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和华我的神啊,我投靠你,求你救我脱离一切追赶我的人,将我救拔出来;恐怕他们像狮子撕裂我,甚至撕裂,无人搭救。
——诗7:12上帝在哪里。
如果有的话。
那个叫商宇或是李形浩的孩子,是否会愿意进入天堂。
上帝或许刚好不在,世界开始疯狂失控。
或许,又或者只是一个不可能的结局。
孩子会问,妈妈,上帝为什么没来救我。
可怜的母亲要怎样,在深夜和儿子邂逅的梦境里,跟他解释。
难道要说,上帝慷慨地给我们食物,因为你太贪得无厌,所以抛弃你吗?
母亲会泪流面满。
还有什么比死更可怕?
儿子在电话里,对父亲拼命的呼喊。
他说,爸爸,救我。
那样听话的孩子。
想必,那是恐惧。
然而没有说痛,没有说害怕。
在失踪后的第43天,依旧如此坚信,或是只能坚信,他强大的父亲,会像往常一样,拯救他于痛苦。
那个中年男人,是他的神。
不容置疑,理所当然。
即便他不敬畏上帝;即便他可以在母亲祷告时,可以偷吃上帝所赐予的食物。
男人在车上问孩子,我可以相信你吗。
孩子说,当然。
回答没有半点迟疑。
44日,父子相见。
儿子已是另外世界的人。
那个被托于重任的神,最终承受背叛。
如果儿子与父亲相见,他会不会痛哭不止;他会不会握着男人的手问他,爸爸,我可以相信你吗。
男人能做的只有,站在凄凄江风中痛哭不止。
那种痛,深入骨髓,无法得到救赎。
任你呼天喊地,亦得不到回应。
在通往地狱的暗道里,从此陷入痛不欲生的境地。
主角是谁?
不是孩子。
不是伸张正义的神勇警察。
不是那对被逼入绝境的夫妇。
而是逍遥法外的杀人凶手。
尽管直到最后,凶手的脸依旧模糊一片。
歹徒。
姜东元的声音,不再是《我们幸福时光里》里的颤抖,忧郁和无辜,令人心生可怜。
这里,他是真正的杀人凶手。
电话里模糊的声音,低沉,冷血,无视,甚至让人有一丝丝的恐惧。
当无助的男人或是女人接起电话,可以预见的一场新的折磨又要开始。
你会不自觉把心捏紧,愤怒地,可以听见自己的呼吸声。
无论警察和夫妻,或是其他人在做任何事情,都能感觉到那个如同鬼魅一样的声音。
它会一直跟着你,如同眼睛,无法逃脱,没有结束。
他居高临下,就在近处的暗处。
而你,无能为力。
那种任凭宰割的感觉,最终将人逼入失控边沿。
有时候,声音比具体的形态更可怕。
因为,没有人会知道,它来自哪里,何时逼近,然后将你毁灭。
警察。
不知道是不是港产警匪片看多的缘故,在看到简介说“绑匪成功周旋警察……”,以为绑匪的手段会相当花俏,然后警察都是臭脸,而且兢兢业业,虽然被耍,但至少应该是很酷的被耍。
片中,绑匪的手段确算高明,但使用,没有任何花俏,干净利落;而那帮警察,脸上有的只是疲惫麻木的表情,不臭,只是表现出对反复沉重工作的应有冷漠。
他们可以在如此状态下,当着不幸的当事人,吃炸酱面,占用线路打长时间电话,互相推卸责任,抱怨,说脏话;绑匪把警察打晕扒光扔到荒郊野外,结果到最后都没有人真正看到他的脸;警察狼狈地回来,依旧可以若无其事继续打电话占线,吃炸酱面,抱怨。
现实。
你认为,怎样才是接近现实。
像《六月日记》那样,或是像《最强罗曼史》?
残酷和诸多无奈。
就像在荒原上的行走,你哭,你闹,你打,依旧是一个人的事情。
这座城的冷漠,已无可挽救。
警察是神吗?
不是。
他们是人。
首先,大家都会是人。
绑匪和警察的共同点,大多数时间都会在和死亡打交道,或麻木,或镇静,不管你认为生命是一件多么神圣的事。
不同的是,警察在守护什么,歹徒在破坏什么。
而我们每天烦躁重复的工作,又是在守护什么,破坏什么。
男人,女人和孩子。
在看片子前,片子的开头桥段,在意料中。
只是,很感动。
缓慢的细节刻画,透出浓重的生活气息。
没有做作感。
片子开头。
风光无限的主播男人。
魅力的主妇女人。
还有可爱的肥胖儿子。
男人在体面的工作后,偶尔一身酒气回家。
爱他的女于人会每日站在门口等待。
女人的儿子在减肥,偶尔会对自己的母亲进行抱怨。
她对儿子说,我爱你。
然后,轻吻他的宝贝。
只是,一些日常琐碎镜头。
每个家庭都在经历。
然而这种平静,在镜头前,呈现出易碎感。
当那个在背景里模糊的背影,渐渐靠近,这一切如同泡沫,一触击破。
镜头晃动。
父亲和母亲失控的奔跑。
他们流泪,争吵,失控,发呆。
穿插的镜头,渐渐散发出不安和焦躁的味道。
很好的演员。
他们似乎也在跟着苍老。
先看的简介。
心里会担心,导演要怎样才能控制住喷涌而出的悲愤,然后通过物质感的摄像机,平静却不失力度地把故事讲完。
这是一个矛盾。
又或许是另一部,很《大象》,只是很《大象》的片子。
看完以后,竟然没有睡着。
导演没有刻意避免主观性的镜头。
镜头始终代表他的视角,去跟踪整个事件的变化。
然而,度掌握的很好。
可能在父亲街上奔跑,以及父亲最后在电台公布绑架者声音录音的片段中,会落下韩国电影煽情俗滥的硬伤(注:典型例子,《悲伤电影》),但是,要说的是,这段高潮并没有引起大规模悲痛和伤感。
相反,在前段观看中,沉积已久的愤怒在这段中疯狂爆发。
这是一部要表达导演观点的片子。
很韩国。
他没有平静在讲故事。
但是,他已经把故事讲完。
故事结局。
墙上残留的十字架痕迹。
女人的瘀伤。
圣经纸张撕碎的刺耳声音。
她把一直脖子上的十字架扯去。
她隔着电视屏幕,对她的男人说不要哭。
上帝在哪里。
如果有的话,他是不是已经去往荒芜之地。
今天又看了一次'那家伙的声音'与几年前看时的感受完全不同'我并不想再讨论电影的桥段'这是真实案例改编的'看了太多天朝的片子'最后警察都能抓住坏人'可是为人父母'孩子一旦出事究竟应该怎么做?
豆瓣上没有一个人在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比电影本身重要'因为这是真实的案例'片中的父亲也说'他以为这事儿只会发生在别人身上'也许每个人都这么想'除了罪犯'案件发生后16年了'罪犯都没花那些钱吗?
为什么只调查声音和笔迹?
罪案一旦发生'我们究竟能依靠谁?
《那家伙的声音》---昨天看完太晚,今天把影评补上。
剧透慎入。
根据1991年真实案件改编。
这类韩国电影的套路一般是前面有多温馨,结局就有多惨烈。
前一天一家三口还幸福地睡在一张床上,隔天儿子就被绑架了。
这不是个十分优秀的儿子,他贪吃、学习一般、是个小胖墩,但他仍是父母的好宝贝。
当儿子被绑架后,父母一次又一次被绑匪戏弄,父母的心一次又一次处于崩溃的边缘,他们失去了爱孩子的出口,这个出口的闭塞和动用了众多警力和私人妥协却仍无法让孩子回到身边的绝望,是电影让人压抑到窒息的根源。
然而,祈求绑匪的怜悯是徒劳的,儿子的尸体最终被发现时已被虐杀后死去多时。
[凋谢]这类韩国电影真的很残忍,他们对于丑陋人性的观摩之深,对公权机构办事效率低下的嗤笑之狠,用巨细靡遗的叙事手法,常常还伴随一帧帧油画般静美的画面,为我们揭开一个满目疮痍的世界,把我们所自以为的美好硬生生撕碎在我们面前。
我们却无法责备他们无情,因为,现实往往就是如此...
作为一部电影,这片子的表现可以说是比较糟糕,全程没有多少悬念没有反转,人物没有成长,甚至看不到多少正反派的对抗。
唯一可以表扬的就是角色的表演很精彩,看完跟着主角一起难受。
作为一部由真实事件改变的刑侦片,我可以接受直到最后也没抓到犯人,成为悬案。
但是你至少过程得拍得精彩吧。
影片里的警方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傻逼。
整个电影从头到尾就在讲一件事,警方完全被凶手牵着鼻子走,毫无作用。
凶手并没有显得有多聪明,反而警方表现得是真的蠢得可以。
然后主角无能狂怒,主角妻子从头哭到尾。
直到最后结束除了录音甚至没有找到任何凶手的线索。
而且影片的重心并不在警方如何破案,而是用大部分的时间来表现主角的难受。
对,就是把主角那张苦瓜脸怼在你面前让你看着跟着难受。
确实演员表演很精彩,让我看得很难受。
但不是说你让看的人难受了,你就是部好电影了。
不然你就拍主角在那哭,哭个两小时,观众看了也照样难受,还拍其他剧情干嘛?
《杀人回忆》也是拍的悬案,也是直到最后也没抓到凶手。
但《杀人回忆》为什么经典,为什么精彩?
《杀人回忆》的主角虽然直到最后也没抓到凶手,但是两个主角都有很大的成长,原本冲动不讲理的到最后变得冷静克制,原本冷静讲理的到最后反而变得冲动易怒。
他们有自己的人物弧光。
而且主角全程与凶手斗智斗勇,中间好几次差点抓到真凶,找到了很多线索。
虽然到最后还是失败了,但影片能够调动观众的情绪,有情绪的上的波动。
虽然最后结局让人难受,但是观影过程并不会让人觉得不愉快。
回到这部《那家伙的声音》。
这部电影看完有什么情绪上的起伏吗?
并没有。
观影过程非常无趣,像在写流水账。
主角方人物从头到尾都没什么变化,一直就那副模样。
也没有什么和凶手斗智斗勇,全程被牵着鼻子走。
整部电影就是让你从头难受到尾,然后就直接结束了。
看完后我除了知道了现实中有过这么一个案子,其它都不记得什么了。
可能有人会说这么拍比较真实。
确实,这么拍是真实。
但是真实并不是让一部电影变得好看的要素,精彩才是。
你要拍的真实为什么不拍成纪录片的形式呢?
这部电影在网络上被定义为惊悚类型并不准确,它是一部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写实犯罪电影,在1991年年仅九岁的男孩李亨浩被绑架,凶手在成功拿到赎金之前已经杀害了肉票,并且逍遥法外至今没有被抓捕。
经尸检证实,李亨浩在被绑架的第二天已经遇害,舆论曝光后整个韩国震怒,此事件成为了悬案,距今已过死刑的有效诉讼期。
人贩子本就是令人深恶痛绝的了,更何况还残忍杀害了孩子,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足以致命的打击。
懒人觉得这部电影适合每一位父母去看,并非要体验这种失去的痛苦,而是要时刻警惕保护好自己的孩子,莫要让坏人有机可乘。
电影开始时一边放着总统要对暴力和犯罪宣战,一边由播音员韩京培在说当下的犯罪现象令人恐慌,可见不只是大环境基调灰暗压抑,还讽刺了一下相关部门的不作为。
而这个韩京培一家便是故事发展的核心,或许是为了公然挑衅总统和警方,他们的儿子尚宇被绑架了。
对于绑匪提出的赎金要求,韩京培去申请贷款满足,同时也不敢报案,他认为绑架无非是要钱,给了钱就可以救回儿子。
妈妈因为放心不下而报了警,可警方的行动和安排并不高明,轻松被罪犯识破。
剧情从这时候开始,故事有一种老鼠戏耍猫的感觉,不得不说绑匪的反侦察意识很强,而且对警队的工作模式极其熟悉。
一个长期调查过韩京培一家的黑警,这是懒人观影的直观感觉,虽然难以得到印证。
警方锁定了很多嫌疑人,对比声纹之后确认都不是罪犯,而绑匪拿到两亿韩元之后消失了,尚宇的尸体在绑架后第四十四天被发现。
影片最后无论是韩京培哭着说要追查凶手到底,还是将真实事件的绑匪录音曝光,都非常的触动人心。
但即便如此,想要抓到如此高智商的罪犯依旧很难,动用了万人次警力调查了四百多位嫌疑人,直到超过诉讼有效期,警方不再追查,这样一个结局除了绑匪任谁都难以满意,又怎能让李亨浩安息。
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想必有着同样的愤怒,影片尚且如此,李亨浩父母的情况只会更糟。
从煎熬到绝望,这样的伤痛永远不可能忘却,特别还是在悬案未定的状态下。
只能感慨当年的刑侦技术尚不完善的同时,希望这个作为韩国三大悬案之一的案件能有真正尘埃落定的一天。
第二次看,还是挺揪心的,不想评判演技剧情什么的,因为实在是太真实,还原度太高了。
一想到凶手就在他们身边还出现过那么多次,但还是没抓到,就恨得牙痒痒!
不管如何,即使在韩国已过有效诉讼期,还是希望能抓到凶手,虽久必诛!
最后公开的真实凶手声音简直太冷血!
着实让人气愤生厌!
p.s.:看两遍都没注意到凶手是姜东元扮演的,虽然演的还不错,但是180+的身高扮演170的凶手还是。。。
虽然片中画面并没有表现出凶手的身高。。
电视台主播韩京培的儿子被绑架了,绑匪打来电话要求1亿韩元的赎金,京培不得讨价还价。
京培与妻子智善都十分着急,无奈之下只好报警了,警方很快展开了调查。
警方的高科技调查方式对于狡猾的罪犯来说根本起不了作用。
唯一有用的证据便是绑匪打来电话时被录下了的嗓音。
父母在等待归家的孩子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无处表达自己的爱。
极度抑郁着。
不知道孩子现在怎么样。
犯人又是怎么想的呢。
那一声冷笑有代表什么呢。
世上没有完美的犯罪计划。
却因为公诉期。
这个孩子就要这样不明不白的离开。
韩国片把人的心理和情感刻画得很细腻,即便在处理这个需要冷静和克制的题材时也如是。
导演不去丰富其单一的叙事技巧,而是一味地煽情催泪和嘲讽警察。
韩国电影,根据真实案件改编。
电影讲述了一个男人绑架了一个孩子,并连续40多天间断的给父母打电话威胁,并不断的以他们报警为由,更换交易地点,升级赎金数量,同时这对夫妇在这个过程里的应对,挣扎,无助,绝望等。
整部电影重点落在父母的角度里,整个电影基调隐忍,节奏相对较慢,全片稍微节奏感较强一点的,就是拿着笔迹和声音的证据进行比对,稍微不“理性”的一个人,就是母亲,其他人不是散漫就是克制。
我想导演是想通过真实展现父母的心理状态,将整个电影的时间线放的缓慢,这样就把父母的心理进行了“扩大”。
最后,爸爸在送最后一次钱的时候,边跑边向上帝祈祷,同之前母亲晕倒,朋友来为之祈祷的时候,父亲摔坏了十字架,认为这种祈祷是无用的。
在知道孩子死讯后,电影给了两个镜头:电话特写,十字架墙上影子的特写。
以上两种场景对比,都有着无尽的对比和讽刺。
或许也有导演的一种困惑,祈祷,真的有用吗?
2007年韩国电影,与那一部震惊的《杀人回忆》类似,也是根据1991年发生在韩国的真实案件改编的,在过了15年的刑事诉讼期后,罪犯仍逍遥法外的剧情片。
与《杀人回忆》不同的是,该故事不是连环杀人案,而仅仅是一宗儿童绑架案,可是警方一次次地追踪,在貌似接近罪犯的时候,却一次次的任其玩弄,孩子的父母在屈服中、挣扎痛苦中一步步走向绝望,走向崩溃!
唯一的线索就是当年的罪犯电话录音,电影的结尾向观众播放了当时真正罪犯的录音资料,以及肖像素描,期望观众能找出那个人。
没有完美的犯罪,希望这样的悬案终究有揭露的那一天!
最近迷上了一种新类型的影片,于是乎一连看了三个,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全都根据真实案例改编。
如果只是电影还好,血腥也罢,残忍也罢,看完就忘掉,问题的关键是他们曾经是真实案例!!!
再加上这几个韩国导演的写实风格,你完全就是在看一个这是的犯罪过程!
这三部影片是《那家伙的声音》、《奔跑的乌龟》、《追击者》,其中最精彩的莫过于《那家伙的声音》。
故事发生在韩国,原型李亨于1991年1月29日在家附近的公园内被拐,父母在被电话恐吓勒索44天后,歹徒也拿到了2亿赎金的情况下,李亨浩的尸体却在汉江的某下水道被发现,警方的调查结果表明,李亨浩在被诱拐的第2天就已经死亡,当时只有9岁。
由于案件本身有很强的煽动性,再加上几位实力派演员和导演的倾力刻画,使我们与当事人一样感同身受,痛心疾首。
不过最让人无法释怀的就是直至现在这个残忍的凶手还逍遥法外,由于已经过了公诉期,即使抓到了也无法受到法律的制裁。
片末导演再现了当年绑匪的真实电话记录,那个声音听了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抓狂!看完影片,你不得不承认在罪犯面前我们是如此的无能,警察被耍的团团转,父母在交付赎金之后只换来已经发臭的尸体,更可恶的是他现在说不定义另一种身份自在的生活着,说不定他也去电影院看了这个片子,然后用冷笑向我们示威:我就在这里。
许久没有在中国的荧幕看到过这种影片了(试问曾经有过吗),整天都是什么大制作,大场面,帝王,谍战,有没有人真正关心过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哎,中国电影的悲剧。
孩子的父亲在电视机前声泪俱下的控诉 感动了我 如果说整部片子是抑郁沉闷的 父亲最后的一番话 即使是冲动的 无用的 也让观者不至于落下阴影
好久好久没看过这么好的电影。。。让人窒息的气氛。。。
好看!
好多韩国的犯罪片都不给出结局,很悲伤
看不下去。
真想把那个傻八婆杀了,太磨叽了
难受
这节奏不行啊,没有那种紧迫感,20分钟,中途弃剧。
太拖沓。通篇被动弱爆了,警察蠢透顶。还那么长,跳着看,结局的电视哭诉和真实电话录音才是高潮的感觉……
我们都活在这个我们永远都没办法彻底理解的世界里。
不得不夸奖下韩国人拍这种现实题材影片真是信手拈来,但这也不能成为电影本身很难看的借口,是吧。
看完只有绝望 太难受了
哈尔滨的连环杀手今天落网了,可是破碎的家庭谁来织布....
不是很喜欢这种没有结果的电影
看得我想睡觉,棒子电影真的是吹出来的
如果的是还原案件的,,,警察真的在被扒光了以后还躲在后备箱里面 这就蠢的过分了。电影整体人物是不错 男女主那种痛苦都能感觉到。但是办案流程 在电影里面我是有疑问的 声音方面的专家好歹有一个 虽然没用 可是我没看到关于犯罪心理学方面的人 也许电影看多了吧 可是就觉得很别扭 应该有要斗智斗勇的 还有一个滑点 就是能在后备箱里面放一个警察 就不能再放一个跟踪器吗,,。
韩国三大未解谜案的第二部,走商业化叙事路线,但从根上就错了。这个悬而未决的剧情,假如走《杀人回忆》那种纪实路线,把重点放在背后的纠葛,还有看点。如今包装成商业片,平铺直叙过程,观感就太一般了,期间真是一直有着快进的冲动。所以全片仅剩演员可看了,整体上金南珠的表演要比薛景求更好,演出了母亲那种悲悯的状态,而薛景求就是片尾新闻播报那段,演技一流。讽刺的是,整个故事按照商业片那种手法拍摄,但最后一段录音,放得却是当年真实录音,全片也就最后这段好看。
警察是无用的,上帝是无谓的,自己是无助的。片尾真实事件中的绑匪声音片断放出来,一下感觉虚幻得天昏地暗。
就没见TC把南大碎尸案拍出来!!
为最后那段真实的罪犯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