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不是影视从业人员,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观众,但也能看出来这部电影的牛逼。
过多的赞美已经不需要了,只是想说,是因为前两天看了《烈火英雄》之后,才决定再复习一下这个电影的,然后就感觉到,国产电影的潜力,还真的异常的大。
但有点悲哀的是,我能预告后者的豆瓣评分会和前者相当,甚至超过。
呵呵一笑。
有点遗憾的是,看完电影之后没有能完全理解这次灾难发生的真正原因,虽然电影一开头就通过小女儿的简单对话,大致了解这群人的工作以及防喷器原理,但对于电影中出现的正压试验,负压试验,以及为什么压力不正常等等诸多细节,不甚清楚。
后续还需要查阅相关资料。
影评中的头条也有两个专业人士似乎给出了详细解答,但还是有不懂之处。
本文首发巴塞电影APP,是上周看完媒体场之后写的。
原文可戳电影《深海浩劫》昨天在北京举办了媒体首映场,虽然早就可以猜到电影的主要情节和结局,但还是在观影过程中被震撼到,全程都在屏息凝神,紧盯着银幕上升的烈焰。
作为一个灾难片而言,这无疑是成功的。
《深海浩劫》海报电影取材于真实事件,即六年前震惊世界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
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湾,在名为“深水地平线”的半潜式石油钻井平台上,126名工作人员照常作业。
他们开采的马孔多油井尚未完工,工期拖后,预算超支。
租赁此钻台的英国石油公司和负责油井施工的主管意见不和。
前者无视安全隐患报告,希望工人尽快赶工。
当晚9时45分左右,发生了井喷、爆炸和大火,11人遇难。
钻井平台燃烧36小时后沉没,大量石油泄漏,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件,也造成了区域的生态大灾难。
当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这一灾难所带来的影响不亚于911。
漏油事件后的鸟类事件发生后,全世界为之震惊,而大多数媒体所聚焦的重点在于大量原油泄漏对该区域造成的生态破坏,却只有少数媒体关注到了在本次事故中遇难的11名普通工人。
导演彼得·伯格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才拍摄了这部完全纪实的电影。
导演彼得·伯格在执导过程中,格外强调这部电影要忠于事实。
为此,他逐一拜访了11位死难者的家属。
在倾谈间,他感受到他们失去挚爱悲痛的同时,亦感受到他们要面对的生活苦况。
导演彼得·伯格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说:这很鼓励我,因为与死难者家属见面时,我可以诚实、清楚地告诉他们,我想做的只是如实地把当晚的经过搬上大银幕,让观众了解这些被忽视了的情节。
同样为了力求真实,导演拒绝使用电脑特效技术来布景,反而在一个水库中搭建了1:1的实景——一座大型的石油钻井平台,甚至从真的钻井平台上拆下屏幕、按扭,安装在布景中的控制室内,务求一切做得逼真。
这大概也是该片预算高达1亿美元的主要用处。
1:1的布景导演认为:重建钻井平台不单是让演员和幕后人员能够投入其中,更是想让每个观众都感受到钻井平台艰辛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不过,彼得·伯格也澄清自己并非排斥使用电脑特效。
电影中大量井喷、爆炸、大火的场面 依旧是用特效完成的。
忠于事实必然会在故事情节上做出牺牲。
虽然导演本人认为这一夜间12小时内发生的巨大灾难已经有着足够的戏剧性,但是电影的前半段依旧让人觉得有些无聊,主要人物都像是流水线般地走个过场。
身为主角的马克·沃尔伯格在电影中饰演了一个工程师,却在前半段的剧情中总是处于尴尬的配角位置,只能在后面的救人情节中,才展示了自己的主角光环。
比如在钻井平台和石油公司双方起争执的关键剧情中,他的发言只是起到了抖包袱的作用,反而两位老演员库尔特·拉塞尔和约翰·马尔科维奇针锋相对,演技逼人。
《深海浩劫》剧照除此之外,平铺直敍的剧情编排,一切尽在意料之内。
正如前文所言,这是一部还没看就知道主要情节的电影;而电影中的高潮部分完全依赖特技和画面,反而不是剧情上。
所以说作为一部灾难片,它是成功的;但作为一部试图记录或反思在这一灾难的电影,它依旧有些力不从心。
《深海浩劫》剧照非常明显的是,电影并没有过多着墨于事故发生之后的追责过程、拯救生态的问题,甚至就遇难者的角度而言,也是展示得比较少的。
电影的最后,幸存下来的主角受到遇难者家属的责问,并匆匆离开,然后字幕出现,11位遇难者的姓名和照片一一展示在大银幕上。
11位遇难者照片当然,这一切都与导演最初的想法是一致的,只是单纯地展示了这一灾难的全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无名英雄所做出的牺牲。
因而,电影一方面没有一般好莱坞大片那样的娱乐性,另一方面也没有在主体思想和意识形态上过分的拔高。
《深海浩劫》剧照最后可能有部分观众会对电影中的深海石油钻井平台工作过程稍有疑惑,电影通过主角的女儿非常形象生动地解释了这一点:海底的石油是亿万年前的恐龙被不断挤压形成的,它们就像是一个怪兽,始终在寻找出口。
而石油钻井平台正是给了它们这个出口,并通过各种设备控制住这头怪兽,不让它肆无忌惮地喷涌。
当钻井平台完成施工之后,石油公司才会前来采油和运输。
《深海浩劫》剧照简单来说就像是一罐摇晃过的可乐,在上端插入一个管道,并通过灌入蜂蜜使其暂时密封。
电影的关键就在于这一设备因为质量不合格失效了,而真正喷涌而出的就不是可乐了,而是泥浆、碎石、原油、甲烷以及那头被挤压了上亿年的大怪兽。
一点说明:每个人的视角是不一样的。
从理工科或者职业角度,来看本片,的确是保真度较高的影像,像纪录片,却比纪录片更加刺激;像剧情片,却又多了很多过瘾的细节;但我想说的是,从本身这起灾难事件来说,美国人的视角仅仅停留在灾难的开端,无疑是离伟大还有十万八千里2010年4月20日,一个甲烷气泡从海底冒出,随后演变的蝴蝶效应,导致“深水地平线”石油钻井平台起火爆炸,36小时之后伴随着巨大的声响和炽烈的火焰,沉没在墨西哥湾。
事后统计7人重伤、11人失踪。
电影《深海浩劫》在六年后以逼真的影像还原了这一事件的始末。
对数字敏感的人跳起来说,才死了11个人就能拍灾难片。
言下之意,每年我们的高速公路上和煤矿井下比之惨烈的不可胜数,都可以立刻封道改成片场,串起来拍成连续剧。
有这种世界观的人,他的数学老师功不可没。
韩国电影《隧道》,今年影响力仅次于《釜山行》,全片只死了两个人。
依照以上思路,按死亡人数来归类电影,大概这应该是部喜剧。
当然我们都知道不是。
灾难片中“灾难”二字虽须突出,但比惨这种事情,交给在华府门口卖身葬父的代号9527做就可以了。
生命被掩埋,却让平日里不显的人性于暗处发光,才是灾难片一贯为之的主流价值观。
《深海浩劫》很想做到这一点,可惜未能成功。
同样遗憾的是马克·沃尔伯格等人领衔主演的几个主人公,他们很想阻止这一切灾难的发生,虽然按照《星际穿越》中提到的“墨菲定律”来看,这一切都是迟早的事。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这样的: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电影除了如烈焰地狱般的灾难现场外,剩下就是围绕这个该死的定律,讲了两拨人去做钻探石油这件事,然后其中一方的选择导致了这场人祸。
这一次,美国人毫不犹豫地将这盆脏水泼给了BP为首的英国人。
电影中,美方形象代表马克·沃克伯格,术业有专攻、爱岗敬业、一丝不苟,除了喜欢上班的时候蹭公家的网络和老婆激情视频聊天之外,简直可以称之为劳动模范。
而英国人的形象发言人——BP公司,则被描述成了既官僚又贪婪的灾祸之根。
电影中BP公司负责人的形象,完全是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对于资本家的定义来量身定做的。
“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挺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
”石油行业至于是不是真的有那么高的利润,那不是电影和我们所关心的。
《深海浩劫》唯一想做的就是把屎盆子扣在英国人的头上,将其中的代表人物塑造成利益熏心的模样,而美国人自己则团结友爱地背靠着星条旗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勇敢地活下来。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这场只造成11人殒命的事故,只是灾难的开始。
且不说那些失去顶梁柱的家庭如何捱过伤痛,单论这场新世纪以来最大的一次原油泄漏,让整个墨西哥湾承受了不可磨灭的伤痛,用当时媒体的话说——墨西哥湾沿岸生态环境正在遭遇“灭顶之灾”。
断章取义的粉饰,让《深海浩劫》的格调陡然间降至水平线之下。
更可怕的是,以马克·沃克伯格为首,几位主人公全程打酱油,颇为生硬的同事之情以及有惊无险的绝地逢生,切不要说和海洋灾难史诗《泰坦尼克号》相比,哪怕一部《完美风暴》,人和环境之间命运抗争下令观众飙出的泪,也要比《深海浩劫》多出十加仑。
更重要的是,对后续的环境毁灭置之不顾,单单选取灾难源头中的小人物来歌颂其英勇,这种不能说它错但又总觉得哪里不对的套路,真是让中国人民见识到了主旋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广泛性。
不同的是,美国人在灾难过后选择在好莱坞开机。
而我们比较省钱,我们一般会挑个良辰吉日开会……
灾难发生后,相关领导高度重视,积极部署救灾工作,并第一时间慰
前段时间分享了《火海凌云》,我称它是今年迄今为止最好的灾难片。
不过今天兴起去看了《深海浩劫》,算得上又一部值得看的灾难电影。
《火海凌云》是天灾,人类面对灾难所表现出的行为,观影的感受是感动。
《深海浩劫》是人祸,所以影片中的每一次爆炸,每一次死亡,都是心痛。
虽然个人觉得《深海浩劫》总体不如《火海凌云》,但它为现在社会存在的安全生产问题,都是值得反思的警钟。
而且这样的安全问题是人类生活一直存在的问题,贪婪、利益、指标、目的,所有的求快求胜,都是以草菅人命为代价。
电影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2010年的墨西哥湾钻井平台爆炸所引发的原油泄露事件。
6年后故事被搬上了荧幕,依旧惊心触目。
可能是为更好地还原事件的本身,所以在电影中并没有设定过多的意外情节。
不像一些灾难片会为了加强故事的紧张程度,不断地加入一些灾难中的灾难,或是出乎意料的意外,或是面对死亡中人性的黑暗。
《火海凌云》中没有,它只是一次次强化井喷可能会出现,而每一次深海下压抑的画面,都会让人产生恐惧感。
讽刺的“延工43天”,比“距离竣工43天”更加可笑,当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不顾安全隐患而强硬要求开展施工,也就注定了这场灾难不可避免了。
而基层的员工却欢呼雀跃,他们觉得总算可以开工,总算可以迎接完工,他们幻想着回家打高尔夫,幻想着回家可以去钓鱼,幻想着离开看不到边际的浩瀚海洋。
其实这些幻想并不能怪他们,在没有安全感的深海中,每个人都会想要离开。
只是面对灾难即将到来,对于观影者来说这样的画面会让人痛心。
影片后半段基本都是爆炸、火海的画面,没有司空见惯的灾难片里那种险情中还得墨迹一下,唠叨一下,抒发一下感情的情节。
可能也是这样无尿点的灾难现场,让我对这部电影产生了青睐,因为在前面半小时铺垫,我有一会也快睡着了。
(不怪我,坐我隔壁的一位大哥租了个按摩垫,呼呼地睡了半小时。
我也被催眠了……)可能导演也只是为了还原事件的本身,所以并没有大刀阔斧地去反映现实和批判人性。
整部电影看完,感觉就好像经历了场灾难,知道灾难的起因是人为,却也没有更深入地去思考的时间。
很庆幸电影不再是个人英雄主义,主角麦克也像平凡的人一样存在,他和里面的每个人一样都想着要救人。
最感人的可能是戴尔为了救所有人而牺牲了自己。
而最悲情的是安全员吉米最后在船夹板上点名的场景,当点到的人没有回应,所有在场的人都潸然泪下。
结局有点仓促,但可能说的不多,反而值得人去深思。
最后在接待幸存者的酒店,活着的人和亲人相拥而泣,失去亲人的人,捶胸顿足泣不成声。
这样的画面,可能比灾难现场更加痛心。
作为石油人福利,拿了电影票,一直没时间去看,后来的一天突然想起,查了下还没下架,于是小市民思想作祟,本着不能浪费的思想去看了夜场。
开头是很温馨的一家三口,常年失眠的柒姐居然有了睡意,打开手机回了几条未读消息之后昏昏欲睡。
画面中猪脚可爱的女儿用一罐可乐模拟着石油开采的过程,说实话当时心里是佩服的,作为一个在石油圈混了八年的人,从未想过石油和可乐可以如此相似。
猪脚看着女儿,目光中是藏不住的爱意,如果时光就定格在那瞬间也是很美好的,然而,可乐突然喷涌而出,似乎在暗示着即将发生的一切。
在准备登机的时候,猪脚遇到了两个同样要去往深海地平线的同事,深紫色的领带刺激了猪脚的神经,刨除拍电影要做好铺垫不说,有时候真的会有第六感存在。
于是猪脚在闲聊了几句之后提醒同事摘掉领带,同事虽然不快也照做了,在生命安全面前,有些事总要宁可信其有。
飞往平台的过程也不太顺利呢,途中一只鸟撞了直升机,柒姐的睡意也是在这里减轻了一下下。
好在有惊无险,顺利抵达平台,接下来的一切似乎与平时没什么区别,石油工人们已经开始计划轮完这一班的假期要怎么过。
然后情况有了变化,技术总监(原谅柒姐太困记不住具体名字了,就是那个很有石油精神也深受工人支持的大叔)开始责问为什么要赶走斯伦贝谢的固井人员,可能是太傲娇,可能是太自信,也可能是尽可能的压缩成本,总之就是没有固井,直接赶走了。
这场灾难的大概也是就此开始。
以技术总监为代表的工人们开始要求做负压测试,而本片中一个较为反面的人物(原谅我记不住名字,这里叫BP大叔把)是个诡辩的小老头,即使在众人的压力下坐了负压测试,而且测试结果显示有问题的情况下,BP大叔还是凭借自己的逻辑与口才,力排众议,下令钻进。
听领导的话,有时候已经成为一种思维惯性,领导永远是对的,把领导交代的事做好没毛病,相信这场灾难之后,那些劫后余生的石油工人们会对“领导”一词有全新的理解。
深海地平线上一切如往常一样,此时镜头切换到几千米以下的海底,由于井口压力难以平衡巨大的底层压力,大量原油喷涌而出,而平台上的人们仍存在着侥幸心理,他们更愿意相信负压测试的异常只是个bug。
压力表指针开始抖动,有人说,这个压力可以把汽车切成两半了,而此时仍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技术总监已经去洗澡准备休息,猪脚也开始和妻子视频,猪脚拿出那枚恐龙牙齿的时候似乎看到了女儿接过之后欣喜的样子。
此时的井口,已经有少量原油渗漏出来,经验丰富的钻井小哥意识到情况不妙,用手沾了一些仔细辨别,然后,小哥的手开始颤抖了,以他多年经验来看,这绝对是个不祥之兆。
还没来得及采取行动,油流喷涌而出,不知道是否能将汽车剪成两半,只是一瞬间巨大的油流喷涌,周围的工人都变成了泥人。
来不及多想,钻井小哥飞快地拧上了阀门,一切重归于平静。
而这只是个开始,几分钟之后,巨大的压力冲破了阀门,这次的喷涌更加猛烈。
控制室里也发现了异常,美丽的女技术员试图与陆地取得联系(记忆比较模糊可能顺序错乱,大家见谅),可是很快被旁边的同事阻止,他们仍然相信这是一次可以解决的事故,毕竟,还要赶工期。
一只被油流伤到的海鸟飞进房间,因为受了惊吓四处乱撞,最后终于落在地上奄奄一息。
此时还有许多人并未发现灾难的到来,比如技术总监大叔,比如我们的猪脚。
终于,猪脚的妻子发现了一样,提醒猪脚好像灯光闪了一下。
此时的技术总监,还在洗澡。
猪脚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决定迅速撤离保命,结果还没走出几步就被飞来的铁门砸晕了,技术大叔这边情况也不乐观,还没来得及穿上衣服就受了重伤。
至此,柒姐的睡意走得干干净净,朋友发消息问在干嘛呢,我说看深海浩劫,他问感觉怎么样,只回了他四个字,我想改行,配一个大哭的表情。
回到电影,此时已经有人员开始撤离,但是似乎电影中所有的灾难情节,都是救生船不够用,这场景简直是石油版的铁达尼号。
猪脚醒过来,忍着剧痛把同事送到安全区之后,决定折返回去搭救技术总监,此时技术总监也醒了,因为没穿衣服所以伤得更重,画面太血腥没敢看。
很快人员都相继撤离了,少数工人们不幸牺牲,此时的猪脚和美丽女技术员还困在平台上,救生船已经走远,似乎唯一走向生的路也被切断了。
这时候猪脚提议跳下去,美丽女技术员当场拒绝,宁死不跳,柒姐想大多数女生都会是这个反应吧。
此时猪脚跳下去还是有活下去的机会,但是带着光环的猪脚怎么能自己跑掉,于是猪脚开始对美女技术员做思想工作。
当然,妹子不是随随便便几句话就能动摇的,猪脚最后很无奈的把妹子推了下去,紧跟着自己也跳了海。
最后的结局,猪脚和妹子都获救了,虽然伤亡惨重,多数人还是捡回了性命。
猪脚见到了妻子和女儿,一时百感交集,技术员妹子从此离开了石油圈。
墨西哥湾因为此次事件造成了大量污染,无数生物因此死亡。
随着时间推移,这一切终将回归平静,人们也继续开采着海洋油气资源,只是未来的路上,人们会引以为戒,怀着一份对自然、对未知事物的敬畏,去开采利用这来之不易的资源。
至此,影片结束,深感石油人的不易,尤其是在油价低迷的今天,希望石油行业早日度过寒冬,迎接春天。
本人是海洋石油钻井从业者,有一些现场经验,所以想针对这个电影,做一些简单的背景铺陈,好让更多的人明白里面的各种情节铺设!电影开始的时候,男主和他女儿的对话,很能概括的解释好多人的疑惑……女儿: 我的爸爸在钻井平台工作,他用泵来抽油男主: 不不,我们平台不抽油,我们就是勘探!女儿: 他们勘探,钻井,然后铺设海底管道,lamer crew 过来采油。
(深深的伤了海油工人的心,lamer...)女儿: 恐龙被埋在地下经过几亿年的沉寂,在地层,海水的挤压下,成为了地底的恶魔,他们不停的被蹂躏,这时候,我爸爸他们给他造了个通道,于是恶魔试图冲出来,但是他们准备了BOP (防喷器),然后他们还灌入了泥浆,用来制服妖魔!
讲到这里,其实大家都能对石油在地下的情况以及开采它,有了一点认识了,然后,她把可乐罐罐摇晃了一下,插了个管,摁死了开口,还往里面灌水或是油,她本来是想描述一下,钻井的过程的,结果灌入的水,或者油,密度轻,然后就喷出来了,大概也是侧面生动反映了井喷的样子,跟事故的发生有了惊人的相似,事故就是因为泥浆替换为海水了,所以才喷出来的,首尾有了呼应!
针对一些常见的问题,展开说说!1、为什么钻杆内有那么大的压力?
无论钻杆,还是Kill line(压井管线) 压力表都在钻台面,所以得有流体到达钻台,才会有压力显示的!
从钻井最基础的知识讲述呢,就是,地层越深,地层压力越大,越需要一定密度的泥浆形成静液柱压力来平衡地层压力,井喷就是地层压力大于泥浆的静液柱压力了,然后就喷出来了,最后控制不住就失控了,所以搞钻井的人要对地层压力清楚,然后随着深度增加,不断调节泥浆的比重,来平衡地层压力!
比如下图,就是一个裸眼井眼,看到了吧,井壁就是地层,当然这是个水井,直观的看看,容易明白!
但是一旦井眼有套管,且裸眼井眼已经被水泥塞封固之后,井眼就与地层隔开了,我们就不需要去用泥浆来控制压力平衡地层压力了,就是给地层妖魔上了铁锁了相当于,原理就差不多相当于,刚钻完的井眼是与地层联通的,套管,固井就相当于在井壁糊了一层水泥,再贴上钢铁制的墙砖,只不过井眼是圆形的,所以墙砖就是直接用钢铁管儿就可以了!
这样就把地层封闭了!如下图就是套管了,
好,回到题1,电影里描述的情况呢,就是固井失效了,所以井眼又与地层联通了,但是这个时候钻杆内部已经是海水了,密度小,静液柱压力小,所以控制不住地层压力了,然后地层油气流体就往上顶,沿着drill pipe (钻杆)往上顶,所以钻台面的压力表会感受到压力往上涨!
drill pipe(钻杆)里的泥浆,返流是看不到的,而我们看到的转盘喷出的都是环空的mud泥浆,环空就是钻杆外,套管里的空间,钻杆比套管尺寸小很多的!2、从电影中一闪而过的画面可以看到,kill line和drill pipe是一个类似连通器的结构,电影中也说kill line和drill pipe的压力应该相等,但是为什么不相等?
Kill line 的管线堵塞了,电影里的有显示的,所以钻台kill line 的压力表感受不到地层压力的侵袭,drill pipe是没问题的,它感受到了,所以这个时候,BP的工程师权衡一下,既然有一个没问题,那就说没问题,其实他的初衷就是为了效益,钻井平台一天的租金是很昂贵的,加上别的消耗,甲方BP的日消耗接近小一百万美金一天,所以工程师作为甲方代表,他是想尽快的搞完这个项目,根据电影里的说法,这口井已经滞后43天了,超出预算五千万美元了,甲方代表估计已经铁了心了,他连负压测试都没想做,是平台OIM逼着他做的,心里觉得正压测试没问题,肯定没事儿,对于这个负压的测试,无论结果好坏,他都不想管了,所以一看,Kill line 没问题,更不用理会drill pipe的情况了!
早一天结束就可以早点交差了!3、什么是negative pressure test?
negative pressure test如果正确执行,能否取代cement test?
作为海洋石油钻井的一名搬砖人士,必须得承认,在平台上,甲方代表就是说了算数的,他是甲方,平台方是乙方,地位本身就不平等,所以即使是不合理的,错误的,有时候只要不是太过分的,都是以他们的决定来做的!
所以核心问题还是钱的事儿,如果一个石油公司特别有钱,根本不考虑成本,凡事都按照安全规章制度来走,肯定不会出事儿的!
实际上呢,不可能,越是落后的区域,对安全规章制度的履行就越差,欧美都算是好的了,我们国家刚开始石油勘探的时候,喊得口号可是,与平台共存亡!
想想多可怕!
题3所指就是所谓的,负压测试,就是测试水泥封固质量的,也就是测试套管,以及水泥有没有把地层完全有效的封固住,实现与井眼完全隔离开来。
因为电影描述的作业,他最后是要平台离开这里的,这个井探测的目的已经结束了,所以要把井封好,不出任何问题了,地底的妖怪出不来了,好,平台离开,再搞下一个项目!
负压测试就是如我题一所说,BOP关住钻杆,drill pipe内部置换泥浆为海水,这样子,钻杆里的海水与环空中BOP下面的泥浆平衡,如果没有外力的侵袭,钻杆里面的海水不会飙出来,但是一旦水泥封固失效,地层流体进入井眼,这个时候钻杆里的海水是压不住的,它就会从钻杆里喷出来,最后钻台的压力表感受到,显示压力数值,我们做负压测试就是这个目的,有压力数值增大,说明不正常,我们要从新cement,如果没有压力,好,那就正常,安全,这个井已经安全了,我们可以撤了!
答主所说cement test 我不知道是不是说对cement 正面试压,电影还得再看几遍,才好回答 !
不知道说清楚没有,肯定有不对的地方,各位多批评!
-11.15日补充如下1, 海洋石油的勘探,首先是经过各种分析(地震资料,历史资料等) 觉得这个区块可能存在油气,然后就会雇佣钻井平台去探测,大概打几口探测井,然后通过对地层资料的直接获取,以及有油气显示后的测试作业等等,最后确定,这个区块有没有开采价值,有的话,怎么打生产井才是最合理的,才能最大限度的开采到底层的石油,这个生产井通常会是几十年的开采的,所以一旦决定这个区域有开采价值,详细规划后,重新来打专门的生产井,用于生产!所以问题的关键来了,这个电影里平台正在打得井,就是探测井,探测井最后结束后,不论有没有油,通常情况下,这个井还是要填水泥,埋掉的,以后不会再用了,但是根据资料来看,背景事故里的这口探测井,后续是想要继续用的,最后一开也是下了套管的,可惜固井没固好!2,然后,这个电影里的桥段就是发生在,探井的最后阶段,下完最后一开的套管,然后固井,然后把泥浆替换为海水,最后收拾家当,离开这个井位,去下一个探井的位置,问题就出在,固井结束后,压力测试不合格,却强行被合格了,导致了地底的妖魔跑了出来,事故发生了!就如我之前所说,地层是有压力的,裸露的井眼,我们需要用一定密度的泥浆产生的静液柱压力来平衡,如果说地层压力就是妖魔想要往外冲的冲击力,那么我们用的泥浆静液柱压力就是制服妖魔的第一道大门!一口井深的几千米,浅的也得一两千米多,所以我们不是说一口气就用钻头直接打到底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太长的井眼,它会坍塌的,一坍塌,这个井就废了。
所以通俗的说,比如,打五百米的长度,我们需要下套管,就是铁制的大粗管,当然套管和地层之间是要注水泥的,然后就封固好了,这就是制服地层妖魔的第二道大门! 最后一开,打完了,我们电测,测试,都结束了,我们对这个位置地层各种信息也取到了,下完最后一开的套管,固井结束,我们要走,离开这里,井里的泥浆是油性的,专门配置的油性泥浆,就算不是油性的,也不能进海啊,我们要环保啊,所以要用海水替换,回收!这个时候,出事了,固井没弄好,被妖魔击败啦,然后就喷出来了,结果防喷器BOP还是有问题的,,对就是第三道大门,也坏了 , 妖魔就跑了出来,然后就大爆炸,大火,船毁人亡!我们本来是有很多门的,泥浆替换为海水了,第一道大门失效; 固井没固好,没搞好,二道门也失效,BOP还有问题,三道门BOP也失效,事故就发生了!
3, 看这个电影,我内心是很复杂的,我是在drill floor干出来的,最后电影里,平台头儿,OIM(off shore installation manager)站在救援船的甲板上,问,“Is there anybody From drill site?" 没人吭声,又问一句,还是没有! 事故死了11个人,钻台的人全在里面!
EDS(应急解脱) ,有心的观众会发现,在电影发生事故的开始,有人试图去按这个红色的写着EDS的按钮的,记住,这个可不是ESD (好多设备都会有这个按钮,应急关断),它的功能是在可以关闭防喷器,然后把隔水管与防喷器脱开,平台就可以离开了,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了!
这个按钮,在影片后半部分,频频出现,最后OIM被人扶着,盲眼去按,口里喊着,disconnect it!
11月19日好多人都说,电影里的人安全帽没有帽带,所谓的chin strap,不符合现场规定,是电影的槽点,其实这个猜测是不对的,接触过国外公司的人,都知道,国外好多石油公司对帽带是没有要求的,好多人都说,不是防止安全帽掉落的嘛?
那应该是安全的呀!
其实从反面想,万一遇到危险,帽子挂哪里,人得被勒一下,是有危险的,所以这个东西是个双面刃! 所以有的公司要求,有的公司不要求,不能说是槽点的!21日我觉得中影的翻译有许多不准,我的意思是,对于专业名词的翻译,比如 pull out drill pipe, 他翻译成,抽了几个管子,我们叫 起钻Bridge 他叫船桥,我们都叫中控室或者驾驶台
很拗口也很真实:总能找到一个方法,证明之前证明你错了的那个方法是错的!
人的记性容易断路,认知又总有偏差,只爱相信自己喜欢相信的东西。
所以多看看电影,多少也是有好处的;看完之后回头想想:原来,很多的天灾,其实全是人祸!
故事情节挺简单: BP(英国石油)租了个钻井平台钻石油,由于油压太大等等地质原因,需要用水泥封堵以保证钻探安全。
--已经提示很大的安全隐患了!
BP的主管急着钻探,工期已经拖了43天!
--已经损失了5000万美金,主管急着交差!
钻井平台的主管坚持要求做水泥压力测试,不确定安全就不能钻;做了测试,数据果然异常,一平方英尺的压力有1750多磅!
--果不其然,已经有明确的证据证明有安全问题了!
眼瞅着不能开工了,BP的主管又想了个办法,做反馈管压力测试,谁知道这一侧结果又正常了 !(其实是喷涌的泥浆太多,反馈管被堵住了!
)--总能给自己找到一个满意的理由,而无视其他的风险提示!
--很拗口也很真实:总能找到一个方法,证明之前证明你错了的那个方法是错的!
于是果断开钻,结果可想而知,一切补救措施都是枉然,几十秒的时间都争取不了!
--平台主管向甲方低头;然而在喷涌的“绝对力量”面前,什么主管都是蝼蚁!
然后就是井喷,然后就是把整个钻井平台烧成了巨型火炬!
--一场本可避免的灾祸,就这么降临了!
【是不是有一种莫名熟悉的感觉?
】 126名工作人员,11人失踪(就是烧没了),7人重视,轻伤无数!
这次事故导致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件!
“BP”为了赶进度,省几十万美金,最后付出了208亿美金的罚款!
看起来巨无霸似的的钻井平台,在“绝对力量”面前,完全不堪一击!
电影改编自2010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
忠于事实,所以没有很出彩的个人英雄,也没有力挽狂澜。
马克威尔伯格的主演也不过就是随手帮忙搭救了两三个人。
前半段有点平淡,后半段灾难场面太真实,还真有点看纪录片的感觉!
电影到这里就差不多结束了,然而现实却更加戏剧!
现实中:漏油事件愈演愈烈每天泄露数量约5000桶,是原先估计量的5倍!
封堵、泄压,各种方式接连失败!
舆论压力越来越大!
一个月后,日泄露数量升到2.5万到3万桶!!!!!!
(是原来估计得多少倍?
我有点儿算不过来了!
)奥巴马政府面临处置不力的各种指责。
经历过各种失败之后,2010年7月15日,BP终于宣布成功制止了持续近3个月的漏油!
引用360百科的原文:“美国政府与英国石油公司先后试过火攻法、化学分解、围栏沙坝、人工岛、引流法、人发干草吸附法、虹吸法、灭顶法、"小金钟罩"等等各种方法,均收效甚微或无果而终。
有关方面在网上征求了近7800条来自全世界网民的建议,最奇特的方法还有"核爆法"和制作长宽两英里的蜂窝水泥大盘法等。
在最后成功之前,人们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耐心等待着试验结果,墨西哥湾已在"咳嗽"的海豚只好游走他乡,其他各种海洋动物和鸟类也只能听天由命。
”用围栏围住浮油烧掉https://baike.so.com/doc/3777184-3967687.html灾祸各不相同,诱因却往往相似!
还是那句话:“太阳底下就没有新鲜事儿!
”无论是什么地方的人,也许都面临各自的压力,面对类似的诱惑;然后愚村的心存侥幸,重复制造这各种各样的灾祸!
一方面人们总结经验努力提高安全标准和检验手段;另一方面总有人不以为然,人为小题大做,心存侥幸,再昂贵预防设备也变得一文不值!
电影中,约翰马科维奇演的“BP主管”自豪的说出了BP的市值,只可惜,在自然的“绝对力量”面前,多大的巨无霸都不值一晒!
所有剧照、海报均来自网络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电影通判”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湾深海地平线海上钻井平台突然爆炸起火,11人死亡,数人重伤,海底大面积漏油,幸亏当时来往海岸的穿梭油轮停在岸边,否则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深海地平线美国国家海洋局估计,漏油量约为每天1000桶左右;已造成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生态灾难!
国家海洋局称,这是“和平时期最严重的漏油事故”,此次漏油事件给沿岸渔业、野生动物、旅游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灾难,并为此“感到恐惧”。
深海地平线2016年,根据墨西哥湾漏油事故改编的电影《深海浩劫》上映,影片中对英国BP公司进行了严厉谴责,由于这是租用的钻井平台,为了不耽误采油工作,很多关键部位到了检修期却不停工检修,许多零件还在凑合使用,最终引发这次灾难。
事故起初,试图采用灭顶法、盖帽法堵住海下受损输油管道,但是均告失败。
深海地平线爆炸伊朗由于在深海打减压井技术的独特优势,主动提供帮助,最终国家海洋局采用了伊朗提供的这项技术,以可靠的方式永久性封住海底漏油,可这已经距事故发生过去了整整87天!
深海地平线2010年被墨西哥湾漏油事件,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但是此次事件却成为检验海上漏油浮油清理技术的实验场,相信这也为中国东海巴拿马桑吉油轮爆炸,凝析油海面泄露能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样本。
充气式防线浮油清理:第一时间在海岸沿线设置充气式防线,中间地带采用各种方式清理浮油。
一是喷洒石油分散剂,二是通过可控燃烧,三是微生物降解,四是撇油以及直接收集方式,即使这样,在墨西哥湾漏油事故中,清理的泄漏原油只约占总漏油量的75%,余下的25%以浮油、油球的方式继续存在,并随海浪冲到墨西哥湾沿岸,有些沉积在海床,等待在大自然的降解,而这个过程大约是500多年。
可控燃烧奥巴马在墨西哥湾漏洞57天发表电视讲话,除了施压英国石油公司(BP)为此次事故承担全部费用,更重要的是反思了美国过度依赖和过度消耗的石油政策,主张大力学习中国的新能源发展战略,并称这将是现在和将来美国必须要做的事情。
特此声明:此文章为微信公众号“电影通判”作品。
以前看完电影总要品头论足一番,这次看完不知道说什么。
很震撼。
有个细节印象比较深刻,片头镜头扫过户外工作的员工,有个人比出了打高尔夫的姿势,后来在片尾遇难人员照片中看到了原型,照片中的男人正教他的小孩打高尔夫。
其实我更希望这部电影能够给人们警醒,而不是单纯的看特效视觉效果。
我期待有原油泄漏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场景,有海岸上漂着死鱼死鸟的场景
当然了,视觉效果真的相当好,那个平台是真真切切按照烧毁的深海地平线搭起来的,可见导演用心。
主旋律有主旋律的拍法,美国主旋律有美国主旋律的拍法。
但归根结底,美国主旋律也是主旋律。
《深海浩劫》是今年下半年短短几个月里的两部彼得·伯格执导电影之一,也是2013年以来又一部彼得·博格/马克·沃尔伯格主旋律——《孤独的幸存者》《深海浩劫》、即将开画的《爱国者之日》以及未来的诸多筹备ing,这个最佳拍档的组合形式很可能会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继续保持下去。
如果描绘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的《爱国者之日》能有《深海浩劫》一样靠谱,我们很可能会在年末颁奖季见到几个Berg上台拿奖。
这么高质高量的组合表现,至于是两个Berg中的哪一个能拿奖,倒不是那么要紧了。
聚焦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漏油事件,彼得·博格在《深海浩劫》中终于找回了灾难片大导的昔日风采,在提供震撼的视觉冲击的同时,构建出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角色,并在这些角色之间以情感为基底建立有力的联系。
约翰·马尔科维奇,马克·沃尔伯格,库尔特·拉塞尔,吉娜·罗德里格斯和凯特·哈德森的表演诚然参差不齐,但是在紧凑的剪辑下,演技上的不足并没有显得格格不入。
综上所述,我们依然能在《深海浩劫》中得到很好的视觉刺激和感染力充沛的各色人物。
在这部电影中,彼得·伯格始终将视觉体验作为最终目标,虽然前半部分的铺垫有些乏味和套路,后半部分的大场面又稍嫌密集。
但和彼得·伯格的上一部电影《孤独的幸存者》类似,这种伪纪录式电影和《萨利机长》这种传统的人物传记在叙事方法上有着显著差别,以着力刻画人物群像的目的,去着力构成那些牵扯进事故的各个家庭——家庭观念是整个美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小成本电影来说,得家庭者得天下,是一句非常值得斟酌的创作指南。
然而在这一指引下,《深海浩劫》的创作实际上出现了严重的避重就轻,将整个集团规模的逐利和轻视风险转为了个人滥用职权,并且以个人英雄主义的角度消弭了其批判态度,仅停止在美国精神的再一次展现上。
毕竟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不是天灾,而是彻彻底底的人祸。
如果连人祸都是打折的话,整部电影的立足点就很值得商榷了。
无论如何,《深海浩劫》是一部检验观众对美国主流价值观认同度的主旋律电影。
马克·沃尔伯格是一个,很接地气,的演员——这个地气自然是美国地气。
《深海浩劫》中的马克·沃尔伯格无疑是一个典型的美式个人英雄,兼具智慧、力量和冷静,是天生的领导者。
片中与其搭档的库尔特·拉塞尔和约翰·马尔科维奇表现也在意料之中,除了凯特·哈德森显得有些鸡肋——毕竟美国甜妞不可能仅靠甜去甜一辈子。
但简言之,主要演员们基本上很好地捕捉和还原了美国南方民众的那种精气神——即使在大部分时间里,他们都在充当人肉背景或者躲避钻井台的惊天大火。
说到火焰,《深海浩劫》的CGI视觉效果着实出众。
精心制作的场景涉及到整个钻井平台日常运转的各个方面,从开采石油到泥浆流动再到板块破裂——听起来很无聊,但却提供了足够的代入感,足以引起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
而大量的爆炸场面令人冷汗直冒,细节更是鲜血淋淋。
但《深海浩劫》最大的问题在于其过于套路的情节设计。
既然是真实事件,故事的结局必然是缺少悬念的,只能在情节上下猛料。
然而,过于戏剧化的剧情令人感到疲倦,不停呼唤美利坚人民心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不值得鼓励。
情节在某些时刻显得太假——用国旗灭火实在是令人无比惆怅。
从某个角度来看,这种在创作上的保守是在变相地掩盖事实真相,利用交响乐和特写镜头交织的老掉牙的英雄时刻来传递好莱坞的流水线情感表达,将整个事件的重心从监查和处置失当转移成了人与自然的勇敢斗争,而将漏油事故对整个墨西哥湾生态造成的巨大影响一笔带过。
作为一部商业化的主旋律电影来说,这种处置方法没有什么。
但终归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深海浩劫》是那种秋季档最常见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电影——和《萨利机长》相同,题材保险精神积极向上,四平八稳没什么太大毛病,也没什么太大意思。
但合理地说,这种不带有任何创作者主观态度的流水线主旋律电影的质量和市场表现才是更考验电影工业发达与否的硬性指标。
《深海浩劫》能提供情感刺激,有到位的CGI水准,即便面临故事的可预见性和过度戏剧化,但也从来没有达到令人反感的地步。
诚然,《深海浩劫》将主观失职轻描淡写,重心挪在了人物求生上,但这种选择作为商业电影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只要能充分发挥视效的能力,能令观众关心大银幕上角色的安危,只要有着合格的表演和成熟的故事,这就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即便可能是最套路的电影之一。
但套路本身是没有罪过的,有问题的从来都是使用套路的人罢了。
典型的灾难题材类型片,但贵在不滥情不升华不概括中心思想,石油工人该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一五一十心平气和把故事说清楚已属难能可贵。特效好牛逼,特效好牛逼,特效好牛逼!#声效摄影基本无可挑剔#,遗憾的是#天朝估计在可预见的将来都不会有这种电影#
真不如拍个纪录片,省钱又环保。
Boring
如果你在前面一个小时没有睡着,那么恭喜你,后面的40分钟应该就更好坚持不睡着了。
极其无聊,建议不要看或快进看
和冲天而起的石油井喷形成对比的是影片放中带收、稳重内敛和拒绝过度煽情的情绪掌控,剧本扎实台词编写得既富有生活气息符合人物性格,又话中有话寓意深刻。很棒的一点是影片没有陷入道德站队的局限,不过多地展现BP公司的失职对钻井工人造成的惨痛损失,更多的是生命个体之间无差别的互助和营救。
三星半 镜头拍的还行 高潮有些无聊
我把自己代入了所以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在死亡面前,你懦弱,你愚钝,你自私,你凶恶,你疯狂,或者反之你勇敢镇静善良伟大—你是个英雄,你成为什么样子都是正常的合理的。愿被人类灾难所毁灭、伤害的大自然,那些无辜的动物能够顽强地生存下去。愿肮脏的我们人类经历磨难弥补过错后赶紧灭绝。
我辞职的原因之一
第一这不是深海,破译名把我骗进来。。第二虽然是灾难片、大制作也很难掩盖电影的平庸。接连不断的场面戏+稍微控制下高潮低谷的剧情节奏也可以很有意思,前一个小时超过一半的时间都在“铺垫”专业术语,看得人昏昏欲睡。第三如果要着眼真实事件,应当着力展现悲剧发生的根源,但电影没能很好做到。以及我还以为能有个正常女角色结果最后又回归崩溃stereotype实属没必要。over。
虽然是人祸片,但是我对烧烧烧有莫名的快感感觉好爽快……Dylan全程脏兮兮~
人为的事故灾难,造成了这么多人和海洋生物的死亡,对海洋不可逆转破坏。搞不懂造成这样的那几位公司人员不用负责任,坐牢也不用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钻井石油工人。日本电影总是说,你可以从零做起,你会做得很好。米国电影总是说,你以为你做得很好了,但总要出一次灾难,收获血的教训。
不喜欢马克沃博
作为商业灾难片,题材不够讨喜(惊险刺激)就算了,前面的剧情铺垫又略显乏闷,以至于我不禁期待特效灾难场面快点到来,然而却在四十来分钟的等待中看到发困,虽然后面的灾难场面做得不错,却已无法增添太多对影片的好感。P.S.:影片的声音制作没问题的话,那真的就是影院的音响效果有毛病。三星半。
这次事故很大原因是脑残的甲方,为了省成本赶进度,不做该有的测试,怀有侥幸心理。安全隐患一旦成真,出事故的几率就是百分百。安全第一是我们时时刻刻永远要铭记在心的!PS:平台上那些火焰的特效真的好逼真啊!
这种事件本身很不适合改编电影,一个简单直白的突发事件,无有效前史、无转折、无延续性、无突出人物,因此前因后果只能顺着讲完,最后用爆炸炫下特效就算高潮了。应该也是美化粉饰了某些事和人的。可怜了墨西哥湾,希望地球的自愈速度能够超越人类糟蹋它的速度吧
啰嗦
冗长乏味的前戏啊,反复强调解释的那些都是观众不care的东西,如果不是在电影院看,我一定坚持不下来……关键是灾难场面也特么那么单调,全片拍得一点想象力都没有。
第一次被主旋律的故事震撼和感动得无以言表 在没有好剧本的年代里用特效和还原史实堆成的好电影 重点是 一定要用IMAX打开🤗 还有 国内这片名翻译得太烂了好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