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都不是佛喜怒哀乐贪得无厌吃喝嫖赌执迷不悟佛法是佛用的佛法不适用你我的生活但是简单地印佛经 是简单地为了来生能幸福简单地不作恶 是简单地敬畏必然而来因果报应简单地忍受整年磕长头般苦难 是简单地认定能让亲人少些苦难这样简单下去再简单下去脑子没弯儿了手脚有劲儿了山顶慢慢低于脚面了未来就在眼前了你我竟然像山 云 湖水和星空一样一直在老去一直在变化一直没问题再简单下去再这样下去你我都是佛了上面是片尾旁白的摘抄,关于简单、佛与生活的。
配合片中常出现的背景音乐——吉田潔的《いのちの祭》,看、写、品,慢慢的感觉很是惬意。
纪录片,贵在真实,看看不同人的生活、听听对人生以及一些事的看法,在当下竟然也能感受到难得的慢。
片里印象深的场景是精心制作了很久的坛城,短短时间内被毁掉。
有人说是对应"无常、幻化、不执着、空性"的佛法本质;有人说“世间繁华,不过是一掬细沙”;有人说是在告诫世人“辛苦地拿起、轻松地放下”。
我的想法倒是很简单。
坛城的毁灭是开始,之前精心建立坛城都是开始前的准备阶段。
坛城再美,也是一堆细砂,终究随风入溪,沉淀水底。
<图片1>
坛城的毁灭
作为风景片和西藏简介,此片值得一看:画面、色彩、构图无可挑剔的。
导演通过采访不同身份的城市人对西藏的感受和纯朴藏民的世界观、信仰,来展开对西藏各方各面的描述。
但在感动之余,深度不足。
一,由于内容过于杂糅使好几段故事没能好好展开。
就拿辨经来说,镜头在全景和细节之间不断切换配合着激烈的背景配乐,试图用一两分钟内传达出辨经的气氛。
可对于大部分不了解密宗的观众来说,根本无法通过仅看僧人的对话、表情就体会到他们对真理的追求其实是来自于不断地思辨,而非固执的迷信。
二,第一个问题同时引出了第二个问题:矫情。
导演在片中运用了大量急凑的镜头、艳丽的色彩冲撞来刺激感官,让观众无暇思考。
于是,西藏的纯朴就在过度使用的小清新大光圈中;在气势恢弘的长曝唯美风景画中,被王家卫似的经典镜头给晃得所剩无几。
再加上几次过长的、不合时宜的硬广告,我被彻底拉回了现实世界。
三,说服力不足。
采访的每一位执着守护信仰的藏民几乎都提到了“为了一个更好的来生”。
这种不提因果法则、不问佛教真义的反复强调动机真的好吗?
但凡一个有自我思辨能力的人又无从接触佛教的人都会以为这是盲目的迷信吧。
只能让人心生抵触。
结尾的配词说的好,“藏人们因离开复杂的社会、过着最简单的生活,就成了佛”。
因此我们更该懂得“多就是少,少就是多”。
虽然本片的每一秒钟都代表了导演的心血,但能够真正掀开五蕴、放弃形式、忠于简单、唤起观众内心净土的,恐怕才好称为伟大的作品吧。
你我都不是佛,喜怒哀樂,貪得無厭,吃喝嫖賭,執迷不悟,佛法是佛用的,佛法不適用你我的生活,但是簡單的印佛經是簡單地為了來生能幸福,簡單的不做惡,是簡單地敬畏必然而來因果報應,簡單忍受整年磕長頭般苦難,是簡單的認定能讓親人少些苦難,這樣簡單下去,在簡單下去,腦子沒彎了,手腳有勁了,身子慢慢低於腳面了,未來就在眼前了,你我竟然像山雲湖水星空一樣一直在老去,一直在變化,一直沒問題,在簡單下去,再這樣下去,你我都是佛了。
依稀记得第一次产生进藏的想法是源于看了《藏地密码》,而后又看了《走吧,张小砚》。
于是乎给自己定了一个像目标一样的东西,就是有生之年一定要进藏。
以前也跟好多网上被抨击的人有同样的想法,认为西藏是个圣地,进藏了就能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从而改变了生活,从此以后过上幸福的生活。
现在明白了,那不过是把改变自己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寄托在了一件事情上而已,这和希望买一张彩票就中500万,然后过上美好生活是一样的。
希望是有,只是概率太低了。
片中最让我羡慕的是程尧有那么好的爷爷、奶奶。
以及他爷爷、奶奶之间的爱。
奶奶本来是不喜欢高原,也不愿意进的,奶奶进的原因只是因为爷爷要进,所以她要照顾他就也进了。
片中采访了守天葬的、刻藏文的,守藏王墓的,他们的回答都是今生这样,是为了希望来世过的好或有个好生活。
这不禁让我想问,他们心目中的好生活是什么样的,可惜看到最后都没有问。
也许,来世他们依然会这样,希望来来世世过的好,依然选择这样的生活。
在我看来,这和我把过上好生活寄托在进藏改变,寻找到自己一样,也好比一个少女每天把自己打扮的美丽动人期望遇到一个高富帅来拯救自己,从而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一样、也像一个希望靠买了彩票中500万来改变生活的人一样。
只不过他们的高富帅、彩票换成了心中的佛。
对于入世和出世,我一直认为只有入世以后才能更好的出世。
当然生活是自己的、只要自己过的安心、幸福就行。
对于他们而言,每天那样或许是最好的生活。
我只希望在他们的有生之年,佛能照顾他们一下,让他们过上好一点的生活。
终于在片子发出来一周的时候,看完了《进藏》。
工作关系,早早就知道MINI们发了5支车队进藏,朋友圈里每天也有成员发布当天的进程。
看着平日光鲜的MINI一个个灰头土脸的,还想着“这小家伙真能进藏区啊”。
几个月后,这支《进藏》纪录片出现了。
MINI们在片中,也确实开进了西藏。
有朋友做地质,常年在藏区呆着,对那里的路、人、山都比一般的自驾者了解太多。
我让他看这个片子,他说:羡慕啊。
陆巡最好使,别的SUV都有点不靠谱。
但COUNTRYMAN、PACEMAN之外,普通的MINI们也都做到了。
还有这十个人,以及身后的拍摄团队。
关于进藏,只言片语的印象已经太多。
从骑车圈里每年络绎不绝的进藏讨论,到各种转经、玛尼堆、经幡的影子。
去年在青海湖畔,深夜在寺院里看星星,屋里是僧人的油灯。
以及,现在还挂在车把上,随我一路环台的金刚结。
对藏区的印象不是太好。
除了天高地远,阳光和星空,也有冰冷的青稞酒、不低的物价和坐地收钱。
所以,当有人问起,是不是也有一天会骑车进藏,我说:不会。
那是人家的生活,与你无干。
你打搅了人家,人家要你补偿,那也是活该。
两种世界观下的生活,终究太远。
这片子一开声,就觉得熟悉。
这个旁白,不是杨晨么?
上个月刚去看了《情爱长安》,那个清澈如故的声音,又出现在了这里。
杨晨是西北人,对这种感觉的把握,是天生的。
伴随着老杨的节奏,藏区一点一点展现在眼前。
朋友说天葬台一般人不能去看,但在这部纪录片里,天葬台第一次展现在眼前。
以及印经、坛城、雕刻玛尼石……藏区,从童话转为真实,真实得如同那些老人脸上的沟壑,和磕长头者的脚步。
这是一个不同的地方,很多人想去,很多人去了又去。
祖祖辈辈,轮回往复。
其实把这种生活映照到东部大陆,就如同东北密林的猎户,黄土高原的农民,东海之滨的渔人,都是一样的。
藏民离不开的是信仰,轮回本没什么不同。
世界变了,这里没变。
外面的世界让人觉得无所适从,于是一片安静的土地就可以停下喘息。
当然,这里也不是没变,只是在外人看来,他们仍然不同。
你想去了解,就去看看。
别提什么净化心灵,逃离都市,你逃不掉。
回来了,该干嘛,干嘛去。
知道这部片子首先是通过和菜头的一篇文章,当时看完文章并没有很在意,后来一天晚上发现<一个>里面的翻页广告也是这部纪录片的推广——《进藏》片子的名字已经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这是一部记录进入西藏沿途所见的电影。
片子里5组人开着不同款的Mini分别从新藏线,青藏线,川藏线,滇藏线一路向西。
导演程工,《舌尖上的中国》的程工,摄影曹郁,《可可西里》的曹郁。
本片以大量的高速交叉剪接,人物面部的微距拍摄,绝美的星空延时摄影以及结尾处的直升机航给观影者视觉上的冲击和震撼确实达到了国产片全新的高度。
后期剪辑也是惜时如金,40T的素材最终浓缩到90分钟,除了人物的独白,单个镜头几乎不会停留超过5秒。
无论是煽情,启示,教诲还是精神引导都是点到为止而又隽永有余味。
片中有独守藏王墓40年的僧人,78岁高龄仍日月不辍的把经文刻进石头的老人,闭关30年除了念经不说一句话的兄弟俩,德格印经院虔诚的扫地僧,还有一路磕长头去往拉萨的信徒。
一路磕头的藏民们三步一拜,无论地面是铺满尖石还是充满泥泞都丝毫没有犹豫地扑下去,渴了就喝从山上流下来的溪水,他们说这样已经走了3一个月,接下来估计还有走6个月。
看完这些我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让他们能有这样的力量和坚持,不过他们口中自有答案——为了修一个好的来世。
然后我又想,这是因为他们觉得今生不够好吗,这样充满热情和信心的一生还缺少些什么呢?
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们,拥有足够的物质条件以后才有追求精神的基础,但对于这群藏民来说,似乎只需要后者就足够支撑起这一生。
生活在城市的我们物欲熏心,急功近利,见钱眼开,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我们也说不清楚,得到了这一个还会想要下一个,只有平衡点,却没有终点。
片中讲了一段关于天葬的故事,最后说了这样一句话:秃鹫把人带走了,至于去了哪,佛不知道,而逝者清清楚楚。
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答案,但是却不符合我们的公式。
片中还向大家抛出了这样一个疑问,说为什么进藏一路上艰难困苦,山穷水恶,路途险阻却还有那么多没去过西藏和去过西藏人一而再再而三的想要进藏。
和菜头在文章里说你在五环路内、珠江边、东方明珠塔下找不到的东西,也绝对不会出现在珠穆朗玛。
这话说的急了,也差不了太多。
西藏不是灵丹妙药,西藏也仅仅是一碗鸡汤而已,我们的这份执着并不能净化我们心灵,洗涤我们的身体,正如同片尾的总结的一样,“你我都不是佛,喜怒哀乐,贪得无厌,吃喝嫖赌,执迷不悟。
佛法是佛用的,佛法不适用你我的生活。
”但也唯有这份执着我们才能知道我们自己到底有多自由,是否真的有那么多阻挡,那么多牵绊,那么多放不下。
大概这才是旅行的意义。
最后说两句植入广告的问题。
植入广告碍你们什么事儿了?
非揪着这个不放?
有几个摆明了打广告的片子还能拍出这样的水平?
我并觉得片子中的广告拉低了整体的气质,而是一味拿这个说事儿的人反而暴露了自己的智商
背景音乐实在是让人出戏。
广告植入让人不舒服。
那一家子一自白我就想快进(除了爷爷说徒步走川藏)。
但是关于西藏的部分拍的没话说,拍那个印经院保洁员实在是太get我泪点了,就西藏部分而言,拍得相当好。
最后总结语真的有够高贵冷艳的,信仰有的时候简单有的时候也是不简单的,既然要评价就要做足功课摆明态度。
所以,四星給西藏的各个点,一星尤給保洁员。
善良的人们你们一定会有福报的!
1923年3月,当被《纽约时报》记者问及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意义的时候,英国教师、著名登山家乔治. 马洛里回答:“因为山在那里。
”(Because it’s there.)一年后的6月8日或9日,还差10天就要庆祝自己38岁生日的马洛里,同他的攀登搭档安德鲁. 欧文向着世界之巅发起了冲锋。
留守大本营的同伴从望远镜筒里依稀瞥到他们翻越“第一阶梯”的身影,随后山神合拢云雾的面纱,接纳了他们。
从此两人不复出现在世人的视野里;近30年后,新西兰人埃德蒙. 希拉里和夏尔巴人向导丹增. 诺盖成为了世界上首度登顶珠峰并成功返回的两人;20世纪的最后一年,当珠峰南坡路线变得犹如天朝高速公路一般拥堵时,马洛里的遗体终于在珠穆朗玛北坡被发现:他倒在了距离这个星球最高点687米的地方,孤独了75年。
75年前他是否成功登顶,永远不会有人知道。
欧文至今下落不明;他们都留在了那里,但是他们未曾被人忘记,就像海明威笔下那只长眠于乞力马扎罗山顶上骄傲的豹子。
我们都是。
所以别问我为什么要去。
去了,你才会知道;去了,你就会知道。
西藏离天最近的地方,聚焦了所有人的目光。
高原酷烈的自然条件、广阔旖旎的壮烈风光、加上独特的宗教、别样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我们这群沥青丛林的住客眼中时刻散发出别样的诱惑。
故事中的10个人,或是追寻着青春的印记,或是朝着梦中的圣地,或是为了摆脱人海的喧嚣,抱着不同的目的,跳上8台小车,分5路朝着西方那片佛国奔去。
玛尼堆,印经院,磕长头的信徒……越往西,藏地的神秘越发浓烈,都市的喧哗越发的缥缈。
工作是为了生活,可是生活不是为了工作,只有走在进藏的路上,沐浴着无遮无挡的阳光、呼吸着清冽的空气的时候,备受都市的刻板作息、拥堵、限号、雾霾……所有这一切现代文明带给我们的馈赠拖累的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放松和解脱。
夜里,尤其在夜里,这个世界仅仅闪烁在大灯普照的方寸范围之内,周遭的黑暗仿佛吞天噬地无穷无尽。
此时唯有你所驾驭的这部机器才是你唯一依仗的伴侣,轰鸣的马达才是平复心率的伴奏,飞转的四轮才是自己双脚的延伸。
我们享受着现代文明和机械工业高度发达带来的成果,轻易把自己的足迹远播到自己的父辈们不曾想象过的地方,渴望去见识那些梦里的人和事,去印证或是修饰着自己对于未知的想象,去……生活在别处。
而关闭发动机打开车门,离开这部机器步入外界凛冽的黑夜,你的身家、地位、容颜……一切让你在文明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本钱,在这平均海拔超过4000m的荒原之上不名一文。
一次小小的事故,一次意想不到的抛锚,一场夜里的风雪,甚至一场可轻可重的高反、一个不合时宜的瞌睡,都能让你永远留在这里。
只有当一切的外在都被剥离,人们才能真正意识到就在不远的过去自己的先人们面对自然伟力的无力和苦逼,反过来感恩那台忠诚而沉默的钢铁伙伴,还有那个一开始还吵着嚷着想要逃离的俗世凡尘。
阵阵人骨号在告诉人们,外人眼中最为神秘甚至恐怖的天葬开始了。
伴随着吉田洁《祭》中的配乐,肉体在兀鹫的饕餮中消亡,灵魂乘着猛禽的翅膀飞升天堂。
一同解脱的,是逝者的理想、生者的希望,如同风中飘散的风马,魂兮梦兮,回归天地。
这不正像坛城(Mandala)一般么?
世间纷扰,如梦似幻;诸色斑斓,刹那芳华。
彼岸回首,一掬细沙。
我特别欣赏片中藏香师仁清德哲的一句话,“报应是一定会有的”。
心中有敬畏,行事才不会没底限。
你要说宗教是自我催眠么?
那就算是好了。
信仰本是道德的来处。
人,相较于动物,最为高大上的地方在于对基本生理需求之外欲望的追逐。
这种对打破规则后恣意释放的渴望,驱使着我们在童年向往着齐天大圣,长大后又时常去做一些自己都不能解释的事情、爱上一些看似不靠谱的人、到那些做梦都没想去的地方。
走过这一切之后,心灵和躯壳才会回到出发的地方。
某些东西,正是在这种追逐中定格,让时光的流沙无力遮挡,永恒闪耀着梦想的光芒。
好了,现在我们怀揣着梦想,也有了MINI。
那,为什么不呢?
1923年3月,当被《纽约时报》记者问及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意义的时候,英国教师、著名登山家乔治. 马洛里回答:“因为山在那里。
”(Because it’s there.)一年后的6月8日或9日,还差10天就要庆祝自己38岁生日的马洛里,同他的攀登搭档安德鲁. 欧文向着世界之巅发起了冲锋。
留守大本营的同伴从望远镜筒里依稀瞥到他们翻越“第一阶梯”的身影,随后山神合拢云雾的面纱,接纳了他们。
从此两人不复出现在世人的视野里;近30年后,新西兰人埃德蒙. 希拉里和夏尔巴人向导丹增. 诺盖成为了世界上首度登顶珠峰并成功返回的两人;20世纪的最后一年,当珠峰南坡路线变得犹如天朝高速公路一般拥堵时,马洛里的遗体终于在珠穆朗玛北坡被发现:他倒在了距离这个星球最高点687米的地方,孤独了75年。
75年前他是否成功登顶,永远不会有人知道。
欧文至今下落不明;他们都留在了那里,但是他们未曾被人忘记,就像海明威笔下那只长眠于乞力马扎罗山顶上骄傲的豹子。
我们都是。
所以别问我为什么要去。
去了,你才会知道;去了,你就会知道。
西藏离天最近的地方,聚焦了所有人的目光。
高原酷烈的自然条件、广阔旖旎的壮烈风光、加上独特的宗教、别样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我们这群沥青丛林的住客眼中时刻散发出别样的诱惑。
故事中的10个人,或是追寻着青春的印记,或是朝着梦中的圣地,或是为了摆脱人海的喧嚣,抱着不同的目的,跳上8台小车,分5路朝着西方那片佛国奔去。
玛尼堆,印经院,磕长头的信徒……越往西,藏地的神秘越发浓烈,都市的喧哗越发的缥缈。
工作是为了生活,可是生活不是为了工作,只有走在进藏的路上,沐浴着无遮无挡的阳光、呼吸着清冽的空气的时候,备受都市的刻板作息、拥堵、限号、雾霾……所有这一切现代文明带给我们的馈赠拖累的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放松和解脱。
夜里,尤其在夜里,这个世界仅仅闪烁在大灯普照的方寸范围之内,周遭的黑暗仿佛吞天噬地无穷无尽。
此时唯有你所驾驭的这部机器才是你唯一依仗的伴侣,轰鸣的马达才是平复心率的伴奏,飞转的四轮才是自己双脚的延伸。
我们享受着现代文明和机械工业高度发达带来的成果,轻易把自己的足迹远播到自己的父辈们不曾想象过的地方,渴望去见识那些梦里的人和事,去印证或是修饰着自己对于未知的想象,去……生活在别处。
而关闭发动机打开车门,离开这部机器步入外界凛冽的黑夜,你的身家、地位、容颜……一切让你在文明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本钱,在这平均海拔超过4000m的荒原之上不名一文。
一次小小的事故,一次意想不到的抛锚,一场夜里的风雪,甚至一场可轻可重的高反、一个不合时宜的瞌睡,都能让你永远留在这里。
只有当一切的外在都被剥离,人们才能真正意识到就在不远的过去自己的先人们面对自然伟力的无力和苦逼,反过来感恩那台忠诚而沉默的钢铁伙伴,还有那个一开始还吵着嚷着想要逃离的俗世凡尘。
阵阵人骨号在告诉人们,外人眼中最为神秘甚至恐怖的天葬开始了。
伴随着吉田洁《祭》中的配乐,肉体在兀鹫的饕餮中消亡,灵魂乘着猛禽的翅膀飞升天堂。
一同解脱的,是逝者的理想、生者的希望,如同风中飘散的风马,魂兮梦兮,回归天地。
这不正像坛城(Mandala)一般么?
世间纷扰,如梦似幻;诸色斑斓,刹那芳华。
彼岸回首,一掬细沙。
我特别欣赏片中藏香师仁清德哲的一句话,“报应是一定会有的”。
心中有敬畏,行事才不会没底限。
你要说宗教是自我催眠么?
那就算是好了。
信仰本是道德的来处。
人,相较于动物,最为高大上的地方在于对基本生理需求之外欲望的追逐。
这种对打破规则后恣意释放的渴望,驱使着我们在童年向往着齐天大圣,长大后又时常去做一些自己都不能解释的事情、爱上一些看似不靠谱的人、到那些做梦都没想去的地方。
走过这一切之后,心灵和躯壳才会回到出发的地方。
某些东西,正是在这种追逐中定格,让时光的流沙无力遮挡,永恒闪耀着梦想的光芒。
好了,现在我们怀揣着梦想,也有了MINI。
那,为什么不呢?
关注这部电影有段时间了,也得知是土豆和mini赞助的。
商业成分是少不了的。
今天抽空把它看完了。
我是纪录片迷,喜欢看各种各样的纪录片,之前看过几部其他关于西藏的纪录片,但都不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
在这个物流横流的社会,电脑屏幕上、电视机上放映着各种热播的偶像剧、爱情剧。
纪录片的影子却很少。
《进藏》和所有的纪录片一样、他的拍摄成本依然很高,拍摄时间也很长。
虽然这部电影的剪辑和配乐都不是很好,但无可非厚它确确实实的向大家传播着西藏的魅力和正能量。
5组人马、10人,其中镜头最多的应该就是新藏线组成员了。
透露着一家三代人的经历和教育。
这也是现代中国缺少信仰正需要传播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向往西藏,去往西藏。
有步行的、有骑行的、也有开车的,但是不管是哪种方式,他们都在用行动表达他们的行动,这是键盘党做不到的。
这是一部关于描叙藏教信仰的纪录片,没有信仰的人,自然是不懂的。
不管它是否带有商业性也好,总之,所有宣传正能量的电影都是好电影,尤其在中国影视界。
与其说人生需要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如说人生就是一次旅行。
关键在于,你是否明白旅行的意义。
之前以为对西藏还了解一些,看的时候发现自己真的了解不多。不得不说那边的环境真的很恶劣,这也是为什么那里的人会很虔诚的信仰宗教,每个人都相信有来世、相信因果报应,然后看的时候一直在想这不是逃避现在吗?如果真的有来世,那么现在算什么?如果来世和现在一样呢?片子中的天祭真的很震撼。
去过一次所以有所感概··
一部mini汽车广告片,导演还夹带私货拍自己爹妈孩子大量镜头与故事
有幸在系里机房试调过原素材。。。无以言表
没待过半年以上的人不要轻易去解读西藏
家庭旅游日记
好广告化阿 - -
你们这些吃喝嫖赌烦心不断忧愁不堪的人,也像人家磕长头扫寺院这么安心,再来吐槽广告片试试。
报应一定会有的,不是可能!
敬畏西藏,仅仅是敬畏。我们不可能让几千年前的文化来影响自己当下的生活。从实际来讲这不可能,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讲也不可能。我们可以从西藏领略到的是大自然的伟大和历史的前进,同时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但藏族人的生活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怂”处处为自己的来生考虑,进而放弃了现实的生活,但是,
MINI广告片,还带了导演个人家庭的私货
我爱西藏的天,西藏的云,西藏瑰丽的风景,这一次,我独独会爱上这些虔诚的朝圣者的灵魂!
假、装
其实算是一部不错的纪录片,尤其欣赏从北京出发走新藏线的祖孙三人,66岁的老爷子一人开车带俩走最艰险的新藏线,一开始还觉得不可思议;过多的介绍和短小的MINI,以及其他各路都只是些编辑记者之流,的确让片子的陈述美了,但进藏人的感受却寥寥,且车队到珠峰片子便终止,让这部片子只能沦为广告片
作为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一直无法认同所谓的“西藏情节”。为片中最后一句话多加一星
看完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部故事性较弱的公路电影纪录片 但拍摄的景色和手法让人惊艳 会有让人马上背上背包朝圣的心 藏区的人们区别与我们的就是我们为了今生今世而努力活着 他们为了来世而活着 整体很棒 值得一看
感谢世界上有个西藏。
听说是冯唐写的独白。对其爱装的认识又深了一层。不理解有很多人看哭的现象,十分不理解。
还是散了点
我一点都不关心进藏的艰难·····还有那8台mini.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原生态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