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幾年前張藝謀導的武俠巨片。
無論聽說過多少對這部影片的褒貶。
還是覺得它的和色彩應用值得推薦。
黑色秦宮。
空蕩蕩的宮殿以及肅殺之氣。
黑色棋館。
意念比武狀似舞蹈。
紅色講述。
嫉妒是每個女人都有的拌著蜜汁的烈性毒藥。
第二十式的朱砂劍字。
藍色猜想。
嬴政的睿智。
綠色真實。
三年前的功虧一簣。
白色假死。
天下。
黑色秦宮。
無劍。
令行禁止萬箭齊髮。
白色結局。
黃旗。
雅丹地貌。
生死不棄。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飛雪殘劍的愛情。
古裝片里濫用的套數。
套在梁朝偉身上就成了一出戲。
不。
應該說。
他站在哪裡哪裡就是布景。
微微鎖緊的眉頭和化不開的憂鬱眼神。
天生主角。
你為什麽不擋我的劍。
這樣你就信了。
有愛如此。
夫復何求。
又把自己哭得一塌糊涂。
对张艺谋 英雄 的误读曾经我们争先恐后阅读名著,而如今有些时候我们却觉得名著是多么的平凡平庸。
今年有两部源于名著的电影被网友扁的一塌糊涂,一部是张艺谋的 满城尽带黄金甲,另一部是冯小刚的 夜宴。
继去年陈凯歌的无极被痛扁甚至恶搞后,我们很多人继续对这种商业大片发表着自己的不屑。
事实上,无论是张艺谋还是陈凯歌,还是冯小刚,在他们的商业大片中,无不传承了一贯的个人的东西。
吾道以一贯之,在无极中,陈凯歌不过是对个人的欲望再度进行了剖析,和霸王别姬比起来视角其实没有太大改变。
弗洛伊德和荣格已经深入他的意识。
而在夜宴中,冯小刚也不过是再度祭起他独有的人物间个人视角和情感纠葛的大旗,然后冠冕堂皇的打出名著改编的招牌。
#此前在首页部分显示#而在这三部之外,作为开中国商业运作大片之先河的英雄似乎已经被有所忘记,这部毁誉参半的片子在我看来是被误读最多的,它所承载的意义,比上述任何一部片子都大的多。
这部被认为拙劣的讲述了一个荆轲刺秦的另一种版本的故事的华丽大片,其实恰恰说了一个现代的困境。
多数人都被华美的宫殿和绚丽的明星及其中间的感情纠葛而吸引,实际上这些都是花招,这部符号化的片子若是从主题诉求看,当看到另一番天地。
英雄其实是一部我们面对现代文化的寓言。
景深一、无名是谁?
无名,黑色衣装,瘦小身材。
李连杰的形象并不高大,在本片中他不是一个英雄,而是一个小人物,武功高强本来可以被当成英雄的小人物。
他要对抗的是秦始皇陈道明代表的统一的精神,这统一的精神就像那千万支一模一样的羽箭,如那些神情单一严肃麻木的解放军扮演的秦国将士。
如许多的片中出现的秦国人只有皇帝陈道明一人才是有些许活气和思维的,而其他人,尤其大臣,则在空旷的秦宫中完全消隐,并非当年荆轲上殿时的众人随侍,借樊於期头颅才得以与秦舞阳稍近天颜。
秦国是高度集权的,唯一领袖秦始皇的思想才叫思想。
这样的单一性的背后是什么?
是对效率的追求还是对稳定的向往?
秦王认为,寡人是为了天下,天下苍生,天下百姓,都因我而有福了。
这种自命为耶稣救世主的模样是多么熟悉!
而另一面,为所谓的大众利益和终极意义而牺牲的所谓的小众化诉求,究竟是否应该?
游离于体制之外的自命为精英和英雄的人物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
如何在面对强大压力下保持自己?
因此,才有了秦兵的箭,射向赵国文化之城的箭,千万支箭如飞蝗如牛毛,屋里的士子纷纷中箭倒地。
孤零零的残箭飞雪在用手中的剑抵挡着飞矢,多少种不同的字型变化,不便于理解和写认真的是必须将文化人诛杀的理由吗?
毛笔是否真的承载了这样的意义?
我表示怀疑。
门外兵戈万重,戈矛,弓箭,杀伐的利器总是如出一辙,而门内,士子的思维,手中的毛笔,他们专注沉静的脸庞下内心的活动是否还是个个一致?
无名是一个普通人。
面对始皇帝的雄才大略,他退缩了。
个人、小团体和大团体的存在,那个更有意义更有利于黔首黎庶他不知该如何作出判断。
他退缩的另一个原因是秦王看出了他的诡计。
秦王的自信和似是而非的文化高调湮没了他的个体角度的价值判断。
景深二、残剑+飞雪为什么梁朝伟是残剑?
残剑可不可以是别人?
残剑可不可以不死?
没有多少人会去考究这些。
事实上,残剑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品格,有类于最后的贵族。
而这种文化品格却正在自我堕落,衰落和消亡。
这种文化品格是小众化的,注定要边缘化而后消亡,正如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所谓文学。
梁朝伟的精致而颓废的五官精心勾勒了这些文化人的面貌。
他用一把孤零零的剑再加上飞雪,要抵抗那些一统天下的箭矢和矛戟,最终必然孤立地失败掉。
讲求个人主义的文化虽然强调了对个体的尊重但是或许难以团结一致,残剑和飞雪的三个不同故事其实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由于他们的局限性,两个人的三个不同的悲剧结局。
尤其是梁朝伟和张曼玉决裂而残剑改拥章子怡的一节,——文化人也是人,自有品行恶劣的时刻,当人性充分展露,善恶自然流涌,它未必能够抵挡人性泯灭的团体机器。
它因为多种可能而徘徊,自然较为软弱。
飞雪出身高贵,正喻指当下的白领丽人。
她们自傲自尊下其实也不乏虚弱和无际的妄求。
她们会因为男性的不顾而心恨自弃,也会醋意大发,更会面临重大问题而忽然软弱退却。
残剑也是一样,——若非如此,为何心甘情愿将复仇大计交于本来不相识的无名?
相信他人品和武功的支持从何而来?
这里我们除了看到官方历史教科书上的那句陈词滥调“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还能看到什么?
景深三、全剧三个独立故事、人物与结局间关系及其揭示意义事实上,精英也好,大众也好,我们不过生活在环境设置的藩篱中。
残剑和飞雪,继之无名,无一不是以个人刺杀为诉求手段。
这展示了他们的精英性或者自以为精英的本性。
尤其是无名,在渺小与强充高贵间摇摆,当他死前望着将要射穿他的千万支箭的时候,他望着那些面目模糊的秦国将士可曾有过认同和归宿感?
他练得一身好武艺,巧舌如簧打动残剑飞雪,可是却才能放错了位置,人走错了路。
严重质疑无名刺杀秦王的动机。
他就是个愤青,自以为精英,自以为是的附和着本来小众和大众的呐喊,自以为是的标榜时代中流砥柱和国家栋梁,民族脊梁,最终却在懦弱和退让面前落个如此下场。
残剑和飞雪的三个可能的故事,意味着知识精英在大时代背景下的不同结局。
走哪一条,就看自己的人性之绽放和抉择。
如月是另一个符号,义仆忠臣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偶尔八上一卦也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
相比较起来,如月更加流行文化一些,她不过是汤里的一点调料,打开梁朝伟有类于贾平凹废都中的庄之蝶一样的心理诉求的一把钥匙。
而最终,美女义仆的归宿更是强化了她一个附庸和取悦大众的符号的意义。
陈道明的秦王是我最不喜欢的角色。
他在自以为是的大义中,无情碾压着人的独立意识。
剧将终了时,他培养出的无数mob整齐高呼将无名处死的镜头(汗,我为何想到韩国球迷?
)让我更坚信他就是一个文化暴君,是在所谓道义旗帜下打着美好的幌子干着谋杀勾当的恶人。
他让我想起来专制政体,希特勒和斯大林,他是在用个人意志奴化国家和民族。
无名的结局,让我们似乎都稍有意外和突兀感,似乎是通晓大义的一个英雄,却让我们内心深处隐隐不安。
这样的故事,其实每天都在上演。
个体的独立意志,其实是最容易受到削弱的。
因它有更多不确定性,而与之相对的,极权却只有一个可能。
这也如同爱因斯坦当初面对量子理论,称上帝不会选择掷骰子,哲学上对一和多的不同追逐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从有限到无限,无限总是令人迷茫的,所以总是要把无限化为有限去解决。
因此独立意志听起来好,却往往如同墙头草,在有些时刻对待极权的过程中,恰似无名对峙秦王,对自己正义性的追问最终成了他的绊脚石。
英雄中,有角色但是无人物。
所谓的人物全被平板化和符号化。
单一的色彩运用,不同的色彩单元以及各种象征的运用,看似混乱,实际上如同一道道数学题一样的严谨。
张艺谋的片子,在传递导演某种主观的诉说的方面,思路和手法是一脉相承的。
从红高粱到活着,到英雄,都在诉说他眼中世界的故事。
仅仅到了十面埋伏中他把自己小小剖析了一把。
电影不是要看的,是要读的。
总的说来,三位大导演,张艺谋粗砺但是原创,陈凯歌自恋且保守,冯小刚永远是他那一个层次的小老百姓个人化视角,令人沉迷无法自拔。
相比之下还是冯小刚要弱一些,因为他只是在集结和学习,而没有鲜明的指向感。
夜宴不过是冠冕堂皇打出改变莎翁戏剧的招牌,华丽效果(来自张陈二位的商业模式)+内心剖析(徐静蕾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国传统悲剧(江山美人何去何从)+西洋风渐(莎翁的帽子),小刚很善于学习,虽然学的不高明。
虽然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不过“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土”,真的是认真的吗......语言贫乏到这样的地步,所以不仅国土要大一统,交流方式也要大一统,不用说话,就用意念交流吧。
如果不是三段式的叙事,有了一点峰回路转的样子,整个故事将一眼看到底,说教意味呼之欲出,看的时候尿点频出,反正电影放完了,故事也就完了,导演想表达的情感也就完了,完了,没有留下一片云彩。
情节有瑕疵。
如果一开始大王就相信了无名的话,那无名是行刺还是不行刺。
如果不行刺,他一开始编故事干嘛。
是试探大王?
总觉得有点自说自话。
既然写的是英雄,又是那个年代,怎么都是一段或几段诗史了吧,然而人物,真的是,没有立起来。
说到画面,是美,不过悲壮乎,深刻乎,与故事关系密切乎?
若问,故事和画面,哪个更好看?
反正我会说画面,反正故事和画面已经剥离开了,不是吗。
有人说是视觉强奸,深以为然。
章子怡的床戏到底是为什么啊为什么。
还有背景音乐太像《卧虎藏龙》了,也许坊间传闻是真的。
如果非要比较,的确是比《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好很多;也不知道这样说是否客观,因为后面两部我都没法看完,也不知道话语权是否充分。
:)还想平反?
可拉倒吧。
贵哲学体系下能产生的美学观也就这样了,何必呢。
何为境界?
是箭雨倾盆时,岿然不动的坚守?
还是青山绿水间,隐逸自然的禅意?
是大漠黄沙里,英勇悲壮的无畏?
还是巍然大殿上,心怀天下的胸怀?
张艺谋导演于2002年执导的电影《英雄》是一部从艺术片向商业片转型的成功之作,它既有商业片的明星阵容和制作规模,也不失艺术片的独特美感与强烈震撼。
《英雄》这部影片,用绚烂夺目的色彩,唯美流畅的镜头,古朴悠长的音乐,讲述了一个“侠客刺秦王”的故事。
侠肝义胆,儿女情长,巍巍宫阙,滚滚黄沙……这不仅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还是一场关于天下、关于境界的文化盛宴。
《英雄》同张艺谋的很多作品一样,色彩最为突出,应用也最为精妙。
黑色的大殿,庄严肃穆,气势磅礴的红色的“剑”字和跳动的烛火是大殿中唯一的亮色,对称构图则表现出建筑的宏伟和人物的渺小。
殿上两人一身黑衣,这段故事就在剑客无名的讲述和秦王的想象中缓缓拉开序幕。
青灰色的客栈,无名和长空精彩的意念大战在此上演。
行云流水的武打动作不同于香港动作电影中惊险刺激的“暴力美学”,更多的是缓慢悠远的诗情画意。
色彩蒙太奇、慢镜头,对刀剑、琴弦、水滴特写的运用,使之更像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
红色的书馆、纱帐、门窗、地面,清一色的红,却不显得艳俗,而是一种古色古香的典雅和风韵。
如月找飞雪报仇时,两人在银杏树林的打斗戏同样精彩。
金黄的树叶、蔚蓝的天空、火红的衣裙形成色彩对比,不平衡构图和大远景展现了场景的广阔,和绸缎、头发、血滴的特写相得益彰,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蓝色的水面,残剑和无名的碧湖之战,每一滴水珠、每一种招式、每一道剑气都饱含禅意。
幽深的环境、平静的湖面、压抑的情绪正体现了蓝色所代表的平和与理性。
绿色和白色的衣襟,这是自然、平和的颜色,象征着真实和生命。
英雄们的境界,正是在这变换的色彩中体现。
残剑在黄沙中写下的“天下”二字,正是他对秦王一统九州的理解;无名所悟得剑法的第三层“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正是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和渴望和平之心。
色彩的绚丽,画面的繁复,都衬托出音乐的凄美悲壮。
影片的音乐多为马头琴所演奏,其声深沉粗犷,每一个音符都与画面相辅相成,给画面带来独特的美感。
无名长空之战,悠长抚琴声、刀剑碰撞声、屋檐滴水声、风吹衣袍声……同围棋、古琴等意象,一同带来一种中国风神韵。
特效技术展现的“万箭齐发”场面,“飒飒”箭声同大远景镜头的结合带来视觉和听觉的震撼。
银杏林一战中,凄美的背景音乐同唯美浪漫的画面相结合,展现了女性的阳刚之美和报仇时的决绝、顽强。
碧湖之战,对水面、水珠的特写,慢镜头和水声相结合,而熟悉的琴声不再响起,营造了湖面空灵宁静的气氛,颇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味。
都说《英雄》是一部只有中国人才能看懂的电影,影片中无处不在的中国元素,书法、剑术、棋局、古琴,都包含着“大彻大悟”的佛道文化,英雄们正是在“悟”中突破了旧有的精神境界。
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罗生门”式的叙事结构使故事更加一波三折。
无名的坚忍,长空的豪情,如月的忠诚,飞雪的决绝,残剑渴望和平的愿望,秦王心怀天下的胸怀,导演想借此来表现高深的境界,表现古代社会对天下和平的追求。
大漠中的“天下”二字,绝非简单的字面意思,其深刻含义更加值得我们去理解,去品读。
即使一时难解其意,影片的画面也能迎合大多数受众的口味,带来强烈的震撼。
导演独特的美学思想,使影片的艺术特色更好地为展现主题服务。
作为一部艺术片,《英雄》能在大片泛滥的时代坚持其美学理念,从而冲上票房巅峰;作为一部商业片,《英雄》没有迷失在新世纪电影转型的浪潮中,而是借其惊艳的艺术感,完美诠释了英雄本色,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加深了人们对玄之又玄的“境界”的理解。
能使艺术片和商业片各自的优点完美结合,此境,大概也只有张艺谋能有了,这位“有名”英雄和他的作品将永远留名在电影史上,受到观众的称颂与赞赏。
英雄 (2002)7.72002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 剧情 动作 武侠 古装 / 张艺谋 / 李连杰 梁朝伟
残剑:请你放弃刺杀布什。
无名:你可知我是伊拉克人。
残剑:我也是。
无名:美国是否要攻打伊拉克。
残剑:是。
无名:布什是否我们伊拉克的敌人?
残剑:是。
无名:那你在替谁说话?
你如何配做伊拉克人?
残剑:飞雪也说过同样的话,她问我,为何不杀布什。
我告诉她,布什不能杀。
残剑:请你放弃。
无名:不。
残剑:你的军事,莫非只为仇恨而发展?
无名:不错。
残剑:你如何才肯听。
无名:除非你杀了我。
残剑:你一定要去?
无名:是。
残剑:那好,我送你一句话。
于是残剑在沙地上用ak写出了【the world】许久之后,无名来到布什总统面前。
布什:残剑给你写了哪句话。
无名:the world。
布什:the world!
无名:残剑说,中东连年混战,百姓受苦,唯有总统才能停止战乱,一统中东。
残剑希望我,为了中东,放弃刺杀总统。
布什:没想到最了解本人的,居然是本人的刺客,本人孤独一人,发动伊拉克战争,忍受多少责难,多少暗算,无人懂本人之心,多少外国言论,也视本人为好战之人......布什:想不到残剑,与本人素昧平生,才真正懂得本人,与本人心意相通,能有残剑这样的知己,本人再无遗憾。
说罢,布什把随身携带的手枪丢给了无名。。。。。
文|梅雪风 (首发于《正点观影》)在《英雄》上映时,很多人非常武断地将分析的视角框定在它的价值观上,最终你能看到的,是壮阔却又单调的批判浪潮,充满着某种刻板的政治正确的傲慢。
可能也正是这种只见一点不见其余的诛心杀伐,让这部影片的风评在若干年后,有了起死回生的可能。
但无论是以往的过于严苛的口诛笔伐,还是现在的口碑回温,都是同一审美上的来回拉锯,而对这部电影真正的问题却少有涉及。
简单来说,即使到现在,《英雄》仍然是张艺谋美学上最为分裂和混乱的作品。
这种分裂来源于张艺谋对于“酷”以及“礼仪”的误读。
从影片的语言风格上,我们就能看出张艺谋对于酷的追寻。
影片通片充斥的是那种古龙似的语言,那是一种把每一句话都要当成一句话来使用的语言,它追求语言的机锋,对话从某种程度就像一场文斗,里面没有多余的废话,讲究一剑封喉的快感,和剑走偏锋的机巧,以及峰回路转的惊奇。
这种语言剔掉了所有生活本质的芜杂和毛刺,去除了惯常人有的情感的起伏与变化,呈现出一种简洁、清癯的美感。
这种语言本质上也就是去除了煽情,它要用冷峻、冷酷的语调来讲述那些惊心动魄的事情,它将生死日常化,又将日常仪式化,制造出一种迥异于现实世界的异世界。
在这一点上,张艺谋还是完成了对古龙的临摹,我们基本看不出影片主人公无名的心理变化,他始终语调如一地去刺杀去赴死,如同一块岩石。
但张艺谋忘了,这种古龙式的风格,并非只是人物的语言方式,它涉及到人物的世界观,剧情的推进方式,以及电影的表现形式。
它们需要这些东西的高度匹配。
简单举个例子, 古龙的打斗场面,往往是他人没动,对方已经倒在了地上。
为什么会是这样?
因为他表现的是高手,高手之间的决斗往往在电光火石之间,如果这两个人,如同两头发情的公牛般打斗半天,古龙所营造的奇诡孤傲而又潇洒的境界也就荡然无存。
所以古龙的世界里,往往很少有招数,因为一旦两个人开始数十招的套招,这两人就无可避免地与那些街头杂耍街头卖艺成为同类。
从这个角度来说,你就能理解王家卫的《东邪西毒》这部显然也在向古龙致敬的武侠片处理动作场面的方法。
在这部影片里,所有的打斗都是被王家卫的高速抽格的方法加工过的,呈现出一种模糊而又凌厉的效果。
王家卫用模糊掉它的方式,来保持影片的空灵。
而反观张艺谋,根本没有理解古龙“省略”的妙处。
在影片中有一段无名和长空两人意念比武的场面,这么古龙化的场景,他居然把它实拍出来了。
这一实拍,其实也就让那剧本那一点玄妙的趣味荡然无存了。
这种无所不用其极的渲染不止让张艺谋离古龙很远,也与他所追求的酷离题万里。
除了影片的台词,影片其余的部分,如同琼瑶附体,是成吨的形容词无差别也无目的的随意投掷。
它们体现在影片动作场面中那些不厌其烦的慢镜头,体现在影片中无处在不地的煽情音乐,体现在影片无数次对于悲壮的不知节制的渲染上。
整部影片,看起来就像是张艺谋他们学着古龙写了个剧本,然后要演员们向像古龙的小说一样讲究节制,然后自己像个要死要活的琼瑶一样动容地拍起来。
这种不知节制,让张艺谋试图拍出先秦时代中国人的风骨也成了个笑话。
在鲁迅的《铸剑》中,眉间尺二话没说将自己的头颅割下来送给黑衣人,这是真正的先秦风骨。
它的凛冽之处在于,它的发生并没有预兆, 文章也没有大肆渲染,只是冷静地把它写了下来。
这件事的骇异,与写作者的平静,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对照之中,让你生出一种森然的敬意。
这种骨子里的热血,却又不以这种热血为意的平常,就是先秦人风骨的精髓。
而在张艺谋的处理中,比如最后无名的死亡,镜头无数次的切换,他像一个荣归的英雄般死去。
这种大办丧事的处理方式,将影片本身的悲壮消弥于无形。
真正的猛士,不需要世俗的那种夸张的处理,任何夸张,都是歪曲,任何以头抢地的恶俗,都是亵渎。
简而言之,一直无所不用其极地向观众骚首弄姿,这一点都不酷,真正的酷,是当这一切都是常事,任它就这样发生。
张艺谋特别不擅于表现酷就是这个原因,无论是《英雄》,还是他最近的《狙击手》都是这样。
当牺牲发生时,他总是忘了影片整体的冷峻基调,而是像民间的白事一样马上唢呐齐飞地大操大办起来,将一种庄严,瞬间化为一种滥情的揽客手段。
从这一点来说,现在新晋的武侠片导演徐皓峰做得就好多了。
所谓的酷,所谓的规矩,所有的礼义,说到底,就是一种节制。
对自我的欲望的节制,对讨好别人的节制,对迎合自我的节制。
不放大的自己的苦难,更不可能以苦难作为由头,所以他的戏里,所有的人都是冻死迎风站,饿死打饱嗝。
他们也不可能将自身的技艺作奇技淫巧式的卖弄,所以你在他的电影里,看到的功夫都是在人体极限内的日常动作。
而徐皓峰,也知道任何滥情,其实都是对这种节制的羞辱,所以在他的电影中,冷调的冷感,极简主义,才是表现这一切的最佳手段。
张艺谋擅长表现的是压迫,这种压迫让人性产生的扭曲,以及这种压迫所导致的让人瞠目的暴力。
而酷,本质上却是一个自由人面对这个世俗世界的不屑一顾。
前者会导致强烈,所以无论《红高梁》还是《影》,你都能从中看出一种从人与兽结合处迸发出的伟力。
而后者,却需要的是一种平常心,一种不想去取悦别人的从容,一种并不想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矜持自守。
这部电影被誉为最受争议电影,今天算是领教了,果然是名不虚传。
受争议这个词的最高境界是让同一个人对同一个事有不同看法,吓得我差点以为自己精神分裂。
第一次看《英雄》是11,上高中。
那个时候看电影看得是明星,看得是热闹,而且当时自认为看过好多武侠片,已经不再追求漫天飞舞加上各种爆炸的“神功武打”片了,以为自己已经上升了一个层次,那个时候看《英雄》觉得莫名其妙,甄子丹装蛋、李连杰面瘫、梁朝伟摆POSS、张曼玉也不再好看,而且结构乱套,画面全是假的、剧情还非常扯淡。
总而言之不知道张艺谋领着这些明星在干吗,拍写真还是练舞蹈?
有事就说事,干什么大风刮得漫天沙子,绸子飞的漫天都是。
最关键是宣传花了那么多钱,最后一看电影让人有点瞠目结舌,我当时看睡着了2次,醒来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也许当时真的没看懂,一直有疑惑,所以决定又看一遍,时隔11年,自己见得多了,懂得多了,真正可以用“欣赏”二字去看一部“作品”的时候再去看《英雄》我突然以为自己精神分裂或者失忆了,看完以后发现这部电影惊着我了。
《英雄》算是中国电影转型过程中一个标志性的影片,也是一部商业片,但是他的层次我觉得要远远高于商业片,我不太懂艺术,但是我会感觉出这部电影艺术感很浓郁,别拿这里的武打效果跟《叶问》去比,一个是苹果一个橘子,不是一种东西!
作为一部电影,你要问为什么把剑往水里点都能飞那么高,你用物理公式去算,那完全没意思了。
作者想让我们看的不是科学,是美感!
说剧情,小时候没看懂是因为逻辑性思维不强,这样的反复对话,反复回忆反复猜想,才更能让人觉得结果很震撼。
这四个高手都想杀秦王,如果直接就从他们小时候学武开始,彼此各种爱恨情仇,最后一起去刺秦然后都死了,这样有意思吗?
如果四个剑客同仇敌忾,最后秦王被杀了,你吐不吐?
如果最后大家都让秦王的三千铁甲乱刃分尸,你会震撼吗?
相信也不会,这里面有爱情,有友情,还有英雄气,英雄为报仇不怕死,这都有,但是这里所说的主题却不是这些,说的是明明知道秦王是暴君,明明十步一杀轻松刺秦,但是为了将来的天下统一、和平,而改变初衷抛弃国仇家恨甘愿赴死,这样说你会震撼吗?
反正我是震撼了。
再说演员,你会看出长空的仗义、残剑的胸怀、飞雪的嫉恶如仇、无名的勇武和果敢,每个人都是鲜明的都是活的。
残剑和飞雪的爱情也是至死不渝的,这都表现出来了。
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刚开始无名说的故事中,演员都表情木讷,台词无理惜字如金,特别是残剑和飞雪,服装、造型和化妆上都比较夸张,背景华丽飘渺;而秦王猜测的故事中演员台词多了起来,人物有了点性格特点,服装造型化妆都没那么夸张了,背景柔美了很多;而最后无名说出真相的时候,表现的是人物表情丰富真实,台词接近现实,语气平白,服装素雅,基本都是素颜,背景也自然很多。
这是因为第一个阶段完全是假的,是无名编出来的故事,所以很夸张。
第二阶段,秦王用自己见到的而联想出来的的,半真半假,贴近了现实。
而最后一阶段就是真实的,仿佛从传说中走到了现实,所以人也更生动,各方面也都现实。
我觉得要有层次的去看,而不是一把抓从头看到尾一头雾水。
这是我的理解,用我现在的理解再去看《英雄》觉得非常好。
背景故事好,结局很震撼;演员演得好,该夸张的夸张,该真实的真实,该造型的时候造型,改丰富的时候丰富;艺术效果好,无论是故事还是现实,无论是华丽还淡雅还是真实,都能让人看出美来。
特技效果好,故事衔接也好,英雄主义、爱情、胸怀都有表达而且表达的都很好。
不能说十全十美,但我觉得十全九美没的说。
用中国的历史,中国文化,中国的美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拍出来的电影,你要是非跟哪个国外著名影片往一起靠、一起比那我觉就没意思了。
都说《夜宴》是冯小刚最次的一部电影,但是冯小刚坚持说自己这部《夜宴》是电影美学中的一个巅峰。
一部电影,如同一幅画,作者有作者的意思,但看画人有看画人的感觉。
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说好你别骂我,你说不好我也不管你。
我说的是我的理解,理解我的人希望能给你们点灵感,也同样想分享你们的感悟。
化用别人评价《南京南京》的一句话,世上事皆可原谅,但远远轮不到一个导演想个蹩脚的理由来替别人原谅。
秦始皇伟大不伟大?
一统天下,修长城、设郡县、统一度量衡,乃中国第一个皇帝,当然伟大。
这对现如今中国有什么影响呢?
起码不必像欧洲那样分裂;加快了历史的进程;促进了文化发展等等等等,所以我们现在提起秦始皇一样要报以尊崇的态度, 但,这不代表当时的百姓也愿意和我们一起尊崇他。
战争是会死人的,秦王朝为统一六国发起了22场战争,死亡人数达两百万人,对于那些生活在战争中的百姓而言,那些失去了家中亲人、顶梁柱的人,他们真的会如电影中那些侠客一样去尊重秦始皇吗?
有人会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宏图霸业自然少不了白骨累累;也有人说个人的性命比起国家的繁荣来说又算的了什么...... 这话你去跟死者家属说去。
平时各位公司里加个班没加班费都咋咋呼呼地,谈人权啦,谈法律啦,骂老板不人道啦,这不是为集体作贡献吗?
怎么千年前打仗的士兵死得、修长城的百姓死得、被坑杀的方士儒生死得,你连自愿加个班都不愿意了呢?
作为历史车轮的受益者,想当然的觉得推动历史车轮的人死的应该,恶不恶心?
我这人不太懂人际交往,但是当我分不清对错或者把握不住分寸的时候,我就做一件事:换位思考。
我把自己放在各个位置,想彼此之间的分界线放在何处最合适,这让我对大多数人宽容,但我不能忍受将客观存在的东西直接抹掉。
当我看着无名本来有机会杀掉秦王却不杀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抗日战争期间,一个中国好汉摸进了日本天皇的宫殿,然后大说特说了一番和平与统一,最后日本天皇被感动了,说,好吧那我就统一中国吧,等我统一了中国,我要实现大东亚共荣、要整个东亚的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我要修建长城,抵御来自俄罗斯的军队...... 其实我一直觉得始皇陛下对中国的繁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作为一个活在因他而受益统一的国家里的百姓,至少在面对历史时,我无法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一切。
你不可否认,在秦统一六国之前,中原大地上确确实实的存在的是七个国家,至少在他们的统治者看来,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和现在的中英美日俄法意之间的关系没什么区别,秦国动用了强大的武力将七国合一,如同今日某国统一全球,或许千百年后会有“球民”赞扬这个统一全球的领导者,但作为此时此刻被统一的国家,或者说,活在战争中的你我而言,这个发起战争的某国领导者,绝不会受到我们的爱戴(假如发起者不是中国)。
秦国是战争的受益者,千年后的我们更是受益者中的受益者,但因此而给战争的发起者戴上围光正的帽子,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侥幸心理——幸好前人把中国统一了,我们不用做战争中的难民了。
回头再看《荆轲刺秦王》,荆轲明知此行有去无回,但他依然前行,只是很简单的一个理由:”我不能让他再杀燕国的孩子。
“当荆轲刺秦失败,秦王照样在刺客面前说起自己的理想,他问:“你为什么要杀我,你知不知道我有一个多么伟大的梦想?
你知不知道我想要把天下都变成一个国家?
”荆轲只是凝视着不知名的某处,说:“有人要我给你带句话,他说‘大政宫里的秘密,他谁也没说‘“ 我们歌颂他伟大,那是我们的事,你可以拍部电影展现现代人多么尊崇秦始皇,但你不能替那些死在战争中的百姓原谅秦始皇,不能替那些失去国家的人原谅秦始皇,更不能替一个刺客去原谅秦始皇,其无理程度几乎不亚于替伊拉克人原谅美国总统。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姑娘,有些人,尤其部分作家和导演,都觉得这姑娘是街上卖的彩陶,一片纯白,就等着自己去上色,可偏偏历史姑娘其实是天生迷人色彩的,真的用不着你去夹带私货。
我与艺谋初识是在电影学院。
因住在一座楼中,每日碰面,彼此也知道姓名,熟是不熟。
只听说,在入学考试的当中,他的报名作品让老师们拌了嘴,他当时的年纪又比一般考生大出许多,所以学院方面不予录取。
后来还是当时文化部部长亲自发话儿,他才勉强上了学。
其实,如果没有这个事,就算他各科成绩均属优等,又没人为他拌嘴,年龄上也合槽,怕也是入不了学的,这也算因祸得福了。
为了什么事呢?
我后面再讲。
艺谋貌不惊人,中等身材,走起路来挺沉重,加上衣帽平常,在人群中显不出他来。
要画他的肖像不能再容易了:一个弧线微微向下弯曲的鼻子,两条自鼻翼直奔嘴角沟线,加上一双深沉的眼睛。
这点特征在其后几年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中更看得清楚了,再往后,索性连颧骨下面也塌陷下去了。
他在学校中没什么动静,我们至多在球场上做做对手,学生们要自己组织个舞会什么的,永远找不到他,至于后来他曾经做了一年学生会副主席,据说还是因为他的年纪可以作诸同学兄长的缘故。
只听说他在班里各门功课都好,同学们敬重他。
后来在一个摄影展览上看到他四幅一组的作品,意意思思地觉得此人不是等闲之辈。
其中有一幅印象挺深,作幅长过一米,是百尺危崖上的一个青年,肃然独立,却没有壮怀激烈的意思,想象与制作都好,境界上也是深沉的。
因是同代人,便生一片领悟之心,叹了半天。
后又听说他的摄影作品在报纸上刊出了不少,好评之外,尚有褒奖,其中最奇的是一位女青年,其人待业既久,经艺谋拍摄一张头像刊在《中国青年报》上,竟考中了空中小姐,后又来致谢云云,我倒觉得有点演义了。
学习期间,因为有了好感,曾同他谈过日后合作的事,可学业未毕,到底是空话一句。
等到拍毕业作品,他参加田壮壮导演的《红象》组,我其时也在云南,但未见面;后在北影遇见,就是来送样片,我随他看了几本,以为不错,他却认为未敢满意。
言谈之间感到他志向极高。
一九八二年毕业,方知他从被分配到广西厂,当时颇感惊讶。
因他是西安人,又结了婚,怎么去了广西?
后来听说这与他入学时的风波大有牵扯。
一年以后,他与军钊、肖锋、何群一起拍出了《一个和八个》看了让人犯傻。
只是这之后的合作中,我才有机会慢慢对张艺谋有点儿了解,了解的结果之一是我和他、何群,还有摄制组的全体人员一块儿拍出了《黄土地》,也让我们之间有了点感情。
张艺谋比我大一点,一九五一年生在西安,人称古都。
艺谋人前寡言语,更不谈家事,后来熟了我才偶知一二。
他家父辈都是军人,二伯父解放前夕想要率部投向这边,被国民党特务发现后杀了,可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死人倒背着潜伏的名儿;大伯父也有行踪问题,艺谋和兄弟们身上就背上了“台湾关系”的罪过,一张满是不实之词的纸片竟在他的档案中癌一样地受用了二十多年。
而他本人因不知情,在遭到冤屈时就自然得不到解释。
其父也因是军校毕业生而成了“历史反革命”。
这样一个家庭在解放以后很长一个时期内,其情状想是想得到的。
“文革”开始后,艺谋的父亲去了陕南劳动,作医生的母亲走了“六.二六”道 路,他自己也因下乡,照顾不成幼弟。
在这期间,弟弟因病失聪,终于成了聋人。
从一九六八年往后数,张艺谋插了三年队。
三年间,无非春种秋耘,夏收冬藏,闲时便去修水利,几十个人住一孔窑,一干就是百十天。
就在这种传了几千年的耕作活动中,他见到了为活着而劳动的农民,他也尝到了穷的滋味。
一次,他跟我说起夏日里割麦的麦客,一顿吃得下几斤面条,撑得打滚儿了,就用擀面杖自己的肚子。
泄过以后,下一顿又再吃下几斤。
我听了觉得故事道理很深。
三年之中,他有很少的机会去陕南,一边放羊,一边在父亲的片言只语中明白一点自己的家世,羊不饿的时候就往返八十里路买回自家口粮。
我们谈起这类题目,只当是说笑话。
这是我们的好处——好在不把它当一回事,活着,就是这样。
三年之后,艺谋进了咸阳棉纺织厂。
进厂也费周折,原因还是跑不出家庭的事儿。
“革委会”几次议了又议,最后还是因为他会打两下子篮球,他才二回吃上“官粮”。
在厂里,他把百十斤的原料袋扛进车间,让女娃们纺纱织布,剩下的事就是用手指头把四层厚的坚固呢(劳动布)“唰”的一声撕开,如此这般,七个春秋。
他也见着了有一天算一天在织机前头劳动的工人,他也尝到了艰难的滋味。
我听说,艺谋是在当搬运工的时候弄起了业余摄影的。
都知道这是个花钱的事儿,他得吃饭,他又有家,家里有的是没工资的父亲、年过八旬的祖母和两个兄弟。
可是他偏想有一台照相机。
后头,他卖了血,用自己的血换一台相机,不犯什么法。
相机有个套子,是他没成亲的媳妇做的,外面是劳动布,里面裹着棉花。
那以后不少年,他成了摄影系的学生和专业摄影师,也没有用过比他自己的“海鸥”更好的相机。
他觉得“海鸥”不错,“海鸥”可以拍出很像样的相片。
相机的好坏不是最重要的。
西望长安绣成堆。
张艺谋是从那里走出来的后生。
不是因为名字,而是他打了实在的主意,为艺谋,不为稻梁谋。
为这,他拿着用血换来的相机去物华天宝的秦地。
曾经十次登临华岳的张艺谋,远望天地人烟,想到更多的怕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万家忧乐吧。
艺谋的创作,师辈和评论界同志们谈得多了,我就不再赘言,对于他的工作态度倒有几件事可以说说,我想他的成绩是跟这个有关的。
组内人员都以“张大师”戏称艺谋,还有一个绰号叫“张黑脸”。
听见有人说“艺谋又黑脸了”,意思就是“拍摄有问题了”。
一次,选择一个山坡景地,要求是坡上有一颗零零的杜梨树,树下有白色的小路,蜿蜒向上。
此景遍寻无着:不是树不合适,不是路不合适。
艺谋自然又黑了脸。
最后决定:踩出一条路来。
于是摄制组全体人员从下午二点开始,用卓别林的步伐鱼贯而上,只留艺谋在对面山梁的机位处指挥、观察。
四小时后才成功。
这条路白且平滑,不落脚印痕迹,极像多年踩踏成的。
这时他的脸也就渐渐变白了。
另一次,在窑内拍日景。
为使光效真实起来,艺谋就须调整内外光比。
一镜拍过,他站在那儿不出声,半晌才说,外面毛得太厉害了,要是窑外有一座灰楼就好了。
众人都笑:外边除了土坡就是山峁,这窑洞本身还是何群打的,何来灰楼!
他不笑,只是发呆,身上的黑粗布大襟棉袄的衣襟吊着,像一块大擦嘴布。
我对他说:“下一镜机位不动,这样……” 他说:“外面有座灰楼就好了。
” 照明组长对他说:“怎么,大师,灯就不动了呵!
” “外面有座灰楼就好了。
” 演员掩口而笑:“行了,魔症了。
” 十天以后,样片来,看完以后,我问他的感觉如何。
“还行!
”他说。
他说完了,我心里念佛。
艺谋衣着简单,除单衣裤外,拍戏两月,就穿一双胶鞋,又不穿袜子。
一脱鞋,非让人窒息才罢。
不得已,那鞋每晚提入浴室放置,次日清晨取出仍臭不可闻。
这双鞋引起另一段故事: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日,我们在陕北佳县补完最后一批镜头,急欲返回北京冲洗,以决定摄制组是否撤离。
事先约好了,有车在绥德等我们,然后,乘车经吴堡过黄河大桥,入山西境直赴介修,夜间乘火车奔北京。
我们早上七时出发,因天雨公路禁行,不得已绕个大远儿到绥德,到时已行八十公里,时间是下午四时。
连忙换车过河,一行除了司机,有演员薛白、艺谋、制片主任和我。
进了山西地面,天已擦黑,这才发现山西全境修公路,红色“菲亚特”在泥泞中像船一般走,走走停停不说,还得不时下车推进。
午夜十二时许,天降大雨,离介修二十四公里处车辆堵塞,通行无望。
我们下来勉力推车掉头,决定直取太原。
掉头后,已是一身泥水,车走到一铁道路口,公路平得像镜面,都以为从此天下太平,凌晨前稳抵太原。
艺谋便唱令停车,其余人都觉惊讶。
只见他下得车去,脱下那双胶鞋,恭恭敬敬 地放在公路中央,口中念念有词:你跟我不易,现在戏拍完了,我把你留在这儿了。
说罢上车,喊声“走”。
众人笑完,他对我说,《一个和八个》拍完,他也照此办理过。
这是第二回。
我心中好笑,等到车进文水,发现此县境内也在修路,路面比前头更烂,又有石子遍布,下车推进时,只听得一阵阵呻吟,又听见说:“二次大战,二次大战,德军进攻莫斯科。
” 四野漆黑,只见三个小小人影在奋力推车,腰部以下,都是黄泥。
我突然想到:“我想表现天之高远,地之深厚,黄河之东流到海去不回……”便笑出声来。
我这么猜:艺谋当时一定十分怀念那双臭不可闻的胶鞋。
凌晨五时二十分,泥车飞速驶抵太原火车站,下来的人以“赤脚大仙”为首,使晨起的太原市民瞠目。
四十分钟之后,车行北京。
张艺谋于当日下午赤足径奔电影洗印厂。
我常和张艺谋不开玩笑地说,他长得像一尊秦兵马俑,假如我们拍摄一部贯通古 今的荒诞派电影,从一尊放置在咸阳古道上的俑人大远景缓推成中近景,随即叠化成艺谋的脸,那么,它和他会是极相似的,或许因为艺谋是真正秦人的后代。
你是谁,你看到的是什么?
影片是一样的,每个人看到的东西不一样不是影片不同,是人不同。
你看到的是什么?
是三个人,以各自的立场讲述同一个故事。
你能否感受到自己头脑中的那个故事。
那个画面。
无名为了接近秦王,杜撰了一个故事。
以为可以瞒得了秦王。
而英明的秦王却以他自己的经验,得出另外一个故事从而使到无名大吃一惊也因此对秦王刮目相看。
也是在那个时候,改变了主意,他可以为了天下,而放下自己的一己之私。
真相是第三个故事。
可以看出残剑悟性更高。
他早就有机会杀秦王,就可以功成名就,也有妻有室,一切是那么好,但是那一剑没有下去,得到的是心爱的人不理解。
互相的攻击。
想想,如果那一剑下去。
英明的秦王没有了。
战国七雄仍然每年发动无畏的战争。
死伤的仍是百姓。
纵观历史,战国里的各个王,除了秦王,都不是什么雄才伟略的王。
想到的是私人的恩怨,而不是成就千秋大业。
想到的是如何保住王位,而割地求劳,而不是历精图治。
想到的是留住财富女人,而不是开拓疆土,富国强民。
伟大的韩非,他在韩国无法建立功业,却是秦王的眼中财宝。
可以为了一个人而发动一场战争。
有法制的国家,才是强大的国家。
有法制的国家,秦王权力不是最大,所以,他想保住他的知己也是不能。
令行禁止。
是法治,而不是人治。
细细品味每一个人,每一个选择的背后,动机都是英雄的做为。
无名选择牺牲,残剑选择放弃,秦王选择杀,赵国老人选择坚持。。。。。。
还有其他的如果秦王无能,他会相信无名所说的是真的。
一阵杀气,就可以感知无名的故事是编的。
他相信他自己的判断。
无名以为秦王只是要一统天下秦王说,他要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土。
无名被震住了。
秦王问无名如何杀秦王,无名回答,夺剑秦王把自己的剑甩了出去背对无名把自己的性命交给对方这是胆识,魄力。
他没有选择逃跑。
他没有选择叫侍卫。
他选择面对。
气势逼人这属于男人的品性。
无名,残剑,秦王,都展示了英雄所应当有的一切品质。
胆识,大略,格局,功力,进取,原则,坚持,牺牲,面对,智慧,勇气。。。。。。
这是一部属于英雄的大片。
这个片在那个时候能拍出来我觉得是个奇迹… 张艺谋不愧摄影出身,至今没有一个武侠片拍的比这部美。
以前看的。这是我看的最后一部国产大片,还算过得去
在片里位置很固定的陈道明说,《英雄》是著名导演对我的一种考验。我希望这种考验以后最好别有。
竟然是张艺谋拍的没有一个废镜头真是牛逼很好奇外国人看完是什么感受
中国人的武侠情节,金庸与古龙的小说,是近代最为生动化的载体。《英雄》横空出世,通过视听语言,以更为直观化形式,将“武侠”二字显像在现世。利剑与长枪于雨中时徐时疾,窈窕红衣武乱通天黄叶,飘渺身影漾起碧蓝湖泊,无一不是极尽瑰丽的呈现。愿得一扁舟,一壶酒,只身入武林,坐看风云起。
忙乎了一大圈不刺。。。那前面不是都白忙乎了。。。故事上为了反转而反转。请参考满江红。思想立意上看似拔高,实则是为了表现秦始皇这个英雄。。。哈哈哈!!!
画面不错,故事单薄。武打像专门跳舞一样,慢镜头太多,张力不够。只能叫武侠MV,根本不能算武侠电影
老谋子学王家卫不成功之作,但这部片子在欧美的影响相当深远。分叙的主题感和武打设计部分不错,值得一提的是画面、音效、色彩等,在国外常常被拿来当作家庭影院的试机片。
讲了近两个小时的故事,但是最后等于什么也没说。
繁复的笔调描写了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不管怎么说,里面的色彩搭配确实让人印象深刻。
如果看作表现主义之片,再去掉对白(可以考虑做默片插对白页处理),想必也是不错的cult片呢
画面真的超美,处处构图绞尽心机。。。但剧情太不符合三民主义了,编剧一心要模仿古人心迹再加点现实寓意,结果两边都不讨好,装逼的故事~
愚蠢至极。粗浅的色彩配置和叙事,空洞乏味的人物和剧情,一以贯之的绿帽焦虑和窥私欲,反转堆着反转,大场面堆着大场面,慢镜头堆着慢镜头,依然是陈腐的男人大格局女人小情小爱那套直接升华开始歌颂大秦一统,片尾拉开长城全景就差没把新时代⭕国梦打上去(对比《刺秦》结尾悼亡荆轲),不为艺谋为权谋,国师你是真行。
三星改一星。此片放古代是奴才电影,放近代是汉奸电影。说是要减少杀戮,拯救苍生而追求和平,那布尔波特式的和平你要不要?既然尽早统一尽早和平,平民百姓都在追求大一统的话,那让裕仁天皇来统一你好不好?本片可谓是下流至极,否定历史上显而易见的史实,也否定了中国人意识形态里某些根深蒂固的东西,主权、人权全不要,就为了你那句空洞的“和平”!
臣与长空面多面站着,有半个时辰,虽然谁也没动但绝对已经在彼此的意念中展开………………………………………………………………………………………………………………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意淫战斗发 现在看来英雄拍的好文艺呢- -!!!!噗!
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的电影 当时没看懂...
其实我觉得还可以,至少视觉上是过关的
How could I live on, after your death. What a speaking we usually heard. But how great different when Liang speaks to Zhang.
有好的画面、好的特效、好的武术设计,可唯独没有一个好故事。
虽说言论自由、评论自由,但是这个电影给评一星或者二星的,不是眼瞎,就是心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