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不仅无视历史,连同名原著也无视啊!!
简直是另外一个故事!!
Mary和Carey结婚时才13啊啊!!
为啥斯嘉丽约翰逊就直接上阵了!
而且结婚戏演那么长是要怎样!
再说Carey的死根本没表,然后Stafford就跳出来求婚要干啥!!
Mary和Anne都是法国宫廷长大的为毛Mary成了村姑Anne老大不小了才被送到法国,还待了不一会就脱胎换骨了……开始20分钟内各种黑云压城的风景是要吓唬谁!!
两姐妹之间的争斗其实是其次,为家族牺牲才是重点,为毛在这里完全变成争风吃醋!
Wolsey家的宴会上那出戏完全没了……成了Boleyn家门口列队欢迎……Mary太苦逼Anne太幼稚……George和她们两个在卧室里的戏在书里是我最爱看的,在电影里只有一次!!
还是Anne和George欲行苟且之事那一幕!!!
我看准了这导演绝对是啥阴暗拍啥……还有,她们的爹Thomas和舅Norfolk那都是啥!!!!
尤其是她舅!
想表现威严结果好像那种专门会丢人的大哥样!
还不如美剧里的演得好本来我还以为最后一幕回放他们3个小时候以表达悲伤,没想到是下一代3个孩子,这种轮回的感觉直接从悲伤上升到悲剧,导演你要有多cult。。。
对欧洲历史有研究的人看完后一定很不爽,不管不管,对我来说,光是看Natalie Portman和Scarlett Johansson两个美女就够了N演《那个杀手不太冷》时才12岁,就已经抢尽了雷诺的风光,哈佛心理学的高材生,拍戏拒绝裸露(所有的裸露镜头都是替身搞定),有思想,有胆量,是好莱坞智美双全的典型代表S也是童星出身,《马语者》里面的女孩已经长大了,美艳夺目,用伍迪艾伦的话说她是“性感到犯罪”,但她却是许多文艺片的女主角,这与她收放自如的演技不无关系电影角色安排得很合理,宫廷风也够华丽,虽然剧情有点夸张,比如说King对姐姐的意乱情迷,姐弟通奸......最讨厌的人物是安妮的舅舅,伙同那个自卑的老爸,一心想借儿女壮大家族势力,他们要的无非是权利,金钱,荣誉那安妮呢?
一个女人,说出"男人的爱情毫无价值”“没有地位和权利的爱情没有意义"的她,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是众人仰望的权势,是令人嫉妒的宠爱,难道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得到最好的?
美剧《女人帮》收视率很惨,那些女人事业美貌都高人一等,爱情家庭却矛盾重重,编剧写到最后,也不知道女人要的到底是什么了?
也许女人的成功,不是做的有多好,而是找到做女人的感觉
亨利八世折磨了我很久,都铎王朝迷了很久。
当我第一次直到有一个女人叫做伊丽莎白,她有个亨利八世做老爸,她有个血腥玛丽做老姐,她有个叫安。
博林的老妈,这个老妈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大英帝国的宗教改革,从此以后英王开始不听罗马的话。
涉及历史政治的东西总是叫人觉得乏味,或者觉得其中有很多深不可测的门门门。
门门门在重庆话里就是细节,隐含的问题,不可言说的情节,大有可八。
然而女人总是叫人血脉喷张,连微胖的亨利八世也不可避免的成了一个花心猎艳的典型皇帝。
才有了后人对于这段故事的无限神往和追溯。
两个女人,背负着家庭的期望,唯一的目标就是取悦皇帝,换取家族的荣耀还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我们看到,一次一次的,女人成为了政治的筹码,成为了历史的转折。
总是这样,你取悦了一个灵魂,埋葬了更多的灵魂,你的伟大高尚野心勃勃都可能被人无限引用。
就连终身未嫁的伊丽莎白,也总有那么多的人在纠结她到底是不是virgin。
越人有多爱西施,吴人就有多恨。
一方面你是巾帼英雄,枕头杀手,另一方面你就是红颜祸水,国之殇。
快哉。
将冗长的神秘的病态的恶俗的历史和政治交由女人去背负,君不见身后那些不苟言笑目光里闪烁出可怕的冷峻的光芒的男人们是如何的可怕。
女人的作用是吸引男人,如果你不能吸引他,你就无甚意义了。
安吸引了亨利八世,拥有了伊丽莎白,却不能生下一个儿子,完整自己的皇后使命。
于是上了断头台,以通奸罪,甚至还不及自己的前任凯瑟琳公主的那份优雅和沉稳。
玛丽没有能够完全吸引亨利八世,于是落得平凡。
到底谁是幸福的那一个?
电影拍的很一般,甚至还没有电视剧《都铎王朝》好看,虽然两个女主角都是大牌,但总觉得那份气质显得有点俗。
看了两遍,第一次看的时候没有字幕,纠结的看完,大体在欣赏他们的表情动作和服饰,才发现原来好久没有这么看过电影,才有那么多以前忽略的东西再次吸引我。
失落,恐惧,梦靥犹豫,暴虐,不可一世如果你的任务是勾引皇帝,请为自己写好一段忧伤的墓志铭,并且承受后人评说。
武则天都懂。
因为剑已出鞘,没有成败了就。
只有生死。
我仿佛看到西施和范蠡泛舟小河的洒脱,能有几个女人如此幸运?
大概很多人都好期待这部电影如此养眼的演员阵容OSCAR获奖编剧优秀原著保底所以大概很多人也会失望的电影就是英国历史版的金枝欲孽其实故事还算完整但就是太完整完全没有中心导致导演就像在讲故事一样一个有丰富命题 复杂人性的故事但是导演手忙脚乱 控制不了全局最后我们可以依稀记得故事的大概但是其中有什么道理有什么思想则完全不得其解说导演不如说是编剧问题吧当然要说演员--NATALIE的角色应该是最出彩的戏剧冲突最强的NATALIE应该是还不错的完成了一次表演的磨练但是由于编剧把这个角色框在了 野心 里面再没有更多的挖掘所以也就仅此而已--SCARLETT 是我非常喜欢的女演员集性感美貌智慧成熟于一身的年轻女人对于这个天真纯情的角色就有点水土不服了与其说是她演不好这个角色不如说是这个过于简单平面的角色掩盖不了SCARLETT的丰富所以不管怎么看都SCARLETT有点被抑制的感觉--然后是ERIC BANA那么帅的一个王啊!!是要比 金枝欲孽 里面的皇帝来的养眼来的有说服力不过编剧也把这个角色框在了"占有欲"里面过于平面的描述让ERIC成为该片最大最好看的花瓶电影的确是让人失望的它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好但是至少它让很多影迷饱了一次眼福个人觉得看SCARLETT和ERIC的床戏看NATALIE使坏玩心计还是能值回票价的
(欢迎对这部电影之中的历史、服装感兴趣的朋友!
也欢迎对历史戏服感兴趣的朋友!
当然也欢迎其它朋友,但是该文章内容对大众而言较为枯燥,篇幅也较长,所以请广大朋友谨慎选择阅读!
)首先声明一下,我在微博上也发了几乎一样的文章,所以如果其它朋友在微博上看到相似度很高的文章,那就是我写滴😁~不存在版权问题啊,热心的朋友别举报了之类的😂……《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由英国戏服设计师桑迪·鲍威尔担任戏服设计。
她的代表作有《奥兰多》、《夜访吸血鬼》、《灰姑娘》等,她本人更是被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提名过10次!
且凭借《莎翁情史》获得第71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凭借《飞行家》获得第77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以及凭借《年轻的维多利亚》获得第82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
可谓是星途璀璨!
由她操刀《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的戏服设计自然是为这部影片增添光彩!
下面我就来说一下这部影片中的戏服,同时也会涉及一下电影和真实历史的出入。
影片一开始迎来的是博林家的二女儿玛丽·博林的婚礼,而姐姐安妮·博林尚未有着落。
这里就首先讲一下,多数史学家认为其实玛丽是最年长的姐姐,而安妮才是妹妹,但也仍有史学家坚称玛丽是妹妹,目前较多的定论是玛丽是长姐。
而且玛丽并没有如影片的设定那般傻白甜,历史上的玛丽是个丰满白皙的金发美人,且有着许多的风流韵事。
在她12/15岁期间(她出生年份不明,所以无法给出正确的年龄),她和安妮一起于1514年成为了亨利八世的妹妹玛丽·都铎的陪嫁侍女并前往法国。
据说她在法国宫廷就很风流放荡,并因这些流言于1519年被免职送回英国。
当然这些流言也可能是被夸大的,但是也据说她可能是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情妇。
说回影片服装,一开始姐妹两穿着的衣服款式都很相似,几乎就只是换了个颜色,估计是为了凸显她们“姐妹花”的设定。
但是婚礼上的两套戏服的款式非常的奇怪👇
这两套戏服均是窄袖,且在袖子上有些奇怪的装饰,看起来像是仿照裂口做出的装饰。
除此外裙服上身扁平的胸挡和横着的腰线,还有下身的裙子都还算正确。
而她们两的这两套戏服这里我先卖个关子,因为和着后面出现的戏服一起讲会更好。
但首先这两套戏服是错误的,当时英国流行的是都铎款式的裙服👇(但其实和法国流行的款式相同)
亨利八世第三位王后简·西摩的画像,简·西摩在位期间致力清扫安妮·博林带来的法国风潮,恢复英国传统的装扮,所以她的造型和这个时期正好配对。
以简·西摩的画像为例,英国传统的装扮有英式兜帽。
裙服开方形领口,领边通常镶珠宝装饰,胸部被弄成扁平的僵硬的样子(暂时无法获知是如何做出这种形态的),袖子在夸张的翻折的大袖下套层裂口袖。
腰线是横着的,大家熟悉的V字型腰线是随着紧身胸衣的出现而出现的,所以在1540年代前的腰线其实都是横着的。
而简·西摩的画像是有穿裙撑的,但故事最开始发生的1520年代并没有流行裙撑,裙撑后面会细讲,回到上面婚礼的两套戏服,可以看出它们并不符合历史,而至于她们头上戴的是法式兜帽而不是英式兜帽,这却是说得通的。
我前面也讲过玛丽和安妮在10多岁时就已经在法国了,她们二人深受法国宫廷的时尚熏陶,而法式兜帽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而之后安妮·博林更是成了法式兜帽的第一推手!
所以她们戴法式兜帽是没问题的。
另外目前没有一个影视作品的法式兜帽是做对了的,详情请看神猫大大的这篇微博文章:https://m.weibo.cn/2097767661/4498763093805393
姐妹两连睡衣都是同款不同色,真是妥妥的“姐妹花”设定!
之后国王亨利八世到访,安妮前去魅惑国王以求宠幸,结果打猎时导致国王受伤而失宠。
妹妹玛丽为国王疗伤博得其好感,被和安妮一起送入宫中成为王后阿拉贡的凯瑟琳的侍女,也方便国王召幸。
而玛丽的丈夫也因为无法拒绝高官厚禄而默许了此事。
这段剧情很明显就是编的,应该是为姐妹两反目做铺垫。
历史上玛丽于1519年回到英国后确实与威廉·凯里在1520年结婚,这其实也对应了影片刚开始的婚礼。
不过玛丽被亨八相中却是在自己的婚礼上,虽然未有记载她是何时成为亨八的情妇的,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二人的关系是相当低调的,玛丽也从未享受过那种国王大情妇的日子。
而且在1526年前他们的关系就已经停止了,据说亨八对玛丽也是很快的就失去了兴趣。
而在影片中的这段戏中,两姐妹出现的戏服就能很好的解释婚礼上的两套戏服的设计了。
先看她们两在这段戏中的几个造型👇
这两套仍然是“姐妹花”装,再看一下下面这些
这几套造型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窄袖,而且袖子上都有裂口装饰。
胸前则是系上系带(顺便说一下,大家熟悉的交叉系带的方式是19世纪才出现的,之前都是之字形系法)。
这种款式很明显就不属于英伦风了,但它也并非原创,这种款式其实来自当时的德意志地区女性的穿着👇
连玛丽向后盘的发髻估计都是来自德风的。
把这种款式放在玛丽和安妮身上是很不合理的,首先这种德意志地区的款式其实在其它欧洲人看来是很奇怪的,其次二人接受的是法式时尚,就更加不会穿大家看起来都觉得奇怪的德风款了。
虽然说英国人确实有一丢丢受到德风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仅仅只是追求德风穿着的大气庄重,并不会把人家整个款都穿上。
相信设计师让她们穿这种款式其实是为了区别她们的身份,在进宫前二人穿着都比较小巧,有些许小家子气和家庭风(特别是斯嘉丽的造型特别像农妇),进宫后就显得特别的大气(其实本来也应该这么穿……)。
接着二人进宫,面见王后阿拉贡的凯瑟琳。
而大家也可以看见宫中的众仕女们的穿着是大致符合历史的👇
为什么说只是大致上符合呢,因为片中的仕女们的裙子都加了裙撑!
而这其实并不正确!
这个全身像就很明显的显出了穿裙撑的僵硬线条。
以玛丽的上图造型为例,很明显可以看出裙子下是穿了裙撑才能有这种僵硬的线条。
但实际上当时的女性裙服中并没有出现裙撑,从这幅1526年的女性全身的素描就能看出👇
👆上图的裙子是垂落得比较自然的,没有影片中女性的裙子那么僵硬(有裙撑的缘故),所以基本可以判定1520年代的英国宫廷尚未全面流行裙撑。
15年英剧《狼厅》讲的也是这时期的故事,里面的戏服就没有加裙撑,这点比该片要多符合历史些。
同时裙撑的推广也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说阿拉贡的凯瑟琳是裙撑的推广者(因为她未嫁入英国前是西班牙公主,而西班牙是世界上最早流行穿裙撑的国家,早在1470年代就出现在了画像中。
而阿拉贡的凯瑟琳嫁入了英国就把裙撑也传入了英国),但其实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从记录阿拉贡的凯瑟琳嫁给亚瑟王子婚礼的挂毯上👇
以及这场婚礼的木板画上👇
均可以看出她并未穿着裙撑,而她的姐姐疯女胡安娜嫁入勃艮第宫廷中也同样没有穿着裙撑👇
所以裙撑的推广并非是几位联姻的西班牙公主,而是另有其人。
而在1536年简·西摩的画像中,下身裙子线条的僵硬也预示了裙撑已经流行了有一段时间了。
没错😂还是这张图。
所以裙撑的推广者最有可能的是受法国时尚影响的安妮·博林,但这仍是个谜。
再回到影片中,假如说博林姐妹受法式风情影响而穿着裙撑,可能这个说法是对的。
但是英国宫廷上下都如此穿着就绝对是错误的!
片中的造型应该是1530年代才有的,但二人刚进宫时是1520年代,虽然年份隔得不远但也不能就这样蒙混过关了,估计设计师用加裙撑的款式是为了使整体造型更显大气吧~再回到影片中的博林姐妹身上,博林姐妹在宫中一开始的穿着也仍然是德风款
但玛丽受宠之后开始和宫中仕女有着相似的打扮
可安妮却还是德风款,下图二人的对比就很明显了~
接着安妮和诺森伯兰伯爵之子亨利·珀西秘密结婚,并被玛丽告发,之后她被送到了法国宫廷学习,她和亨利·帕西的婚礼也无疾而终了。
上面的这段剧情自然也是编的,而在历史上,安妮和亨利·帕西比较像是爱侣关系,他们是情投意合的,二人的感情也是发生在安妮从法国返回英国之后。
二人也并未秘密结婚,是亨利·帕西的父亲诺森伯兰伯爵嫌博林家门第太低,拒绝让儿子和安妮订婚,可怜的二人就这样被棒打鸳鸯了……回到影片当中,安妮回国是因为玛丽怀孕不能行房,而且亨八也逐渐对玛丽失去了兴趣,为了保持博林家的地位,需要安妮返英吸引国王的注意,让他记得博林家、记得玛丽。
而从法国回来后的安妮终于打扮成了宫中仕女们的样子,而且留法归来更是光彩照人!
从戏服上都能看出她的华贵美艳~
怪不得亨八为之倾倒。
之后的剧情就和历史比较相似了,但是安妮回国后报复玛丽、让玛丽生子后失宠的剧情这自然是编的。
而安妮不甘为亨八情妇,坚持只做正妻才会献身的剧情属实,后面亨八与阿拉贡的凯瑟琳离婚、宗教改革、安妮成为王后等也都通通属实。
不过安妮封后那段的礼服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这是一套鲜艳的蓝色裙服,镶珠宝的方领和胸挡看起来还比较英伦风,但是袖子却是三个裂口泡泡袖!
从这里看就知道这件是加了德风的元素在里面了,结果这款还是高腰线的设计!
瞬间让我觉得这是加入了当时意大利服装的高腰元素👇
当然高腰也是因为当时安妮已经怀孕4个月了。
但我比较不满的就是这明明是英国王后的加冕典礼!
可她却穿起了英伦风+德风+(可能意大利风)的混杂风格的裙子!
而且这种裙子放在那会儿也根本不可能出现!
虽然视觉上真的很棒,但是第一不符合历史,第二英国王后加冕穿的礼服混杂了其它国家的风格,换谁谁也说不过去吧?
这就好比中国古代皇后的翟衣上绣的是鸢尾花……影片后面的剧情也比较符合史实,安妮没有生下众望所归的儿子,而是生下女儿伊丽莎白(未来的伊丽莎白一世)。
之后经历了多次流产,亨八对其失去兴趣,并和简·西摩在一起了。
玛丽和威廉·斯塔福德成婚并到宫外生活。
不过玛丽离开宫廷的原因并不是影片中展示的那样,玛丽看惯了宫中的人情冷暖,并且无法接受安妮决定和弟弟乔治发生性关系以重新怀孕(影片中未有发生,历史上也可能没有),所以离开宫廷和斯塔福德出宫生活。
事实上是玛丽秘密与没有地位的威廉·斯塔福德结婚,他们的结合可能出于爱情,但这被当作是家庭的耻辱所以被逐出了宫廷。
而在宫中,被安妮耗尽耐心的亨八得到了克伦威尔等人的告密,给安妮套上了莫须有的近亲通奸和叛国罪,安妮出席庭审。
有趣的是,安妮出席庭审时戴的是英式兜帽👇
估计是为了维持自己英国王后的尊严。
庭审不用讲的是裁定有罪的,安妮面临死刑。
这时影片安排了一段玛丽前往宫廷向亨八求情的戏,但这段戏明显也是编的。
历史上已经难以追溯玛丽于1534年~1536年的生活轨迹了,只知道她这期间不曾探望母亲,安妮被关押于伦敦塔时她也未曾探望。
她的弟弟乔治·博林被控通奸罪处死,她也没有尝试探望。
估计是为了免受牵连而明哲保身。
而影片中玛丽一直陪伴安妮直到她被处死。
总结:该片的戏服通过颜色和面料塑造出极佳的视觉效果,以至于可以忽略它的错误。
而且在经费不算多的情况下可以打造出这样的都铎王朝服饰盛宴也是一大奇迹!
不过该片女装加入大量德风导致有些丧失英伦风了。
而男装倒是比较考究,反而没什么特别好说的。
接下来就以戏服来结尾吧~
冲着这两位女主角去看的电影到头来想到了一个野心与心机的问题。
在故事演到一半之前,我并不觉得anne的做法和遭遇有任何的不妥,甚至让人心生怜悯。
包括她想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包括因为莽撞而冒犯了国王,包括她为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的男人结婚,甚至因为妹妹的一句话流亡,而之后又回来用自己的智慧获取国王的爱。
片子一半以前的她如果放到现代肯定会成为众多追捧学习、赞扬的对象。
只是笨拙的追求自己的梦想而已,即便有曲折还是努力的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这根本就没有错。
当然,如果说她的梦想是当女王生孩子的话,获得那些东西的时候的她不免有些野心过了头了。
这是一个度的问题,但本质的结果是一样的,她无论是当情妇还是变成了女王,结局都是惨烈的,抛弃或者死亡。
是因为她给自己的梦想定错了位,把自己给定错了位,是权利或者说是地位让她蒙蔽了,于是盲目开来,失去了一切。
野心驱使时,anne还能掌握局势,当心机占了上风,一切就都变了。
妹妹就是一个字纯,纯情让她获得了幸福,童话般的结局。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纯又有多少男人懂得珍惜呢?
她们没有野心,在现实中注定受到伤害,各方的伤害,于是她们的纯害了她们,不少从恶耍起了心机来保护自己。
于是又会被骂成又有野心又会耍心机的坏女人。
就这么受欺负,纯情的女孩有什么错啊?
所以,野心和心机的问题一点都不能画上等号,人们都只是想保护自己罢了。
之所以想看这部电影,有两个原因。
一是片中的两个女演员:Natalie Portman和Scarlett Johansson,她们两个都是外形与演技并具的好莱坞新生代女星。
二就是关于英格兰最有争议的Henry VIII国王的传奇情史。
所以,对于阅读这部电影,我本来就没有在电影语言等技术层面上有所期待,这也就避免了很多人在看完这部电影以后的失望心情。
本身像好莱坞的一个电视剧导演去讲一个关于英国王室的私密情史,能把一些胡编乱造的煽情故事讲顺也就不错了。
不过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个电影的画面。
在人物造型上,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是做足了功课。
电影中的三个主人翁Anne Boleyn,Mary Boleyn和Henry VIII都有油画肖像留存于世,并且都出自德国大画家Hans Holbein的手笔。
他的这几幅肖像画在西方的绘画史里是不朽的名作,这也给电影的美术设计有了很大的参照空间。
所以,当一进入剧情,让我最先惊讶的是片中的人物竟然如此接近Holbein的肖像,当然并不是三个演员的五官形象和她们有多相似,只是配合这些服装和造型上的设计,让人觉得她们有种从油画中走出来的感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摄影,因为要还原那种油画的质感,只靠服装造型是不够的。
这个摄影师在用光和用色上的处理也抓到了Holbein的一些特点,但又并不像《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那样只是一味追求油画效果而使画面变得很腻。
这个摄影师在处理外景的画面里很注重对自然光的运用,几场外景戏都拍的相当有质感。
尤其是在几个镜头中出现的太阳的眩光,非常有气氛。
其实我一直觉得用摄影的技巧来还原油画质感是比较无谓的一种做法。
因为毕竟这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媒介,也没有必要用摄影机去刻意追求画笔的效果。
摄影机有它所具有的独特美感,如果你要追求古典的意境,只要在气氛上做足就够了,太过分的话反而让人觉得腻。
另外就是摄影的一些运动技巧,在这部电影中,摄影师常用前景的一些遮挡来配合运动产生画面气氛,其实这在开头的几场戏里处理的相当不错,比如在草地里嬉戏的小孩,但是这种技巧在这部电影里被反复的使用,这就让人觉得相当乏味,反而起了破坏气氛的作用。
关于电影的故事,可以说又是一个好莱坞常见的大俗套。
其实关于Henry VIII和Anne Boleyn的故事本身就具有非常大的戏剧性,在英国可谓家喻户晓,也被人反复改编过,包括莎翁。
而编剧(电影的原著小说作者)和导演却刻意的把Anne Boleyn的妹妹Mary Boleyn做为中心人物大肆渲染,这从电影的名字《The Other Boleyn Girl》就能看出。
当然,这么做也有意思,因为Mary Boleyn的历史相对Anne Boleyn和Henry VIII更容易杜撰一些,而且她们两人的姐妹关系也容易处理的更具有戏剧冲突。
不过,错也就错在他们太渲染这种姐妹关系的戏剧性,而把她们两人跟Henry VIII的感情变得有如儿戏。
在整部电影里,Henry VIII几乎没有任何的人物性格,他的角色安排完全是为了更突出这对姐妹关系的戏剧性而设。
这位曾经影响过英格兰命运的国王Henry VIII像一个智商不超过18岁的孩子一样被各种女人愚弄。
要知道,你可以改编历史人物,使他更具有戏剧感,但一定要尊重这个历史人物的性格,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何必要拍历史人物的电影呢?
比如在历史里Anne Boleyn是在法国长大的,但在故事中却把Anne Boleyn去法国的剧情改编到她和Henry Percy订婚之后。
这种改编我觉得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这样更突出了姐妹之间的矛盾,也更强化了Anne Boleyn的人物性格。
但本身这部电影的核心在于姐妹两人各自跟Henry VIII的感情,也是这种感情的纠结才更能加强创作者要表达的姐妹之间的矛盾,那就一定要在这种感情事件上做到位。
但恰恰是这个问题充分暴露了剧作的单薄。
在历史上,Henry VIII虽然不能说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君主,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暴君,但他绝不是一个智力低下的人。
是他通过离婚的借口和罗马教廷分崩离析,并创立了英国的新教“圣工会”,这种宗教上的独立也使得英格兰从欧洲偏远蛮荒的小国发展成为有影响的大国。
他在外交和内政上都有很强的政治手腕,虽然多数是暴力武断解决,但也可以看的出他的性格是一个非常强而硬的人。
他一生的结婚的妻子就有六个,情人不计其数,所以他的情感相对也是非常复杂的。
再说Mary Boleyn这个人,她在历史中也是一个狠角色,她也是在法国受的教育,并不像电影里所表现的那样是一个单纯的“乡村女孩”,她在法国的时候就和法国的皇家有过许多风流韵事。
所以可想而知,这样两个人的感情其实是非常复杂的。
但电影里却用了一种想当然的方式处理两人的关系,你可以改编两人的经历变得更类型化,像对Anne Boleyn的处理一样。
但最起码的是,一定要合乎自己创造的人物的情感逻辑,这种情感本身的逻辑来源于对这两个人物改编处理后的性格发展,一个乡村女孩和国王之间的故事连童话书里都常有,怎么可能会处理的如此幼稚呢?
当然这些史实肯定导演和编剧比一个中国人更加了解,只是我觉得很值得去深思的是,为什么最后会把故事处理成这样?
我觉得是犯了一个最基本的错误,就是抓错了重点。
片子一直想突出的是这种姐妹关系中的矛盾冲突,但殊不知,这种关系是怎样造成的,正是这对姐妹和国王之间的感情!
不去重点表现情感的细节,怎么可能让观众去理解你想表达的这种戏剧冲突呢?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在片中还有几对人物的关系比这对姐妹的故事更有戏剧性。
比如Henry VIII的第一个妻子,西班牙的公主Catherine of Aragon,她起初是Henry VIII的哥哥Arthur的妻子。
这也是一桩典型的欧洲政治婚姻,所以当Arthur去逝以后,她嫁给了比自己小八岁的Henry VIII。
另外还有Catherine的女儿,也就是英国历史上以残忍出名的Mary I,她从小就被Anne Boleyn虐待,被迫去服侍Anne Boleyn的女儿,就连她的父亲Henry VIII也对她非常残忍。
正是由于在少女时代所受的各种迫害,Mary I在长大以后性格也变得极度扭曲。
在她成为英格兰的女王后,曾为了把英国从新教恢复到罗马天主教而处决了三百多个反对者,“Bloody Mary”(血腥马莉,又称女巫)的称号也由此而来。
而继她之后成为英格兰女王的正是Anne Boleyn唯一的女儿,也就是Mary I小时候服侍过的公主,伟大的Elizabeth I。
没有希望的人生,不会是幸福的人生。
如果你的生活充满了背叛,充满了争权夺利,充满了谎言,充满了不信任,你的人生还是有希望的人生吗?
你能对这样的人生还抱有热情吗?
当姐姐安妮决定不顾妹妹玛丽已经爱上国王这个事实,要从妹妹手中夺取国王的爱时,她衡量过,这样的背叛将会是成本很低的背叛。
首先,妹妹是自家人,理应体谅她为了家族利益去追逐国王的爱;再加上,她已经因为美丽,背负众多女人的嫉妒和仇恨,妹妹因此而产生的恨,只如在大象的重量上加上一个苹果而已,几乎不可体察。
当国王决定背叛为自己生儿育女的玛丽,而追逐美丽的安妮时,他要为背叛所付出的成本为零。
他是那个国家的王啊,哪个女人不是属于他的?
他喜欢宠幸谁,要抛弃谁,都不需要付出任何的成本,呼之则来,挥之则去,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下。
当安妮流产时,从此失去国王的爱以及失去王后的宝座,是她不能承受的结果。
相比之下,铤而走险与自己的弟弟通奸,再怀上一个孩子,这个背叛的成本比失去王后宝座这个后果在她看来要轻一些,即使被发现的话,将是叛国的大罪,将要失去脑袋,她仍愿意一试……可见,人总会在背叛的成本很低,或者即使很高,仍然值得以此去交换自己心爱之物的情况下,选择背叛。
一个男人没有背叛你,是因为成本很高,还是他能力不足以背叛,还是他不愿意背叛?
如果一个男人在背叛你的成本很低时,仍然选择忠诚于你,这样的男人就该关起门来好好爱了。
亨八以一己之力养活了多少历史学家剧作家小说家考古学家影视制作人……按你为说回这个电影 看人还是可以的 卡司强大之一众明星大荟萃 酱油中可捕捉本尼/小雀斑/《一天》男主等 各个好戏 雀斑尤其抢镜但是!
本片最大的心机绝对不是找了娜塔莉和斯嘉丽两大美女而是找了Eric bana!
亨八历史上真的有巴纳这么帅吗我持怀疑态度 而且巴纳完全是赫克托尔型正直忠厚长相啊我摔!
娜塔莉演安妮感觉手到擒来 但是斯嘉丽早期为什么这么执着演傻白甜I can't understand 服道化很漂亮 摄影调度也相当不错 但是 答应我美国人就不要一直惦记英国王室历史上那点破事了好吗 你们不是搞宫斗的料 我以为要讲多么高深的人性拷问结果还是“要真爱不要权势导致的异变”啊啊啊啊我服了难怪有人说是大英甄嬛传卡司一星 服化道一星 摄影一星 不能再多了
自从看了黑天鹅,走近这位新奥斯卡女主角,我更强烈的关注娜塔莉波特曼。
不知因为电影而喜欢她,还是因为奥斯卡。
总之,对这个魅力非凡的女人,我是爱的媚俗,爱的虚荣。
但无论如何,看了她的电影后,便无法再模糊对她的记忆。
美丽的大眼睛,坚挺的鼻梁,性感的嘴唇,还有一颗标志性的痣。
她抚媚和诱人,同时又高傲和霸气。
黑天鹅中,她淋漓尽致的诠释了正义和邪恶,保守和放纵,压抑和宣泄。
她矜持又纵情,清澈又神秘,演绎了全然不同的姐妹同体。
而在这部另一个波林家的女孩中,她是一个纯粹的野心勃勃的女人,是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自己欲望的女人,她现实的一览无余。
最后,她的野心和残酷都遭遇到了冷暴力,未能如愿以偿地享受这些显赫的光环,但最终却成就后世成为历史上的一代女王。
波林家的三个孩子成为权力争夺的牺牲品,他们没有选择爱的权利,只有为角逐权力而献身的权利。
在父亲和舅舅的一手安排下,姐妹两人都为诱惑国王而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并由原本的亲密无间产生了残酷的争斗。
妹妹无欲无求,原本已婚准备在乡间度过安然自乐的生活。
然而,无意间被国王看中,她在父亲的劝说和丈夫的妥协中无奈进入王宫,开始了全然不同的生活,接触这个全然不同的男人。
丈夫为权力和势力的妥协,令她心碎,伤痛那种背弃婚姻誓言和爱情理想的转变。
她是个善良而温柔的女人,在诱惑国王中她轻易地被国王的爱所俘虏,全身心的去爱。
而姐姐野心勃勃,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和欲望,不惜牺牲妹妹的幸福,残酷至极地把国王从妹妹身边夺走。
国王为了得到姐姐,对刚刚给他生下儿子并怀抱儿子轻轻呼唤他到身边去的妹妹只转头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便无情的走开了。
那一瞬间,国王是那样的傲慢和无情,又是那样的卑微和无奈,只为得到一段他想要的新感情。
令人悲愤而又无法指责地喜新厌旧,因为他是王。
姐姐野心勃勃的一切努力,铲除了她所有的对手,除掉了她完全征服国王并能真正得到一切的重重障碍。
然而,却也消磨掉了国王对她的爱和温存,最终她成为了名正言顺的皇后,却也只得到了皇上粗鲁的对待和发泄。
国王已然爱她,但在付出太多之后,又分明感觉一切已然不值。
他付出了太多代价,他对她只剩下了厌恶和报复。
冰冷之中,她一步步地走上绝境,最终被处以极刑。
她幸福的地方在于,伴随她最后日子的,是与妹妹和弟弟之间,最终未曾玷污的手足之情,是她在皇后的位置上,虽然自己一无所获,悔恨不已,但却留下了替她实现一切的后世——一代女王伊丽莎白。
那必然是一种性格和基因的继续。
最后,妹妹也回归乡间,过上了最初向往的生活。
可怜的是弟弟,无辜的被牵连和姐姐同样被处死,背叛他去揭发他的正是他为权力而妥协所娶到的妻子,他们之间也一直没有爱。
这是一个赤裸裸的残酷权力斗争的故事,是一个讲述因果报应、各得其命的故事。
但我想,这孰是孰非,还是说不清楚的。
生命以不同方式绽放,以不同方式凋谢,又最终以不同方式得以延续。
强势的小三,华丽的场景,喜爱的演员,很不错!
腐国淫民这么二逼,原来是有渊源的。当然我们现在管这个叫欢乐。
虽然我不想同那个电视剧the Tudors比,但实在没得比。这个Anne Boleyn选角失败。。。
一个白羊男编剧+一个射手男导演 怪不得拍成这样 明个写个长评 吐嘈新对象出现了!
Natalie Portman的胸没有Scarlett Johansson大。。。
这都是编的什么剧情啊~~~BC酱油时期总是这么炮灰~~
国王虽然是配角,但这一人物也太单薄了,很多地方不合理。而且情节间的过渡也很不自然。也许故事有一定的真实成分,但这样的改写,十分狗血。
8错啦,斯嘉丽控表示无论她出现在哪里都是偶的心头好~主要最近看娜塔莉拿了奥斯卡有点不平衡所以上这儿来怀念斯嘉丽了
还可以,两个波林的形象都好平面啊,没有太出彩的地方,缺爷和dexter两只炮灰比较养眼,但明显缺爷演技牛多了,dex和在one day里毫无区别⋯⋯
世间纵有万般求不得 平平淡淡过一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这电影主要是看两美女飙戏的 可惜Natalie有点儿过
王室流产史。
娜塔莉波特曼演技啊天哪,杀手雷恩的时候还不怎么看好她的。本来就是冲演员去的,意外看到夏洛克,surprise!服装细节场景布置画面很到位,颇具娱乐性的历史片。
辛大姐多年前唱: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她并没说错。她倒下的地方正有无数个她站起,没有胜利可言
是谓宿命 欧洲版的金枝欲孽。。。原来所有的宫廷斗争都要靠“儿子”来完成
也就是看看两位魅力十足的女主角来结束我的2011年。作为今年的最后一部电影,本身的剧情不值得讨论。
情节无亮点 争宠传嗣什么的在深宫戏中太常见了 倒是这个政教分离真的是因为这件事情么 好奇真相 另外 娜塔莉的演技这个时候就已经很细致了~ 眼神依旧到位 两位波琳家的女孩加分~优雅的QUEEN和母亲加分~
看电影的时候就不要死咬着历史了,就这点事,挺生动了。
戏说亨利,看来糟蹋历史还真不是中国特色……我看的这一版字幕的翻译大人勇担编剧重任,简直就是结合场景又原创了另一部大片……盛传外国女性生孩子如何如何容易,看来那些不好生的是在历史的长河里被淘汰的……
它只是没有把历史说得很好。导演似乎不知道他最想要的是什么。
可惜了美女了,俩都是我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