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货船故事是导演给正义下了一个新的定义,正义之举的结果可能会成为恶,而现实中代表着船长角色的就是罗夏,到罗夏没有行动,而是选择让曼哈顿将其杀死,罗夏的结局是导演给邪恶下了一个新的定义,恶一样的举动的结果也可以是正义的,牺牲了罗夏,世界和平了。
两个全新的定义结合就是这部电想要表达的主旨,什么恶什么是善,邪恶和正义的界限在哪里。
答案就是没有人知道,直到最后那一刻也没人知道会是什么结果。
生而为人,我们能做的或者仅仅可以做到的便是像罗夏那样宁死不妥协的无悔了吧?
《守望者》这部奇葩超级英雄,我从读大学到现在,看了不下10遍,可能最大的特点就是全片没有高潮,讲述了新老两代超级英雄的兴衰。
看着这些守望人类世界却又得不到人类感情反馈的英雄们,我不禁唏嘘不已。
我们就讲三个人吧。
先讲一讲喜剧演员这个人,喜剧演员是一个亦正亦邪的英雄,好事经常干,坏事也没少干。
我感觉这个就映射了美国政府,强大,强权,强迫。
总是将自己的价值观和醒悟强加在弱小的人身上。
让他的死,带动全篇的开始,我感觉导演还是有点恶趣味的。
接下来我们讲讲罗夏,这是全篇我最喜欢的一个人,有原则,有正义感,虽然是个偏执狂。
他干过什么事,发生过什么情况,大家自己去看电影吧,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就讲讲他为什么死吧,这也是我最喜欢他的地方。
他是怎么死的?
并不是蓝屌博士杀了他,他死在了自己的道德洁癖上。
这哥们儿接受不了这个世界的恶,认为善就是善,恶就是恶,没有中间地带,没有灰色地带。
但他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这样的,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这样一个世界与他心中的世界截然不同,他只能离开这个他原本守望的世界了。
最后我们再谈谈蓝屌博士,我认为他是全片当中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超级英雄。
或者可以这么说,这哥们儿已经超出了所谓的超级英雄的概念,他就是这个世界的神。
但是有些时候,神,是不会有人的感情的。
所以严格来说,蓝屌博士不是人类的守望者,他只是人类的观察者,他只是观察,并不做任何事。
他真正体现出了超级英雄的那种落寞,孤独,和不被人理解的痛苦,虽然他也不在意人类是不是理解他。
就像人不用在意蚂蚁是不是理解他一样,哪怕他之前也是一只蚂蚁。
《守望者》中的英雄都没有善终,真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是人类的世界根本不需要超级英雄。
超级英雄作为电影题材,可以激励人类不停地攀登新的高峰,但是当超级英雄一旦出现在人类的真实世界当中,大家心中的恐慌远远高过对超级英雄的感谢。
其实这一点不难理解,试想在一款游戏当中,我们都是战斗力只有五的小渣滓,当这个游戏中突然出现了一个神的玩家。
他可以杀掉所有所有的怪物和大boss,可以带你打通所有的副本,拿到所有的装备,同时,他也可以随便的虐杀这个游戏里的小号。
那么作为战五渣小号的你,愿意有一个这样的人出现吗?
平心而论,我是不愿意的,我宁愿通过自己的努力,哪怕辛苦一点,费劲一点,而不是来自大神号的怜悯和施舍,因为这样的怜悯和施舍,大神也可以随时拿走,它没有安全感。
看到了吧,同志们,《守望者》这是一部反超级英雄电影,我也被他的价值观深深打动,我们大家都自己变强吧,我们不需要神一样的超级英雄,我们自己可以做自己的英雄。
去看《海王》了吗?
是不是觉得这片子爽炸了?
是不是拜倒在温子仁的电影下无法自拔?
微博上还有人喊话温子仁拍摄《复联5》招魂系列,好导演真的吃香啊。
我在这堆夸温子仁的评价里看到了一条:温子仁从扎克施耐德手里救下了DC,DC总算是扬眉吐气了一把。
这话也不奇怪,毕竟在《海王》之前,很多网友都觉得扎克施耐德毁了DC宇宙。
emmm虽然我也很不喜欢看《蝙蝠侠大战超人》,但还真的挺想站出来给扎克施耐德说句话的。
扎克施耐德除了DC作品以外,最出名的应该是《斯巴达》。
扎克施耐德有点像是美国的“张艺谋”,学院派出身,极其讲究画面美感,是真的美感,随时随地截屏都能当油画的那种美。
这是《蝙蝠侠大战超人》的剧照,是不是美炸了?
但是跟张艺谋面临的问题一样,扎克施耐德讲故事的能力不行,或者说是商业片叙事逻辑能力不行。
电影空有画面美感和故作深沉,云里雾里的叙事真的挺赶客的。
《蝙蝠侠大战超人》承载着太多彩蛋和铺设宇宙的任务,崩坏的显而易见,反正我身边的深度DC粉都洗不下去,只能找找彩蛋聊以慰藉。
但扎克施耐德曾经可是诺兰钦定的接班人,在被群嘲之前,他坚持自我风格拍出的一部《守望者》在豆瓣上有8.3的高分。
《守望者》国内口碑一片和平,这电影在国外口碑两极分化的厉害,冰火两重天,几乎就是一星五星的极端。
不喜欢的人觉得这片子冗长无聊叙事杂乱无章,打了三个多小时的瞌睡。
喜欢的人奉为神作,成为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一样不可超越的里程碑,在超级英雄题材电影里,再也没有可以超越的深度。
《守望者》的原著漫画竟然获得过科幻大奖“雨果奖”,也是唯一获得过这个奖项的漫画。
跟现在流行的快餐类超级英雄电影不一样。
《守望者》里关于时代、超级英雄、反超级英雄的思考是能够让你看完电影之后想一会儿的。
首先,我并不推荐所有人去看《守望者》,三个半小时的时长就能劝退一半人,非线性叙事的手法,对观众来说是一种观看挑战。
更别说因为群戏刻画,之前观众对这些超级英雄都没有丝毫理解,你需要一下子记住这六个人的姓名和他们的花名,我第一次看的时候经常暂停才能反应过来谁是谁,没办法,高度脸盲患者只能这样了。
假设你已经克服了上面所有观看上的困难,等你深入到这部电影的核心,你又会发现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这电影不太超级英雄,或者说,完全是打着超级英雄题材来反超级英雄。
《守望者》的开头是,第一代守望者帮助美国打完了越南战争。
但战争结束之后,守望者也就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了。
公众觉得这帮义务警察妨碍了司法正义,守望者也获得了来自美国政府的招安,要么彻底退休要么就给政府打工。
漫威《美国队长3》里的《索科威亚》协议,守望者早就玩过了。
但是第一代守望者的下场并不好,侧影因为自己的性取向,被激进的反同性恋派刺杀在旅馆。
飞蛾侠被强制关进精神病医院。
因为斗篷被旋转电梯卡住而被歹徒杀死的超级英雄见报,为他惋惜的少,看笑话的人更多。
守望者们除了曼哈顿博士以外,慢慢的谢幕了,公众不再记得他们。
直到有一天,守望者成员笑匠在家里被暗杀,只有罗夏坚持帮他声张正义,他的理由很简单,他只是想弄明白为什么。
罗夏奔走在昔日的队友之间,猫头鹰丹只想过小日子,他觉得笑匠是死于政治刺杀。
曼哈顿博士和幽灵已经效力于政府,帮助政府反击苏联的核弹攻击。
苏联制造了5000枚核弹,而曼哈顿博士只能保证拦截其中90%。
法老王已经变成了一个的上市公司企业家,开发新的清洁能源。
没有人响应他的号召,大家都觉得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不如好好坐下来过自己平淡的生活。
罗夏坚持是有人在背后刺杀守望者,所有人觉得他神经质,罗夏只能孤军奋战寻找真相。
守望者的六个英雄都太不典型了,除了曼哈顿博士以外,其他超级英雄好像也没有什么神奇的超自然能力,好像是比别人体力强壮能打一点,面对群殴也是没有还手之力的,以一敌百这种超神现象,在守望者里不存在的。
唯一具有超能力的曼哈顿博士,在电影里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思考人生。
剩下的五个超级英雄具有所有人类的弱点。
罗夏因为长期缺爱,童年家庭的冷暴力,校园生活又有校园暴力,罗夏从小阴郁,长大之后躲在面具背后,不敢以真面孔示人。
然而他面具下的脸只是一张流浪汉的脸。
笑匠酗酒,强奸队友,枪杀孕妇,暴力,毒舌,对所有的一切满不关心,甚至还枪杀了肯尼迪总统。
长着标准女神脸的幽灵,因为儿时父母吵架的阴影,对自己到底是谁的孩子的不确定。
猫头鹰丹性格温吞,对于自己的身份没有认同感。
曼哈顿博士的超能力获得途径是最像超级英雄电影典型的,一场意外的物理实验,让曼哈顿博士毁灭了实体,却也拥有了可以控制任何物体原子的能力。
但跟爆米花电影有本质的区别,意外发生的时候,他的亲友先后离开他,一个人被关进实验室的曼哈顿博士恐惧而痛苦。
我印象里很少有电影去展示英雄获得超能力过程中的恐惧感。
意外实验带给曼哈顿超神的能力,但也让他整个人都改变了。
曼哈顿博士被美国国防部成为“行走的原子弹”,他一个人就是大型的核武器。
曼哈顿博士帮助美国打越南战争,帮助美国入侵阿富汗,帮助美国对抗苏联的核备战。
曼哈顿极力的帮助这个国家,想方设法去阻止悲剧的发生,但最终都是无能为力。
无所不能的曼哈顿博士陷入到无能的情况下,最后他逃离了人类,一个人到了火星,去思考生命的意义。
我记得看《正义联盟》的时候,观众老吐槽,超人能力设置过高,其他超级英雄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嘛,只要拍到超人觉醒,这场战就打完了。
但《守望者》里其实也是这个设定,曼哈顿博士的能力是超神级别,其他队友都是小人物。
我后来想了想,这个设置不会给人像《正义联盟》一样失衡,是因为曼哈顿博士作为一个“神”,其他队友是人格的象征,彼此之间泾渭分明,有自己的代表立场。
但《正义联盟》除了老爷一脸懵逼,其他人都具有神级的能力,这就很尴尬了。
守望者剩下的队友人物都非常立体,虽然在核弹级别的战争里,他们能做的事情可能非常有限。
他们能够拯救地球的程度,无非是救出火灾里被困的人们。
整部电影最具有思考性的其实根本不是曼哈顿博士对于人类的反思,对于人类生命的哲学思考。
而恰恰是这些能力普通的英雄们。
猫头鹰问:我们这是怎么了?
美国梦怎么了?
笑匠看上去嘻嘻哈哈,其实对人生已经理解透彻,这就是我们的美国梦。
最后发现原来幕后黑手就是法老王,他复制了曼哈顿博士的能力,炸掉了五个城市,1500个生命死于非命。
而就是这惊世骇俗的灾难,让美国苏联放下针锋相对,握手言和,获得了难得一见的大和平。
法老王用一部分人的生命获得全世界的和平,其实和灭霸的理念也很像啊。
知道真相的几个超级英雄包括曼哈顿博士在内,都选择守护法老王的乌托邦,只有罗夏一个人坚持让全世界知道真相。
为了维持难得一见的和平,曼哈顿博士杀了他。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
选择构建一个虚假的和平,还是揭露出丑恶的真相?
看出《守望者》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了吗?
超级英雄电影里真的会大规模死人的,人临死一刻并不会有超级英雄从天而降。
而曼哈顿博士的存在根本不是世人看到的超级英雄,不管哪个国家拥有它,都只会酝酿灾难。
只有让曼哈顿博士站在人类的对立面,人们才会拥抱和平。
《守望者》能够讲的东西太多了,一篇文章也讲不完,只能笼统讲一下。
我觉得有一段话写的挺好的:“它没有了英雄主义,取而代之的是虚无、焦虑与失落,它不再是正邪分明的善恶大战,而是处在边缘,勉强称得上好人的人与更糟糕的人的斗争。
”正如所有影评家所言,《守望者》是一部有瑕疵的作品,他身在一部超级英雄电影竟然要去挑战观众,稀碎的叙事节奏,不同寻常的人物塑造都让这部电影看上去“没那么好看”,但这也是《守望者》的魅力所在,毕竟连扎克施耐德本人都再也难以复制这种辉煌。
DC之前的作品里的超级英雄都拥有同一个内核,我为什么要拯救人类?
这个思辨从超人到蝙蝠侠到曼哈顿博士都在思考,人类真的值得我们拯救吗?
超级英雄们会在自己身上的人性和神性之间犹豫不决,从超级英雄身上能够把思辨延续到我们人类自身。
这种魅力是DC独特的、绝对区别于漫威的内核。
但比较可惜的是,DC已经决定抛弃他,艺术家的工作太难完成,讨好大众更加容易。
所以,我们能够拍出第二部、第二部无数部精准踩在观众high点的《海王》,却再也拍不出一部《守望者》。
本来,我想把这篇文章起名为《超人的孤寂》,借用李伟才先生一部科幻作品的名字。
但这名字套在《守望者》这部漫画改编的电影上其实大有问题:首先,原作者阿兰•摩尔笔下的这些漫画人物与超人、闪电侠、蜘蛛侠、蝙蝠侠等漫画英雄大相径庭,根本称不上超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没有任何超能力——顺便介绍一下,阿兰•摩尔在美国是个神一级的人物,有很多导演、明星、歌手都是他的超级粉丝。
他是唯一凭漫画(其实叫图画小说更合适)夺得过雨果奖的人。
2005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自1923年创刊以来的100部最优秀的英文小说,《守望者》是唯一一部入选的漫画;再者,孤寂一词,还不足以形容影片/漫画中这群人的状态。
归根到底我是在白费心机,因为没有能比watchmen再恰当的词语来形容他们的了:这些人不是神,不是正义使者,不是超级英雄,不是普通人……他们只是人类中半醉半醒的一群,一只眼睛看着自己,另一只眼睛看着混乱的世界。
黑泽明的电影《乱》当中,狂阿弥曾向上苍追问:“让人类哭泣那么有趣么?
”而在本片里,作为私法执行者的笑匠回答说:“这一切都是一个笑话。
”想看到《X战警》、《蜘蛛侠》、《钢铁侠》那种超级英雄式的动作大片的观众一定会失望的,因为《守望者》根本没有多少华丽的大爆炸场面,连动作戏也不算很多;结尾的“善恶大对决”毫无高潮可言,基本变成了一场哲学辩论——只不过输者有的要陪上性命,例如罗夏;有的只好隐退过起了二人世界的生活,例如夜枭二代和丝灵二代。
我甚至可以说,这是一部打着“漫画英雄”电影幌子的作者电影,大家好比想买本有趣的侦探小说最后发现读的是卡尔维诺或者博尔赫斯的《交叉小径的花园》,有所不满是很正常的事情——抱怨本片叙事平淡缺乏高潮的观众可以参照下阅读这些小说的体验。
当然,并不是说影片《守望者》拍得就极好了。
事实上,除了极具灵感、高度概括、风格十足的前15分钟,导演扎克•辛德在阿兰•摩尔的光芒下仍然显得有些拘谨,尤其影片后半部分,过多的对话、辩驳、阐述使电影的特质变得淡薄,观众的体验感被削弱了。
而爱情戏份的增加也减弱了原著那种冷峻的风格。
但不管怎样,《守望者》仍然是部相当有特色也相当出色的电影,在当今这个迷乱的世界里,它显得尤其卓尔不群。
鉴于影片/漫画中中包含着大量的典故、戏仿、引用、暗示,信息量非常之大,我在这里也只能就其中涉及的某些内容作些简单的读解:
反英雄这是一部反英雄的“超级英雄”电影:没有打不死的超人,没有飞天入地无所不能的超能力(除了曼哈顿博士和奥兹曼迪亚斯),没有无比景仰的崇拜者。
这些人生老病死,与凡人没什么不同——退休的夜枭一代在自己家中被小混混群殴致死(影片的背景音乐放的是“乡村骑士”,源自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愤怒的公牛》);丝灵一代则嫁给了一个他不爱的人,如同所有中年夫妇一样在乏味的生活中争吵度日;罗夏的母亲甚至还是个妓女;而他们也不再代表着绝对正义和绝对真理——曼哈顿博士和笑匠在越南战场成了政府的帮凶,影片此刻的背景音乐与《现代启示录》中美军直升机攻击一段完全一样,都是瓦格纳《女武神》中“战神之马”;罗夏杀死了两位揭露水门事件的记者,致使尼克松连任总统成功(实际是笑匠栽赃罗夏);而笑匠更成为了杀死肯尼迪的凶手,他甚至还杀死了一个怀着他孩子的女人!
超级英雄电影宣扬的都是些普世价值:惩恶扬善、自我成长、拯救世界……英雄们偶有内心斗争,但也只是浅层的矛盾而已。
但在本片中,所有角色都无所谓正义或邪恶,都不是救世主。
他们甚至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掌控:曼哈顿博士获得了神一般的能力,然而他却越来越远离人类的情感。
透过上帝般的视角,他几乎陷入到一种哲学的空洞中去;笑匠是个虚无主义者,他看透一切,肆意而为,认为整个世界就是荒诞的笑话,而自己不过是个舞台上的小丑;罗夏则是个实用主义者,不考虑宏大的道德难题,仅仅凭本能来主持正义。
他的坚决正是来自思想的简单和实际;奥兹曼迪亚斯则是个哲学家、疯子、投机分子、权力窥视者,所以他最有行动力,并最终令其他守望者为其所用;而夜枭和丝灵则是影片中最接近普通人的形象,所以两人也成了电影的主线人物。
讽刺与隐喻一般的电影中,总是有一个统一的观念或者视角,但在本片中,这种根基牢固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换句话说,影片中的人物、事件没有按导演的价值观筛选出来给你看,你需要自己做判断。
有些内容在影片中看似是正常的,但实际则可能是非常具有讽刺性的。
举例来说:笑匠下葬时,背景音乐是著名歌曲“寂静之声”,整个气氛凝重肃穆,所有守望者都在为这位朋友的离去而伤怀。
然而,非常具有讽刺性的是,这首“寂静之声”本来是“西蒙与加芬克尔”在JFK遇刺后所写,其中含有对当时美国人民内心伤痛的表达。
而在影片中,JFK的刺客恰恰正是笑匠!
于是荒诞性出现了,你对笑匠这个人物的同情和对肯尼迪之死的感慨形成了强烈的矛盾(自然,我们对肯尼迪事件没有美国人那样刻骨铭心的感受)。
这种讽刺远不是一般喜剧电影里讽刺下人物的势利、爱财那样简单。
荒诞的隐喻在影片中无处不在:总统的作战室与库布里克名作《奇爱博士》中的如出一辙,基辛格简直就像奇爱博士其人,而尼克松则长了一只匹诺曹一样的鼻子——当年小布什也曾被好事者画上长鼻子,以表示其撒谎。
还有影片开头,守望者中的“账单”因为斗篷卡在旋转门里面,被歹徒开枪打死——当时,他是被银行雇来看门的,因为银行认为“有个超级英雄来保护我们会让顾客放心”。
这种荒诞的情节被皮克斯的《超人总动员》借用了过去:衣夫人坚决不同意给超人家的制服加上斗篷,其来源就是《守望者》——事实上,《超人总动员》就是受《守望者》启发创作的。
就连影片选择的背景:架空历史的1985年,都可以看作是后1984时代的一个隐喻呢。
黑色电影《守望者》还没出来的时候,大家看到剧照里英雄的制服,猜测本片大概跟导演的前作《300》一样,都是很耍酷的电影。
事实上,本片没有像当今的超级英雄电影那样,走华丽的路线。
整个电影充满着浓厚的怀旧风格,可以让我们联想到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甚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黑色电影:影片中的大部分时候都是对比强烈、光线昏暗的场景;街头永远充满了垃圾、涂鸦、湿漉漉的雨水、迷蒙的霓虹灯和奇怪的人形;罗夏这个人物则极像黑色电影中的主人公(例如《长眠不醒》里的亨弗莱•鲍嘉):对世界完全失望;又有一种爱极了的痛恨与冷漠;有自己独特的行事原则,不在乎世俗的法律、规则、情理;只相信自己的力量和判断……听听罗夏愤世嫉俗的台词吧:“当你走过这座好像快死的疯狗一样的城市,走过那些谈论着毒品和儿童色情电影的人类毒虫时,你真觉得很正常?
”像不像《出租车司机》里Travis Bickle的口气:“禽兽们会在晚上倾巢而出,娼妓、醉汉、同性恋、毒贩、女王、异装癖、病人、贪财的家伙……有一天,真正的雨水终会洗刷掉街上所有的渣滓。
”如果说罗德里格兹的《罪恶都市》仅仅具有了黑色电影的形体,那么《守望者》则难得地再次拥有了黑色电影的灵魂。
在《罪恶都市》中,暴力仅仅是一种展示性的东西,是一种很酷很过瘾的手段,而在《守望者》中,暴力则是毫无原则性的——导演拒绝用暴力让你爽一把,除了夜枭和丝灵两人合作干掉小混混一段,几乎没有一段动作场面是为了刺激你的肾上腺而设计的。
就像所有黑色电影一样,无论你能耐多大,多么聪明、凶狠,结果只能是巨大城市中,陷入漩涡的一只小虫而已。
最后再说一句,影片结尾处,奥兹曼迪亚斯的电视墙(图片见下面的链接!
)让人联想起《黑客帝国》里的类似场景,而其中的内容充满玄机!
这些文化符号的混杂、互文正是《守望者》最重要的特质之一。
(下面的总结应该是目前网上最完整也是最准确的一版)
第一排(从左到右):1,一个发胶广告,名为“Real Men Use Veidt”,油管链接:http://www.youtube.com/watch?v=R8wYJyx6b4A2,动画片《崔弟与大笨猫》(Sylvester and Tweety)3,鹞式战斗机旁的新闻报道?
4,核武器发射,很有可能出自1964年的科幻电影《奇幻核子战》(Fail-Safe)5,扎克·施奈德自己拍的“雷德利·斯科特风格”的怀旧广告(影片拍摄初期制作的)6,1985年的影片《第一滴血2》(也像80年代热门剧集《玉面飞龙》MacGyver但不是)7,色情片(好像还是女女的,也为了说明奥兹曼迪亚斯是gay?
)8,1962年的影片《斯巴达三百壮士》(The 300 Spartans)第二排(从左到右):1,1980年的科幻片《灵魂大搜索》(Altered States)——还是看图一清楚,第二张左边被裁了2,温迪快餐连锁集团的广告“牛肉在哪儿呢?
”(Where's the beef ?),油管链接:http://www.youtube.com/watch?v=aISkVvi5iI83,根据音乐剧《朝九晚五》(9 to 5)改编的电影《Nine to Five》(1980),简方达主演4,1981年极具末世情结的cult科幻电影《疯狂麦克斯2》(Mad Max 2)5,尼克松庆祝连任成功6,由著名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为苹果公司麦金托什(就是大名鼎鼎的Mac)拍摄的著名广告“1984”,优酷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wNTQw.html7,1963年版的科幻美剧《迷离档案》(The Outer Limits)8,奥兹曼迪亚斯玩具广告(未上线播出),油管链接:http://www.youtube.com/watch?v=_jeslfkbmcE第三排(从左到右):1,1967年的经典神秘美剧《囚徒》,帕特里克·麦高汉主演——大家对此人印象最深的角色可能是《勇敢的心》中的“长脚”国王爱德华一世。
2009年《囚徒》又翻拍了一版美剧。
2,1955年的科幻电影《飞碟征空》(This Island Earth)3,1948年以“兔八哥”为主角的7分钟科幻动画片《登月历险记》(Haredevil Hare),画面上的角色叫“火星人马文”(Marvin the Martian),以此角色为主角的电影正在筹备中。
我上传的优酷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Q4MDAxNDA0.html4,美式橄榄球电视转播片段5,苏联运送导弹的片段6,Robert Palmer拍摄的经典MV“Addicted To Love”,优酷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Y5MTE3NzA4.html7,热气球?
这是目前唯一不确定是什么的一段8,另一部色情片补充一下:评论中有人说,夜枭一代被打死一段,用的“乡村骑士”是来自马斯卡尼的歌剧,不是源自《愤怒的公牛》。
这里我可能没写清楚,《乡村骑士》(Cavalleria Rusticana)确实是马斯卡尼的歌剧,也是这段背景音乐的源头。
但扎克·施耐德却不是因为喜欢马斯卡尼的歌剧而用的。
导演是因为在《愤怒的公牛》(第一次拳击比赛)和《教父3》(闪回旧日的片段)中都用过“乡村骑士”做配乐。
也就是说,这是对《愤怒的公牛》和《教父》的致敬。
说不懂装懂有点过了吧,毕竟我也不可能把乡村骑士当成《愤怒的公牛》原创的配乐呀。
贴两个外网的网址来证明: The deleted scene of Hollis Mason's last stand against the Knot-Top Gang is scored to the Intermezzo of Pietro Mascagni's Cavalleria Rusticana, a nod to the two most prominent uses of this piece in a film score: Raging Bull (for the fist fight) and The Godfather Part III (for the flashbacks to the old times). https://tvtropes.org/pmwiki/pmwiki.php/Film/WatchMenHe's also turned the sequence into a half-clever, half-heartbreaking homage to RAGING BULL, with Hollis flashing back to his crime-fighting heyday as the "Intermezzo" from CAVALLERIA RUSTICANA briefly dominates the soundtrack. http://www.watchmencomicmovie.com/forum/viewtopic.php?f=2&t=3158
阿兰·摩尔(Alan Moore)的《守望者》(Watchmen)不是他最有名的漫画,却是他最好的作品。
扎克·施奈德(Zack Snyder)的《守望者》不是他最卖座的电影,却是他迄今为止最有内涵的作品。
对主流世界而言,这两位的人物都不如他们的作品有名。
阿兰·摩尔在《V字仇杀队》里创造的“V怪客”形象经同名电影的传播,如今是各种政治或非政治场合里常见的面具。
扎克·施奈德翻拍弗兰克·米勒(Frank Miller)漫画的电影《300勇士》,堪称现象级影片,影像与台词深入人心。
然而,若论深度,《守望者》是V怪客和斯巴达勇士们望尘莫及的。
不讨喜的反英雄在《时代杂志》(Time)2005年评选的“史上百大长篇小说”(All-Time 100 Greatest Novels)榜单里,《守望者》是唯一一部入选的漫画书。
稍后,2008年《娱乐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选出的过去25年的小说50强中,《守望者》位列第13。
这是一部获得了文学界很高评价的漫画。
扎克·施奈德2009年翻拍的电影,极其忠实于原著,尤其是以DVD形式发行的“终极剪辑版”,按照原著的叙事结构插入了《黑货船传奇》的戏中戏。
电影《守望者》是施奈德成为争议性导演的转折点,票房平平,口碑两极,影片风格诡异,被誉为“黑色超级英雄电影”(neo-noir superhero film),各种宅趣味爆发,非漫迷理解困难。
一般观众对《守望者》的评价低于《300》(IMDb评分7.6<7.8),影评人对其评价又低于施奈德的处女作《活死人黎明》(metacritic 评分56<58,烂番茄评分 65<75)。
影片北美票房一亿零七百五十万,离拍摄加宣发成本的一亿五千差了一大截,比《300》少了一半,几乎只有施奈德近作《超人:钢铁之躯》的三分之一。
名利双失,但是,《守望者》将作为最特殊的超级英雄电影,在影史上占有其一席之地,正如原著《守望者》在漫画界的独特地位一样无可替代。
自2000年《X战警》重燃真人漫画电影热潮后,经过15年的发展,超级英雄题材的泛滥着实有点让人反胃。
《守望者》在2009年的失败,大概表明主流世界还没打算抛弃现代童话里的易装癖好汉们,蜘蛛侠、蝙蝠侠、超人、绿巨人等,在十年不到的时间里就“重启”了一次,每年最热的档期都给了蒙面侠。
2010年的《海扁王》和《超级英雄》(Super)把超级英雄梦带到现实世界,似乎鼓励每个凡人也蒙面出门“执法”。
在所有这些作品贯彻着蜘蛛侠的信条“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时,只有《守望者》喊出了“谁来守望守望者?
”能力越大,祸害越大,这才是《守望者》的主题,这也让它不讨人喜欢。
超级英雄题材直追各国文艺中的侠义传统,和武侠、牛仔、绿林好汉等同属一个谱系。
人类自古就幻想着世上有能力过人的活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地帮世间弱者对抗恶霸清除妖魔。
这幻想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从口头文学时代一直延续到多媒体世纪。
如此人间,却突然冒出个《守望者》,恶毒地预言着对超级英雄“叶公好龙”的害处,并阴谋论地解析着终极霸权的实质。
阳光下善良的老百姓怎会喜欢这玩意儿?
若真有蝙蝠侠与超人……据阿兰·摩尔“确认”,《守望者》中的人物原型来自查尔顿漫画公司旗下的一些英雄。
不过,在创作《守望者》(1986-1987)的同时,1985年至1988年间,摩尔也为DC写作了超人与蝙蝠侠的几篇故事,其中,《蝙蝠侠:致命玩笑》与《守望者》在主题上遥相呼应。
此外,摩尔也承认,《守望者》的创作受到恶搞超人的喜剧漫画《Superduperman》的启发,是对Superduperman的180度改写。
可以说,《守望者》的矛头直指超级英雄漫画世界的核心双星——超人与蝙蝠侠。
夜枭这个人物对应着蝙蝠侠。
相似的衣着,相似的装备,相似的夜间飞行生物图腾。
80年代是蝙蝠侠形象大改造的重要时期,弗兰克·米勒的《黑暗骑士归来》和《第一年》遥遥为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蝙蝠侠电影奠定了黑暗基调,但他们走得还不够远。
摩尔的《致命玩笑》将蝙蝠侠塑造成小丑的缔造者,刻画为滥用私刑的暴力狂。
限于DC公司当年的容忍度,摩尔在蝙蝠侠形象中只能进行有限探索,未尽兴之处他全转移到夜枭身上了。
为什么没人指出,蝙蝠侠的装束和行为,同虐待狂差不太多?
他和他的敌人们,所做的,不就是换上紧身衣然后互殴,其中一个小丑还是一边被揍一边发笑……这情景难道不是SM派对?
《守望者》用夜枭解读着蝙蝠侠:夜枭是个对鸟类有病态迷恋的科技宅,继承了银行家父亲的遗产所以衣食无忧,以打击犯罪为爱好的原因在于他(正义地)揍人时能产生强烈的快感。
他和丝魂“钓鱼执法”地勾引到一群地痞,而后毫不留情地把恶棍们打成残废,同时脸红心跳感情增进互生情愫。
他和丝魂做完爱以后的性梦(噩梦)是两人赤裸相见却互相脱掉对方的皮肉,露出体内藏着的英雄制服在核弹火光中拥吻。
一执行完危险任务,二人的性致就来了,他那奇怪而昂贵的飞行器还带有在空中机震的重要功能。
《守望者》如是说:如果现实中真有蝙蝠侠那样的家伙,他绝对是个有病态恋物癖的暴力贩子。
曼哈顿博士和超人一样是蓝色,只不过超人还穿内裤,博士连内裤也不穿。
2009年的WTF电影奖给《守望者》中曼哈顿博士的JJ颁了个“最无必要电脑特效奖”。
《守望者》中定义曼哈顿博士的最著名台词是这一句:“超人存在着,他是美国人。
”的确,克拉克·肯特既然是美国籍,他那强大的超能力怎可能不介入冷战?
因曼哈顿博士,《守望者》改写了我们熟知的历史:美国赢得了越战,还拥有凌驾于苏联核武之上的终极武器——曼哈顿博士,尼克松因此得以修改宪法,连任三届美国总统……但另一个问题随之而生,超人不是人,既已如神一般超越生死,他怎可能维持住自己的人性?
曼哈顿博士获得超能力后,他的人性随时间的流逝不断流失着,最终变成罔顾他人生死的纯理性存在物。
《守望者》如是说:如果克服了人类所有的缺憾,如果成为神一样无敌的存在,他是没有什么理由继续关心人类的。
《超人》中指望外星人来地球当志愿者,实在是个笑话。
笑话:理智与疯狂笑话(joke)是贯穿《守望者》的关键词。
与《致命玩笑》(Killing Joke)的小丑的笑脸和《V字仇杀队》的面具互相映照,《守望者》的核心意象是“黄色笑脸”标志。
黄色笑脸是故事中喜剧演员的徽章。
喜剧演员被谋杀了,他的遗言是:“这是个笑话。
全都是笑话。
”既没超能力又没高科技的蒙面英雄罗夏调查喜剧演员的死因,在排除了所有超级恶棍的嫌疑后,所有的线索都指向昔日的守望者——法老王。
法老王在智商和战斗力上仅次于曼哈顿博士,作为世界上最聪明和最富有的人,他还练就了空手接子弹的绝招。
他为什么要杀掉喜剧演员,又为什么要杀害许许多多参与和知道他庞大计划的人呢?
罗夏是串起整个故事的核心主角,影片的画外音就是罗夏日记。
罗夏是最先关心喜剧演员谋杀案的守望者,也是唯一一个坚持真相和正义的人。
可面具下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当他被警察围捕并接下面罩时,他喊的是“我的脸”(my face),而不是“我的面罩”。
套用《哈姆雷特》里的一句台词,他是个“妓女的疯儿子”。
原来他就是故事中成天举着末日标语牌的街道流浪汉,因母亲从事卖淫而产生了强烈的耻辱感,自小就有过人的暴力倾向,在目睹儿童谋杀犯的恶行后,丧失了对法律秩序的信任,心中形成了他自己的正义标准。
罗夏的绰号和形象来自于精神病科的罗夏墨迹测验,故事中一个精神科医生也试图治疗罗夏的心理疾病。
在疯狂的时代,坚持正义的人,是一个疯子,这是《守望者》写下的最深刻寓言。
不要忘了,摩尔笔下的V怪客也是5号房里的疯子。
喜剧演员是现实的笑话,他代表着20世纪的疯狂:二战、核弹、越战、暴乱……他是个恶棍:强奸犯、战场屠夫、杀害肯尼迪的真凶、妇女和儿童的滥杀者……然而,他却被法老王的计划惊怕了,他看到比人类本能更邪恶的东西——绝对理性。
法老王大规模屠杀计划的目的何在?
在漫画中,他伪造外星攻击,在电影中,他嫁祸给曼哈顿博士,目的是同一个——拯救世界。
为了避免美苏间核军备竞赛不断升级,为了使人类免于承受两个超级大国对抗带来的毁灭,法老王制造出不存在的超级敌人,让两个阵营因面临巨大威胁而联合起来。
为了这个拯救大部分人的“大义”,一小撮无辜者的性命就被守望者们无情地牺牲了。
除了罗夏,其他英雄们看到法老王计划的成功,无不放弃了钻牛角尖的“小义”。
只有罗夏,只有他这个妓女的疯儿子,固执地还要揭穿真相,于是他被理性至上的英雄杀死了。
从此天下太平,大团圆结局。
谁来守望守望者?
力量就是权力,都是power。
如果世上真有超能力者,凡人应该恐惧,因为超人拥有决定普通人生死的权力,不论出于何种动机。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对超级英雄来说,恐怕也是如此。
《守望者》的意义正在于此,当人们期盼、幻想着各种力量无穷的超能力者时,可曾想过如何限制他们的力量?
可曾想过限制现实中各种过分强大的权力?
可曾想过短暂的和平是否建立在邪恶的谎言之上?
可曾想过为大众牺牲小众是否合理?
究竟是谁缔造了这个世界的秩序?
是普通人,还是守望者?
谁来监管权力?
《守望者》的回答是:如果权力大到足以主宰世界,那便没人有能力监管它了。
所以,我们还是祈祷这世上不要有超级英雄吧。
我这么懒的人,已经记不起上一次看到让我有写一堆东西冲动的好电影是什么时候了对我来说一部好片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 他讲了一个或者几个好故事二 他很有内涵,让人思考 三 他拍的让人看得很舒服,视觉效果做的好四 有让人喜欢的角色英雄片这种题材,相当容易落入俗套,一个有着超能力的人不停地日坏人,然后最后日一个强力的大坏人,这是最下乘的英雄片,多出自给儿童看的动画.稍微上乘点的英雄片会在打强力的大坏人的时候加进去一个阴谋和陷害,007和波恩这种带点间谍味道的片子多如是.再上等一点的,就是一个英雄本身就在一个阴谋里的故事,黑骑士做的差不多到位了.然而守望者让人惊喜的是,他从一个老套的英雄故事开始,从阴谋和陷害进入高潮,到结尾的时候,就在我们以为阴谋已被破解,强力的坏人要被KO的时候,浮出水面的真相又让人大跌眼镜,立马升华了整部片子的内涵.从老套的一群英雄拯救世界上升到了"怎样改变人类的本质,让人类自我救赎."的高度我再回到我说的好片的4个要素.电影的本质是说故事,故事说的不好,论你是特效再好,演员再棒,投资再多,依然是看过就骂的渣片.近的例子有终结者4, 远的有澳大利亚.终结者4差在导演讲故事能力不行,双故事线这种上点水平的叙事方法事情把握不住重点,既没有讲透赛博人主角的来历也没有描写约翰康纳的内心.澳大利亚这片子则是整部片子本身的主题就无聊,妈的不就是一群人赶牛么!导演低下的讲故事水平把这个无聊的故事的无聊度更加放大.看完了反面例子再看守望者的剧情,其中故事主线的人物就有5个,大大小小人物加在一起达到两位数,而且还有着血缘和感情线的纠葛.一不小心就拍成了流水帐,或者一团像押井守那样的,整部片子导演在自言自语观众不知道在看什么的浆糊.但是非常令人惊喜的是,守望者的人物故事风格竟然有盖里奇的感觉(当然,我指的是他前期的那些经典作品)人物带出人物,人物发展剧情,剧情引出新人物,人物互相交织,短小的穿插片段描绘出人物轮廓和关系.看的让人非常明白,直接能把注意力放到剧情本身而不是绞尽脑汁想"妈的这家伙和那家伙很熟嘛...他们是啥关系来着?"剧情的深度也是英雄片的一大软肋,99%的英雄片的内涵就是共和党的党纲"老子就是正义,你反对老子,老子就要灭了你."其中以史泰龙的<特警判官>为共和党系英雄的顶点,再没有能超越的了.剩下1%则是混乱中立系,比如再生侠,康斯坦丁,他们或有价值观或者没有价值观,没有生活信条或有病态的生活信条,有生存的意义或者只是为了复仇.守望者里,则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选择.有相信人性本恶,以暴制暴的打击犯罪分子派,有闲来没事开着飞船出去兜风,顺便救救火灾里老百姓,然后救完了人就玩车震的神仙眷侣派,有当英雄只是为了能名正言顺杀人并且乐在其中的纳粹派,还有则是心怀全人类未来的技术派.而且导演全然不说教,不倾销价值观,你觉得是怎样就是怎样. 可以说整部片子没有主角,但是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心中的主角,并且发现他确实是穿插整部片子的中心人物.如果这部片子拍到揭露团队里的二五仔,英雄拯救世界结束,那也只不过是一个二流故事配上一流特效而已,看过就忘了.然而最后的结局却是一个MGS里BIG BOSS一般的故事,能够拯救人类的,只有人类自己.英雄们要拯救世界,就要改变人类的本质.但是 What can change a nature of a man? 牺牲一小部分人拯救大部分人,当只有背永远的黑锅才能拯救世人时,英雄的选择是如何? 我就不剧透了,自己去看吧.最后再说说特效和角色,现在越来越多的片子把特效当作了电影本身,但是事实上特效是手段,故事是目的.虽然也有些把手段本身当目的的人<变形金刚2>但是这他妈是邪道,走不远的. 守望者的特效仅仅算是中上,但是却都做在了刀刃上(基本全投在裸男曼哈顿博士身上了)他引导着整个故事的主线和代表了人类之外的力量.在火星上的那段对生命的看法,不管是原作者还是导演还是编剧弄的,都得拜一下如此屌的片子,我当时以为只是又一部英雄漫画改编片就没去电影院,今天下了DVD看了后,肠子都悔青了......遂作文以记之......
尼克松和基辛格出来那一刻我直接笑场了。
活脱脱一对小人。
“我给这混蛋投了五次票!
”“要不然还能怎么样,除了尼克松就只有commie了”狡猾的尼克作为艾森豪威尔的副总统以反G知名,上台以后和勃列日涅夫大谈缓和。
罗夏的形象:一个干瘪的白人男性,仇恨liberal、性放纵、drug,持有正邪不两立的价值观,是80年代草根保守主义者的肖像。
他喜欢的那份右派小报《Newfrontierman》的标语是“内心深处你知道这是对的” 是里根时代著名的保守主义宣传口号。
我当然更同情罗夏,同情他的一切愤怒。
我不认为曼哈顿博士和法老王给出的答案是合理的。
内心深处,我们知道这不对。
罗夏——誓死捍卫信条的无畏斗士 母亲是妓女,使他从小就倍受歧视,然而心底的怒火最终化作“不妥协,不放弃”的信条,以支撑他对人生的理解。
他仿佛是一个坚定的一元论者,带着绝对正义的理念和斗士的意志,誓死与邪恶较量到底。
当他拿起刀剁碎绑架者的脑袋时,心中唯有“惩罚”二字。
在他看来,有罪必有罚,为了正义,法律和菜刀并无二致。
正如他那张变化无穷的面具所蕴含的意义——我怎么做并不重要,关键的是我要做什么。
最后面对真相,罗夏始终不妥协,尽管奥兹曼迪斯的做法看上去是对的,但他依然要将之公诸于众。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那些生命将白白逝去,意味着核战争将会爆发。
面对丹尼尔的规劝,罗夏坚定地说:“你知道吗?
这就是我和你的区别。
”是的,他无法容忍一点有悖信条的行为,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瑕疵也不行。
所以他会朝着曼哈顿博士大吼:“你还等什么?
快动手啊。
”此刻,罗夏认识到自己使命的终结,既然整个世界将会和平,人们将会友爱,那我的存在和这些信条又有什么意义呢?
喜剧演员——复杂人格造就的宿命论者 他是个脾气暴戾,性格多变,且为达目不择手段之人。
甚至有人说:众所周知,他是一个纳粹。
的确,是他开枪杀了肯尼迪,是他杀了怀着自己孩子的越南姑娘,是他企图强奸自己的同事。
在大家看来,他就是一个十足的混蛋,一个披着英雄披风的恶棍。
当然,他也会绝望,当他暴打示威人群时也在想:上帝,我的美国梦怎么了?
如果不能戴面具,我的明天将会如何?
过起隐居的生活之后,喜剧演员孤独地活着,他落寞但却无可奈何,因为他连一个倾诉的对象都没有。
当他知晓了奥兹曼迪斯的计划后,因为困惑而潸然泪下,他最后的忏悔就像是突然决堤的溃坝,一泻千里,直到流干自己的灵魂乃至生命。
“妈妈,原谅我!
”这便是他最后的遗言。
为什么对不起自己的母亲?
究竟是对生的疑惑还是对死的认命?
或许喜剧演员认为母亲让自己拥有这样的天赋是一种恩赐,但他却用来做了坏事。
原来他始终相信因果,认为这一天迟早会来。
他是罪有应得吗?
也许是,也许不是。
喜剧演员纵然是众矢之的,但他多少流露出了一点父爱和对丝绸鬼魂的愧疚。
还记得丝绸鬼魂告诉自己的女儿罗莉:“你知道我为什么从来不生他的气吗?
因为他让我有了你。
” 丝鬼二代——女承母业的感性巾帼 她从母亲那里得到了所有该得到的东西,一样出色的能力,美丽的容颜,甚至是右脸颊上的那颗美人痣。
当她还是个青春可人儿的时候,就加入了英雄联盟,认识了能力超然的曼哈顿博士,并成为了破坏一段婚姻的第三者。
这对母女的人生轨迹,竟然就这样部分重叠起来。
虽然母亲是个悲剧,但她不想让女儿重蹈覆辙。
罗莉起初的爱,就仿佛是对“能者至上”的崇拜,这似乎与她从来未得到父亲的爱抚脱不了关系。
曼哈顿那接近神的能力,让罗莉狂热,让她义无反顾。
然而当罗莉感觉曼哈顿博士与自己的距离日渐拉大时,却不得不重新看待自己——我是否也会像母亲那样永失我爱?
当然,罗莉是幸运的,因为丹尼尔给了她超出友谊的感情,让她重拾人生的希望。
终于,她选择跳出曼哈顿博士的天堂,来到了人间,得到了她母亲从未企及的幸福。
丹尼尔——理想和困惑交织的“鸟人” 他有一个富爸爸,也有很高的学历,甚至也不缺理想。
当他成为一名“像鸟一样俯瞰大地”的英雄后,和罗夏搭档,伸张正义,除暴安良。
而就是此时,他遇到了那个让自己无比倾心却名花有主的罗莉。
丹尼尔虽然将心思埋藏至深,但却无意间流露出万千柔情。
这一点罗莉知道,曼哈顿博士知道,所有人都知道。
当国会禁令颁布之后,英雄联盟名存实亡。
丹尼尔选择了解甲归田,从此过上隐居和不问世事的生活,而那段从来不曾眸见阳光的感情,也随之尘封。
有时,他会去拜访老朋友,聊聊往事,回忆过去。
可他那颗看来平静的心,其实早已起了波澜——我曾经的信仰哪里去了?
我要做什么?
像现在这样终了一生吗?
这个困惑随着罗夏的复出而改变,也随着罗莉的到来而升华。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丹尼尔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他的行为虽然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但却始终无法超脱现实。
他会因为一个法令而对犯罪熟视无睹,甚至迫于曼哈顿“强大而完美”的现实,让爱无从说出口。
可最后,导演还了丹尼尔一个美国梦。
因为他是最具美国特质的象征——虽然我们也曾绝望过,也会选择隐忍,但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只要有机会,我们就会创造幸福。
可以说,丹尼尔就是罗夏的倒影,而他们结合在一起,或许就是完美。
曼哈顿博士——迷失自我的上帝左手 因为一次实验事故,他的一生从此改变。
他先是成为了虚无,而后又幻化成了一种超然的形态,像神一样活在人间。
他具有的能力,足以让上帝感到吃惊。
所有的事物在他眼前都不再有固定的形态,他可以让它们随意分离,随意组合。
甚至现有的物理定律也对他无效,因为他弹指一挥,就可在火星的水晶宫漫步,在太阳表面行走。
他就像是上帝的左手,用无限强大的能力保护弱者。
很多人将曼哈顿博士称作“神”,但他却发现自己并非如此,甚至对人性都有些疏离。
他会因为年轻美貌的罗莉,而放弃人老珠黄的挚爱;他可以应政府之邀,投入越南战场,让敌人粉身碎骨;他面对喜剧演员的暴行而无动于衷,眼睁睁看着越南少女被枪杀;他面对即将爆发的核战争也陷入了矛盾——既然我已经远离了人性,那么人的死活与我何干?
当罗莉离他而去,他试图找到心中的悲伤,在红色的星球思考存在的意义。
虽然最终他回到了地球,但奥兹曼迪斯的计划浮出水面后,他却选择了妥协。
他将牺牲自己以往的正面形象,成为人类公敌,以换取这个代价沉重且来之不易的和平。
这有点悲壮的结局,让人想起《蝙蝠侠之黑暗骑士》——我背负骂名,选择离去,但我却从来不曾放弃正义。
奥兹曼迪斯——才貌双全的堕落天使 他拥有华丽的外表,足够的智慧,以及“像子弹一样快”的速度。
他一手打造了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表面上为了缓和核战争危机,致力于研究免费的能源。
可他有一颗亚历山大的心脏,无限的野心使得他的智慧跳出了约定俗成的框架,在遥远的未来描绘理想的乌托邦。
而建立这个乌托邦,势必要一部分人付出代价。
牺牲在奥兹曼迪斯看来是必需的,他不会认为这背离了正义。
他从设计陷害曼哈顿博士的那一刻起,似乎就已经远离了天堂。
他为了一个在自己看来伟大的计划,而放弃了所有该放弃的东西。
就单从结果而论,奥兹曼迪斯是成功的。
他阻止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人类免受核战之摧残,而付出的代价仅仅是几座城市和几个英雄。
特别是让曼哈顿成为公敌,更是神来之笔,因为他本身强大到无法战胜,甚至不一定生活在地球,既然如此,你又何必庸人自扰呢?
或许你还不能释怀,你要拿出人性的标尺与他理论,说他不配当英雄,应该下地狱。
然而奥兹曼迪斯会告诉你:“我即便回不去天堂,也不会下地狱。
因为我可以质问上帝:为什么摩西可以牺牲埃及人的生命而走到耶路撒冷,而我却不能用极小的代价换取全人类的幸福?
”附:《守望者》背景浅析 因为没有看过《守望者》的原版漫画,所以只有根据电影发表一点浅见。
首先,《守望者》的风格和基调与以往大多数英雄电影迥然不同。
《超人》、《蜘蛛侠》、《神奇四侠》等电影塑造的英雄形象,大都比较卡通,也就是游离于现实,讲述一个正义战胜邪恶,并伴有美丽爱情的爆米花故事。
而《守望者》不仅将英雄的人格多元化,而且把故事背景和现实结合,撰写了一个另类的美国现代史。
《守望者》里的英雄不只一个,他们是一群以除暴安良为己任的人,之所以还是“人”,是因为他们并没有遁天入地的超能力,他们只是比一般人更强一些,拥有更大的力气,更敏捷的动作,或者更为机敏的头脑,仅此而已。
他们和常人一样会受伤,会老去,当然也会被死神眷顾。
这些英雄组成了一个联盟,在上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他们大多数人的身份都未公开,而且是媒体与大众瞩目的焦点。
然而尼克松当政后,开始打压英雄主义,议会甚至通过法令,禁止英雄佩戴面具,这就意味着英雄们的秘密身份将不再受到保护,从此英雄时代一去不返。
英雄们有的堕落,有的精神失常,有的入狱,有的被仇家暗杀,剩下的都选择了销声匿迹,等待着和常人一样死去。
尼克松上台后,大有穷兵黩武之势,不仅发动了越战,而且进入美苏争霸时代,冷战愈演愈烈,最后矛盾升级到有可能爆发核战争的境地。
失去了英雄的美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国际局势紧张,大多数人的美国梦也开始摇摇欲坠。
这个背景与现实惊人相似,在尼克松当政时期,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反战呼声甚高,特别是水门事件之后,尼克松这个从未因自己违反宪法而公开道歉的总统,遭到了美国人民的鄙视。
前不久的一部电影《对话尼克松》,更是将这种情绪加以放大。
总之,时代变更造就的不安,是整部电影的基本格调,而电影描写的则是一个充满了复杂情绪的后英雄时代。
或许美国人欣赏这部电影,更有切身感受。
二战、朝鲜战争、越战、冷战、刺杀肯尼迪、水门事件……他们看到的就像是昨天组合起来的一组组画面。
而在这个相对不平静的年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回忆,将这些回忆中的共性抽离出来,就成了《守望者》里那些鲜活而生动的角色。
RORSCHACH,一个永远不妥协的硬汉,他说起他年轻的时候,目睹一个小女孩被残忍地肢解并被喂狗的惨状。
然后,他用菜刀把两只狗和那个凶手剁开了。
他说You see, Doctor, God didn't kill that little girl. Fate didn't butcher her and destiny didn't feed her to those dogs. If God saw what any of us did that night he didn't seem to mind. From then on I knew... God doesn't make the world this way. We do. 看见了, 不是神要了那个女孩的命,不是命运不让她活 ,也不是宿命让她葬身为狗食。
如果老天有眼 ,看见那晚我们的所作所为,他也是无动干衷了。
从那时起,我开始明白并不是上帝让事务以这个方式存在而是我们自己。
“这是人的质问,人对神的冷漠的抱怨。。。
不过有一天,JON,那个神一般的存在,在瞬移到火星之后,对自己的前任女友吐露心声。
不过那番话,更像是神对RORSCHACH的回答。
当听说地球人可能会灭绝的时候,神的回答是:“And the universe will not even notice.……宇宙是不会注意到的。
In my opinion, the existence of life is a highly overrated phenomenon. Just look around you. Mars gets along perfectly well without so much as a microorganism. Here, it's a constantly changing topographical map flowing and shifting around the pole in ripples 10,000 years wide. 在我看来, 生命的存在只是一种被过分高估的现象。
看看你的周围,没有那么多的渺小的生物体, 火星依然完好无损。
这里,这个一直变幻的地质图形,一直激荡着1万年宽的涟漪。
So tell me... how would all of this be greatly improved by an oil pipeline? By a shopping mall? 那请你告诉我,这些怎么会因为多了一条石油管道, 或者是一个购物广场,而变得更好?Miracles, by their definition, are meaningless. Only what can happen does happen. 奇迹,它的定义,就是无意义的东西。
只有能发生的,才可能发生 。
“我想,也许美国人和中国人不一样。
我相信对于那里的大多数人来说,神是存在的。
可能是因为那是一个由不得志的教徒漂洋过海建立的国家,一个钞票正中写着IN GOD WE TRUST 的国家,一个把经济体系建立在新教伦理上的国家。
于是,会有人想:如果真的有神,人间为何还有那么多苦难?
如果真的有神,奇迹为何并不捶手可得?
如果要牺牲少数人来成全大多数,神同意么?
Watchmen让我意外的的地方,是这部看起来像是XMEN那样的超级英雄群戏,在讨论这么型而上的问题。
而且它给出答案是:也许,其实,神从来都不在乎。
一般不看飞机上的电影。
坐飞机这事本身就需要全神应付,坐着已经很累了,再看个什么东西更费神。
而且巴掌大的屏幕,失真的颜色,什么好电影都糟蹋了。
上趟坐飞机,坐的是条件比较好的新航,总算开着屏幕略微浏览了一下,看了几个电影的几个片段,没戴耳机,所以只看字幕。
就是在那种条件下,看了几段《守望者》,竟然念念不忘。
觉得奇怪,想不通为什么念念不忘,就找了碟来看。
找到的是导演剪辑版,三个小时,分三晚看。
看得很喜欢。
但还是想不通为什么这么喜欢,虽然里面有个很对眼的帅哥,不过喜欢的是整个片子,错不了。
为什么喜欢?
显然不是因为服装造型。
这个片子的造型在我看来无比雷人,公映时完全无视它,就因为海报根本引不起我的兴趣。
若不是飞机上无聊,一辈子都不会注意。
看完片做research,找到一些原著的图片,无语:还真不是一般的土。
为了忠于原著,《守望者》肯定牺牲了不少潜在的观众,比如我这样以貌取人的。
然后在imdb的Watchmen页面看到:“如果您喜欢这部电影,我们也向您推荐《罪恶都市》、《V字仇杀令》、《黑暗骑士》、《银翼杀手》。
” 这个比较靠谱,我的确喜欢那四部电影,喜欢的次序是《V》、《银翼》、《罪恶》和《骑士》。
不过,还是有点倒果为因,只说明《守望者》是我的那杯茶。
可是这杯茶本身有什么吸引我的呢?
很多不喜欢本片的影评,都提到故事结构分得太散,英雄们的身世一个个说过来,节奏被拖慢。
对我来说,这却是我喜欢它的地方,也使它适合在飞机上有一搭没一搭地放,适合一个疲倦的上班族分三晚看。
不否认节奏慢的问题,可是恰好切合了我的需要。
并且,每个英雄的身世都有其动人之处,除了Ozymandias是侧写,其他人都有以自己为中心的戏中戏,细致地带出这些“英雄”其实都不是真正的“英雄”这个主题,从而写出一个大大的“人”字,为结尾提供坚实的基础。
起用的演员都是二、三线的,脸熟,可是叫不出名。
演技个个都好,有血有肉。
最熟悉的是Patrick Wilson,他在《歌剧魅影》里演的raoul给我的印象很深。
他老了好多,虽然光PP还是很有型。
夜枭没穿英雄服装的时候,非常普通,一个正在经历中年危机的谨小慎微的男人;雄起之后呢,英气又分明还在。
他和小丝鬼是最具普通人气质的“英雄”,让人很有同情和代入感。
当然,他们那段床戏。。。
嗯嗯。。。
yummy。。。
笑匠是很出彩的角色。
肉感、粗犷、无耻、直接。
有他的场景,他总是最抢眼。
天生喜欢享乐,也最明白人生的无常。
最酷的是罗夏,这个大家都同意。
这个人身世很苦,做守望者给了他生活的意义,所以他始终不渝。
有一部我一直无缘看到,却已经知之甚捻的电影《浪潮》,里面讲到教师组织了法西斯团体之后,最忠心的成员是原来被同侪排斥的孤僻学生。
罗夏对“守望者”这个组织的感情应该也类似。
他一直处于社会底层,被各色人等欺负狠了,成为“守望者”终于让他不再否定自己,也给胸中一直无处宣泄的怨毒找到出口。
他是最铁杆的守望者。
所以笑匠被杀,是他坚持调查,最后,也是他不愿妥协,不肯放自己一马。
但是,这个人是如此犀利爽快,让人没法不喜欢。
台词最警醒。
最喜欢他在监狱里,说:“None of you understand. I'm not locked up in here with you. You're locked up in here with me. "(你们不明白。
我不是砧板上的鱼肉,你们才是羊落虎口。
)而且大家都知道他这话不是吹牛。
真正的man。
Jackie Earle Haley演得棒极了,可以跟《骑士》里的小丑较量较量。
所以,真正的man不需要把小鸟挂在外面,甚至不需要露脸。
曼哈顿博士,你不行啊。
但是,谁规定曼哈顿博士一定最厉害?
他的设定本来就是外强中干,不明白很多人为什么要失望。
他的超级指数是高,但是在一部作品,不见得超级指数高,这个角色就值得膜拜,玉皇大帝的道行还高呢。
我相信自己没有弄错原著和电影的意思,他们并不想讴歌曼博士。
曼博士是个怪胎。
标榜自己已经超越人性,思考的都是天外玄想,却独独保留了喜欢年轻女子的嗜好,像某一类知识分子。
最后啥问题也解决不了。
作者在嘲笑他。
这个故事是异端,赤裸裸地道德不正确(从射杀孕妇的场面到结尾解决危机的手段),极具颠覆性。
分析到这里,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了。
有时候,是要把思路写出来,才会搞清楚。
我喜欢生猛的异端。
另外,牺牲一部分人来保全大多数人这种处事手法,虽然在现实中不断上演,可是主流影片里胆敢拿来做结局的,却不多见。
就连《黑客》、《V》、《骑士》,也不能草菅人命。
《守望者》却明目张胆地杀了几千万人,然后大团圆。
“反派”最后胜利了,义士灰飞烟灭。
还有比这更真实的寓言么?
说到反派,这个“反派”已经被我收入后宫了。
Matthew Goode,英国男生,舞台剧明星。
眼睛深不见底,声音迷人,身手优雅妙曼。
可惜片中对他的着墨不多,戏份相对较少,也不深。
再刻画多一些就更理想了。
这一群守望者,笑匠游戏人间,罗夏以暴制暴,夜枭心中有宽容,丝鬼暗喻性与爱,曼博士是个哲人,大家都有自己的治世方针,最后“赢”的却是“智人”。
Alan Moore真的相信超群的智慧吗?
还是他相信人性无药可救,整个故事就是个大笑话?
也有可能。
导演剪辑版充满暴力和血腥,色情倒还在其次。
这个导演几年前拍了《300》,《守望者》比《300》残忍得多。
片子据说是漫画的逐格还原,我个人不反对这种拍法,只要拍得漂亮。
这个片拍得比《300》好,因为从内容到形式,这个片都比《300》复杂很多。
虽然视觉很丰满,但是吸引我的绝对是故事和内涵。
我没有看过原著,所以“看过原著才会喜欢这片”的说法可以去见鬼。
“本片除了视觉没有别的”也请靠边。
至于片中大量的”平行历史“线索,可在看第二遍的时候拿来助兴。
那女滴还挺有看头,其他实在不行,不行嘞。考虑到原著的评价这么高,这电影就该死了
好是好,太他妈的长了
另类的超级英雄,另类的世界观。第一次见长得这么挫的英雄。
很烂的剧情 不能忍受的是 嘴边挂着正义的超人一个比一个重口味~~
看过原著的也许会很惊喜,可是对于我而言。。。
不是很懂
3小时35分,臭婆娘的裹脚布,还要狂用慢镜,没看过漫画,但是电影看起来拖沓就是不爽快。每人都像小婊子都要闹,监狱干罗夏那里更是无法理解要干人又要干不过还要送死的鬼逻辑。整片卖弄像深沉人性却看完觉得是被当傻逼溜着走3个半钟的不爽感。
基调灰暗,对这种super hero不感冒。
过程看的很糊涂~
3个小时零3分钟。就像,“从空气里变出金子”。
没看懂 难道是我的智商低了
目前我看过的最棒的超级英雄电影暴走的正义——罗夏
只有片头惊艳了一下,后面都好艰难生涩,全部看完再看一遍片头又觉得稍微懂了一点,有必要弄得那么像史诗吗。。。。
看了两次才看完,第一次看了半小时米发现好看就关了。。
老歌挑的不错,片头极有趣,节奏糟糕。总体而言守望者是一部奢侈的电影,在近三个小时里疯狂堆砌故事素材,证明了DC对于自己的庞大故事库并没有什么规划可言。另外,原声碟里居然没有那首99 luftballoons。
两分给pose
让人类团结起来的方法,就是制造一个威胁全球的神... 人果然有够贱!个人最共鸣的守望者应该是罗夏,他是爱憎分明的人,但以暴制暴的方式总会导致更多的恶性循环,所以亦一直让人踌躇不断,加之我也无法认同法老王和曼哈顿博士的牺牲少数论,到最后很可能只能像夜枭和丝灵那样,一声悲叹罢了。
可能真的原著粉才懂
开始看了半天完全不知所云,结果整个事件是如此慢慢在后面梳理下去的。这个世界原来根本就不需要超级英雄。
憋了很久还专门买蓝光来欣赏,最终稍不如预期。施奈德不断运用绚丽场景和浮夸名曲来掩饰叙事技巧和人物揣摩的不足,但有趣的是这并不令人反胃,甚至有时还挺吸引人。不禁联想到,他和与其风格完全相反的诺兰合作《钢铁之躯》,或许两个极端结合就只能造就平庸吧。→16.8.29重看五星,见长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