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过,看《义经》是个很巨大的事情,不亚于作为一个不得不去做的任务来完成。
至今完成到第三十九集。
最近为此找了一些相关日本的书籍,当然不会太史学角度,得到了一些旁人所写画的漫画书籍来阅读,例如目前作为起始的《漫画日本》。
这是一本由韩国人写的相关日本的漫画,风格有点像蔡智忠。
里面说到一些日本人由来已久的作风方式,尽管我也只是阅读了十分之一,却对看《义经》解开了很多谜团或者说是困扰。
比如说,《义经》中我最不能明白的事情之一在于赖朝和义经之间的交流。
虽困乏于长途距离不可对视,却也未能明朗于书信。
在我看来,那些书信把非常需要阐述清晰的思想和解释都被莫名其妙的语句所替代。
因此,义经尽管善战骁勇,却一直苦恼于来自兄长莫名的漠视。
其实赖朝心里是有相信他的位置的,但是赖朝需要测验他,几次三番。
然而义经虽一直怀抱着充分的亲情,忠诚于赖朝,但他却没有让赖朝能够看到他赤红的心。
一直以来看这个剧集就让我对义经产生怜悯,进而成为一种着急。
但略读了一些《漫画日本》后,就可以理解一些这样的情形,进而只能怪罪于日本式的暧昧。
日本人在语言上是很少直白的,尤其在负面的时候,通常不会直接说“不好”“不行”“不可以”。
因此,绕来绕去就是日本人语言的根本。
其次,日本人是习惯于换位思考的,会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从而提供对方的方便。
例如,即使进入室内满头大汗也不能开口说口渴了,但主人是需要了解到的,并及时提供茶水。
还有,不给对方带来困扰也是一个原则。
不开口说口渴,是不希望给主人带来麻烦,尽管看上去一点也不算麻烦,但即使如此,也是不能的。
所以放到赖朝与义经的交流上,就不难看出,绕来绕去就是书信语言的根本。
赖朝要测试义经,当然不会光面堂皇地告知;义经却认为亲情是固有的,因此只要怀抱着就可以了的心情。
换位思考在此体现出其弱项,即是思考错位。
如果义经了解赖朝,知道自己是需要通过测试才能得到哥哥最大的信赖;如果赖朝起初就不怀疑义经对其的忠诚。
是没有那么多如果的,因此悲剧总是会产生的。
如果不是因为takki我知道自己是绝对不会去碰冗长的大河剧的,不过老实说历史剧确有他自身的魅力,第一集之后就很情不自禁想往下看。
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都是大有盛名的实力演员,大河剧在日本的地位可见一斑,takki在里面是主角,自己自然很是高兴和自豪.随着剧情,心情变得很沉重,越到后来,几乎没有一打纸巾完全没有办法看片.记得最后一集,虽然之前也略知剧情,但是看到义经拿出刀准备自刎的时候,自己一下子地泪如雨下,完全是哭出了声音,难过到了完全无法控制,不知道是因为takki要死了,还是义经要死了,恍惚着那镜头,不知道为了谁那么伤心,真的是哭了很久很久啊,现在想来是自己太入戏了吧.
对日本古代史没有大概了解的人看这部剧会有点费脑筋。
源义经,平安时代末期武将,1159—1189年在世。
在“平治之乱”平清盛取得京都政权,源义经之父源义朝战败逃亡,第二年在尾张被杀,义经之母常盘为躲避追杀,平清盛用常盘之母要挟,常盘遂向京都当局(六波罗)自首。
平清贪图常盘美貌,常盘为三个孩子的性命,答应做妾。
在义经四岁时,被送到山城国鞍马山寺出家,但没有削发。
义经白天用功读书,夜里到僧正谷跟大天狗学武艺,还跟鬼一法眼学“六韬三略”。
16岁时义经受到黄金商人吉次的劝诱鞍马山,在武土陵助重赖陪同下投奔奥州的藤原秀衡。
义经在秀衡的庇护下迅速成长为一名杰出的武士,直到22岁的那一年才离开秀衡出征。
治承四年在平泉的义经闻得兄赖朝源奉以仁王讨伐平氏的命令在伊豆起兵,立即响应出征,从此兄弟两人合力攻打平氏。
文治元年义经活捉平宗盛父子报了杀父之仇,源平之战就此结束。
赖朝本来就看不起妾氏出身的义经,加上义经战功赫赫,名声大振,引起源赖朝嫉妒之心,义经为表忠心,在相模的腰越写了著名的“腰越状” 。
却不能打动赖朝的心,不让他进镰仓,并派土佐坊昌俊行刺义经,后又亲率大军讨伐义经。
文治三年义经携带妻女逃至奥州,隐藏在藤原秀衡的地方。
文治五年,泰衡屈伏于赖朝的怀柔和威胁,派兵攻打衣川的高馆。
开始了高馆大战。
义经方面只有十多人,众寡不敌,家臣陆续战死。
义经先将妻女杀死,自己也切腹自杀。
义经的首级由泰衡的使者新田高平浸在酒中带到腰越,于6月13日检验,然后葬于藤泽(高座郡藤泽宿板户町白旗明神社)。
源义经死后,他的战功和人品得到京都贵族的赏识,他短暂的人生悲剧得到人们的同情。
随着历史的推移,产生了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和故事,以净琉璃、歌舞伎、幸若舞、谣曲等形式广泛流传于民间,受到大家的崇拜和歌颂,成了日本人典型的英雄人物。
源义经…政治和权利斗争的牺牲品!
财、色、权他都无欲,是最难奴役的那种人,但凡执着其中一个,在人间这条路上都会走得更久吧❗️他内心想要建立的理想国也许在这地球从未存在,未来也不会有,有人类的地方必定有斗争😔义经…更适合走修道之路吧,一路上遇到几位有缘之人都还是和修道之路错过了,一直存在放不下的东西啊!
有一种他想渡世人,却最终连自己也渡不了的悲凉感😔所以…无论走哪条路,都是修罗道‼️对于完全不了解日本历史的我来说,一开始以为《义经》是一本经书😂不过也是这个原因让我很早就下载了这部剧❗️49集…对于我这种10集以上都觉得太长的人实在是种考验,感觉可以看一个季度,却出乎意料的在半个月看完了👀除去中间有两三集闪回太多,整部剧似乎有一种吸引我看下去的魔力,原因不详…大概是剧中义经身上那种普度众生的气质吧,而片头也有一种仙境的感觉🙏真实的历史我们不会知道,所以以上感受无关历史,只关于这部剧‼️
这个周末开始真正进入《义经》。
怀抱着期待和决心,实际上还是陷入了些许痛楚的。
就好像如今再翻看村上的长篇,非得是有很大勇气不可的,否则才一两页就会丧失阅读下去的信心。
《义经》即使为电视剧,也让我有如是的感觉。
我,喜欢看一些无奈,让我觉得心被绞痛而不得畅快。
源义经是源氏的后代却成长在对头平家。
由于其自身与生俱来的吸引力,得到众人包括敌人的喜爱。
六、七岁时被送去寺庙,被期待剃度而减弱威胁。
而这样一格极具魅力的孩子怎能如此就被剃度了呢?
于是在十几岁时,他决定逃出京城去往平泉,也从此与平家真正成为敌人。
平清盛,这个曾经被错认为父的人,也就从此成为了战场上的对方。
源义经的母亲,常盘,忍辱负重,为了使自己的孩子活下来,而屈服于平清盛,并为其生下能子。
源义经深深明白自己的母亲,却也交织在复杂的感情中。
平清盛时平家的首领,有智慧残酷的一面,也因为自幼失去母亲而心存善良。
而正因如此,当年留下了诸多源氏的后代,成为日后的祸患。
我一直在想,他死得时候有否后悔,后悔自己的一时心软?
其间有一句话印象深刻:太圆满了就一定会有大挫。
这是形容平家自大败源氏后,在兵权及朝政上的全盛背后,也还是有一贯最为可怕的亲情相争。
义经的两个哥哥都说过,情义不可取。
外人以恶相向,也还就是外人;而族人谋反则伤及根基。
因此赖朝(义经的哥哥)用人以能力为标准,以理为管理,以领地为契约维系盟人。
情义为大敌的论证也出现在《乱》中,一旦父亲大人下台,几个儿子就群起纷争,最终父亲不但没有任何落脚处,还为你死我活的亲情之战而发疯了。
义经君当然是个重情义之人,也正因此而具有大魅力,所谓在片中反复被他人称道的“吸引力”。
但目前他只是一个源氏后人,带了几个家臣,没有大利,很难知道将来他以情服人是否可以完满。
似乎隐约已经看到一丝他的悲剧的样子。
其实我想说,不信任族人或者家人的情形延流至今。
相信一个莫名的人,喜欢它,爱上它,不管不顾,这就是所谓盲目的爱情。
不同样是这个情形。
然而是什么让你去信任已各莫名奇妙出现在身边的人,而选择背信弃义于二十多年的家人呢?
我承认,有时候的自己的偏执。
追这部剧到第十集,汗~因为我是一集一集下的,比较慢,怎么说了,还是比较喜欢的,第一次看日本的有关历史题材的剧,但是真的很喜欢,先不说泷泽在剧中的演技,他的扮相我就很喜欢,私下里我觉得他更应该去试试光源氏,整部剧给我的感觉很厚重,看完一集总会想着看下面的,呵呵,推荐大家去看~
这部戏很好看,比我想象中要好得多了,一集集看下去后,看到小泷选了石源做老婆,他为什么不选国民彩呢,看到这里不想再往下看了
序日本天皇一族据说是万世一系,延续至今;在某一年,当时的天皇赐皇子一代为源姓,是为源氏,赐皇孙一代为平姓,是为平氏;源氏一族分布于东国,平氏一族分布于西国;例如后世的日本战国时代,武田为源氏、而上杉为平氏诸如此类还有很多。
平家伊势平氏至平忠盛时代,武家开始逐渐崛起,源氏平氏分庭抗礼。
忠盛之子清盛打败了源氏的栋梁义朝。
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清盛宽宥了源氏嫡子源赖朝并发配至伊豆,由前北条氏和伊东氏监视。
清盛也因为源义朝的妾室常盘,宽恕了乳名牛若幼名遮那王的庶子。
《义经》比较忠实的还原了幼年的义经在清盛注视下长大到7岁,甚至和童年的平知盛、平重衡为玩伴。
平清盛一族自把持朝政后,平氏一族子弟皆为高官,从平重盛、平宗盛、平知盛、平重衡、平时忠等皆为二位、三位大臣,清盛第三代也皆为三位、四位、五位大臣,以及与皇室、摄关通婚来看,与其称平家为武家,不如称平家为公卿更为妥当。
清盛之子平重衡、平宗盛之子平清宗、重盛之子维盛等深通音律、擅长和歌就更像是公卿、而不是武士。
清盛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同时希望建立更好的国家。
而平家一门和谐,可谓兄亲弟恭。
而源氏则恰恰相反,祖上即为了各种利益屡屡兄弟相残。
平氏霸道把持朝政、甚至把持皇室废立,如平时忠所言“非平氏非人也”平氏同时也极大的打击了公卿贵族和寺院实例。
将法皇玩弄于股掌之中。
在平氏由武士转变为公卿的过程、清盛以“家天下”的方式谋一族之私。
不仅是皇室的敌人、公卿的敌人,同时也几乎成了武士阶层的敌人。
这是平家之所以灭亡的根本原因。
正如之后源平合战,关东的平氏支持源氏、而关西的平氏也一一倒戈支持源氏,最终令平家覆灭。
源氏而幼年即被流放于伊豆的义朝则明白以“理”“法”治天下才能走的更长远的道理。
在日本历史上,源义朝是一个被日本公众所厌恶的人物。
平清盛留源氏一脉。
而赖朝却对伊势平氏几乎是斩尽杀绝。
包括源平合战后活下来的平宗盛、平宗清父子、平重衡等。
不仅对平氏、同族如此,对族弟木曾义仲、源行家、异母弟源頼范同父异母的兄弟源义经也不放过。
然而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义朝二子皆为北条氏所杀,义朝一族绝嗣。
从后续的日本历史来看,若源赖朝容得下源义经,或许数代以后义经一脉或者也会取而代之。
但是,源赖朝做到了平清盛所没有做到的事情。
那就是从此建立了幕府体制,直至近代,日本皇室、贵族彻底失去了对政权的掌控。
甚至可以说日本军国主义诞生自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
而日清战争、日俄战争、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所作所为也跟武士阶层建立幕府有着直接的联系。
可是,义经7岁在鞍马寺长大的义经深有韬略,是传奇的军事家和将领。
但是在政治上却极其的幼稚。
源平合战,几乎可以说是一场义经通过兵法: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而不断打败平家的过程。
平家子弟或许在战场上并非酒囊饭袋,但在义经面前,总是优势瞬间逆转为劣势。
不过,从宏观历史的角度来看,在镰仓开幕的源赖朝打败日暮西山的平家,也只是时间问题。
义经应当何去何从呢?
当时是,奉法皇院宣而讨赖朝似乎很难行得通。
毕竟除了割据北国平泉已经三代的藤原秀衡外,全日本都无人敢不听赖朝号令。
而义经的政治手腕即不足以侍奉藤原家自保,也不足矣取而代之,最后就只能是一个注定的悲剧了。
而北条家才是最后的赢家。
就像战国时代的德康家。
注:此北条氏与日本战国时期的北条氏(史称后北条氏)并无血统关系。
本剧是2005年NHK电视台大河剧,而2012年NHK电视台又放送了《平清盛》大剧。
而我刚好是先看的《平清盛》再回过头来看较早前的《义经》有感而发,实在是不吐不快。
开学了,无聊之中无意间打开了这部电视剧,发现演员配置很精美,便怀着一颗平常心看了下去,没想到便到了有点一发不可收拾的状况了。
先说演员,常盘真是名副其实,京城第一美女,清盛也很威严。
而牛若丸,怎么说呢,那张稍稍凹陷的平面孔,真的让我想起了千寻······有时想想,就把“义经”当作千寻的续集来看吧,呵呵,尤其是前几集的少年时代。
重盛小松大人果真是一表人才,不过貌似本剧过于美化清盛了吧,以至于原本是清盛的残暴移到了重盛的身上。
至于中井贵一化的源赖朝,由于不久前看过中井贵一化的吉村贯一郎,一个“夸完老家夸家人,俗不可耐的乡下武士”,赖朝出场时中井贵一竟然又摆出那副乡巴佬的表情,让人不知道这个赖朝是天真呢还是城府过深,他真是逼死弟弟的那个阴险人物吗?
不过再看看,中井贵一的眼睛,双眸明丽,还真的很像画像上的源赖朝呢,不过脸型的确是长了一些。
到后来再看中井贵一在伊豆、在富士川、在镰仓的表现,这才松了一口气,的确是赖朝。
牛若丸长大了,成为遮那王,遮那王去了奥州,行途中成为义经,由于主角的正面性,这个角色的演出是很难出彩的,我也没想难为演员,因为仔细品味这个义经的一言一行,叹服义经这个人的出色对我来说就很足够了。
但是,一个出色的人,“对周围的人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的人,在政治权力的中心往往承担着一个悲惨的命运,赖朝妻族北条氏对于源氏本家的打压,赖朝本人对于嫡出和庶出的偏见,我们虽然在“试炼之时”这一回末感叹于义经受辱后表现出的个人修养之高,但是也可以预见到其难有作为的可悲命运。
现在是第十七回“弁庆的弱点”,还是继续看吧,虽然前些天有些厌烦,看义经难逃的悲惨命运。
赶在还剩三集没看完的时刻动手写影评。
【闲极无聊这剧看得真让人纠结,遥记打开第一集的时候还是2012年那个明媚的秋季,直到2014年的现在我才慢吞吞地捱到了接近结尾部分。
虽说NHK05版义经拍得还算是比较气势壮阔的,但是情节过分拖沓。
当然这也不能过分怪编剧,因为既要把在这么长的时间跨度中发生的这么多事塞进剧情,又要顾及人物塑造和细节表现,也是不容易的。
剧中我唯一很满意的部分便是源平决战——坛之浦的时候,那几集拍得很悲壮,很有epic的感觉。
老实说,支持我一直把义经看下去的不是泷泽的美颜,而是源赖朝与源义经之间纠结无比的interaction(不知道这么说准不准确)。
历史上的赖朝对于九郎义经应该只有嫉恨和忌讳吧权势人家的兄弟之间围绕继承问题难免会冤仇相对,这个都不必说了,某位明君当年在玄武门射杀长兄和三弟就是最好的注脚吧不过,此剧里面,按照泥轰人神一般的奇异思维,我们会经常看到,当源赖朝每逢听人提及或见到义经时候纠结的眼神——那眼神中既有暧昧又有杀气,或许这就是相爱相杀吧趴....不,这是双向的爱和义经单方面被杀【请忽略一个腐女的惯常思路和她过度发达的gayradar...好了好了,说正经的。
源赖朝和源义经之间不同寻常的敌对关系,在腐女看来或许是兄弟间那些难以言破的事= =不过,这一对兄弟之间的敌对,更带有着泥轰人文化思维的象征意味。
源赖朝致力于创建武士不分家世、按功勋享有封地的镰仓幕府,他理想中的天下即为武士的天下,与京都朝廷、公卿官家严格划分界限。
在他统治下的镰仓朝廷秩序井然,公正严谨。
而源义经一直向往着清盛公的西国天下,在那里,兄弟友爱,父母俱在,没有战乱和纷争,与外界宋国进行着贸易。
他们二人的理想国度都可谓美好国家,虽然类型不一。
但是却各有利弊。
赖朝公的国度过分偏于条条框框的限制,这种过度理智化的统治会让人觉得很没有人情味(每次看到赖朝和政子坐在上座面无表情对着义经或家臣时,我就觉得他俩怎么那么像俩阎王呢)。
而义经向往和规划的国度虽然听起来如同天国般美好,但是他又怎么能保证人性之恶不会破坏这世间呢,也即他口中所言“和睦没有战乱”很难实现,为了利益的纷争,在法度和理治不全之下,是不可能达到如此境界的。
赖朝后来开始对义经的排挤和追杀诚然有忌讳他具备源氏血统的原因,但是这也不能全怪赖朝。
在泥轰人一向来的记叙中,源义经的确是一个让主君感到害怕的危险份子。
用天朝古时候的话来说,就是“人望颇重”。
君主最不能容忍的身边人就是这种人吧。
可是从臣属的角度来看,这是人主最理想的特质,能让人死心塌地地跟随,作为一生追求的mission。
假若不幸在为人主征战中死了,死时也会露出欣慰的微笑,觉得这一生都值了。
这种蛊惑人心的力量,有时虽盲目,但是人性就是抵抗不住这魅惑,甘心付出一切。
记得以前瞅过辽太郎的《德川家康》,里面老狐狸伪装营造的也是这种人主魅力值。
在历来的源义经形象中,他的人主魅力却是与生俱来的。
幼年潜逃于奥州的路途中即表现出统领的特质,以及初到镰仓连赖朝的手下也对他颇有崇敬之感。
在剧情版的义经形象中,这种人主特质尤为表现在他与家臣的坚固羁绊中。
从逢魔时刻樱花飘落中遇到牟庆开始,源义经身边聚集了一帮忠臣死士。
在很久一段时间内,源义经由于受到赖朝排挤,没有职位也没有任何作战任务,这帮家臣依旧忠心跟随,靠的便是源义经平日与家臣如同家人般的相处。
剧里面表现了很多这样的情节,如家臣在堂下击节欢歌,以及九郎义经给赖朝长女和义仲长子讲述他与家臣的故事。
在义经眼中,主仆之情是维系武士家族的纽带。
而这一点正好与赖朝的想法相反。
在关于人质义仲长子的问题上,赖朝的一个家臣因为忠心多说了几句不该说的话,便被赖朝无情地下令切腹。
那几集中可以看到义经与赖朝关于这种情的冲突,义经对哥哥这种行为简直无法理解,不明白哥哥心中竟把主仆情谊看得如此之淡。
除了这个处决之外,他也不是很能理解他哥坦然接受平家投靠过来的人,给平家的人封官职,以及给予各类与源氏不相关的人更高官职的做法。
说实话看到赖朝算计义经和冷漠无情那几集的时候,我对他的印象也直线下降,不过其间他与政子一段对话又立刻使得这种坏印象reversed。
在他们夫妻交谈中,赖朝表明要致力于建立武士天下,这是一个全新的天下模式,没有了以前的源平之分,国家也不会由于这些盲目的私家纷乱而陷入无止境的折腾中。
官职授予将按照功勋而非私情,一切都会在理性的道路上前行。
看到这里,我还挺崇敬这种思想的,这种不分血统的官吏选拔,怎么看怎么像天朝的科举取士嘛历史的潮流也正需要赖朝这样的思想统治,源义经期待的以血缘和情谊维系的天下已经不能用于现世了。
所以,赖朝在未统一之前,在镰仓即施行了这种思想指引下的政策。
京都的大江广原慕名前来,成为他的谋士,后来对镰仓幕府也颇有贡献。
镰仓汇聚了真正坐拥天下的力量,官职缙升有序,人才济济。
其中有段估计是编剧故意添加的情节:北条时政担心北条家势力会在这种方式的统治下被外族占据,于是试图通过政子来传达,结果时政老爷被与夫君一条心的政子夫人训了一顿,政子对老夫进行了一段意味深长的普及赖朝理治理念的教育,于是时政幡然醒悟....【编剧乃我说乃啥好.倒地不起(+﹏+)上面说的都是理与情的对立哈,而我竟然用了“纠缠”作为标题,是不是又犯了万年跑题废的老毛病了呢不过,要是全剧都是讲两兄弟对立,那还怎么支撑我这种退隐江湖的腐女一直看下去呢【自揍、、其实在裹脚布一般的剧情中,我一直是看着赖朝望义经那纠结的眼神而一直鼓起勇气看下来的。
赖朝的确是想把自己的理想追求还有自己本身通通都理智化,不停地想放下人性中的恻隐之心。
可是但凡为人,又怎么可能如草木般的无情呢多少还残留一点的。
这残留的情,对赖朝来说如同毒药吧。
他一方面在家国天下的宏大借口下开展对弟弟冷漠的压迫,一方面又时常不忍心。
还记得我最近看的几集关于赖朝最终逼近京都要讨伐义经时,在近江(没记清莫笑)的某处驻扎地突然想起此地便是他与义经人生中第一次会面的地点。
辽太郎小说的版本也是如此,在描绘到兄弟相见的时刻时,赖朝看到在下方俯首叩拜的九郎,不停地说“快上前,快上前”,还不住地流淌着泪水。
这个泪水不见得是假心假意的,很可能是内心真实的表露。
还有那一段兄弟真正开始决裂的“腰越状”,义经情深意切地向哥哥表达一切心声,赖朝接到书信时也有过动摇,但最终还是狠下心来下令不准义经进入镰仓。
这或者可以说是权势之欲战胜了人性之情,但何尝不是一种身不由己地无奈呢【小声说我挺同情的...在义经这方面,身为一代战神,在政治上的智商的确令人堪忧。
不过也不能说他头脑中完全就是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还好他还存有一丝理性之处,不过仅仅表现在与清盛公的关系上【点根蜡,如果乃仅有的理性能用在理解乃亲爱哥哥的思想上,乃也不会这么悲剧地跟哥哥天各一方了啊。
这部剧从一开始很奇妙地描述了义经与平清盛的渊源,我相信这是编剧特有独创,也没见着小说版有这一节啊。
弱弱地说句这是泥轰人奇异思维的又一表现吧,跟敌人纠结不断.....貌似12版《平清盛》里面源赖朝也对平清盛有着类似的怪异情感啊趴。
尚在京都生活的遮那王起初对自己生来即为清盛公的仇敌而伤心不已,在即将逃往奥州时,在寺里的大殿中与清盛公遥遥相对,清盛公告诉他“你是源氏,我是平家,注定要对立”,他终于战胜了京都式的感情优柔寡断,开始下决心与平家对立。
也开始清楚地明白,自己迟早要与清盛公的子孙在战场上相对。
这种“觉悟”无疑是理战胜了情,也无疑是痛苦的。
可见理中之情为毒,情中之理也是毒啊....啰嗦了这么多,我得赶紧结尾了。
最后发表一下伪公知式的言论,就是:编剧如此安排剧情的感情基调,究竟是为了增强剧的虐感,还是泥轰人的思维使然?
在剧中,似乎赖朝式的理和义经式的情都被编剧推崇,身为泥轰人的编剧估计就是喜欢在这种情与理之间纠缠吧...说句小白的话,感觉某岛国之所以既与eastern的传统颇有背离,又不是western的普世观念,是否就是因为介于西方肇始启蒙时代的理性和东方人治气息浓厚的情绪之间呢?
唉,这等言论的确小白之极....最后,还是扯到个人问题上比较接地气。
私以为,这理情纠缠确系伤人之物。
陷入仙境般的爱恋却被理智打醒,重回现实后却惦念无比,在这种纠缠中真是最好洗洗睡了!
补标)在男主身上看到三个人:曹植 诸葛亮 项羽。
颜啊颜啊,好正啊
月夜樱花遇断桥
太拖沓了,三十多集就能演完却演了五十集,跳着差点都看不下去,除了平家跳海那段让人印象深刻,其他的很乏味,男主的演技不怎么样,还不如小时候的演员演技好,感觉他没入戏,而且人设也太圣父了,全剧的亮点是源赖朝和平清盛
很好看,有意思的一套劇.
剧本不行,男主演技不行。
常盘御前太美啦,这样的娘能生出义经还是有说服力的。但以今人的角度看,源家子弟都不是好东西啊,要是没有委身于仇人的常盘,你们活都活不下去,居然还好意思恨妈妈!!!滚滚滚滚
小明很帅不过人物塑造偏杰克苏,平家投海那段拍得很好,总体还是值得一看的
忘记了是哪年暑假吹着电风扇趴在席子上抱着半个西瓜熬通宵看完的人生第一部日本古装片
泷泽秀明超帅o(≧v≦)o里美小姐姐美死我了o(*////▽////*)q来看这剧完全是因为颜值,毕竟源氏一族的历史我真的一点兴趣都没有,钢针,我看大河剧完全就是为了脸!虽然有栗子,但是戏份少到爆
和镰仓殿13人对比的看,出入很大,镰仓殿更贴近真实历史。义经太过美化一切了,像天朝拍的伟光正剧。
经过长期奋战终于看完,大河剧真系好大河!
爆哭
演员演的很认真,不过请告诉我自己丈夫败在对方手下,自己母亲被对方灭族了之后,再主动带着三个孩子找上门求饶是什么心理?得饶后感恩戴德又是什么心理?三岁是母亲就死了,看着这个女人神情恍惚“你长得好像我母亲”,我的天,这和“八年抗战开始了”有什么区别?唉,台词能不能用点心?要不是服装好看,看完前二十分钟我就弃剧了好吗……
Orz
以为会是很闷的伟光正历史剧,但是完全没有。泷泽巅峰期的脸太好看了,看他做龙傲天大男主完全没有不适感,动不动的怼脸露肉镜头太美味。场景和选角感觉是古典唯美之最,大河剧也在审美降级。
太长,没看完,看大河剧真的要有耐性啊~
TAKKI颜很好,剧情不是我的菜
老实讲 太沉闷了 泷泽秀明的颜粉
神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