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秋日的午后,当暖暖的阳光透过身后的窗落在我的背上时,真是舒服极了,这让我想起拉萨的阳光。
从西藏回来快两周了,人还恍惚在高原的空气里,郁结在心里的情绪,浓得涂抹不开,应该有一种方式,可以让它四处蔓延,然后晕染周围的生活,让它们纯净、浓烈、燃烧。
就在我于高原与都市生活中纠结时,朋友发来一组片子,其中有个名叫《冈拉梅朵》。
在这样一个秋日的午后,我一个人安安静静地从头看到尾。
一个美丽的故事,两代人的不同命运。
安羽,一个现代都市里唱歌的女子,在唱了一曲《冈拉梅朵》后失声,梦境引领她来到雪域神湖,寻找拉姆,寻找她失去的声音。
途中,她遇到了鼓手阿扎,冈拉梅朵的美丽传说,把两个人的命运连结在一起,分分合合,上演着千古不变的爱情故事。
拉姆,一个久远年代里唱歌的女子,与来自康区的流浪画家相爱,却被农奴主抢婚。
画家在追寻的途中坠崖,错过了美丽的拉姆,拉姆逃出后,就一直守侯在神湖边,等待心爱的人出现,一等就是一生。
片中的故事简单至极,反复述说的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男女情爱。
而久久回荡在我心里的是片中的音乐、画面,和片中所有的声音。
那是高原的声音,是只有西藏才有的声音,它来自大自然,来自那些纯朴的西藏人。
阳光照射在大地的声音,白云走过蓝天的声音,轻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河水淌过雪山的声音,经幡舞动山岗的声音,长号震撼庙宇的声音,香火袅袅千年的声音,转经筒噜噜轮回的声音……朝圣者的脚步踩过积雪,口中的经文喏喏,清澈的双眸回转……鼓声,如命运的节奏,脉动的合声,神灵的召唤,在那片古老的高地上回荡……所有的,一切的声音,都美伦美奂,哪怕是一片树叶落在地上的声响,都像是灵魂绽放的音符。
影片结束了,我却不愿把自己的情感抽离。
能够陷入其中,是一种幸福。
看完西藏往事后再来看的冈拉美朵,想把导演的西藏三部曲都给看看完,这两部看完只能说导演一直有在进步的,哈哈。
冈拉美朵是08年的片子导演的处女座,整部看下来没有觉得特别深刻的东西,原是男女主角各怀梦想和目的,一个藏族男子的理想和北京女子美好幻想的主题,结果显现出来的这部分情节比较生硬,不够深刻。
反倒是把西藏的景色还原到了它原来最为朴素的样子,让我们这些没去过西藏一直憧憬去的人不免更为向往,景色不会像网上的美景图那样修饰过太为浮夸,有种清澈的美感,这个跟电影的整体气氛倒是比较相配的。
另外导演为什么那么喜欢通过语言不通或者无法言语交流这类手法来表现西藏的爱情故事呢,虽然演员表情及内心世界足以表达情感,但是人家也想看看有言语交流的西藏嘛,希望第三部会有比较大的颠覆,拍摄藏地这种神圣神秘的故事对演员的功力还是很考究的,个人觉得韩国美女除了本人气质外,跟宋佳的演技相比,差太多啦!
冈拉梅朵。
冈,拉,梅,朵,她吐出每一个字,每一个字就在她齿间绽放成花。
冈拉梅朵,可以是一个人的名字,一间酒吧。
她是人名的时候,一定是藏地最美丽的女子,明亮清澈的眼神和皓齿辉映着晕红的腮,浅笑盈盈,流盼倩兮,如同掠过天边的云一样,温婉动人。
如果她是一间酒吧,这里应该有时光的味道,木质桌椅,泛黄的书籍和怀旧的音乐,一本旧杂志,一杯红酒,在穿窗而过的阳光里消磨一个下午,使人忘记了时光的流转。
专心地想一些心事,烟灰掉下来,忘记落在什么地方。
冈拉梅朵,也可以是一部电影,一首歌。
这样的电影,背景必然是放在西藏的雪山圣湖之下,大风起兮,经幡舞动,天高地远。
这样的歌,必然要由雪域最美丽深情的女子唱出来,她有着天籁般的嗓音,仿佛神的声音开启,就像阿扎身上有七种乐神的庇护,打击出令人眩晕的节奏。
冈拉梅朵,或者更是一则关于光阴的故事,故事结局一尾苍凉的手势。
讲故事的人舌尖轻抵齿壁,双唇开启,轻轻呼出她的名字,冈,拉,梅,朵——这是一个寻找与等待的故事,圣湖的边上呵,亲爱的人儿,你又是为谁泣涕涟涟,坐守一生,衰老了不朽的容颜?
(额,无病呻吟,似乎与影评无关……呵呵,闪)
参加了首映式,97分钟的片子看下来,只记得西藏的风景,看得出孟导在镜头前是很用心的,但是整个故事情节明显有问题,剧情过散,结尾没有把导演想表达的意思很好的传达给观众,不过姜世贞小姐的表演还是可圈可点的。
情节有问题,去纳木错神湖,居然跑到巴松措去了,下个镜头居然到了阿里。!
到底是去天湖,还是环西藏游?
剧情太过夸张。!
对民俗的描写太过夸张。
拉萨的婚礼怎么可能有那种舞蹈(卡鲁)?
简直狗屁!
强烈鄙视!
看完后《冈拉梅朵》发现情节和《海角七号》很相似,都是爱情调味下的风光片,再在其中套了一个更为凄美的故事。
拉姆等了60年,同样,友子也等了60年。
寻找与错失,同样的爱情上演,只不过,一段海誓,一段山盟。
很显然,《海角七号》应该更受到文艺小青年们的欢迎。
来自文艺片集散地台湾就是一个很加分的点,而且当红歌手、日本关系、阳光明媚的海滩、个性十足的几位配角,还搭上战争离别这么煽情的线索,这些称的上时尚的元素也是很讨巧的。
尽管《冈拉梅朵》中也有调音师、雪山、西藏、唐卡等算是文艺青年们喜欢的东西,但或许是过于厚重与沉重,冷色调的《冈拉梅朵》与《海角七号》那些暖色调而轻松的元素相比,《冈拉梅朵》显然是文而不艺。
同样,唇红齿白的偶像歌手和粗旷豪放脸上两片高原红的藏族鼓手来讲,前者要更对文艺小青年们的胃口吧。
说到底,电影这玩意,就是一让观众放松一回的东西。
《冈拉梅朵》中还有一让人觉得不文艺的地方就是女主角那旁白,太过粘稠,太过沧桑,感觉就像小时候看的电影里女主角一副苦大仇深或者劳苦大众翻身后向小辈们回忆当年苦日子的口吻。
看片中间,我觉得我也应该随着剧情那么忧伤一下,可是一不小心,情绪就扭头朝着翻身农奴当家作主的感觉走,完全将这部影片营造的文艺气氛搅的不伦不类。
另一个硬伤就是,电影中阿扎说关于他爷爷的故事他只讲给了他的冈拉梅朵听,那么晓涛在那封信里提到了这个故事又是怎么知道呢。
个人觉得,像这样的爱情片,你可以将的很线性很简单,却不能出现这样的前后矛盾。
这样的后果,就是讲爱情故事的电影本身,都不那么让人相信,那我们拼什么去相信这个爱情故事,凭什么让我们去跟着他纯情路线。
讲了这么多《冈拉梅朵》的不好,其实个人还是蛮喜欢这部电影的。
台湾在这样方面类型的电影上,操作上已经颇为成熟。
对于内地来说还是比较少见的,那么一些小状况还是可以理解的。
况且现在内地的电影,都是一水的汉族视角,其实中国55个少数民族,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关注的。
不是说,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的吗?
影片应该拍摄于西藏的暴动之前,那时候的汉人和藏人之间还显得那么和谐自然,拉萨很空旷,没有人为的紧张气氛。
高高天空,蓝蓝的云朵,就算没有盛装的民族舞蹈,只要有那空灵浑厚的声音就一下子把你带来到了西藏。
感觉到了似乎是一种精神的力量!
习惯了走马观花似的参观、习惯了走到哪里就拍到哪里,但如果能像女主角一样,到处倾听声音,也是一件很美妙宁静的事情。
故事中再穿插着一个久远凄美的爱情故事,这不正是很多城市人向往的那个地方么。
冈拉梅朵,如果你不烦躁,或者像不烦躁,可以去看看。
看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声音带你去的那个地方。
女主角很漂亮,冈拉梅朵很美丽。
不能要求太高,看看风景吧。
还有什么景色能比西藏更美呢。
别太计较编剧的逻辑性和导演用镜头叙述故事的能力,或者还有那朵韩国"雪莲",这样观片才有喜悦。
拍MV的导演,至少她懂得怎样用画面取悦观众,这不挺好么?
适合没去过西藏,对西藏元素有莫名憧憬的同学看。
对于国内西藏题材的电影从来就没有看好过。
说实话,在我看来,都是一堆不懂西藏的人天马行空的臆想!
《冈拉梅朵》叫得很响,出来也很久,一直没看。
昨晚长夜漫漫,无心睡眠,出于好奇翻出来坚持看完了!
一句话:幸亏有一个叫姜世贞的韩国美女出演女主角,不然就惨透了!
(也是这部片子唯一的亮点,长得有点像我很喜欢的一位韩国女演员——河智苑!
很美!
) 有些地方简直一无是处:导演可能出于画面的需要,在视觉上太过于想在一部爱情片中装满所有西藏的经典元素,结果却适得其反。
对西藏毫无认识的人看了可能还可以接受,但是我却很抓狂——太天马行空了!
有些地方在时间和空间上简直有点太错乱,这里提出些致命的硬伤: 1、空间上而言,片中说阿扎的父亲是个康巴人,最终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可是画面却给的是古格王朝遗址,天哪!
那可是阿里!
2、时间上而言,阿扎的父亲和拉姆的爱情在片中交代是发生在六十年代,安羽的旁白说其圆了一个等待了六十年的爱情之梦,也就是说片中安羽和阿扎的故事至少发生在2020年以后。
不是吧!
3、拉姆最终因为父母家庭所逼不得不嫁给了一个贵族。
对西藏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
试问在六十年代的西藏能发生这样的事情吗?
真不可思议!
) 4、甚至缺乏对一个民族所信仰的宗教最基本的调查研究和了解:在我的记忆里,藏传佛教信仰的启蒙就是转经筒,儿时每每虔心转动,慈父总是谆谆教导:万不可拍打转经筒使之转动,里面装的可是神圣的经文,那样是对佛祖的亵渎(西藏所有寺庙的转经筒底下都安装有十字木条用以拨动)!
片中阿扎竟然拍打转经筒以发挥其手鼓技能并打动女主角,太离谱了!
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述了。
仅仅以此简评祝愿今后西藏题材的电影能越来越好。
你相信爱是有灵性和记忆的吗?
你相信爱情经过长久的沉睡仍然可以复苏和被唤醒吗?
你相信爱情是可以生生不息地被传承和延续的吗?
或许你根本就不相信爱情了,又或许你也象我一样,对爱情怀疑又迷茫,那么去看看这部《冈拉梅朵》吧!
就电影本身而言,它也许称不上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导演苦苦三年的思索和奔波,煎熬出的却是一个俗套得不能再俗套的现代童话爱情故事。
就好像我的影评一样,高调对影评家而言永远都意味着权威,拿不出吹毛求疵的精神,和鸡蛋里挑骨头的本事,不管怎样折腾,影评都上不了档次。
但它真的值得一看,我一直都觉得一部电影,能够吸引观众的,不应该仅仅只是故事本身。
《冈拉梅朵》里圣洁湛蓝的天空,绵延的雪色山峰,那样的图画映入眼帘的时候,你的眼睛象受过洗礼一样,有着突兀般的明澈感;激昂高亢的女高音犹如天籁般的惊鸿,在最接近云霄和神灵的地方,好像都不需要经过耳朵,就直接激荡着我们的胸腔;心灵象微微张开了小口,浅浅地细细地呼吸着神明的气息...... 爱不是阿扎那热辣直接的注视,执着不是安羽对神湖的坚信和笃定,爱和执着从来都不是大海般的汹涌澎湃,更多的时候,他们是死寂般的等待,等待,就像面如枯槁的拉姆脸上那两汪无风无浪平静如镜的清泉,痴痴地守望着神湖,等待,等待,等待的是一个身影,是一个声音,是一个信物,又或许是死亡,终结或新的延续。
和大部分人一样,看完之后,我也认定导演误解歪曲了音乐电影的真正含义,但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是带着从容淡定的心情去享用这顿视觉听觉和心灵的盛宴的,没有挑剔的眼光更容易邂逅和捕捉到美感,不是吗?
生活也一样,祝福我的朋友们每天都有和美丽碰撞后的愉快心情。
老套爱情故事 但不得不说男主角目光流转 眼中的野性 哎哟😋
还算是用心的,看到了很多拉萨的角落,哲蚌寺、千佛崖、大昭寺、帕邦喀。民俗服装有跟着地区由东向西的转移而变化,途中竟然还有西藏骰子的元素,加之用女主录音的方式串联起了西藏民俗风情,可以说算是很纯正了。
女主角的旁白有种上世纪80年代电影的感觉 有点不是很习惯 其他的还好
梦里弥漫着酥油的味道…
拉萨的《冈拉梅朵》酒吧这么出名就是因为这个电影哦?
过于设计加上戏剧性和不合理的剧情冲突,比如说一个人出了车祸撞在树上,却只是昏过去了一点事也没有。但从总体来说,本片出现在藏语新浪潮之前,展现了诸多类似于朝山转湖等没有接触甚至叫不上名字的藏族风俗,同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大多数的藏语电影也有所不同,高原上满怀现代和西部元素的酒吧,带着牛仔帽子的藏人,化缘的和尚,与当下的藏语电影对于讲述儿童和乡村故事的类型化趋势来说,毫无疑问是清流一股。
给西藏和仁青顿珠。在西藏,有多少爱情故事源自美丽的歌谣和一个凄美的传说。
冈拉梅朵。
风景拍的不错 忽略那个故事吧
“天堂般的戀愛,地獄般的等待”“一個不知道說話的人只有用心去聆聽”---------我就如一個不會說話的人“我的理想和你的幻想都很美很美,我們都沒法放棄它”-------我的心碎了
不管片子多烂,我就是喜欢男主的颜。
没有把美景拍美,人也不美
主要是被风光吸引,故事太一般
一颗戴玮下的臭蛋,引用此电影台词:虽然遗憾,却是永恒的!这种题材能拍成这样的尿性,完美诠释出这个最糟糕电影年代出品的胶片垃圾中所具有的全部丑陋,必须狠狠地批。
在一个天气不太好,有些许冷的下午,躲在被窝里,看了这部片子。有得便有失,有失便有得。淡然,随缘。
风情音乐片,略胜冯小宁,但是也就强那么一点
唯一的一颗星给西藏风景,与电影无关。
60年的等待,当初的爱情如同唐卡画永不褪色
一部mtv
片子还显得稚嫩,不过宋老师在里面客串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