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后我是有点久久想大哭的冲动,因为实在太感人!
这部电影我没有一口气看完,因为原以为剧情有点无聊,但当我越看到后面就越发感动得不可收拾,充分感叹制片人的别具匠心。
可能好电影总是这样迂回曲折,最后总让人回味无穷。
电影里的厄根从一个有钱人到得了不治之症即将死去一无所有,实在需要让人反思。
现在的人一心忙着赚钱赚钱。
完全忽略了自己的初衷,忽略了钱的意义。
其实,就像厄根在晚会上发言说的:“最重要的还是珍惜身边所拥有的,好好去生活才是根本!
”也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生命只剩下屈指可数的时日,我们还会去和别人做无谓的比较和竞争吗?
我想我们都会想多呼吸几口空气,多陪陪家人朋友,多看看这颗美丽的星球几眼吧。
所以把生命当做为时不久来活着,真的很必要,因为这样就不会错过很多重要的东西,而去在乎很多不重要的东西。
电影里面还着重写实了一些印度条件恶劣的画面,让人触目惊心!
我们还有什么好抱怨的,有和平,吃饱穿暖,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条件却是千千万万印度儿童梦寐以求的。
珍惜上天的恩惠吧,好好生活,记住微笑。
电影里面还有一幕是背叛爱情的画面。
就是当安娜发现自己的新丈夫和别人上床的那一幕,让我愤怒得破口大骂起来。
过后想起来自己好像是反应过了,因为我很讨厌花心的男人,可是花心确实男人的死穴,或许我应该调整下自己,重新审视爱情。
总的来说,爱情充满了绝对的不确定性。
电影是以印度为开场镜头,娓娓道来,剧情波荡起伏,让人落泪,让人反省,让人敬佩。
同时,充分让人佩服生活的戏剧性和戏谑性。
无聊时摆弄着一本《看电影》的杂志,把书摊开时瞥见了这么一部电影。
在一个更加无聊的夜晚,带着鄙夷的眼光有一眼没已眼的把它看完。
之后的日子,我的脑海始终萦绕着一个男人的形象,却总是想不起来。
我就这么又浑浑噩噩的度过了我的2007。
今天在街边看着一排婚车从我面前驶过,一刹那,我似乎什么都记起来了,原来我惦念的是电影里那个善良的雅各•彼得森。
突然间我怀念起高三补习的日子,虽然单调,却最是难忘。
还记得吗,高三的时候,我们都把书竖着一本一本立在桌面上,好高好高。
现在那些书都已经不见了。
今天大早,我趁着公司放假时间给自己的房间做个大清扫,收拾衣柜时翻出遗失了多年的学生证,我痴痴的望在自己在2004年4月18日写在学生证上的话“就像这所大学,徜徉着也终有我走出的一天。
”而现在我已经脱去了稚嫩的学生装,还每天都对着镜子为自己打领结。
书里形容这种感觉叫做: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朋友形容这种感觉叫做:时过境迁,物似人非也不知我是哪跟筋搭错了,竟然也想这么形容一句:为何秋叶落尽才懂得什么叫做凄凉,为何人去楼空才明白什么叫做孤独。
还未离开,便已想念。
想念我们所有过去的,现在的,还有将来的。
此时此刻,我想不起该用什么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了,如果可以,我选择沉默,安静欣赏。
针对很真实的故事结构,整个影片用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看的时候,感觉不像平时看电影的感觉,而是在窥探一个家庭的事件。
每个人物在面对事情的反应通过各种细节的特写,感觉就是身在其中,在观察每个人。
Jorgen在做了看似伟大的事情背后,也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恐慌“我不想死”的呐喊,是最最人性的呼喊。
如果给“觉悟”加个形容词的话我选择“窒息的”,如果也给“绝望”加个形容词的话我也选择用“窒息的”.米兰昆德拉说:一个女人应该能承受一个男人的重量.我想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窒息的压力下,很真实很现实.有段时间我一天里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地铁里度过.我在地铁里吃叉烧,喝奶茶.满心期待自己的这段生活能和电影<开往春天的地铁>中的某段情节重叠.日子久了才明白我这么做有多愚蠢.带着这种觉悟还坚持继续在地铁里过了半个月,后来我把这种"窒息的觉悟"叫做"不甘".现在想起那段日子,觉得自己无非是想体验一段安静,一种深埋地下的安静,我们在地铁口买票,然后在地下穿梭往来,又在另一个地铁口出现,唐突的冒出来,陌生的冒出来,重生般冒出来.越堕落越快乐,越寂寞越冷漠.他们说我是绝望了,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我整夜整夜的失眠,选择一个礼拜刮一次胡须,每隔七天我对着镜子那个满脸秽物的动物说:喂,你认识一个叫iFromoso的人吗?
他最近脑子浸水了,你能不能帮帮他?
当我刮完胡须,我又对着镜子那个曾经满脸秽物的动物说:我顾不了他了,他已经没有希望了,下个礼拜再说吧.出门前,我选了一条银色的领带扎在衬衫里,当我在偌大的镜子中再次遇到我自己时,我再也说不出话,窒息的,终于镜子里的他说话了:请你过来,抱抱我吧.
在丹麦电影《狩猎》里初识Mads Mikkelsen,故事讲述一个幼稚园小女孩的谎言如何毁掉一个中年离异男人的生活。
后来在美剧《汉尼拔》里又见到他,成为他的影迷。
在看这部片之前我没有看简介及评论,略带悬念的剧情也让我一直揪着一颗心猜测下一步的发展。
从雅各布踏上寻求帮助之旅开始,他的生命及使命也发生了转折。
身患绝症的富商乔真请雅各布“接盘”照顾他的妻女儿子,最后他反而成为了那个帮助者。
情节推进过程中,闪现出带血的鹿眼、惨败的荷叶等黑暗的画面,很好的烘托了富商乔真临终前的绝望。
其实绝望时的决定会是最正确最理智的吗?
全片用了很多眼部特写镜头,比如雅各布得知自己有一个20岁的女儿时震惊之下的眼睛、女儿安娜哭泣时候的嘴唇,以及富商乔真很多绝望的眼神。
这些仿纪录片一样的镜头,细致到能看清每一个毛孔,仿佛在面对面观影,让人产生更强的代入感,也更显真实。
最后,雅各布回到了印度,他从小照顾长大的男孩并不愿意和他去丹麦,或许这也预示了雅各布也不属于这儿,丹麦才是他的归宿,与他错失20年的前女友、女儿才更需要他。
在一个阴雨天,看了这样一部温馨的伦理片,心里非常的温暖。
非常佩服男主角在死亡面前,沉着而宁静的一一安排后事。
那时金钱与面子都不再那么重要了,唯一让人放不心的就是家人。
一个深爱的妻子,一个从未遇到困难的女儿,一对年纪尚幼的双胞胎,还有一个成天沉湎在网络的老母亲。
作为一家之主的富商,用他的智慧与博爱一步一步的将这个家庭交给了另一个男人。
纵然万般不舍,却也是无奈之举。
另一个男主角,在异国实现着自己的价值与理想,但为了维持自己的梦想,不得不重返离开20多年的祖国,一步一步走进这个安排好的“捐赠”。
面对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与自己所深爱的理想之前,他选择了前者。
为了弥补一个丈夫及父亲的义务,他选择回到了那个早已不属于他的环境。
两个男人的话都不多,但却时刻传递着各种各样的感情,真实而又温暖。
特别要提一下男主角在自己的生日宴会上的发言,我想他是想告诉所有的人,珍惜现在,珍惜时间,属于每个人的并不多,我们不需要拼命争取那些不属于我们的,只要好好把握住那些我们已经拥有的一切!
欧洲电影的国际地位,说英语的英国除外,大多为罗曼语族的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所把持。
令人惊讶的是,日耳曼语区的代表竟然不是德国,而是小国丹麦。
前有推崇客观视角的Dogma '95,后来致力于挖掘人性和社会,比如《狩猎》、《更好的世界》都是只有冰冷又发达的北欧才拍的出来的。
这部电影说实话,剧情相当狗血。
但是它的剪辑节奏如此精准,拿捏情感恰到好处,让我无法自拔。
本片狗血的剧情反而有力证明了真爱是无私的这一主旨。
在这一点上,竟然和风格迥异但同样狗血的阿莫多瓦异曲同工。
这也说明了,狗血不是罪,菜和没有诚意才是原罪。
可惜的是,后半段略为逊色,有点交代结局之感。
故事有点老套,有一个人将死、可是放心不下家人,于是,他竟找寻到妻子的前男友,女儿的生父、让他代替他的位置记忆里最深刻的画面是屋子里无数的鹿头的眼睛、我自己觉得很恐怖、不知道主人为什么会喜欢这样的布局、大致体现男性的野心吧这样的男性,美满的家、成功的事业、似乎无限的幸运。
可是、生命总是由不得自己、家可以自己建构、事业可以由自己奋斗、只是,生命呢?
无能为力、可是、他。
决定自己的方式延续自己的生命、于是跟他毫无交集的印度教师,成为他的目标对象、当婚礼上,女儿表达着对继父的爱时,其生父雅格默默离去。
原本以为只是小男生的自以为是,想让妻子的前男友知道妻子现在的所有权,感受胜者的愉悦、当妻子被母亲无意间提起的,他似乎要把一切都给雅格的时候,妻子突然意识到丈夫的秘密、当雅格发现乔真不要回报的给予,他不相信,以为是某个自己所不知道的圈套的时候,乔真终于第一次流露了他的无力感、这个强势的说一不二的男人,竟然在一瞬间没了任何的自尊,求着雅格答应他照顾他的家、瞬间感动不已、雅格对于这突然的消息不知所措、兴许是不相信、兴许是觉得没必要、他其实打算离开,即使看到乔真的秘密、女儿的脆弱让他改变了主意,他知道,她们需要他,如乔真所说、她们还需要被保护、于是、乔真的生命被延续了、所有的人都只看到了乔真的果敢与成功,只有两个人看到他的脆弱、一个是他的替身,另一个是他的至爱的妻子,陪在他生命的终点、看着他痛苦的反抗生命的不公,即使再强大,即使有替身延续他的生命,可是,他自身,在生命面前,却依旧无能为力、兴许,用这样的绝望结束自己的生命真不是件让人开心的事、想象中的死亡,应该是平静的、微笑的看着守在最后的至爱,告诉他,离开,只是另一种开始、兴许没有经历过死亡的人的想象都会令人忍不住发笑、即使他用最后的呐喊结束自己的生命真不算是一个好的句点,不过,起码在临死前,他早已安排好了一切、也算是一种平静,一种对生命的接受、在死亡到达前,知道,生命的珍贵、知道除了生命、还有什么事是最珍贵的、然后、完成它、平静离开、便是上天最好的礼物、
雅各•彼得森,这个中年男人,所有的故事的从他身上蔓延开.开篇在印度的生活条件艰苦,内心却是充实的幸福的.作为事业,爱情的的失败者,这个中年男人在异乡找到了他的价值,他的精神寄托,他将收容所视为自己的家园,里面的每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都是他的孩子.可要维持这幸福的泡泡还是不容易的,因为现实是残忍的,雅各•彼得森为了维持孩子们的收养所,为了捍卫他自己最后的精神寄托,他决定回丹麦一趟.穿上已经不习惯的那得体西装,小心翼翼的与人打交道,每一天都对他是折磨.直到他见到了他的前妻,无意中发现他有一个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父亲的渴望在他心里燃起,他想要补偿对女儿的爱.当他得知,待他女儿如亲生女儿的继父,即将不久与人世,他终于妥协,答应在女儿继父死后,留在丹麦,同时也将获得提供的巨额收容所基金.影片中间有许多的小插曲,是值得细细品位的:女儿问母亲当年为什么要和父亲分开,母亲告诉女儿,自己很爱雅各•彼得森,但他们却不能共渡一生.新婚不久就遇新郎的不忠行为,是因为年轻而婚姻短暂么?男人之间的诚诺有多重?深患绝症的继父开朗的享受最后的生活,内心的柔软之处却又脆弱不堪.影片最后,镜头又回到了印度,雅各•彼得森希望收容所里,他最疼爱的孩子,能跟他一起走,可孩子却眷恋他自己的天堂.雅各•彼得森最后的一个微笑,告诉我们他已经决定了尊重孩子的意愿.片子的节奏缓慢,但里面人性的东西很多,是一部值得你思考的片子.
《婚礼之后》★★★ 导演:苏珊娜比埃尔。
主演:迈兹·米克尔森、拉尔夫·拉斯卡尔德。
2006年这又是部超出我理解范围的影片,并不是因为复杂,而是价值观认可的背离。
影片由一场慈善的捐赠引出,去窥视捐赠者的内心世界,并循序渐进的为观者展现一个有关生与死,及家庭伦理的道德故事。
一个彻底的凡人是很难理解厄根面对死亡时的表现的,当死亡不可避免时,厄根尽力去安排自己身后的事情,维护自己的家人不受伤害,尽可能将自己死亡的影响减到最小,甚至为此不惜使用一切手段让妻子的前夫融入到自己的家庭,因为他了解,这是个好人,可以替他照顾自己的家庭,恰如某人说过的,高尚的人都避免不给其他人惹麻烦。
然而厄根对死亦有着恐惧,在生日晚宴后的卧室里,厄根痛苦的呼喊,演员出色的表演让一切真实的惹人心酸。
或者导演要告诉我们的是,如果死亡不可避免,我们至少应该让活着的人很好的生活下去。
导演在影片中频繁的给出一个眼睛或者嘴唇特写的画面,很有新意,但似乎也没有很强的所指性,或者导演以为这些面部的细节更容易表现情感的流露。
演技必须加一星
当死亡真实的摆在个人眼前的时候不容易脆弱,容易理智的去思考身后的事。但当有人共同分担,被自己强硬吹鼓起来的心很容易就干瘪下去。戏剧情节。最喜欢在他强大理智后与之对比的歇斯底里。不愧是丹麦最性感的男人。开始很鄙视由人道援助到富家纠结爱情故事的过度。但之后还好。至少没像某片一样将开头完全遗弃。
活菩萨活菩萨
太言情剧情…
讲故事的方法很重要。
听到了四个螺丝,各种大特写,喜当爹的仁爱的Mads叔~ 长得像Yolande Moreau的富爸爸是个好爸爸,原来全程说肉丸语听起来还是比曲奇语好听点。。(羞愧地别过脸)我就知道会是这样的狗血剧情,因为一直有配乐即使手持摄影也不当做刀割马。
all about family,all about love。作为丈夫、父亲责任的传递,导演拍得很细腻。ps:养父的表演太棒了,后半段注意力一直在他身上(结尾崩溃在妻子怀里哭喊“我不想死!“)
制作得有点粗糙了。男猪不讨人喜欢,不过面对这种伦理困境基本正常人都会如此行为而已,他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不过不失。Helene真是人间尤物啊
部分俗套的剧情和清新画风略不搭惹,感觉这几年北欧电影也是开辟出了一条新路,清新风的现实主义题材商业片,mads叔也接了不少这种戏了,看来看去还是没有能超过狩猎的
结构有点牵强和零碎,不如《更好的世界》有震撼力!
二十年未见的亲生女儿和相处若干年的印度儿子,我们人呢,大概还是滴血认亲的
节奏的处理实在太赞,婚礼上秘密轻描淡写地揭露,预想中的撕X从未到来,反而是生日后的痛哭一场抵达高潮,而又迅速转入平静,与手持摄影的蹁跹流转完美契合;猪脚由麦叔过渡到老爹,类型由悬疑过渡到家庭;何为北欧式的爱和责任,两种人生选择;想念哥本哈根的一切。
太差了。摄影镜头乱切。不知道为啥搞那么多特写。很少有我看不下去的影片。这是其中一部。剧情爆差。可惜了好演员。
可能太不懂北欧人,只觉得他们的反应都太夸张不能理解。剧作和拍摄很偏执。
给最爱的麦叔五颗星!
looks like Susanne Bier loves drama. her characters like to cry in her movies, both men and women.
1.非常不错的有关家庭的影片,对于两次大的反转后的剧情处理得十分合理,2.人物脸部大特写(放大情绪,引起共鸣)+跳跃镜头(跳过了一些可以预想的剧情)3.母女二人颜值极高
别被片名骗了,其实这是一首献给一位伟大父亲的挽歌(PS.我真的好喜欢北欧人的价值观)
优酷 1520 外公家
尘归尘,土归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