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The Menu,五腥级盛宴(港),五星飨魇(台)

主演:拉尔夫·费因斯,安雅·泰勒-乔伊,尼古拉斯·霍尔特,周洪,珍妮·麦克蒂尔,里德·伯尼,朱迪斯·赖特,约翰·雷吉扎莫,保罗·安德斯坦,艾米·卡里诺,阿图罗·卡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22

《菜单》剧照

菜单 剧照 NO.1菜单 剧照 NO.2菜单 剧照 NO.3菜单 剧照 NO.4菜单 剧照 NO.5菜单 剧照 NO.6菜单 剧照 NO.13菜单 剧照 NO.14菜单 剧照 NO.15菜单 剧照 NO.16菜单 剧照 NO.17菜单 剧照 NO.18菜单 剧照 NO.19菜单 剧照 NO.20

《菜单》长篇影评

 1 ) 时装和美食是否能成为伟大艺术

看了安雅小公主和“野兽”尼古拉斯霍克演的惊悚片《菜单》,虽然不完美,但是节奏和创意都出乎意料的好。

我最喜欢的地方,是这部片对“Fine dining”的嘲讽。

厨师觉得自己是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就餐体验,在创造艺术,而女主角觉得就是胡扯。

搞笑的是,最后女主角逃出来了,是因为她点了一个芝士汉堡。

很多年前当记者,跑时尚线,听过很多奢侈品都说“我们是在做艺术”,连什么洋酒品牌也要开展览,说自己是艺术,每次听到他们说这个我内心就翻无数个白眼;我的合伙人跑过一段时间F&B(food & beverage),什么米其林黑珍珠餐厅如数家珍,他以自己摘过多少“星”(吃过多少米其林餐厅)“懂多少惠灵顿牛排”为骄傲,觉得自己沾了艺术的高级感,可是我知道他其实和大多数美食记者一样,是个四处蹭吃蹭喝的死胖子而已。

电影中试图用一个“创造艺术体验的主厨”作为开涮点,是很有意思的。

是哦,餐厅和厨师到底能不能创造一种类似于观赏艺术的体验?

我的答案是:抱歉,不能。

Alexander McQueen也好,Joel Robuchin也好,是优秀的服装设计师,是很棒的厨师,但是不好意思,他们不属于艺术的范畴。

因为服装就是为了被穿,食物就是意味着被吃掉——它们深陷物质世界的囹圄。

很多年前写过一篇稿子,《时装和美食是否能成为伟大艺术》,虽然是报道,但是我现在还很喜欢《卫报》评论员的观点。

Bon appetite.《卫报》的艺术评论员Jonathan Jones在今年5月发表了一篇博客,题为“论美食和时装为何不能成为伟大艺术”,他在文中提到,“食物就是意味着被食用,而服装就意味着被穿着。

”但是,一些服装品牌,尤其是一些奢侈品,并不这样认为。

他们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极其富有艺术感的。

在Jonathan Jones发表这篇博客之后几天,法国奢侈品路易威登宣布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以“艺术时空之旅”为主题的展览,展览从5月底持续至8月30日,即引来争议无数。

与此同时,瑞士顶级钟表品牌江诗丹顿在新加坡国立博物馆举办了名为“江诗丹顿典藏——源自1755年的制表传奇”的展览,其中有180多件珍贵钟表展品。

故事至此并未结束。

意大利的奢侈珠宝品牌宝格丽最近又宣布了“125年意大利经典设计艺术展”,持续到今年11月。

无论是这些品牌自我宣称说这些展览“展现了150年的工艺传承”,还是“能够向观众展现自18世纪以来的钟表制造历史”,博物馆的观光客都会情不自禁地问:这些展览,是真正地展现伟大艺术,还是奢侈品的新营销模式?

在江诗丹顿展览开幕之际,一名中国记者直截了当地问江诗丹顿首席执行官陶睿思(Juan-Carlos Torres):“你认为奢侈品牌在新兴市场(比如亚洲)做展览,是一种新的推销方式吗?

”“这个问题很有趣,”陶睿思回答道,“但是我并不认为江诗丹顿的展览是一次推销行为。

我们仅仅出于想要分享的意愿,(才举办这次展览。

)”新加坡国立博物馆的馆长Lee Chor Lin则有力地回击了这一疑问。

她提到,“博物馆的真正目的是连接着人文历史。

在我们的博物馆里,我们则用多种方式展现新加坡。

我们认为观众们能从很多事情中学习到历史:包括时尚、摄影、电影,甚至是食物。

所以,为什么不能是手表呢?

”有一位记者仍然对此报以怀疑态度,认为此展览不具艺术价值,Lee Chor Lin则半开玩笑式地讽刺了他:“你显然不是一个戴表的人。

”千里之外的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宝格丽展览的策展人Amanda Triossi说宝格丽的展览则不仅仅展现了珠宝。

“人们总是觉得珠宝不是严肃艺术,这次展览能够改变人们的狭隘观念。

”但是,在博物馆里闲逛的王凯胜先生显然对这次展览很不满意。

年近40的王先生经常来博物馆观看展览,他认为,相比一些中国的瓷器、绘画等展览,宝格丽的展览显然没有艺术价值,反而展现了一股炫富之风。

“博物馆的任务首先应该是给大众普及艺术。

奢侈品所带来的生活方式能够被西方人所理解和接受,但是对中国人来说太过遥远。

此次展览甚至还需要收取10元的额外费用?

这更体现了奢侈品的狂妄自大。

”王先生说。

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在接受《文汇报》的采访时谈及,观众对博物馆的批评在全世界都是普遍的。

“核心在于国博的‘魂’在哪里,我们的‘魂’在多样性。

宝格丽在这里三四个月就走了,古代中国展在这里三五年都不会换,我们的主线没有偏移。

在多样化的展览格局中,让观众进来之后有更多的选择,”陈履生说。

其理论与路易威登的展览不谋而合。

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接受《中国文化报》采访时说,展出“LV”,国博看重的是其艺术理念。

“有人说它是奢侈品,没错。

丝绸、瓷器、玉器、青铜器,当年又何尝不是奢侈品,但今天却都成为我们文明最辉煌的顶峰之作。

实际上LV的艺术理念、以人为本的创意设计乃至诚信,都值得今天的中国企业学习和思考,”吕章申说。

《经济观察报》的记者杨婷婷有幸参观了这三次展览。

她对奢侈品在博物馆做展览是否有艺术价值有一套判断标准。

“试想,如果这些展品的标签都被去掉,而它们仍能够启发人们,它们则可以成为展览的一部分,”她说。

她十分看好江诗丹顿在新加坡国立博物馆的展览,因为该展览则真正“展现了欧洲制表文化的历史”,而这一部分历史对亚洲人来说,又极其稀缺罕见。

卫报记者Jones的意见可能有所不同。

在他的博客中,他试图让读者来比较一幅食物的静物图和一盘真的食物。

“图画显而易见,并不是真正的食物,因为它并不能像食物一样给人充饥。

但是它激发了更深层次的情感。

它抵达人类心灵深处,这里是厨师和服装设计师并不能抵达的地方。

”奢侈品与艺术的关系则有着相似的地方。

一条宝格丽的项链也许能够带来美感,但是它不能激发一个艺术家所激发出的情感。

“艺术与思想相关,它是形而上之物。

它所带来之物直达我们的思想。

时尚和美食不能成为严肃艺术,是因为它们深陷于物质世界之中,”Jones的这句话也许是最好的总结。

 2 ) 女主是个狠人

女主眼睛真大,男主是演那个尸体屋那个的吧。

惊悚氛围营造的也算不错,只是感觉岛上的那些厨师学徒都脑子有问题,谁选上了就自残一个有这个必要么。

一直的男主其实啥也不会做就是个嘴炮,让人一顿鄙视就上吊了。

女主挺牛逼,靠智商和挖掘人的内心最后逃出生天,跟一堆精神病在一起确实需要找方法。

里面的美食反正是一点都吸引不到我

 3 ) 菜单:观众即食品

2023年了,多些这样的电影是好事,先不论拍的好坏与否,能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反映当下的种种社会乱象就是好样的。

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一开始我以为只是在讽刺上层阶级,没想到我自己也是被讽刺的对象。

1装逼男,喜欢对美食发表自己的高见但认为别人说的都不对,其实自己肚子里没货(我有时候就是这样的哈哈哈哈哈哈有感触了)2上层夫妇,讽刺有钱人嘛只看钱不看内涵,反正这个肯定不是讽刺我。。。

3美食评论家,过度挑剔,凭借自己的权力左右艺术的内涵,我们看电影不也是这样吗,这波讽刺一大批人牛逼。

但是话说回来,发表见解和装逼是两回事,我自己有时候也会装逼(扇自己两巴掌)4过气明星,这波狠狠赞同啊,好多演员导演都钻钱眼子里去了,还有各种续集重启,毁经典,毁了观众的期待和爱慕5三个商人(好像是商人吧忘了)反正就也是讽刺资本。

话说回来,我前天出去吃自助也拍了些照,我看完电影后第一反应是自己也该死,陷入了饮食乱象,但是再细想我也问心无愧。

那顿自助我真的吃饱了吃好了,哪怕有些贵至少满足了我的味蕾,没有辜负我的肚子,这是我应该记录和分享的。

但有时我也会去一些看着高级的商店,不论食品店还是别的,拍些照发朋友圈,这不正是电影里的“装逼男”哈哈哈哈,看完之后真的发人深思。

如果相册里有两张照片,一张是高级星巴克的奶茶照配上笔记本电脑,一张是家里人为你做的午饭,你会选择哪张发布朋友圈呢?

以上观点仅是个人观点,如果我们的经历和阶层不同导致你对我影评的不认同,欢迎更多评论,拒绝无脑喷

 4 ) 《菜单》

1、看完必吃cheeseburger。

芝士汉堡人人爱。

而且主厨默认做的双层芝士汉堡,极大满足芝士汉堡控观众的期待,表现出主厨对做芝士汉堡的热爱和想让女主吃饱的体贴。

2、无需过分讨论台词深层意义和食客死亡合理性,主要是看一个精神失常的邪教组织头目以主厨上菜模式为载体拿腔捏调、装模作样,享受电影恰到好处的节奏、把控精准的演技和别出心裁的设计。

3、最后女主以cheeseburger为切入点脱险设计巧妙,逻辑合理。

男女主的对戏保持了节奏,镜头张力十足,装到了极致。

女主可谓以装胜装。

4、无面包的面包配料、副主厨突然开枪自杀、最后一个被抓住的男人有加餐等设计增添戏剧性;男演员给其他公司发不利于女助理的推荐信却默认抄送女助理、主厨也曾性骚扰、女主男伴对实际下厨一窍不通等桥段让电影细节更充实、人物角色更饱满。

6、这部电影从台词和主线剧情上看似乎有只顾形式精致、情节流于空洞之嫌,但细想其实必需了解的背景故事已隐藏在细节间,必要内容巧妙克制交待的同时保持了影片总体节奏和菜单流畅性,详略得当、发而不散。

避免了过度冗余导致的主次失调。

7、男主对着玻璃大喊那一瞬间,啃大瓜的伏地魔限时回归。

 5 ) 我们时代的爱无能和性无能

《The menu》讲了一个装逼被雷劈的故事。

大厨功成名就,独孤求败,回顾自己一生觉得非常失败,没能把握住自我而被时代裹挟,于是不想活了,但死前得拉几个垫背的,最后设计了一场晚宴把投资人,食评家,粉丝和熟客请来一锅烩了。

其实我一直觉得食物和文艺一样,没法评论,众口难调,有人喜欢香有人喜欢臭,可以是水火不容的但都是佳品,但人类就是虚荣的动物,做作不堪,非要整出艺评食评,还要搞比赛,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食物同样也没有第一第二,只能大致分出不同的价位,在每个价位上,各取所需。

大厨斯洛维克是有天分的厨师,生活在破碎的贫苦家庭,靠自己的努力凭借过硬的本领,成为一代天骄的顶级厨师,价格最贵,位置最难订。

他从底层做起,经历了人间烟火阶段的真刀真枪(徒手拿起铸铁锅这一项我就望尘莫及了),之后进入高科技时代,分子料理啥的。

其实已经离厨师越来越远了,最后进入装神弄鬼阶段,主要靠“讲故事”(是不是很熟悉,哈哈)装神弄鬼来唬弄食客,诸如老婆饼里没有老婆,菠萝包里没有菠萝,这道菜是面包,但你们只能吃空气。

这样的宏大叙事,把人忽悠的一愣一愣的,像穿了皇帝的新装,个个都要赞不绝口,点头称是,顺出一口的“入口即化”,“直击灵魂”之类的词儿,你要是没感觉到,那纯属自己低俗悟性不够。

这种内卷在日本寿司界也登峰造极,我看过《寿司之神》纪录片,食材就不说了,必须是当天新打的鱼,某个地方出产的米,但连什么手的温度都要考虑到(多捏一下都不行)就纯属扯淡了。

世间当然有好吃的东西,尤其在你最饿的时候,我看过写吃最真实的是阿城,他说在云南喝菌菇汤会喝到胀死,因为太美味了停不下来--这是有科学根据的,菌菇会抑制大脑的机能让大脑失去指挥能力,一直不告诉你你已经饱了。

他写吃新鲜的涮羊肉蘸酱汁说,这时候你眼睛别乱看人,因为眼里全是迷幻的痴情。

对食物要求精益求精没有问题,孔子和耶稣都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面包必须配红酒。

但内卷的力量太强大,人类已经把求新求变的互联网精神延伸到了每个领域,本来祖传十八代做煎饼果子的精髓在于几百年下来味道是统一的,百年不变。

现在这个时代呢,就必须跟着进步改变,什么香菜火腿肠都得往里加。

搞不好还得在摆盘儿上下功夫。

作为厨师最满足的肯定是看到食客吃香喝辣满载而归,但不得不跟着时代的大潮,先对食客进行mind fuck,操晕了再上菜,又是一轮mind fuck,已经不再是做饭。

所以他感到烦恼,觉得装不下去,也觉得违背初心,不想活了。

我们来看一下除了斯洛维克外,重点描绘的几个人:食客泰勒,超级粉丝,属于那种演技特别高的网红,每一道菜都拍照,写出出神入化的食评,他甚至可以做到吃上一口热泪盈眶,比那些动不动就“入口即化”的饮食节目主持人强多了。

但他是真的爱食物懂美食吗?

并不是,到了斯洛维克这个级别,食物的时机要把握的非常好,拍照的几秒钟已经错失了最佳品尝时刻,他吃起东西也是狂饮大嚼,很少细细品味。

提起食材和器具他娓娓道来,但其实自己连美食ABC都不懂,大厨最后让他上来做了道菜,极其失败(话说,我觉得他选的配菜可以的,只是操作的太差,热锅冷油都不懂)告诉他:一会儿这些人都得死,烧死,你不想被烤就自己决定吧,他于是跑过去上吊了。

大厨的天使投资人,真的被他绑了翅膀做了天使,可惜天使投资人不是天使,不会飞,沉到湖里淹死了。

这个天使投资人也不是因为热爱美食和敬重大厨才做投资的,餐厅做起来后他已经打算卸磨杀驴换掉大厨。

于是二厨打算坐正,这些大厨都知道,于是二厨当场自杀了(这是为啥?

中了迷药?

导演没说)。

知名演员和他的助理,知名演员为了维持名气和票房接拍烂片,厨师唯一的一天休假看了俩小时烂片,郁闷死了。

请注意,这个烂片只是艺术层面的烂,票房层面很成功。

厨师觉得你这个傻逼和我一样忘记初心浪费自己的才华伺候庸俗不堪的大众,不去追求艺术的完美,你干脆也死了得了,还能让人记得你拍过的精品。

他的助理则对他接拍烂片负有主要责任,她自己爱慕虚荣偷他的钱,追求一些奢侈品消费,也是个没有灵魂的物质奴隶。

那对儿老夫妇则是为了彰显自己有钱来吃了十几次却一道菜也记不住的食客,对他们而言,来这个餐厅吃饭只是彰显身份(可以订到位置)的行为和吃饭没多少关系。

仨帮天使投资人洗钱的会计师只是来吃个加帮,相当于到自己投资的餐厅享受员工福利。

唯一一个稀里糊涂来到这个上流社会的Margot,是个性工作者,食色性也,所以他和大厨算同行,果然俩人一见面就心有灵犀了,她对每一道菜的点评都深得大厨的心,因为她没过过上流社会生活,对这套东西毫无经验,所以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直抒胸臆:这啥玩意儿?

能吃饱吗?

这也叫菜?

哎,糟蹋食材了。

大厨听了别提多爽了,高山流水得遇知音啊。

他可能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于是决定放她一马,本来她也不在菜单上,所以最后她满足了一下大厨的需求:做个正宗的汉堡包,香脆可口的试上一下,香甜又多汁。

这约等于啥?

约等于从高级会所性冷淡一下扔到八大胡同热气腾腾热情如火的给你整个观音坐莲。

大厨心满意足的揽着这批他忠实的顾客,在烈火中永生了。

margo逃出生天。

这部戏立意是非常高明的,但故事没讲顺,太多不合理的硬伤,例如他的二厨,他的女招待,就这么愿意死?

其次,装模做样是挺扯淡的,但随便打打脸,让这帮伪上流社会丢丢人得了,罪不至死吧。

总之,拍个和吃有关的电影总是可以引起最多共鸣的,艺术啊,哲学啊,大家参和不了,吃谁都能说两句,观众就像电影里这些伪上流,看透别说透,所以这电影卖的也不错。

 6 ) 你劳德还是你劳德

1你劳德还是你劳德不用阿瓦达就能索命。

2脑残粉连正主都不爱。

3女主穿那么窄的裙子还能跑能杀人。

裙子真的好看女主身材也真好然而大家不要服美役。

4这片缺个法医鉴证顾问。

吞枪能掀掉你半块头盖骨,脑浆洒满整个料理台才对;捅颈动脉了血没喷三米高?

5爱了那段man' s folly。

女人们舒舒服服喝酒抽烟聊闲天。

最后厨师太太那句“party's over”太绝了。

因为死蠢的男人们回来了。

 7 ) 关于最好吃芝士汉堡的评选

非影评。

《菜单》也算期待了很久,毕竟安雅主演(虽然安雅最近脸型变得愈加奇怪再不复《女巫》时的纯粹),也有着美食+悬疑这般噱头,但从结果上看呢,高概念加持的悬疑虽然赋予了电影某种“高级感”,然而“高级感”却并未能转化成为良好的观感,观众在一道道所谓的美食之间逐渐迷失了观影的乐趣,而影片的作者也在高调开头后把故事讲得越发不知所谓,莫得重心。

当然,我今天可不是在写什么影评,纯粹是因为电影里的芝士汉堡有点挑逗起了我的食欲,所以在此一书我对芝士汉堡的记忆。

正巧观影之夜在麦当劳点了双吉,双吉可谓麦当劳经久不衰的经典汉堡,虽然也没有那么好吃,但不知道点什么的时候,双吉每每能解决我的选择困难症。

武汉万象城最近开了家shake shack,因为听说蛮火爆的,元旦就去吃了一趟,结果感觉是非常一般,价格不算便宜,汉堡质量也相当堪忧,肉饼干巴巴的,甚至不如麦当劳的双吉有滋味。

说起汉堡,我就总会想到当年在英国尝尝光顾的five guys,电影院楼下有两家餐厅,一家是卖烤鸡的nandos,另一家就是five guys了。

烤鸡吃了几次,味道着实一般,倒是five guys质量不错,于是我们成了常客,five guys汉堡的噱头就是可以随便选配料,当然选得再多,肉饼上能塞的也就那么多,因此选自己喜欢的就好。

five guys最好吃的倒不是它家的汉堡,而是薯条,five guys的薯条都是带皮炸的,因此倍儿香,回国后再也没吃到过那么好吃的薯条。

听说后来上海开了好几家five guys,但一直没机会去上海,看评分也不是很高,不知道是否也变了味呢。

(翻了半天照片,竟然没找到five guys的汉堡照片,有点遗憾,只能找两张网图配上了)

近来吃过最好吃的汉堡来自18号酒馆,价格不便宜,但是肉饼确实厚实,汁水也足,当一个肉饼能被冠以“多汁”之时,显然口感是有所保证的。

电影里安雅吃的这个双层芝士汉堡,便专门给了汉堡“多汁”的特写,肉汁滋滋地从肉饼中满溢而出,大概是汉堡最有魅力的一瞬间了。

之前在广州玩的时候也光顾过一家西餐店,本来想吃牛排,但被店里菜单上的汉堡所吸引,那家的汉堡味道也不错,咬下去汁水四溢,但可惜忘记那家店的名字了。

电影里的汉堡除了汁水诱人之外,还有很大的特点就是肉是实实在在的多,前些年国内也有不少以“大汉堡”为噱头的店,肉饼一层叠一层,根本无法下嘴,只能一层一层吃,这反倒失了吃汉堡一口咬下的乐趣。

不过呢,我吃过最好吃的汉堡,其实来自我自己。

超市买的冻肉排,放到平底锅两面煎熟。

铺一层生菜,再铺一层煎蛋,再铺一层煎培根。

一口咬下,肉菜混合,照样汁液似旋,照样满满的饱足感,关键是还便宜。

或许带着诚心的饭,吃着总是很香的吧。

但如果只把美事作为电影的噱头,那纵然皮相好看,食材精致诱人,观众大概也无法真正感受到电影的美丽吧。

 8 ) 年度期待的“五腥级”大片,就这???

美食片,鲜香诱人,让人口水横流。

惊悚片,生猛刺激,让人肾上腺素飙升。

但,你见过美食惊悚片吗?

最近有一部颇受争议的年度大片,就带来了这双重刺激,绝对让你感官大开——

菜单 (2022)6.42022 / 美国 / 喜剧 惊悚 恐怖 / 马克·米罗 / 拉尔夫·费因斯 安雅·泰勒-乔伊

这是一部来势汹汹的年度大片,自预告放出时就吸引了无数关注。

导演马克·米罗,拍过《无耻之徒》和《继承之战》,多次提名美国导演工会最佳导演。

主演包括拉尔夫·费因斯 (《辛德勒的名单》《哈利波特》)、安雅·泰勒-乔伊(《爱玛》《后翼弃兵》)、尼古拉斯·霍尔特(《皮囊》《X战警》)等等,星光熠熠。

此外,《菜单》的剧本还入选了好莱坞“剧本黑名单”,颇有冲奖的黑马之势。

在这里为大家简单科普一下,好莱坞“剧本黑名单”并非常规意义上的“黑名单”。

恰恰相反,只有那些前卫大胆、受到制片青睐、导演抢着拍的剧本,才有资格入围这个名单。

自2005年创立以来,一年一度的剧本“黑名单”已经成为了好莱坞热门电影的风向标。

入围过“黑名单”的剧本,目前有300多部拍摄成了电影,全球总票房超过 200 亿美元。

此外,这些拍摄完成的影片还收获了超过250个奥斯卡提名,斩获50余个小金人,足以见得这个名单的含金量。

《乔乔的异想世界》曾入围剧本“黑名单”如此强大的阵容加上先锋的剧本,《菜单》上映后却陷入口碑争议。

烂番茄新鲜度高达89%,IMDb评分7.3,算是中规中矩的成绩。

但豆瓣上,评分却从7分+一路下滑,截至目前评分6.5。

爱它的人,说这部电影就像一道融合了现代艺术的精致菜肴。

但骂它的人,却觉得它故弄玄虚,不知所云。

这部影片到底怎么样?

又是哪里出了问题?

接下来,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

影片一开始,一行人乘船去一座小岛上的顶级餐厅,享用定制级的晚宴。

这顿晚宴奢华无比,每个人收费1250美元。

而赴宴的12个人也非富即贵,有最知名的美食评论家、当红电影演员、挥金如土的富豪等等。

男主角泰勒是一个狂热的美食爱好者,也是这家餐厅主厨的脑残粉。

她带着女伴玛戈一同登船,对即将到来的美食之夜充满期待。

在船上,服务员为所有客人献上前菜——特制生蚝。

里面不仅有最新鲜的本地生蚝,还辅佐木犀草、柠檬鱼子酱等配料,风味独特。

这是主厨斯洛维克的招牌菜品之一,让泰勒吃得两眼放光、赞不绝口。

如此精致的前菜只是一个开始,等众人上岛之后才发现别有洞天。

在这座小岛上,有着12英亩(约合48562平方米)的森林和牧场,专门用于种植培育餐厅所需的食材。

而小岛广袤的海岸线,更是保证了丰富的海产品供给。

正因如此,顾客吃到的每一道菜肴,都是取自刚刚采摘、捕捞的食材,其用心程度可见一斑。

到了正式用餐环节,更是让所有人大开眼界。

在精致的餐厅内,用餐区和开放式厨房相连,十余名厨师正在忙碌准备菜肴。

从切菜、烹饪到摆盘的全过程,都让每个客人一览无余,这让大家倍感新鲜和惊喜。

然而,当主厨斯洛维克上场后,现场的氛围却陡然转变。

他不苟言笑、态度严厉,宛如这场饭局的总指挥——不仅指挥每一位厨师,也操控着每一个客人的用餐。

由于餐厅实行不需点餐的“无菜单料理”制度,每一道菜品选择、上菜节奏、用餐时间等等,都是由主厨斯洛维克决定。

此刻,斯洛维克宛如这个无人岛上的领导者,严格把控着晚宴有条不紊地运行,也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听命于他。

在每一道菜上菜前,斯洛维克都会用力击掌一次,仿佛在宣告他的绝对领导地位。

此外,他还会为客人介绍其创作灵感和制作工艺,为每道菜品赋予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而随着菜品的陆续登场,事情开始往越来越荒谬的方向发展。

比如一道叫做无面包面包盘的菜品,就只是一个空盘子,配上各种面包蘸料。

在斯洛维克看来,面包是穷人用于果腹的食物,不能登上这样的顶级餐厅。

当客人以吃不饱为由,向其索要面包时,却遭到了拒绝。

而玛戈索性用不吃来表达抗议,也会遭到斯洛维克的一番教训。

在他看来,他的每一道料理都是呕心沥血之作。

不能用“吃”来对待,而是需要每一个客人细心“品尝”。

“上帝即顾客”的服务理念,显然不存在于这家餐厅。

客人没有选择和拒绝的权力,只有斯洛维克才是餐厅里的唯一上帝。

当第三道菜登场后,每个人都在新鲜烤制的塔克图案上发现了自己的黑历史。

富豪的塔克上是自己出轨的照片;演员的塔克上是他拍过的烂片;餐厅投资方的塔克上是他们做的假账……斯洛维克仿佛对每个人都了如指掌,也精准戳到了客人们的痛处。

到了第四道菜上菜时,餐厅的副主厨登场。

他来到餐厅中央,接受着斯洛维克对他工作的指责,以及对他人生的批评。

随后,副主厨从身后掏出一把枪,在众人面前饮弹自杀。

当晚宴进展到这一步,每个人都开始慌了。

但男主角泰勒却丝毫不受影响,仍然专心品尝着每一道菜品。

富豪带着妻子想要离开,却被餐厅工作人员拦下。

不仅如此,他还被当场切掉了一根手指,用以惩戒他扰乱了用餐的秩序。

接下来,所有客人将如何面对这场充满未知和危险的死亡晚宴?

从头到尾都十分反感的玛戈又将如何与主厨抗衡,争取逃跑的机会?

这些谜题就不过多剧透了,大家可以去电影中寻找答案。

《菜单》是一部十分精致的影片,不仅几位主角颜值在线,片中的顶级菜品同样有模有样。

从食材处理,到烹饪制作,再到摆盘,每一个细节都十分考究,也让观众更具代入感。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主创团队请来了美国唯一获得米其林三星的女性多米尼克·克里恩,来担任片中美食的烹饪和创意环节。

光从外表来看,《菜单》绝对称得上是养眼大片。

但成也外表,败也外表。

它就像一个美丽而浮夸的绣花枕头,支撑不起其想表达的深刻内核。

影片主要讽刺了当前过度包装的社会现象,以及形式大于内容的消费主义陷阱。

这一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网红餐厅”辈出、“无料理菜单”盛行的餐饮行业,放在各个行业都能发现类似斯洛维克的影子。

比如此前被全网群嘲的“射墨”书法家,以及一个又一个哗众取宠的行为艺术家等等。

但有趣的是,即便这样的人不断出现、不断翻车。

但当下一个“斯洛维克”出现时,依然能收获无数拥趸。

就像片中的男主角泰勒,心甘情愿地接受主厨安排的菜品,并真情实感地为之感动泪流……

遗憾的是,《菜单》在这个主题的表达上并不到位。

它对主厨及各个食客的人物塑造单薄,这就让观众对他们的行为及动机产生疑惑,难以理解和共情。

此外,它只是讽刺了当今时代脱离实质、形式大于内容的乱象,却没有进一步深挖和呈现其背后的原因。

观众就像是看了一场由13个人组成的,隐喻《最后的晚餐》的艺术表演,最后不明所以、云里雾里的离开。

到最后,这部影片把自己变成了它想讽刺的那种充斥着噱头、需要过度解释、外表大于实质的行为艺术。

总的来说,《菜单》做到美食片和惊悚片的有趣结合,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味觉的双倍刺激。

它在前期的悬念设置、氛围感营造上比较到位,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美中不足是它在后期故事的推进以及主题的呈现与深挖上,都显得十分乏力。

不过,如果你是一位美食爱好者,尤其是米其林餐厅的拥趸,这部电影绝对值得一看。

 9 ) 彻头彻尾的米国政治隐喻。主厨就是懂王。

彻头彻尾的米国政治隐喻。

主厨就是懂王。

小尼进神圣厨房,隐喻国会山爆动,民众屌丝乱入国会。

小尼被主厨授意自杀,隐喻在懂王煽动下,自杀的特粉,和炮制校园枪杀案、单挑FBI的各种铁粉狠角色。

主厨要被换掉之前暴动,隐喻懂王拒不辞职,煽动粉丝暴乱。

还把支持他的财阀浸猪笼,拉下了水。

按懂王逻辑出牌的妓女安雅逃出生天,吃着底层标配的汉堡隔岸观火,隐喻第三世界俄中朝鲜越南等,因懂王乱披风执政反而受益。

但她不属于米国,无入场盛宴的资格。

当然,其他所有美国本土的阶层都理解不了懂王的逻辑,华尔街欺骗交易的精英不懂,反手云雨的媒体和主笔不懂(懂王没少打媒体官司),淫乱而虚伪的有钱资本家不懂,所有美国的本土利益既得者最终都不得不陪懂王,在疯狂中自*焚亡国了,主厨说的“我们要被净化”,“净化”一词是懂王演讲中的常用词。

死光光成了最后的主打菜。

主厨的白发老母亲隐喻美国人的政治祖宗,昏聩酗酒老年痴呆,毫无作为,全无昔日独立宣言时的智慧与精气神。

希望这部电影的隐喻,尤其是预言,统统都中。

 10 ) 站起来,大声说:“我们要面包!”

如果您是被邀请的宾客,给予这场飨宴差评我很理解。

但您若是误入的食客,则请认清自己的阵营。

chef曾是怀着一腔热血,为食客服务,为了让他们填饱肚子。

岁月流逝,chef被媒体推荐,被资本家投资。

chef变了与肉食者站在一起,chef不再为普通人提供面包。

chef失败了。

“你还饿”“是的”“有多饿”“饿极了” 我不要艺术,不要自由,我要吃汉堡,我要吃面包,我要吃饱饭!

chef失败了,但信念更坚定了。

一个人的信念坚定到足以支撑他无视肉体的痛苦和本能的恐惧,选择与敌人共焚!

死亡不属于我们!

chef用自己与敌人的躯体烹饪出最后一道佳肴——我们

《菜单》短评

另一种解构艺术的艺术形式——进退皆维谷的境遇该如何破壁,一个10美元的cheeseburger便是答案——它存在的意义纯粹到仅是果腹,而世间至臻美味刨除其玄虚的外壳,本质与一个cheeseburger也并无区别——Margot最终参悟了这一点,所以她逃出了生天。// PS. 这电影引申的喻指看似不难理解,但诸如此类若即若离仿佛熟稔的道理,常人往往一开口却无从谈起,总是在被电影或小说这样的媒介总结明示后,才情同身受般顿感开悟——也算一种哲学的门槛吧。

9分钟前
  • GIVIND
  • 推荐

Noma关张更贴切的注脚。任何交易过程,只有势均力敌的双向有效交流才是理想状态,权利倒向任何一边都是可悲而不可持续的。不过女主最后还是遵循着大师的游戏规则,并没表达自己的需求。片子再subtle一点会更高级,但……凭什么要更高级呢,就为了讨女评论家那种装逼影评人的喜欢吗?嗯嗯,我装。Fiennes on top form

13分钟前
  • Nightwing
  • 推荐

3.5 最近的片单:悲情三角、白莲花、这部,三部连在一起给我的感觉是西方已经进入了后寄生虫时代。在影院看很爽,很喜欢chief最后说:大家代表的是我被毁掉的人生。

16分钟前
  • 이레
  • 还行

最后给Margot的镜头让人感觉还有续集似的

21分钟前
  • 未生娘
  • 推荐

实话实说,这部电影矫揉造作成分居多,反派不像反派,好人不像好人,整个一四不像。影片的气氛也没营造出来,无语,不推荐,预告片和正片相比,预告片好看太多了。

23分钟前
  • 爱尔兰的天空
  • 还行

还行…

28分钟前
  • 源源源源源er.
  • 较差

稀饭,我们帮你度过了covid哈哈哈哈,布朗大学哈哈哈哈,yes chef哈哈哈哈,这疯批片是noma赞助的吧哈哈哈哈哈😂,看得出来这几年餐饮真的很难了哈哈哈哈,确定不是英国人拍的吗哈哈哈哈给我笑精神了,槽点过多哈哈哈哈

33分钟前
  • akuma
  • 力荐

整部电影想法挺好的,巧思也在,很多地方让人忍俊不禁。但感觉可以更好,现在呈现的效果就像片中的部分菜肴,外表非常光鲜华丽,但经不起细品;想要展现的讽刺都摆在台面上,主人公也没有展开来深讲,有很多地方可以展开讲,可电影又都戛然而止。纯当商业爽片来看,又有点不够刺激;但是能看到安雅智斗“伏地魔”,已经值回票价。

35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把西方料理黑了一把,中餐的消费者应该不会掉入到类似的陷阱里面。又是生物系统、又是挖苦讽刺、又是分子料理,又是唱念做打,整的和邪教一样,chef不值得同情,Omakase同样不值得同情,吃饭还是得要有菜单

38分钟前
  • Tolkien
  • 较差

硬摆造型却完全没能力摆起来,浪费了那么多潜在可以疯狂肆虐的喜剧时刻,但至少没有故作清高姿态

42分钟前
  • qw0aszx
  • 较差

《菜单》——《食神》之域外阴间版,还套用着社会学种种古怪蹊跷的理论。一碗炒饭可以破防,一个汉堡同样可以破防,食之真味,大匠无工。

46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推荐

别让我再看到这种电影了

51分钟前
  • PeƆoyotezone
  • 较差

Great concept, poorly executed.

55分钟前
  • 小や
  • 较差

这是我近期看的第四部关于富人+海岛的影视了,其它三部为《白莲花度假村1》《利刃出鞘2》《悲情3角》。想出这个故事的人在米其林餐厅有过糟糕的体验?费因斯像是纳粹cosplay的大厨,在集中营大搞反人类实验。我在深夜看这片子看饿了,不是因为菜品有多诱人,而是这家餐厅竟然拒绝食客要面包的请求!凭什么!免费面包才是高级餐厅的基石!小尼子的角色,帅气皮囊下愚蠢的样子实在可恨,其他人倒没让我觉得很该死,更多是倒霉......最后,芝士汉堡竟成了逃生的钥匙,可见米国人对本土饮食的自豪已经溢出来了。他们的高热量食物才是纯洁的白月光,法餐那套都是妖艳贱货。问题是吃了这么空洞又可怕的一餐,谁不需要来点comfort food压压惊。就像看了这样空洞又做作的电影,我也确实想吃爆汁的芝士汉堡了🤤

58分钟前
  • Crassula
  • 较差

这次没扑还被打脸的感觉还蛮好的,anya美美哒,就是结尾有一点点俗

1小时前
  • Wall Of Eyes
  • 推荐

两星给安雅

1小时前
  • 😄+💧=😅
  • 较差

过气影星这个角色莫不是在说:每多一个cult厨师,就少一个烂片演员。

1小时前
  • 阿基米德追上龟
  • 还行

新派融合菜不行

1小时前
  • 达斯佛™
  • 还行

这类心理惊悚片anya驾轻就熟 可以说是comfort zone 感觉不如soho区有发挥 p.s.看完竟然有点馋cheeseburger

1小时前
  • MoonBack
  • 推荐

美食版《利刃出鞘2》,内核还是讽刺权贵,不过还是太乱了,想加入元素太多了,例如无限流、素描喜剧等等,整个电影还是挺华丽的,最后一段艺术成分很高。是啊,有时候人的地位高反而不快乐

1小时前
  • fw郑静仁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