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大卫去对付巨人歌利亚,他还只是个孩子”一部反战片,更准确的来说是反伊战片。
影片在处理父亲为了弄清Mike被害真相的过程是扑朔迷离,在真相大白的一刹那又举重若轻。
是最为突出剧情设定。
稍显不足的是,为了强调战争对参战士兵的影响,剧中涉及的每个情节的人设都和现役或退役士兵有关,会觉得有些过了。
开始以为影片的剧情还是典型的好莱坞套路,一个父亲在一个女调查员的合作下,通过自己对儿子蹊跷的死的调查,挖掘出一个让人震惊的战争或者政治或者制度的黑暗面。
影片结尾虽然还是有所似曾相逢的感觉,但还是深深的被战争泯灭人性的落寂所感染。
影片节奏紧凑,恰到好处的氛围处理还将家庭、人性等有着一定程度的刻画,让人不忍。
之前还对汤米·李·琼斯 Tommy Lee Jones击败好几个去年表现非常不错的年轻男演员获得奥斯卡提名有所不理解,但直到看了影片才感觉不仅名至实归,而且其自然真切的表演完全是在其有史以来最好的角色奉献。
影片最让我心碎的是苏珊·萨兰登 Susan Sarandon饰演的母亲接听儿子去世电话、看儿子尸体的表现,饱含泪水的眼眶、不自主的手部动作,令人动容。
保重自己,因为有人真的是非常爱你的。
2008-04-23
HAGGIS拍了以种族歧视为题材的《撞车》,大受好评,这次又以人文热点“反战”为题材开拍《In The Valley of Elah》却不料倾尽全力的一拳只击在棉花上。
以反战为题材的电影太多了,HAGGIS另辟蹊径,以士兵在战争中,被扭曲的病态心理为突破口,意想突出反想思想,但士兵只是战争受害者中一个很小群体,受害更多的是普通老百姓。
这样的叙事重点,自然显得过于片面,力度不足。
整理了一下片中的细节。
1、整部片中的电台、电视大部分都在播放主张战争的信息,开头二分多钟JONES在修车时,电台传出来的就是主张战争的讯息,还有五分钟左右,JONE开车夜行那段2、开头用了个小小的叙事技巧。
那段黑幕独白是MIKE被战争改变心理的源由,下一镜头,已跳转到JONES失去儿子的消息。
3、有段战争的视频,人被烧死了,但衣服却完好无损,这是用了化学武器的原因。
战争,多残酷!
4、有个因为爱狗被退伍军人丈夫淹死来报警的女子,报案时,大家都嗤之以鼻,当作笑谈,最后女子也被心理已变态的丈夫淹死。
看一下报案时的对白和后面现场的报置,就知道女子的丈夫就是一个退伍军人。
这是一种加强主题的隐喻情节。
5、很多人问蜘蛛侠的好友James Franco在哪里?
其实就是一开始在军中,接待JONES那个。
在片中七分钟左右的时候。
6、HAGGIS编剧的确很强。
一开始有些对白,重温第二遍才看出味道。
Franco接待JONES说了一句话:“他们派去的地方,如果呆上几天,能不逃走就是一个奇迹。
”他们最后的确没逃走,成了奇迹,但他们的心灵也被扭曲,虐俘、毒品、光顾色情酒吧,捅死曾经共经生死的战友等等。
7、以拉谷说的是一个勇气的故事,这片说是一个士兵心理的故事,看来是风牛马不相及,其实DAVID指的就是那些被迫上战场的士兵,他们一直都很害怕战争,但却又如此无奈和可怜。
最后,只能在勇气的鼓舞下站出来应征。
相较于其他同类型的反战题材作品,华纳兄弟去年秋季出品的《决战以拉谷》可以说另辟蹊径。
片中的几名美国大兵从伊拉克战场平安返回家乡,回到了原有的生活,而一个自相残杀的荒唐悲剧恰恰在此刻发生在他们身上。
这个由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将视角聚焦于战争之后,而非真枪实弹地直面战争本身,触碰到由战争带来的比肉体伤痛更难医治的心理创伤,凸现出战争给人们留下的心理后遗症和终生挥之不去的恐惧感。
那些为国家而战的年轻人在远方战场上面对生死考验,他们的经历看似辉煌而荣耀,然而无比残酷的战争和杀戮已然让他们陷入永久的迷失,人性慢慢发生了褪变和异化,再也无法适应看似平凡正常但实际残酷无情的现实人生,或许最终只有走向自我毁灭的深渊。
影片编导根本无意对战争的胜负与正恶进行所谓的价值选择,而是由这样一个战后发生的真实惨剧深入揭开伊拉克战争在美国人心中留下的难以抚平的伤疤。
片名“决战以拉谷”充满隐喻。
这是出自《圣经·撒母耳记》第17章的一个故事。
以拉谷(Elah)是圣经故事中以色列人与腓力士人决战之地,是一条长约30公里的河谷,也是从腓力士平原通往耶路撒冷的三条主要通道之一。
三千多年前,正是在此地,少年英雄大卫身负沉重使命,与巨人歌利亚展开了激烈交锋,最终击败了巨人。
这个典故暗示了经历过不可能的胜利之后,所要面对的心理创伤和人格异化。
编导保罗·哈吉斯对此隐喻曾亲自解释:“当年国王派大卫来到以拉谷对付巨人歌利亚时,他身上只有五块石头作为武器,我看到这个就问自己:有谁能够完成这种使命?
而谁又会派一个年轻人去对付一个巨人?
”当下的整个美国社会已从最初在政府煽动下的群情激昂中慢慢冷静下来,开始对伊拉克战争的本质进行反思,本片所叩问的是,政府只管派无数青年上前线作战,而每个个体内在所遭遇的战争创伤应该由谁来负责?
这无疑是一部深刻的应景之作。
在情节设置上,影片让一位正直的父亲一步步揭开从伊拉克回来的儿子被同伴谋杀的真相,于是儿子被战争经历异化的事实就以父子代间的亲情关系为载体残酷呈现出来,更赋予影片一种令人无比动容的悲悯情怀。
虽然说为了阻止国家民族的分裂,我会去抛头颅洒热血,但那只是一厢情愿而已,假想过如果真正到了战场上,面对杀死诸多同胞的敌人,我会退一步以换取和平吗?
在杀红眼的那个疯狂时刻,我会毫不犹豫的举起枪扫射,鲜血肆意的飞溅...敌人是否也会如此战争对于人性的扭曲是可以想象的,珍惜和平。
查理兹塞隆依然美貌,里琼斯老了,却越发的成为一个戏精
美国主流社会对伊战的反思让人挺震撼的电影把极其简单的情节不动声色编排得这么曲折让人挺震撼的真相让人震撼,死的是迈克,其实可以是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把美国国旗倒过来挂也让人震撼,在《国旗法》和《第一修正案》冲突时,显然偏向后者,国旗可以作为表达自由的工具
一场战争过后,只有受害者,没有胜利者。
这部电影里可以看到美国人对于战争深刻的反思。
这样一个善于反思的民族,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花花公子》终于把男人们下半身的“眼光”转移到一部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并且是由内而外全身心的抽动。。。。。。。。。。。。。。。。。。。。。。。。。。。。
才才Lee老头(BTW,Lee老头真是老)一出来那个调调,我就悬着颗心。
再来个老无所依我可不依。
总算老头开车出去的时候音乐响起。
吓得我Susan Saridan拿着个洗衣篮子站在房门口说“is there anything you wanna tell me?”的那个样子真有韵味。
总之,这3个人的戏都演得很足。
这个剧是接着《recount》后看的。
看完觉得有点不关己事的悲哀。
大概所有的民众都是一样的。
我们把信任交给日后毁灭我们的人。
他们说,你有权利。
他们还说,这叫责任。
在国家的名义下。
01美国的反战片是那样的沉闷,从音乐到画面再到整部影片所表现的主题,总让人觉得喘不过气来。
此后,似乎没有一个角落能安放在自由和平时代飘荡已久的心了,我们尝试去查阅历史资料,尝试用眼泪感受战争环境下的那些心酸,但,那些被海水没过眼睛时的恐惧、子弹掠过头颅时对生的贪恋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的感同身受。
斯人已逝,很多东西无从说起,遗憾这件事情却永远留在人的心头,夜夜回响。
我看保罗.哈吉斯导演的《决战以拉谷》,这是我看过为数不多的冠以犯罪/悬疑标签的影片。
以前艺考时期看过《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拯救大兵瑞恩》、《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觉得算是喜欢,但还称不上爱,《决战以拉谷》可以说是后来居上,成为我心里的第一名。
我也未曾想到,看到片名以为画面会是血肉横溅、子弹横飞的电影,121分钟里,我看到更多的却是一种残忍的沉闷。
我的心好像被什么东西揪着。
退伍父亲汉克接到儿子失踪的电话,抱着希望寻找儿子迈克的下落。
我以为,这会是一个体现美国英雄主义的电影,父亲无所不能,最后找回自己的儿子。
但是,却在电影开始没多久,我们就被告知这位老父亲的儿子死亡,并且死得惨烈,凶手是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迈克的尸体被肢解。
02这或许是整部影片从头到尾一直让人很压抑的原因了,死亡在一开始就笼罩在观影者的心头,更藏在老父亲欲言又止的神情里,这个时候的他,是无比落寞的。
这是他们的第二个儿子,也是最后一个儿子,同时,也是再也不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儿子。
汉克的妻子声嘶力竭,眼睛红肿。
“汉克,我们生了两个儿子,你原本是可以给我留一个的。
”“迈克是自己想当兵的,这件事上我没有鼓动他。
”“在这个家里,他如果不走出去,他永远感受不到自己是一个男人。
”汉克的人物角色很鲜明,在导演的安排下,一些日常生活的细节都在像我们表现他的刻板、严谨、一丝不苟、规律、警惕。
部队生活多年,条例的灌输已经深入了他的骨髓,同时,汉克带进了自己的生活里,也涉及到了他的家人。
我们从而得知,其实,迈克的一些行为是可以从原生家庭里找到原因的。
他去参军是一种证明,也是尊严的体现,只是,他远不了解的是,部队既可以有光荣、有尊严、有权利,还有的是他不曾真正触及过的黑暗面。
当然,部队只是一个载体,最终的原因是战争,这是一个反战片本身所想告诉我们的——战争摧毁人性、人比任何时候都贪恋安宁、更渴望权利和金钱,再者,世界是需要和平的。
死亡比任何时候都多,死亡也比任何时候都令人恐惧。
03父亲汉克在寻找迈克的过程里,一直在儿子生前拍摄的视频里寻找线索,那些晃动的镜头,模糊不清的影像,影像里变形的人,其实都是当时那个环境下人们内心的映射。
在伊拉克的时候,迈克是混乱的,是充满恐惧的。
那个时期的他昏暗迷茫,他不想打仗,抗拒待在伊拉克这个地方。
战争的残酷和该死的规定都导致他看到更多此前不曾了解过的人性,战争面前,不分善恶,也没有对错的比较;有人要生存,有人就必须死亡。
恐惧、贪婪、命运在蹂躏和考验着每一个人。
在那个大环境下,没有人能逃过这样的考验。
迈克在生前和战友一起去酒吧、去挑逗舞女、嘴巴里说着污秽的词语,抓到伊斯兰教教徒后,更是肆无忌惮的折磨他们的伤口,把快乐建立在放纵自己上,只为求得内心的一点愉悦;但是,他们都知道,在当时,那种体制里,快乐太昂贵了。
他们更是永远无法得到。
这一切都充满了表面的恣意,迈克不知道怎么在那样压抑的环境里向上生长,于是堕入深渊。
04整部影片最残忍的设定:迈克是被曾同生共死的战友杀死的,并肢解焚尸。
“我们以为有人在烧烤。
”也真是一句极为讽刺的话语。
真相常常让人无法接受,潘宁平静的讲述着一行人如何杀死迈克的,过程中我们看不到一丝怯懦,一种麻木的勇敢让人觉得害怕。
“我们本来想把他埋了,但是太晚了,我们都饿了。
”“我们在炸鸡店买了吃的。
”“我们都喜欢迈克,但是,我相信,有一天迈克总会拿刀捅向我。
”后知后觉,残忍的不是战争,而是在战争下日益麻木的人心。
让人觉得这个世界格外的冰冷;生亦生,死亦死,我们似乎都在被迫勇敢着,在人生这座修罗场里,每一个人留下更多的终将是遗憾。
非常抑郁的电影。汤米老啦~~
没有战火的反战片~看之前以为James Franco是主演的说,结果~~
战胜巨人获得了勇气成为英雄,可是伊拉克并没有巨人…
Tommy Lee Jones07年演了多少好片啊
勇气可嘉
探寻事情的真相就像挤脓一样,不挤心里过不去,挤了心里膈应。李.琼斯是个一直被低估的演员。其实我本来是冲塞隆姐看的这片,当然塞隆姐也没让我失望。
新意一般,太像courage under fire;琼斯扮演的父亲不感人是不可能的
忘记mark.
片子好压抑,还好最后把积蓄的感情都释放了。老戏骨们的演技很棒,导演把控节奏的能力很强。
haggis无疑是好莱坞编剧规则运用最为得心应手的一个,好看又主题深刻,这个以拉谷的故事,大卫和哥利亚的关于勇气和孩子的故事实在和影片的主题太贴切了,父亲追查案件的那些小细节也很好,炸鸡店账单,车灯下的汽车颜色。最后那张照片,那个被碾死的孩子,那个必须开过去的命令。还有母亲说的留我一个
好懂又深刻
还不错的电影,情节属于不温不热尚可那种。
作为一部目的性强的片子不算极烂,不过剧本缺乏说服力,IT SHOULD BE BETTER
上半部分委实有点闷,节奏拖沓,下半部却有着比较好的解释。
美国的入侵伊拉克绝不是正义,输送民主和马克思挡的解放全人类同样蠢,那个大卫名字出处的故事也不入流,整体全片不值一看,越是宣扬的越应该鄙弃,正能量的下流故事。
无影后无言了。一个简单的故事表达的太多:父爱、战争、“老无所依”式的人心不古……
反伊战
战争对人的转变。父亲对儿子看法的转变。
死亡真相的寻找过程被弱化了,突出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父亲的绝望被真实的演绎。
美帝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