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很奇怪,我一直不断回想起以前看过的亨利方达的《十二怒汉》来,不只是因为两部都是法庭戏,它们还都具有某种难以言说的,共同的气息。
看完上网一查,这两部隔了32年的电影居然真是同一人的作品,Sidney Lumet,原来如此啊,世上英雄,果然寥寥数人而已。
而且人是不会改变的,他的作品,处理对白的能力很令人羡慕,是个很显著的特征。
《十二怒汉》,本来是老而又老的黑白片,我曾经没道理地认为那导演早该作古了,96分钟的故事,全部由陪审团的辩论对白构成,话可以说是从头堆到尾,可是你一点不觉得闷,不但不闷,简直是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那是Sidney Lumet的电影处女作,由大明星亨利方达主演,当年就拿到柏林的金熊,英国BAFTA,金球多项及奥斯卡多项提名。
他的作品,还有一部中国观众最熟悉的:英格丽褒曼版《东方快车谋杀案》,我看过三遍左右,最喜欢背里面波罗的台词:“午夜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忽然之间,十二这个数字在我脑海里激起了巨大的回响……”《判我有罪》,让Sidney Lumet再获金熊提名,故事根据美国司法历史上最长的一次黑手党审判改编,其中大部分台词原搬庭审记录,该审判长达两年之久,打破了当时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其中一名大老粗杰基自己跳出来当自己的辩护律师,直接导致了结果的逆转,从而变成了美国司法史上的奇案特案。
这部电影也可以看作是范·迪塞尔试图转型的作品,他从新一代的肌肉男代表,正在努力地向演技派靠拢,为此不惜以假发假秃面目示人,牺牲了已经颇具群众基础的光头勇猛形象。
不过就我看来,这还不能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他故意沙哑压低的声音,一次次让我想起《教父》里的马兰白龙度,还是停留在直接模仿的程度上。
而他故作迟缓的动作,也无异在提醒观众他正在“演”一个比自己实际岁数大很多的人。
尽管如此,Sidney Lumet还是优秀的,剧情还是很抓人的,也不缺乏笑料,甚至,你还能在这些罪犯身上,收获到一点小小的感动……
十年前的片子了,除了节奏感,其他部分都有七八十年代电影的味道。
印象很深的场景:兄弟们都在欢呼,杰基在远处和他们挥手,嘴角上扬,目送他们渐渐远去,脸部慢慢松弛,然后转头屈身上车。
法律从来都不是社会安全感的来源,对我们大众来说它就是“安全”。
在黑社会猖獗的时期,政府就瞄准了这群黑手党,从这群有情有意的黑手党手中保护大众,通过制裁。
《判我有罪》有股奇怪的氛围,类型一栏它被标注“喜剧”,并不是指结局皆大欢喜,也不是文戏搞笑。
它内核上像《美国往事》,那个时代的那个家族,犯罪和生活没有界限,他们活在阳光下,言行观念透露出很多魔幻现实的色彩,即使剧本改编自真实事件。
形式上这部“喜剧”引起我联想的第一部电影,是《黑猫白猫》,几段对手戏和bgm带有这部1998年老片的一些癫狂气息,即使它癫的很克制,在严肃的庭审戏里还是突出的明显。
公诉律师一点也不讨喜,突出他细节的是,他为了赢,气急败坏,找遍所有手段坑服刑的杰基,特别是找污点证人那段,充满了司法体系被人诟病的官僚主义。
他还有什么?
不给你说。
杰基他对兄弟的爱,对家族的忠诚,是他生命中撕扯不开的一道羁绊,他永远不会为了脱罪出卖兄弟,“判我有罪,放过这群有家庭的人。
”他没有什么?
不给你说。
有限的镜头讲述有目的的叙事,这点触碰到我价值观的时候我就不能好好欣赏影片了。
在英美法系里,陪审团是最后话事人,《判我有罪》这场历时21个月的庭审可以说是物证颇多,人证混杂,铺垫这么长,就是为了让他们阅遍所有材料,说法,表态决定这个案子关系人的命运。
但结局不重要。
作为上帝视角的我们,是不是比这戏内的陪审团更能作出公正的裁决?
我持否定态度,因为故事跟着导演走。
导演没给我们展示的是作为作为美国司法史上最漫长的审判案,卢切斯黑帮家族到底积累了多少案底,偷拐抢骗,毒嫖贩私,这是摆证据讲事实的刑事指控案。
可他变了个魔法,这个RICO案变成一场义气之争。
黑帮有没有资格讲义气?
也许黑帮最讲义气了,“义气”两字价值千金,在某种状态下它可以取代任何东西,包括牺牲自己。
杰基用“义气”献祭自己,换来了魔法。
可大多数讲义气的时候,意味着你在对抗某种社会规则或观念,这从来都不值得推崇,真的,不是我保守。
社会规则或观念本来就不一定是公平正义的,反它并没什么价值正误的问题,“讲义气”重点在于“不能不讲义气”,会把你强行和他人捆绑在一起的事情,和永久孤独一样可怕。
做坏事,最怕的就是担着好名去做。
没剧透,就说这么多。
(至于片中控方手脚不干净的问题,是个少则几千字的话题了)
(芷宁写于2008年7月7日)希德尼·鲁迈特执导的这部《判我有罪》(06年)拍摄于他近期力作《在魔鬼知道你死前》(07年)之前。
作为影史上最好的法庭戏导演,自1957年拍摄被誉为影史教科书的法庭片《12怒汉》后,鲁迈特又奉献出无数经典影片,如《冲突》(1973年)、《东方列车谋杀案》(1974年)、《热天午后》(1975年)、《城市王子》(1981年)、《大审判》(1982年)、《铁案风云》(1990年)等。
倘若少了这位大师的捉刀,罪案题材类影片即便不是后继乏人,也会显得十分寂寞,在05年获终身成就奖之后,老爷子壮心不已、宝刀未老,连续推出了《判我有罪》和《在魔鬼知道你死前》,依旧手法精到,引人入胜,却在寓意和观感上带入了新的内容,似乎不再那么明确地维护什么,不再那么坚定地表述一种符合社会价值判断的理念,而是更加放开地呈现出更多面的人类世界,有那么点历经岁月后的深省和悲怆,于光影之间还存有留白和残念。
这些气息的出现,或许和这位84岁老人的反思有关,而这两部影片所表现的情感和道德的矛盾,也让观众在不知不觉间想了很多。
熟悉鲁迈特影片的人都知道,他愿意在片中论述社会问题,但绝不絮叨乏味,他执导的法庭戏,哪怕只有几个场景,也被营造的跌宕起伏、峰回路转、扣人心弦,毫无枯燥拖沓之感。
如《12怒汉》全片90分钟共4个场景,法院门口、法庭、洗手间和陪审团审议室,前三处场景加起来不过5分钟,几乎所有的戏份都集中在陪审团审议室这一处上演。
《判我有罪》的场景也不算多,主要集中在法庭上,也被呈现的无空乏冗长之感。
影片根据美国司法史上最长的一次黑帮刑事审判改编,故事情节与台词片段均采自当年入档的庭审记录,一如《热天午后》,影片伊始就以字幕告诉观众,接下来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片中主角是上世纪80年代的帮派头目杰基·迪诺西奥(范·迪塞尔饰演),他效力的卢切斯家族是美国黑手党五大家族之一,上世纪60年代,安东尼·科拉诺成了家族“教父”,在其操控下,家族生意大规模扩展,在全美的组织多达5000多个,仅纽约市就有成员2200多人,合伙人10000多,杰基曾与其同伙控制了整个新泽西。
在“卢切斯一党”被控告之前,杰基已因贩卖毒品被判入狱30年,在即将庭审“黑帮案”时,“检控方达人”克莱尼意图收买杰基做污点证人,可仗义的杰基“宁肯坐牢千年,也不愿出卖从小一起混大的兄弟”,断然拒绝了可获减刑的诱人条件。
出于对联邦司法系统的蔑视,桀骜不驯的杰基甚至走得更远,只有6年级学历的他居然炒了律师,自己来做辩护。
影片的精彩篇章便是在法庭交叉询问时,杰基所做的喜剧般的自我表述和开脱,“我不是黑帮分子,我是爱讲笑话的喜剧明星”,在法庭上“不按牌理出牌”的他全面地展示着自己,既粗鄙无知又聪明机智,既幽默搞笑又真诚仗义,将法庭变成了他的脱口秀场,常使检控方陷入尴尬境地,把法庭气氛搅得史无前例,陪审员也被其真挚和忠诚的品质所打动。
在做最后陈述时,杰基表示不想“因为杰基叔叔,孩子们在回家时看不到自己的父亲”,他让陪审团“判我有罪”,而放过他的兄弟们。
坚守着忠诚的杰基最终赢得了陪审团,也应验了那句话——“爱笑的陪审团是不会判死刑的”。
一如鲁迈特其他影片的主角经由鲁迈特的引导而将演技发挥到最大一般,如《十二怒汉》的亨利·方达,《东方列车谋杀案》的英格丽·褒曼、《热天午后》的阿尔·帕西诺、《大审判》的保罗·纽曼,在《判我有罪》里,范·迪塞尔声情并茂地演绎了传奇帮派头目杰基,法庭上的巧舌如簧让观众重新认识了这位曾经的动作明星,据说拍摄时鲁迈特每每只需花点时间讲解,迪塞尔就能顺利入戏,由此可见鲁迈特的现场控制力和启发演员表演的能力,也能从中看到,肌肉男迪塞尔并非阿诺,他是有演技的。
当其他被告被宣判无罪,和家人相拥着和即将被送回监狱的杰基挥手道别时,杰基的心情和表情是复杂的,此时迪塞尔的嘴角是欣慰,眼神却是伤感的,回首过去的漫长审判,因为他的拒绝收买和赢得支持的能力,恼怒的控方检查官克莱尼总使阴招,唆使狱警在狱中折腾他,而黑帮老大安东尼·科拉诺对他的不信任和孤立,也曾让杰基难过,面对眼下的全面胜利,他怎能不感慨……回到狱中,狱友们用迎接英雄凯旋的方式呼喊着杰基的名字,片尾,隔着铁门,迪塞尔敦厚而憨直地说了句:“他们是爱我的”,这个他们是指那些曾经的同伙、如今已无罪释放家伙们。
当然,片中其他角色的演绎也非各个不俗,除了矮人律师的出色发挥外,其他都显得弱了,特别是担当重要对手戏的控方检查官。
或许这部影片在部分片段的表现上不同于大师以往的作品,且呈现出一丝洞悉世事的事故,但在内核上却走得较远。
或许大师选择再现这场旷日持久(21个月,横跨1987-88两个年度)、被告一屋子(卢切斯家族的20名成员)、律师排排座(每个被告都配备了辩护律师)、陪审团连连换(8个陪审团交替上阵,以杜绝超长审判可能导致的行贿)、具有史上超长结案陈词(其中一位辩护律师的结案陈词居然宣读了5天)的法庭纪实,是想再现其中所闪现的人性。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杰基很傻,很多人还会为了那些从司法指尖溜走的黑帮人物的无罪获释而感到郁闷,但其中人类情感和性格中坚守而忠诚的一面却被彰显发挥到了极致,因此以杰基的那句“他们是爱我的”结尾,显得有趣而耐人寻味。
http://nicolew.blog.hexun.com/20726677_d.html
这样的片子在中国就算以改革开放到了现在也绝对不会被制造出来。
整一个宣传“反党反正义反政府”的典型,呵。
它宣扬了:法律的平等性,公诉人和嫌疑人。
普通百姓对政府手中的权利是持怀疑的防范的态度的。
诚实、真诚、无私的关爱自己身边的人等一些好的品质是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的。
不过,通过这个经历了两年之久的案子可以看出来,民主是往往缺乏效率,而且成本巨大,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
习惯了看Vin Diesel酷酷的表情和黝黑的肌肉,桀骜不驯的眼神还有邪恶的笑容。
于是还抱着这样的希望打开了Find me guilty,看着他开始的时候被预警刁难、被辩护律师嘲笑、被朋友唾弃指责,看着他低下的头,有的时候狼狈,有的时候无奈。
每一次他嬉笑怒骂,展现自己幽默天赋的时候,我都在替他捏了一把汗,唯恐被控方律师抓住马脚,或者触痛法官的神经,因为我不知道底线是什么,也不知道结局,于是就这样战战兢兢的看着他一步一步的往前走,看着屏幕左下角的Days不停的增加,到六百多天的时候,我开始替Jury上的陪审团员们感到郁闷,那样子的硬板凳要做到什么时候啊?
都已经一年多了,谁受得了啊?
不过,时时将“love”挂在嘴边的他其实对我来说,说服力并不是很大,我其实也觉得他只是在说,虽然也是这样做的,但是对于我来说,跟中国古代某些忠君的臣子并没有很大不同,因为,他们同样都根深蒂固的遵循着某些在他们看来不可撼动的道德准则,尽管在某些人,或者大部分人看来是很让人嗤之以鼻的。
说实话,结果还是很让我惊讶的,全部无罪释放,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让陪审团在14个小时之内就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相对于某些极端的观众看了之后所做出的谩骂之言不同,看起来大家都知道,被告都是有罪的,都是做过不法行为的,他们被释放之后有可能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危害。
说美国法律这个那个,说美国陪审团这个那个,如何种种。
但是,可但是,本身电影宣扬不了任何东西,他也没有强加任何东西给你,也没有肯定这种做法的正确与否,他只是给你展示这样一件事情,毕竟,这是历史上真正发生的实情,从里面到底能看出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想取正义就取,你想取邪恶也随你,相由心生,其实,任何事情,都由心生。
爱他,随你;恨他,也随你。
况且,生活本身就是不公平的......至于谁对谁错,who can tell?You?
Really?
这个电影是值得一看的。
影片的背景就够有趣的,将1987-1988年间长达21个月,涉及美国重要的黑帮家族20多名主要成员的诉讼案搬上了银幕。
注意,最关键的是作为控放的政府失败了,黑帮分子无罪释放,而影片的主角是为自己辩护的一名黑帮成员!
这有点像是走钢丝。
这个胡搞的黑帮分子出尽了风头,甚至在很多人看来非常有人性和魅力。
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吹捧黑帮的电影而遭受唾骂。
而另一方面,政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败诉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
所以,还是要老老实实地按照历史来拍,又不能变成乏味的纪录片。
所幸的是尽管两个小时的影片90%的镜头都是同样的法庭,同样的律师和检控官,同样的被告,这个电影还是很吸引人的。
影片没有描写任何主角Jackie和其他黑帮分子的罪行,完全是在法庭上所公开的证据,因此也就避免了偏颇性:这就是当时的故事,这就是那个传奇的Jackie,这就是政府败诉的故事。
所以,影片没有说到底Jackie和其他黑帮是否有罪,也没有说美国司法系统是否有问题。
嘿嘿,够狡猾。
影片的表演是够精彩的,Vin Diesel几乎是出尽了风头。
英俊、讲义气、忠于家庭,如果没有黑帮的背景,一定会有人喜欢他。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主人公虽然没喝过多少墨水,但语言灵活幽默,思维自然犀利,更难得的是这家伙胸怀宽广,被表弟射了,仍然那么爱他,被以老大为首的帮派抛弃,仍然爱着他们,MD,他真让人折服,相比之下,起诉方的则显得十分滑稽,自以为是的代表正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真TM卑鄙。
一群混蛋最终被无罪释放,可见陪审团制度真不靠谱,与其说帮派的胜利,倒不如说是主人公的以怨报德感动了陪审团。
他有罪,但他光明磊落,胸怀宽广,心中始终充满慈悲式的爱;他无罪,但他卑鄙龌龊,心胸狭窄,心中在意的是名利和地位。
其实后一个他更可怕,对社会的危害更大。
影评过半的时候感觉有点窒息,这个审判持续了一年之久,想想就让我觉得很崩溃。
由此我想到了江歌的案子,那个案子拖了那么长时间,江歌妈妈绝对承受了很多心理压力,太难了。
片子还是很可以的,至少节奏不混乱,开庭前的节奏把握的不错,通过一些事件表现出主人公爱家庭的性格,这为后面主人公扛下所有罪责埋下了伏笔。
电影真的很可以,按我现在的水平可以打四星了,审判过程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是站在杰基一方的,我对控方的好感并不强,甚至还有点不爽。
但是看到后面他咆哮的一段又觉得这个律师并没有那么讨厌,感觉他真的是好心,黑帮的所作所为损害到了公民的利益这一点让他十分愤怒,但是愤怒让他失去了理智,所以在审判过程当中他开始不择手段。
尽管如此,导演还是没有过多的引导观众的情绪,而是用一个比较客观的视角对待每一个角色。
结尾宣布最终审判的时候,我很紧张,既想让杰基一伙受到审判,又不想让他们永远和自己的家人分开。
但是理智告诉我,他们做过的犯罪的事情并不可以被煽情的表面所掩盖,因为犯罪就是犯罪,我理解罪犯也有自己的感情,正因为如此,罪犯才应该为自己所犯下的罪责付出代价,因为他们既然懂得家人的珍贵,也懂得没有陪伴在家人面前的痛苦,那么就不应该只为自己而去损害别的家庭的利益,他们虽然有血有肉,但是所犯下的罪恶可能需要其他更多的家庭来为他们的幸福生活付出代价。
影片中间闪过黑帮他们在游艇上吃喝玩乐的场景的时候我真的有点愤怒,在法庭上他们看似都是可怜的被误解的好人,但是一下庭,他们还是那个会杀人会贩毒的黑帮分子。
所以,他们应该受到惩罚而不是就这么轻易的逃脱罪责。
个人认为结局应该让他们获罪,这样才能证明法律的公正性。
不过也许这正是导演的目的,这样的结局反而暴露了陪审团制度的不足之处,影片当中控方律师传了20多个证人,700多个证据,最终的审判还是掌握在陪审团手中。
看着律师们竭尽全力地博得陪审团的好感,我真的感到很心酸,那么多证据都比不上杰基对家人的深情的爱的表演。
仔细想来,也许这种电影也是那个时代的流行,包括《控方证人》、《十二怒汉》,但是如果这种片子多了,也并不会让我对陪审团制度产生更多的思考,如果能从其他的角度来引导我的思考才会让我耳目一新。
1957年,33岁的悉尼•吕美特(Sidney Lumet)拍出《12怒汉》,那是他的处女作,一部奇迹般的电影。
全片一个半小时一共出现了4个场景,法院门口、法庭、洗手间、陪审团审议室,而前三者加起来不过5分钟的镜头,几乎所有的戏都在审议室上演。
没有武打、没有特技、没有笑料,甚至没有美女,有的只是12个男人在一间闷热难耐的小房间里的对话,但全片却演绎扣人心弦、感人至深、发人深省。
从那时起,吕美特作为一个大师立于世界导演之林。
2006年,82岁的悉尼•吕美特为我们带来了《判我有罪》,还是法庭题材,大师仿佛是想以一种轮回来画一个句号。
《判我有罪》很时髦地改编自真实事件,美国历史上创记录的一次庭审——跨 1987、1988两个年度长达21个月、20名被告(来自新泽西的一个犯罪集团)、20名辩护律师、8个陪审团交替上阵及史无前例的超长结案陈词(其中一位辩护律师的结案陈词居然宣读了5天)……。
被告之一Jackie是电影的中心,Jackie坚定地认为他所有的兄弟都爱着他,而他也毫无保留地报以自己的爱,宁可让法庭‘判我有罪’也不出卖兄弟。
于是这个自称“笑星”(gagster)而非“歹徒”(gangster)的意大利后裔不要律师而自己为自己辩护,他在法庭上大讲黄色笑话、侮辱证人,嘲笑警察却成功博得陪审团好感,使最终判决出人意料。
影片中Jackie耐人寻味地讲出最后一句台词:“They Love Me!”, 一个义薄云天的反英雄的形象,跃然于荧屏。
在两部影片中,我们都能看到陪审团对于最后判决的决定性。
所以想要进一步理解这两部电影,对美国陪审团制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法治的正义在于通过程序的正义来保证实体的正义。
陪审团制是如何做到程序正义的呢?
先从陪审员的挑选开始说。
陪审员的候选名单是法官的助手从当地18岁以上的公民中随机生成的。
为了选出12人的陪审团,一般的候选名单会达到100多人甚至两三百人。
这些人要首先接受法官的初选。
初选时的问题一般是泛泛化的,比如“您是否能做到不偏不倚公正客观? ”、“您是否曾是任何犯罪的受害者?”、“您或您的家人是否因为刑事犯罪而被捕过、指控过,或是定罪过?”,这些问题的目的是从最低限度上保证待选者的个人素质。
经过初选之后再由双方律师轮流向待选者提问,以让双方律师进一步了解陪审员待选者。
最后才是筛选,双方律师提出待选者当中哪些人不适合作为陪审员及其理由(比如对涉及案情的问题看法偏激、与控告或被告一方身份相近等),法官依此裁定待选者的去留。
除了提出理由要求法官取舍外,双方律师还拥有一定的名额可以无理由剔除一些待选者。
这样最后产生的陪审团即是真正来自民间的人民代表,又在制衡中代表着原被告双方的利益。
审判期间(很多案子的审判时间往往超过一天),陪审员会被要求回家后“不得与任何人讨论参加陪审的案件”、“不能阅读关于本案的报纸”等等,视案情法官还可以将陪审团送到酒店居住以确保审判期间陪审员与外界的隔离。
美国的法庭审理实行交叉询问制,即法官和陪审团都不能直接询问案件的证人,只能由双方当事人的律师询问。
陪审团是通过双方律师对证人的询问来了解案件事实的。
与此同时,法官会帮助陪审员正确地认定事实。
他会向陪审团指出哪些证据属于违法证据,不具有证据效力,指示陪审团在认定事实不能采用该证据,如果陪审团采纳了该证据,则该陪审团做出的裁决就是无效的。
《判我有罪》的重头戏就在于Jackie在交叉询问时闹剧般的表演,陪审员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被他的真挚和义气打动的。
双方的证人都出庭作证后,法官就可以要求陪审团对案件进行讨论并做出裁决。
所有陪审员会进入审议室讨论和投票。
《12怒汉》所反映的正是这一激动人心的过程,期间陪审员之间的论辩之激烈不会亚于控辩双方。
一般的民事和刑事案件要求裁决的投票结果达到9票以上,而像《12怒汉》里指控谋杀成立的案件则要求全票通过。
陪审团是如何认定事实以及如何形成裁决的过程都是绝对保密的,即使在案件判决生效后,陪审员将案件的讨论过程透露出去也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以上所有严密的规定都是为了保证审判程序的公平正义,在这样的程序里,控辩双方得到了同等的权力。
审判过程变得更像一种规则完善的竞技体育,双方斗智斗勇,使用一切规则允许的手段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而全程欣赏竞技过程的陪审团则要成为最后的裁决者,也实际上成为了程序正义到达实体正义链条上的最后一环,12个普通人能否完成这样任务?
《12怒汉》的回答是能,《判我有罪》的回答是否。
49年后,大师给了我们完全不同的回答。
也许是因为年迈了,大师不再像在《12怒汉》里那么有力;也许是因为圆滑了,大师不再像在《12怒汉》里那么积极地去评价美国的司法制度;也许因为洞察了,大师没有再坚定地相信一种品质、维护一种制度,《判我有罪》里的道德矛盾反而成为了不言自明的焦点。
不管怎么样,在影片的内涵上,82岁的大师反思和留白要多于信仰和宣扬。
虽然思想境界上进了一步(个人认为),但两部影片单纯从电影表现艺术上讲,《判我有罪》远没有达到《12怒汉》的高度。
相较于《12怒汉》的跌宕起伏,《判我有罪》全片节奏平缓、缺乏高潮、没有转折(根据事实改变,难免),寻找刺激性娱乐的人决不会因为这个片子而兴奋。
难怪有影评者建议将本片改名为Find Me an Exit(原名Find Me Guilty)。
这也许正是黄昏的景致,不再光辉不再明朗,而深意尽在远方。
“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
”这话不是马基亚维里说的,这是艾克顿爵士说的。
这话和电影本身没什么关系,只是在电影里澄清了这一点。
这是一个关于“圣徒”的故事,我不知道这样形容是不是有亵渎这个词的意思,因为就像主人公的前妻说的那样,他是一个“为上帝所抛弃,为撒旦所害怕”的人。
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主。
这是一个坏人,你所能想象得到的坏事他都干过,而且干的很糟糕,为此他被判刑30年,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向你诠释了“忠诚”这个词的含义。
小人难度君子之腹,自诩聪明的人也难于理解傻瓜的真诚,其实傻瓜的真诚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杀伤力的东西,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无坚不破,无所不能,因为他们的真诚总是伴随着勇气和毅力。
郭靖可以读上千余遍记诵莫名其妙的经文,杰基也可以用六百多天的时间向所有人证明他的忠诚,忘了交代,杰基是主人公的名字。
告诉你一件事,如果你遇到一个真诚的傻瓜,就去成为他的朋友,真诚的朋友,这会让你受益终生。
扮演杰基的是肌肉男迪塞尔,这次不用展示他的肌肉,只用表现他的“愚蠢”,原谅我这么说,因为他扮演的角色确实傻呼呼的。
当然我宁愿管这叫大智若愚,大智若愚在《词源》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象愚笨。
我不喜欢这个答案,这答案使得这个词成为了贬义词,因为这是在愚弄别人,习惯性的愚弄别人的人不会是有大智慧的人。
在我眼里,真正的大智若愚应该是这样的,也许他们的智力真的不高,但是他们拥有坚定的原则,并真诚的走下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一往无前。
因为这样,他们往往一生移平一座大山,因为这样,他们往往一刀斩断一团乱麻。
因为这样,纷繁的事物在他们眼前简单明了。
因为这样,两难的处境在他们眼前大路一条。
这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郭靖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杰基也是。
我不想谈论影片中的结论是否正确,因为这实在是一件简单明了而又大刹风景的事情,我也不想知道现实中的杰基是个什么样的人,因为这部影片不是为他树碑立传。
我只想谈论电影里杰基的真诚,我赞美这真诚,我嫉妒这真诚,就像阿尔·帕西诺说的那样:“我现在来到了我生命的十字路口。
我总是知道哪里是正确的道路。
我知道的清清楚楚,但我没有去走,你知道为什么?
因为实在太他妈的难了。
”忘了说一句,这是一部好电影。
單是有頭髮就值得一看.^o^ 開頭係會悶的,後面3份1比較可觀.那種笨蛋性格跟我一樣,儘管早就知道他們一剎那間的"熱情"到後來會如舊變得"冷漠",我卻仍然是會做蠢事的笨蛋.
前妻探监那一场精彩。「义气」部分、Find me guilty部分其实减分,没必要的主角光环。「永远不要问一个你不知道答案的问题。」「笑逐颜开的陪审团就是意见统一的陪审团。」
@2024-06-02 13:47:33
不知道要表达什么
当流氓因为插科打诨而逃脱判罚时谁更有罪?两年时间的审判,陪审团只花了14个小时就做出所有判决,到底谁更有罪?正义是个狗屁,陪审团只想回去老婆孩子热炕头,他们自己不遭罪就行了。
吕美特的确是一位出色的导演,虽然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却仅仅用几场戏谑的辩论场景轻易转换了观众的道德视角,对错与否全凭观众自己判断,喜剧情节也令人玩味。范迪塞尔自身的突破很大,小恶魔也很抢镜~
M!E!N!
当成传记看还有些意思,但是整体的节奏与次要人物的塑造还是稍微弱化了点。三星半。
看一半看不下去了····
美国人能把法庭戏拍得这么戏剧化,因为这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呀。前两天看见有网友吐槽中国的法庭基本上就是公诉人的独角戏,律师负责赔礼道歉,法官负责宣布结果,大致情况不错。我在2002年实习时也是这样,印象很深刻,介于轮奸和聚众淫乱之间的一个案子,犯案的几个青年都被抓了,一个个被打得像鬼,有个腿上还绑着绷带,拄着拐杖上的法庭。2个公诉人对3个律师,噼里啪啦吧啦吧啦,律师一辩护公诉人就叫他们闭嘴,当时也没觉得不好,因为有种“正义感”让我觉得就应该这样狠狠的搞!腿上绑着绷带的被告几次发话,结果庭警直接走到他后面掐住他的脖子说“说话注意点啊!”我还笑出来了。。。后来想一想又觉得有问题,写毕业论文时我把这个案子放到模拟法庭进行讨论,我当辩护律师对同学扮演的公诉人,结果我一辩护老师居然也让我闭嘴。。。
精彩
受不了范迪塞尔的发型 啊
什么玩意儿,实在看不下去 抖机灵却没什么意思
现实中的笑料更荒诞
导演站在哪一边是很重要的。
文迪赛尔都老成这样了?
非常精彩的故事,相当出色的演员,全片就像高级黑,颠倒黑白多么容易,惩恶扬善就是个笑话。
失控的陪审团
节奏很平的一部片子,范迪塞尔没头发还真不习惯
把强盗拍成英雄真讽刺,全部法庭戏坚持看完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