻黑暗,后者第二部也涉及这些内容,但是更有围绕警方的复杂冲突,风格充满了悲剧的美感。
而演员上也很有意思,《无间道》汇聚的是刘德华、梁朝伟、黄秋生、曾志伟、吴镇宇等明星,而《黑社会》则除林家栋外,基本不重样的汇聚了古天乐、任达华、张家辉等明星。
两部影片从故事到明星上,放在一起看,倒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早在94年的《重庆森林》,梁朝伟已经凭借一个痴情警察拿到了金像奖影帝,但严格说来,直到97年左右梁生才完全进入自己的巅峰期。
这个时期既有《春光乍泄》的苦情小gay,也有《暗花》这样阴暗狠毒的坏警察,《花样年华》更是斩获戛纳影帝,风头之劲一时无两。
《无间道》里面的陈永仁,角色的复杂度和层次感虽然都很深。
但对于这个时期的梁生而言也就是信手拈来罢了。
大概是拿奖拿到手软,或者是实在拍累了。
《无》之后虽然也有《2046》和《色戒》这样成功的戏,但总体来说,拍片的数量和质量都下降的厉害。
而且,角色基本突破不大。
抛开大环境仅针对演员生涯来说,小生就几种,能演的都演完了,还能演出花来?
启蒙这个巅峰期的有两部影片:《悲情城市》和《阿飞正传》。
《悲情城市》整部片子的台湾深情文艺范儿和当时香港的电视剧和商业港产片的气质很不搭。
侯孝贤导演当时的评价是他表演太准确了,放在其他演员现实粗糙的环境里面,很刺眼。
但这段经历开阔了他的视野,也拓宽了他的戏路。
而王家卫也用《阿飞正传》里面最后的那个长镜头启发了梁生:原来电影可以拍的这么神,经病的。
这两部影片帮助梁朝伟成功突破了小生到“中生”大叔的界限。
这很不容易,演员的自身修养固然有关系,机缘巧合更是不可少。
欧美太远就不说了,光说谢霆锋和陈冠希这对表兄表弟。
谢霆锋舍得了形象演得了苦逼,但就是没有足够多的戏让他磨,也没有足够多的好导演来指导他,这就是缺机缘。
而陈冠希就属于典型的缺乏演员的敬业精神和自身修养,多大岁数了还天天睡野模,一副纵欲过度的样子,都快长成张楚了还怎么演大叔?
如果演员也有金线的话,梁生无疑是多次蹂躏过这个标准的。
但是要成为神级的演员,还需要突破“中生”到老生的界限。
他还需要一部类似于,马龙白兰度的《教父》,阿尔帕西诺的《闻香识女人》这样的片子,来向大家宣告:我已经老了,无法再扮靓仔,但我仍然是个好演员。
我等着这一天。
五年前,屯门大兴村,皇宫大酒楼门口嘅park车档,开张大吉,我同埋成班兄弟雄心壮志,结果点知开张唔够半个月,平均每日俾人扫荡1.3次,一年内,死咗6个兄弟。
佛祖保佑,我呢条命叫做“一将功成万骨枯”,不过我唔同意,我认为我哋出嚟行嘅,係生係死应该由自己决定,你哋跟咗我嘅日子最短,身家最清白,条路点行,就由你哋自己决定。
好了,祝你哋,喺警察部,一帆风顺。
饮杯啊,咁多阿sir。
-你觉得我人点啊?
-sorry,sir.冇清楚。
但係sir你今日应该几赶时间,因为你着咗唔阴阳袜。
-入得了警校,就要守警校嘅规矩,唔守规矩嘅人,就好似佢咁,革职!
你哋有冇人想同佢交换?
-我想同佢换话三年嘅,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十年都嚟紧头啦!
老细!
咁你想我点啊?
日日提住自己我係差佬啊?
发到好梦都识讲:“放低枪,我係差佬!
”咁啊?
廿五号你生日嘅嘛,二五仔!
你见人入殡仪馆同尸体握手未啊?
总之个人做紧一样嘢,但又好唔专心望住我哋,嗰个人就係差人。
-咁啱啊。
-係啊,啱啱附近买d嘢嘛。
-好耐冇见了喔。
-都六,七年啦。
-你几好吗?
-我结咗婚啦,你呢?
你仲係做紧嗰d嘢啊?
(沉默...)-你个女啊。
几大啩?
-五岁,我喺等紧我老公个车啊,所以...-我都赶时间,拜拜。
-拜。
-妈咪,我今年六岁啦。
-冇意思啊,妈咪成日都搞错。
嗰个差佬好正喔,钉住佢上去,佢哋钉咗佢上去,足足打咗十分钟,十分钟喔,十分钟,一句嘢都冇讲过。
琛哥呢,佢话个差佬跟得佢好贴喔,今日边个唔碰头,边个就係二五仔啊。
我冇啊,我冇爆你揜骨啊你俾琛哥知道你揜骨,你濑样嘢啊!
仁哥,今日揜骨条女正唔正啊?
你知啦,揜骨条女唔正就濑嘢了嘛。
快d走啦,撞车好多差人啱。
总之,你记住,如果你见到嗰个人,佢好唔专心咁,又望住你做紧其它嘢,佢就係差人嚟噶。
-几熟手喔。
-我都入过学校。
-啊,你哋卧底真係得意,见身都係天台喔。
-我唔似得你,我见得光。
我要嘅嘢呢?
-我要嘅嘢你都未必带嚟。
-咁即係点啊,上嚟晒太阳咁啊?
-俾个机会我啊。
-点俾机会你啊?
-我以前冇得捡啊,依家我想捡返做好人。
-好啊,同法官讲啊,睇下俾唔俾你做好人。
-咁既係要我死啊?
-对唔住,我係差人。
-边个知。
初次整理,有些遗漏的,还有些错误的地方希望大家指正或告知。
个人感觉《无间道前传》是本系列中最为精彩的,第一部与之相比剧情略有不足,而第三部每个时间段相互交错,影片整体的连接强硬,连贯性差。
而在《无间道》系列的第二部中,每个角色的内心挣扎和心理转变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点尤为吸引我,尤其是影片结尾,剧情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铺垫,所有人的冲突一股脑的爆发出来,每次回味都会有一种宿命 般的感觉,每个人都身受无间炼狱。
借鉴,不妥私信删。
怀念那些年的香港警匪片!
1991年,香港黑帮三合会会员刘健明(刘德华)听从老大韩琛(曾志伟)的吩咐,加入警察部队成为黑帮卧底,韩琛许诺刘健明会帮其在七年后晋升为见习督察。
1992年,警察训练学校优秀学员陈永仁(梁朝伟)被上级要求深入到三合会做卧底,终极目标是成为韩琛身边的红人。
2002年,两人都不负重望,也都身背重压,刘健明渐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陈永仁则盼着尽快回归警察身份。
重案组从陈永仁手中获悉一批毒品交易情报,锁紧目标人物韩琛,没料情报被刘健明泄出,双方行动均告失败。
但此事将双方均有卧底的事实暴露,引发双方高层清除内鬼的决心。
命运迥异又相似的刘健明和陈永仁开始在无间道的旅程中接受严峻考验。
©豆瓣
本文已于2017年12月12日发表于桃桃淘电影公众号(ttfilm),如需转载请豆邮联系。
===========================================================================时间回到2002年12月12日,那时的香港电影业很不景气,多数电影单片票房只有200万港币。
就在市场持续低迷的时候,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经典电影横空出世,在香港收获5500万票房,被誉为“港片二十年救市之作”,拿下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中包括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在内的7项大奖,并在之后被马丁-斯科塞斯翻拍成《无间行者》,囊括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改编剧本四项大奖。
那就是《无间道》,对啊,今天已经上映15周年了。
15年后的今天重看这部电影,我依然觉得这是香港电影的巅峰之作,片中的无数细节无论看多少遍都看不够。
或者,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可以一起重温下,这部香港电影的巅峰之作。
1、片头韩琛和手下的几名新人喝茶践行,送他们入警校准备成为卧底。
在场一共7名新人,而之前韩琛刚刚祭拜完他起家时丧命的6个兄弟,暗示7人中有1个人的命运和其他6人不同,就是这个镜头里唯一对焦清晰的刘健明。
2、这6名新人有没有顺利安插进警局,电影始终没给正面交代,直到片尾林家栋扮演的大B自揭身份。
但其实片中早已暗示过:刘健明发给韩琛的短信有逗号,而韩琛收到的短信没有逗号。
也就是说韩琛在警局安插了不止一个卧底。
刘健明发给韩琛的短信
韩琛收到的短信 3、陈永仁跟踪刘健明穿过影院走廊时,他们背后的电影海报分别是《黑衣人2》和《K-19:寡妇制造者》。
在查过这两部电影的内容后,我觉得它们出现在这里应该只是因为海报(两个装扮类似、身份难辨的黑衣男子)和片名(黄警司、陈永仁、韩琛的死都留下了寡妇,以及续集中死去的刘健明)。
4、韩琛和黄警司双双意识到对方给自己安插了卧底之后,都在打量身边的人。
韩琛身边原本左右各两人,这个对称被角落里的陈永仁打破,他是一个多余的人;
而黄警司环顾一周后,给了刘健明一个清晰的特写。
5、关于卧底的暗示不仅如此,陈永仁和刘健明的衣服颜色也是满满的信息量:陈永仁常常和黄警司一样穿黑衣,而刘健明穿得跟黄警司不一样,总是一黑一白。
6、韩琛、黄警司和陈永仁的死让人瞠目结舌,但他们的结局早就给出了。
就像之前说的,谁输了,就会死。
韩琛和黄警司叫板时声称自己一定赢。
而韩琛和刘健明在影院接头时,面前的银幕上出现这样一句台词“自己输了,冲我发脾气”。
这部电影是1995年的《黑骏马》,讲述一个年轻人离开家族和熟悉的地方又归来时发现一切早已物是人非的故事。
黄警司在死前也意识到自己输了。
黄警司和陈永仁等电梯时,电梯数字跳过了4。
两人后来走楼梯逃命,还是躲不开这个数字。
7、第二部里,陈永仁说希望黄警司给他找一间看得见海的办公室。
最后他的墓地就是在海边。
除了这些海量细节,影片最巧妙的设置还是双男主刘健明与陈永仁的身份双重倒置又趋于一致。
这两个男主角表面上一个是优秀警察,一个是黑帮小弟,实际上前者是黑帮在警方的卧底,后者是警方在黑帮的内线,这是第一重倒置。
二人在警校时的警号分别是4927和27149,就像两人被互换的身份。
刘健明的警号只有四位数,暗示他不是真正的警察。
而49这个数字正好是传统习俗中人死后要在尘世停留的天数。
在这49天里人如果得到超度就能赎罪,否则最终会堕入地狱。
无间地狱,音译为“阿鼻地狱”,是佛经中八大地狱里最苦的一个,罪人在此受刑,一刻不停、无有间隙。
《玉历宝钞》中说犯十五种罪过的人将被打入无间地狱,其中一种罪过叫“破和合僧”,指在一个团体内散播谣言、拨弄是非、造成纷争,最终导致这个团体分崩离析的罪过。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陈永仁和刘健明身为卧底就已经犯了这条罪过,都将是“身受无间者”。
但陈永仁比刘健明幸运的一点是,陈永仁一直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就像他当年在警校时回答黄警司的这个问题。
同样穿行在黑白两道之间,陈永仁从未忘记自己是个警察,即使只能在黑暗的角落里偷偷向叶sir的棺材敬礼。
陈永仁总是选择在天台见面,无论是和黄警司还是和刘健明。
因为他光明磊落,内心坦荡。
而刘健明身为警察却守着见不得人的肮脏秘密,只能躲在黑暗中和黑帮老大接头,这是第二重倒置。
片中刘健明看着陈永仁的背影曾两次自言自语“我想跟他换”。
第一次是他俩还在警校时,还是愣头青的刘健明只想早点毕业好回到他喜欢的Mary姐身边去。
而成年刘健明的同一句话具有了不同的含义。
不知是他希望自己和陈永仁一样做个真正的警察,还是他宁愿死去得到解脱的是自己,而不是活着受尽折磨。
回想到刘健明的女友Mary要写的书,主角是有二十八种性格的人格分裂症患者。
这个内容让我想起多重人格分裂纪实小说《24个比利》,故事的主角有24重分裂人格,Mary数箱子也正好数到二十四。
Mary讲的其实就是现实中刘健明的生活,也预示了续集中他精神分裂的结局。
而陈永仁唯一一次想到精神问题,纯属调侃。
陈永仁至死都坚信自己是警察、是好人。
如果天台是人间,地面是地狱,那么连接天台和地面的电梯就是通向地狱的路。
陈永仁死在电梯打开瞬间,没有随着电梯轰然下坠;而刘健明随着电梯堕入地狱。
无间道第二部结尾刘健明的这个笑很多人想必都记得。
那时他听到一个按摩女自报姓名Mary,想起了那个被他害死的心上人。
其实第一部里刘健明也露出过这种笑,因为听到陈永仁说了Mary说过的话。
刘健明想起的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岁月,是一个被他亲手毁掉的真心喜欢过的人。
他最后走向疯狂是因为他还尚存一丝良知,既不能肆意作恶,也不能摆脱良心的拷问。
可惜现实中常常是作恶的享富贵寿又延,他们并不会下地狱,就像那句已经被说滥了的话,地狱空荡荡
首先从电影镜头的拍摄和剪辑人员上,是香港当时一流的。
视觉效果顾问:杜可风(HKSC) 摄影指导:刘伟强(HKSC)、黎耀辉(HKSC) 剪接:彭发、彭正熙 杜可风,被称为“亚洲第一摄影师”,也被曾为香港文艺片代表人物王家卫的“御用”摄影师,在王家卫的电影中更是强调画面以表现文艺为主。
刘伟强,执导拍摄过《古惑仔》等多部出色电影,而且刘伟强本人虽是导演,但他也是摄影出身。
黎耀辉,非常有名的在《春光乍现》中被导演引用名字作为电影主角的摄影师,他本人曾参与许多优秀香港电影的拍摄。
彭发更是彭氏兄弟之一,和彭正熙都是香港数一数二的剪辑师进入电影剧情,主角之一琛哥(曾志伟饰)的出现镜头是紧接电影开头关于无间道的佛教片头开始出现的实景佛像开始,全景镜头的转移,赫然出现的是琛哥拜佛的背影,接着是琛哥潇洒地向一众小弟讲话的内容,在开头镜头中,突出了年轻的刘建明(陈冠希饰),在不断地讲话中,在琛哥和陈冠希中间的切换,自然切入刘建明进入警校学习的镜头,而且在切镜头的时候,充分运用了背景音效,使转换更显自然,观众的思维转换也更有节奏感。
在接下来的镜头中,陈永仁(余文乐饰)和刘建明的介绍中,更是运用了经典的对比镜头,在陈永仁被警校开除中,略显静止地对比两人的态度,配合台词,更让人对这改变两人人生开始的一刻印象深刻。
到开始正式叙事之前,也就是讲两个主人公年轻事件,完全可以说是用镜头讲故事,把各种陈永仁作为古惑仔打架和刘建明作为警察在警校训练的镜头快速的转换,以表现两人的成长过程,这一段紧凑而流畅,在这紧凑的镜头中还花了时间专门为以后故事作铺垫,对反光镜下刘建明是为之后故事中撞死MARY姐做铺垫,陈永仁的手指点墙特写则是为之后陈永仁卧底用摩斯密码报信作铺垫,镜头转换虽快但没有无用的内容,可谓短而精彩。
进入正题后,故事叙事从音响店的陈刘二人对话到天台见面,故事叙事节奏变慢,镜头稳而准确,主人公始终在镜头核心,而且在陈刘二人的见面,还分别很刻意地对比面对面两人眼中的对方的镜头,很快突出了两位主人公。
天台见面,黄警司(黄秋生饰)和陈永仁的见面是逐渐铺开,一开始是蓝色天空,空旷的天台和陈永仁,干净慵懒的镜头和故事正题叙事速度一致,而且使人感觉每一个情节的转换自然而使人有期待。
在两人天台争吵的内容提到过去时,每当切换到过去镜头时,背景音效的配合让短暂的黑白记忆镜头显得和叙事很和谐。
在电影交易毒品的逮捕行动一部分,随着情节紧张气氛的展开,镜头在各人之间的转换加快,而且有多处明显地随着叙事在采用运动镜头,也突出了电影开篇手指点墙的特写,动静结合,把整个逮捕行动表现的扣人心弦。
在从逮捕行动到后来黄警司和陈永仁天台第二次会面之间的故事叙述,在延续前半部的完美拍摄的基础上,有一点个人觉得值得诟病的。
同无间道第二三部相比,这一段没有抓住机会多使用亮的镜头,本来叙事电影情节性很重,电影主题属于警匪犯罪片,在此条件下依然大量使用暗色甚至黑色背景,电影的光线稍显偏暗。
而且出于情节性强的电影的缺点,大部分镜头都是近景聚焦在人物身上,但这也更考验摄影和剪辑对于人物的把握。
再一次在天台见面,让人豁然开朗地再次重复第一次天台见面的镜头,使人被电影剧情紧紧抓住。
在韩琛人手上来抓黄SIR的一幕中,对电梯层数的特写、黄SIR电梯门被缓缓打开的特写与大部分的急速运动镜头的动静强烈对比更是把故事推向了高潮,越来越紧张的压抑气氛和情节展开使人也跟着激动。
在陈永仁到了大厦楼下,黄SIR坠楼这一幕,之前越来越快的镜头和故事发展,突然在观众没有料到的黄SIR堕楼静止了,配上悲伤的《再见》背景乐,虽然只有1分钟左右,但是突出了在场目睹人员的表情,切入了黄SIR生前和陈永仁友情一幕,缓慢地音乐,缓慢地镜头加上演员投入地表演,所有的观众的心都被震撼了,。
而这一幕也无疑成为香港电影乃至华人电影史上最经典镜头之一,似乎整部电影的前半部分的叙事都是为了这催泪的一幕而来,这便是整部无间道一的高潮和精华所在。
这样的镜头,1分钟,马上又有傻强(杜汶泽)慌忙拉扯中回到之前的紧张快速镜头,可正是整个天台杀黄SIR情节的整体紧凑,突出了这一分钟的珍贵。
之后傻强的死,没有使用黄SIR死亡的强烈慢镜头对比,这也是傻强这个角色重要性稍微弱而使然。
之后的部分,可以说情节虽然变化,但是拍摄手法不变,从黄SIR死后的调查,越来越紧张的情节发展,重复了前面交易毒品逮捕过程的手法,而片尾的陈刘天台对峙也是对黄SIR堕楼情节的再次使用。
在这一部分中,陈刘天台见面,陈跑到刘背后的巧妙快速视角切换,镜头速度的放慢,突出了两人的矛盾。
而在电梯口陈被刘同事一枪击毙,镜头是以枪声和屏幕的突然黑幕,避免的血腥场面,黑白是整部电影的主旋律,以黑幕枪声代替血腥出现,不仅使人惊讶,而且在那一秒中之内,观众对于是刘还是陈的死亡的猜测使电影再次进入高潮,黑幕结束后,陈永仁缓缓倒下和再次《再见》背景乐,这相当于重复之前黄SIR堕楼的震撼,但是正是黑幕的使用和情节设计的巧妙,使再一次的慢镜头背景乐的煽情不显矫情更将电影推向二次高潮。
在电影完结时,有稍显啰嗦的叙述,其实叙事电影不一定把每个故事从头到尾讲的很清楚,单从单个电影分析,是不够好的,但是考虑到《无间道》是三部系列片,这一高潮后的叙事就有其存在价值。
而且电影最后,刘建明个人特写,回到电影正篇叙事,也就是陈刘人生转换点,陈永仁被赶出学校的镜头,配上“我想和他换”,与电影前半部的呼应,使整部电影一气呵成。
整部电影,虽然逃不脱叙事电影突出人物剧情的弱点,但是强大的摄制人员和与情节完美结合的拍摄和剪辑,使该片成为进入21世纪香港电影的代表作,也打破了香港电影走下坡路的说法,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作品。
第一次看的时候 没有看到警校部分 所以对警方中的卧底是谁是好奇的 当然里面斗智斗勇也很好看\(^o^)/影片中的台词很经典 正如片中刘建明的老婆所说 他不是一个好人但也不是一个坏人 但是最后他还是选择做了坏事 梁朝伟饰演的阿仁 十年卧底生活 最后身份都被一个卧底删掉 不知道他的最后想法会是什么 无间道 如果前面的警校部分在中间或者后面才出现 会不会更戏剧化呢 但这样好像就不能准确描述出两个卧底间的心境了 总之 不错
你是真正的英雄——曾国恒垂死五枪击毙徐步高【案件重演图】标签: 香港电影金像奖 警察 枪杀案 尖沙咀枪击案 苹果日报 徐步高 曾国恒 成龙 梁朝伟 大侠钟路明的BLOGhttp://blog.sina.com.cn/u/48c2bed0010009di#comment2006年4月深夜,第2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圆满闭幕后二小时,我离开红勘体育馆,离开庆功宴后,走进了尖沙咀漆咸道南新世界酒店的人行隧道。
几天前,在这条隧道内,发生了香港开埠以来最轰天的枪杀案。
三个警员,二死一伤。
准确地讲,是一个高智商的、变态的、杀人嗜血的资深警察,与两个值班警察的一场遭遇战。
这就是从去年案发,一直延续到今年本月的名闻全港的“尖沙咀枪击案”,被视为香港司法界的“世纪大案”。
本月(2007年3月),香港法院连续审讯此案。
此案曲折离奇,牵涉三宗枪击案。
多年前,香港发生两起杀人案,其中一死者是佩枪警员。
警方甚为重视,但两案多年没破成。
尖沙咀枪击案发后,警方从凶犯徐步高的子弹上查验出与当年杀警察所涉及的子弹,是同一手枪发射,证实徐步高不是第一次杀人。
本月,全港报纸不惜篇幅详尽介绍案件审讯过程。
3月23日,《苹果日报》A2要闻版标题是《脸中枪气道呛血,垂死反击,曾国恒五枪轰毙徐步高》。
曾警员先中枪,徐步高近距离发出的子弹切断他右颈的大动脉及静脉,造成大量内出血,鄂骨碎裂,喉咙受创,口腔同时出血,但曾受过训练,处理应变紧急事故能力高,临死前连开五枪,弹无虚发枪枪穿心透肺。
前日,军火专家在法庭证实,徐与曾是互轰身亡。
这条人行隧道,十几年来我穿越N次,次数记不清了,从未料到,一条十几二十米简单不过的地下隧道,会发生惊天命案。
2007年2月,看完温拿33周年好时光纪念演唱会,与谭咏麟谈完事后,我步行来到该隧道。
在隧道内,我尝试寻找顶部那个小孔——由点38手枪子弹射中的小孔。
除了这个小孔,一切与原来无异。
我想,如果曾没打死徐,又或者曾只发出一枪,徐死不了,逃之夭夭,还会有多少市民、警员会陆续受害?
曾警员一命换一命,虽然是本能反应,但终于除掉了世纪大凶。
曾国恒是香港的英雄。
三十年来,我们在荧幕上阅读了上百部香港警匪片,以下的片名留给我们多么深刻的印象——《三个受伤的警察》、《野兽刑警》、《极度重犯》、《暗战》、《枪火》、《杀破狼》、《特警新人类》、《重案组》、《飞鹰计划》、《省港旗兵》、《悍匪》、《点指兵兵》、《最佳拍档》、《老虎出更》、《皇家师姐》、《贼王》、《飞虎雄心》、《飞虎》、《跟踪》、《飞虎精英》、《七百万大劫案》、《新警察故事》、《辣手神探、《英雄本色》、《伤城》、《边缘人》、《冲锋队》、《特警急先锋》、《新扎师兄》、《无间道》、《喋血双雄》、《陀枪师姐》、《猎鹰》、《警察故事》、《双瞳》、《公仆》、《枪王》、《新扎师姐》、《咖喱辣椒》、《雷霆战警》、《重装警察》、《G4》、《狭路英豪》。。。。。。
三十年来,我们目睹了一位又一位银幕警察英雄的诞生,以下的人物给我们构筑了丰富多元立体的人民英雄形象——成龙、梁朝伟、周润发、刘德华、关咏荷、杜文泽、黄秋生、张国荣、李修贤、任贤齐、杨紫琼、杨千华、陈奕迅、张学友、周星驰、粱家辉、王力宏、郭富城、张智霖、万梓良、任达华、徐子珊、谢霆锋、吴宇森、金城武、陈小春、张达明、麦嘉、张艾嘉、刘家良、李赛凤、吴镇宇、刘青云、方中信、甄子丹。。。。。
正邪明斗暗战,忠奸极端对撼,过程曲折回旋,跌宕起伏,百看不厌。
然而,曾国恒没有那样的经历,没有传奇的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色彩。
在毫无预警、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狭路相逢了。
上天安排了一场正邪对决的遭遇战。
不过,上天偏心,安排邪者事前做好准备。
因此准确而言,这是一场不公平的伏击战。
上天有意考验前皇家普通警察今天的特区普通警员危难关头的心理素质与专业反应。
邪一死,正一死一伤。
成本太大了。
代价太沉重了。
但邪若不死,日后正或需付出更大的,难以估算的成本。
曾国恒没有豪语壮语,也没有留下令我们热血沸腾的只字片词。
他或许没读过:“我以我血荐轩辕”、“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相信他压根不晓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一句的出处。
但他是真英雄。
那一晚,我挑了隧道旁一间陌生的、从未住过的酒店——金莎酒店住宿。
那一晚,我安然入睡。
枕边放着一本书,《小城无故事》,作者黄碧云、杜良、李焯雄、林夕、苇鸣,是文隽兄、郑丹瑞创办的创建文库出版社1990年的作品。
我感觉到英雄就在身边,他没离开过我们。
天下暂时太平。
下周,美国联邦密探(FMI)越洋抵港,出席法庭聆讯,分析警员徐步高的犯罪心理。
下图是法医在香港法庭上作证,陈述枪击案经过的案件重演图。
看刘德华梁朝伟飙戏,确实过瘾,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高深莫测,开始我是看的有点懵圈了!
渐渐的发现,他们之间有默契,也有不理解,对方都是在猜猜猜,而故意隐瞒的身份,也在剧情的发展中渐渐明朗了,可是还是没有真正的猜到结局啊!
看到最后竟然莫名的感动,友情,爱情,正义,罪恶,在死亡面前都显得那么的奢侈,拥有正义没了生命,让人唏嘘不已!
不知所云。。。。
依然只得“勉强”二字
两人虽然都是卧底,但是陈永仁是一个警察,而刘建明是一个黑社会分子。
只是没有人愿意认输。
给我一个做好人的机会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别说,这种港片老爸老妈们已经欣赏不了了,就连弟弟一起看都没坚持看完,哎,我说,片子都这么牛逼了,对你们来说却成不了经典,叹息。
比起盗火线什么的,弱爆了。
以前断断续续看过很多次,但直到今天才完整地看了一遍,也就那样
佛曰 :[受身无间者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
You can make yourself much more mature than the demo ever you don't exist though.
在白色的世界里,我最好的朋友是黄sir,在黑色的世界里,是傻强。一个小时内,两个好朋友都离我而去了。
不值得这么高的分
说是救市之作 但我没看出有什么亮点 香港电影真的是没落了 依旧是那些老面孔 只看了第一部~
很经典的电影,那段天台戏,虽然现在都被玩坏了,但不得不说是教科书一般的存在。
不管重温多少遍都还是那么喜欢
后悔先看翻拍。美版慎密、利索,伪正伪邪一目了然,是制作无可挑剔、一拿奥斯卡就过誉的上等警匪片,干净爽口,像可乐。港版漏洞多,平心而论节奏把握、表演不及后浪,但出色之处也恰恰藏在地域帮派差异中,强调宿命,写意江湖,始终暧昧,重人情,轻事理,余味愈品愈烈,如醇酒。→17.5.14,接2二刷。
这电影里就好像一群傻子 傻子骗傻子 然后都死光了 剩一个傻子活着
一群老男人板着脸飙演技,服了
其实就算后来人们没有说出那些无意中的经典桥段,当时看也觉得确实挺有深意的,看后值得回味的一部电影!
完全没有看西片的激情,请原谅我的崇洋媚外!!!
港片黄金年代的终结者,把能量转化为怀旧。一场漫长的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