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一直是对君主制有感情的,欧洲的基于基督教下的君权神授。
这种感情一直是隐性的,从小时候开始。
说几个印象深刻的时刻吧;第一集的结尾,乔治六世和爱丁堡公爵一起在湖面上猎鸭,他们向着前方的一团浓雾不断的开枪。
乔治六世的死讯传来,玛格丽特公主骑着马狂奔。
这个镜头的力量感十足,摄影组和演员都厉害。
乔治六世和小女儿一起唱歌,这段戏前面切了很多近景,让观众以为是两个人的场景,直到这个镜头后切了中景,机位向右摇,才显露出后景的人群。
前面的唱歌镜头两个演员的表演很深情。
[img=3:C][/img](此图片因法律法规不允许出现///(^v^)\\\)这个是全剧最让我动容的一个镜头,看完侄女加冕仪式的爱德华八世吹起了家乡的风笛。
关于这个镜头的力量,前面做了好几次铺垫,温莎城堡前每日清晨的乐手,法国记者对巴黎的温莎公寓的参观。
这个镜头嘛,有点爽文的意思,但是我角色带入的话,会觉得很感动。
这是第九集里的内容,关于丘吉尔辞职,关于他的后期政治生涯,都浓缩在这个镜头里
整部剧,可以当做历史科普,回望
PhilsumyNetflix的新剧王冠刚刚上线(11.4),我用了不到两天就追完了10集。
如果是别的电视剧,我或许会打个“剧透”提示;可是这部剧好像打不打都无所谓,毕竟"历史"已经书写完毕,我们欣赏的只是“故事”。
历史剧的好处之一就是它的连续性,以及背景的真实性,毕竟,“历史”。
就像莎士比亚的经典四部曲一样: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上、下;王冠也有前传,如果看过《国王的演讲》的各位,根本就不需要做什么多余的背景介绍:为了美人放弃天下的爱德华八世;为了责任接任王位乔治六世;还有伊丽莎白·鲍斯-莱昂,乔治六世的王后,伊丽莎白二世之母,以及爱德华夫妇口中的“Scottich cook”“苏格兰厨子”;当然还有两位主角,或者说,主角与准主角,女王夫妇。
如此的人物放在一起所展现的剧情张力是巨大的,让人身临其境,感受他们之间的故事。
(当然这部剧还没有续集,因为。。。
女王还在“超长待机”。
)如果说“历史”更着重于光辉的、伟大的一面,那么"故事"则更喜欢聚焦于那些光明背后的阴影、脆弱。
比如说王夫:菲利普亲王,爱丁堡公爵。
很多人喜欢他的高大帅气,与女王的完美爱情。
这部剧里则更多聚焦与他的“脆弱”。
很多人知道他是希腊王子,可很多人都没注意到希腊是个“共和国”。
他的父亲,安德鲁王子(安德烈阿斯王子)是希腊国王乔治一世的第四子,很显然,继承顺位靠后。
1922年,希腊在与土耳其的战争遭遇惨败,安德鲁王子与政府大臣、军队指挥被关入大牢,等待枪决,最后英国派军舰前去协商,安德鲁一家才得以获释,而当时1岁的菲利普亲王是躲在橘子箱里,离开了他的“故土”。
安德鲁亲王对菲利普亲王也不怎么关心,喜欢花天酒地。
菲利普亲王更多的时候是与舅舅蒙巴顿勋爵在一起,当然,最后,他也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蒙巴顿“所以当故事进行到公主大婚前夕,他放弃希腊国籍与王位继承权,改姓“蒙巴顿”,英王乔治六世赐予他那一连串头衔的时候,剧中的表现出他的轻松以及他感觉仪式的繁复,忙于应付。
我想现实中的菲利普亲王放弃的很轻松,因为他的那些希腊头衔就真的只是“头衔”而已。
他是一个没有家,没有故土的“孤儿”。
女王陛下:在故事开始的时候,女王其实很小女人,与在皇家海军服役的丈夫在一起,拿着摄影机拍着自己的丈夫,带着“迷妹"的小眼神,我想女王与其他"迷妹"不同的是,她真的与"男神"在一起了。
在乔治六世去世的时候,在丈夫的要求下,她正在给她的父亲写信,请求与丈夫一起回到马耳他,殊不知早已天人永隔。
到了决定女王尊名的时候,也正是预告片里所展现:“我的名字就是“伊丽莎白”,我们就别在这搞得过于繁复了”私人秘书站起身,对她说道:“女王万岁”从此,她不再是丈夫的迷妹,不再是众人宠爱的公主,而是女王陛下。
就像我之前提到的,这部剧展现的是历史之外的“脆弱”,也正是人的部分。
理论上大权在握,其实什么也做不了,总想发表意见,然后又不能发表。
“一事无成是最难的事”作为英国国教会的领袖,请大家不要忘记是亨利八世为了离婚而创建的,不仅不能用这个头衔去要求别人,反而经常被人限制。
连“爱情”都无法做主。
爱德华八世为了“爱情”放弃了王位,玛格丽特公主一心想跟父亲的秘书在一起,最后。。。
女王即位之前,跟工作人员说,我能不能把王冠借走,回家练练,工作人员一脸懵逼,“这本来就是您的”。
女王把5磅的王冠戴在头上,看着镜子中的父亲,那个准备加冕礼的父亲,两个人就这样看着彼此。
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配角就是先王爱德华八世,温莎公爵。
公爵为了“爱情”放弃王位的故事,已经众人皆知。
这部剧里的公爵经常出现,回到伦敦,回到痛恨他的家庭身边,要求妻子的尊号,要求妻子能够与自己一起参加典礼,要钱;而我们的先王的要求总是被拒绝,然后他曾经的仆人们开始跟他提条件,先王勃然大怒,说你们这些奴仆敢跟我蹬鼻子上脸。。。
然后想想自己的处境,只好作罢,说,好吧,由我去劝女王,那个钱,你们赶紧汇给我。
剧中的公爵,有一只风笛,公爵夫人还特意向记者介绍,公爵只在思乡时吹奏。
终于,到了女王的加冕礼,公爵义务给身在法国的众人解说。
众人说,这典礼把女王变成了神,你是怎么会放弃成神的机会呢?
公爵答道,我拥有了最伟大的东西“爱情”。
公爵表面上对王位不屑一顾,对爱情崇拜至上。
可公爵真如他所说的那么伟大吗?
他真的把爱情放在祖国,家庭,王位之前吗?
我想公爵肯定也会后悔,也会流泪,也会思乡,因为他跟我们一样,也只是个凡人。
也正如我最喜欢的镜头之一,公爵一个人,在法国,在别墅的外面,吹奏着风笛,泪流满面。
剧中的王族待着无限的光环,可其实啊,他们也只是凡人罢了。
话痨预警!
爆肝码字!
一、《王冠》的光与影王冠是一部众生相的剧,也是我想写的女王剧评系列三部曲中格局最大的一部剧,此剧传达的价值取向太多,我能get的也只是我的纯主观角度。
它既尊重与还原历史大人物超脱于寻常人的神圣伟岸,又通过多方切入,努力让历史大人物的光环落地,巧妙的进行人性层面的挖掘。
伊丽莎白二世作为这部剧绝对的女主角,却不是绝对的主角。
《王冠》的剧本,编剧首先做到了尊重历史,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自主的创作,既让王冠辐射下的众生散发各自的光芒,又让观众看到那些与光芒相伴的阴影。
而正因为如此,才看出仅十集的剧其剧本之功力,它做到了饱满扎实,精雕细琢,人物刻画的多面立体。
光篇(一)高贵公主的纯粹爱情
在我看来伊丽莎白对菲利普的爱比菲利普对她来的更纯粹。
仅仅是因为他是他,所以她可以不看他的背后的家族是否没落,也不去将他与其他适婚者比较,仅仅因为爱他,所以选择他,嫁给他。
第一集有关菲利普亲王这样一个大众熟知基本不用科普的背景,剧里是选择一笔带过的。
但是也有暗示,比如丘吉尔在婚礼高喊菲利普的姐姐嫁给了纳粹。
本质上就是个“无家可归的德国佬”,但是这个德国佬也非凡林鸟,历史上的他既美颜盛世又内外兼修。
菲利普的爱情显然是复杂的,作为一出生就在外国流亡的希腊王子,他虽与莉莉贝特的相识相恋的过程如同青梅竹马般美好,也能做到在非洲行面对大象威胁的时候,不顾自己安危去维护伊丽莎白的安全。
但当他岳父死时他表现的毫无悲恸,反而与家族一起庆祝“蒙巴顿”姓氏的胜利时,却又无法不让人怀疑是否甜蜜的相爱里也掺着点权衡,毕竟一旦这位失势王子娶了全世界最成功的王室之一的第一顺位继承人,爱情与面包就都有了。
但那又何妨,起码在还是公主的伊丽莎白身上,看到了她对纯粹爱情的追求。
外表端庄温柔的伊丽莎白,内心分明是有着一股韧劲的。
这个角色已经通过她对爱情与婚姻力排众议,有主见的态度渐渐在立起来了。
这样的她是很讨喜的,即使是古老君主制的代言人,即使出生于还相对保守的年代,她的婚恋观也是带着前瞻性的现代女性思维的。
罗马非一日建成,正是她这些细节处性格上的光芒,才有理由相信她带领的王室能在新旧世界的交替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二)平凡的父亲与伟大的父王
当看到这一幕我的内心是带着触电一般的感动的。
就是这样一段话,写出了一位平凡的父亲与伟大的父王两重形象。
编剧功力实在可怕,这位知道自己大限将至的父王,是在用心良苦的把守护女儿的接力棒传给女婿,是在呕心沥血的为自己的继承人铺路搭桥。
她才是你的职责,爱她就是爱国。
这句话的重量菲利普可能需要花一辈子去领悟。
剧里的乔治六世,具有一个国王的所有美德,忠孝仁义,爱国爱家。
可以想象他半路即位,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扛起王权的大旗,放弃自己之前对生活的所有规划,从没有王材的平庸王子历练为一个真正的国王,是付出了多少艰辛。
他克己自律,为了当好一个国王,他只有听听荤段子来缓解情绪,甚至以疯狂抽雪茄抽烟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克服口吃,最终因此罹患肺癌。
对于观众来说,他与女儿相处时俨然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平凡的父亲,他说伊丽莎白是他的pride,玛格丽特是他的joy,他的父爱溢于言表。
他教导姐妹手足之情大于一切,引导她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但从伊丽莎白的角度,他是位有榜样力量的伟大父王。
伊丽莎白成为女王之后,与父王的每一次回忆都是一门帝王课业。
当前国王爱德华八世用那种提起乔治六世就带有的天生优越感说,乔治六世是一位虚弱的兄弟的时候,王室秘书的回怼让人拍手称快。
“先王并不软弱,我可以代表在场所有人表态,他是个英雄。
”这是句来自臣下的衷心评价。
剧中刻画的乔治六世并不是生而为王,更别谈什么君权神授,他之所以成为了真正的国王,完全是因为他的勇敢与担当,他站出来用言行举止维护了王室尊严。
而他的精神,也一直影响着伊丽莎白。
(三)有趣的国父
安东尼这句“温斯顿还觉得自己是国父呢”虽然看似是在评价丘吉尔很自大,但整个第一季通过刻画对丘吉尔的定调,分明是国父无疑了。
首相常有,而国父不常有。
因为是他国历史,所以在看《王冠》与《敦刻尔克》之前,我并不是太能想象丘吉尔对那个时代的英国人的影响力的具体程度,看完之后,实际上说他是英国人的精神领袖也不夸大。
历经二战的英国,除了国王有力量在战时鼓舞人心,再来就是这位英国国父了吧,或许二者的地位在当时英国民众心里是等量齐观的。
抛掉这位历史名人曾对中国的种种行为,还是该给一句这是位有人格魅力的大人物的中肯评价。
就像即使是如希特勒那般政治错误的人,也会有他的过人之处,何况他还不是希特勒。
这位有高度责任感又能力超强的首相,该庆幸年轻的女王遇到了他,这会是一位最棒的伙伴。
记得他真诚的说“政党需要我,国家需要我,她需要我。
”
他当然不是完美的,他自带着政客的伎俩与狡黠,他看起来太过精明而缺乏善良。
然而,这位英国国父的那种充满骄傲的倔强与带有智慧的变通,却又让他鲜活无比。
当雾霾覆盖整个伦敦的时候,犯经验主义错误并醉心于政治博弈的他,终于在那个女秘书因雾霾天出车祸而死之后,如梦初醒,那个崇拜他并且不断敲打他不忘初心的女粉丝死了,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决策错误。
看着他在短短几分钟内,以深厚的写作才华与出众的演讲实力给出了一份危机公关的最佳案例,从差点被女王逼下野到扭转局势为“危机中的真正领袖”,这种紧急中所展现的机智还是让人内心叹服的。
尽管还是脱离不了政客的作秀与心机,但我相信他是出自真心的像爱豆一般为死去的那位女秘书粉丝惋惜。
剧中丘吉尔第二次如梦初醒是因为他的另一位粉丝,一位画家,奉命为他画一幅肖像画。
他们甚至成为了莫逆之交。
但当他第一次在议会上揭开那幅画的时候,他是强忍着愤怒的。
回来后,他更是又羞又恼,因为他心中的自己与画中的自己分明是两个人。
他甚至认为这是那位画家对他友情的背叛。
这位画家是真诚的,他毫不留情的拆穿丘吉尔英雄迟暮的事实,并且提醒他认清事实。
真爱粉就是这样吧,即使忠言逆耳,也要拒绝阿谀奉承。
丘吉尔就是这样有趣,中国有句古话叫“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位老头虽然恃才傲物倔强到甚至自大的程度,但是作为领导人从善如流的基本素养却从来没有丢过。
他终于意识到自己该退位让贤了,衰老的身体不会给国家带来什么益处。
于是他坦然的像自己真心教导过的晚辈一般的女王告别,一直谨遵礼数,即使身体勉强也要站着觐见女王保持臣下的态度的他,第一次不顾礼数,吻上了女王的额头。
他还向亦敌亦友相杀相爱的安东尼告别,纵使有过不愉快,但这都过去了,没有哪位首相是不想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虽性格不合,但他俩的理想是一致的,他们双方都清楚这点。
在第九集末尾,伴随女王向他的致敬演讲词,那幅他内心无比拒绝的肖像画被烧掉。
当他自己能够正视自己的现实,又何须一幅画来提醒呢?
肖像画被烧掉冒起了青烟,象征他过往的辉煌也注定成为历史。
剧里还交代了他退任后的生活,这位传奇人物,使我想到了美国人的一位国父,汉密尔顿,正如音乐剧《Hamilton》里唱的:“who lives who dies who tells your story?
”同样送给这位英国国父,千百年后,谁会活着?
谁会死亡?
谁会将你的故事传唱?
影篇(四)破灭的童话
王子与公主的故事若是停在婚礼起誓的那一刻,或是停在他们蜜月期,又或是停在他们共同迎接爱情结晶的那一瞬,都会是一个圆满的童话故事。
但在而后漫长的岁月里,王子会逐渐变成一位委屈的,满腔包袱无处施展的王夫,公主则勇敢选择修炼成一位真正的女王。
故事的走向也就不可能是童话了。
犹记得众多公众号以这对伉俪为主题写的各类鸡汤与反鸡汤的文章。
实际无论是哪种,美好如“女王与守卫”的故事的确是存在,破灭如“花心亲王”的丑闻也无法掩埋。
之所以美好与破灭并存,恰恰是因为,他们,乃至他们所代表的王室群体,都不会像民众期待那般成为童话故事的主角。
她与菲利普的故事像是虽以童话开了头,但结局却走向寻常百姓都会经历的入世婚姻。
为差异化的观点而争吵,为谁掌握一家之主的位置而闹脾气,为如何摆脱女王与小白脸的扭曲定位而挣扎。
菲利普若真的心甘情愿胸无大志的做一个女王背后的男人,可能女王也不会像迷妹那般爱他了。
正如许多媒体撰写的那般“正是因为所有人都仰视她,菲利普对她如普通夫妻的那种平凡的缠绵与纠葛才令她更加珍视与爱护。
”有不足的菲利普却仍旧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但这段爱情,这段婚姻,相对于美好这个词来说终究是幻灭,带着缺憾的。
在中世纪,女王可以有男宠是上流的约定俗成的一个传统,但作为一个伴随着近代革命遍地开花,君主制摇摇欲坠的时代背景登基的特殊女王,即使面对丈夫的出轨,也不能像过去的统治者那样放纵自己内心。
更何况这还是位有着崇高责任感与坚贞爱情观的女王,她必须竭力维持王室的体统与作为妻子的自尊。
第一季对于菲利普的出轨,描述的有些隐晦,大概是出于历史真人还在世吧。
男人与女人有时就是这么不公平,男人情人多的夸张到可以开俱乐部,但有些女的还是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特别是身居高位有顾忌的女的。
女方才冒出一个纯洁的匆匆那年的青梅竹马,却足以让男方大醋横飞,女方只能通过真挚的表白来消除隔阂。
王冠光芒映照下的男主角,却依旧带着普通男人可能会有的劣根性。
伊丽莎白这番话分明是让菲利普羞愧难当的,一个专一的女人能让一个滥情的男人羞愧,一方面是因为她的美德散发了光芒,另一方面是因为菲利普还爱着伊丽莎白,尽管这份爱带着肉体出轨的阴影,暗淡的不再耀眼。
菲利普大概就是那个验证深情不如久伴的人吧!
他的确不够深情,但他也从十几岁陪伴她到八九十岁,并牺牲了年轻时候所有的梦想。
虽然这段爱情童话般的打开方式被现实打败,破灭了,但他还是从未背弃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
二、哪有什么君权神授,不过是有人勇于为王
(一)神性的加法与人性的减法想起丘吉尔对伊丽莎白说:“不要让他们看到真实的伊丽莎白,不要让他们看出王冠也是负担,让他 们看着你,但只看到王权不朽。
”想起丘吉尔对玛格丽特说:“王权,他们想看到这个,而不是你。
”
王权是神圣的,带着神性,而你作为人的色彩,却再也不再重要。
于是女王的微笑是否发自内心再也不重要,她甚至假笑到脸抽筋到必须注射治疗,手的挥舞可以做到如同机械一般的频率,那个高高在上例行访问的国家统治者,看起来却越来越像一个招财猫,一个吉祥物。
这是因为,王冠,让神性做着加法,而让人性不断的做着减法。
“最神圣的时刻,我们不为什么能观看,因为我们是凡人。
”神族有所失,凡人有所得。
你看,上帝选的代言人,也并没有比在坐的各位活的更快乐。
或许那一瞬间有人曾羡慕过王冠光芒下的那个女孩,但大多数人也就仅限于那么一瞬,带着猎奇的动机,带着一丝对王权的向往。
接受“我不是一个凡人”这样一个伪命题,分明是一件需要莫大勇气的事。
(二)哪有什么君权神授,不过是有人勇于为王
通过这部剧的展现可以看到,要成为一个女王,绝不是投了个好胎,亦或者玩些君权神授的戏法那么简单。
真的女王,不是承受王冠之重下的傀儡洋娃娃,而是一个不断修炼内心,强大自我的勇者。
哪有什么君权神授,不过是有人勇于为王。
这位勇敢的现代女王,跟大多数现代女性一样,除了事业上需要超脱于大多数女强人,去处理逼格很高的国际事务之外,其他时候,与事业型女性一样,她也还需要思考如何兼顾家庭与事业,也会需要面临婚姻与亲情危机,更会为如同寻常百姓家的家长里短头疼,在未来几季,还要面临世纪难题,那就是与儿媳戴安娜的婆媳问题。
而这些,如果没有一颗勇敢的心,没有一个迎难而上的心态,是很难让自己有力量坚持下去的。
生而为人,本就不容易,更何况,生而为王。
爱德华八世不勇敢,所以变成了故国难回的前国王,但她勇敢,所以成为了超长待机享誉世界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
其实对一个现代女王来说,认输才是最大的勇敢吧!
承认输给王权,在王权面前,“自我”永远是第二位,甚至是不应该存在一样东西。
而这个勇敢在于,为了将胜利拱手让给王权,必须在漫长的女王角色扮演生涯中,静悄悄的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最后甚至毫无余地的亲手埋葬“自我”,魔幻般的给自己营造出不平凡的一生,作为女王的一生。
在倡导个人主义的西方,这是一个十分不易的现象。
看臣民高举“放飞自我”的旗帜时,她却必须冷静自持的一边表示欣赏,一边同她的王室家族一起,收起想一起狂欢的羽翼。
而万民窥探,成为历史活样板,更是她输给王权的赔款。
白驹过隙,那个跟朋友们在Party中手舞足蹈的海军夫人伊丽莎白蒙巴顿,随着伊丽莎白的勇于为王之路,也就慢慢变成了泛黄的历史,尽管那个海军夫人,才是伊丽莎白她自己。
这是透过编剧的刻画,我理解的剧中的伊丽莎白。
实际上我个人,无论是剧里还是现实,羡慕女王,其实也就只是羡慕她有钱一个理由而已。
比起羡慕她,欣赏与尊敬的态度更为贴切。
而这份欣赏与尊敬,就是这部剧编剧对女主角的态度,因为欣赏她尊敬她,所以有关她的所有剧情,都是引导观众往正面的思维去看待她,这才是一个编剧刻画女主角时最该做到的。
唯有编剧真正爱惜这个角色,观众才能真正体会到角色的魅力。
从“王冠之主,舍你其谁”到“现在只有伊丽莎白女王”的台词暴击,总是让明明不那么悲壮的剧情,带着些丝丝悲壮感,观众也觉得莫名悲凉,大概是因为谁都不想失去那个真正的自己。
丧王之痛其实只能暂时的铭记于心,丧己之痛,才是一个女王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吧!
2021年4月9日,在伊丽莎白女王最后的陪伴下,她的丈夫菲利普亲王在温莎城堡离世,这场被人们注视了近一个世纪的皇室婚礼就此落幕。
今天,让我们回到英剧《王冠》第一季第一集,回到1947年,回到菲利普亲王宣誓放弃希腊王位继承权,回到那场“门户不当”的世纪婚礼,回到伊丽莎白皇冠未佩时,也回到她的父亲,乔治六世,这位体弱、腼腆却也恪尽职守的国王,最后的日子。
1.Chance would be a fine thing <英>良机不多
这是英式英语的一种说法,表达的是“我也想这样,但恐怕没这个机会”。
这里伊丽莎白对未婚夫说今晚好好休息,但是想在婚前最后的单身派对上休息是不大可能的,能出席明天的婚礼上就不错了(不是)。
-"You should relax a bit more." 你应该多休息。
-"Chance would be a fine thing." 我倒是想。
2.Get back on one's feet 恢复活动,振作起来
乔治六世大病初愈,今天是恢复工作的第一天,他的侍从们从准备早餐开始帮助国王get back on his feet。
它可以表达久卧在床的病人终于可以下床自由活动了。
也可以引申为颓丧了一阵子的人重新pull himself together and get back on his feet.3.Count someone out 把...排除在外
Count someone out很好理解,不把某人算在里面,除了用于像丘吉尔这种被其他政党刻意“排挤”的意思,也可以简单地表示不把某人算在里面,不带有主观情绪。
-“Does anyone want to go to Tims after school?” 谁想放学后去Tims?
-“Count me out — I’ve got homework.” 别把我算进去, 我还要做作业。
4.Cut through the jargon
Jargon是术语,行话的意思,比如medical jargon医学术语。
Cut through原意是穿过,通过。
“穿过这些术语” 就是看穿看懂这些术语。
5.Bounce back 恢复, 重振旗鼓
又来了一个重整旗鼓的表达。
bounce 本身是"弹跳,回弹"的意思, bounce back则表达的是“恢复”。
它除了和get back on one's feet一样可以表示人身、心的“恢复”外,还可以广泛地表达,环境、经济等等的恢复。
China's economy starts to bounce back after the pandemic.疫情之后中国的经济开始复苏。
6.Be up to something 胜任某事
这是一个常用又好用的表达,up可以表达很多意思, 比如最常见的It's up to you这里的up就是“取决于”的意思, 但It‘s up to you to do it,这里的up就是"由..负责,由...完成",表示“这事该由你做”。
影片中的up则表示“胜任”, 这里丘吉尔问乔治六世: “伊丽莎白能胜任吗?
”。
up 还可以表示“忙于”, I'm up to business "我忙着做生意"。
7.Break someone in 帮助某人适应(新工作、环境)
我们经常可以看见break in表达破门而入, 比如 She wouldn't open the door so the police had to break in, 或者“插话”, 比如: Sorry to break in, but your mom is calling. 除此之外Break in它还有“使适应(新的工作或环境)”的意思哦。
这里,乔治六世知道自己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想要先通过几次外交访问来慢慢“培养”未来的女王。
8.Throw oneself into something 投身于
throw-“投”, oneself-“身” 这个表达也很形象啦, 表示充满热情地投入到某项事情中去。
He throw himself into his work once he came back from holiday.假期一结束他就投身于自己的工作9.Fire away 想问就问吧
Fire away 有“连续射击、开火”的意思,它还可以表达“开始提问吧”, 一般当谈话的某一方想让气氛变得轻松,让对方敞开心扉,就可以这么说。
There is nobody here, fire away. 这里没人, 有话就说吧。
10.Step into one's shoes 接替某人的工作
Step into one's shoes 可不是站在某人的鞋子里的意思,而是接替某人的工作的意思。
Fill in one's shoes 也有类似的意思,而且因为他不仅step into, 而且能都fill in (穿满某人的鞋),那就是指可以“很好地接替某人的岗位”
创作:晶八五审校:Juliet排版:Wind总编:大风哥Wind
欲戴王冠 必承其重 如果电视剧讲述的是你喜爱的历史人物,自然会投入更多的感情,他或她不是你们演的这样的;但如果只是吃瓜群众,自然是怎么八卦怎么来,怎么狗血怎么好咯。
所以传记类型的电视剧,往往会收到不同的评价。
就剧谈剧的分割线 剧集剧本由《女王》(The Queen)的编剧彼得-摩根(Peter Morgan)创作,由《时时刻刻》导演史蒂芬-戴德利(Stephen Daldry)执导,主要讲述伊丽莎白二世与丘吉尔在二战后,重塑英伦的故事。
克莱尔-福伊出演伊丽莎白二世,马特-史密斯和约翰-利斯高分别饰演菲利普亲王和丘吉尔。
该剧有可能会续订至六季,因为有传言称Netflix已将计划预算设置为1亿美金。
美国的网络电视网拍摄英国王室的故事,确实很有趣。
华丽的布景,精美的服饰,把观众带回到二战结束后的雾都伦敦,第一王位继承人伊丽莎白公主即将出嫁,民众对盛大的王室婚礼翘首以待,期望与年轻的公主一起扫除战后的阴霾开始新的生活篇章。
王宫中,公主在门外徘徊,等待着未婚夫宣誓放弃那些有名无实的外籍头衔,真正成为大不列颠的一员。
房间里国王正在授勋,正式接纳一个原本的外国人成为家族的一员。
她最爱的两个男人正在完成庄严的仪式,而她却忐忑着。
他会愿意吗,此后一生他是否会后悔今天的选择,他的爱是否和她一样坚贞?
她装作不在意地说,他还有24小时可以反悔;宽慰他此时的放弃或许可以获取的更高的奖赏,可傲娇的未婚夫回答“这正是他们想的”,她的心几乎就要坠地。
可他接着送上一个甜蜜的偷吻,“我也是这么想的”,公主的脸上立刻绽放出笑容。
这就是她的未婚夫,总是知道怎么让她心烦意乱,总是知道怎么让她的脸上染上红晕。
婚礼上,他们相互盟誓:我们从今以后,无论富贵或贫穷,无论疾病或健康,都将彼此相爱、珍惜、服从,直至被死亡分离。
她紧张时,她不安时,总是望向他,他时而挤眉弄眼,时而小声提醒,让她放松下来。
“服从”或许不是王储该有的誓词,却是此刻她心中的箴言。
他们的蜜月旅行,他们爱的结晶,他们新的家,一切如童话般完美。
他们是一对人人羡慕的一对佳偶,迷人海军军官和他高贵优雅的贵族夫人。
海滩上的嬉戏,赛艇比赛时的亢奋,party上的热闹喧嚣,还有一双如天使般可爱的儿女,几乎让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头衔和使命。
是啊,国王正值盛年,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享受自己的生活,陪伴孩子们长大,等到他们自己也足够成熟稳重,等到父亲慢慢老去,再去思考如何接下重担。
爱曾经让她小心翼翼,而现在爱让他们有恃无恐。
可惜,现实中的童话总是不会圆满。
来自伦敦的紧急电话,把他们召唤回伦敦。
公主紧张父亲的病情,得知手术成功终于松了一口气。
可身为这个家庭的外来者,菲利普敏锐地察觉到了医生心虚的表情,独自走进手术室,看到还在麻醉中的国王和被切除的肺部,他意识到了,岳父的病情绝不像公布的那样简单。
他开始默默关注着国王,时刻担心他会突然倒下,他知道他的妻子和这个家庭都承受不了这个打击。
爱让他变得小心翼翼。
而伊丽莎白对这却毫不知情,和母亲一起筹备圣诞行程,关心妹妹的感情生活,向父亲抱怨丈夫对装修的挑剔。
她还幻想着等父亲完全康复后,可以和丈夫孩子回到原本的家中,继续做她的军官夫人。
面对父亲突然交给的出访重任,她当然有点不知所措,不过也有点跃跃欲试。
她是父母眼中听话的好孩子,履行公主的职责,替父亲分忧这是她该做的事。
至于说服丈夫的工作很轻松,出访几个月的时间总会给他找的事做,孩子们还小不会在意他们的离开,等他回到海军,一切都会变好的。
忽视了父亲不断恶化的健康,纵容着妹妹可能成为丑闻的爱情,也未能读懂丈夫眼中的担忧,爱让她蒙上双眼,继续有恃无恐。
公主与王子的爱情故事演绎千遍万遍,一样有捧场的观众,而《王冠》的第一集没有描绘公主与王子如何相识相恋,而直接从婚礼开场。
我很中意剧中这对王室夫妻的描述,几句对白,一个深吻,还有运用蒙太奇展示的婚后生活,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丰满的人物形象。
循规蹈矩的大公主遇到了潇洒不羁的落魄王子,尽管不被人看好,尽管有那样这样的问题,他们还是走到了一起。
婚后离开了王室的纷繁,回归最简单的夫妻生活,他们拥有了一段梦想的人生。
这是童话的尾声,也是现实生活的开端,之前的生活有多少欢乐,此后的生活就有多少的一言难尽。
传记片就是这样,观众是历史的知情人,而剧中的芸芸众生则是历史经历者。
对我们而言是一段故事,于他们来说是整个人生。
如果说对公主夫妻的描述只是一个精彩的开场,对乔治六世国王的描绘则是一段华美的篇章。
他是一个深爱家庭的男人,即便身体出现不适,仍然坚持出席女儿的婚礼,牵着她的手交给另一个男人,精心为她挑选新婚礼物。
获知自己不久于人世时,他小心翼翼的瞒着所有的人,不让妻子难过,不让母亲伤心,不让女儿担心。
他默默地为继承人规划着未来,与帝国最老道的老狐狸斗智斗勇,为她争取时间和经验。
他被病痛折磨着早起,却恶作剧般地叫醒裸睡的女婿,一起去沼泽地打猎。
他记得答应过女儿,陪她的丈夫出去散心,他希望她有一个能陪伴她走过这段艰难旅程的人,一个将爱她,保护她视为毕生职责的伴侣,因为他已不能再陪伴她了。
他是一位与疾病抗争的国王,他收拾好了哥哥退位后留下的烂摊子,和人民一起打赢了世界大战,甚至用讲黄段子的方法克服了口吃和坏脾气。
可是“癌症”,不是他能克服的。
当从医生口中听到实情后,他问了两个问题,有谁知道自己的病情,以及自己还有多长时间。
医生的回答让他心酸又难受,原来首相早就获知自己的病情,之前的悉心装扮,甚至打上的腮红,不但没有遮掩病容,反而将自己的软肋暴露在对手面前,而自己珍爱的家人却无人知晓自己的状况。
他艰难地维系着一个国王最后的尊严,掩饰着身体的痛楚与对人世的不舍。
他深知王冠之重,哪怕不能与家人享受最后的人伦之乐,也要把王冠平稳地传递下去。
他只祈求上苍再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再多做点准备,为继承人再多铺一段路。
作为知情人我们知道,上帝留给乔治六世的时间并不多, 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让他小心翼翼走过了最后的时光。
而他的女儿即将加冕为王,此后一生她都将承受王冠的重量,也用一生的勤勉去兑现对父亲的承诺与爱,他离去之后她再也无法有恃无恐。
--谈谈真实人物-自我记事起,英国女王就是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而她的丈夫则是比她高出很多的秃顶老头。
前段时间看了英国为庆贺女王90岁生日拍摄的纪录片(ps:看看人家怎么拍马屁的),看到了女王夫妇年轻时的模样。
老实说这个剧的选角真心有问题,主角的颜值和气质与真实人物差距太大,反而配角到还原得不错。
青年时代的女王,优雅大方,充满朝气。
如果说女王的颜值不输给女明星,那么亲王的颜值是直逼当红巨星。
那时的亲王高大英俊,一头金发,标准的西方美男子,既有贵族气质又兼具迷人魅力,难怪女王在少女时代会对他一见钟情。
乖乖女爱上坏小子,老套的剧情总是重复上演。
婚后,他们曾拥有一段如普通人般的生活,他是驻外的海军军官,她是当地社交圈最受欢迎的女主人。
男主外,女主内,其实某种程度上与他们本身的性格相符。
可惜,注定得她走在前面,他跟在后面。
纪录片里王子、公主们纷纷出镜,他们描述女王时,总是站在王室成员的角度,讲述女王的智慧、辛勤与付出;而谈到亲王时,则是在讲一位父亲,一位祖父的故事,甚至有位年轻的公主因为外界对祖父的不公评价激动地落泪。
亲王是王室的外来人,如今则是王室另外的某种象征。
他的风流韵事,他的保守思想还有口不择言,都让王室公关们头疼不已,可他依然我行我素。
女王的男人不应该是这样的,但转过来想,这样的男人也许正是女王想要的。
一个能对自己直言不讳的人,一个能替自己讲“不合时宜”笑话的人,一个能和儿孙正常交往的人。
他们的故事绝不像鸡汤文中描述那么美好,也不会像反鸡汤文中描绘得那么不堪,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爱或许曾经有恃无恐,但现实教会爱小心翼翼,最后悠长的时光让爱变做陪伴。
《王冠》讲述的是初登大宝的伊丽莎白二世是如何从少不更事的公主蜕变为一代女王的故事,第九集《ASSASSINS》则向观众展示了耄耋之年的首相丘吉尔辞职心路与历程。
二战后,英国从日不落帝国沦为二流国家,每个英国国民都希望年轻的女王都带领他们开启一个新时代,然而,现实中暮气沉沉的大英帝国,暮气沉沉的君主制度,暮气沉沉的政府首脑,一切都预示着荣光的远去与改革的势在必行。
和本季的另外九集相同,《ASSASSINS》多处使用隐喻手法营造出衰落中的英国与蜕变中的女王,通过深入丘吉尔与伊丽莎白二世的内心世界,探讨了在残酷的时光面前,所有的青春都在衰老,所有的心态都在逆转,而那些耀眼的光芒终将暗淡,一切都要回归自然。
每个人都肩扛枷锁,负重前行。
本集在怀旧的音乐声中缓缓开场,曾真挚爱慕女王的育马师波尔契勋爵在多年后选择向另一位女子求婚。
然而与此同时,编剧又使用极其隐晦的手法描述成功抱得美人归的菲利普却开始了眠花宿柳的放荡生活。
在强烈的对比下,凸显时光残酷,流年下的情感难以保质。
年龄和思想同样是不可能在岁月流逝中保持新鲜的。
即将迎来八十大寿的现任首相丘吉尔坐在池塘边画画。
池塘在本集故事中是一个寓意性极强的工具,它象征在表面平静下的真实和痛苦,这个痛苦是属于本剧每个主要人物的——丘吉尔早年的丧女之痛与晚年对衰老的无奈,伊丽莎白女王面对丈夫出轨现状的无可奈何以及在女王与女人这两个身份中的左右为难。
现代派画家雷厄姆·萨瑟兰受议会两院委托前来为丘吉尔创作肖像画。
在这个情节点中的二人谈话突出暴露了丘吉尔妄图逃避现实的思想困境。
他希望站着,这样更有威严,更具活力,其中暗含不服老的心态,更是逃避的最佳写照。
但萨瑟兰无情否决了他的提议,他更希望能描绘出真实。
与此同时,在另一条主线上,女王同样在演绎着时光的不可捉摸。
赛马场上,她的爱马奥瑞尔成功拔得魁首。
但波尔契却劝说女王让奥尔瑞在这个时候退休,巅峰时刻激流勇退才能让世人铭记辉煌,发挥最大的价值。
年老却恋栈的丘吉尔首相与激流勇退的奥瑞尔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奥瑞尔是丘吉尔最鲜明的衬托,丘吉尔却是奥瑞尔迟暮后的暗喻。
主题意义来源于这不动声色中,现实在潜伏,思想在积淀,暮气与无奈的气氛开始笼罩全剧。
果不其然,外交部长安东尼前来游说丘吉尔,再次劝他辞职让位,此举惹得丘吉尔大怒。
但骆驼背上的稻草已经开始积压。
值得一提的,作为一部高水准的历史剧,除了道具、装束、语言等方面,演员台词中也处处透露出时代感,例如在这一情节点里,丘吉尔就透露出斯大林已死的历史事实。
(本剧发生时间是1954年,斯大林死于1953。
)萨瑟兰和妻子前来拜访丘吉尔,准备肖像画前期工作。
在他们的对话过程中,再次凸显二人反差的思想认知。
萨瑟兰直言不讳地告诉丘吉尔:通常人们对自己所知甚少,为了生活,人不得不欺骗自己。
但丘吉尔却如此回应:你要知道你画的不仅仅是我,你画的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首相及其伟大政府所代表的一切,包括民主和自由,你画的是政府和领袖的最高典范,记好了。
丘吉尔对自己并不是所知甚少,他只是在欺骗自己,就像他自我欺骗英国仍旧是伟大的帝国,是民主和自由的代表,自己则是政府和领袖的最高典范,却无视他本人和大英帝国都已是英雄暮年的现实。
下一个情节点是女王在偌大的白金汉宫无聊到一个人玩扑克牌。
这一画面极其隐晦,首先,它向我们透露出菲利普的屡屡外出寻花问柳;其次,它向我们揭示了头戴王冠的女王却因种种束缚受到诸多压抑,情感无处宣泄,王权成了枷锁。
波尔契打来电话向女王汇报作为种马的奥瑞尔的预估年收入,女王则表示她会为波尔契开通一条专线,这一举措为菲利普与女王的争吵埋下伏笔。
萨瑟兰与丘吉尔就肖像画事宜进行了最后一场交流,这出戏是本剧的小高潮。
在这一情节点中,丘吉尔更多是以画家和朋友的身份与萨瑟兰敞开了心扉,谈到了绘画,谈到了悲伤,也谈到了时光。
萨瑟兰进一步认识到,在丘吉尔不动声色的平静表面下,暗藏着波涛汹涌的悲哀和无力,这些统统被他表现在了丘吉尔的肖像画中,而这些又是丘吉尔拼命在逃避的。
女王与波尔契交流奥瑞尔作为种马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暗合了丘吉尔的辞职。
值得注意的是,女王在波尔契进屋之前,有意识去整理了一下头发。
中国古话讲“女为悦己者容”,女王的这一举动是很容易令人产生浮想的,也许在这一刻,女王在拥有着共同爱好的波尔契面前也产生了一丝情感波动。
唐宁街首相官邸和议会两院为丘吉尔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上到女王,下到百姓,每个人都在密切关注着这一场“谢幕”演出,就像丘吉尔的自嘲:“大家都希望我说出辞职。
”然而直到此时,丘吉尔仍在逃避,虽然他在登上主席台时已是颤颤巍巍,但他在继续自我欺骗。
直到那幅肖像画揭幕,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衰老、阴郁、无奈的丘吉尔瘫坐在椅子上。
那一刻,他似乎才看到了另一个自己,那个更真实的丘吉尔。
这一冲击性是巨大的。
萨瑟兰拜访丘吉尔这一情节点是本集的压轴戏,政客在做我欺骗,逃避现实,现代派画家却在直面真实。
什么是真的?
衰老;什么又是假的?
荣光。
大英帝国在衰落,首相在衰老,褪去光环的女王又充满了挣扎和无力。
丘吉尔愤怒萨瑟兰对他无比残酷,但萨瑟兰却更残酷地告诉他:“Age is cruel!
”时光是残酷的,称霸全球的大英帝国已经不再辉煌,而叱咤风云的丘吉尔已是耄耋之年,没有人只会记得他的辉煌,现实才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
这句话成了压垮丘吉尔的最后一根稻草,随后,丘吉尔面见女王,请求辞职。
他告诉女王:你已长大,而我再没有任何能教给你的东西。
时光是残酷的。
时光肢解了日不落帝国,催老了丘吉尔首相,但它也教会了伊丽莎白二世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女王。
而那幅肖像画最终被投入火海成了灰烬,它是被时光凝固的,它只停留在丘吉尔八十岁的那一年,而丘吉尔本人却拥有完整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
肖像画才是最无意义的东西。
最后说一下《王冠》这部美剧,它讲述的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故事,但它的野心似乎又不仅限于此。
每个人看后都能令自己有些触动,有的人看到了权力的无奈,有的人看到了女王的挣扎,有的人看到了时代的缩影,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但在我看来,它对我讲了这么一个主题:生而为人,我们各有不同的枷锁在肩,而我们的成长,就是一步一步认识并接受它们。
没有人是绝对自由的。
海报上面的那个女孩,黑白阴影之间,眉目轮廓清淡而凛冽,垂目低视。
这部不像美剧的美剧《女王》,乍一看,似乎是BBC出品,叙事节奏平缓,剧本扎实有力,带有一股浓浓的英伦味道。
虽然两部剧之间没有关系,但是,在第一眼,我即想起了那部《无人生还》。
也许是英国的风格太凛冽,但凡有一点相似,便会唤醒脑海中的回忆。
这部剧的故事从菲利普亲王迎娶伊丽莎白女王开始。
伊丽莎白二世,在中国,我们习惯调侃她的在位时间。
那位在二零一二年伦敦奥运会上从飞机上一“跳”而下,震惊了所有年轻人的高龄女王陛下。
她的父亲,乔治六世,同样是一位有名的人物,以口吃闻名。
二零一二年《国王的演讲》以大势之姿横扫奥斯卡,讲的便是这位国王的故事。
故事的幕布便是从这位国王身上拉开。
他病了。
他咳嗽、咳出了血沫子。
紧接着,他被诊断出肿瘤。
《王冠》第一季的叙事,主线其实不是女王与亲王的婚姻,而是这位国王的病。
也恰恰是这位国王的病,暗示了接下来,女王的登基。
在平时的新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媒体赞颂菲利普亲王与女王的爱情。
说,真正爱一个人,是为她放弃继承权,甘心守候在她身后。
那样的深情。
我们习惯了这样的符号。
仿佛这样的深情,是与身俱来的。
但是,在《王冠》中,在女王未登基之前,这位深知自己不久于人世的国王与菲利普的一番谈话,证明了菲利普同样是一个普通的男人。
他依然困惑,依然有自己的执着。
他也不甘愿放弃自己的前途与职责。
但是,他娶的人是女王。
相比起大部分人称颂的说,第一集最后乔治六世对菲利普说的话,是父亲对女儿的爱。
或许是我心太冷硬。
那就像是我们古代的王朝,父亲在死之前为儿子留下的一些贤臣。
乔治六世希望用自己最后的力量,帮下一任女王,解决后顾之忧。
比起后来女王的种种传奇,在未登基之前,她其实就像一个普通的女人,只不过,有着皇家的规范礼仪教养。
但是,在教堂里宣誓时,也会紧张得说不出话;在自己的爱情里面,也会不顾周围人的反对,执着地对自己的丈夫说“服从你。
”这个时候的女王,还未展露她的风范。
与其说,第一集是女王登基前的铺垫,不如说,是给乔治六世弹奏的欢送曲。
这样一位不敢在众人面前讲话的国王,“口吃”的国王,他或许是史上最有损礼仪的国王,但是,他一生为了国家而奉献自己。
得知自己肿瘤,即将不久于人世,他几乎连为自己伤心的时间都没有,化妆、掩盖自己的病容,和再度上任的丘吉尔会面。
他在努力维持一个作为国王的尊严。
直到那个圣诞夜晚,他知道了自己的肿瘤,当地的民众们遵从礼仪风俗,举着灯来为国王陛下祷告。
他终于红了眼眶。
大概,那是他一直拼命做好一个国王的铠甲之下,死亡来临之际,破冰而出的疲倦,与对这个国家的眷恋。
(欢迎关注我)
在看这部剧之前,看过爱德华八世和辛普森夫人有关的电影和书籍、也看过关于玛格丽特公主和汤森的的故事,关于菲利普亲王的花边新闻也看过一些。
丘吉尔的自传也读完了。
《国王的演讲》也看过了。
只是关于女王的故事没有看过。
对于伊丽莎白二世的事迹一直是模模糊糊的,在别人的故事中,她一直是底色般的存在。
常常不显眼,但一直都存在。
网上有一句经典的调侃“铁打的女王,流水的首相”,来说明伊丽莎白二世超长待机时间。
现在她已经打败维多利亚女王,成为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作为那些对历史发展有影响的人物,我们的评价并不重要。
她一直在那里,我们只需要看着就好了。
特别是近几年,女王的表现越发让人觉得她简直是吉祥物般的存在,只要挥手微笑。
似乎就会收获民众的鲜花和欢呼。
在看这部剧之前,我对英国女王的印象就是这样的。
在看了这部之后,觉得那个超长待机的老太太真是不容易啊,果然权力越大,责任越大。
虽然本质上英国皇室是没有什么权利的。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虽说只要挥手微笑,可是从来没有人知道脸是会笑僵的,必须通过注射治疗才能继续微笑,而注射治疗的后遗症是你可能会把汤撒出来。
找一个自己爱的人结婚,他的亲戚却妄图窃取自家的皇位。
每一个王后跪拜王是世人眼中最平常不过的事情,而王夫向女王下跪,似乎是受了天大委屈一般。
明明是把烂摊子留下,并间接害死父亲的凶手,却还要继续给他支付高昂的抚养费。
明明退位前就说不会再出现在公众面前,要过隐居生活的人,却为了金钱,向媒体爆料各种内幕。
似乎是很可靠的大臣,也偶尔会把事情处理的一团糟,在轰前任下台的时候,似乎各种计谋源源不断,对于外交上的麻烦却无能为力。
虽然这有着历史进步的原因。
女王,果然不会一个简单的工作啊,因为王权必须赢。
开片 乔治六世咳血(长期吸烟,患有肺癌)。
01:53 乔治六世患有口吃。
婚礼前,乔治六世授予菲利普一系列头衔:爱丁堡公爵、梅里奥尼斯伯爵、格林威治男爵,并允许使用“殿下”(His Royal Highness)作为称呼,授予“嘉德勋章”(国王可授予的最高个人荣誉,伊丽莎白比菲利普早一个星期获得勋章,表示比丈夫地位更高)。
1946年夏天菲利普向伊丽莎白求婚,订婚消息1947年7月9日才对外发布,11月20日举行婚礼。
03:59 两天后的婚礼早晨,菲利普把烟戒了。
据他的贴身男仆约翰·迪恩:“突然就不吸了,一点困难也没有。
”10:35 此时的英国是克莱门特·艾德礼,于1945年取代丘吉尔(1951年丘吉尔会再上台)。
11:13 蒙巴顿伯爵是菲利普的舅舅。
丘吉尔对蒙巴顿伯爵心存猜疑是因为他是艾德礼任命的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而印度在他的任期内获得独立。
(之后几集还会提到)12:53 镜头中是玛格丽特公主看向彼得汤森上校,后者三年前进入王宫工作,此时还未与妻子离婚。
13:24 菲利普的4个姐姐都嫁给了富裕的德国王子,跟纳粹党有所牵连,姐姐塞西尔一家在空难中丧生(后面会提到),或许因为这个,此处丘吉尔说3个?
15:04 王室的贵族觉得菲利普只是穷困潦倒的外来户,把他看做“德国人”。
15:39 菲利普八岁时被送往英格兰一所寄宿学校,一年后他的母亲患上精神分裂症,被送往疗养院,出院后前往雅典建立了一个希腊正教的修女会。
18:00 1948年11月14日生下查尔斯王子,1950年8月15日生下安妮公主,期间伊丽莎白在马耳他陪伴军旅生活的菲利普,乔治六世的健康状况一直在下降。
21:16 1951年9月,手术中医生切除了乔治六世的左肺,但对外宣称正在好转。
24:59 国王不喜欢上一任首相艾德礼,但仍然要对外保持中立。
33:40 婚后二人选择住在克拉伦斯宫,但需大规模翻修,由菲利普负责(伊丽莎白在蜜月时曾写信给母亲:“自己希望丈夫在家里的事情上做主”)。
34:54 冬天圣诞期间在桑德林汉姆庄园住6个星期是王室的传统,可追溯至爱德华七世及其母亲维多利亚女王时代。
46:44 一方面乔治六世的登基纪念邮票上印有夫妇二人头像,说明恩爱;一方面又有爆料国王曾殴打过王后。
🤔【pass:因为本人是历史小白,看剧的时候迷迷糊糊,想要看到更多解释,所以看完那么久之后,兴起码了这点东西,希望能帮到和我一样的小白啦~∠( ᐛ 」∠)_
爱德华七世逊位后由弟弟乔治六世继承。
乔治六世有两个女儿:长女伊丽莎白,次女玛格丽特。
E1 wolferton splash(乔治六世和菲利普打猎的地方)伊丽莎白于1926年4月21日出生,与希腊王子菲利普于1947年结婚。
女王家族
菲利普被赐姓蒙巴顿
菲利普亲王的父母
1948年长子查尔斯出生
1950年安妮公主出生E2 海德公园角(国王去世的暗号)伊丽莎白在父亲乔治六世病重期间替父巡访各英联邦,在肯尼亚期间,乔治六世去世,伊丽莎白匆忙回国,1952年2月6日即位,1953年6月2日加冕。
丘吉尔从1951年10月再次组阁,艾登出任副首相兼外交大臣。
玛格丽特公主喜欢乔治六世的近侍武官(皇家空军上尉彼得•汤森,有家室),乔治六世去世后接受任命为女王母亲的事务长,后与妻子离婚。
E3 温莎在纽约的温莎公爵回到伦敦,参加国王的葬礼,顺便谈谈他的年薪。
理论上伊丽莎白继承后应改为丈夫姓氏蒙巴顿的王朝。
女王后来在内阁和温莎公爵建议下决定继续为温莎王朝,并且离开克拉伦斯宫,搬去白金汉宫。
这违背了菲利普亲王的两个愿望。
温莎王朝由来E4 天灾1952年12月5日起持续性大雾,直到12月9日,一股强劲而寒冷的西风吹散了笼罩在伦敦的烟雾。
“”伦敦烟雾事件”成为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同时丘吉尔受到党内外人士的反对,想要他辞职。
女王差一点在一些内阁成员的建议下向丘吉尔提出此意,幸而大雾散去。
E5 烟与镜女王加冕礼、玛丽王太后去世
加冕礼委员会通常由诺福克公爵负责,女王为了让菲利普有事做,希望由他负责。
女王为菲利普力争
不被承认的辛普森夫人
温莎公爵暂居
温莎公爵喜欢给他的皇亲国戚们取外号
君主的红匣子
爱德华七世未加冕
温莎公爵未去参加加冕礼
女王受膏
女王加冕礼,电视直播,使伊丽莎白成为全世界最知名的女性
观看电视转播后,落寞的温莎公爵
没有王国的国王E6 重磅新闻玛格丽特与彼得的“丑闻”
王室婚姻法两人的恋情得到公众极大的关注热情,在各方权衡下,王室决定暂时分离他们,直到公主满25岁。
E7 知识就是力量在与各政客交往中,女王深觉自身通识教育的严重不足,与政客交流时常常处于劣势,甚至听不懂,决定请老师重新学习。
公主从小只学习宪法和礼仪,老师认为君主只要负责高贵,而文学哲学科学等通识教育不够高贵同时,丘吉尔因病取消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会面关于苏联氢弹问题的讨论。
而外交大臣艾登也暂时在美国进行手术。
丘吉尔向女王隐瞒了病情,女王得知后约谈丘吉尔,一番话令丘吉尔对她刮目相看。
E8 小骄傲和开心果(乔治六世说伊丽莎白是他的小骄傲和玛格丽特是他的开心果)继位后女王的第一次大巡访,为展现大英帝国最完美的一面,(此时,印度、巴基斯坦、南非、伊拉克、约旦缅甸、锡兰都已独立了),1954年,巡访从百慕大开始,行程马不停蹄,开始了为期六个月的英联邦盛大之旅,其中包括58天在澳大利亚,他们访问了57个城镇。
他们笑得脸都僵了,菲利普亲王一直在抱怨这疯狂的行程,连做梦都在招手了。
最后一站,坚持前往反英情绪高涨的直陀罗布海峡,得到国内民众的高呼。
同时,玛格丽特在国内暂执君主职位,充满个性的讲话,大放异彩,令内阁惶恐,不被允许“将个人意志加于王权之上”,丘吉尔决定将权利推回给王太后。
E9 时间刺客菲利普亲王常常醉酒晚归。
两人矛盾激化。
女王与她的爱马和她的“青梅竹马”波尔契。
丘吉尔与回归的外交大臣的针锋相对。
丘吉尔与他的80岁大寿肖像画家。
最后,丘吉尔承认自己老了,辞职让位安东尼·艾登继位为首相兼外交大臣。
风流倜傥的艾登凭借其俊朗的外表和二战期间的政绩,迅速成为英国国内最受欢迎的人物,并被寄予厚望。
(在出任首相一年之后,艾登走错一步断送其政治生涯——第二次中东战争)
丘吉尔80岁大寿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演讲E10 荣光女王
玛格丽特与彼得仍不被允许结婚。
女王在各方压力下,不允许玛格丽特与彼得结婚,也不能抛开其身份地位。
在绝望下,彼得代表公开发言:为王室做出牺牲,终止恋爱关系。
女王与亲王渐行渐远。
英国首相与埃及总统纳赛尔谈判持续激化。
历史普及贼棒,剧情推到了顺手维基,二战后大英史就顺下来了。当成影视作品看就差点意思,有宏观无细节,有佳句无佳章,延续了奈飞一贯的假模假样,流水线都蹭出锈了。
伊丽莎白的出场平凡的我以为是王室工作人员, 气质,穿着都看不出来像公主;菲利普一付轻浮的,纨绔子弟的样子,演员也没有气质,现实的phlip 帅气,国王居然需要黄色笑话才能平静下来,国王的母亲一付继母的样子,一脸仇恨,第一集没有一点体现了王室该有的高贵,虽然现实世界里他们也没有表面看起来的高贵, 但电影应该至少表现出一点点,第二集不能忍受非洲的族长(还是什么领导)居然要亲吻伊丽莎白的脚,而伊丽莎白一点该有的礼节回应都没有,还有给到非洲人民的镜头,好像对这个女王多爱戴, 别侮辱非洲人民!演员没有选好,2星给侍从Martin.
The dignified.
丘吉尔和乔治六世啊,感觉他们才是主角(虽然女王的角色也是很精彩)!winston, winston~
一坨精致的答辩
制作精美,和第二季一样,感觉不到女王的任何魅力和实力,只不过是顺位当上,感到这个女王只会听手相的,有时候还很弱鸡,恕我农民无法get。说句实在的,我宁愿刷第三次唐顿庄园,而实际上我也做到了
看到obey那里,半集弃,呸
3.5 剧本写得真好,女王的无知和艰难,教会和体制的束缚,父女、夫妻、姐妹、君臣,细节全都一一呼应。不过演员真是太丑了!(2.如此得知爸爸的死讯;5.这集极好;7.一错会再错,任性一次便会滋生肆意妄为。)
搭配女王去世后各种王室故事回顾食用效果极佳,把光鲜亮丽的王室成员还原为普通人,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困于身份的种种无奈。制作极为精良的一部剧,全员演技在线。在隔壁龙之家族喜欢上Matt Smith,这一部就又见到~ 丘吉尔的演员真棒,不过我始终都忘不了他在Dexter里面演的超级大变态Trinity Killer==
王一样的女人
很难看,可能是因为期望过高,凭啥能战胜风骚律师获金球,就凭题材?
You know, I expected much more than this from the one and only Peter Morgan. 男女主灾难,Claire Foy的后台很硬啊
比较无聊
Oh shit没想到这么严肃,那为什么不直接看近代历史书,这配乐是要拍悲壮史诗片吗
最感动的几幕:1.国王乘着小舟跟女婿说要保护好他的女儿,戴着生日王冠饱含热泪与家人子民合唱共度圣诞。2.女王登基,伯父又傲娇又羡慕又庄重地解说着,其后对着夕阳边吹着边流泪地缅怀故乡3.女王为丘吉尔祝词,丘吉尔与画家争执到不得不承认老去到最后焚烧着画像。这才是一部史诗大剧! @2016-11-15 11:12:05
我不得不说,丘吉尔这个角色实在是太出色。他不是巅峰时期的首相,而是日暮夕阳的老人。那种徘徊在坚持和放弃、强硬与失落之间的心理状态,被演绎得极妙。
是不是有重要情节我没怎么看懂?(的确有几个常出现的配角名字和脸我还对不起来,他们和主角的关系也不甚清楚)我只觉得女王的决定都挺无聊的,如果没有君主就不会有的问题。去年圣诞节听了真女王的演讲我挺有感触的。其实这个剧都没有探索这些问题。也没有探索历史事件。丘吉尔也挺caricature的。虽然演员都演得很好。。
前面两三集还不错,但到了大雾霾有点看不下去了。这剧情有点侮辱智商
昨天伦敦下了一天雨
▤「While you mourn your father, you must also mourn someone else. Elizabeth Mountbatten. For she has now been replaced by another person, Elizabeth Regina. The two Elizabeth will frequently be in conflict with one another. The fact is, the Crown must win. Must always w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