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导演真的是很懂生活的一个人。
女主,我很理解。
到了电影中这个阶段,少女时代的梦想都现实了吧。
一个自知自己有魅力,但又不是特别美的女人,嫁一个长得好看,靠技术吃饭聪明的家伙,有房有车有存款,生一对漂亮如天使一样的儿女,有空了去度假。
啊。。。。。
是不是少女时代想的太少了,才过去十年,这就基本上全实现了,以后呢?
以后的几十年怎么熬过去?
男主,我也理解。
事业到了某个阶段,自己知道基本上触碰到天花板了。
该有的都有了,老婆很顾家,身材保持的很好,儿女很好。
这都是自己奋斗得来的成果。
因为一场雪崩的逃掉,突然陷入到巨大的自我怀疑中去。
假如老婆因为这个事情离我而去,我能像托蒙德一样找一个二十岁的嫩妹纸吗?
不,不能。
人生目标本来不就是这样吗?
就是有个这样的老婆,这样的儿女,这样的家,假如离婚找个小女友,岂不是又要奋斗十几年,还是要有儿有女有家庭,出来滑雪?
要知道,托蒙德离婚不是自愿的,为了克服离婚造成的伤害,花了两年时间去心理治疗,还没治好。
所以,男主崩溃了。
这对夫妻崩溃的原因,看上去很离奇啊。
明明是在什么都已经拥有的情况下,却担心未来一切都会失去。
导演怕观众不够明白,专门插播了一段喝啤酒被其他人调戏的场景。
可见这两个男人的内心有多脆弱。
女主怕男主不值得信任,未来遇到困难会抛妻弃子,让自己陷入到孤立无援的境界。
男主怕假如未来遇到某件让自己崩溃的事情,自己铁定会和雪崩一样,自顾自逃开,逃开以后的人生?
既不能像年轻时候随随便便就钓到陌生异性,也不能像那帮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们一样听着音乐狂欢,只能孤苦伶仃的一个人隔离在社会主流圈层外面。
可是,你们这是在度假啊,度假是什么,是获得了生活成果以后对自己的奖励啊,不是遭遇了重大挫折以后的穷游。
所以,对于脆弱的人来说,每时每刻都不是稳定的,内心觉得,下一秒都可能一无所有。
这种脆弱,也教给了那一对天使般的儿女,他们居然会担心父母要离婚,父母在门外谈话,他们吓得哭着睡不着觉。
朴素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得到和失去是硬币的两面,是一个整体。
可为什么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这对夫妻却如此脆弱,几乎丧失了自控力。
直到最终,菜鸟大巴车司机搞怪,一车人如惊弓之鸟全体选择下车步行,男主才如释重负的抽了支烟:哦,原来大家和我一样脆弱啊。
可不是大家,那个出轨女就没有和你们脆弱的胆小鬼一样,既然这个车没出事情,司机也没有失去自控能力,乘车抵达目的地一定是比步行快的。
最近没别的事情,就是一部接着一部的电影看,尽量不看美国电影,尽量去看法国,欧洲或者其他国家的电影,尽量看符号系统不一致的电影。
然后,才慢慢懂一点,自己能不能过的轻松,在于生活目标的选择。
假如一直固执的维护一个看似很圆满的“小世界”,那估计以自己的能力是做不到的。
想轻松,就要明白,大部分的事情是自己无法决定的,你想丈夫永远帅气、会赚钱、忠贞、勇敢、顾家、幽默……你想你自己永远年轻、美丽、正义……到头来什么都做不到。
说到底,假如我的前任是个具有中产阶级意识的女子,现在娃都有了吧。
可惜她不是。
一个看似非常和谐美满的家庭,其实如果没有那场雷声大雨点小的雪崩,这个和谐美满可能也会持续下去的吧。
一个偶发事件把成员心底自己都不知道的小九九给勾了出来,男主在危机时刻孤身跑路在我看来并不是很严重的过失或人品问题,但他之后一味的掩盖死不承认就有点挫气了。
女主受打击后的反应我很不能认同,两个人私底下她遮遮掩掩,模棱两可,但每每跟外人在一起就联合外人来开审批大会。
我并不是秉持家丑不可外扬的中式理念,但是处在两性关系中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地位让我很怒其不争,作为女人,觉得受伤了,要么吵干净了分手要么就忍,跟个祥林嫂一样见人就述说自己的苦楚这是有多讨厌。
其中穿插了另外几段对话也很有意思,女主和另一位女性友人的对话,此女可以坦然接受非固定配偶的婚姻和两性关系,而且很谈定的反问:为什么不可以两者兼得。
这种现代感十足的两性关系理念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争议和讨论,单单放在这部电影的场景里,起码揭示了关系中的任何一方都应该对自己的生活和状态有足够的自信才能处理好跟其他人的任何一种意义的关系。
另一对有着不小年龄差距的情人,因为年龄时代的不同同样对家庭责任有着不同的理解。
对家庭的照顾和责任于男人来说是钱是关怀还是陪伴呢?
两位男性好友的相处跟女人间的对话截然不同也挺有意思的。
- 你吼一个,比两年的心理治疗都管用 - 好,我吼男人们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我突然有种世界理应大同才是和谐真谛的感悟。
最后这个家庭以一种很冷的方式抹去了表面的裂痕,就像这满天白茫茫的雪景搭上维瓦尔第的夏,和谐缺依然冷酷异常,底下那张弓依然紧绷。
在探讨夫妻关系的电影里,这位北欧导演选取的角度相当新颖。
不过说到底依然是男女两性的思维方式不同,才导致剧中出现了那个要命的婚姻危机。
这确实跟道德问题无关,在不可抗力面前,人类的本能反应永远占据着最高的位置。
在影片结尾的场景中,导演已给出了最公平而理性的答案。
这位戛纳嫡系的瑞典导演连续三次入围一种注目单元,在风格上似乎继承了两位北欧前辈大师考里斯马基和Roy Andersson的冷峻和幽默,而他的优点是更平易近人,符合大众口味,从入围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后五强便可知其底细。
固定长镜头和古典配乐的运用相当精准和老到。
尽管剧本方面有设计的痕迹,但依然无损这个话题引发的多重思考空间。
如无意外,他下次可以直接入围竞赛单元竞逐金棕榈大奖。
未成想,我的2020第一部五星电影,竟是2014年上映的瑞典电影《游客》。
最初看名字、海报时,以为是家庭冒险片,偏喜剧风;看着看着,发现是剧情片,围绕着家庭与人性,较为沉重和复杂;影片过半后,总是不住地笑,发现很多桥段非常有喜感;全片看完,意识到,回归本初了,这还是喜剧片,只不过往往悲喜交织在一起时,才是最伟大的。
影片讲述了一个瑞典家庭在阿尔卑斯山滑雪地就餐时遇到雪崩,丈夫只顾自己逃命不救妻子儿女,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事情。
影片从一家四口在雪山拍照开始——
摄影师热情善谈,连珠炮一样的要求像极了婚纱摄影,而一家人也配合得极好——全程僵硬与尴尬,估计每个人在那一刻,都不想再听到那没完没了的“再来一张”了。
而这种明知尴尬、却装作不知、而且还配合,也便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雪景那么美,可是看到一半,背景突然响起《四季·夏》极尽疯狂的小提琴声。
那种突兀感、紧迫感、无可适从感,确立了整个滑雪假期的基调。
片名出现,深觉“不可抗力”才是本片核心,而“游客”听起来确实很适合市场。
下山后,妻子艾巴看看儿子和女儿的照片时,喜欢得不行,看到与丈夫托马斯的合照,没有什么反应,只是静静地看了一下。
此处不做过多解读。
儿子发脾气,托马斯安慰他、鼓励他,艾巴说是因为饿才会这样。
艾巴醒来在卫生间吹头发,一边吹一边问托马斯是不是在看手机。
托马斯依然镇定自若地看手机,并说没看。
艾巴继续吹着风,侧身到卧室看。
两人相视一笑。
此处细节:一、托马斯能够一边做一边否认自己的行为,说明言行不一已成习惯。
二、艾巴知道托马斯会在自己看不到时偷看手机,能够如此确定,也表明托马斯长期如此。
三、艾巴不愿托马斯如此,但托马斯能骗则骗,骗不过两人就彼此一笑而过,两人都习惯如此。
画面切至雪景,背景第二次响起《四季·夏》。
演员部分至此一直很平静,生活也是简单。
但是再一次突然出现的急促的提琴声,预示着表面平静下的波涛汹涌。
第一天的平静过去了,仿佛是狂风暴雨降临前的宁静。
果然,到了第二天,一家人在餐厅吃饭,雪崩了——
天空一声巨响,艾巴马上问那是什么。
托马斯很兴奋,让儿子快看,并且用自己的手机录像。
艾巴开始表现出自己的担忧。
托马斯表示这在控制范围内。
雪落下的速度飞快,托马斯觉得很刺激。
艾巴直接询问那是否安全,托马斯再次表示无妨。
这时儿子已经开始呼喊爸爸,艾巴觉得那不在控制范围内。
托马斯依然安慰儿子。
艾巴已经本能起身做预防姿势了,儿子撕心裂肺喊爸爸。
托马斯依然感觉没事,跟着站起来并揽着儿子一起看,这时后方已经有人准备开跑。
终于,雪势太大了,托马斯几乎是最后一个感到害怕的人。
他先是把揽着儿子的手顺势往自己身上用力抱了一下;然后放下儿子,拿起手机和手套;这时旁边有一个男人正在奔跑,他像抓扶手一样揽住那个男人,扣押一样地押着那个男人跑出了画面(妻儿的视线)。
与此同时,艾巴先是把坐在里面位子的女儿抱了出来,然后想用另一只手抱儿子却抱不动。
艾巴大声喊着托马斯,孩子大声喊着爸爸,场面一片混乱。
画面中是半分钟的雪白色,和片中人一样,观者也被雪雾笼罩着,什么也看不清。
如此操作实属大胆,也非常奏效。
这么长时间的“白屏”,会让观者有无力感、不可把控感,而这种感受,跟片中人物所体会到的一样。
艾巴声音颤抖着,跟孩子说我们没事了。
女儿问艾巴“爸爸在哪”。
人们悉数回来,托马斯也回来了,原本想说一下关于这次“雪崩”,但没说下去,尴尬地结束了对话。
下山时,四个表情把微妙的气氛传递得淋漓尽致。
先是托马斯试探地回头看着艾巴,而后儿子回头好奇爸爸妈妈发生了什么,再然后女儿担忧地看着他们,而艾巴只是面无表情地看着远方。
艾巴下山后,就一直一个人往前走。
到了房间,让孩子先进去,她想和托马斯谈谈。
托马斯试探艾巴是否生气,艾巴说没有。
片刻,艾巴又反问托马斯自己该生气吗,托马斯认为不应该,她也接受了。
平静的对话,语言极少,但在那数次沉默中,却仿佛有千万句话,只是不知该如何说出口。
能做的,或许只能是先这样吧,什么都别说了。
回到房间,艾巴想和孩子谈谈,结果两个孩子怒目而斥,让他们两个走开。
这里,艾巴说了一句:想要知道孩子们为什么生气。
但孩子们不说,只想让他们走开。
这种反应其实和艾巴是一样的。
发生了那件事,就算不是生气,心理也一定是很复杂的,而这种复杂根本没办法说清,也没有交谈的必要,有的只是厌烦,所以不如分开,暂时不要相处在一起。
晚上,一家人在房间里玩飞行器,托马斯让它飞出去还能让它飞回来,艾巴感叹他操作得太好了,于是又有这样一段对话,又是关于“谎言”。
晚餐跟朋友一起,托马斯讲述今天遭遇的雪崩。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雪崩”,这句话挺关键的。
托马斯面对朋友的询问,避而不谈自己跑掉一事,妻子却脱口而出,托马斯迅速反驳。
这一刻,极其尴尬。
首先,能感觉到两个人都在尽可能地维持着体面,哪怕反复纠结着到底跑没跑,无论用英语还是瑞典语,都是平静地说着,甚至微笑。
其次,能感觉到艾巴其实非常在意这件事,此前她想要把这件事忽略掉,以为一切都会过去,但当托马斯如此当众撒谎时,她根本没办法忍受。
再有,能感觉到艾巴内心的纠结,她想说清楚,却又不想打破她与托马斯之间的这种状态,其实第一次在房间外交谈时,她就在等着托马斯先说出口。
如果单就这一件事来看,确实应该由托马斯自己说出口。
这件事是实实在在发生的,而且很重要,没有人能真正忘记。
但是,如果由别人说出的话,比如由艾巴说出,会很难看,会变成指责,而且两个人关系会更尴尬、更难以收场。
如果托马斯先说出了,解释清楚了,而对方表示不在意,这件事才能以两个人习惯的“体面”状态收场。
还好此刻,导演安排了餐厅突然有人过生日,唱生日歌,帮两个人处理了尴尬。
至此,导演的意图开始呈现,荒诞喜剧正在上演。
晚餐回来后,两人第二次在房间外交谈。
艾巴一番话是她此刻真实的内心,其实,她是不知所措的。
一切太突然了,她不知道该怎么说,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她只知道托马斯说得不对。
然而托马斯却认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看法,没必要一致。
托马斯建议忘掉那件事,只有雪崩以及大家都没事。
艾巴接受了。
两个人又好像回到了最初的样子,平静地生活。
然而这个时候,背景第三次响了小提琴声。
导演在告诉你,这事根本就没完。
两个人第三次在房间外交谈。
但是酒店清洁员在附近,艾巴想让托马斯叫他离开,然而依然是艾巴先开的口。
之后谈了什么,导演给了黑屏,我们不知道,或许也没那么重要,依旧像他俩之前那种谈话,不深不浅,说了好像也没说。
据此分析,此处关于清洁员的情节,是为了展现人物性格及处事方式的不同,是一种鲜明的对比。
艾巴总是先发现不利因素,然后快速解决,而托马斯总是慢一步,且没那么有效。
第三天,艾巴想要一个人去滑雪。
一方面,是因为心里郁闷,想要一个人冷静。
另一方面,是不想和托马斯在一起,想自己过这一天,甚至以后。
只是托马斯好似随意地说了一句,“如果可以,也想自己去滑雪”。
这里也体现了,婚姻中的不自由感、不适感是双方的,没有人能幸免。
艾巴滑雪中间休息,又跟昨晚一起吃饭的朋友聊天。
昨晚已知晓朋友的生活是非常随性、自在的,今天与艾巴的交谈更证明如此。
她认为,自己首先是自己。
艾巴则认为这样会造成伤害。
朋友表示艾巴现在不适合谈这个话题。
这确实涉及到了不同的价值观,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也不是谁可以说服谁的事。
托马斯这边,儿子又生气了,他又追问,这次儿子说出了原因。
艾巴躲在树林里上厕所,恰巧看到家人从旁边滑下去,眼里充满泪水。
从发生雪崩到现在,好像谁都没说什么,但是两个细节,就把一切交代清楚了。
妈妈突然不跟他们一起滑雪了,连小孩都感觉不太对。
艾巴看着他们眼含泪水,面露不舍与难过,为何会难过,因为在想离别。
只是导演啊,非要让艾巴偷偷上厕所时看到这一幕,这个设计也真是……
托马斯的朋友马特带着女友范尼来滑雪,晚上大家一起吃饭。
艾巴一边喝酒,一边说话变得很奇怪,还希望明天托马斯和朋友马特一起去滑雪,她带孩子。
这是已经开始让孩子适应单独跟爸爸或妈妈相处了吗?
吃完后闲谈,艾巴一直在喝酒,终于忍不住开口说雪崩的事。
场面瞬间又陷入尴尬。
托马斯的内心,估计******但依然安静地听艾巴讲述,一言不发。
当艾巴讲到托马斯抛下他们跑了的时候,马特这个表情的镜头持续了数秒——
从此,开启了爆笑。
马特真是神来之笔,当然,形象特质也的确加分。
艾巴缓缓地讲述,每一次沉寂都有千斤的重量。
每个人,好像连喘气声都要好好控制。
场面极度尴尬。
与马特的呆滞不同,范尼一个个细微的转头和眼神,将内心的尴尬和无所适从暴露无遗,同样很有喜感。
艾巴这次说得很清楚了,无论关于事情经过,还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她等着托马斯的回复,只是,或许托马斯自己都无法解释。
马特出现救场,其实他说得很对。
包括托马斯和艾巴昨晚跟朋友一起吃晚餐时,托马斯的那句话:“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雪崩。
”托马斯的确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他一直以为没事,但真的瞬间到了自己的眼前时,就只做出了本能反应。
艾巴表示能接受本能,但要求托马斯承认。
马特也说不下去了,转接地非常流畅,同样向托马斯提出质疑。
马特喜感,浑然天成。
托马斯还是没说话,这时,尴尬解局者又来了——
儿子操作飞行器直冲沙发,吓了马特一大跳。
细节处,马特拽着范尼的胳膊,衣服都快扯掉了。
艾巴相对淡定,托马斯更是直接用手把飞行器拿走,告诉儿子不能在屋里玩。
刚刚,马特是怎么解释托马斯逃跑的?
下一秒自己就做了个亲身示范。
戏谑啊,荒诞啊。
这里有一句话值得注意,当托马斯和艾巴暂时离开的时候,马特和范尼也决定离开,托马斯觉得没办法解决这件事,他们两个应该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
托马斯在卧室陪儿子,艾巴继续回到客厅与二人交谈,托马斯接下来说的一段话,非常好,扩展了他前面的第一次论述——
艾巴打断,说——
这次艾巴才真正表明内心最在意的事,她依然无法接受托马斯逃跑,即便刚刚第一次马特论述人性本能时,她表明可以接受本能但不能接受撒谎。
实际上,她内心还是过不去这个坎,所以每次瞬间触及到,都会绕回最初。
这种观点,跟她上午同那个随性的朋友聊天时如出一辙,她没办法接受“自己第一性”,她是“孩子第一性”,她也希望托马斯是“孩子第一性”。
而关于艾巴的这种想法,托马斯在雪崩当天晚上、与朋友晚餐回来时第二次与艾巴交流中就已经感觉到,所以他当时表达的是,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想法,没必要要求彼此一致。
艾巴坚持自己的观点,马特不再尝试改变艾巴的认知,换了一个角度,让艾巴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此刻艾巴纠结的是托马斯那个瞬间反应,但如果托马斯真的很讨厌也好,艾巴或许会果断离婚,难就难在托马斯平时确实还不错,而且我们不知道托马斯和艾巴此前具体的经历、他们的工作等,所以不能割裂地看这一件事。
而马特的提醒,便是给艾巴一个选择,你是选极端情况下的反应,还是选平日里很好的生活。
只可惜,艾巴也没得选,她总不能在结婚前给每个人安排极端环境,然后考验他的反应,而且其实她已经理解马特关于人在极端情况下的表述了。
托马斯出来,依然不认同艾巴的话,也坚持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
只是,艾巴这次也做到极致,拿出当时手机录像,让大家一起看。
尴尬,已经溢出屏幕了……托马斯说,“我看上去是跑了。
”注意,是“看上去。
”在托马斯的潜意识里,或许真的不觉得自己跑了,即便知道也不敢相信。
他无法理解自己为什么这样做,更无法解释。
这也是他希望选择遗忘的原因。
片刻安静过后,马特小可爱又上线了——
马特说的这段话是在缓解尴尬气氛,给托马斯台阶下。
因为马特的观点一直都是:人在极端情况下无法做出理性判断,只能本能逃跑。
在这样的理论下,瞬间救人都来不及想,怎么可能还去思考留下的利与弊、先出去再回来救人之类的呢?
这次马特的观点完全不合理。
合理的解释就是,当他看到这个画面,也震惊了。
他实在无力,作为好朋友,别让托马斯太难看吧。
离开后的范尼开始做自身假设。
范尼之所以有这种想法,一是由于马特对于托马斯逃跑合理性的数次阐述,二是由于飞行器突然出现时托马斯的反应。
背景第四次响起急促的琴声,镜头由远及近,好多的鞋,寓意——这种思考,是所有人的。
马特和范尼睡前一直在辩论,简直爆笑,节奏太好了。
第四天托马斯和马特一起去滑雪,这里导演突然给了一个雪崩镜头,然后接艾巴醒来,原来是一场梦。
导演一方面虚晃一枪,让人差点误以为真的雪崩,另一方面呈现艾巴雪崩梦境,表明此事影响之深。
马特再次提到心理治疗,他说没用,建议托马斯大喊一声。
其实有用,马特每次对托马斯说的话,都比较客观理性,都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能做到这样,要么是本身就有极强的理解力及同理心,要么是做过心理方面的咨询或研究。
而关于大喊,也是有用的,尤其对于马特这种什么都懂的人。
我们不知道马特此前的经历,只通过范尼知道他离婚了。
马特算是很明事理、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但自己的婚姻也是比较复杂的。
所以说,“理性”和“看清”是两回事。
人生就是很多事情没办法看清的,想不清,说不清,所以会苦恼、悲伤、压抑,再理性也没办法解决,只能通过诸如大喊的方式去释放。
马特所说的“生理性”、“在体内”,也是这个道理。
说白了,就是因为你是人,所以有些东西没办法解决。
滑完雪,两人喝酒休息。
一个女孩过来说,她朋友觉得托马斯是最帅的人。
没过多久又过来说,她朋友说的是别人。
这里真是哈哈哈了,生活尽是荒诞啊。
好不容易发泄了,然后被夸长得好,再然后被收回,心情大起大落。
还不如不听到第一句话呢。
导演对于荒诞的把握太好了,清新不腻,含蓄刺骨。
托马斯滑完雪后回酒店,自己的房卡不见了,艾巴也不在房间里。
此时,背景第五次响起提琴声。
紧接着,托马斯身后突然跑来一群人,托马斯再现“本能性”奔跑。
关于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本能性,另一方面也是从众性。
国外这方面的测试太多了,虽然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就是会受到周边的影响。
这一段是托马斯局促感的强烈展现,他内心的折磨感、尴尬感,就像穿着厚厚的滑雪服在一众赤膊醉酒的人中间一样。
而这些人疯狂的呐喊,和托马斯白天在山上的叫喊又有何分别呢。
再次表明,人的内心感受,是普世性的。
托马斯终于进了房间,又是卫生间构图。
这个构图十分精妙,不仅是技术层面,更是内容呈现。
同样的框架下,人物每次的心理不同,表情不同。
这次的托马斯眉开眼笑,而艾巴依旧一脸死灰。
第四次房间外交谈。
托马斯捂脸哭,艾巴说“别装了”。
果然,托马斯没哭。
尴尬。
也印证了最初对二人的猜想,艾巴对托马斯撒谎实在太了解了。
接下来,托马斯突然真的失控——
我想,正是那一句“别装了”刺激到了他。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才是最大受害者。
前边我也说过,他其实不敢相信自己那么做了,他不知如何解释,也不知该如何挽回自己在艾巴和孩子心中的形象。
当艾巴只看到他撒谎、而没看到他撒谎背后的折磨时,他终于彻底崩溃了。
而这个崩溃依旧极富喜感,在楼道里大哭无法自控,艾巴都要去捂住他的嘴——
更悲惨的是,两人进不去房门——
于是清洁员再次出现,帮他们开门(解局)。
关于清洁员的几次出现,有时是关键的衬托作用,有时像打点一样串联,有时,他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喜感。
回到房间里的一家人,看似终于回到了一起。
第五天,一家人再次一起滑雪。
这次艾巴笑容满面,特地问托马斯是否安全,托马斯依旧给了安全的回答,并带着一家人滑下山。
又是十几秒的白雾,和最开始雪崩时一样,什么也看不清。
首尾呼应,刻意且高级。
再看清时,画面上只有托马斯和两个孩子,妈妈不见了。
这镜头太有喜感了。
托马斯听到艾巴呼救的声音,奔跑,消失在白雾里。
镜头回来,两个小孩对视。
又熬过十几秒的白雾,托马斯抱着艾巴出现。
伴随着第六次提琴声。
恢弘着,可笑着。
艾巴冷淡。
装一下就好了,毕竟自己明明能走。
哈,两个小孩一定很蒙。
回家了。
下山路上,大巴车司机几次转弯处开不好,有点吓人——
艾巴马上表现出担忧,她看着司机,又看着车旁的峭壁,再看着身旁的女儿,终于忍不住大声跟司机讲话——
在此期间她有一次回望,那个角度正好是托马斯——
托马斯只是看看周边,什么也没说。
当司机再次卡顿的时候,艾巴忍无可忍,让司机开门下车——
此处艾巴的表现显得异常激动,一方面是因为她真的觉得危险,另一方面是她真的濒临崩溃。
连日来一些列的事情无数次折磨着她的内心,而每次当危险来到的时候,托马斯都没有意识到、也没有发声。
雪崩、清洁员偷听、最后一次滑雪、大巴车……每一次,每一次。
看到艾巴下车,车上的人瞬间混乱起来,而马特让大家保持冷静,有序下车——
此处情节:一、人们在艾巴下车后,争相下车。
一方面,艾巴没下车时,人们只是抱怨甚至调侃,艾巴下车后,人们却瞬间也要下车。
人类的恐惧有时不是来源于实际情况,而是他人的表现,这体现了从众性。
另一方面,人在感到恐惧时,会丧失理智,哪怕此刻车是停的,哪怕车上大多数是习惯于排队的北欧人,也争抢下车,证实了马特的观点,逃生是人之本能。
二、马特和托马斯没有像车上大部分人一样惊慌失措。
一方面,这个情况没有雪崩那次突然,有思考的时间,尤其对于这几天一直在琢磨跑不跑这事的马特和托马斯而言,已有了心理准备。
从自身心理来讲,不算是瞬间表现。
另一方面,虽然车一直在卡来卡去,但确实不是那么危险,至少没有雪崩到眼前那么强烈。
从事件危险程度来讲,不算足够。
下车后的艾巴还未从惊恐的状态中抽离,一直在说着危险。
托马斯,一句未说。
女儿走累了,艾巴让马特抱她。
此处,孩子累了没让爸爸抱,让朋友抱,而这个朋友,正是刚刚在大巴车上勇敢发声的马特。
旁边人问托马斯抽不抽烟,他开始拒绝了,然后又接受了。
儿子问爸爸抽烟吗,爸爸说是的。
如果爸爸常抽烟,儿子为什么这样问呢?
问了之后,得到的回答竟然是肯定的。
这让人不得不想起看手机时说没看手机、玩飞行器时说以前没玩过飞行器、雪崩逃跑时说没逃跑、没哭时装作哭……说谎是一种习惯,习惯到足够从容淡定、波澜不惊,甚至连危险都感知不到了,不管是来自自然的,还是来自家人的。
下山之后,这一家人会怎样,不得而知。
能知道的是,艾巴内心的纠结一定是过不去的、忘不掉的。
以前再多的事糊涂着也就过去了,这次关于生死,实在太难了。
这种纠结对于观者来讲,也是一样。
托马斯到底是不是绝对的“自己第一性”?
如果有足够反应时间。
艾巴到底是不是绝对的“孩子第一性”?
如果没有足够反应时间。
再进一步,艾巴与托马斯之间的问题,到底是把谁放在第一性的问题?
还是托马斯生活中种种行为都是艾巴所不能接受的问题?
比如撒谎、比如与自己不一致、比如对危险的感知力差,如此种种通过此次雪崩事件集中展现,像雪崩一样爆发,从而导致艾巴丧失安全感、再也无法信任对方。
艾巴到底纠结什么,可能她自己也没办法完全理清。
她只知道自己没办法接受,也没办法解决,那是一种莫大的无助感、困惑感。
关于托马斯,我们也无法评判。
雪崩发生前托马斯一直以为安全,他没有反应时间,只在最后的瞬间意识到危险,然后他本能逃走。
可艾巴从一开始就在担忧,她有很长的反应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雪崩发生时她理智的动作。
大巴车上的托马斯也可算是如此,在担忧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反应时间,所以没有像其他乘客那样急于逃走。
鉴于此事实在复杂,即便要批判托马斯,也只能批判他没有足够的危机意识、不善于发现危险,而不能批判他瞬间的行为。
关于最初提出的问题。
如果是你,面对突发灾难,跑不跑?
当下说什么也无用,只有发生时怎么做才是答案。
而人性是不值得被考验的,这点难以令人接受,也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我们能做的,只有祈祷不要遇到突发事件,并且尽可能地对危险保持警觉,当灾难真的来临的时候,尽量多的留给自己反应时间,仅此而已。
所以,此题,无解。
回顾整个故事,它给我的感觉和北欧的冰雪一样,冷冷的、淡淡的、静静的。
故事中的人物,也是少有冲突的、静默的,只是每一次的沉寂,都有十足的味道。
复杂的情绪在沉默中,不会少,只会多。
影片中处处是高级的刻意。
电影就是电影,不是纪实。
既然在创作,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刻意行为,如果刻意得十分“明显”且“高级”,那么这种“刻意”也是刻意表现出来的。
喜剧元素也就在这一次次的刻意中显现。
对称的构图、突兀的配乐、恰切的黑屏、从容的节奏、大量的留白……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美妙。
看似细腻地描绘着婚姻与家庭,实则戏谑地探讨着生活与人性。
人生尽是荒谬,这就是人类作为高级动物所必须承受的。
所以,我们还需要幽默。
人类需要优雅,也需要发泄。
优雅的发泄,这是我能给这部影片最高的评价了。
喜剧啊,悲剧啊,交织吧。
如雪雾般细腻的情绪,就这样深深地弥漫在心中,久久不能散去。
本文拒绝讨论瑞典男人是否娘炮的问题!
原名Force Majeure是法语,音译就是“佛死马赎耳”,发生了a.不可预见、b.不可避免、c.且不可克服的重大异常情况,并因此法定解除合同约定的责任,也就是免责条款。
这是法律概念,对于多数人太生僻,可能这部充满隐喻、暗喻、留白的瑞典电影太小众,所以又更名为“游客”。
且留给观众不少自己解读的东西。
比如孩子说,菜上怎么没放Parmesan 芝士,然后就来了一场雪末……比如大胡子说Tomas可能想跑回来把你们挖出去(gräv ut),我就想说,哥儿们别挖了,已经在沟里了(Sluta gräva, Du är redan i hålet).2、表演一流,包括小演员们和配角,自然且给力。
片子中的瑞典语和文化带有很多冷幽默,翻译之后就没了。
3、音乐很精致,主旋律是古典乐,Vivaldi的g小调《夏》,音乐老师们或者会说,这表现了夏天的出乎意料之外,夏天的疲乏、夏天的恼人,等等……我觉得吧,音乐老师们说得都有点荒诞,不过这丝“荒诞”感,可能反让这部多幕剧抹去了做作。
1小时21分插曲是Sebastian Ingrosso的《Reload》“When everything starts to fade,You don't have to be afraid”配得更是天衣无缝,瑞典流行音乐占领世界!
4、摄影真用心,光线反映人物的心情。
比如一片纯白之间,人感到孤独无助;而男主看了录像后的内心震撼,则表现为暗处的枯坐。
“留白”也是导演给观众带入的“不可抗力”,有时给人回味与思考,有时纯粹是给 “尴尬癌”着床。
每个人都要做自己的选择,并为之负责。
关于那个出来约炮的已婚瑞典女,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瑞典女人的个性,但也是一种无可厚非的个人选择。
她剧中的回答也非常精彩。
虽然女性的不安全感普通多于男性,但她的婚姻和家庭应该是很幸福的。
Carl Jung说,允许不忠的执照,是美好婚姻的先决条件(The prerequisite for a good marriage, it seems to me, is the license to be unfaithful. )。
结尾,你在车上你会下车吗?
欧洲人自幼习惯于汽车文化,看到差劲的司机,惊诧一番也不算过。
最后一幕,儿子问:你会抽烟吗?
是的,我会。
别太较真,也别装大尾巴狼。
`•.¸¸.•´¯`•.¸¸.•´¯`•.¸¸.•´¯`•.¸¸.•´¯`•.¸ SECTIO AUREA ¸.•´¯`•.¸¸.•´¯`•.•´¯`•.¸¸.•´¯`•.•´¯`•.¸ ><((((º>
一个四口之家去阿尔卑斯度假,滑雪,在餐厅外面就餐时遇到了雪崩,虽然丈夫一直安慰老婆,儿女,这是度假方安排好的雪崩,是计划内项目,但雪崩到了眼前时,男主在那一刹那间丟妻弃子,跑得飞快,当然,其他大多惊慌失措的游客也跑得飞快。
120个字估计逼叨不完,写一下吧,不是什么评论,就是个观后感。
事后,男主试图以“这是人的正常反应”糊弄过去,第一时间内,女主也默认了这不算个啥了不得的事。
但,显然,老婆并不具备难得糊涂的素质,以维系家庭纽带为第一要务,闭一只眼,真的能让这事情过去。
于是,在晚上和认识不久的朋友吃饭时提起了此事,男主否认他扔下家人逃跑,强调这只是人的下意识反应。
第二天,好友(一对男女)也来此地度假,席间,女主再次提起此事,男主再次强调那只是人的下意识反应——他没逃跑。
女主这方,本来是得理的一方,但不知道导演是有意还是无意,着力推进了女主这方的死咬不放,一定要老公承认自己逃跑了,一定要个说法,而且两次都安排女主当着别人的面来说这事,从观众的角度,女主你要么就看透了男主不可依靠,跟他分;要么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家庭的和睦大局为重。
结果导演给女主安排了一个既不看透分手,又不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非让男主下不来台才行的走向——私下不好好谈这个事情,专挑一堆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让男主承认自己逃跑了,让得理的一方,显得有点“面目可憎”。
好友(男配)一直跟女主解释这种人的本能反应,是多么正常,翻来覆去的举些个不具备直接杀伤力的例子。
看得我有点着急。
恨不能把男配扯开,让我来。
要解开这纠结,要举有用的例子。
比如,这是非常突然事件,谁也不是天生就具备应对突然事件的能力的。
我常说,很多人看片的时候,看到电影里的受害角色面对xx犯只会哆嗦时,一脸的鄙夷,会说:笨啊,给他钱啊,让他去嫖啊,笨死了。
事实上呢?
坐在屏幕前,事情不发生在自己身上当然会说了,事不关己的说说,谁不会呢,当在现实里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
大多人除了哆嗦,尖叫,也不会干别的,否则就不会出那么多伤害事件了。
所以说,面对突发事件,谁也别吹牛。
男主也一样,那确实是他正常的逃生反应,不能代表他就不爱家人,因为他反应不过来,但如果有个反应过度期,比如现在孩子被绑架了,或者有坏人在门外,让他有个时间去反应,他一定会为保卫家庭而作为。
这就是非常突然和有个心理准备的区别,并非本质上就是个不顾家人逃命的家伙。
当然,这里是我“化身”为男配,在给女主做说服工作,前提是男配举的例子都不具备说服力。
继续。
在女主的努力下,男主终于崩溃了,承认自己在那瞬间是逃跑了,然后溃不成军。
按说女主应该得到她坚持要的局面了——老公终于承认逃跑了。
结果男主崩溃了,她又不具备稳定局面的能力,只能任由她本来要的结果朝崩溃方向发展,这个崩溃也不是她想要的,因为她除了一根筋的要个说法,并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走。
最后两口子演了场戏,在两孩子面前表演了一场爸爸去救妈妈的戏码,妈妈甚至连一点获救的惊喜都懒得演,拍拍屁股就走了。
再最后,导演还安排了一场大家乘坐下山大巴上发生的有惊无险,让一车的游客反应都跟男主在遇到雪崩时的反应一样——争先恐后的要下车,这下男主也释然了。
大家都满足了。
这片里,女主不具备难得糊涂素质,男主不具备勇气,两个都不退,没分,算是导演给了个好结局,但这个缝今后补得上补不上,什么时候突然裂成大口子,就只有天知道了。
这里重点注:一方不具备难得糊涂的素质,一方不具备第一时间承认的勇气。
男女身份换一下,照样成立。
我想说的是,不少人都因为这种非常突然分了,平时好好的,出去旅游一趟就分了。
平时好好的,办个婚礼就分了。
平时好好的,家里出个事就分了。
怎么面对“非常突然”,是考验智商和情商的时刻。
要知道“无常”是人世间的“有常”,永远在轨道上行走是不可能的。
(很多人看了这个文章,以为我是站在男性的角度批判那个女主,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个文章到底要说什么,而我不想再解释一遍,终归会有智商和理解能力正常的人的。
没有也不打紧。
)
那个最著名的选择题终于有了电影版——你到底是先来救我还是你妈?
故事简单如话:一个中产家庭去雪场度假,突如其来的一场雪崩中,父亲条件反射,丢下妇孺迅速跑开了。
于是,这个家庭真正的雪崩开始了。
人生的关键帧到底是什么,是十几年如一日肩负家庭重担不离不弃,还是危急关头的瞬间挺身而出?
我们能否战胜潜埋在基因里的山洞记忆。
纵使月亮代表我的心,大祸如来时,本能比道德跑得快,又当情何以堪……
滑雪镜里阿尔卑斯山的妖娆是幕布,五天的假期有五天的晴雨表,一个相亲相爱的四口之家,在一天一幕的五幕剧里,因一场雪崩引起的“信任危机”,在他们自己的时间绳的记号里留下了和谐——突变——矛盾——修复——息争的剪影,他们的生活因此有了一个愈合的疤痕。
而在与别人产生交集的分区里,他们或许仅仅留下了一个微不足道的身影。
我以为,一家人照完全家福,就会遭遇雪崩,要不就会出现未来有人缺席,在此存照纪念的悲剧。
一开局便打出来的“惊悚”牌,这就像是扇燃观影情绪的风箱,它让人时刻记挂着,莫名其妙地紧张。
茫茫雪山,过分热情,被他人摆布合照,仿佛不可抗力的自然灾难在前方等待。
又编又导的鲁本.奥斯特伦德一定很会讲野外露营时的篝火故事,别人的情绪是怎样的,他一开始就了如指掌。
来自瑞典的游客,一对父母带着一双儿女,到法国阿尔卑斯雪山滑雪度假,第一天大家玩得都很开心。
第二天这对父母带着女儿、儿子在雪山下的露天餐厅就餐,雪崩突然来袭,母亲的本能是保护两个孩子,父亲则一个人逃跑了。
有趣的是,这场雪崩是在受控范围内爆发的自然现象,可能吞噬生命的阴霾一扫而空。
随之带来“人性惊悚”秀,夫妻二人对这次“变故”有了不同的理解,而且是不可调和的。
第三天第四天,妻子不断地在朋友面前还原真相,丈夫由誓死否认到愧疚自责,妻子从不可置信到无助迷茫。
第五天,上帝丢下一次“将功补过”的机会,丈夫得以擦拭污渍,日子仿佛可以恢复如昨,但是印迹真的会消失不见么。
事实上,我觉得《游客》有一个深不可测的人性讨论空间。
虽然这部电影用了最简单最传统的格式划分法,让时间与背景音乐把剧情划分得一清二楚,把故事的矛盾冲突单单集中于男女主人公。
可是就像巴洛克音乐家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之《夏》的柔板转急板,是暴风骤雨来临,欲驱走夏之一切焦躁苦闷,且终将拨开云雾的音律变化,十分复杂。
另外,鲁本选择“红发神甫”身份的维瓦尔第的音乐,在解读如此复杂无解的人伦困境时,电影试图从宗教的神秘力量中获取人类精神的寄托,他是否有这种意图,对解读者来说都是若隐若现的暗示。
说句玩笑话,编导鲁本实在“太坏了”。
把这样一个根本治愈不了的信任危机空降到原本幸福美满的四口之家,完全是来找茬的,是搞破坏来了。
你看,这不是普通的婚姻危机,不是普通的爱情瓶颈,也不是普通的几年之痒。
这是一个严肃的“人性问题”,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辩论课题。
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不论哪种情感关系,一旦有了信任危机,那就是冰面上的裂纹,若不用诚信修复,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这关系终究要破裂。
妻子从丈夫本能的“不好”推及至她所看到的一切“好”,那是否是假想?
从丈夫不顾真相毫无底线地撒谎、辩解,推及至过往生活里他“无伤大雅”的各种欺瞒、谎言。
这种矛盾才是最惊悚的。
用现代文明人的思维论证,本能的“不好”才是那个人真正的人性,现在他所作的一切文明的举止不过是受过教化的理智的判断与选择。
真相是丈夫逃跑了,而妻子她没有丢掉孩子跑掉,这就是人性的不同。
由此就有了信任危机,这种灾难完全可以吞噬人与人的关系。
妻子内心的不安永远也不会得到有效的安慰,因为那可能是人之初的本能。
像那种背叛情感的负心人,一个到处寻花问柳,一个天天查电话查短信,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虽然与诚信脱轨了,但这至少有“是非判断”的标准,畸形的关系能够维持,那是不在信任的范围内了,依然要维系那种痛苦,两个人都有责任。
但,若那是本能诱发出的“自私”,简单地审判它的罪恶肯定是行不通的,可是,本能激发出“良善”的正确性人格是不是要为别人的“自私”本能承担责任呢?
朋友关系可以一拍两散!
夫妻关系,父与子女的关系,这灾难要如何面对呢?
鲁本的意思是,或许接受人性的个体差异,才能比较轻松地接受这个世界荒唐、无辜、不解的光怪陆离。
即便一家人穿一样的蓝棉睡衣睡裤,一起洗漱,凡事同步。
当然,他也不确定。
他只是传递那样一种讯息,如果人们把自己渺小化再虚无化,把人的一生看成是上帝布置好的棋阵,那么所有的灾难似乎都有可解决的办法,包括情感的灾难——信任危机。
过去的不要回头遥望,未来的也不要费心思预测,能真实感受到的便是当下。
我们所有人都是迷途的羔羊。
就像电影一开始设置的“全家福”插曲,那是被神秘力量驱使的和睦画面,并不是他们能永恒守护的和睦。
到结尾,故事设计的那么一场旅游大巴“险情”,它的意图就更明显了。
鲁本似乎一直在说人与人的差异,不同人之间反应的差异。
妻子一直是积极主动对抗“危机”的角色,丈夫一直是在不做“预判”的本能状态内,大胡子朋友表现出了顾全局的“领袖”气质,大胡子的女朋友也处在被那对夫妻事件波及后的思虑状态中。
从餐厅回来,夫妻俩把孩子们塞进客房,之后再进入房间时,对两个孩子也有微妙的记录观察,当家庭的和谐被破坏后,两个孩子对父亲虽有冷漠与不解,但对母亲“寻求解决办法”的状态是反感痛恨的。
还有一处,小男孩用飞机模型打破客厅里凝固的对话气氛,这其实就是小孩子的本能,是弱小的孩子要自我保护的本能,也是孩子们要维持他们舒适的生存环境的本能。
在解读如何处理孩子与父母关系时,鲁本的思考方式给我上了一课。
人性若是像人体内的器官一样照一下X光扫描一下变能明辨形状、色泽、质地、性能就妥了。
事实上,人性的好坏善恶可以有基本的判断标准,可是这与探雷器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对于单个人的人之初本,只有事实真相,却很难评判,到底是怎样的?
大概上帝都不能立即下结论,否则不会有最后一天的拣选。
没有“绝对的定论”这是《游客》的另一话题。
丈夫与大胡子朋友在滑雪场休息时,偶遇两位女士,由夸赞“帅哥一枚”到收回“夸赞”的乌龙戏,引出了看待事物本质的理念,不可绝对论,同时我们能看到丈夫与大胡子朋友的不同的处事方式,性格也是截然不同。
这里也存在“本能”与“教养”的辩论空间,可是我必须停止引申下去的想法?
因为说下去了也是无尽的分叉,这实在是太复杂了。
另外,我觉得这部电影有“虎头蛇尾”的局促感,看出鲁本要草草收场的迫切心情了。
临近结尾的最后一组高潮部分,丈夫救助妻子的戏,太过轻描淡写了,不想拖泥带水的代价是,修补良心的分量上轻了,那么“能量守恒”就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可能一点都不深入人心,当然这也仅仅是我个人的感受。
我真心觉得《游客》值得拿到咖啡店,就像《杀戮》《狩猎》《不朽的园丁》等等,邀几个朋友畅快淋漓地讨论,这部电影自身有这种娱乐思辨的功能。
男人的思维方式与女人有很大的不同,价值观一样的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可能不同,若不属于同一类人种就更加难梳理彼此对待问题的思路。
于是,话题会纵横交错。
很多电影人希望他自己就是一个世界,他能承载一切或有或无的存在,只在他想要秀给万物生灵时,才从口袋里拿出他创造出的东西,有次序有层次地,他可能更喜欢创造人类未曾见过的魑魅魍魉。
其实还有一部分电影人,他们更愿意拥有深沉的吟怀,像荆棘鸟那样为他眼中的世界歌咏,成为诗人、散文家、记录者、故事大王,他们并没有列错队,不过是用摄像机与画面代替了他们的笔歌墨舞而已。
他们的电影常常给人这样的感觉,他们不会闭合谢幕后的电影故事,台前展现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打开故事之外的思考通道。
我们要做好随时表态的准备,我们当然可以摇摆,搬着屁股底下的凳子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也可能左右为难,举中立的牌子只需要转动脑袋随时冲着说话的人以示礼貌。
我们也可以对编剧导演的认知嗤之以鼻,可是如果我们有心,便挥不去这种电影的缓释影响,有没有意识到都不是问题,它已经辐射进我们自己的人生了。
我们谈我们所理解的爱情,若不掺杂进我们曾拥有过并想要传奇化的爱情,那爱情的形与影或许都是“道听途说”的。
那些先达名士留下的有关爱情的智库,不能包治百病,但有问必答是最基本最全面的功能。
“爱,就是行动。
”的豪言,那正是雨果自己的爱情婚姻。
他的风流,他与阿黛尔相互性坦诚的婚姻模式,仿佛说的正是《游客》里妻子不能理解的那位女性朋友的所言所行。
一些人是这样不同,然而另一些人又是那么想象。
在《游客》里,那位妻子显然是一位“传统”的需要信任与责任感的女人,她给予丈夫爱的安全感,也必然想要从对方那里得到被爱的安全感,信任与爱维系着她的认知世界。
我个人十分认同她,也愿意站在她的立场上想问题。
其实,不纠缠于本能的反应,那位丈夫和他的妻子是可以交流的相类似的人,至少不是秀才遇见兵,不是各种观相悖的人。
导演这样编排了,他作为本能的最大受害者,他的痛苦与羞愧是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的,他坦诚自己曾经也做过各种各样的错事,但婚姻似乎没有步入危险的境地,那里或许有妻子的无视与纵容了。
但我更愿意相信男女有别,自律性有别,羞耻感有别,但能否相识相知的确需要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必须一致。
还是莎士比亚用戏剧表现出来的爱情生动透彻——“真实爱情的途径并不平坦。
” 婚姻亦如此,情感的互通之路需要起码的同一水平线。
想写短评,140字竟然装不下。
作为女人,反而更能体会男人的无奈和抓狂“明明是生理本能,凭什么要怪到我头上?
你们女人母爱爆发,就要我也母爱泛滥?
”无辜,大喊和撒泼痛哭总算发泄了一大半。
“本可以一笑了之的事一定要严肃电影的一大半,这样真的好玩吗?
我现在心里很难过,可是还能做什么弥补吗!
什么都做不了!
”终于,最后女人从大巴上嚷嚷着要下车,心理平衡了。
人生有很多不爽的时刻,明明很饿想吃很多,却被问说“这么多还吃不饱阿?
”艹,就是吃不饱,就是想吃怎么样!
小时候明明答应我要带我出去玩,接了一个电话就把我放一边。
之后就算再怎么弥补还是无法改变那个事实“你就是食言了!
”对别人还好,脾气有处可施,如果犯错是自己,真要阿弥陀佛了。
大胡子先生演得很好,他的一切都让人感到很舒服,该调解的时候调解,该发泄的时候发泄,该冲动的时候冲动,该温和有序的时候温和有序(帅极了最后他站出来维持秩序的样子,发誓下次遇上这种情况要向他学习。
)
雪山上的几天,几对情侣/夫妻因为一场小雪崩而展开不同的人生观爱情观的激烈碰撞。
那个女人特立独行,与不同的男人交往,追求肉体与精神的欢愉,在每段关系中都自己只为自己负责,从不把自尊建立在成为某个人的母亲或妻子之上。
这对拥有正常人生活方式的女主来说,简直是一种挑衅。
有妻子的70后大胡子与20出头卷发女友一开始则显得最为恩爱,但也只是表象。
因为心底暗潮的涌动,当他人的情感危机试想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感情中那种不稳定没有安全感立马暴露得干干净净。
最终只是貌合神离尚未爆发已属幸运。
而在主角那对夫妻中,孩子成为矛盾加深以及最终解决(?)的关键因素。
印象最深的情节:妻子在树林里解手,偶然看见自己那懦弱丈夫带着孩子滑雪,流下眼泪。
以及丈夫失声恸哭孩子拉着母亲一起拥抱父亲。
他不明智的把一双年幼的儿女抛下去寻找妻子。
所有的一切,都消失在了那一场如迷雾般的大雪中。
直至那段激昂的旋律响起,男人终于拯救了内心最深处的自我。
但结局却粉碎了这一切,他与妻子的博弈仍在继续,而丈夫最终扳回一城(象征胜利的香烟)。
所以矛盾是深化了还是解决了?
只有矛盾双方才知道吧。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部关于婚姻情感的电影,不如说是一部关于婚姻中道德与价值观选择的电影。
对于我们观众来说,能用自己的双眼见证这些镜头,并尝试对镜头后的那些暗示做解读,就是最大的乐趣了吧。
惊艳!牛逼!心理战!平静剧情却扣人心弦!人物内心描写爆赞!!!如履薄冰的信任危机,吵架和冷战的根源永远来自百口莫辩的沟通,每个人都有难言之隐。2014年的《狩猎》+《革命之路》。喜欢所有滑雪场景,喜欢几场刷牙戏,喜欢像传递危险信号般忽起忽落的“发条橙”式古典配乐。
这片子应该是在致敬《闪灵》吧。用《闪灵》的味道去讲家庭,太坍塌,太绝望,太黑暗了。
有史以来最蠢导演。
原来家庭片也能探讨人性,主题深度尚可,镜头语言很巧妙。
在突发灾难下求生本能和道德责任孰轻孰重?影片描述了一场雪崩引发的婚姻家庭危机。构图和摄影工整唯美,大量固定机位长镜头,风雪外景配上维瓦尔第《夏》之急板,焦躁和压抑气息尽显;剧情张力十足,高潮和结尾荒诞而不违情理,极具讽刺意味;几场刷牙戏和巧用镜子作隐喻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8.5/10)
最后的“英雄救美”应当是一场表演,演给孩子看,也演给自己。风雪掩蔽了两人荒谬的决议。有几处blackout有点张狂不太舒服。
9分。丈夫在危机瞬间丢下家人独自逃生,之后先否认后表达对自己的痛恶,其羞耻心亦是其自私直觉的受害者。维持表面和平的妻子终在他人面前爆发,婚姻源于安全感的需求。不怕的人留在了危险的大巴。夫妻同谋在孩子面前上演英雄主义的作秀挽回家庭。大胡子号召众人危急中的担当。爸爸其实是抽烟的。04/16
Fancy的中产度假胜地配上瓦尔第的古典音乐,一切表面上宁静体面美好,然而导演一直在画面中加插不和谐元素,好似飞碟一样的玩具、激流的灯光、糟糕的天气等等构成了种种不似人间的异象,正如矛盾爆发后才会正视这些,于妻子而言,延时让不安愈发深刻,那是对于婚姻乃至维系整个社会结构信仰的崩塌,通过不断向人群诉说来寻找公众的答案,是恐惧却又囿于结构内部无法逃离,阶层的维系有赖于这份懦弱。反省男性在家庭内部承担角色,本能与道德的矛盾探讨只为讽刺他们的软弱无力,甚至结尾试图将嘲弄扩大到整个阶级,可惜做得并不成功有失拖沓。3.5.
不错
到底想说个啥?
我觉得这部电影特别好,永远不要考验人性
7.8 最后的巴士大加分。爸爸不是英雄也是人;神不能照顾到每一个人,于是有了妈妈。
要不是最后的结局,我可能评分会更低一点!年轻时候的我对于这种寓言兴致的电影应该偏爱有加,加上还有我最爱的滑雪,古典音乐,整个片子一脸的奥斯卡我来的范儿!是否是类型片有两个标准,有没有按套路出来,让不让你移情。这个片子就是让你远远的看,甚至还会时不时嘲笑你一把,观感不舒服但独特
滑个雪碰到这么多倒霉事,度假还是去安全点的地方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雪崩只是个催化剂。
逗我
这故事要换到南欧某些国家,刀子都提起来了,还得说你们北欧有一套
惊艳!阿尔卑斯的雪,与维瓦尔第的《夏》之急板,相互钩织,营造出焕然一新的形式感。虽是中产阶级的复调重弹,谈愁语恨却是易工,焦虑情绪铺满画框。调度极富古典意蕴,尤其是第三人视角的持续介入方式,更是由点及面,从初始小心翼翼的窥视,到最终的集体性爆发,宛如群魔降临。
没结婚十年别碰这片子
觉得太小题大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