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结婚时代,到双面胶,到我们俩的婚姻,为什么导演都会安排女人改变呢?
我特别不理解,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不平等?
我总认为两个人相处,平等很重要,两个人的相互理解和包容很重要。
如果只是其中一个人的妥协,我不认为这两人的相处是和谐的
稍稍自我的女人 笨男人 加上难搞的寡母太不看好这家人了, 不过还没看完, 不晓得导演会怎么安排他们的结果看着李亚鹏这动不动就大发脾气的男人, 唉, 真想抽他.....
夏小宁是一个写日记的女人。
写日记的人大多是很注重自我感受的人。
夏小宁是一个“出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女人。
这句话无论放在哪里都是对一个女人的赞美。
夏小宁是一个矛盾的女人。
从大众眼光看,她的长相、工作、收入、性格、智商、情商均可。
她在职场和社交上都是有礼有节,大方得体的,人际关系也处得不错(各大医院、戒毒所都能找到熟人)。
但关起门来面对自己家人的时候,她却表现得缺少耐心,缺乏基本的策略,某些做法极其不明智,处理起家务事来简单粗犷,喜欢感情用事。
爱李多的她极其投入、不计回报、痛苦并快乐着。
她到了北京不联系他,而是去他们以前常去的馆子吃饭,住在离他很近的宾馆里,去他每个礼拜都会去的书店,重逢时做出不经意的样子都说明了她爱他,与他无关。
多年后她也发现他其实并不值得她那样爱,但这种爱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与贾树生谈恋爱的她很务实,没掉几滴眼泪,没费多少心血,想必在日记里也没占多少篇幅。
我估计她是在某次采访中认识老贾的,老贾应该很喜欢她,并且很早就把自己的心意表达出来了。
夏小宁呢,爱李多未果,让她明白还是找一个爱自己多些,对自己好的人结婚是正道,再加上老贾也不似有些有钱人那样不上档次,他看上去还是比较诚恳的,本质不坏,所以他们俩谈上了,甚至都见过父母了。
但是夏小宁,最终还是不愿意委屈自己跟一个她不爱的人在一起。
老贾的外遇只是一个契机罢了,夏小宁最终都会提出分手的。
(老贾的外遇其实也能解释,也许是夏小宁在他们俩的关系中太强势了,老贾总得找个缺口释放一下,他外遇的对象没哪点比得上夏小宁,但在他面前够温柔吧)。
夏小宁是一个又聪明又幸运的女人。
不空等李多,因为他只可远观;不浪费青春在她不爱的贾树生身上,因为她够忠于自我感觉。
所以她选择了秦岩。
一个就在她身边,条件又合适,她又喜欢的人。
夏小宁跟秦岩算“闪婚”了,为了一套单位的房子,凭着一股冲动结了婚(但是没有这种冲动也许人就结不了婚了)。
虽然是“我们俩的婚姻”,但在中国,婚姻从来就不是两个人的事。
她当记者那么多年,难道不知道这个吗?
她周围那么多已婚的同事,难道没有耳闻目睹过一些吗?
我认为她是知道的,但她认为那是别人的婚姻,她的婚姻是两个人的,是充满了爱,甜蜜与幸福。
人说爱情只存在于两种情况:一是恋爱的时候,二是婚姻以外。
我相信夏小宁绝对不同意这个说法,她的婚姻观是有点理想化的那种,这在她与秦岩的争论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也可以解释她在处理婆媳关系上的动机。
恋爱时期的爱和婚姻中的爱是不一样的。
前者是激情,心动,眩晕,亢奋,是魂牵梦萦,是才下眉头就上心头,后者是亲情,依赖,熟悉,偎依,习惯,是彼此欣赏又彼此挑剔,是难得糊涂。
前者可以随着性,由着心,跟着感觉走;而后者是靠经营,磨合,理解,宽容来实现的。
前者具有很强的排他性,强调自我感觉;后者具有包容性,要把许多大家庭以内以及以外的关系充分的混匀、调和。
前者强烈因而注定不持久;后者琐碎而更加细水长流,靠多年积攒。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中的爱是前者;左手握右手“执子之手”说的是后者。
前者易得;而后者难得。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
两者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联系,在一定情况下还能相互转化,总之是对立而统一的(政治课中常见的典型语言)。
夏小宁的理想化就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但是,作为一个女人,这是完全能理解的,其实也是满珍贵的,只是不现实。
忍不住要说说其他人。
秦岩,除了谈恋爱那会还能感觉出他喜欢夏小宁,之后我完全感觉不到(是因为李亚鹏没演出来?
)。
小心眼地跟踪到北京,因吃飞醋而大发脾气;极不厚道地偷看夏小宁的日记;只说夏小宁怎么着他妈了,不说自己对岳父岳母不冷不热的态度;只要婆媳之间一出现什么问题,他就变身为咆哮男,话都是吼出来的,有时装模作样地说我们来沟通,我们来交谈,人家话没说完又开始吼(马景涛吼那是深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李亚鹏吼让我觉得接下来的就是家庭暴力);他很少认错,很少道歉,很少反省自己,甚至在他们要离婚那会他绝口不提自己出轨的事实,只揪住夏小宁在处理婆媳关系上不到位的地方,最后得出结论说她的人品有问题,真是让我大跌眼镜;一面对他母亲他就化身成了苦命男、幽怨男,一面是老婆,一面是亲妈,他把自己弄得真像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一样。
胡丽,不可多得的好女人。
凭她的条件,没有理由成为“剩女”;但是凭她的条件,又很容易成为“剩女”。
她自己对此的解释是不知不觉就到三十多岁而还没有结婚了。
我没看出来她跟李多之间有什么“基础”,但是她跟秦岩确实是有基础的,但她能够做到发乎情止乎礼的。
那次被她称为“情感事故”的事情,真的就是一个事故,秦岩是有意无心(到最后秦岩都没有给她一个解释或者道歉,这一点让我对他更加有微词了),她则是有心无意。
在夏小宁两口子闹离婚的时候,她跟秦岩貌似擦出了火花,给人的感觉是双方只要有一人主动一点,两个人就能走到一起了。
但是他们两个人都克制住了。
她用心良苦地替两人周旋转圜,甚至把自己的感受抛在一边。
怎么说呢,女人之间的友情总有那么一点同行相轻又惺惺相惜;亲密有加又有所保留;互相嫉妒又互相欣赏。
成为好朋友的两个女人必定是在共同的基础上互补的。
夏小宁的父亲,戏不多,但有他的戏都很出彩,把一个沉默寡言,非常有担待又很细心的父亲形象演出来了,给人印象很不错,有几幕看得还蛮感动的。
苗圃向来演绎个性十足的角色,真的想不到这次看到这样的她。
没错,婆媳关系难处理,可是,她的处理方法实在是过于极端。
因为爱情,因为爱情的独占性、专一性,想要得到丈夫全部的关注,这都不能够说是错误的。
但是,她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职业女性,一个记者,一个每天探究人性的女人,她的做法绝对是错误的。
私自换门锁、成为婆婆为“你妈”,这些明显是在给婆婆警告,她自己也承认。
没错,她觉得她的婆婆干涉了他们的婚姻,可是她可以选择一个更加柔和的方式来解决,而不是过激的以野蛮的方式来示威。
对于每个人来说,父母都是唯一的,没有选择,李亚鹏对母亲的迁就是对一个含辛茹苦养大他的伟大母亲的报答,他处理问题太软弱,是他的错,可是他的出发点并没有错。
而苗圃的出发点是什么,你的家人不是我的家人,我的家人是你的家人,这合理嘛!
最近看到很多评论职责婆婆和李亚鹏,我真的很震惊。
如果你是母亲,你希望你的儿子完全失去自尊去迁就一个不讲理的妻子,如果你是丈夫,你能够泰然的面对你妻子对母亲的不恭,拍拍胸脯问问自己,你能够做到婆婆那样不计较,还多次拿出钱来救济,你能够做到李亚鹏那样不离不弃,如此两个人,是在一些事情上有错,但人谁无过,何必大加指责。
有一天,每个人都会老,难道真的要到古稀之年,才会去理解每一个做母亲的心嘛!
柯蓝是最明智的人,她每一个选择都是聪明的,那次情感事故是意外,是苗圃把李亚鹏推了出去,没有柯蓝,也会有其他人。
选择李多,是明智的,爱情真的不是婚姻的全部,包容、尊重、真诚才最重要。
我也是个女性,我想,我宁愿做柯蓝,也不会做夏小宁,我不是说伟大,我只懂的,如果一个男人不懂得爱自己的母亲,那他并不值得我去爱。
有了电脑之后,我已经很少能够做到坚持看完一部电视剧了,尤其是国产的。
但这部电视是个例外。
后来索性就从网上看完了所有,并且中间会流下无奈伤心的泪水。
我大约是最喜欢这类电视剧的。
同事总说:“还没结婚的就喜欢看这个,真奇怪。
”呵呵。
我也奇怪。
总是很喜欢这类很人性化的东西。
三个人都是好人,妈妈,李亚鹏,苗圃。
更多的人都是好人,周围的每一个。
似乎都是好人问题能容易些。
其实不然,这才是最难的。
若是有一个坏的,大家就可以放弃他。
偏偏都是好的,所以才有那么多难解的矛盾和无奈。
“婆媳问题”应该会永远不可调和的吧?
好似就是你想简单也简单不来。
还是希望结婚的人可以看看它,及时解决不了问题,也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影子。
结婚的人加油,活活!
有一集秦岩问她在女人角度什么才是好男人,她说完最后一句话后梗住了很久,电话响起后,起身的一瞬间,看到眼睛红红的,细节上真的很到位啊!
一直觉得柯蓝不错,以前主持也很好,现在演得也非常细腻
电视剧的题目取名叫我们俩的婚姻,主题思想却是咱们俩家的婚姻.我不喜欢这个连续剧,我也不欣赏这个连续剧,但我肯定这个连续剧,因为有一点我觉得它贯彻始终,就是返原了生活的本貌:秦岩.秦岩,不是一个艺术形象,但说其有血有肉又活生生,又觉得有点抬举了他.作为一个老公他很失败,作为一个男人他也很失败,做为一个儿子他是不是很成功呢,这点还是留給他妈来说吧.但归根结底,他的罪没有被罚,他的孽转头而逝,他的结局和谐美满.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公平过,除了在连续剧里,ok,也没有在这个连续剧里.他并非没有做过好事,替老婆的弟弟筹钱,替外甥捐肾,替情妇在未成情妇事出力装修,and bla bla bla.但总觉得他做好事是为了道义为了面子为了人情世故,而不是出于良知.最后逼出了媳妇一句:我是在和你妈争夺你...懂爱的人听了这句应该会有点感动,懂情的人听了这句应该会有点悲悯,懂得某些调调的人听了这句至少会有点小骄傲,啥也不懂的,像这位秦大哥哥,听了就只懂得火滚.所以他出完轨回来还可以嬉皮笑脸地要扒老婆的裤子,然后在地球的另一端讨论婚姻的基层建筑.看着他就像见证所有生活中不岔气的场景一样,从一段糊涂活到另一端糊涂,却也挺那么水到渠成的.这样的结局,让我想起那首歌: 上苍保佑吃饱了饭的人民---哥哥,u just had too much damn blessing.
恋爱是两个人的事,婚姻却是两空人的事夏小宁就是不明白这一点,不跟婆婆住在一起...对于公婆俱在的人来讲,或许算不上什么...对于生于单亲家庭的秦岩变得那么得不切实际,此举也大大招来了秦的反感...
苗圃是占有欲太强了,她还是希望结婚后能和谈恋爱那样和李亚鹏过二人世界,喜欢婚后继续感受恋爱时的那份痴狂,那份触动,那份温存。
但结婚后她发现,他们两的路越走越远,朝两个不同的方向,李亚鹏希望找到妻子和母亲之间的平衡点,但这个平衡点就像经济学中的蛛网模型,一次次的被打破,越绕越往里,走进了胡同,万劫不复。
而苗圃一次次期待李亚鹏的回归,心中的那份爱渴望得到满足,哪怕是一次欺骗的满足。
但李不是那种会说谎的人,他两边做工作,却做着两头都不讨好的工作,他希望两边能互相忍让。
冥冥之中似乎注定婆媳矛盾就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老婆是女人,母亲也是女人,他们都有共通的地方,所以,苗圃一次次的失望,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每次他们希望通过谈话解决矛盾的时候,都是因为意见不和而草草收场。
根本就没有继续谈的必要了。
李没能找到一个能共渡一生的伴侣,仅仅是和一个自我的女人结了婚,他是不幸的;对于苗圃,我想应该用够幸运来描述。
他们一起品尝着爱情的甜蜜,走到了一块,李又是一个够体贴够厚道的男人。
正是苗圃对内心世界的贪婪,葬送了他们本应该美好的婚姻。
似乎这是女人的通病,也不能光怪苗圃。
男人有自己的事业,社交圈,家庭等等;虽然这个社会倡导男女平等,但这种根深蒂固的男权主义思想本质上不可能改变,女人有的只是自己的家庭,就是和自己的朋友在一起,谈论的也主要就是这个内容,所以苗圃对爱情的贪婪还是可以原谅的。
觉得有些话真的挺有道理的,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还是单身比较过瘾。
看了一集,台词挺细的,国内不缺好的生活剧,缺的是剧本精良的历史剧、年代剧。
像《胭脂雪》的编剧于正写了很多苦情戏,商业上是成功的,可是很难发掘更深刻的精神内涵。
摘录《我们俩的婚姻》编剧、导演李自人的访谈。
1950年代末出生的李自人在内蒙古度过了童年,13岁时随父母回到母亲的老家河南开封。
他的学生时代在文革中度过,电影是他生活的主题:“小时候一部片子会在电影院连着放一两个月,票价也便宜,又能找机会溜进去,我们就十几二十遍地看,直到把所有台词背下来。
我们那一代很多人有这能力。
”高中时,为了能看到仅供处级以上干部“参考”的内部片,李自人和同学从暖气道钻进电影院。
没有座位,他们只能躺在舞台上面看,银幕就在眼前,“那是我第一次看宽银幕,是战争片,当飞机从眼前飞过的时候,我们都晕了,太近了。
”那部电影,让他晕吐了两次。
他一直想找机会把这个情节拍进电影。
1978年,李自人考入河南大学美术系。
4年后,学油画的他被分到河南电影制片厂做美术设计。
“没进入电影这个圈子,在外面看电影的时候,你会认为它是一个很专业的东西,而且你对电影的热爱是超过电影厂的人的。
”但在电影厂的4年让他厌倦,“我不喜欢那种人际关系,生产处于停滞状态。
”我一张画卖4000美金,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展厅里只有作品入选的画家和一些完全不了解美术的人。
这和我们当初排队看展览的状况完全不一样,社会已经不关注这个了。
艺术家越走越前卫,我们的表达,大家已经不能解读了,艺术家和艺术家之间也无法沟通,到了自言自语的状态。
忽然觉得这有什么意义呢?
拍《黄河》时接触过一些教师,有些人就是看了《校园先锋》后决定去当老师;有些人看完后开始反思自己跟学生沟通的方式。
这些东西是你写剧本的时候、拍摄的时候根本不敢奢望的。
包括《黄河》,播出后才知道,原来很多人关注你,你的作品在跟很多人对话,只不过这些人没走到你面前。
刚过完50岁生日,有时候填合同时间都填错,你以为你还在某一年,别人告诉你其实已经进入下一年了。
演员演两三个月就结束了。
可编剧,导演,从思考到落笔,9个月写完,再沉淀两个月,组建班子开拍、剪辑、送审、播出,太漫长了。
你们还在看《我们俩的婚姻》,可对我来说,这已经是很遥远的事了。
还是很现实的,我们这一代人已经或将来不得不去面对的现实。虽说故事描述的有把某些细节放大的嫌疑,但是讲故事就得是这样吧。
我是自找没劲。。。
from 河南人写的....
我疯狂追着看了好一阵子
恋爱、婚姻、家庭、生活……在消遣中学习,在观战中思索。
夏小宁一点人事儿不懂,性感李亚鹏也够笨够窝囊(但是还是很性感)这就是踏马的中国婚姻
看着都烦死了,第八集就可以离婚了,居然撑了28集……我也是无聊,居然看完了,不得不说,好像有点get到李亚鹏的帅了。
婚姻不是儿戏
太落地的情感关系了,苗圃演的不太合适,太TM纠结了,但是太TM落地了
两个没长大的孩子。还好结局是好的
看完对婚姻充满绝望,负能量太多了,适当加一些表现美好与温情的剧情就更好了。不过倒是很欣赏编剧对于“婚姻”这个课题的探讨。
太多这样式的婚姻,为什么还要继续下去。单纯不喜欢这种剧,鸡毛蒜皮的事反复一两集,凑数呢。
很普通的一部电视剧,但家常事聊的很有味道。
夏小宁和秦岩的母亲之间爆发的无法调和的矛盾亦令秦岩感到万分无奈,夹在在特立独行的妻子和苛刻强势的母亲之间,秦岩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
是我大概在第十集就离婚了吧
开头结尾有点扯,故事情节还行。有点像六六的《双面胶》。
婚姻生活真的比想象中来的易碎,太过小心呵护,太过暴露本性,都无法达到幸福的彼岸
这是一部教学片。你可以不认同其中的观念,但中国式婚姻浓缩起来就是这些。
很早以前看的一部爱情剧,剧情还可以,结局还好
对李亚鹏有点改观了,挺不容易的这些深陷围城里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