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青春的青春

Youth Without Youth,第三朵玫瑰(台),迷失青春,逆转年华,衰老的青春,L'homme sans âge

主演:蒂姆·罗斯,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娜,布鲁诺·冈茨,安德烈·赫尼克,马塞尔·尤勒斯,阿德里安·平泰亚,小弗洛林·皮尔斯齐,米尔恰·阿尔布列斯库,德拉戈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语言:英语,梵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俄语年份:2007

《没有青春的青春》剧照

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1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2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3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4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5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6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13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14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15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16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17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18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19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20

《没有青春的青春》剧情介绍

没有青春的青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改编自罗马尼亚神学家伊利亚德的同名小说。1938年,年逾七十的哲学教授多米尼克•马泰(蒂姆•罗斯 Tim Roth 饰)本打算自杀,却被闪电突然击中。严重烧伤的多米尼克得到了罗马尼亚医生斯坦库里斯库教授(布鲁诺•岗茨 Bruno Ganz 饰)的救治,痊愈后,多米尼克竟发现自己返老还童,并分裂出另外人格。不仅如此,多米尼克还具有梦中学习、透视、意念移物等特异功能。为了躲避纳粹医生鲁道夫(安德烈•汉尼克André Hennicke 饰)的追踪,多米尼克化名辗转于瑞士、罗马尼亚、马耳他、印度等地,直到二战结束。六十年代,某次登山时多米尼克遇见一名叫做维拉尼卡的女子(亚历山德拉•玛利亚•拉拉 Alexandra Maria Lara 饰),与他年轻时的未婚妻劳拉一模一样。维拉尼卡及朋友山中遇险,被多米尼克救治后便拥有了梦中追溯语言起始的能力,却因此加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剩余的爱亲爱的别担心葬礼上的死亡寒蝉鸣泣之时·解一把挂面银河护卫队印度艳后奇迹吾家才女初长成死亡仓库在某人受伤害之前天堂的音符理想主义者天下无敌我的电脑会说话终身大事吞噬太阳的女子恋人们林中怪人怪物愤怒的印度女神风味原产地·潮汕夺命姐妹花紧急呼救:孤星第一季情感算术草莓棉花糖OVA2EncoreVOL.01深囧亚当·康诺弗:政府那些事极速营救狮女传说

《没有青春的青春》长篇影评

 1 ) 最后一朵玫瑰

如果说让我印象最深刻场景是什么,我只能说是影片结尾在死去的多米尼克手里的那最后一朵玫瑰,那朵玫瑰是真的很漂亮,就和多米尼克一生或是再生一样。

但是再漂亮又能怎么样,也只是被人摘下不久将会死去的一朵花。

过得精彩又怎么样,死的时候还不能瞑目。

最后一朵玫瑰出现的时候,是一个女人的声音,是劳拉还是维罗妮卡?

我觉得是劳拉,可能一开始就错了,在“梦里”一直守护多米尼克的根本就不是第二人格,而是死去的劳拉。

劳拉送给多米尼克玫瑰是什么意思呢,是爱情么。

当然了这是我自己的“粉色想象”。

 2 ) 意淫强身,一顿壮阳草搭配哲学和爱情的火锅

Coppola的Youth Without Youth早就想一堵其芳容了,有幸今日终于得见。

以前一直揣测是关于人生或者爱情的电影,可是我万万没有料到,那个<教父>的导演,那个镜头冷峻的Coppola,居然也这么喜欢玩儿。

也许是年纪大了,总有些"要玩就玩次狠的吧"这样的念头。

说实话,整个剧本是很有意思的,完全可以做到"上及终极宇宙,下及爱情猎奇"。

Coppola一边想干点符合年龄和身份的事儿--弄哲学;一边又想做点儿符合商业需要的包装--玩感情。

可能是要妥协的东西多了或者想法多了,最终的成果就象几何作业似的--一个圆,分两半。

咳,和上面说的一样,整部电影分成2大部分。

多米尼克,一个有理想有责任感的男人,由于一直致力于人类语言的研究而错失了自己的爱情,终生后悔不已。

直到70岁的时候终于不堪忍受,想自杀了结。

谁知造物弄人,还没自杀呢,就被雷给劈了(囧),由此展开了多米尼克的神奇之旅。

话说这雷一劈呀,他不仅没有生命危险,还因此进化成了比现阶段人类更高级的人(姑且就这么说吧),不仅返老还童深得众女士青睐,智能也进化了,甚至拥有了手一挥即知书中事,心一动就能夺手枪的疑似超能力的超能力。

故事就发生在二战时期,德国疯狂科学家、美国特工(马特达蒙有份客串)、性感女间谍都纷纷想要控制这个20世纪新人类的活标本。

怎么样,挺来劲吧?

这部分简直就是男人对权利、对能力的意淫产物,到是具有充分的商业价值,你要商业就商业吧,没准最后还能搞成20世纪的X-MAN,那我们这些俗人也能高潮一把啊,可是故事就在这里分离了。

接着发生的情节,Coppola就完全放开了,撒了欢的玩。

从佛教到转世轮回,从哲学到周庄梦蝶;从梵语、埃及语、巴比伦语追溯到苏美尔语;从纳伽巴德之女到二元性中观派哲学;从月称祖师到湿婆神。

将古典哲学、佛教、古代语言等等猎奇元素通通摸了一遍,让你不知道该鼓掌还是抓脑袋。

但是Coppola关于爱情的那根弦一直没有断掉,按照剧中的解释,多米尼克和爱情永远是二元对立的。

他越追求终极知识,爱情就越来越远;他越往前进化,爱情就越往后衰老,女主角就是这么一个象征符号。

总之,你完全可以把这片子当成两部电影来看,上半部拥有一切商业片要素;下半部,可以当做哲学和佛教的杂烩,都是点到即止(甚至点还没点到也止了)。

刚想动脑子思考,他就不玩了,你说折腾人不?

草草看完一遍,第一印象就是如此,如同吃了一次怪味火锅,材料丰富,色彩缤纷,但是不咸不辣。

唯一的好处就是,以青春之名,行意淫之实。

用多米尼克的话来说,就是:“如果我把真实经验与春梦混淆了,那我的人生可比我想像得要有趣。

 3 ) 梦中の女子与玫瑰

(2011.12.07) 不论是一心只求学术、理性地求知求学求问的多米尼克,还是愿意为深爱的女人放弃一生成就、感性至上的多米尼克,他们都注定不能完成那部语言学巨著,都注定与爱人分离,然而后者多了心爱女人为自己诞下的灵童,让她们过着美好、充满希望的生活。

第一朵玫瑰落在手中,那是已然的事实,第二朵玫瑰掉落在腿上,那是一个如无底洞般的梦境,第三朵玫瑰紧攥手中,那是多米尼克又回到了自己的现实,并通往第三个世界继续求知的通行证。

因为爱,早已催化了时间,可以返你青春,也可以牺牲青春的容颜。

多米尼克最后打碎了镜子,回归了真我。

一切如庄生梦蝶、蝶梦庄生,人生成就一个二十年积淀的梦,也终究惟有道。

科波拉告诉我们,没有青春的青春这个悖论,是如何穿透了多米尼克的一生,或者只是那一晚短浅的梦。

 4 ) 老不死的时间玫瑰

还记得那个,THIS MAN FROM THE EARTH。

一群知识人物,愣是说服不了,他是个“老不死的”上帝。

他从公元前活到了现在,他的生活只是离开,离开,不停地重新开始,最后,他记不住他有多少个儿子,经历过多少人了,他唯一学会的是,遗忘。

做一个“一直活着的”人是非常累的。

所以,时间作为一条向前发展的线,因为无能为力而显得非常合理和科学。

这也要求我们去明白,而且不得不明白:从这个点到那个点,重来一次的机会是没有的。

你可以去想象,想象醒来,你需要的是一个适合希望的青春态度。

这是宗教给我们的诠释和力量。

轮回和转世,不用去明白是谁安排的,只是在遇见你前世的姑娘的时候,一定要有个打招呼的态度。

这就够了。

科波拉这么大年纪的人了。

玩起剧本来,还真时髦。

不动声色,绝对地不动声色,想获得超能力,得被雷劈。

被劈之后,不张扬。

超能力用来,做研究。

这太历史观了。

时间上来说,这是积淀过来的治理地球的态度。

我希望被劈一下,那样我就可以变个模样,去把以前的女朋友再重新追一遍。

明天醒来,那些过去的女朋友不会打来电话。

 5 ) 《没有青春的青春》:留待岁月回味

(芷宁写于2008年7月9日)倘若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在饱经沧桑、年过古稀后,重又恢复年轻而强健的身体,同时还获得了一份刻骨铭心的爱情,是不是一件超完美的奇遇?

除却梦幻唯美派的作品,这个答案都是理性而否定的,经验和突变、爱情和选择、相守和衰老在这个过程中变得纠结而矛盾,且不可调和,更无法挽回,事实上,这个答案不仅是否定的,它更是残酷的。

想要获取穷其一生都想知道的学识秘密和历史坐标,却要以爱人的生命极限为代价,影片《没有青春的青春》用超现实的故事和娴熟的光影技法,以迷梦般的境界阐述了主人公语言学家多米尼克·马泰的意识体系和没有青春的高龄体验。

影片是电影大师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近10年来的首次光影回归,有网友在看了该片后认为这位《教父》三部曲的导演“不过如此”,这话令人感到有点悲哀,就像感叹一些小孩无法理解《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命运一般,说“不过如此”的那位貌似没能留意影片所具有的悲怆感和纵深度,也没能觉察一位老人对生命、对青春的感佩和拆析,更没理会老人家这些年来在哲学体系上所取得的成就和慎思,如时间与人类意识。

在片中,科波拉对时间的各种可能性的推断进行了迷梦般的追寻,通过对多米尼克获得神奇能力及其跌宕人生的架构,为人们拉开了一个认知体系,关乎历史变迁、关乎人种学、关乎人本性,更关乎语言学的渊源,片中多次引用了《奥义》和《庄子》中的经典,特别是对“庄生晓梦迷蝴蝶”的一再借述,令这出繁复迷离却始终在探究真相的梦境更富有了一丝迷惑且魅惑的气息。

影片的风格十分个人化,当然,个人化的东西本就不可能被所有人欣赏,因为它看上去有一种清寂辽远的疏离感,没有浅层的互动,还执着于自我阐述和剖析,更是在真挚而平静地解说着科波拉个人的“影像思考”。

对此《电影沙龙》如此评价——“如果影片不需要太过浓重的文艺气息的话,科波拉实在是没必要如此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

”不过,个人却很激赏科波拉此次的“自恋”,蛰伏10年的他不想重复以往拍摄过的类型,内心也因不能将寄托厚望的《Megalopolis》完成而充满了挫败感,此时他看到了小说家米尔恰·伊利亚德的短篇原著,对男主人公的人生感同身受,并籍此感受到重获年轻的喜悦,更享受着历练成熟所带来的智慧和欣然。

再者,人家的拍摄资金源于自家在加州经营得非常成功的葡萄园,就算人自费抒发一下累积10年的头脑风暴也不为过,更何况这个风暴很可观,经得起思辨和推敲。

科波拉曾表示:“……你可以把这部影片当成是一个浮士德式的故事:一个老人重新获得青春,拥有一个完成他穷其一生追求的伟大作品的机会,然后再次坠入爱河,不过最终他还是死去了……”与歌德、托马斯·曼笔下浮士德不同的是,多米尼克没和魔鬼签约,他的超能力源于自然的力量,74岁的他被雷劈后,获得了年轻的身体和解开更多知识之谜的本钱,而故事背景设置在欧洲的动荡期(主要情节发生在1938-1956年间的罗马尼亚和瑞士),故而不论哲学诉求还是知识溯源,都变得颠沛流离而扑朔迷离。

多米尼克和同样因雷电击中而被另一个古老灵魂附体继而获得超凡能力的女人维罗妮卡的相遇相知相守、仿佛预示着迷题解密的可能性,似要揭开人类历史和语言的真相,堪比人类语言刻录机的维罗妮卡给了上下苦苦求索的多米尼克一次契机,然而,知识和容颜都被时间所捆绑被羁绊,一切就像迷梦蝴蝶一样,必须避开美好的婚恋,借来的青春也终将结束,片尾,衰老的多米尼克终于死在了布加勒斯特积雪的街头,时年1968年,欧洲的又一个特殊年份。

可以说,影片的呈现手法相当丰富细腻,演员也将角色演绎到了一定的精神层面,特别是出演多米尼克的蒂姆·罗斯,他对人物的精彩拿捏和收放,使得这个难拿而缥缈的形象丰满立体而真实。

同时,影片于光影流转之间,流露出的探究而优雅的气息十分迷人,不断氤氲变换着的画面不时地形成一种时光流逝、心脑复苏、感悟丰饶的态势,特别是画面倒置与回溯的手法,配合适时响起的配乐,令那种精神层面的探寻仿佛是在生命中或匆忙穿梭或短暂停留,又仿佛在反刍生命铸成的历程,并将最终的真相浮出雾霭——人类所追寻的东西常常显露出触手可及的假象,实际上却永远不可控,拥有的东西虽伴在左右却总在飞速流失,就像人们无法超越摆脱皮囊的束缚一般。

或许该片那庄肃而寂寥的哲学氛围使得很多人无福消受,也或许正如《新闻日报》所言——“影片还是非常伟大的,只是它的优秀之处太过分散了,让你没办法一下子就产生共鸣。

”影片在意大利首映时也令观众产生了“不知所措及不确定”的观感。

然而,这部承载了很多象征意味的影片却是值得思索和回味的,它以语言的探寻作为人类历史和权利的佐证,这样的光影探索显然具有很深远的意义和价值,而且,科波拉大师显然也已步入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或许很多年后再看这部影片时,会获得更多新的领悟,那么,就将它留待光阴检验吧。

http://nicolew.blog.hexun.com/20806950_d.html

 6 ) 科波拉的十年一剑

在欣赏这部作品之前,我为了清理硬盘差点把它删掉。

后来我却花费了三个宝贵的午夜把它反复看了三遍,最终决定为它写点什么。

然而真正动笔的时候,回想已经被我牢记在心的每一个镜头,再一次陷入科波拉所引导的意识流,那感觉简直可以用呆若木鸡来形容,竟然无从下手。

因而这篇文字也注定意识散乱,没看过本片的朋友们还是不要浪费时间读下去了,强烈推荐你们先去把它看完。

没办法,只有科波拉才敢也才会把那么多玄奥的意识形态约束在两个小时近乎梦呓般的镜头语言里,然后让你越看却越没有睡意。

“你必须准备好沐浴在你自身的烈焰之中:你怎么可能重生呢,如果你不先化为灰烬? ” ——尼采这是一个关于生命与轮回的故事。

科波拉的胃口真的不小,他除了希望表达个体生命的轮转不休之外,似乎还想把整个人类的起源与归宿也涵盖进去。

作为本片若干个平行的大主题之一,科波拉却在这个概念上点到为止。

多米尼克毕生通过上古语言追溯人类的起源(最终差一点点成功),另一方面却因为自己的先知先觉而看到了人类的结局。

一个洞悉了人类始终的天才,最终无法正视自己的生命。

“其实我已经八十八岁了。

”他不止一次对维罗妮卡,也对自己说道,而维罗妮卡的身体却在无数灵魂的来来去去中透支着,帮助远古的生灵们回光返照。

生命呈现出两个极端,天才却从中看到了圆。

多米尼克的返老还童是对自身轮回的回溯,而看高一层,电影所反映的全人类史前,当今与下一代物种的更替亦有“春风吹又生”的意思。

不过这个意思很隐晦,科波拉似乎也不敢深究。

最后分裂体在镜子中说的话耐人寻味:“……毁灭才是意义,这是人类应该付出的代价……这就是为什么你写不完你的书,为什么你总是一个失败者。

”没错,多米尼克注定无法完成,他的事业爱情生命,因为他先于别人看清了轮回,于是在圆里他看不到终点,看不到起点,他不知道自己将何去何从。

“我将孤零零地离开这个世界。

”这是多米尼克在片头的独白。

最终他孤零零地倒在清晨的雪地里,瞳孔依然不散,手里幻化出代表着生命的第三朵玫瑰,栩栩如生地逝去。

他真的解脱了吗?

“如果我把春梦与现实经历混淆的话,那么我的生活将比我想象中的要有趣得多。

” ——多米尼克这是一个关于梦境与现实的故事。

这部电影可看作是一次两个小时的超长梦呓。

高清摄像机摄下的画面配上曝光不足的琥珀色调反造出模糊感,不时倾斜或干脆完全颠倒的镜头模拟出瞳孔的第一人称印象,包括纳粹在内的所有人梦呓般的对白。

它与Dreamworks的梦幻不同,它能够直接掘出你脑海中对最真实的梦的最原始的印象,美梦噩梦抑或春梦。

如果你是个做梦爱好者,或许你还会跟着电影莫名其妙地叨叨几句。

多米尼克在梦境与现实中来来回回,自得其乐。

他在睡梦中学会了无数种语言,他相信自己与危险的女纳粹欢好不过是一场春梦。

这种混淆最终差点给他带来杀身之祸,不过对他来说,把杀身之祸变成一场梦也不是难事。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

蝴蝶之梦为周欤?

末了,多米尼克回到1938年12月20日的精选咖啡馆,见到了昔日大学里的老友们。

“我知道我是在梦里,只要我想,我现在就能醒来。

”“如果不是梦,那么你们知道广岛原子弹吗?

你们知道人类登月吗?

”他把他的老友们吓坏了。

而另一边,1969年12月20日的旅馆却打电话去咖啡馆寻找多米尼克。

是时空交错?

还是彻头彻尾的一场春梦?

是1938年的春梦?

还是1969年的春梦?

庄子认为逼真的梦境与现实是难以区分的。

那么好吧,连庄子和多米尼克,甚至连科波拉自己都不知道答案,我还是别深究了。

一个镜头过后,多米尼克一瞬息完成了三十年的衰老,记不清一分钟前讲过的那个“关于蝴蝶的故事”。

他真的醒过来了,然后带着对生命的疑惑,消逝在不知哪一年12月21日的清晨。

这不是悬念,这是一个无法勘破的谜。

天才感到寂寞,于是他们分裂出自己。

这是一个关于自我与分裂的故事。

多米尼克的第一次人格分裂伴随着牙齿的新生而产生。

这个分裂出的人格不是对立面那么简单,貌似比多米尼克自己有着更为超自然的预知和洞悉能力,他总能告诉多米尼克事情的真相,下一步该做什么。

我认为玫瑰那段是全片最为意识的部分,分裂体为多米尼克变出了两朵玫瑰,但蒙太奇过后,分裂体消失而医生出现,两朵玫瑰却真真切切地横在多米尼克的膝头。

从意识到现实的瞬间回归,是耶非耶?

我的思维被打上了结。

医院里的晚上,他们在病床上交谈的那场,分裂体的位置飘忽不定,似乎暗喻着多米尼克本身也无法掌控分裂的动向。

他永远与多米尼克穿着同样的衣服,他无所无时不在,即使连多米尼克在纳粹的枪下生命受到威胁时也不忘要在角落里近乎幽默地来一句“You really have no choice”。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多米尼克没有分裂出三个,算是照顾了我们的智商。

出于正常人的思维,我一直认为精神或人格再怎么分裂也不能逃出我们的脑颅,然而伴随着维罗妮卡偶然的一回头,惊悚的效果产生了——多米尼克也开始怀疑这个分裂体在客观上是否真的存在。

最终多米尼克终于决绝地将其扼杀于镜中,看着另一个自己随着玻璃一地破碎,野兽般的咆哮沉入地狱,而自己的生命也在第二天结束,手里绽放出第三朵玫瑰。

人格和精神真的能够分裂至产生实体的程度吗?

不用科波拉解释我们也知道这不过是天方夜谭,但是对于真正的分裂者,他们或许能比我们理解出更多的东西。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是一个关于爱情与事业的故事。

即使是在这样一部类似卡夫卡风格的电影里面,对爱情与事业的追逐依然是一条非常明显的主线。

天才内心深处最重要的事物,被片初弥留之际的幻觉展露无遗。

“我将爱你,至死不渝。

”可怜多米尼克活了两辈子,却没有几年真正地享受爱情,而疯狂追逐了两生两世的事业,不能说一事无成,却也得不到一个善终。

天纵奇才,却在爱情与事业上双双落败。

一抹倩影,两个芳名。

维罗尼卡第一次还魂后,多米尼克抱着她念叨着劳拉的名字。

劳拉又或维罗尼卡,在多米尼克心中恐怕不过是前后延续着的同一人吧。

劳拉的爱情敌不过多米尼克对事业的热爱,而失去了伊人,多米尼克也落得像具行尸走肉一样做着不知何时是头的研究。

初见维罗尼卡,多米尼克毫不犹豫地用了真名。

也不知有没有恍如隔世的感觉,若轻轻来上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吗?

”,倒是合情合景。

可惜多米尼克命中注定不能兼得两者。

维罗尼卡的通灵带来了连多米尼克都不会的远古语言,却几乎透支光了生命。

眼看事业的大圆满与爱人的生命只能选一,多米尼克最终还是选择了爱情。

然而造化弄人,选择爱情的方式却是离开。

“我不愿你失去年轻和貌美,你可以像以前一样。

”不知那是怎样一种剧痛,但多米尼克至少还是将那一抹倩影永远留在了心中。

看到这里,才知道原来得与失也能变得如此纠结。

让我费解的是多米尼克的表情——与劳拉分手以及初见维罗尼卡的那两段,多米尼克的反应似乎比面对纳粹的时候还要镇静。

我不怀疑蒂姆·罗斯的表演,难道按照科波拉的观念,即使到了人生中最紧要的直击灵魂的关头,天才也能在表意识上维持一份淡定从容?

虽然整部电影的情感深藏不露,但导演大可不必这么吝惜高手的演技。

信者有,不信者无。

这是一个关于科学与超自然的故事。

返老还童、意念力、通灵,人类的三个大谜团,在这里汇集了。

说它们是用来反映更深层主题的表现手法也好,是特别展示出来的哲学意义也罢,总之凡是能够让人大吃一惊的东西,科波拉一个都不想放过。

然而这些东西由科学家来解释都未必可信,艺术家们表达了自己的思考,顺便娱乐完大众也就罢了,不必当真。

只是这些元素使情节愈发地扑朔迷离,电影本身也更难定位。

大部分与超自然有关的情节都在夜幕下发生,平添了悬疑与惊悚的意味,尤其是暗夜中多米尼克用意念力摆平鲁道夫那段,颇有希区柯克的味道。

而维罗尼卡在遭遇雷击后通灵通得一发不可收拾,匪夷所思处连多米尼克都惧怕了。

于是我们在目睹维罗尼卡从依人小鸟变成远古凶灵之时,只会瞪大了眼睛“啊,啊”不止,哪里还能够思考维罗尼卡的一切遭遇不过是被导演用来平添多米尼克的孽缘罢了。

若不是有助于多米尼克的研究和故事的可看性,科波拉犯得着牺牲这么一位美女天天和灵魂们纠缠不休么?

结“唯有道。

”这是多米尼克在练汉字时写下的,科波拉给了一个大特写。

这确实是一部很东方的电影,除了道学之外,还小玩了一把佛家哲学。

道和佛的概念之大不必多言,而科波拉意犹未尽,还把上文的诸多元素玩了个遍,学多米尼克返老还童,过了一把玩瘾。

这样玩火是很容易自焚的,幸亏玩火的人是科波拉,虽然电影形神俱散过于玄奥,上映后在欧美反响不好,但无数经典特质加起来正是经典,看不懂的人虽然没趣,倒也不敢说自己能比大师高明。

其实本片的预算仅有500万美元,完全由科波拉自己投资,即使是焚也大可焚得起。

大师晚年自娱,共鸣者欢喜赞叹,剩下的,对不起,你们浪费了两个小时。

关于电影中出现的三朵玫瑰,多米尼克有生之年得到了两朵,死后获得第三朵。

前两朵可以理解为事业与爱情。

纵观多米尼克两生,虽然命途多舛,其实事业与爱情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他最终能够决定这两朵玫瑰的取舍。

然而最后一朵,我认为代表的正是生命,与多米尼克开了莫大玩笑的生命、多米尼克终究无法理解和掌控的生命。

人真的无法掌握自己的生命吗?

真的只能在离去的前一刻,趁着瞳孔还未消散,最后欣赏一眼自己的生命在掌中绽放出的艳丽?

这种理解很消极,但是否我们只拥有生命的使用权而无所有权,是否有高于生命之上的更为超然的存在,我无从知晓。

The end.生命在黑色的幕布上盛开。

不由自主地返回电影开头——倒退着的钟表,骷髅头,微笑的劳拉,玫瑰,一生两世的印象。

一梦惊醒,恍若隔世。

 7 ) 科波拉的“烂片”

记得这片子刚出来时,在连篇累牍的“烂片”声中,好像是木卫二的文里说了一句:上天给了他才华,但又收了回去。

这话太厚道了。

因为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烂片。

如果是的话,十分钟之后完全可以一边骂娘一边关掉播放器,用不到半小时,世界就清净了。

而《没有青春的青春》还能让人看下去,用稳重的镜头、精致的光影诱着人绞尽脑汁地看下去,拼命想看懂,但就是看不懂。

——算你狠。

因为字太小,我没能看完豆瓣上关于此片的若干长篇评论,包括浮士德主题、哲学、存在主义等等。

只能简单说一下自己的理解:全片的主要内涵是一个“人——时间——记忆”的三段论。

人的自我存在由记忆构成,而记忆的主要元素是时间和语言。

因此影片中途出现的纳粹博士的话是“题眼”:人如何处理时间?

这意味着对记忆的安排和对自身存在的理解。

接下来,科波拉把这个理论落实到活人身上:男人多米尼克的经历是肉体逆时间而行,变得年轻,而精神随时间前进,见识更广阔的(主要是二战和战后的)历史;但由于他有一部分记忆留存在“返老还童”之前,即关于劳拉和著作的这两件刻骨铭心之物,因此在“新生”和“延续”之间发生了分裂。

另一方面,女人维罗妮卡的经历与之相反,她是肉体顺时间而行,加速衰老,精神却逆时间而上,回归到远古的先知时代。

和多米尼克相比,维罗妮卡不存在面对逆流开始前的记忆之问题,反而面临着如何处置未来:老死或逃脱。

这两条从根本上完全互逆的人生轨迹使得他们注定无法共存,爱情只是这两条方向不同的时间轨道上擦出的火花,碰一下就灭了。

如果能把这点事拍明白,科波拉就很霍金了。

但他还想维特根斯坦一下,于是又把语言加进来。

走向未来的多米尼克发明了新语言,走向古代的维罗妮卡则逐渐回归语言的源头。

文明的两个端点开始撕扯多米尼克:他同时向往创生者和回顾者的身份,然而合一的代价会危及维罗妮卡。

这个失败如果能被设置成逆行结束的契机,那么影片还可以更清晰一些。

但科波拉貌似太喜爱梦幻,搞了一次庄周梦蝶的套路,结果水又被搅浑,彻底让观众断了破解密码的指望。

由于看不到原著小说,没法知道如此晦涩的罪魁是作者还是导演。

罗马尼亚,神学家,听上去够德古拉的了。

有一阵子,巴尔干地区的神秘学、宗教学研究和超现实主义艺术兴盛一时,可能是拜占庭传统的影响。

如果用更玄一点的“庸俗象征学”来看,多米尼克的“青春”是每一个文明都曾经和正在的经历:平地一声雷劈出来的“新生”与每每在历史书上出现的“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走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并无不同,看似朝气蓬勃的“开国立业”,实际上却并非一夜之间就能变回白纸一般的婴儿。

更大的历史循环早已套牢每一次“新生”“重新开始”的妄想。

在文明的巨大链条上,没有什么“开端”是混沌的开天辟地,不用背负一点传统和记忆的旧债,因为假如否定了记忆,也就是否定了由记忆构成的自身。

从这个意义上讲,确实没有青春可以是青春。

PS:前日听说科氏的又一实验室作品《泰特罗》也已出炉,也许应当给标题中的“烂片”后面加个“1号”。。。

但得等看了才能知道。

 8 ) 如果昨天来临

很多人说难懂的电影,耐心的看完。

的确看过后反应奇慢,后知后觉才发现作者要表达的只言片语。

想到一句讲了很久的话,拉风的人,不会衰老,只会死去。

我理解的拉风是,心无旁骛地完成一个愿望。

一生仅仅一个。

就像1900,拉风的死在船上,却不曾在大陆上衰老。

当1900放弃了那个女孩,他怅然若失,但是还是停止了上岸的脚步,回到那架钢琴旁。

于是他继续拉风,不曾衰老地死去。

Dominic被闪电击中,回到过去,拥有轻松学习一切的超能力,还拥有本来不再有多的时间。

如同影片开头所叙,他想完成一部著作,一生唯一的一部。

Dominic不是1900,促使Dominic放弃的,是他所爱上的Veronica。

他无法看到她的苍老而无动于衷。

Dominic幻觉中的自己,才是那个心无旁骛而不会衰老的Dominic。

直到最后,Dominic举起椅子,打碎了镜子中的幻觉,那个因为心无旁骛而变得冷漠无情的Dominic。

曾经,他因为心无旁骛的为这部著作努力,失去了Laura;现在,依然还是为这部著作,他还将失去Veronica。

Dominic在理想与感情中,选择了感情。

被感情所羁绊的人不再拉风,他迅速地苍老,不属于他的青春从此退场。

他死亡,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上。

我们永远需要在理想与现实中找平衡点。

只为追逐一个理想而生活的人,冷漠无情。

因为他的世界独立于大众的世界之外,看起来甚至有些骄傲,遥不可及。

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人,多情而善良。

生活在大众之中注定被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爱情观所阻碍,从而自己的理想,会变为遥不可及的事物。

我们到底应该选择哪一个?

如果昨天来临,你会重新选择吗?

如果昨天来临,你依然想走这一条路吗?

如果昨天来临,你会为理想而不顾一切吗?

如果昨天来临,你仍然可以为这个理想牺牲一切吗?

没有青春的青春,在突然苍老甚至死亡的瞬间,你可会对一生太固执的执着而后悔。

你是否还需要最后一朵玫瑰?

 9 )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聊一聊科波拉的铁汉柔情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弗兰克的电影世界 说到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教父系列可以说是他闻名世界的代表作,但是却鲜少有人知道,其实除了教父三部曲之外,科波拉还拍过其他风格迥异于教父系列的作品,今天聊的这部电影,就是科波拉导演2007年的“没有青春的青春”.这部电影的故事与大卫·芬奇的那部“本杰明巴顿奇事”有相似的地方.讲述了年过七十的语言学教授多米尼克被雷电击中后返老还童,从而经历了一场时空交错的爱情.而科波拉用一种极富诗意的影视语言和优雅流畅的镜头将这部电影呈现得非常美.

电影开始第一个镜头之前是滴滴答答的钟表声音,之后是一系列的钟表器械镜头特写,变形的时钟和骷髅头.伴随着女人的喘息,那是一种生命正在挣扎或者行将就木的残喘.这一系列意味深长的镜头让我想起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的那幅名画“记忆的永恒”.达利父亲在他5岁的时候,把他拎到哥哥的墓前,告诉达利:你是哥哥的转世。

短短一句话改变了达利的世界观,也开启他不走寻常路的一生。

达利的画以及背后的故事,跟这部电影的内核是何其相似.电影中主角多米尼克返老还童后也分裂出了另一个自己.钟表的质料特性往往表现为金属,它们坚硬、精确、冷漠甚至是残酷的展现着,自身最根本的功能――记录时间。

达利的画和科波拉的镜头语言都传达了时间“瘫软”“流动”“凝固”的特征.深入到文化情境中,我们能感受到导演同达利一样的对于时间与生命的极端复杂的体验,一方面,时间的确如日常经验中感受到的那样残酷,它不停的流逝、不可逆转,表现出在当时生活压迫下个人世界面临奔溃的感觉;另一方面,它的流逝如同弱水一样,在漫不经心中逝去,它温婉地流动着让人感受不到它尖锐的残酷;在人们突然发现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时间却又能温柔地通过记忆的聚集,召唤过去的事件、情绪和人们的认识与智慧。

一系列钟表,女人的面容,以及古老文明的文字重合的镜头之后,我们的主角多米尼克出场了.此时他是一个垂垂老矣的老人,科波拉用的是他偏爱的伦勃朗布光.多米尼克在暗黑的布景中,只有一半脸呈现在昏黄的光线中.他看起来孤独而神秘.这种人物出场方式跟科波拉之前在教父中的人物出场方式处理是如此相似.我本人也很喜欢伦勃朗,这位荷兰黄金时代最知名的画家之一,他不仅善于画肖像,还画了不少历史画和风俗画,他的肖像画用光的明暗强烈对比手法,突出形象的主要部分,伦勃朗对光的使用令人印象深刻,法国19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称伦勃朗为‘夜光虫’,还有人说他用黑暗绘就光明。

他这种魔术般的明暗处理构成了他的画风中强烈的戏剧性色彩.而科波拉电影中的伦勃朗布光也给电影带来了与众不同的神秘感和戏剧张力.

这一系列镜头之后才开始出字幕,背景是一朵鲜红的玫瑰花,花朵还在不停抖动,就像是在水中一样,水中花,镜中月.我想科波拉应该对中国的古典文化和哲学是有所研究的吧!(幕后花絮说由于剧情需要,男主角蒂姆·罗斯特别学习了中文).之后报纸特写告诉我们正值复活节.而主角多米尼克正是在复活节这天被闪电击中后返老还童.身边还伴随着路过妇人的耳语,"they say whoever dies in easter,goes straight to heaven."(传说复活节死的人会直接升入天堂).也为影片蒙上了一层宗教色彩.

科波拉在这部电影中使用了一些非常规的镜头,或倒置或翻转的人物和世界.其中有弗洛伊德的梦境,也有科波拉试图用一些符号化的语言阐释的他对宇宙,世界,人生的理解.还有一些政治化的隐喻,信息量很大.好的导演,好的电影就是这样,通过他的作品,你可以轻易进入另外一个不同的世界,并且徜徉其中,思考人生宇宙哲学的意义.这就是艺术家的魅力,能量和价值.他可以左右一个人的意志和思想,即使这种操控和左右是暂时的.有时候,我甚至会觉得这是另外一种层面的“Fascism”.不同的是,这种能量能把我们引向一种更积极和正向的思考.

我很喜欢影片中对蓝色光的运用,非常有层次感,营造了一种清冷又疏离的氛围.同时这种清冷光线所代表的世界和伦勃朗式光线所代表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这种光线营造所带来的艺术效果,是一种现实与梦境的分离感,庄生晓梦迷蝴蝶,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这样的电影在我看来,是无法被解读的,因为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哲学的存在,它是导演作为艺术家的哲学思想表达.而电影只是一种介质.这部电影,忧伤,怀旧,错乱,神经质.正如人生的悲剧性是无法被理解和解读的.

 10 ) 青春

“青春”@严彬1】雷声劈开我的记忆一九八九年,马车穿过蓝色森林我在大街上看到爱情看到青春期脱落的牙齿“在一次有关青春的国际会诊中你有过一次真实的性生活”。

2】你的乳房轻微地颤动像风中的桃花你好,纳粹小姐!

你的头发像着火的桃花在我的额前开放我潜伏于你的秘密心脏正如我伏在自己的墓前你好,小姐雨打桃花时你急速颤抖如同我的心脏。

3】我是一个有魔力的人一匹比时间更会奔跑的马在时间面前我看到时间在衰老爱过我的女人们气喘吁吁——4】预言家:人们会在拥有一切后变得悲观。

2011.5.31.

《没有青春的青春》短评

没看明白

6分钟前
  • Cirilla Elen
  • 较差

更多是梦呓。

11分钟前
  • 1thinc0
  • 还行

不仅不是情色片,竟然还是穿越、修真、求道片。

12分钟前
  • 微笑迦朵
  • 推荐

中段看得满眼泪——呵欠打得。但终场镜头结束一回想,我居然还满喜欢。科波拉暮年复出的这部个人独资制作,在没有投资方与制片人压力下,被他几乎是尽可能地塞进了包括彻底误读的东方文化和完全为个人意图服务的语言学在内的各种元素,统统揉散到梦呓一样的意识流镜头里团成庄生梦蝶,乱,过玄,但提神

14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推荐

感觉小说可能更好,虽然还没有看过小说。。

18分钟前
  • Larbre
  • 还行

神奇的有些迷噔

23分钟前
  • boks
  • 力荐

画面依旧精致

24分钟前
  • Froy
  • 力荐

首先这个设定就太糟了,2007年的科学水平设定不出这么糟糕的设定。并且编剧的科学常识实在太幼稚了,希特勒的科学家?哎……多读读书也好啊。你得有别人没有的知识才能出来帮人解惑,自己摆弄些常识然后生编乱造糊弄不了人啊。

28分钟前
  • 纯Jun
  • 较差

极难寻觅资源,最后在人人才有下载,百度却搜不到这一资讯。许是期望值高,看了感觉很一般,创意不错雷击后返青,可故事讲得太差,平流死水又没巴顿那样隽永,时间分层不清,还夹揉双重人格,终归流于神神叨叨:遇到另一个雷击女孩,黏黏糊糊后无疾而终。给二星半吧。没看过就可惜,看了就知并不足惜。

31分钟前
  • 小重山
  • 还行

没懂啊我擦!!

36分钟前
  • gnitiz
  • 力荐

chaotic...

37分钟前
  • 茜茜
  • 还行

片子带了太多导演私人感悟,做日记式留念便可,别人看了也无用,反而弄了自己一下子不痛快。虽然情节大赞、感悟深邃,但岂止是晦涩难懂,简直就是神经叨叨,没有共鸣不说,想到的都是导演的自私...

38分钟前
  • 汐葉ღ
  • 较差

爱为真,真带来烦恼,挥之不去

41分钟前
  • 秣袖
  • 还行

玄之又玄

42分钟前
  • aQuabLus
  • 推荐

雷劈物语

43分钟前
  • benlovingmusic
  • 推荐

讲什么呢!!

45分钟前
  • 仰头看白云
  • 还行

虽然有些没看懂

50分钟前
  • 五花肉
  • 力荐

当守门人沉睡,你和风暴一起转身,拥抱中老去的是时间的玫瑰.

53分钟前
  • Catherine
  • 力荐

并不好看啊。如果导演不是科波拉,也许就没有那么多人去诠释了吧。其实我也觉得没什么真正的意义在里面。

58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较差

神秘,追溯时间的第三支玫瑰。

1小时前
  • 麦兜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