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部分青春片用力度和狠度掀开校园霸凌和家暴问题时,《蜂鸟》却已经再往上一个层级,去用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禅意去为我们展示了全新意境的青春片。
不知道为何,我看《蜂鸟》的时候,联动起了贾科长,贾科长的精髓是把镜头对准中国时代变迁洪流中的平常小人物。
《蜂鸟》也一样,影片的格局放得很小,用一位初中二年级少女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但又熟悉的世界。
看完电影我感觉很多情节很熟悉很亲切,比如交友,青涩懵懂的爱恋,家庭之间的杂音和挣扎。
影片的主角和我们一样,处在刚走进成人世界的门边,接着门缝的虚掩,窥探和体验着成人世界的纷扰,从而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影片有着大量的留白和呼吸的空间,角色之间的微妙和互动,让《蜂鸟》有了更多影片之外的延伸和空间。
在大部分时候,一部电影是很怕剧情被打断的,这会造成情节的不连贯和冷场,如果一部电影做到中断剧情,去让角色和观众去建立一种安静的时刻,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蜂鸟》在很多场景中,并没有多少台词甚至没有台词,我们看着小女主用自己安静的情绪观察着这世界,但这并不乐观甚至有些压抑的世界,让小女主14岁的心中,慢慢为这个世界做出了她自己的定义。
家中哥哥的家暴,父母的冷落,姐姐的力不从心,朋友的背叛,小屁孩男友的分手,最终最懂她的老师的逝去,都成为小女主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复杂和无奈的认知。
在这场小女主的成长仪式中,结局可想而知是失败的,父亲男权的压力下,让这个家庭演变成了一个战场,战场中每个人都是凶手,但每个人又都是受害者。
就比如家中的哥哥,大家认为他得到了所有的关注和爱,但其中这就像《阳光普照》中的哥哥,24小时都被太阳照耀,但他自己没有一丝躲避阳光的地方,所以他或许成为了家中最压抑最累最无处发泄的人。
也正因为如此,他有了暴力倾向需要宣泄,他在桥塌后,在餐桌上是哭得最伤心的人。
导演在访谈中也提到,哥哥最后心怀愧疚,同时也想着要排出那些被爱着的毒性。
同样哭泣的男人还有父亲,他作为一家之主,在忙碌中已经走进了人生的死胡同,早就忘记了当初年轻怀抱梦想的自己,所以他把梦想都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但也正因为这样,他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理念,毁了他家里整整一代人。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这句话算是影片的题眼了,我们人一生中,遇到的人结识的朋友会很多,但是到头来,或许连自己都无法对自己知心。
一种可能第一次看恩熙和老师相遇的一幕,以为是恩熙上楼时先看到抽烟的老师,而老师是在进教室后才认识恩熙的。
后来却发现,或许是老师首先注意到了恩熙才对。
那天恩熙在饭桌上说哥哥又打她了,爸妈却只是习以为常地给出象征性的答复。
接着镜头一转,恩熙已经独自一人在汉语课楼道门前的水泥阶梯上徘徊了(实为蹦上跑下)。
她以如此沉默温和的方式排解了一会儿内心苦闷,就上楼去,紧接着便经过了那位站在窗边连头也没有回一下的陌生抽烟女子,并受到某种不可知力量的牵引,转头看她。
初遇如果拿我们活泼可爱初中二年级女生上楼梯的时间和老师从容不迫点烟放空的时间相比,后者大概会久一点。
而站在窗边,手中除了香烟茶杯别无他物的老师,除了看看窗外上下左右的风景,大概也并没有更多消遣方式了。
所以,如果楼前的树木没有遮挡得太彻底,老师是有蛮大可能注意到有个小姑娘在那里蹦上跑下的。
若是,那么她也一定看到小姑娘走进了自己所在的楼道,因此才在知觉到背后有人经过时毫无警惕,不曾回头,接着在走进教室看到陌生同学笔下的画作后,又目光一转,面露悦色地认出了刚才那位小姑娘的身影。
这种可能性于我而言,成了对老师随后和恩熙相处中种种表现的附加注解。
即使它其实并不成立,老师所说所做也足够动人:她总是关切,总是沉吟,总是在温和话语中传递着某种不必多言的理解。
或许最初在内心产生好奇的人是老师,首先发觉彼此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或契合的人也是老师。
她的善意并非任人索取,只是源于自身对二人之间亲近感的体认。
因此当恩熙问生命何时才能发光,她似乎从未意识到,自己在相知者眼中,本就是一个发着光的人。
知心能几人
乌龙茶
傻问题
“我喜欢来医院”
反抗的约定
终于有人说出了这样的话喜欢极了,没有过多解释的缓慢的片子。
大量戛然而止的留白足够实现拍摄者和观看者的共同创作,而呈现出来的部分又节制饱满,不至因叙事中断造成感受的隔阂。
目光暗淡了但它还在追索。
情绪截止了但它还在延续。
美中不足是老师的中文写得不太好看。
但是,抄着板书突然回头说“打糕很好吃”,好像有点可爱犯规。
啊!
还有啊,如果有了想说的话,就不要再等来日方长。
种种不可理喻的事情不是还在接二连三地发生吗。
2024年9月补:五年过去,意外在韩国文化院看到《蜂鸟》放映和导演对谈。
不同场次的朋友说,她那场的观众Q&A环节,有人问到老师是否先注意到恩熙,导演给出了肯定的答案,甚至提到,当金玺碧本人来确认这个细节时,她给出的说明也是:你可以这么理解,你一直在楼上看着恩熙。
其实也只是微不足道的事,但好开心。
谢谢导演,也谢谢朋友。
我时常认为,一部电影是很难解释那些鸿蒙难懂的大问题的,比如什么是爱,如何面对死亡,甚至在影片的尾声直接点题“要怎样活着才是正确的”。
可一部电影在做的,或者说我们最需要的,也许并不是回答这些问题,而是从“无视”走向“看见”。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浑浑噩噩的人。
女主角金恩熙在错误的房门前焦急的敲门,情绪慢慢走向失控,就是屏幕前的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候的缩影。
镜头缩小,矩阵排列的单元房无限重复着,一方面解释了走错房间的原因,一方面也深刻的揭示了如蜂巢般的家,在这个世界里是多么千篇一律。
父亲不加修饰的开小差,母亲的沉默和发狂,父亲惊讶的眼神,母亲慌乱的包扎,一切都在划破手臂之后顺理成章的翻了过去,甚至在第二天若无其事的坐在一起看电视。
生活就是所有随机事件的总和,没有人去计划,船到桥头自然直。
遇到分歧时哥哥殴打妹妹,“他们会觉得对不起我们吗”,为什么在意,只要你坚持过去了没有自杀,那么这些也会像父亲的小差一样翻篇过去。
于是你会活成一个普通人历尽沧桑的样子。
然而这样的“浑浑噩噩”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吗?
直到老师金英智走进了她的生活。
她代表的一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有良好家庭教养的,最重要的,在个人修行的道路上走的更远的人,在段位上高出了恩熙生活中所有那些浑浑噩噩的人。
她看到羞涩的学生时会主动介绍自己,她得知恩熙被哥哥虐待的时候主动为她倒茶,她看到闹翻的朋友再次见面时为她们唱起了歌谣,她告诉恩熙你不用很强大,但只有双手还在你就可以改变,因为这种改变不是用你的力量,而是用你的心智。
这是多么伟大的同理心,这是多么宝贵的自省,从此恩熙从“无视”走向了“看见”。
然而这种“高级”的醒悟,会让你更快乐吗?
电影并没有解答,只是巧妙的告诉你,恩熙和粗心的校长对峙,换来了学校的处分;和狠心的哥哥争辩,换来了更残忍的伤害。
别人看不见,而你看见了,这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
于是恩熙伴着音乐在无人的客厅里放肆的捶胸顿足。
就在我们觉得这个浑浑噩噩的世界无可救药的时候,命运却又开了个玩笑。
在大桥垮塌事件中,整日游手好闲的姐姐阴差阳错的逃过一劫,而“活明白”的老师却永远离开了。
恩熙坐在老师生活的房间里,无法理解死,也不知如何生。
一家人依旧齐聚一餐,像每一个浑浑噩噩的日子一样,吃着饭,哥哥突然失声痛哭。
这是否意味着在经历了一次创伤之后,哥哥的心态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最后一场戏中,作者借恩熙的一封信道出影片的主题,“要怎么活着才是正确的呢”。
我不禁想起电影“生命之树”中同样是点题的一句话,“或随心所欲,或包容克己,择一而生”。
时刻理解他人的苦难,照顾自己的感受,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吗?
亦或是,随它去吧,残缺的碎片会找到,出轨的爸爸会回来,暴虐的哥哥会落泪,还有那个永不回应你的呼喊最终消失在转角的妈妈,也许并不存在,只是你无法放下的焦虑。
春天第一次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发了一条动态,“这是我今年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它让我觉得lsn也会喜欢。
”lsn是我认识的一个少女偶像,她是一个在残酷的偶像产业链中葆有浪漫和自我的人,片子讲的是一段以少女视角展开略带现实残酷的故事。
让我想今天重看一遍这部电影的契机也是因为一个少女偶像,她的微博头像是条加了滤镜好似苦笑的狗,她发了条动态说,她不觉得中元节吓人,这是家人回来的日子。
残酷变态的东亚偶像产业里的一条少女心事,让我又想到了这部电影。
半年来,我有很多个时刻都会没来由的想起这部电影,让我觉得值得写点什么。
有一次想到这部电影是毕业那会和师姐的聊天。
我给她发了我的毕业照,我们聊了6年前的社团、办完活动的小作文,她说现在还会和新交的好朋友说当年她过生日我们给她剪辑的那个vlog,我试着去回顾了一下,18年确实是个过于遥远的年份,尬得我想死,死不了又很想哭。
于是乎立马更新一条动态,有些情绪一辈子都不会再有,回忆事情的时候都会有些模糊,可是有个还把我当小孩的姐姐可以聊聊这些,单薄也好,幼稚也好,至少清澈且纯粹,还是很幸福的。
这是我的“蜂鸟时刻”。
蜂鸟,活力,能飞,和片中的小女孩一样,试图去寻找生活中的爱,片子另一个名字是我们和爱的距离,旅程嘛。
故事主人公有个韩男爹,韩男哥,寡言的母亲,大几岁的姐姐,家庭。
学校里呢,有个同龄伙伴,经历了杂货店偷窃事件的闹崩,脸疾手术事件的和好,有个上学期非常喜欢,这学期就不喜欢的迷妹,还有个没什么用的男朋友。
因为是电影,所以她碰到了一个补习老师。
汉文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回答她“你有没有讨厌过自己”的问题,在她面前唱歌、抽烟,送她素描簿。
何其幸运。
因为是电影,所以导演给她最后一层身份是,现实圣水大桥坍塌的受难者,关于那个“我的人生会有发光的时候”的问题,永远得不到老师的解答了。
属于少女找朋友的最后一击。
青春期的孩子懂得什么呢其实什么都懂在她的视角里,有点逼仄的家庭,特别苦闷的学校,奇奇怪怪的友情,非常难得的知己。
她的情绪发泄、青春期叛总是没有回音,但面对父亲知道自己手术风险后的痛哭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这些都是她视角的东西。
网上搜到这位导演是杨德昌的粉丝,在访谈中说:“ 蜂鳥是世界上最小的鳥,但是,他們飛很遠的距離去找尋自己的巢。
他們非常有活力,每秒鐘翅膀能震動80次。
就像電影裡主人公恩熙一樣。
她是個小女孩,試圖尋找生活中的愛,她也遇到了很多人。
我覺得,她的旅程也像蜂鳥一樣。
”可是蜂鸟小小一只,能飞多远呢?
用蜂鸟努力扇动翅膀比喻人对理解和爱的追求,其实也充满了现实的无力感。
影片的现实底色近乎复刻东亚人情绪的流转和波动,尤其是死别。
女孩知道知己良师意外离世后,回到家里默默不语,母亲在做煎饼,孩子问妈妈会不会想念去世的舅舅,母亲手中的铲子一顿,说道我只是觉得很奇怪,你舅舅竟然已经不在了。
然后为孩子端上煎好的煎饼,静静地看着孩子吃。
当时看到这个片段时我泪流满面,因为不由得想到一个周末,我和我妈去超市的路上,我妈开着车,突然说你外公还在的时候周日都会去买肉,他去世后就再也没做过红烧肉了,然后开始怪起外公来,抱怨他走得不好,一点都没有为自己的女儿着想。
阿姨刚刚当了奶奶,小阿姨也还没有从上海回来,诸如此类絮絮叨叨。
那种亲人离世后的“奇怪”感击中了我,我看着车窗外的风景,突然很想哭。
上个月我妈出了个小意外,腿被撞断需要卧病在床,我帮她洗脚的时候和我说,你外公在天上也不知道在干嘛,为什么不看着点我,害得我现在班也上不了。
又说自己这条被石膏固定的腿都不能碰水,一定和那个时候外公的脚一样,脏的不行。
我尽力想着去用方言来回应这个话题,因为讲土话会让我不会那么想哭。
所以我今天看到小姑娘关于中元节那条微博时,想到了很多,想到了那个瞬间,又想到了这部影片,讲述了少女一段寻求爱和理解的旅程。
可是旅程好苦啊蜂鸟小小一只,又能飞多远呢可是知音难觅啊又不是电影,哪有这么完美的精神向导有的只有道不尽的偶像生涯苦楚尽管表现得满不在乎,但是内心深处又希望自己没有一个cp是be的年少成名,总会让人容易代入可能因为她的少女情仇在小号里、拉票里、房间里、同人文里还有我们七嘴八舌的议论里,可见一斑。
她很像一只困在房间里的蜂鸟,逼着自己加大力气不停地扇动翅膀离爱的距离,又究竟有多远呢影片的结局是存在主义的,孩子展开老师的亲笔。
虽然我没办法履行和你见面的约定,但是我想告诉你世界是神奇又美好的。
好的事情坏的事情发生了总要去面对,总会过去生活里会遇到太多想不通的事情,花两个小时看一部能特别共情电影,会稍微想通点。
好久没有看那么细腻的电影了,女性视角真的好舒服。
今年下半年看过的最印象深刻的电影都是青春片《伯德小姐》《生锈》的第一部,还有这部《蜂鸟》。
青春期的女孩子好像都跟鸟有关,孱弱,独个,如同一颗小小脏,还不能飞的太高但总归想飞。
很喜欢的片段,女孩的耳朵上长了一个肿瘤,切除伴随着面瘫或者聋掉的可能,但女孩全然不管,她在饭桌上低下头偷偷笑,因为一家人第一次把所有关切聚集在她身上。
看医生是一个人,住院出院也是。
爸爸和妈妈打架,妈妈抄起花瓶砸伤了爸爸的手臂,但第二天她拉开门看见爸爸和妈妈坐在沙发上一起看喜剧,平常的家庭布置,简陋,冷色调,好像每天都没有什么区别。
恋人另有新欢,表白的学妹突然冷漠,好朋友出卖,喜欢的女老师不辞而别,留下一本空白的素描本之后意外去世。
十四岁的少女日子并不好过。
她在女老师的卧室,面无表情,把手伸到眼前,看手指一个一个翘起又落下。
因为女老师曾经说过,在最无力的时候看着自己的手指一个一个动起来就觉得还没有那么糟糕,还可以抗争。
还很喜欢姐姐幸免于那次灾难,一家人平静的在桌上吃饭,一向对妹妹们拳脚相加的哥哥突然哭了起来。
镜头一直对准哥哥的背影,起伏,抽动。
没有人讲话。
还很喜欢三个少年站在失事的大桥,天微明,河水什么都不知道,仿佛数百年都是同一个样子。
但小女孩心中第一次划过“生命”这个有重量的概念。
还有妈妈坐在餐桌边不发一言看着女孩吃饭,眉头上痕迹很重,总是一副若有所虑的模样。
她抬眼看着女孩,又垂下长长的睫毛,那大概是她为数不多放下浓重的时刻。
还有之前女孩给妈妈贴膏药的镜头,都很喜欢。
女老师长着很让人羡慕的模样,说实话她并不算美,但现在窗边微微浅笑的样子就是很美,她不讨好任何人,也不憎恨,眉目带着云雾,隔着这个世界很远。
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幻想过遇到这样的懂得自己的长辈吧。
人是孤独的,从它很小的时候就这样。
想起姐姐家的小孩。
虽然外婆很疼爱,总归不能跟他一起玩幼稚的游戏。
我是个会讲故事的阿姨让他开心但很快我就不耐烦了。
有次他突然跟我说“姨姨你可以紧紧抱住我吗。
”我紧紧抱住他,又松开看他,他笑得很开心,说你可不可再紧紧抱住他。
我又抱紧他。
但我也只能紧紧抱住他,抱住总是要松开,我也总是会离开。
不能陪伴,不能感同身受。
小孩子其实也很孤独,他们甚至搞不清自己为什么有情绪。
大人们看不懂,不耐烦,轻视,他们只能接受大人们给予的,作为自己成长养料,不论好坏。
想想每次闹别扭他总是说,我想回家。
他只是想要一个稳定的安全的生活环境吧。
回到《蜂鸟》,女孩是幸运的,尽管她的生活有太多困惑不解,麻烦事一大堆,但是女老师总是会闯入她的生活。
也许不是女老师,也会有其他人,比如最好的朋友,靠在墙角歪头对她笑但又像风一样突然离去的男孩,或是姐姐的幸运的意外。
这些事情悬浮在她的生活里,只靠一个搅拌棒,让它们全部融进生活,成为她成长的养料。
某一刻,仿佛没有什么飓风一样的变动,但就是有什么就不同了。
也许生活就是这样吧,不算好也不算坏,每次以为过不下去了但修修补补又是那个样子。
老样子,真是让人绝望又让人觉得心安。
译:lis***请勿转载*** MUBI:《蜂鸟》让我觉得创作、执导一部关于14岁女孩的电影 ,所需经验恰恰必须截然相反,你在创作中掌控一切,与真正成为一个14岁女孩之间是矛盾的,在影片中,这让我一度感到力量的极端丧失,因为恩熙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心血来潮的影响,那些人又比她强势。
在拍这部片子的最初,你是否想要探索某种特定的核心情感和经验?
金宝拉:我在纽约的时候,重新回溯了自己的青春期。
我出生在韩国,来纽约读硕士,在这一期间,我在情绪上很难感到快乐和满足,所以我那时常常做关于青春期的噩梦。
那是我电影的起点。
我开始做很多关于重返初中的噩梦。
在我的梦里,我不得不再去读三年初中,这真是灾难。
你知道的,韩国年轻人即便结束了服兵役也还是会做必须再回军队的噩梦,所以我觉得自己也是这样的状态。
于是,我问自己:“我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噩梦?
回溯一下那个阶段吧,因为其中隐藏了一些什么。
”所以,我开始写我当时经历的一些事件、场景和对话,一开始并不像剧本,更像我散乱笔记的集合,2013年,我开始写故事大纲。
这花了我很长时间。
我开始接受心理治疗和冥想,然后开始写剧本。
MUBI:当你开始写完整的剧本以及选角时,你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你的情绪有具体的呈现吗?
会指引你执导影片吗?
金宝拉:创作、执导一部关于14岁女孩的电影与真正成为一个14岁女孩之间是矛盾的,这方面你说到点子上了,不过,我意识到即便身体成熟了,我们依然背负着来自那一时期(需要我们重访)的情绪重担。
一度,我以为自己是英智这个角色,是成熟的。
我以为自己成熟了,但是在创作和选角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我心里依然有一部分是恩熙。
这对我的创作很有帮助。
我也对初中女孩做了调查,我和我的女主演跟很多女孩聊天,聊她们正经历的情绪。
我和我的主演工作关系融洽,我们谈天说地,聊了好几天,不仅仅是为了排练。
我们试着不要排练太多遍,因我我不想扼杀新鲜感。
那些日子,我们聊成长、聊她关心的事。
MUBI:影片的第一场戏建立了摄影机和恩熙之间亲密的关系,在那里,只有摄影机和恩熙,再无他者,这似乎建构了摄影机在这个影像世界里的存在方式。
恩熙经常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被遗弃、误解和无视,但是摄影机从不会忽视她。
我很好奇,将摄影机和恩熙置于角落而世界在另一边,就此而言,你在摄影上是否有特定意图。
金宝拉:当然,我的摄影师(Kang Guk-hyun)和我讨论过如何聚焦在恩熙的情绪上。
就摄影机运动和景别而言,我们跟拍她的脸、情绪和身体运动。
恩熙看待生活的方式是我们的意图,因为这是一部写实的电影,所以我们在镜头语言上尽己所能地诚实,我们不想为了时髦而拉近或推进摄影机。
我们想聚焦在情绪上。
我们必须就摄影机移动与否做好决定,每个决定都是慎重的,我们的直觉告诉我们何时该移动。
我很高兴我和我的摄影指导都有很好的直觉。
MUBI:这似乎也适用于声音设计。
这部片子不依赖配乐去达到特定的情绪。
成长电影(尤其是美国的)常常很依赖配乐去达到情绪高点,有可能是这部影片不用煽情配乐就不太自信。
这部电影的音乐感觉很独特,似乎回应着电影的情绪,而不只是烘托情绪。
金宝拉:我的作曲师(Matija Strniša)跟我讨论过如何进行音乐表达,他真的非常厉害,我有意要他做电子类音乐,也就是有当下气息的氛围类电子乐,因为这是部反映另一时代的作品,所以我希望音乐现代一点——不要赶时髦,而要有点古典。
我要他制作古典、灵气的电子乐。
MUBI:说到你为恩熙这个角色选的女演员,我在一篇访谈中读到,恩熙的选角花了你三年时间。
这很需要耐心。
你有担心过自己可能找不到合适的演员吗?
金宝拉:这是我最大的恐惧,真的。
我很感谢恩熙的扮演者智厚。
她把这部电影当作自己的初恋。
最终能找到她,真的很幸运。
这三年,我也不是每天都在选角,但是只要有机会我就会不时地安排试镜。
开拍那年,我遇到了这个女孩,她甚至没有经纪人。
她是从大邱来首尔的,那里不是乡下,但也不是时髦的大城市。
从最开始,她就表现很好。
念台词和台词间的潜台词的时候,少年演员常常读不出潜台词,但是她可以,她悟性很高。
这是一次极其幸福的相遇。
MUBI:我留意到有两处恩熙拿起小说的细节,先是黑塞《漂泊的灵魂》,后来是司汤达《红与黑》。
这部影片关注恩熙内心生活的方式非常小说。
你在写剧本的时候有没有参考小说?
金宝拉:有的。
MUBI:哪些小说启发你了?
金宝拉:我很爱读小说,创作这部电影也的确受到小说启发。
尤其是黑塞的书,他其他作品要比《漂泊的灵魂》更流行,但是《漂泊的灵魂》的主角跟英智很像,因为克努尔普(《漂泊的灵魂》主角)是一个不遵循社会标准或规则的人物。
他没结婚,没有孩子。
我喜欢他的一点就是他不遵循社会规则,但是又不会批评那些遵循的人。
有时人们会批评过正常生活的人,但我不认同,因为这些人只是不同而已。
英智是积极分子、女权主义者,但她不会给跟她不同的人贴上愚蠢或平庸的标签,他们只是不同而已。
至于司汤达,《红与黑》主角于连很像我作品里的初中生。
他思考很深,对自己感到羞耻。
对我来说,追随他的旅程是很有趣的。
回到电影的小说气质这个问题,我在写剧本的时候更有兴致读小说,几乎不看电影。
我想从绘画、摄影等其他媒介获取灵感。
我写作的时候读了大量小说,我觉得这在我的电影里有所呈现。
我更习惯以小说的方式看待这个世界。
MUBI:我想问问关于男人哭泣的情节。
这有点让我想起洪尚秀的电影,他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告诉我怎么看——捕捉到了男人如何哭泣。
丑陋的哭泣,因为他电影里的男人不常哭,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哭,所以哭哭停停,非常不雅。
你电影中也有两处男人哭泣的细节。
金宝拉:(笑)是的。
MUBI:你电影中的情感既因强烈的即刻危险性而不去表达,又因太过琐碎而难以提及。
这很矛盾,尤其表现在男性身上。
金宝拉:我从来没想过自己的电影跟洪尚秀电影之间的联系,但也很有道理,因为总的来说,洪尚秀也在他的作品里嘲笑男人,不过我在这方面比他温暖。
他更冷。
他是位男性,所以我的方式有不同的语境。
你是韩裔美国人,所以你知道韩国男性的行事方式。
MUBI:是的。
金宝拉:我的确看到过一些韩国男人突然哭泣,蛮荒诞的。
每次看到,我都很惊讶。
这很有意思,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哭的时候就很不明所以,没来由。
他们哭的时候会很沉浸,有时很遗憾,他们因为太过关注自己的情绪,甚至不清楚发生了什么。
但是我不想在影片中把这些表现得太滑稽或太消极。
我想展现的是这些人也是人类,他们是三维立体的。
我想表现男人不同的一面,或许是大多数男人的,而不仅是韩国男人。
我当时在思考,圣水大桥倒塌之后的晚餐,谁会哭得最厉害?
有可能是哥哥,因为他对一切都心怀愧疚。
大家可能会觉得他得到了一切,也得到了所有的关注,但其实他没有。
他也是受害者,他没有好好地被爱,他被爱的方式是有毒性的。
MUBI:有条件的爱。
金宝拉:有条件的爱,他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我对这个家里的男性角色很有感情,因为这个家庭反映出我自己的家(我深爱着的),所以我尽己所能,仁慈地描绘他们。
MUBI:你刚刚谈到圣水大桥倒塌后的晚餐。
韩国人极其重视食物,这也占据了电影很大一部分。
食物成了情绪能安全改道的方式,在那里,情绪安全着陆。
韩国人和食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金宝拉:你说到点子上了,总的来说,食物对亚洲家庭很重要。
我小时候对我妈做的饭很满意。
她不知该如何表达情绪,但她能做出很美味的饭。
我现在是她养育家庭时的年纪,现在我觉得:哇,她那时太伟大了!
她那时很会做饭,我现在就不会做。
我想表现这个家很温暖的那一面,即便他们各自混乱,每个家庭成员都在处理自己的问题,这不意味着他们总是不开心。
MUBI:你刚刚提到一个场景:恩熙吃韩式土豆饼,母亲在旁静静看着。
作为一个韩裔,我也有那样关于妈妈的回忆。
金宝拉:没人会再那样为你做饭。
MUBI:我猜想,你会被问到或许已经被问到,这部电影是否是你的个人故事抑或个人传记。
我对这个问题没兴趣。
相反,我好奇的是,你现在与自己的电影之间是否有了不同的关系?
这部影片先是在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首映(被视作“本土电影”),接着去了柏林电影节,现在到了翠贝卡电影节(被视作“外语电影”)。
金宝拉:没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所以我得想一想。
最开始,我觉得这部电影就是我。
完全就是我。
但是,在写剧本的这五年,我必须保持一个健康的距离。
现在,翠贝卡电影节首映之后,我真的不觉得这部电影是关于我的,而是关于集体情绪的,关于每个人的情绪和过去。
超出了我的经验。
鉴于观众的反应真的很情绪化。
在釜山,每个人都哭了。
在柏林,就很不同,他们很平静。
他们的表达反馈的方式是不同的。
但是在釜山首映式上,我真的觉得这是关于九十年代集体创伤的,作为欠发达国家,作为一个曾生活在那一时代的人,作为一个曾生活在男权社会的女人。
就男权而言,韩国依然如此。
很多观众在电影里发现了自己。
所以我不再觉得这部电影是关于我的,它变得更广阔。
它的确有关我的过去,但现在不止于此。
MUBI:韩国影评人对电影中同性或双性恋身份呈现的讨论,和柏林或美国有何不同?
金宝拉:稍微有点不一样。
韩国观众不太问恩熙的双性倾向。
在韩国初高中,女孩常常对彼此心动。
这蛮普遍。
对于双性恋,她们是流动而开放的,因为她们不会去定义。
但是进了大学,就变了。
在西方,我经常被问到为什么描写双性恋。
我总是会回答:没有原因。
双性恋存在,于是我写下。
一些人觉得恩熙的双性倾向只是暂时的或者就是尝试。
我不觉得是尝试。
最终,有新意的原因就是,恩熙既喜欢男孩也喜欢女孩是为了表现她不爱评判的品质。
她自由而反叛,就像少年英智。
在这个语境中,恩熙的双性倾向非常自然,也符合她的角色设定。
MUBI:如果恩熙真实存在,那她现在应该37还是38岁了?
金宝拉:(笑)37岁。
MUBI:在韩国电影史上,女性电影人没有男性多。
但是最近有一些出色的电影出自韩国女性电影人之手,比如全高云《小公女》、李贤珠《恋爱谈》,这些片子似乎能反映韩国年轻女性的现状,三十几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存。
这似乎是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
金宝拉:女性电影人处理过很多此类话题,因为我们自己就财务很不稳定,所以我们会在作品中反映自己。
很多影片都是男性主导,女导演的电影很难筹钱。
对于女性来说,即便是觉得自己能拍电影,都很困难。
但是,韩国电影人(不管男性还是女性)的确通过制作好的电影,掀起了新浪潮。
说回资本主义这个话题——韩国女性正处于艰难期。
男性也艰难,但是女性尤甚,因为我们依然遭受着IMF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不过,由于性别不平等,女性总是处于双重压力之下。
MUBI:这让我想起李沧东《燃烧》的一个片段,一个角色说“没有一个国家是为女人而建立的”。
你在另一个采访里也说道,并没有太多女性电影人可以仰望。
哪些电影人给你带来灵感?
金宝拉:我喜欢李沧东。
尽管他对女性人物的看法很保守,但我还是很欣赏他的艺术作品。
韩国女性导演并不多,但我真的很爱韩国小说家吴贞姬(Oh Jung-hee)。
韩国女性的成长是艰难的,但同时也是礼物。
如果我是韩国男性或是美国白人男性,那我就拍不出这部电影。
需要去体会复杂的人类情感,因为你正经历着。
感受是很重要的,体验也是。
我想,《蜂鸟》,大概就是这么一部电影。
而我觉得,艺术,大概是一种具有整体性、直觉性、需要感受力的存在,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我对它的喜爱远远超过《寄生虫》。
很难说,电影里的意向都具有什么含义:年糕、蹦床、树林、街道、楼梯,它们反复出现,或许存在某种指向,但是电影不该被消减成文本或者内容,并被不断对其内容进行阐释。
它是一个整体。
就像影片开头那个靠得很近的长镜头,一半是少女头部的左后侧,一半是紧闭的湖蓝色的门,在因为身体动作而晃动的头发和她的央求开门的语气里,你可以感受到她的无助和边缘化,纵使没有见到她的脸,不知道她是怎样的肢体动作。
那种压抑感不是单靠构图或者配乐或者演员的神态展现的,它变成了一种基调和情绪,充斥着整个画面,传达着一种信息。
就像伍迪艾伦絮絮叨叨的台词,台词本身可能很重要,而密集的台词所营造出来的感觉以及说话者的语气同样十分重要。
第一幕的蹦床,是远观。
两个少女在群体性沉闷的宣誓后进行发泄。
最后的蹦床,是仰视。
人变得很高大,在阳光下,做着向上蹦的动作。
运动是一种青春的活力吗?
或许,因为孩子总是想要长大。
还有好多次,银姬清晰的样子与身后模糊的背景之间形成的强烈对抗。
以声音、焦距、言语和姿态等不同形式拉开与混沌自我的距离,综合的视听语言描述着少女14岁经历着的压抑与冷漠,希望与微光。
日常,是被渗透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件会在微观中被感知。
金日成死亡的消息实则只是电视里的一则新闻和叔叔阿姨们的一阵议论,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日常还是日常,被大事件渗透其中。
如果说大事件对日常的渗透究竟拥有何种力量,那么圣水大桥坍塌的事件是一个直接的伤痛——家庭、友情、爱情与疾病,最后都是死亡。
渗透是渐进的,死亡,或许是最具有冲击力的那个。
第一层,在家里一直被关注被纵容的哥哥突然在餐桌上大哭,食物和哭泣被置于同一个空间,生的要素和死带来的伤痛在光与影形成渐变对比的空间里,共情。
第二层,银姬收到中文老师的礼物,那是一个与她有着直接交往的人,一个亦师亦友与之生命相联系的一个人,在她去找老师回礼的时候得知老师也在圣水大桥的坍塌中永远离开,撞击。
第三层,那座名为“韩国”的大桥的坍塌伴之以银姬一行人在岸边听力与视觉上的定格,大概暗示了这个14岁的少女开始与世界疏离,自我在渐渐觉醒——促成这觉醒的,除了唯一能理解她的人,还有冷漠的家人、懦弱的男友、背叛的闺蜜,反对者终成帮助者。
没有指望在一部处女作里就看到《新桥恋人》里那种使人从阐释/描述的欲望中全然摆脱出来的直率;也没指望看到布列松、小津和雷诺阿的那种体验事物本身的那种明晰。
所以期待不高,(越来越意识到期待对于观影感受的限制)所以,作为一部处女作,它,已经很好了。
4.5 好淡,卻好憂傷。
青春啊,就是想要嘗試一切的可能,叛逆又柔軟,一個微笑就可以相信,一句道歉就可以和解。
青春最重要的就是友情和愛情罷了,無條件的喜歡和朋友的陪伴度過一個又一個難捱的生活。
喜歡就是一切,會相信對方的隨意許諾。
即便如此,卻也敢愛敢恨。
怕孤獨所以錯把一切都當成喜歡。
喜歡是一種錯覺和初夏那種氤氳的氛圍,當天氣變冷那些氛圍和喜歡也就消失無蹤了,或許能留下一點痕跡或許連一點痕跡都無法留下。
我們崇拜那些厲害的人,想向他一樣成為厲害的大人,可是再厲害的大人也有自己的難過和憂愁,可是都被他們掩蓋了起來,是唱歌難過後尷尬地大笑,也是望著天空聽不到女兒的呼叫。
大人的世界有太多我們不知道的荒唐事。
可還是想長大,逃離一個又一個豢養我們的牢籠。
我們渺小到成為透明,但也想在別人心裡留下一些痕跡,所以也會不擇手段。
有人表白就會開心到不行,不會在意是否真的喜歡對方,只因為我們是被喜歡的,所以好似一切都有了意義。
被愛就是意義,而我不想失去意義。
討厭自己卻希望被愛。
果然長大就是要告別,毫無徵兆的,分離總是最痛苦的。
那一年的夏天發生了很多事情,那些事情也都隨著夏天的出走而成為了過去。
又一個夏天結束了,又一個夏天快來了。
以前寫過一句話「年輕真好,離死亡遙遠,離愛最近」可是啊,這句話好像是錯的。
死亡從來只是一線之隔,只是我們幸運而已啊⋯而愛也未必會真的屬於我們不是嗎⋯經歷了生死和殘存好像一切都會不一樣了,不知道這種不一樣是會持續成永恆還是短短作罷。
但至少我們存活了下來,殘存了下來,所以就帶著那些迷茫飄零的心繼續行走下去吧。
「世界真的是既神奇又美好」總該好好見面好好道別。
2019年,应该是国产青春片的高光时刻。
《过春天》、《少年的你》等影片上映,口碑票房双丰收。
它们用全新的角度诠释了青春,打破了观众对于以往国产青春片的认知。
这次,我们的青春不再是恋爱、打胎和劈腿的狗血,而是那些美好阳光下的灰暗。
疼痛却异常的真实。
而另一边的韩国,青春片也成为黑马。
在19年的青龙奖上击败《寄生虫》拿下最佳剧本奖。
它就是——《蜂鸟》벌새
《蜂鸟》由金宝拉执导,朴智厚、金玺碧、郑仁基等主演。
导演兼编剧的金宝拉,被誉为韩国最值得期待的女性影人,这部电影也是她的处女作,根据她的同名小说改编。
女主的扮演者朴智厚小学5年级时在街头被相中,有人说她像赵丽颖,也有人说她像全智贤。
出演《蜂鸟》时只有16岁,却贡献了精彩的演技,将少女敏感细腻、迷然懵懂的状态演绎的入木三分。
凭借这部电影,她在国际上一炮而红,在第18届翠贝卡电影节(与圣丹斯齐名的独立电影节)中拿下了影后大奖!
作为一部处女作,《蜂鸟》可谓一鸣惊人,被赞誉为2019年韩国年度最佳青春片。
韩国Naver网站评分9.0,豆瓣评分7.9。
看看这获奖情况。
不仅如此,电影上映后好评不断,被称为19年韩国独立电影最让人惊喜之作。
新人导演+一群名不见经传的新人演员组成的片子为什么如此受欢迎?
因为它拍出了每个人最普通不过却又有口难言的青春。
正如网友评价,至此,韩国青春片亦有了《杀人回忆》。
1994年,韩国首尔。
主角金银姬是一个初二的女生。
她是家中老三,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
哥哥优秀,姐姐叛逆。
家里靠买年糕谋生,日子过得忙碌简单。
虽然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可是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爱。
父母忙于挣钱,对孩子的关心本来就很少,而且那少得可怜的关心还都给了哥哥。
作为长子的哥哥也并没有很疼爱自己的妹妹。
不仅直呼妹妹「喂」,还时不时的暴打她。
而姐姐呢,不是化妆打扮,就是偷偷喝酒。
虽然和女主住在一个房间,关系却和室友差不多。
家,这个原本温暖的地方,带给女主的确是无边无际的孤独。
而离开家的学校好像也没有好很多。
在老师眼里,她是不好好学习的后进生。
在同学眼里,她是考不上大学只能当保姆的“飞蛾”。
对女主而言,青春好似一场看不到出口的隧道。
所以,她想冲破这场无形的大网。
偷偷摸摸的早恋,和小男友互发暧昧简讯,在昏暗的楼梯间尝试亲吻。
和好闺蜜一起唱歌蹦迪,笨拙的学着大人抽烟。
因为,她太渴望爱和关怀了。
可是这些努力寻找的一丝甜,也转瞬即逝。
几天不见的男朋友,已经和其他的女孩子拉手拥抱搞暧昧了。
那个送她玫瑰说喜欢她的小学妹,才过一个假期就和她行途陌路和闺蜜去超市偷东西被抓住,被闺蜜毫不犹疑的出卖。
更糟糕的是,她耳朵边上长了一个瘤,需要做手术才能取出。
做手术不仅会留下疤痕,还有可能引起面瘫。
就在这时,新来的补习班语文老师金英智给女主带来了一线光芒。
初见英智,女主就觉得她跟别的老师不一样。
虽然她抽烟、寡言,但是却率性、洒脱,很快便成为她的良师益友。
在老师的陪伴下,生活好像终于没有那么艰难了。
但女主没想到,圣水大桥倒塌,女老师死于这场意外。
她内心刚刚建立起通向成长的大桥,也随那些喜欢自己的男孩女孩老师的离开而倒塌.....
作为一部青春片,《蜂鸟》是独特的。
它没有过分的煽情和强烈的矛盾冲突,只是以平淡克制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少女的成长故事。
它也没有完整流畅的故事情节,像一首散文诗一样,用散点状的故事讲述了如何对抗青春的痛苦和迷茫。
所以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们会有故事缓慢平淡的感觉。
青春片不是节奏快速,色彩分明的吗?
为什么让人有一种无力感。
而这也该片最大的惊喜,细腻并且生活化。
镜头中那些平淡的一人一物,一草一木,开心和压抑,不正是我们真实的青春么。
因为太真实,才会让我们感到疲累。
该片还有个名字叫作《我们与爱的距离》。
剧中的女主就像蜂鸟一样不停的挥动着翅膀,寻找着生活中的甜,而这份甜便是来自外界的爱。
她先在家庭中寻找。
女主生长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导演通过吃饭这个简单的场景进行表达。
每次吃饭,需要父亲说开动,大家才能开始吃饭,饭桌上除了父亲琐碎的抱怨外,其他人都只是埋头吃饭。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本该是温馨的场面,却给人一种无声的压抑。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为父权阴影所笼罩的家庭。
而母亲,更多的也是默默忍耐。
面对父亲的出轨,她心知肚明却视若无睹。
虽然对自己没上大学的人生并不满意,但却重来也不提。
头天晚上还和父亲吵架,第二天却乐呵呵地靠在一起看电视。
在这样环境下,女主的到父母的关心也是少到可怜。
被哥哥暴力告诉父母时,换来的是母亲淡淡的一句,你们别总别打架。
偷东西被抓后老板给她父亲打电话,结果电话那边只说,那你把她交给警察吧。
生病了,也只能一个人去看病,没有父母的陪同。
唯一一次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是用做手术住院的疼痛换来的。
而这让她突然觉得,住院生病是件很好的事。
可当她出院回家时,迎接她的是空荡荡的屋子,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她生病而得到的关怀,在病好后又都被收了回去。
影片开头,女主买菜回家,又按门铃又大喊,都没有人来开门,后来才发现是走错了楼层。
回到家后,看着母亲毫无波澜的脸,那些想要说的话都无从说起了。
青春期的女主,敏感脆弱,她对很多事情都充满了困惑,她需要关心和爱护,需要理解和认可。
而这些,在家人身上她没有得到回应,于是她开始在其他人身上寻找。
第一个人是她的小男朋友。
这是女主懵懂的初恋,她渴望爱,但却又不懂爱。
她把接吻当做是一种挑战,接吻完觉得有点怪和恶心,还朝地上吐口水。
没有一丝情欲,更多的是好奇。
男朋友背叛自己后,也是轻描淡写的带过,当对方再来找自己时,又自然而然的和好。
在男友身上,她感受到了爱的温暖。
第二个人是她的好闺蜜。
在闺蜜身上,她找到了共鸣,一样的不被爱,一样的被暴打。
她们一起肆意的玩耍,一起吐槽老师和家人。
在闺蜜身上,她感受到了友情。
第三个人是她的学妹。
第一次见面,学妹就对女主充满了倾慕,之后为她送花,一起唱歌,来医院探望表白。
在学妹身上,她感受到了被爱。
第四个人是她的中文老师。
她用“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教会女主友谊的难得和珍贵。
她用“觉得痛苦的时候,看一下双手,明明无法挣扎,但手指其实还是能动”,教会她学着换角度看问题。
她告诉女主,不要屈服暴力,要勇于反抗。
从老师身上,女主获得了理解和安慰,也找到了榜样和依靠。
然后有一天,这些人就突然离开了,而我们也在不断失去的过程中学会了成长。
所以当再次看见男朋友时,女主可以勇敢的说出我不喜欢你。
面对老师的去世,也可以平静的接受。
因为,青春就像黑板上中文和上学路上的横幅,那么的看不懂和不可理喻。
我们都还没来得及消化,就已经长大成熟了。
女主曾问老师,“我的人生,什么时候才能发光呢?
”这是很多人曾经感到迷惑的问题。
我不知道你的未来是否会发光。
但正如村上春树说的,不必纠结当下,也不必太担忧未来,人生没有无用的经历,我们只要一直走,天一定会亮。
所以,就算青春充满伤痕和无奈,我们也要带着希望向前奔跑。
因为,总会有光透射进来温暖我们的人生。
拍东亚的青春和焦虑还得看韩国。
生活流,一个普通女初中生的生活。
家庭、朋友、师长、爱情。
不吝啬于刻画曾经的青涩真挚美好,也不畏惧(?
)于给予这些一个轻飘飘的结束。
不太清楚什么是主题什么是主线,散散的,但看着并不烦。
恩熙在家里发泄时,东亚的那种压抑纠结体现得淋漓尽致,不管你怎么蹦跳吧嘶吼吧崩溃吧,家里的阳光、绿植、家具,还是那么岿然不动,岁月静好,风平浪静。
正如父母大吵一架后第二天带着伤一起看电视一起笑,男朋友出轨后又回来一起躺在床上你侬我侬,曾经热烈的追求可以被轻轻放下,曾经郑重的承诺消失地无影无踪。
饭桌上秀熙的沉默泰熙的啜泣为什么家人视若无睹,为什么好像爱也罢恨也罢一切都仿佛从未发生,日子还是这样一天天过下去。
或许这就是适合东亚的叙事,一些话被置若罔闻,一些事被从记忆中抹去,一些人来了又去,有过悸动感动爱与恨,说来说去,贯穿始终的似乎只有“要考上首尔大学”。
平静,安宁,关于隐忍,忘却,孤独,惘然与和解,不知从何而来的和解,或者说遗忘。
有一点点联想到《梦之歌》的vibe,在智淑说“你只是想着你自己”的时候。
砍掉一半时间的话倒是可以接受,想要表现现实却采取了最背离现实的方式……有些地方的感觉是挺好的,比如给母亲贴药那里,日夜操劳的大人,给予孩子关怀,也许发自真心的陈词滥调,却在某个瞬间掠过的冷淡与麻木,异样的距离感,足够真实
摄影很美 但还是隔靴搔痒 倒是惊讶于94年的韩国就那么洋气了 不管是普通家庭布置摆设 汉语补习班 还是校园教室 学生制服 你要说这是今年的上海 我也是可以认同的...同类型题材 少女成长伤痛感的 还是狗十三更好 我对于里面补习班老师和学生通感这块非常无感 也许因为我就是一个补习班老师...
被全世界忽视,我失去了表达的欲望,你是唯一一个从始至终都喜欢我的人,可是我最终也没能在暑假结束后再次见到你。到底该怎么生活呢?我接过了你的疑问,不知如何作答,或许等到我的家庭不再是一盘散沙,我可以站在圣水大桥下告诉你答案。
蛤?
又无聊又物质又虚假,如此清新,这种片过几年看可能就1星伺候了。青春期女性题材创投都学这个,可见大家的生活是有多贫瘠都困在十三五岁出不来
老套,烂俗
《蜂鸟》还行,以一个未成年少女的视角展现的整个电影,主题是成长。电影还行,但是说不上为什么不太喜欢这个电影,可能是拍的太文艺了,但是部分镜头和情节,人和物都特别美。
音乐7 画面7 导演8 故事6 表演7 印象6 平均6.8/10 平淡如水,沁人心脾。摸爬滚打青春成长的痛。磨坊家的姑娘平常穿着蛮时尚的。
不出所料的不喜欢,太执着于捕捉生活里微小的涟漪,好像做少女就一定要敏感,一定要若有所思,一定是看着窗外的。但少年时代难道不是最具钝感的吗?太刻意了,最后对着坍塌的大桥,我相信她是什么都感受不到的。
7/10,难得有很克制情感,不怎么吵闹、玩煽情的韩影。
拍电影的大人们总是有些误解,其实不需要成绩差,不需要交男朋友被甩,不需要在男权家庭,不需要被欺负孤立,不需要被朋友背叛,不需要生大病,也是可以和老师谈恋爱的,也可以在开学的第一天就爱上她红裙子的影子,三年都只待在她的身边。\电影本身也蛮差劲的,剪辑混乱,每一个画面都是强塞给观众的\小姑娘的脸不会演,真的不经拍,何必给那么多近景大特写\女孩的成长和时代大事根本没有形成有机的关联,导演的野心太大但完成度低,反而把叙事割裂了\把大事浓缩带来的就是不真实感,不是谁一定要死才能离开,不是只有切割才能长大,没有真情实感就不要写不要拍,你根本就不明白时间可以以怎样的方式塑造一个人。\评论第一那位去你的吧,你以为拿排偶总结剧情再上升一个好听的句子就叫评论了,我最讨厌这样拿高中作文模板当写作指南的傻逼们。
额,节奏好慢。。。看得没什么意思~~虽然演员们演得很好,但节奏简直是太慢了。。。可爱的小女主值两颗星~~~~~~~~~~~
大量闲笔,线索串的太松散,散文一样的生活切片展现,有点没味儿,一直代入不进去,能拿剧本不太明白,不能就靠结尾的一个设计吧?
羡慕韩国的电影,像雨后冒出长长的绿芽,健康自信,未来光明。
“要怎么活着才是正确的呢?就算有一天知道了,也可能还是无法确信。但就算坏事降临,快乐的事情也会一起到来。我们总会遇见一些人,分享一些事。世界真是神奇又美丽。”
缺爱的人,多可怜啊。我时常在想,这个世界上有如此多的人,而一个人可以对很多的人产生爱,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缺爱的人?我通常会否定这种定义,我怎么会“缺爱”呢?这种倔强好像显得我更可怜。我只是不敢去期待任何一种爱。。
一般 接吻后吐口水那个细节极好
3.5,比较扣分的是那个老师最后大桥上领盒饭了,就有点太过为了煽情而狗血了。别的地方都还行,有点台湾电影的感觉
晚上还打架吵架又流血的父母,包扎好伤口第二天就能坐一起看新闻,劈腿的男孩子没过几天又会跑回来说喜欢你,明明是闺蜜却在关键时刻出卖你,之前还说喜欢你的女生突然可以在路上对你视而不见,这世界真是既神奇又美丽,还有各种意外,谁都不知道意外和幸福哪一个来的会更早,哪一个会更好。用豁然开朗的眼睛看着身边的人,用珍惜的眼睛看亲近的人,用满怀深情的眼睛看喜欢的人,用流泪的眼睛看逝去的人,要相信,这个世界不能没有你,知心的人一定会在身边。电影太高级了,用琐事来游离漂移不定的心,关键时刻一记重拳锁定。
东亚女子图鉴,喜欢补习班女老师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