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该忠实原题,叫“三千年的孤独”。
2,表面是灯神的孤独,实际是女性三千年的孤独。
3,四个小故事,示巴—古藤—糖块—泽菲尔。
从一路下滑到重新崛起。
4,女人一路下滑,同时男人也在一路下滑。
所罗门-穆斯塔法/苏莱曼-穆拉德/易卜拉欣,跟泽菲尔搭配的是一个老朽。
5,贯穿全片的问题:女人最想要什么。
答案应该是爱。
但不是男女之爱。
然后通过泽菲尔和艾丽西亚两个故事,校准了爱的定义:既不被灯神控制,也不控制灯神。
6,灯神代表某种“前文明”的力量,包括“讲故事”这种方式。
前文明未必是“蛮荒”,“蛮荒”是文明/下滑/男性的偏见。
它到底是什么,仍然有待发现。
可以叫原始丰饶、初民、道、春天,等等。
7,一点启发:如果你需要一个精神上的参考点,可以考虑lover角色,而不是父、母、主人、老师、大哥,等等自带权威感,只能单向交流的角色。
一开始被所罗门王弹奏的音乐吸引,然后把全片看完,很喜欢男女主和电影的画风。
灯神讲述他之前被封进瓶子的经历,有点一千零一夜的感觉,不自觉的被他带进故事里,见他所见,想他所想。
灯神的故事讲完后,女主突然的表白打破了我对故事的思考,感觉这个转变太硬了,和前面荡气回肠的故事有点接不上。
如果后续情节再饱满点,感情来的不那么突兀的话,可能就完美了。
影片的故事路线很简单,一个精灵因为欲望的爱被囚禁,因为欲望的愤怒被囚禁,因为对爱的不真诚而被囚禁,因为爱的没有自我而无法存在于现实,终于找到了正常去爱的方式认识到了爱的真正意义。
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爱渐渐接纳了自己的存在,讲述了属于自己的故事一个世界人类慢慢发展抢夺了神话的空间,没有了幻想的世界是否还是活着的世界呢?
影片表面上讲的是爱的崇拜,(的确有些含蓄)可更深层次却探讨了自由意志(命运,选择,存在:可以从精灵探讨囚禁中自己的反思从女主找到自己的渴望等方面)以此得出了一种从混乱矛盾到和谐永恒,从不自知到知道了一切自己知道了的事情而获得平静是积极的方向……也探讨了如何面对自己的情感,这方面隐喻参照神话与科学在故事中的定位变换,与精灵的关系从危险意外的的,到不安定防备的,到平常存在的,到可以去爱的,换到科学从客观真理的,到奇迹的,再到人类无意识破坏体现的(环保片?
真的是……)这样的过程同样可以映射到本能欲望幻想与客观知觉理性之间的水乳交融,各司其职的关系,圣人?
永恒?
无论如果有情感的智慧体都伴随着主动去做盲目,错误选择的本质,但现实是这样的我们终将与世界和谐共生。
所以面对欲望,爱 ,暴力,主观能动性,恐惧,谨慎……时我们要做的不是控制消灭或标准化,而是理解关怀承认接纳与和解 尊重自身的人性才是通往永恒的光辉。
同样也宣传了一波圣经的美学价值与历史意义……(导演的文化背景,导演的记忆结构,还能说什么)当然最后无法回避的是影片的美的意义的营造……这是一个故事的音乐性,尝试去理解人物,理解氛围观感的线性向量方向变化吧,感受上的东西,讲出来就无趣了。
因为看不见一种更客观的文化态度,所以作为中国人有些克制,所以对我来说影片实在称不上多么意义深刻,感人肺腑……永恒意味着虚无,学过数学的都能理解无限的数字,无论是周期的变化,还是π这种无尽的混乱,一切意义终将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而让人再也找不到自己的所在,不能绝对精确计算的数真的能获得绝对意义吗?
而追求永恒本身就是对人性的背离。
所以看到最后一个规律的周期变化,我看到了死亡,而影片明显初始主题是以爱,以意义来讲述的,为死亡,为虚无赋予意义,这是无法得到答案的,意义终归会在那些被忽略的变化与可能当中,这点要注意一下了吧。
超级棒的现代爱情神话。
适合包括但不限于业余民俗学爱好者、《美国众神》粉丝、《最后的仙女》读者和奇幻爱情片爱好者在内的所有人。
精灵回忆线中历史与神话相交织之带来的奇幻魅力,与《美国众神》中爱尔兰精灵的故事不谋而合。
而来自阿拉伯半岛,因《旧约·列王纪》而闻名的绝世美人示巴女王更是在两个故事中都有出场(双厨,啊不,是三厨狂喜)。
而女主角最初的研究方向(科学和理性主义的发展使神话和故事失去了意义)以及后续剧情中电磁波对精灵的伤害,恰好与《最后的仙女:颓废故事集》中19-20世纪法国颓废派诗人作家们的灵感来源一致。
在当时面临着工业化和科技带来的冲击,以及各种社会、政治、文化变动的法国,作家们写下了一个个法国人民最热爱的童话角色——仙女与快速转变中的人类世界之间的碰撞。
其中既有关于科技发展使得仙女魔力变得不值得一提的故事,也有现代化的都市容不下仙女的故事。
本片中,女主最初精灵相遇的时候,就基于理性主义角度反对许愿;而电磁波对精灵伤害很大更是主角二人刚回英国时就已埋下的伏笔。
注:下文有剧透正如《天堂电影院》《雨果》《不》是“写给电影的情书”,《三千年的渴望》是乔治·米勒写给“故事艺术的情书”。
尽管影片没有直说,但换一个角度就会发现,它讲的是:一个不信故事的人,开始相信故事。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位叙事学家,因为长期研究故事的历史和原理,她对一切故事、神话、幻想已经祛魅,她坚信故事正在衰落,且终将被科学取代,但一次伊斯坦布尔之旅,改变了她的看法。
在那里,她得到了一个魔瓶,释放出了瓶中的精灵。
按照惯例,精灵让她许三个愿望。
身为叙事学家的她,深知这一类许愿故事,不仅不会实现愿望,反而要惩戒许愿的人,于是质疑精灵的目的。
为了说服主人公许愿,让自己重获自由,精灵把自己故事告诉了她。
他曾经经历过三个女人,横跨了3000年的历史,每一次,他想和爱人长相厮守,但都被人性的弱点和多变的世事打败,并再次被封印在瓶中,忍受千年的孤独。
主人公一开始对精灵的叙述充满质疑,但渐渐地,她被精灵爱情所打动,许愿要和精灵相爱。
她为什么要做出这个选择?
因为在她的生命中,爱情一直是稀缺品。
在她还是个少女时,曾经幻想有一个男孩来陪伴自己,后来她觉得这很蠢,就把关于男孩的涂鸦全烧了。
结婚后,他发现丈夫出轨,从此也不再相信爱情。
主人公是一个喜欢研究故事,但其实不信故事的人。
她认为幻想和爱情是人类虚构出来的精神产物,是不存在的。
而灯神给自己讲故事,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和主人公一样,今天的很多人,也不再相信故事了。
当一部电影和小说上市,人们不再沉浸其中,而是对其评头论足,甚至质疑作者的创作动机和价值观。
当一个人叙述自己的悲惨经历,我们会说“不要跟我讲故事”,让对方闭嘴。
随着科学和理性的发展,人们拆解了故事的外壳,了解了它的内部结构,懂得了故事的本质是用叙事兜售价值观。
而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化、肤浅化,人们愈发沉迷于快速的感官刺激,而不再聆听长篇、动人的故事。
但乔治·米勒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坚信故事的魅力是永恒的,他认为,即使人们不再阅读、聆听故事,但他们的内心始终渴望,并期待着故事来滋润他们。
所以在片中,主人公最终“破防”,和精灵谈起了恋爱,也就是说,她接受了“爱情”这一套叙事,封闭已久的心灵终于打开了。
乔治·米勒还用了隐喻的手法,预言故事艺术的未来。
片中,精灵被无处不在的电磁波消磨,决定离开,但他向主人公承诺,今后会时不时来看她。
也就是说,故事艺术会在未来被科学排挤,退居二线,但它不会完全死去,还会时不时回来,带给我们心灵的慰藉。
有趣的是,影片运用了似是而非的手法,你可以认为精灵真的出现了,也可以认为一切只是叙事学家的幻想,是她对故事艺术消亡的挽歌。
而这正是故事的魅力,它可能是假的,却真正治愈了我们的生活。
这就是乔治·米勒写给故事艺术的情书。
今天聊聊澳大利亚 / 美国电影《三千年的渴望》。
片名Three Thousand Years of Longing (2022),别名三千年的思念。
本片改编自A·S·拜厄斯(A. S. Byatt)的《夜莺之眼》(The Djinn in the Nightingale's Eye)。
《三千年的渴望》是乔治·米勒在完成心爱作品《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后的新作品,他借着艾丽西娅开始讲述属于他的童话故事。
影片包含豪华的演员阵容,拥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效果,把一个古老精灵的神话故事带入现代社会,很有《一千零一夜》的感觉。
女主角艾丽西娅(Alithea)是以希腊真理女神阿勒忒娅(Aletheia)命名的。
“Alithea”这个名字在古希腊语中就是“真实”的意思。
艾丽西娅是一个专注于神话故事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个自认孤独的人。
她遇到了一个被困在玻璃瓶里同样孤独的精灵,随后两人就开展了一个与阿拉丁神灯紧密结合的现代版瓶中精灵的故事。
精灵和观众以往看到过的精灵不一样,和那些改编的阿拉丁神灯故事里的精灵更不同,他在这里的故事中展现出少有的人性。
他不仅仅是一个被困瓶中的精灵,他除了能够满足人们的愿望,他还是渴望爱与被爱的人。
艾丽西娅熟知各种传说故事,也知道精灵会骗人。
艾丽西娅自始至终都在用自己的专业眼光审视着精灵的每一段故事,一起感慨精灵在爱情故事中的得与失。
精灵是个超级恋爱脑,即便磕磕绊绊生活了三千年,依旧没有改变过这一点。
精灵用自己被困在瓶子里数千年漫长又悲伤的故事来取悦艾丽西娅,艾丽西娅也在用学术上的精确性反复审查这些故事。
精灵讲述的几段故事就像一个个悲伤的爱情童话故事,他渴望得到一个美满结局,却总是在最后无疾而终抱憾终身。
艾丽西娅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每每在精灵把故事演绎成悲伤的寓言故事时,就及时把他拉回故事主线。
讲好故事是拍电影的核心。
精灵的每一段故事都提供了不同的精彩视觉效果,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视觉效果独特又有趣,配乐也能让观众沉浸在那些波澜辉煌的时刻。
影片充满动感,以无限的古怪和神韵在千年间穿梭,用奇观讲述宏伟又亲密的寓言故事。
当前社会过渡沉迷于技术,但在人文情怀方面却大幅退步,绝大部分人只能达到理解超级英雄漫画的程度。
或许《三千年的渴望》能让麻木的人们在困惑中重新找到一丝敬畏。
正如电影中表现的一样,历史上的犹太和阿拉伯神话中都认为示巴女王实际上是一个半人半妖的精灵,有一个精灵母亲。
示巴女王的腿毛在历史上很有名。
在犹太和伊斯兰传统文献中,都提到了示巴女王的腿毛。
文献中的故事是这样的,示巴女王前往所罗门王宫殿时,示巴女王的仆人误以为宫殿抛光闪亮的玻璃是水,于是拎起示巴女王的裙子涉水而过,露出了示巴女王毛茸茸的腿。
所罗门王注意到了她的腿毛,开始指责她没有女性气质。
所罗门王说:“你的美丽是女人的美丽,但你的毛发是男人的毛发。
现在,头发对男人来说是美丽的,但对女人来说却是可耻的。
”—《塔古姆·谢尼致埃丝特》(The Targum Sheni to Esther)中记载。
在历史神话中,所罗门王据称拥有对精灵的统治权,甚至拥有精灵军队、精灵建筑师和精灵顾问。
据说这是通过他从上帝那里得到的一枚魔法戒指实现的,这枚戒指使他能够奴役恶魔。
在影片中,可以看到所罗门王在将精灵投进瓶子时戴着这枚戒指。
英国小说家约瑟夫·拉迪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在《跺脚的蝴蝶》(The Butterfly that Stamped)中提到了这枚戒指的力量。
3在本片中是一个重要数字,影片把3看做是一个令人满意的数字,这和我们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意思相近。
片名就包含3000年。
艾丽西娅在火车旅行中,数字“3”出现她身后的窗户上。
艾丽西娅住在酒店的333房间。
精灵给了艾丽西娅三个愿望。
精灵向艾丽西娅讲述了他三个历史故事。
此外还有个小彩蛋。
在艾丽西娅讲故事的讲座中可以看到正义联盟的漫画形象。
导演乔治·米勒原本计划在2007年为华纳兄弟执导一部正义联盟电影,但2007-2008年编剧罢工让这个计划搁浅了。
这里还能看到漫威雷神的形象,伊德瑞斯·艾尔巴在漫威电影宇宙中扮演托尔的盟友海姆达尔。
跨越千年的童话故事,现代社会的奇思妙想。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1、故事,和相信电影开始于一段女主的旁白,黑幕中女声起:我叫艾丽西亚,我要讲的故事是真的,不过,如果当做童话来讲,你可能会更相信。
黑幕渐消,出画面:云端,飞机现。
女声继续,经典的童话故事开场白: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人类用金属翅膀在天空飞……仅这个开头,电影铺垫了两个核心概念:故事,和相信。
一,旁白用了第一人称,意为现身说法,体现真实感。
二,旁白提到你可以当这是一个童话故事,因为接下来的故事看上去很奇幻。
三,为什么强调童话故事人会更相信?
很明显,童话故事都是假的,那“不真实”的童话,为什么会让人更愿相信呢?
2、《三千年的渴望》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我们以三幕剧结构来看:第一幕:女主在一次演说活动后,买了一个玻璃瓶纪念品,发现瓶中有一个精灵。
堪称“现代版《阿拉丁神灯》”。
第二幕:精灵给女主讲述三千年来,他三次被囚禁到瓶中的故事。
其中,第一次和第三次是精灵自己的爱情故事。
可谓是“精灵版《三生三世》”。
第三幕:听完故事的女主,许愿让精灵爱上自己,直到她发现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最终许完三个愿望给精灵以自由。
可见,故事的题材是“愿望成真”(Out of the Bottle),这类故事的原型有三要素:愿望、诅咒、教训。
借由“许愿”情节的反复、嵌套,最终构成了一个爱情故事,也就是一个“伙伴情谊”(Buddy Love)类故事。
这类故事有三个要素:一、不圆满的主角。
女主自称“幸福且孤独”,幸福是假,孤独是真。
精灵不自由,三千年被囚禁三次,其中两次痛失爱人。
二、能补全对方的对手。
精灵给了女主爱。
女主给了精灵自由。
三、一个将二者分离的困境,实则却让他们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女主生活的都市环境,遍布着嘈杂的电磁波,让精灵险些化为灰烬,为了自己的爱人,女主放弃把精灵留在身边,这反倒让他们能更长久地在一起。
以至故事有了一个童话般的圆满结局,此后的岁月里,精灵时不时来探望女主。
3、女主视角:兜兜转转找到内心的渴望女主艾丽西亚一出场,自述happy and alone,独身一人,还强调alone by choice,明显是嘴硬,实则她并不happy。
她这么说,只是自己给自己讲的一个“独自美丽”的故事而已。
她此时已经有些病态,她在机场、在演讲会场两次见到精灵,第二次甚至直接晕倒。
面对朋友的关心:要不要去看医生?
她解释道:为什么?
我感觉很好啊。
只是有一点疼痛,没什么不舒服,没必要大惊小怪。
那只是我最近想象力越来越丰富,偷袭了我。
控制一下后,自然就消失了。
朋友追问:什么会消失?
她没有正面回答,答案其实是幻觉。
当她从瓶中放出精灵的时候,她的第一反应是深呼吸,让自己镇定下来,然后闭上眼睛,默念一二三,让幻觉消失。
只是这一次她失败了,眼前的精灵不是“幻觉”。
她小时候在寄宿女校因不合群加上哮喘病,就曾幻想一个男生来陪伴自己。
当精灵问女主:你想许什么愿望?
你内心的渴望是什么?
女主答复:我过的很好,我现在拥有一切所需,很满足,也很感激。
没有孩子,没有兄弟姐妹,没有父母。
可以说是无欲无求。
她此时的状态有点像精灵第一次被囚禁瓶中的状态:关了2500年,不用睡觉,经历了愤怒、祈祷,做白日梦、重温过去,一次又一次,又回到祈祷、愤怒,最后渴望一无所有,假装什么都不想要,只想待在瓶子里。
这是为了活下去,也是精灵离死亡最近的一次。
关键女主还是一个叙述学者,她知道所有“许愿故事”都是警世故事,结局没有一个好下场。
精灵评价她:你是个聪明又谨慎的女人。
她结过婚,丈夫是一起毕业的同学,也曾是个意气风发的男人,结婚后她还怀了孕,但孩子还没出世就死了。
之后,丈夫出轨,两人离婚。
再之后,她(看书)在故事里找到了慰藉,不仅没有因为失去和背叛而悲伤,反倒觉得自由,就像从地牢重见光明的囚徒,生活更开阔了,也觉得很满足。
这又是一个她给自己讲的故事。
精灵说:但我们都有欲望,即使它们一直隐藏着。
当然,这话也是精灵讲给女主听的故事。
讲完第二个故事,精灵说:我就在那里,被人遗弃,没有人听到我的声音,没人认识我,没人感觉到我,你无法想象。
女主被触动了:其实,我可以。
精灵追问:你能想象那种孤独吗?
它是如何压抑的?
女主:我可以。
精灵:只有当我们对他人真实时,我们才会存在。
你同意吗?
女主:我同意。
精灵:所以你不许愿,我就永远隐形,等于不存在。
许个愿吧,说出你内心的渴望。
这时女主警觉了:你是个骗子,在骗我许愿,而你刚刚讲的故事里,许愿的人没有好下场。
而实际上,自从“受伤”之后,她现在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愿望是什么。
于是精灵刺激她:你确定还活着吗?
你还有气吗?
女主反驳:如果我很满足,为什么要去冒险?
“冒险”一词暴露了她其实是选择了保守。
因为安全。
精灵怒斥:你是个骗子!
女主生气:我开始希望我们没见过面!
这话一下子激怒了精灵:别说这话!
女主手上的玻璃瓶直接被怒气震碎。
她又被触动了:这事看来曾经发生过,还是个悲伤的故事。
于是精灵讲到第三个故事,一个他自己不想提起个故事。
精灵讲述自己和泽菲尔相识、相爱的经过。
女主听得直咽口水。
精灵爱着泽菲尔,以至于害怕获得自由,不想离开她。
两人开始有些争吵,但总会和好,直到一次意外泽菲尔许愿“我希望我能忘记我曾见过你”。
于是两个相爱的人,一个困在瓶中,一个忘了对方。
听完这个故事,女主许愿:I’m here to love you,然后希望精灵也能爱自己作为回报。
也就是听完故事,女主已经爱上了精灵,并渴望精灵也爱她。
得不到回应的爱,她曾经历过,她不想再要。
就这样,两人在一起了。
精灵随女主回到英国的家。
开始时,精灵隐身在女主身边,只在没有旁人时才现身,到后来,精灵出现在女主的生活里,和她一起同邻居打招呼,陪她一起去学校给学生讲课。
两人幸福的生活,直到一天女主回家,发现精灵倒在地下室,浑身仿佛被烧成焦炭,她害怕得许了第二个愿望:希望精灵和他说话。
精灵醒来,谎称自己在睡觉。
而女主知道,精灵从不睡觉,是都市里的电磁波,在一点点毁灭他。
女主最终许了第三个愿望:如果这个世界不适合你,我希望你回到属于你的地方,不管它在哪里。
瓶中精灵的诅咒就此被解除,他自由了。
此时的女主,已经明白:爱是一份礼物,这是自己自由给予的礼物,不是一个人能要求得到的。
我把我们俩都骗了,我说出那个愿望的那一刻,我就剥夺了你实现它的能力,我比任何人都应该知道这一点。
于是接下来她许的第三个愿望,才让精灵实现了第一个愿望。
诅咒才得以解除。
因为给了精灵自由,精灵才能真正地爱她。
4、电影主题:世间的一切都是故事在我看来,人是一个装载故事的容器。
如果人的身体是硬件,故事就是软件。
知识,本质是信息。
任何一种形式的单词,都有来源、本身,和所指三重含义,也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
任何信息都会改变,不变是改变本身。
也就是故事会改变,不变的故事本身。
亦即,所有的信息都是故事。
而能被人顺利装载的故事,都是被人接受的故事。
而被人接受的故事,就是人相信了这个故事。
这在传播学里叫信息突破了“守门人”的关卡。
信则有,不信则无。
你相信了,这个故事就会成为你的一部分,你不信,这个故事就是假的。
回答前面的问题:童话故事为什么更让人相信?
因为童话故事更动人。
亚里士多德说:我们无法通过智力去影响别人,情感却能做到这一点。
这也是为什么《三千年的渴望》里,最关键的转折点是女主的一句“我开始希望我们没见过面”让精灵勃然大怒。
这个强烈的悲愤情绪,让女主产生了共鸣。
5、精灵是如何用三个故事“诱骗”女主的?
女人曾坦言:我是一个透过故事找到感觉的人。
第一个故事:精灵强烈渴望示巴女王的爱,这份渴望也成为所罗门王对他所下诅咒的条件之一。
这个故事的重点在于,精灵爱而不得之后被囚禁瓶中2500年,“直到渴望一无所有,假装什么都不想要”。
这和女主经历了丧子、丈夫背叛,之后“无欲无求”、安于现状、不敢冒险,是类似的。
第二个故事:精灵被古尔登放了出来,但却像幽魂一般游荡了100多年,仍又被关进了瓶中。
这个故事的重点不在于古尔登因许愿而遭遇厄运,而在于精灵的孤独,这种在喧闹的众人里确实个“透明人”的孤独。
这种被长久压抑的孤独,让女主多少有些感同身受。
她小时候就曾因为不太合群的喜好而被人排挤,看上去很孤僻。
亦如此时女主找不到内心的渴望的孤独。
第三个故事:精灵与泽菲尔浓烈的爱情,以及两人爱而分离的悔恨。
这个故事直接激发了女主内心的渴望,她爱上了故事里为了能和泽菲尔在一起而敢赌出自由的精灵,同时也渴望像泽菲尔那般享受这种爱。
这是她曾经渴望而不得的。
而渴望,正是“积压”了一定时间的故事。
所以精灵并没有诱骗女主爱上他,而是刚好两人的经历,让女主爱上了他。
如果女主的成长经历和性格,换做另一个人,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所谓爱情,无非是你以为我爱你,我也以为你爱我。
(详见观《我在时间尽头等你》:关于爱情的真相)6、示巴女王那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示巴女王给所罗门王的第三个问题:女人最渴望的东西是什么?
《三千年的渴望》原著小说《瓶中精灵》里,有一种说法,可能是答案:一种欢愉,受制于人的欢愉,掌权的欢愉。
还有一处,女主和精灵特地再次讨论了这个问题,女主讲述了一个关于埃塞俄比亚女人的故事。
故事里女人们“就因为我是个女人,不能外出,只能坐以待毙”。
接着,女主讲述自己曾在索菲亚大教堂的柱子洞里,许下了自己小时候曾再三许过的愿望。
精灵:你许愿希望自己不是女人。
女主:也许那就是示巴女王告诉所罗门王的答案,那就是所有女人一心想望的事情。
精灵说:不是这样的,她不是这么说的,不尽然如此。
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女人最渴望的东西是求而不得的东西。
“当你还不知道的时候,我就不能告诉你。
”欲望不是别人告诉你的,而是自己播种、自己发芽、自己培育出来的。
2022年10月27日写于武汉,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怪物电台】
《三千年的渴望》电影其实就是在探索“讲故事”的,包括人为什么要讲故事,讲故事有什么意义,不讲故事又有什么目的,甚至还讲了什么故事是最了不起的。
人之所以要讲故事,按照电影的说法,就是给世界一种合乎逻辑的解释。
换言之有点像科学,通过尝试不同的方法,探索不同的叙事,去讲解世界的真相。
讲故事,可以让别人了解自己,就像片中,精灵给小说家讲故事,讲着讲着,小说家就爱上了他。
因为太过这些“真实”的故事,小说家看到了精灵与自己一样的“孤独”,与自己一样对“爱”和“自由”的执着。
为什么不讲故事,因为讲故事其实也就透露了自己的历史,即便对故事进行了掩盖,但是在逻辑的推敲中,故事的真相也会被发现,即便是一部分,但那部分可能就是自己一直不想被人知道的。
比如,精灵讲故事,就透露了自己的“被囚禁”的绝望和孤独。
什么样的故事是最了不起的。
其实里面不过是把《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讲故事的女人,换成了一个老头。
因为战争,把一个国王变成血腥而又暴虐的人。
当然对应地,就是现实世界,把人折磨成“非人”,变成精神上有疾病,思想里有毒瘤的人。
《一千零一夜》里其实不只是故事,虚设的故事外的大故事,那个善于讲故事,不仅使自己免于一死,而且还让国王爱上了自己,甚至变成了一个好国王的姑娘,本身就是人类世界中的故事之王。
尽管片中讲故事的老人不仅成为国王的朋友,而且改变了国王(国王最后并没有继续自己的凶残,而是变得善良);但是我们并不清楚老人讲了什么故事。
当然,这些故事也就是我们熟悉或者早已遗忘的《一千零一夜》。
不过,借这则寓言,我们至少能够理解一个问题:讲故事,对于人类而言,对于整个世界而言,是多么重要的。
至于故事情节,其实反而并不重要。
电影只是简单地换了个位置,假如主人公是那个“壶中精灵”,那个全人类都期望找到的,能够给人以三个愿望的精灵。
精灵很害怕孤独,所以渴望自由,更渴望爱情。
可是当他执着于爱情,却很难和人类契合,因为人类都有自己的欲望,都沉浸在自己的欲望之中,真正害怕孤独而选择追求爱的人,其实很少。
所以精灵的第一任爱人——示巴,代表“美”的女王,可惜她爱慕的只是智慧,所以她嫁给了所罗门。
精灵的第二任爱人——梅尔哈巴,她本来只是个女奴,却迷恋上了君王,很明显她爱慕的是权力。
所以即便是带着腹中的孩子赴死,她也不愿意选择逃离。
第三任爱人——泽菲尔,她迷恋“科学”,所以当她获得科学的力量之后,她再也无法爱自己的丈夫,也无法和精灵相处,虽然电影没有明示,但很明显“科学”意味着“理性”,而“爱”往往却和“感性”有关。
当然,其实精灵的故事,恰好就是片中女主人公——小说家艾丽西亚的真实人生,正如她自己所言,小时候孤僻又离开父母呆着女校的她虚构了一个小男孩恩佐;所以和曾经恩爱却又被背叛,和丈夫离婚后,她又虚构了精灵。
而她虚构这样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说这个世界的真理: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人需要爱情。
但是人又因为各种欲望,追求权力、财富、智慧、科学……而迷失了自己。
或者说,当人类辛苦经营,艰难获得某种强大的“力量”时,恰好失去了爱的“力量”。
于是,当我们用科学解释世界时,我们却忽略了用故事去讲,用爱去理解,所能得知的另一种真相。
2022/9/25
全剧更像是精灵的成长史,透过他的历程和故事,讲感情的内核。
电源还有一层主旨:爱应该是双方自然产生,而非单方面给予,或是施加自身意愿给他人。
通过三千年的时光和磨练,在剧末精灵终于明白了,不强求对方和听他人诉说。
从单恋女王,被所罗门封印(用test中拿到的红线,很可能说明,精灵是背后给女王出主意的谋士。
所以所罗门要用那条红线来复仇挡路的人),到给女科学家他认为对的方式来化解矛盾,(将自己封印瓶中来表明真心,却导致女科学家怒删记忆。
)到最后,主角们明白爱不是施予,而应当是双方从心内一同生出的感觉。
开头的一幕,女作家会下意识的抖腿,女科学家也喜欢抖腿。
这种暗示在最初还不是很明显。
至于女科学家和作家的联系,剧中的瓶子很可能有着另一条故事线。
到大巴扎女主选瓶子时,通行的人建议买个精致的红瓶子,但女主坚定的选择了残次品蓝瓶子。
而之后红色瓶子出现在在了女科学家丈夫给她带来瓶子,和精灵为她封印书籍这两幕中。
这很可能证明,当科学家许了最后一个愿望 ;她希望忘了精灵时,她和精灵的全部记忆也就消失了,同所有知识和数学一起。
那些装满知识的瓶子也被卖掉了,因为没人记得那些瓶子里有知识。
她也很可能在生火与沉的孩子时,引起了火灾。
至于所罗门,看过的书都忘的差不多了。
也没法写什么。
但是女王和所罗门身后的臣子们,应该是有含义的。
所罗门身后的是人,女王身后的是各种精灵,这些精灵在片头也出现了。
具体意味等大神来给讲讲吧。
从小猪历险记、帝企鹅动画片,到废土时代的重金属史诗,澳大利亚导演乔治·米勒总能在跨度极大的类型中带给观众绚丽夺目的视觉冲击和引人入胜的故事,甚至是弦外之音的社会问题思考,这显然就是他一直在影坛上屹立不倒的杀手锏。
2015 年《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以无比惊艳的姿态震撼影坛,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相隔 7 年后,《疯狂麦克斯》的前传还没拍完,米勒却交出了一部轻量级的奇幻喜剧,简直让影迷喜出望外。
乔治·米勒的新片《三千年的渴望》入选今年戛纳非竞赛单元,讲述叙事学教授 Alithea Binnie 在伊斯坦布尔出席学术会议期间,无意中释放了一只被困于瓶中三千年的遇到精灵,后者提出可实现她的三个愿望。
但 Alithea 知道与许愿有关的故事都没有好结局。
精灵于是向她解释其中原因,并讲述了自己被困三千年的过往。
她被精灵讲述的故事所吸引,最终许下一个令人惊讶的愿望……
▲发生在一个酒店房间的奇幻故事影片大部分情节发生在一个酒店房间里,男女主角穿着浴袍,互相讲述故事,成为彼此聆听的对象。
今年初,一部女性自述年龄与身体焦虑,勇敢接受自我的《祝你好运,里奥·格兰德》获得好评。
而在这部奇幻作品里,米勒借用《一千零一夜》的结构再次讲述类似的女性自省故事,让人觉得耳目一新。
在导演旁征博引的历史文献与绚丽夺目的镜头表现下,引出了更丰富的话题讨论,其中最有趣的莫过于讲故事对于人类的意义。
按照电影里的说法,故事就是给神秘混乱的世界一种合乎逻辑的解释,而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故事逐渐被取代,而故事里的神灵和怪物则变成象征隐喻。
当然,电影也是用来讲故事的一种媒介,电影人绞尽脑汁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正如精灵讲述自己的故事时,画面上出现了眼花缭乱、奇幻诡谲的历史人物轶事,电脑特效的视觉冲击力十足。
不过,与时下的漫威电影里的超级英雄相比,这个拥有神奇力量的精灵被塑造得更显人性化,他性格中的脆弱与颓丧相当罕见。
而精灵最后在大都市里遭到电磁波的干扰而化成飞灰,更是充满了浪漫的想象力,似乎暗中印证了现代科学最终将取代古老的传说故事。
▲女性最深层的欲望是什么?
除了“讲故事”这个迷人的话题,影片还探讨了女性最深层的欲望,而给出的答案让人诟病,因其带有男性凝视的色彩,女主角突然爱上精灵,暗示了爱情才是女人最渴望的。
事实上,这个精灵与女学者身上有着共通的孤独感:一个是被困三千年,另一个则是孑然一身的现代女性。
孤独感像魔术师的手令两人心灵相通,演变出第三幕情节。
不论爱情是否女性最深层的欲望,女主角对爱情的见解或多或少反映出时下女性平权的意图:爱情并不是强加于对方的好意,而是让对方自由选择接受爱意的方式,正如结尾她与精灵相处的方式,并不在长厢厮守,打破了女性对恋人关系的惯性思维。
在宣传访谈中,乔治·米勒提到原著小说令他朝思暮想多年。
而我们透过种种细节,似乎可得出不同的解读:这个精灵很可能是女学者幻想出来的人物。
细心的观众发现,她的抖腿动作和第三个故事里的学霸女孩如出一辙,而示巴女王对所罗门王子动心时咽口水的表现,之后在她倾听完精灵故事后再次浮现。
▲绚丽诡谲的电脑特效更巧合地,精灵讲述被困在瓶子里三千年的故事,与女教授自述的人生经历竟然有对应重合上的部分。
受所罗门王子诱惑的示巴女王,为了讨好王子而迷失自我、惨遭非命的苏丹女奴,渴求知识而企图摆脱男性的女学霸——这三个不同年代女性的命运影射着女主角的真实经历:从丈夫出轨遭遇欺骗,到怀孕流产,再到觉醒走上学术道路的现代独立女性。
更不必说,女主角透露自己年少时期有过一位特别的“朋友”陪伴左右,据她坦言就是为了消除孤独寂寞而幻想出来的伴侣。
若按照这种理解方式,影片再次回到讲故事的主题。
经女主角的口吻讲述这个疑幻似真的童话故事,她不就像是《一千零一夜》里的山鲁佐德吗?
只不过,她的对象不再是生性残暴的国王,而是早已对漫威影片或者泛滥的特效感到厌倦的观众。
前半部分观感还不错,一个已经把生活想清楚的主动选择单身的中年女性,逐渐被Djin的故事感化,重新开始相信爱情。虽然不像是乔治米勒的风格,但是视觉上还是拍的有点意思。不过结尾部分的节奏很有问题,多次假结尾,仿佛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以讲了,有些剧情转折也太过轻易。
讲的无非是现代社会已经无法容纳古老的神话和童话,只有零星的寓言故事苟延残喘,这个主题是不错的,但是影片在视听和文本上都没能给人带来惊喜。而且蒂尔达和伊德里斯谈恋爱也太奇怪了,俩人完全没有火花。结尾落脚到爱情上,撑不起前面那几段具有神话诗意和童话韵味的古老史诗,格局小了。PS:最后女主的阴阳眼怎么就没了呢。
一部眼睛完全派不上用场的电影。建议全程闭目观看,去想象和精灵做爱的感觉。
好低俗啊…
更像是听了几个一千零一夜里面的小故事,有大量的哲学问题,爱情观的探讨,乔治米勒在讲述每个故事的过程中都用非常成熟的剪辑,配乐和视觉效果来包装,然而在结尾的时候处理比较突兀,两个人莫名其妙的相爱缺乏一定说服力,虽然最后让写故事的人走入故事中的设计还是不错的。(7.5/10)
故事结构有不小的问题,前边魔幻色彩铺的很好,后边成了心理疗愈,所谓前言不搭后语,偏题了。
很后悔,在戛纳的时候没有观看这部电影
瓶子的故事,当代版阿拉丁神灯回忆录,转述者文学女作家蒂尔达,一千零一夜,故事的故事。男凝社会下不同年代个性的女子,法兰西特派孤独是源起,不是爱情,陪伴才是爱是自愿给出的礼物,并非可以实现的愿望,love trick短暂的相守,sweet ending(?),彼得潘结局
三星半,给visual effect artists们比个赞吧。
借奇幻设定讲爱情本质,无非就是爱不是开口要来的,要双向奔赴之类,但感觉乔治·米勒更想讲自己的一千零一夜,好似疯狂的麦克斯里的焦土世界,这就让故事回到现实之后变得软绵绵的,甚至有些陈词滥调,有意思的是不管是人类还是精灵,当感情生腻后都学会了“沉睡”,就像双人床上背靠背的夫妻,是疲惫也是逃避。
还是有点失望的 以为是奇幻脑洞片 看到最后发现是个没有铺垫的爱情故事... 前半段三个故事讲的尚可 但这憋着的一口气在女主许下第一个愿望后急转而下 三千年的孤独之后异常生硬的情绪转折 让人来不及带入 后面发生的一切又是那么轻飘飘 演员导演剧本的三重水土不服
有没有可能这一切都是那个孤独寂寞的女主自己臆想出来的,第一她紧张的拿着玻璃瓶过安检,安检并没有响,第二最结尾她又像童年时候开始写故事画人像。
说到底是想拍中间那几个故事吧……俩主角的对话戏大概是一天能拍完的程度。
后面许完愿一度想怎么还不结束,能不能一次性讲完啊
看完之后忍不住说:就这?
故事之外的留白更令人沉醉,让醉的人更醉
所谓的「奇幻」外壳包裹下,映射的是乔治·米勒「干涸」的灵感。犹如把一道道珍馐的的食材:欲望、执念、权利、爱情、孤独等等,不分青红皂白的统统丢进一口大锅里,煮出了一味奇怪的、四不像的、混杂的、难吃的「大杂烩」。当不真实的体验感爆棚,观众自然无法感动;用刻意牵强的内容填充,食客怎能不难以下咽。「创作」不等于「凭空捏造」,这个道理想必米勒大叔应该比我懂。
导演非常棒,只是这个剧本有点无趣,作为一个宅女和精灵的爱情故事,他俩在反复讲述的爱情故事里缺少化学反应,没有感受到他们之间爱的火花,导演能力越强,它越像一个精美的绣花枕头。这个剧本的创意和节奏都可以,就是创意展开之后,讲故事的形式在两个人物之间并没有产生足够的角色驱动力,俗套点想,可能宾馆房间不如一场冒险更行之有效吧。
What in the world… 我与神灯精灵的365日?向精灵许愿获得知识,结果精灵变出一堆书让人家读??太好笑了,土鳖😅
不要恋爱脑就得到自由?这片子应该引进到内地 票房应该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