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咖啡馆故事发生在北海道的一家叫森时计的咖啡馆。
客人推门而入时,木门上的铃铛就会叮铃叮铃地响起来,咖啡吧台的位置正对着门口,老板在吧台中间冲泡咖啡。
客人来了,可以坐在三四人坐的小圆桌,也可以围坐在吧台上。
小圆桌的中间,燃烧着永不熄灭的柴火,外面的落地窗能看到静肃的森林和蜿蜒小路。
咖啡馆的特色是,客人可以选择自己手磨咖啡豆。
吧台上坐着的一般是熟客,边磨咖啡边和旁边的客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生活趣事见闻,老板在中间冲泡咖啡,传递咖啡,擦洗着杯子,不经意地倾听着,很少插话,偶尔也跟着浅浅地笑笑。
背后是一扇大大的落地窗,窗外的森林景色一览无余。
每天店里还算是热闹,来的客人,有不少熟客,也有来旅游的客人,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平常的,八卦的,意外的小故事或片段。
咖啡厅除了老板冲咖啡,还有有 3 个 小姐姐负责收银、洗碗和送餐一起来维系着咖啡厅的运转。
她们都喜欢这个沉默寡言的老板,觉得他是一个好人。
老板叫勇吉, 60 岁了,来自东京,富也良是她妻子的故乡,来这纪念亡妻。
她们对他的了解也仅限于此,问到老板是否有孩子时,他都不再说话。
晚上客人走了,吧台只有老板一人空坐沉思着,和幻想的已故妻子说着话。
老板深爱着他的妻子,但他和他的儿子断绝了父子关系。
因为妻子和儿子在车上发生了争执,导致车祸,妻子死了。
他认为是儿子害死了妻子,无法原谅,辞去了光鲜的,也是一直烦劳而无暇照顾家庭的工作,来到了北海道的富野良,开着一家咖啡厅。
开咖啡厅是妻子之前的愿望,让客人手磨咖啡就是妻子提出来的。
妻子也喜欢这温暖的柴火。
电视剧是从老板的儿子拓郎的梦开始,他也无法原谅自己,连续两年做着同样的噩梦。
儿子也在富野良的一家陶厂做学徒,他离父亲只有 1 小时车程的距离,而父亲并不知道。
拓郎想离父亲近一点,认真地做事,希望能做出点成绩,得到父亲的原谅。
故事讲述的是这样一对父子,在富野良的漫漫冬日时光,各自疗愈着过往的伤痛,彼此的隔阂误解渐渐消融。
守护周遭的小世界剧集没有明显的情节冲突,父子情是主线,主线之外每集的穿插着客人们身上发生的平常故事。
故事的开始和结束,也多从咖啡馆里呈现和讲述,有时没有明确的结局和故事发展线。
比如一个熟客头疼女儿要嫁给一个他认为不合适的富二代,他该如何处理应对,编剧没说,导演没拍,偶然地在其中不连续的几集他与别人的谈话中,得知后续。
那些大约只会来一次的旅客,他们的情感和故事也在这咖啡厅不完全呈现,与老板、女工、和其他熟客同样或深或浅地发生交集,又各自散去。
有一集是一个妇人远道而来寻找他儿子,他儿子来信会在车站来接她一起过除夕,并谎称老板的咖啡店是他开的。
老妇人来到了咖啡厅才发现是一个误会,无奈继续寻找儿子。
实际上他儿子因圣诞节偷东西还关在监狱里。
老妇人寻找无果,只得返回咖啡厅再看看。
在这里,她遇到了和她年龄相仿的老大爷,俩人相视一笑,在温暖的篝火前聊了几句,彼此得到片刻慰藉。
天黑了老爷爷要起身走了,老妇人被拉回当下她要面临的现实处境,也得找家旅馆休息。
老板能做的是,帮她打电话询问附近的旅馆,并让车来接她。
这段故事就此结束,后面老妇人如何,是否能找到他儿子和周围的夜色一起沉默着。
在这些片刻故事里呈现着老板与客人,客人与客人之间的对话和互动,简单真诚温暖。
不一定能直接帮助到客人,为他们排忧解难,却能在这咖啡馆里得到片刻的喘息和安慰。
老板的亡妻之痛也在这平淡的日子里,每日增添的柴火中,叮铃叮铃推门而入来来往往的客人中平复愈合。
一天,老板的领导来到了咖啡馆,希望老板重返东京,二人再次联手做出一番成绩,老板是这么回复的:
父子平淡的和解这部剧的剧情是松散的,缓慢的,淡淡的。
随着老板的心境平静安宁下来,对儿子的思念也和理解也越多,俩人的距离和关系不知不觉中拉近。
剧情隐隐中有一股矛盾的张力,那就是父子二人需要见面敞开心扉聊一聊谈一谈,但又暂时不能见面。
剧情也在有意无意中促成俩人见面,这里起到最大的牵线人是老板的员工小梓,也是拓郎正在交往的对象。
误会的消解,其实无需多言。
儿子拓郎在成长,成熟起来了,意识到年少无知的轻狂给家人带来的伤害。
父亲也慢慢地理解了儿子,并发觉对儿子太过冷漠无情,这场意外自己也有责任,忙于工作而不在家人身边,没能在身边守护他们,尽到父亲和丈夫的责任。
俩人关系的和解,主要是父亲的释然与理解。
如果俩人各自想通了,也就自然而然地会见面,见面时也不用解释,一切尽在不言中,不用刻意,家常话就好。
编剧也是这样安排的。
俩人没准备好的时候,小梓刻意地安排俩人见面,反而搞砸了,拓郎因此也生大气了。
拓郎想要做出点什么再来见父亲,不然是没有脸面的,也过不了内心自责的那关,而父亲虽然意识到对儿子过于苛刻了,但心底里还有着对儿子过去行为的不理解,后来遇见了儿子高中的辅导老师,了解了他当时的处境,才真正理解了儿子。
小梓的安排没达到预期结果,但加速了俩人和解的过程,并让老板知道了原来儿子就近在咫尺,他现在怎么样了,正在做什么,为后来的见面做了铺垫。
小梓在这个过程中也开始成熟了,长大了,不再任性冲动,当别人不合她意时,不再情绪化极端化。
最后父子二人的见面,也迎来了剧集的结束。
拓郎完成了比赛作品就准备好了见父亲,想在参赛前拿给父亲看,俩人的碰面不是在陶艺新人展上,而是在一个普通的夜晚,没有观众,无关名誉和他人的赞赏认可,就父子二人。
父亲也将他的歉意说出了口,让儿子真正明白领会。
冷漠与温情这是一部温情治愈的日剧,讲述人与人之间微妙的连接与互动,温柔但不滥情,也不矫情,基调是冷漠和疏离的,如同北海道大雪覆盖的冬天。
这温情,如同咖啡馆里燃起的柴火,散发出来的暖意,驱散着四周寒冷的空气。
有一集是,熟客的店铺就要破产,熟客不愿意就此倒闭,于是到处向周围的人借钱来挽救店铺。
熟客走投无路,来到了咖啡厅找老板借钱,无论熟客怎么苦苦哀求,老板的回答始终如一:很抱歉,我办不到。
老板也感到为难,为其感到惋惜,也尊重和重视这位朋友。
很多人大概会和小梓一样,认为老板冷漠无情,一两百万日元也并不是拿不出来,为什么不伸出援助之手呢。
最后,这位熟客,自杀了。
老板内心也犹豫自责怀疑起来,是不是太过无情了,是不是因为自己而导致他的自杀。
在熟客的守灵仪式上,老板包了一个很大一笔钱。
这笔钱又被熟客的妻子退了回来。
人与人之间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联,或支持或关照,但人生的大多数课题仍然是自己的,旁人帮不了你,也无法替他人的人生负责,这个人可能是你的儿子或者妻子。
冷漠的对立面是热情,不是温情。
老板勇吉对客人和员工礼貌、周到,给予最大的善意和温情,却离自己的亲儿子而去,两年里不闻不问,也看似冷漠无情。
实际老板最看重的就是妻子和儿子,他的家庭。
这个剧的编剧是仓本聪,日本大剧作家,写这个剧本的时候约有 70 岁了,这个剧也透露着他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价值主张吧。
他的剧作评分都很高,如《北国之恋》、《风之庭院》、《安宁之刻》等。
我很喜欢仓本聪的风格与味道,希望有时间把这些都看完。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如果这部片放在冬天看会更合适吧,这种很慢很慢的节奏,外面下着雪,森时针里的吧台旁客人们研磨咖啡的声音,老板倾听客人故事的眼神,还有那个一直燃烧着的火炉,暖暖的。
窗外的景色,从秋天的叶子慢慢变绿,到冬天叶子开始凋落慢慢覆盖上白雪。
冬天就该有冬天的样子呀,想到北海道度过一个冬天。
如果说这部剧催泪,除了剧情,bgm也算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部剧主线是老板和儿子的关系由僵硬到缓和、到相互理解,各种回忆穿插其中,父子俩的故事也是慢慢呈现,一集一集慢慢讲,直到那位家庭教师出现,我们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这部剧里学到了吃多十几年饭才能学到的东西。
老板在森时针与客人们度过每一天,他也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慢慢地被治愈了,慢慢地理解了自己理解了儿子。
可以看出老板很爱他的妻子,常年在外工作赚钱也是为了给家人最好的生活。
等到妻子去世,回顾他们在一起的时光,看似很长,彼此陪伴的日子却少得可怕。
他也反省自己以前一有假期就带妻子孩子去外面度假,那种感觉就像是在赎罪一样,能骗骗自己。
老板对身边的人都很严格,他也严格对待自己,这是不是不太好?
虽然老板自己也会质疑自己的做法,但是妻子却说世界上就是要有你这样的人来维护啊,不然的话世界就乱套了。
我也赞同老板说的“朋友之间不能谈钱啊,一谈钱友谊就毁了”不管怎样,做人一些原则一定要坚守。
老板这么严格,对儿子的要求也很严格,因为赋予太多期望在儿子身上,常年不在身边,看到儿子突然变成奇怪的样子,自然只有暴怒,失望。
不过也很正常,人总是容易把眼前的东西当成事实。
虽然想过上老板这样的生活,想平静的在山里开一家这样的小店,每天和客人说说笑笑,但是总觉得还是不够呀。
因为人年轻的时候不会甘愿就一直待在山里,还是希望在外面闯荡吧。
讲真,要开这样一家店需要资金呀。
果然梦想还是离不开钱呢,钱是一种很有魔力的东西,大概是前半生努力地去赚取,为了后半生用它来实现梦想吧。
这样一来,家庭和事业要兼顾仍然是一件需要智慧来解决的事情哈哈哈哈。
事实上这部剧唯一不太喜欢的是女主的设定,感觉还是缺了点儿什么。
拓郎最后那里消除纹身的方法看的我肉痛,这里不太治愈哦。
手磨咖啡的把手,如同时钟的指针,把清晨到黄昏,一点点刻画出岁月的年轮。
秋色深沉。
思量如它的落叶,还有太多的未尽纷纷。
一片片千穿百孔的心来此歇息,将柔软放进手中那杯氤氲,凝结成了故事。
门铃在叮咚,敲响了一些不甘、不愿。
炉火在噼啪,炙烤着一些倔强、亏欠。
冬雪丰厚。
邂逅是握不住的雪花,它穿过掌心又悄悄堆积在心底。
而疲惫的心,如林中孤寂的路灯。
只是恰好,能够彼此遥遥相望。
于是,丈量着我的眼到你的心,需要再行多少步才可拥抱。
于是,期待着你的手到我的脸,需要怎样的温柔才能触碰。
所幸你能泥中生火,坚强长出执着。
所愿你会石上开花,柔软绽放体谅。
那些欢笑了又哭泣的脸啊,难以说原谅,又轻易道再见。
再见之前,离别都不真切。
再见之后,记忆又千锤百炼。
空剩心中的幽灵,在喃喃自语。
秋有叶可归根,冬有雪可掩痕。
时间,折服在这林中之屋,温柔往复。
而这屋中之人,正在等待冰雪消融。
仓本聪老爷子的作品,以冬季的富良野为舞台的。
讲述了一个带点不食人间烟火味道的平淡故事,也是一个溢满了浓浓咖啡香的故事。
丧妻而辞职回妻子家乡经营咖啡店“森之时计”的父亲,因自己的过失导致母亲过世,而不能停止自责的儿子,皆因一位身心备受创伤的少女的出现,而使他们二人的生活再度有了交集。
不能原谅儿子和自己的父亲,一个人饱尝了身心的煎熬,隐居在乡野中,在与友人及坊间邻居的交往中,逐渐敞开心扉,也矫正了自己以往的观点和态度。
而离“森之时计”几步之遥的“皆空窑”则是儿子学习陶艺的作坊,虽然知道父亲离自己很近,却无颜去面对他,只能透过母亲的老友给父亲送去陶杯,在结识了在“森之时计”打工的少女后,便通过在父亲店里打工的少女,来了解父亲的近况。
而少女也有颗伤痕累累的心灵,叛逆受伤,隐隐渴望着信任与爱。
白雪茫茫的富良野大地,静谧的小树林,蜿蜒曲折的小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道伤痕,他们都在这里自我疗伤,渴望温暖却又彼此疏离。
父子俩虽然相隔不远,但却无法相见,一个在自我放逐,一个在渴望原谅,全片的结局,在经历了重重误会后,父子俩终于在“森之时计”得以相见,面对重新出发的儿子,整理好心情的父亲也以他深沉的爱来再度接纳了儿子。
这是2005年的富士台的冬季剧,没有血腥、没有暴力、没有多角恋,只是一个单纯而简单的故事,节奏缓慢,场景画面单调。
但是却以它独特的韵味博得观众的喜爱,从这部剧里找回了渴望已久的亲情与温暖,虽然父子俩直到最后才碰到面,但全片却始终洋溢着浓浓的父子牵绊及亲情。
我喜欢那间咖啡馆,简洁而温柔的,森之时计。
赭黄色的墙泥,被一下下抹在壁上,留下动作的痕迹。
棕色的实木吧台,削平了棱角,似乎被摩挲已久,散发出润泽的光。
除了一小副框起来的毛笔字,一块镶了雪花形状的木板,并无其他装饰物。
吧台后整齐地排放着磨豆机与咖啡杯,竟也无其他,唯有一大块玻璃窗,窗外是或春光明媚,或白雪飘飘的森林。
是的,这间咖啡馆居于森林之中,美得不可思议。
曾喜欢有着趣致陈列似藏着无数故事的所在,而如今,简洁、专注至温柔,才合了我的心性。
这是一部电视剧里的咖啡馆,电视剧的名字叫《温柔时光》,片名已是对故事最好的诠释。
老板在一场事故中痛失爱妻,突然的失去令他无法再回到以前的生活轨道,他辞掉工作来到妻子的家乡富良野,开了这家咖啡馆。
每晚客散人尽,与亡妻对着话,一点一滴拾起被匆匆遗失在路上的生活经历和情感。
那场意外交通事故的驾驶者是他的儿子。
常年在国外工作的他,对儿子所知甚少,他眼中的儿子是一个叛逆失足的青年,飚车、纹身、染发。
他无法原谅他,从此各自生活。
他不知道,儿子就在不远的皆空窑当学徒,认真地学习制瓷,守望着父亲。
大自然与简单的生活,帮助人们寻回平静与自我,帮助父子和好胜初。
然而,对人生的理解,确是要在漫长的时间中经历误解,承受痛苦后获得。
遗憾永远存在,伤痕不会消失,只是时光的温柔抚慰,让人终于可以背负,继续勇敢地生活下去。
《温柔时光》展现了富良野四季如画的风景,带来宁静悠远的氛围。
老演员对内心戏的拿捏炉火纯青,让你觉得老并不是一件坏事。
年轻演员的表现略显稚嫩,但清澈纯真的眼神很难得。
我喜欢阿梓、理理、惠美还有那位女护士的模样,都很温柔。
个人觉得的不足:每集剧情的设置并不讨巧,有些难以领会的东西,有时甚至觉得稍有拖沓。
部分对白有些衔接不上,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缘故。
但瑕不掩瑜。
当我磨咖啡豆时,也不再着急,缓下来,体会手臂旋转间时光的流逝。
下雪天的时间总是过得慢慢的,飘飘扬扬,把生活都拖进这一场大雪里。
看到第11集,我心心念念的父子相见终于来了,整场戏连BGM都没有,我却看得激动不已。
两位演员把悔恨、愧疚、期待、激动和爱都揉进眼睛里,一汪泪水两相望,过去的点点滴滴都在这外面的冰雪和内心的温暖中一点点融化,最后剩下的结晶就是爱。
这爱是两人在相互分别的这一段时间里提炼出来的。
以前的父亲没有试图去理解过儿子,而儿子也不会想要去理解父亲。
在分别的这一段时光里,父亲知道了儿子的那段经历,儿子也成长到能够面对自己的过错。
只有这样一段时光才能让父子二人重新走在一起,这一段时光是温柔时刻,以后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温柔时刻。
生活的改变总是来的措手不及,可是不到最后一刻,你都不会明白这样或者那样的变故给你的生活带来的究竟是什么。
没有妻子的去世,父亲不可能来富良野开咖啡馆,那么他就还是那个家在东京、工作在纽约的上班族,怎么会有时间停这一所咖啡馆里看世事变幻,又怎么可能会理解儿子曾经的那一段经历。
如果母亲没有去世,拓郎可能会成为暴走族的下一个死神,那么他人生中剩下来的时光中,有多少还是可以配父母的,又有多少时间能留给他去后悔,或许到了最后一刻他都不会后悔,也或许在最后一刻来临之前,他后悔了。
任何一种方式都不能让加入暴走族的拓郎解脱。
母亲去世后,他很长一段时间无法面对自己,但是最后他一定能做到,因为留给他治愈的时间还很多,他还可以从暴走族脱身,还可以选择重新学一门手艺,在一个离父亲很近的地方。
也可以慢慢的,等自己真的能够做好一件事的时候,带着一个更加成熟的、更加坦白的自己去见父亲,让自己有被原谅的可能。
在富良野这样一个地方,在皆空窑,或者在东京、在纽约、在北京、在某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生活总是给人伤,也总是给受伤的人时间,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成为我们救赎我们自己的地方,也可以成为我们和过去的自己决裂或者和好的地方,更可以成为我们坦白的面对生活的地方。
在努力、在牵挂、也在发现,没有十分的美好,却总有八分的不悦,可是你还是爱生活爱到热泪盈眶不是吗?
因为总是有让人热泪盈眶的时刻啊,总是有让人前进的动力。
那一点点牵动你神经的情感就让你有勇气去面对剩下的那么长的时间,不管这时间是孤寂的还是漫长的。
从此,剩下的那一段漫长的时间里,总会有荒原后的绿洲,也总会有雨后的太阳。
不管牵动你的那一点点情感是什么,那就是推着我们走下去的那一双手,在背后,不停留。
先贴来一段好看的歌词:静静闭着的书如果有序章的话那只能是什么也没有写的页面仓本聪的“富良野三部曲”前后拉开了足足三年才看完,而这三年我才是像新生的婴儿一样打开耳朵张开眼睛,看看世界摔跤跌倒。
因为是以《温柔时刻》结束的,所以我就把一些想法也全都留在这部剧下吧。
《温柔时刻》是在前几天完整看了一遍的,趁着搬家整理的空闲。
不论剧中父亲独自低头磨着咖啡和亡妻幻影的对话,还是有些奇怪少女的那双直白又敏感的大眼睛,都像是在传递着生活里各式各样的情绪和执念。
关于“人生”、“原谅”,这样的道理听不得,却被仓本聪那么轻易传递过来了。
现实里,我一直享受着可以“不计后果”的生活方式,每次为我收拾残局的总是爸爸。
我曾经写信告诉他,他总是最能原谅我的,不论我做了什么事情。
在之后交往的人里,包括我自己都误读了这句话。
在我们的眼里盼着得到“原谅”是对自己的宽恕。
不是这样的。
每一次跌倒的时候,都不曾绝望过。
反而是想“宽恕”自己的时候会拒绝爸爸的原谅,和自己说就绝望一次吧,不要去想发生了什么,哪里出了错,就沉浸在最原始的情绪里好了。
这样的时候只有他的一次一次“原谅”把我从迷幻里拉出。
原谅不是致幻剂,不是止疼药,有时侯是揭开伤疤,甚至是倒上酒精消毒。
所以,每一次的成长是更愿意放下那些“纵容自己的”而去接受爸爸的“原谅”。
我看日剧实在不算长,开始看也就是三年多前从《风之庭院》开始的。
那时候我有个大我七八岁的美国室友,刚沉浸完日语里的滴滴嗒嗒转而和她说英语有时侯还觉得好笑。
那时候的我最爱动不动就蹲在五斗橱边上哭,她看见了就过来蹲我边上给我拥抱。
顺带说了句我一直记到现在的话:原谅不是退回到原来的样子。
北海道跟旅游观光联系在一起,是后来才时兴的概念。
年少时从影视作品里得来的印象,那疙瘩就是个苦寒之地,扶桑国另外几个岛上的人们,惹了什么是非,或者经历了什么变故,便像约好了似地齐齐向北迁徙:当地户口的小鹿纯子同学,在乌烟瘴气的东京受了挫折,就会时不时撂挑子逃归故里;沿同一路线往返的还有遭人陷害的检事官杜丘,深一脚浅一脚地涉过愤怒之河,从棕熊的魔掌中解救了麻辣女生真由美;同样撞来了好事的还有九州出身的风见民子,独自抚养着小孩,苦苦经营着农场,直到某天遇上如山丘一般缄默的田岛耕作,那个怀着难言的过往、用辛苦劳作来放逐自己的老派大叔。
哦,差点忘了还有仓本聪,在富良野小镇蛰居的老头,二十年如一日,讲述来自北国的故事,手上厚厚的老茧,心中沉沉的思念,从早春的喧闹到冬日的沉寂,从最初的哭泣到最后的叹息。
《温柔时刻》的故事节奏,注定是舒缓的,这里不是纷扰的东京和纽约,是静谧的美瑛和富良野。
从都市迁来的这对父子,各自的人生早已凝固——时光的流动不会永远保持匀速,一有雷电划破天空,钟摆就会变得沉重。
做父亲的守在森时计,将人生剩余的全部时间,用来陪伴心中的思念;做儿子的囚在皆空窑,揉着陶土,塑着泥胎,想把破碎的自己,重新铸烧成器。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已经失去的,要一点一滴地捡,已经断裂的,要一丝一毫地合。
咖啡馆里故友新知,人来客往,面孔表情,角色经历,一件件小事中看得到阴晴圆缺;陶器坊外春夏秋冬,映衬着工场的烟火尘灰,见证着青年的寂寥蜕变。
开篇“雪虫”,讲述的是初衷。
人物基本就位之后,出现了第一组远方来客:父亲以前的部下水谷(时任三郎饰),和他身患绝症的妻子。
跟过去的勇吉一样,他也是个满世界到处跑的主儿,妻子则一直希望有个安静之所驻留下来,一起看林间洒落的秋霜,山谷中飘舞的雪虫。
等到丈夫终于将颠沛流离暂时搁置,却已是最后的一次旅行,不管是乡间小屋的图纸,还是答应归隐的承诺,到头来都只是一场幻梦。
失去之后才觉珍贵,这句话永远有人追悔。
听后辈叙述完世间的又一轮残酷物语,勇吉想到的是同样境遇的自己:各处皆有不幸之人,两年前的那场不幸,儿子未必就是全责。
从纽约回到东京,再从东京回到妻子的故乡,父亲其实是选择了一条自我流放之路,所幸的是,富良野善良淳朴的民风,让年满六十的勇吉感受到了北国的暖意。
次回“拓郎”,说的是养与教的关联。
钓鱼师傅的染发史、新婚夫妇的出来事,本是他们自己的选择,管头管脚实无必要,不过象这霸王硬上脚趾的年轻丈夫、和那读书读残了常识的新娘子,倒也算得上一对奇葩。
也别怪多数大人唠叨成瘾,有些闪亮的点缀,比如尊重和礼仪,还是要通过他们传递给那些轻狂无知的若者。
相形之下,顶着“前暴走族成员”头衔的拓郎,更象是个受过严格家教的好孩子:作坊六介师傅交代的事情,哪怕细微琐碎,哪怕顶风冒雨,也要补救回来;对那个冒冒失失随便往男生住处乱闯的阿梓,拓郎始终是规规矩矩,保持着三尺之外的距离。
第三回“初雪”,关于聚散离别。
阿梓同学出手便会碎盘子,原来并不是超能力的体现,这个遇难矿工的女儿,这个被初恋绊倒的女儿,内心和手腕一样,满是伤痕——世间本无桃源之地,北国亦然;说来也巧,黑夜黎明转换之际,有两位未亡人先后来造访勇吉:新准寡的北时计妈妈桑朋子(余贵美子),旧多寡的东京神秘女郎美可子(清水美砂)。
得知前夫去世,朋子拎了瓶威士忌来找勇吉喝酒浇愁,大大咧咧疯疯癫癫,诚是个性情中人,反倒是第二天早上来磨咖啡的美可子,动不动就套近乎爆前史抹眼泪,精致的表象背后,时不时会闪过阴影;至于本集里最后一个来咖啡馆的,却只敢在远处张望馆主的背影,眼中满是泪水——这是拓郎初次来森时计。
第四回“根雪”,严格还是冷酷。
金钱的世界里,重情是最大的残忍。
从商几十年的勇吉,临了都没有把钱借给濒临破产的音成先生(布施博),这在阿梓看来,是百分百的不近人情,所以在店长老头询问为何要将公款私落腰包之时,小姑娘立马就炸了锅,随后便风风火火地来找拓郎倒苦水。
阿梓这个角色其实不是败笔:热络的森时计和冷清的皆空窑之间、父子二人坚壁清野的堡垒之间,需要这么个暖色系着装的主儿来知个情、来牵个线、来搅个局——北时计的妈妈桑毕竟长着一辈,清楚原委,注意分寸,不会尝试越界破局。
由不知深浅的阿梓误打误撞地去挖出这段恩怨,才能为后续的故事埋下伏笔。
第五回“记忆”,严酷过后的温情。
故事紧接前回,音成先生寻了短见,逼债公司的代表后脑勺着地砸没了记忆,应是在暗讽高利贷者的自我迷失,当然,以小日向文世如此腼腆的表现,这个再就业的兄弟距离再下岗不会很远:都是在讨生活,谁都可能对不起谁,不过扪心自问,还是应该感受到一点愧疚。
这一回里出现了全集第一次和解:一个人的去世、两个人的冲突、年长者反思自己是否过于苛刻、年轻者反省自己是否过于偏激,这样的场景,或许是最终回的彩排。
另外,阿梓选择回到森时计去铲雪,一个重要原因是拓郎在电话里让她谅解勇吉:“他对你说的那些话,本意并不是要伤害你。
”——工坊一年半的修行,做儿子的终于感觉到了父亲冷酷外表下的温柔。
第六回“圣夜”,冬季尚未过去。
圣诞夜是个特别的时刻,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但说到破冰与否,除了机缘,还得看火候。
森时计里,阿梓的姐姐碰上了全剧唯一的一个流氓,所幸有警察叔叔保护,坏人没有得逞。
赶走大灰狼之后,老爹收到了包括两位寡妇在内的四位女性送来的三个蛋糕作为圣诞礼物,不过,最重要的礼物来自阿梓:雪花形状的项链,分别送给富良野的馆主和美瑛的学徒——她今天是来促成父子团聚的。
这个冒失的小姑娘,低估了怨恨所挟带的破坏力量:揭旧伤疤是个技术活,操作不当便会不可收拾。
勇吉和拓郎之间,厚厚的冰层之下,是汹涌的暗流。
美瑛的这一夜,见证的是儿子仓皇的脚步,父亲颤抖的双手,昏黄的灯光下,依稀掠过熟悉的背影,只剩那漫天的大雪,压弯了树梢。
第七回“息子”,关于回顾过往。
勇吉心里对儿子的隔阂,不是年轻人所能轻易融化的,所以本集的咖啡馆来客便是两位比馆主还要年长的老人。
老头离开富良野数十年,当初只为逃避艰苦的农活,20岁离乡的老太五十年后重回富良野,本是怀着喜悦的心来跟自己的儿子共度除夕,谁料竟是被忽悠了一场。
看着老太用过度周全的礼貌来掩饰内心的失落与不安,听着警官叙述老太是如何来来去去找寻那个其实已经落荒而逃不知去向的儿子,勇吉同志想到的会是什么?
所以在圣诞后第七天的晚上,他跑到美瑛去偷偷张望了一下深夜仍在修行的拓郎,并把为儿子求来的护身符,轻轻地挂在了作坊外那个尚未完工的陶器之上。
第八回“吹雪”,儿子的隐情和阿梓的危机。
以日剧通常11集的长度而论,差不多可以为大结局做一些铺垫工作了,比如拓郎胳膊上那个难以洗刷的刺青,便在这一回中由来访的前家庭教师堂本所引出。
尽管这个角色的出现略有些突兀,但就消减“拓郎有暴走族前史”之不良印象的角度来说,现有的角色阵容的确无法提供新的信息。
另一层缘由是要补一个到拓郎那边去传信的角色,这是因为,能去皆空窑串门的,暂时会少掉一个阿梓。
这对父子之间彼此顶牛所产生的负能量,连带损伤了不懂得自我保护的小姑娘。
这个敏感脆弱的女生,有着化解戾气所需的单纯和热情,但还不具备成年人所拥有的忍耐和包容,阿梓或许注定了要过这一个劫。
第九回“伤痕”,阿梓的更生。
本集里小泉今日子同志打了一回酱油,千明阿姨以过来人的身份,证明年轻时候的很多坎坷其实还是能趟过去,而那些有形无形的伤痕,权且看作是成长的印记吧。
等到出院那天,阿梓闭上双眼,尽情地呼吸着冬日清晨的空气,却仿佛是重新来到这世间。
此时此刻,她喜欢的那个人依然在长长的坑道中摸索——两人消除误会的那次见面中,拓郎解释了自己闭关制陶的打算。
这似乎是蜕变过程中的不二法则:冲一个高坡,筑一件名器,把郁积在心中无法言说的点点滴滴,全部注入自己的作品。
陶器可能是最切题的选择:跟白富美相比,它们暗淡,低调,粗砺;跟金属具相比,来自尘土的它们异常脆弱,稍有不慎,便会残块满地,若要回首,必得碾成碎片,重入熔炉。
第十回“刺青”,拓郎的决意。
刺青是父子恩怨的外化,这是最明显的污点,也是最艰难的一道坎。
本集作为最终回前的酝酿,在氛围的营造上显得层次分明:先麻辣八卦,再抒情动容,最后狠狠地在伤口洒把盐。
东京来的未亡人终于露出了真面目、本地主妇的火爆举止堪称北国英豪之样板、而广大群众对花边新闻掘地三尺千里传音式的热衷,充分证明了娱乐至上才是人间正道,八卦无极限才是真正的普世价值观;森时计馆主在北时计女馆主的引荐下,会见了皆空窑的窑主,这场戏里,通篇给人以线条粗得爆棚之感的六介师傅,在气势上完全压制了勇吉馆主。
诚如所言,一年半的时间里没有儿子的音信,做父亲的就没有担心过么?
儿子在皆空窑里苦苦修行,做父亲的就真的不能原谅他么?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当爹的到底要儿子怎么做才算行?
六介大人最后还不忘反客为主一把,扔出一句“他正在挑战人生的第一项作品,你不要去打扰他“,一记闷棍敲得勇吉无言以对。
全剧唯一残忍的场景,出现在本集的结尾,拓郎用1200度高温的陶坯,烧焦了左臂上的旧伤疤。
从现实生活的角度说,大可不必用如此极端的方式来展示诚意,但就戏剧表现的隐喻性而言,这样的情节设计有其自身的考虑:人从水中来,由火中去,自熔炉中取出毛坯并烫毁身上所刺“死神”二字,意味着重生。
此外,这一类的行当似乎有着追求物我合一的传统:牺牲身体发肤,只求将灵性注入名器,这样的故事时有耳闻。
每每深陷最后的技术瓶颈,反复冲击又反复跌倒,便需将问题的焦点由外物转移至自身:事不成是因为心不至。
终章“雪解”,水到渠成。
经过先前的充分准备,故事的结局显得游刃有余,回味悠长。
先是一把无厘头:母亲中学时代的同级生来访,象哆拉A梦一样变出了当年的情书、门票、巧克力糖纸,和青春少年时的老照片;对着14岁时候的写真唏嘘不已的,还有为女儿出嫁而烦恼了11集的水管工大叔,这个不平那个不忿的,到头来依然要接受女儿投入他人怀抱的不可逆事实。
看着相片里那个青春活泼的女孩子,两个大老爷们儿不约而同地哼起了往日的歌谣,仿佛是集体失恋了一般。
同样身为父亲的勇吉,在那个晚上迎来了孩子的回归——拓郎捧着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件成品,来看望久别了的父亲。
或许是因为过于漫长的等待,或许是因为过度纠结的心情,两人的相见异常平静,只听见樱木在火炉中噼噼啪啪的声音。
等到拓郎将自己伤痕累累的臂膊展示给父亲看的时候,两个人终于抑制不住,两个人都哭了。
这是典型的老男人式的笨拙的会面:断断续续、简简单单、反反复复、向对方表达着道歉的意思,然后听任两行不争气的泪水缓缓地滑过脸颊。
这是最好的结局,儿子将自己的杰作亲手交到父亲手中的那个瞬间,将在时光里永久封存。
只是,望着拓郎和阿梓相互依偎着在雪地里愈行愈远,勇吉在欣慰之余,回屋取出一瓶红酒打算喝一杯,却仿佛听到了妻子年轻时吟唱过的歌曲。
远角的吧台上,放着拓郎当初拐弯抹角送来的生日礼物,一个略显粗糙的咖啡杯,每天晚上,森时计打烊之后,妻子惠美就仿佛会坐在那个位子上,跟自己聊这一天的所见所闻,猜猜自己的心事,梳理自己的心绪,今晚,本是个值得庆祝一下的时刻,但这个最想与之分享快乐的人,却仿佛已经微笑着离开,或许再也不会归来。
好爱的一部日剧,终于能看到原始的剧本。
仓本聪老爷子对于每一句台词都精雕细琢,圈子里也有演老爷子的戏不可以不经他允许就改台词这种规矩,即使资深演员也谨慎遵循着。
不过有个小子,擅自改了,却得到了老爷子的赏识。
所以,即使看着剧本,也很难说,看到的就是当初印在这小子脑子里的东西,因为有些地方被他擅自改掉了= =总觉得,有点不甘心。。。
还以为多少能离他近一些,却更加的发现,他的世界,比自己想象中更遥远。
所谓最寂寞的感情。
当然了,对这部剧的喜爱,主要还是因为剧本身,而没有爱屋及乌的意思。
剧中最戳心窝子的一幕,是拓郎偷偷地跑到森の時計的屋外探望父亲,匆忙逃开的背影,伴着那一年冬天的第一场雪。
看剧的时候就很好奇,这一幕,剧本上,是怎样的呈现。
拿到剧本,跳过全部内容,直接翻到了这里。
优美如小说一般的文字,轻描淡写间,便是曾经看到的那个画面。
也终于明白,为什么业内有不许擅改老爷子剧本的规矩。
如此的精巧、美丽,任性的改动,大概会伤害到这份纤细吧。
勇吉、表へ出る。
薪小屋へ歩き、薪をとる。
そろ時バチッと枝の折れる音。
勇吉、目をすかす。。。。
静寂。
間。。。。
その姿を。
木陰から拓郎がじっと見ている。
その目から滂沱と溢れている涙。。。。
拓郎。
急に身を翻えし夜の森の小路をバッと走り出す。
拓郎走る。
一心に走る。
その目からとめどなく流れ落ちる涙。
その拓郎の走る頭上から音のもなく降ってくる今年の初雪。
太感谢友人送来的big surprise,让我能再一次,并且更加直接的,感受到曾经触动过我的美丽。
好奇怪的剧啊。。
从北海道的初秋到隆冬,短短几个月,而且剧情缓慢长镜头满满连主题曲都无比慵懒,却感觉一下子讲了许多故事,看了许多人生。
主线只是父子重新相认的老套剧情,却在一集一集慢慢互相消融冰雪中真实起来——啊,这就是不善言辞的父子间的故事啊。
而本应沉重的情节,也变的轻盈容易接受起来。
寺尾聪先生之前还一直板着脸,直到每晚和想象中的妻子聊天时,突然就柔情起来。
丈夫也好,爸爸也好,把心理话说出来之后,就剩下满满的心疼。
nino从头到尾一直就是个委屈的苦逼孩子。。
(.゚ー゚)ps.两人最终见面的那场戏,寺尾聪先生的演技比nino高出好几个level啊。。
富良野的雪景真美,剧中的配乐也好听,每个角色都自有其个性,看完还是觉得这个剧情我喜欢不起来。
大概现在没有人会写如此慢节奏的剧本了可就是没有一集不让人掉眼泪适合冬季观看的日剧适合孤独人群观看的日剧适合高度敏感不善表达的人观看的日剧ps:大竹忍真温柔、真美啊!
仓本聪富良野三部曲第一弹,看完感觉周围的时空都变得细腻而温柔。那年的二叔和长泽,温柔的少年和神经质的少女,炉火边寂寞的父亲和母亲心有灵犀的对话,各怀心事和悲痛过去的客人,ost及平原绫香的明日如同本剧塑造的气氛一样,寒冬旁听着火炉噼噼啪啪的声音,看着桌上咖啡的热气,怀想着家人和过去
这是我看过的日剧里唯一一部被我打了两星的片子。两星是给富良野的美景和音乐。剧情一分都不想给,一部纯粹的伪治愈片,全剧各种的矫情和造作,我几乎是麻木又带着厌恶看完了整部剧,因为不看完整去评价会觉得不公平。其实这部片子里有两个演员我本是比较喜欢的,一个是长泽雅美,一个是大竹忍,但是因为这部剧的人设,让我也变得完全无感。主角父子的设定是最对不起这部剧的,自私冷漠无情,而且父亲每每一个人自言自语的时候,都会意淫出已经死去的妻子和他聊天,为他自己自私的想法在辩解,你这样把自己龌龊的想法嫁祸给去世的妻子真的好吗?其中有一段是不借钱给那个欠债的朋友,结果最后导致对方自杀,你说你不肯借就不借好了吧,竟然还教育别人我是把你当朋友才不借的,然后再把妻子意淫出来说你做的很对。看到这里我真的要吐了。
同时被仓本聪和二宫深深诱惑寺尾聪大叔实在是帅啊~
很温馨的日剧,有点像深夜食堂,但有条父子关系的主线,适合每天看一集慢慢品味
终于看完 温柔治愈到无话可说 OST和富良野的景色太美了
森之时,瓷之器,冬之雪,亲之伦,皆是人生温柔片刻。
讨厌长泽那张脸
难道真的没有人觉得这剧的节奏慢到了极点,每一个故事又太过矫情了,然后长泽雅美演得那个女的简直就是神经质。
很温暖很慢要极其有爱才看得下去,反正我是快进看的。MASAMI超级有爱,漂亮死了
看完了呢~又一次拜服在二狗同学的演技之下了~Genius 我找不出别的词可以形容你,特别是得知你从来不提前读剧本之后~
音乐还是可以的
虽然不会和老板那样做两杯咖啡,但一杯咖啡的时间心情却是一模一样。我真的是个很慢的人,花了五年才看完这本电视剧。
摔盘子的人和造盘子的人,焚化炉的火、咖啡馆壁炉的火和烧窑的火,像是整个富良野冬夜的大雪拥抱着1800度的陶制品,像是刺青的伤痕最终烙成抹茶碗身的花纹。那个14岁唱着藤圭子歌谣的女孩会知道这些事吗?静静的冬夜里,刻画着人类与自然生命的森の時計又将发生什么事?虽然阿梓的角色不讨喜,但长泽雅美演得让人讨厌不起来,和二宫超绝cp感。
?忍不住摔盘子还非得从事餐饮类的行业?这和恋童癖去当小学老师有什么区别?
依然是一部疗伤型日剧。细节处理得很不错,北海道的雪与人与人之间的情。相比风之花园的许多精彩角色,这一部略显平淡,所以少给1颗星拉
北国之恋后再看这剧,无论从演员演技还是故事上都弱好多……看了三集还是弃了吧…
一个父亲在咖啡厅这种慢生活中渐渐平静,在来来往往的人和事中开始自省、释怀对儿子的亏欠和怨恨。 但拓郎在对待阿梓时真不行,沉默很帅吗?说清楚很难吗?
翻看和扣子去富良野的照片的时候,想着去补一下片子吧,刚好姐姐也在看。然后这一天感觉自己什么都没做,一直沉浸在这部片子的温柔里。焦虑都被抚平了。为自己的词穷捉急,偶尔的人性和生活的残酷但还是太感动太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