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发觉无法安定心神的时候,我总会翻出一部珍藏了很久的BBC的迷你剧《南方与北方》,看着柔和的画面,耳畔演奏着舒缓又略带忧伤的钢琴曲,仿佛自己也会置身那个典雅温馨,姑娘们长裙曳地,绅士们彬彬有礼的世界。
在那里感情总是细水长流时隐时现的含蓄,一个眼神,一个回眸,一个微笑,甚至一个背影都会幻化为一幅美丽的画卷,一段浪漫的诗歌,一曲醉人的旋律。
《南方与北方》由盖斯凯尔夫人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讲述的是一个与《傲慢与偏见》很相似的故事。
女主人公玛格丽特高贵带典雅,善于思考富于主见,面对爱情又青涩而怯懦。
男主人公约翰冷漠甚至有些刻薄,但正直且敏感,他会为女主人公一次回眸驻足,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他们的相识并不愉快,在纺织厂漫天的棉絮中,玛格丽特抬起头,看到了英俊的王子高高在上,一脸的严肃和冷漠。
下一秒钟,王子化身暴徒,追着工厂里抽烟的工人开始奔跑,拳头毫不留情砸在可怜的工人身上。
他和她之间有太多的不同,太多的冲突。
玛格丽特来自阳光充裕空气新鲜的南方乡村豪斯顿,那里有盛开的黄色玫瑰,有成片的草地和农场,有鸟叫的声音,有空气中和煦的温暖,人们生活的恣意慵懒,那里是她的天堂。
她希望她的婚礼可以抛弃所有的繁杂和庆典,只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挽着爱人的手臂,走过灌木和鲜花搭建的回廊。
她没有得到这样的婚礼,尽管她有机会,却为父亲的信仰举家搬到了那个被她称为地狱的工业城市弥尔顿。
约翰来自制造业发达的北方,有一位强势的母亲,他有一套自己的行事原则,固执的坚持着,他的生活充满了机器隆隆的嘈杂,甚至他的房子都故意选在工厂附近,就如他母亲所说,这代表了他的成就和地位。
他在空气污浊街道肮脏的弥尔顿建立自己的王国,他是一位master,他强势的捍卫自己的利益,以冷漠和固执的外表示人,直到一缕明媚的阳光带着玫瑰的气息穿过漫天飞舞的棉絮摄入心中。
他们因为地域的差别产生冲突却也相互吸引,他开始欣赏她那份善良和宁静的美丽,她渐渐理解他冷漠和固执的理由,他们在不知不觉间被彼此改变着,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玛格丽特在回到豪斯顿之后无法苟同南方那无原则的顺从,她对伦敦的阿姨说那种安逸慵懒的快乐日子再也回不去了。
约翰在自己的工厂倒闭之后避开所有人,独自到豪斯顿采了一躲黄色玫瑰。
爱情在这样的故事中是纯粹的,是不知不觉得,像一首缓慢舒心的摇篮曲,听的时候不觉得什么,可是没有了就辗转反侧、无法安眠。
这样的爱情故事浪漫而老套:相遇、冲突、误会、理解、重逢。
不过不是老套的故事就不动人,只要能触动心弦,便无所谓其他。
我自认不是一个敏感的人,不会伤春悲秋,可是大多数女人都敌不过一种感觉——幸福。
火车疾驰中玛格丽特安静的注视着流逝的风景,这是影片开始和最后一个镜头。
人一生就像乘坐一辆列车,大多数的风景都是匆匆而过,只有坐在身边一起看风景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看这剧是因为某位博主的推荐,推荐的理由是“豆瓣上9分的霸道总裁爱上我”。
豆瓣9分和霸道总裁似乎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却奇妙的在这剧中融合。
那么,到底这部霸道总裁爱上我有什么不同呢?
我正是带着这样的疑问看剧的。
说《南方与北方》是电视剧其实并不妥,度娘说这是一部“BBC于2004年推出的根据名著改编电影系列的剧情电影。
”也就是说,这也是一部IP剧情电影。
整部片子分成4集,总共235分钟。
这剧的人物设定很像简•奥斯汀笔下的《傲慢与偏见》,只不过这次傲慢和偏见都指的是女主女主人公玛格丽特(Margaret)。
因为受过良好的教育,出生于书香门第,玛格丽特自有一种清高。
这种清高甚至让霸道总裁桑顿先生都自惭形秽。
人生若只如初见,谁知初见生偏见。
两人初遇时,桑顿先生正在暴打在自己的员工,玛格丽特上前劝解反而被吼了一阵。
偏见从此在玛格丽特心里生根。
撇去个体的偏见,玛格丽特和桑顿先生分别来自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南方和北方,本身代表着南方与北方的冲突。
当时的南方依然是田园式的农业经济,而北方正在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中。
玛格丽特喜欢南方田园式的风光和舒适宜人的生活节奏,因为家庭原因不得不全家搬到工业重镇弥尔顿(Milton)。
满天的棉絮,粗鲁的工人,快速的生活节奏,都让玛格丽特觉得不适。
桑顿先生正是弥尔顿一个大型纺织厂的厂主,霸气侧漏,倒也算得上是一个霸道总裁。
年纪轻轻的桑顿先生少时打拼,白手起家,过早的看透了人情世故,却依旧坚守着人性的底线。
和大多数言情剧一样,男女主人公一起经历了风雨,男主用自己的真诚感化了偏见颇深的女人,两人最后HE。
如果就是这么一个故事,即使颜值再高风景再美,也就值8分。
事实上,霸道总裁爱上我只是《南方与北方》裹着的一层皮,里面裹着的是南方与北方、资本家和雇员、法律和人情、风险和收益、文化和金钱的矛盾。
玛格丽特的好友尼古拉斯(Nicholas Higgins)是弥尔顿几大纺织厂的公会领袖。
他组织工人罢工,为了争取5%的薪资涨幅。
在他眼里,资本家一直在剥削工人,他们不给工人涨薪是为了留给自己更多的利润。
镜头切换到资本家的聚会,其实纺织厂的处境并不好,不压低成本就无法和竞争对手竞争。
桑顿先生的纺织厂因为还不上贷款濒临破产。
雇主和雇员之间缺乏的是一条沟通的渠道,玛格丽特一直提倡沟通(talk),暴力(violence)并不能解决问题。
面临贷款到期被抽贷的风险,银行家和桑顿的妹妹都建议桑顿投资一个高风险的“理财产品”。
桑顿觉得这是“投机”,和玛格丽特一样,桑顿很不齿“投机”的行为,也不愿意承担投资失败的高风险。
结果,这个“理财产品”获得了超高的收益,而桑顿的纺织厂面临破产。
玛格丽特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开明的女子,公正坦荡,然而,在面对自己的亲人安危时,她也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说谎。
明知玛格丽特说谎的桑顿选择结案,愿意为此案承担一切责任。
法律和人情自古以来就是个悖论。
玛格丽特的文化和教养在桑顿的母亲看来不足为道,但桑顿对此却相当欣赏。
玛格丽特的父亲在南方受到村民的尊敬,在弥尔顿却少有人重视教育。
弥尔顿的人觉得赚钱是人生第一要务,但在伦敦的市民看来工业太俗气。
彼之砒霜,吾之蜜糖。
所谓的主流价值观无非是大多数人拥趸的观念。
有人说,《南方和北方》玛格丽特和桑顿在一起代表着南北方的融合,我觉得不是“融合”,只是“妥协”。
正如公会领袖恳求加入桑顿的纺织厂,并不是因为放弃了人生的信条,更不是被桑顿的人格折服,而是迫于生计。
玛格丽特觉得弥尔顿浪漫并不是因为棉絮满天飞的空气,而是因为爱情。
同理,桑顿去玛格丽特的故乡也不是因为喜欢南方,而是想看爱人的故乡。
玛格丽特和桑顿可以心心相印,永结同心,“南方”和“北方”的差异却一直存在,而且无解。
在送给胡兰成的照片后面,张爱玲写: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爱情让人变得卑微,即便是像桑顿先生这样铁腕的人。
玛格丽特离开的时候,天下着大雪,他不知道自己以何种立场挽留她,甚至没有勇气送她到门口,她上了马车,他站在阳台上几乎是无意识地低声说:“回头看我,回头看看我啊。
”那一声look back at me听的我几乎要掉下眼泪来。
在被几百人围攻时,他也站在这个阳台,那时候他的眼里都是愤怒和斗志,而今,他的眼睛里都是恐惧,是啊,还有什么比永失我爱更令人恐惧呢?
他后来独自一人去了玛格丽特的家乡,她已经不在了,他却想去看看她念念不忘的南方,看看这片土地如何养育了他最爱的姑娘。
在南方的清新空气里,他在重重藩篱中摘下一朵蔷薇花,踏上归程。
佛祖在一朵花里看到了世界,桑顿在一朵花里读懂了玛格丽特和自己。
一直想看《北方与南方》这部BBC的作品,但一年前从迅雷上下载的视频,尽管我花了几十个小时才下载完毕,最终没法看成,周围的店里的DVD又没有,最终没能看成。
直到最近在一个视频网上终于找到了《北方与南方(N&S)》的全四集,才享受到了这部作品。
第一遍看是在两天前的深夜——真的是不能在晚上9点后开始看《N&S》,因为一旦开始看就不能停下来——一直熬到凌晨1点半才看完了大结局。
现在,在我写下这些文字时,我还在旁边的窗口打开着第四集的视频回顾着精彩片断。
一般来说,我每每看完一部自己喜欢的作品,总会在三天内再看一遍精彩片断。
在这三天时间内,我会全心全意地喜欢这部作品,不去想为什么喜欢,或者作品是否真的那样完美,好像动了爱情的小姑娘对待着她的恋人。
当时看《傲慢与偏见》2005版,BBC1995版,1940版和2003版时都是这样的。
看《傲慢与偏见》是因为喜欢简奥斯汀,喜欢浪漫的大结局,喜欢Elizabeth和Darcy的斗嘴和爱恋。
也正是有人推荐了《N&S》作为《傲慢与偏见》的回味,才开始搜寻《N&S》。
结果看完《N&S》后,突然觉得自己喜欢《N&S》甚至过于《傲慢与偏见》,尽管我现在还不能确定自己的内心是否足够冷静来客观地评价《N&S》。
我深知自己为什么喜欢《N&S》,尽管我无法表达得很明白。
Margaret的坚强和勇敢让人敬佩,Mr Thortn 的绅士,内心的感情的艰难内持,以及在艰难困境中的不屈,Nicholas Higgins 的远见和先进的工人运动思想,Bessy 在重病中的乐观……除了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演员的细致、精彩的演出,都令人对这部影片爱不释手。
但不仅仅是这些,作为一部由名著改编而成的电视剧,《N&S》可以说对文字地形象视觉化进行了成功地润色。
悦耳而又带些忧郁的背景音乐,似乎象一个叙述者在你耳旁婉婉地用歌唱的方式给你讲述《N&S》,又似乎把你真正地带入Milton的纺纱厂中,带入Thortn的眉蹙的忧愁中,抑或Margaret透过车窗的远眺中。
跳跃的音符轻轻敲击着你的心灵,让你的心朝掀起波澜,但不是海啸般的波涛,而只是一波又一波的涟漪,不断地,无尽的,似乎你的心弦在颤动着。
我很喜欢《N&S》中所展现的社会,虽然时不时地会被乌云遮住天空,但是因为人们心中有着一股信念,阳光总会普照大地。
同样地《N&S》中的语言同样让人品味无尽。
Mr Thortn 的一句“It was her brother”,Margaret 的“I have a business proposition.”都会令人微微一笑。
人物间的感情表达地很含蓄,但又十分明晰,优雅的英式发音更让人无法忘怀剧中的任何一幕。
至今我还没有发现《N&S》中的任何瑕疵,也许这股热爱的浪潮过后,我会发现一些,但是那又会影响我对《N&S》的喜爱吗?
不,绝对不!
大概是因为这故事还要花精力铺陈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南北方的意识碰撞,导致爱情描写得寥寥,远不及《傲慢与偏见》那样直指人心。
男主从一开始就看上了女主,那不同于他周遭的、来自于南方的、像圣母一样用爱普照世间的高雅腔调。
也因此,他一再说什么她是不会看上我的,我是配不上她的。
当然,可能还有女主所谓的“remarkable hansome”的外貌(这一点只能说演员没选好)带来的吸引力。
他本来就是把自己定位为低俗势利的北方佬,认为能攀上个南方文艺女青年是遥不可及的,但又仗着身家丰厚难免跃跃欲试。
女主开始表现得极度鄙视唾弃,后来又偷瞄人家(大概是被粗犷的北方男子气概和男主确实remarkable hansome的外形所诱惑),然后因为觉得自己是被同情被救济而拒绝求婚,最后有钱有发言权了就又高昂着头颅向男主表达了深藏许久的“爱”。
还能更矫情么?
啊?
就这样吧,俩人,像金链男子和银镯女子一样幸福噢
下午,戴上新配的眼镜,坐在新玛特四楼歇脚。
之前模糊的世界,突然清晰起来,惊喜不断——观光梯中少女略显疲惫的笑靥,底楼鞋区恰到好处的灯光,刚从正门进入的男人冻得泛红的鼻尖,附近专柜内的小挂饰的晶莹剔透……原本暧昧不明的心情,瞬间豁然开朗。
而最近看的那些BBC经典剧集,带给我的,正是这种感觉。
譬如《North and South》——无论是文字还是影像,都被翻译成了《南方与北方》,或者,这是属于中国人的习惯。
2000年,市图尚未被萨区供电局买走。
在那里,借到了盖斯凯尔夫人的原著。
很奇怪,刚才百度并谷歌了一下,没有她的任何作品的在线阅读。
夏洛蒂·勃朗特,简·奥斯汀,都是老熟人了,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却被长久地忽略。
与小说中不同,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的初次相逢,很有戏剧张力——忙碌的厂房,灰调的工人,雪花一样飘舞在空中的棉絮,他们的视线,穿越所有,默、脉相对。
然而,旋即,便是桑顿痛殴偷偷吸烟的工人,玛格丽特对他印象大坏,并与之据理力争。
她的父亲,原本是南方牧师,因教派纷争,辞去职务携带家眷来到北方,成为桑顿的家庭教师,同时,给一些工人身份的学生授课。
在相对孤单寂寞的日子里,她结识了一位患肺病的女工Bessy,而后者的父亲Nicolas,是工会的领导者,组织了一场罢工。
理想主义的玛格丽特,在理想主义的作者笔下,成了调和桑顿与Nicolas之间矛盾与利益的“天使”。
一个剩余价值至上的人与一个追求公正平等的人,最终,竟然成为朋友。
不过,像我这样的读者或观众,看“儿女情长”必定比看“资本主义初期矛盾”要重。
所以,应当说,桑顿与玛格丽特的爱情发展,更有趣味。
初始,他们互有好感但水火不容。
直到某天,工人冲入桑顿的工厂,接着,要冲击他的家。
她力劝他要像个男子汉,直面危难,而他,竟听从了她的劝导,试着安抚工人。
情况失控,一个石块掷来,玛格丽特迎了上去,用鲜血保护了桑顿。
她的高贵气质+刚强勇敢,完全征服了他。
曾经,坚韧的母亲指引他走出困境,如今,他遇到了和母亲一样甚至更好的女人,怎能不爱?!
可是,她竟然拒绝了他的求婚。
其实,她是矛盾的——反感、敬重、欣赏,糅合在一起,胶着不清。
母亲病危,她的因兵变潜逃至国外的弟弟,回来了。
在车站,桑顿看到她与年轻的男子亲密地告别,心底有些痛,却在一桩命案的证据对她不利时,做出了“包庇”的举动。
母亲死了,父亲也死了。
很自然地,玛格丽特要回到伦敦。
外面,风雪漫卷,他站在窗内,凝视着离去的马车,内心深处发出呼唤:“回头啊!
回头看我啊!
”湛蓝的双眼,渐渐变得黯然幽深。
他想:自己将永远失去她。
桑顿的工厂,财务危机,停产。
落寞的他,去了玛格丽特的南方家乡,摘下了园篱上残存的黄花。
返程时,列车停在中转的小站,他竟然看到她正走来。
她直接却又小心翼翼地说,要把钱投资到他的工厂,这样,比存银行划算。
然后,离开。
他以为她走了,可是,在车窗的倒影中,他发现,拎了箱子的她,再次出现。
他们,将一起返回北方……4集,共4个小时,只有落幕前轻柔甜美的吻。
温暖得紧,干净得紧。
这种味道,在国内的文艺作品中,自《平凡的世界》与《穆斯林的葬礼》后,我再也没有品尝过。
越来越多的混沌与污浊,越来越多的迷惘与痴缠,许多人,像是堕入了持续膨胀的“寂静岭”。
倘若能够逃离,还会计较其他吗?
因此,对于《North and South》,请不要以思想性或批判性来考量。
在这里,美,是单纯的,经得起新配的眼镜的透视。
当黑尔小姐下了火车,站在月台上,静静凝视着渐行渐近的进站的火车,她纯净的眸子着包含着期待、不舍和依恋。
瓷质的脸蛋如同初升的月亮,在蒸汽缭绕的车站朦胧着一种遗世独立的美。
仿佛,只有她一个人和车站。
这个从花园里走出来的女孩站在长长的火车前,不是等待更多的是凝望。
那深深的一眸。
穿越了多少在米尔顿的时光。
脑海里闪过了多少那个人的影像。
他的冷漠,他的严肃,他的阴沉的脸,或许他永远就这样误会着自己,永远不再见,而这一切都将离去。
为什么还要来米尔顿?
破败的工厂再也听不见机器的轰鸣,看不到满屋飞舞的棉花,亦见不到他那穿梭在一排排机器间坚硬沉默的身影。
就这样走了吗?
这个曾被自己拒绝的男人,自己一直未能认真的了解的男人,浮现在心头。
那一瞬,火车停在自己的面前。
车里窗镜里一张英俊的面容正看着自己。
一丝浅浅的微笑漾在他的嘴角,那双总是阴深深的眼睛此刻正带着笑意和深情。
他下车。
你走上去。
你是等这一刻吗?
他从口袋里拿出一朵黄色的小花。
你惊奇地发现那是你的家乡博尔斯通的花。
你竟然还能故作镇定地和他谈你的生意计划。
你高傲的头不自觉低下,你的咄咄逼人变成忙乱的解说,你的脸颊一阵阵热,你的眼睛不敢看他。
他一直盯着你的脸,微笑的听着,你的头再一次低下。
他握住你的手。
那一刹那,你忍不住亲吻他的手。
你终于开始正视自己的心。
你不再以一个南方淑女的眼光来看他作为一个北方男子的事业心与强硬的作风。
你们之间没有地域上的差异,没有心灵上的距离,也没有根深蒂固的偏见。
你想看他,所以你来了。
繁忙的月台,人来人往,一如既往。
你和他坐在长椅上,拥吻着,旁若无人。
爱情就是一个月台,我偶然下车,你恰巧从另一列火车上赶来,口袋里装着送给我的鲜花。
这是《north and south》的最后结尾。
深深迷恋,深深感慨。
黑尔小姐和桑顿先生的保守、存在偏见而又充满情趣的英国式爱情,在英国工业化时代南方与北方的观念及生活方式冲突的背景下,显示出别样的意味。
最爱这幕温情细腻的结局。
我能感受到自己内心深处那种涌动的情感。
甚至无法抑制的眼泪。
多想,我们也能放下各自的骄傲和倔强,放下各自的偏见和猜疑,放下距离的疲劳,放下心灵的繁杂,放下时间的忙碌。
哪怕经历过多年后固执的疏远,哪怕忍受过奋斗的痛楚,哪怕生活已经让彼此的心变得坚硬,哪怕你我都变换了容颜,哪怕我们都经过无尽无边的等待。
但只要我想,我坐着火车穿越过山山水水,岁月枯荣,我下车,你正好也在。
你恰巧映入我的满含着泪花的眸子里。
你还能带着深情的微笑,揽我入怀。
最感动的一个画面是桑顿累的趴在桌子上睡着了,他母亲给他盖上衣服。
桑顿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亲力亲为,他的工厂养活了几十个家庭。
桑顿拒绝做投机生意,虽然对自己也有好处,但是他能考虑到那是拿工人的生计去冒险,这让我觉得他尽到了一个男人应尽的责任。
同样的,严格执行工厂的纪律,甚至手段显得有些粗暴,我觉得也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他作为一个能比别人眼光长远,能看的到危险的领导者,他的责任就是保证大家的安全,生命安全,生计安全。
在那个还没有完善的工作体系的时代,他解决问题的方法无可厚非,最起码他尽到了责任而不是选择做一个对谁都和气,自己有着好名声,危险大家背的小人。
就这点来说,嫁给他的女人是不会受委屈的。
虽然在生活中我们可能没有机会去一个照顾一帮人,但是我们能保护好自己的家庭那也是尽到了做男人的责任,就像片中的工人尼古拉斯那样。
如果你有一个机会去担当更大的重任,那就不要退缩。
说到底,尽力去完成社会赋予我们的任务,而不只是对你的另一半尽心尽力,才是一个男人应该做的事。
If I'd know this movie is exactly alike in plot with Pride and Prejudice I wouldn't have watched it -- extraordinary and outstanding man and woman who misunderstand each other and are artificially mean to each other are truely and honestly get together in the end and ever after, a ridiculous sister to the hero, nice father to the heroine and everything.But, fortunately, I didn't know it so that I got no chance missing this beautiful movie.Pride and Prejudice is too thin as a love story only, while in this movie we don't only see the two players sitting in the middle of a room reading lines out but also see the whole picture and the dimensions of the room. All charaters have stories of their own and are not just decorations on the backdrop.To people, like me, who despise romances in movies, what this movie would move them are of course not the last scene that the hero and heroine coincidentally meet at a railstation and start kissing after some small talk. What may impress them could be any other characters.Who impressed me most was the mother of the gentleman. That she cares for her son is not deniable and commonplace when it comes to what mother would do for a son. But the part I like most is what she talks so frankly about her son's affection to the girl. She knows it's the time she'd lose her son to this girl and stops her son from visiting the girl then, saying, " I'm sure she will take you from me. That is why I didn't want you to see her today. I wanted one last evening of being the first of your affections. I will have to change the initials on your linen... They will bear her name now, hers and yours...." When her son thinks this girl is too good for him, she encouged him, " Don't be afraid, John. ..." Well, that's what I think the greatest thing a mother could tell her son in the situation that she might lose him for evermore.It's interesting that you could tell the first man appearing who proposes to the heroine isn't the hero of the story. You would start with thinking, is this the hero, oh, no, he is way too not smart-looking and not handsome at all, and hope it would not end up with he being really the hero, which could be a tragedy in terms of the time you waited on downloading this movie. Fortunately, you guess right and the real hero is a great deal more handsome...lol So long, everything has been worthwhile!I start getting obsessed with British accent, which I know must be kind of hopelessly everlasting curse.
剧终,男女主角的吻也是那么优雅与克制,但足矣让我会心的微笑了,他们在棉絮漫天的制棉厂相识,虽然接下来桑顿暴力的拳打脚踢给来自南方的玛格丽特相当的震惊,但那洁白的漫天飞絮定格在她脑海中的应该永远是浪漫的花瓣雨了吧,玛格丽特最终在北方找到了南方的浪漫,不,她找到的就是北方的浪漫和她这一生的挚爱。
是爱情改变了人?
还是人改变了爱情?
《北与南》,英国女作家Elizabeth Gaskell的同名小说改编,又一部被BBC搬上荧屏的经典巨作。
这位和Jane Austin齐名的英国女作家,她的作品和Jane Austin的作品一样,都是描写男女之间如何在傲慢与偏见、误会与巧合等一系列冲突与碰撞中谅解彼此,发现自己的“错”以及对方的“对”,最终幸福地结合在一起。
这部《北与南》与Jane Austin一贯轻松惬意的田园生活、社交舞会和简单由阶级地位造成的“傲慢”与“偏见”不同,将男女主人公放诸工业革命初期的宏伟背景以及当时有着截然相反的生活、社会与价值观的英国南方与北方,他们二人的爱是随着革命与暴动,和更巨大的地域与价值观上的冲突成长的。
解决这更巨大的“傲慢”与“偏见”显然更为棘手,在此,作家有更大的野心来表达更深层的理念:处理爱情的方式可以等同于处理观念的冲突和革命的暴动。
与Jane Austin作品中男女主角患难见真情或假他人之手化解误会不同,《北与南》中的男女主角最终都站到了对方的立场上,玛格丽特应该也明白,流血冲突是渐进的改革所无法避免的,社会底层的人们,需要的仅是更人性化的剥削与压迫;桑顿也理解了以更温和的方式推行统治的必要性,学会和“暴民”打交道才更可能缓和阶级矛盾。
唯一可贵的是,他们都始终保持着比较高尚的道德准则与行事底线,这也是两人可以最终结合在一起的基础。
本剧最打动我的还是价值观的冲击所带来的改变与个人的成长。
玛格丽特从最初对北方倍感寂寞,“冷酷无情,走到哪里都是冲突和刻薄,上帝已经遗弃了的地方”这种心灰意冷的感受到最终选择摆脱繁华但无趣的伦敦回到米尔顿生活,她的一段话可以展示出她心路历程的改变:“我回豪斯顿的时候领悟了一些事,我期待见到我小时候的天堂,无论我们怎么努力,就算我们像从前一样快乐,现在也已人事全非。
”她甚至发出“无知、未受教育,我相信这世界会更好”的感叹。
南方,以当时的伦敦为代表,充满了上流社会的舞会和来自全世界各地稀奇古怪的新鲜玩意儿,但却是作家眼中“不能忍受”的象征,也许,这种纸醉金迷的生活必然走向衰败,而米尔顿,尽管是个肮脏的工业城市,这里的人们却聪明善良,勤劳能干,并且他们已经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这里是新兴能量崛起的地方,最终会变成像伦敦一样富足的大城市。
玛格丽特,无疑是那个时代进步女性的代表,她总是有自己的想法,她最终选择米尔顿的举动也是其掌握自身命运的象征,如果呆在童年的故乡和富足的南方,她必将和其表姐一样嫁给亨利,过空虚的贵妇人生活,割断“从前”,离开伦敦,回到米尔顿,她才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和桑顿并肩重建制棉厂,掌握自己的生活。
虽然我最喜爱的作品永远是《傲慢与偏见》,但是《北与南》无疑在深度和广度上更胜一筹,Jane Austin的作品拿今天的眼睛评判,有点小资的味道了,不过我并没有读过《北与南》的原著,所以,如果只从电影本身评判的话,那BBC的每部作品无疑都是上乘之作。
最惨的是女主还是男主?是Hennry!
如此简单的一个故事硬是拖了将近四个小时,我一大老爷们看着实在有点闹心!怎么看也不应该打9分以上,豆瓣评分越来越不靠谱了!
无法接受建立在无数不幸之上的个人幸福。。桑顿从工厂漫天飘絮中走来的画面浪漫而诗意,但这种诗意对无数bessy小姐一样的工人却意味着血淋淋的病痛和早逝。。
剧情作做,幼稚。
4个小时的电影,实在冗长,可即使这样,还是感觉情节有所跳跃,男女主角误会的消解的场景安排太生硬。总之,情节不紧凑。背景音乐不错。
觉悟太低、弃之
劇設完全翻版P&P
look back at me...
如果忽视片中所宣扬的道德观是多么肤浅脆弱,这是一部好片。
男主的眼神,男主的温柔,男主的强大,男主的深情,男主简直太完美了。男主的演员也是高大英俊又绅士,工业时代的傲慢与偏见,也的确同傲慢与偏见一样吸引人。尽管女主不是我喜欢的样子,从外形到性格,但是还是五星。
全员恶人(除了罢工的领导)三观尽毁 恶心
这根本就是工业时代的傲慢与偏见啊……但又没有超越。。。没什么新意
不咋的。。。评分虚高。。
真的只给一颗星。从 唐顿庄园 那里来看这部剧的。完全没看点,唐顿里的贝茨还是那个样子,他的戏份想想看。
男主角的颜支撑我看了三集!
取景自爱丁堡
没有想象中的惊艳,更喜欢Mr Darcy吧,或者根本不应该来对比。背景音乐绝对的好听!
和95版傲慢与偏见中间隔了三四部05版傲慢与偏见,男主用力过猛,心情不好像杀手,心情好像色狼。女主一个美丽的木头,,,剧情节奏太乱,,,不明白为啥这么高的分
很可爱的少女番,还没看够就结束了……四星
①男主四星,故事一星。②工业时代的达西先生,你已经charming到人神共愤了,有什么好自卑的。③英国人真喜欢P&P这梗。④女主神烦。跟Liz不一样,光从电影来看真是除了自我感觉良好以及蠢以外就剩圣母了。长相也欣赏不来说好了Milton第一美女呢?别拿气质说事。闻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