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莉.雷查德的电影一直以来都以捕捉与描绘人物细腻情感以及人物与环境融合见长,在某种意义上与约翰.卡索维茨有些许相似之处,即展现状态,由状态来推动叙事。
但不同的是卡索维茨的电影总会有极具爆发力的冲突场面,一种情绪压抑后的极端宣泄甚至于精神失控,这是卡索维茨电影戏剧冲突的最大来源,而肩负爆发性表演任务的便是他的妻子吉娜.罗兰兹。
无论是《爱的激流》、《权势下的女人》还是《首演之夜》都是如此,镜头对准她的脸,由脸部展现状态,由状态的起伏变化展开行动与叙事。
而雷查德的影像不像卡索维茨那样粗旷和即兴,而是更加精致和正统,也几乎没有手持镜头,节奏更加缓慢,情绪更加内敛,没有将镜头太过于靠近脸。
不论是《米克的近路》、《第一头牛》、《昨日欢愉》还是《温蒂与露茜》,雷查德都将故事放在了远离城市的地方,这也与卡索维茨不同,人与自然的状态是雷查德一直不断尝试和完善的基调,并且还总会有少数民族(印第安人)的元素,但即便如此,脸依然是她的电影里最重要的元素。
米歇尔.威廉姆斯作为与雷查德合作颇多的女演员,她内敛的表演风格和多样的解读性与影片风格完美匹配,这与罗兰兹作用相同但风格相反。
本片中威廉姆斯出现在了第二个故事里,饰演了一个女强人,丈夫性格温吞还出轨,女儿叛逆与自己不对付,家庭生活一潭死水,可是他们并没有争吵,只是沉默和简单几句对话就勾勒出了这种状态。
她孤独又强势,在与独居老人商量买地事宜时由她全权负责,丈夫闷不吭声甚至帮倒忙。
威廉姆斯始终表情冷漠,不露声色,只是在最后与老人对视时露出了微笑,不过没有得到回应。
在我看来,第二个故事是最能体现雷查德一贯风格和气质的故事,缓慢、内敛、细节、人与外部环境的对抗和影响,人物状态以及脸,威廉姆斯的脸。
而第三个故事即浪漫又伤感,一个女人单恋女人的故事,因为有斯图尔特的存在,这个故事毫无疑问是人气最高的,但这个故事的灵魂是农场女孩,是农场女孩的脸。
每一次她在餐厅里面对饰演老师的斯图尔特时(斯图尔特在餐厅拿包刀叉的餐纸擦嘴帅爆了……)她的欣赏、爱慕、害羞以及渴望的神态都挂在脸上,每一次驻足目送斯图尔特离开的背影,每一次独自驾车回家时的脸,载着斯图尔特骑马,分别时期待一个爱的回应的脸,斯图尔特辞去工作后她独自驾车游荡伤感又焦急的脸,驾车千里迢迢找到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斯图尔特却得到冷漠回应后悲伤又难堪的脸,疲劳驾驶后昏睡的脸,一切都是她的脸,从期待到行动到跌落谷底,她的脸就是这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可以说是三个故事里戏剧性最强的一个,律师对客户的案子无能为力,客户绝望下劫持人质要说法,但最后把自己送进了大牢。
劳拉.邓恩这个美国独立电影专业户可以说是正常发挥,她在开篇同床的男人正是第二个故事里威廉姆斯的丈夫,而第三个故事里的斯图尔特则在她的律师事务所工作,三个故事互有人物关联。
人生想想真无趣我看电影《某种女人》(Certain Women 2016),只犯困,因为这部电影太没波澜了。
但可以想象那些有经验、经历和期望者是不会困着的,因为片中的几个女主角的其人其事会让他们产生代入或联想。
如果你经验不足、经历不丰富,天生又缺乏某种情感,那么,想想如下问题或许可以避免“困”境:“某种女人”是以三位女性来呈现的,她们具有哪些“同类项”可以让她们被放在同一部电影里,而这些同类项又到底想表明“女性”的哪“种”特质?
不同的观影者当然会归纳出不同的同类项,比如有人认为片中满满的都是“失意”,这就很有启发,只是影片并不重点展示她们的追求、梦想或渴望,“失意”似乎也无从谈起。
不过,最后一位初付情感便遇挫折,的确算是一种“失落”,再想想前面两位女性的行为和经历,至少站在她们的角度看,“失落”似乎是主旋律,但让我们串起来看,更多地想到的是人生的无趣,因为不仅是她们,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这样。
第一位女性可以说是“仅有事业者”。
她现在生活状态是:单身,有性无爱;有子但无监护权;有家却惟有狗相伴。
对于一个女性来讲,这些就显得很不正常了,可是,她仅有的律师职业,也没能让她为自己多争些分。
一位当事人,虽然难缠,但她8个月的努力竟然抵不上一位男律师的几句解释,多少会让她产生性别上的挫败感:在法律事务上,女性更不容易取得当事人的信任。
当这个当事人一时头脑发热,劫持了一个人质时,她作为当事人的律师被要求去做安抚工作,她劝当事人自首,结果本想自首的当事人却将她撂到一边,不仅自己先出后门向警方自首,而且还将她置于不守信义的尴尬地位。
这哥们好像根本就不信任她,事实也证明她根本就不可信。
可见,她在法律事务之外也没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最后,她去看望那个蹲监的当事人,她好像连朋友也不知道如何当。
我们不知道她在上述列举的事情上是否有所失落,但作为旁观者,我们是不是都替她觉得很无趣?
第二位女性应当是个“兼顾家庭者”。
她应当事业有成,连他丈夫都替她工作;她并非“仅有事业者”,她还兼顾家庭,朋友聚餐,她能亲自下厨,可就这样一个家里家外一把手的能人,却跟自己女儿关系势同水火,虽然对丈夫谈不上礼遇有加,即便不满也只温柔指责而无恶言相向,然而丈夫对她却早已不忠。
虽然她愿意忙碌,但条件可能是她的绝对权威,比如聚餐时,她能容忍丈夫饭来张口,但绝不允许丈夫将她当下人来指使,所以,我们才看到,她丈夫拿了汉堡又想要啤酒时,慌忙改口说“只是玩笑”,这种施舍的态度应当是导致丈夫背叛她、女儿反感她的主要原因。
我们不知道她能否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但她聚餐时的失落感是非常明显的,快乐似乎是别人的,问候她“How are you”的只有那些野地里的鹌鹑。
她的温柔强势,虽然让外人无法拒绝,比如她要买邻居的沙岩,但她那种目的明确,根本不给别人考虑余地的态度,应当是她挥手致意而邻居老人无动于衷的主要原因。
纵有千般强势万般温柔,为了一点私利却得到如此“礼遇”,那个场景真的够无趣的了。
第三位女性应当是个“情感孤寂者”。
初付情感便遭挫折,这种事虽不能说都是无趣的,但造成心理上的失落感是不言而喻的,毕竟她和她在一起时享受过、为她离开时不舍过。
她连夜开车四小时只为再见她一面,可称得上痴情,但当我们看到她面对她的举动却不肯有任何表示时,我们是不是觉得这事太没劲了,是不是又一幕“付出的爱收不回”?
人生是不是就这样,不仅针对这几位女性,换成男性,可能也一样,充满着失落与无趣。
然而,再失落、再无趣,生活还得照样过。
(文/石板栽花 2016年10月19日星期三)Ps. 感谢V游网字幕组成员Jane提供本片中文字幕!
在理论课上教授播放了某种女人的第三部分。
而巧合的是,在课的前一晚,我刚在家中观看了某种女人的全片。
在课上又看了一遍且这次被提醒要格外关注声音,确实让我获得很多新的感受。
此片的第三部分只有在结尾情绪释放的部分才使用了音乐,大多数的段落都是用了非常细腻而清晰的环境音,在Jamie工作的时候这些声音是柯基的吠叫,干草的沙沙声;在Jamie和Beth马背上约会的时候,是马蹄声;在Jamie驱车去Livingston找Beth时,是陌生城市的喧杂声,包括喇叭声。
这些声音是开启这部电影的秘诀,某种程度上,声音也外化了一种内心独白。
Jamie的生活并不以语言为主导,她的情感更多通过环境音传达出来。
马蹄声中透着她与Beth相处时的微妙紧张和兴奋,而城市的喧杂则映衬出她在陌生环境中内心的迷茫与不安。
这些声音将角色的情感层次展现得敞亮。
当Jamie独自驱车回到牧场时,环境音再次成为情绪的载体。
风吹草动的声音和远处的鸟鸣,传递出一种回归日常后的空虚感。
正是这些极为克制但精准的音响设计,让观众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角色的孤独与渴望。
此外,我还想提到,这部电影的原作中,Jamie的角色是一位男性,而在Reichardt的改编中,主角变成了一位女性,但这种改编好像完全没有让故事变得有一丝一毫的突兀,或许Reichardt正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表示她对LGBTQ的态度,即——爱就是爱,男男女女都一样。
_事业,婚姻与爱情。
从细腻的日常着手,展现女性的部分处境。
_第一段,“不被承认的女律师”。
跟男客户长达八个月的重复说明,他却从未听进去过一个字,而同行的男性律师一句话就结束了。
女律师很多时候,她的职业身份并不为男客户或者说整个社会所承认,她更像个“女人”和“女仆人”,职业上的相互尊敬在女性身份面前变得不值得一提,界限可以随意模糊。
这导致女性很多时候很难对自身的职业有自豪感,且经常受男性不同方式的或隐性或显性的排挤,性别原因带来的疲惫远超于职业本身。
这段似乎只讲了有关男性的职业歧视,实际上,我想不止是男性对女性,女性对女性,这样的情况也不罕见。
_第二段,“被讨厌的母亲”。
不知道为什么会想到所谓男性的处事方式好像往往是“一顿饭,一场不纯洁的寒暄,一份虚假的口号兄弟情义”,而女性则更多是“处理一件事情”。
女性往往较为习惯的带着强目的性或者说理性思维去处理一件事,然后在事情期间或事后,带着某种强烈的自责与愧疚。
男性则不会,他们有一套一直行之有效的“男性处事法则”,而每个男性似乎都自觉的去维护着这个“群族”让它坚固,且只有有diao的男性有所谓的入场券,并可以取得男性的同性社会性认同。
身为母亲,在一个家庭里如果扮演显的较为“主动”的角色,就往往会被孩子和丈夫所“排斥”,理解欠缺,觉得是一种宁人疲惫和略显厌烦的迁就,但如果是男性扮演其“强势且主动”的角色,处境往往不会如此糟糕,反倒显得更为配适和谐,理所应当。
而往往在男性这种强势背后之下的温柔,似乎有着宁人更具迷惑性的着迷。
女性则相反,就像小了的鞋,可以穿,但穿着总是觉得蹩脚,有机会就想要脱下来。
_第三段,“女人与女人之间的爱情”
喜欢那个女牧人,价值坚持纯净勇敢天真与浪漫,都在她的身上有所呈现,她接触的是更为原始的,与社会保持着一定距离的教育,所以她更能体现其人,而不被性别的社会化所局困,看到喜欢的女生,就去守护,展现她骄傲的职业,去追,然后被无声的拒绝。
一起骑马那段张力很强,就像是某种“女性之间的做爱”。
比较喜欢,那个“煤球”柯基真的好可爱哈哈哈哈受不了
电影从开始到结束都以再日常不过的现实展现,描述着大多数人在生活中最多呈现出来的一面——平淡的没有任何波澜的情感、再普通不过的生活轨迹。
她们,还有里面每一个出境的人,都只是卑微地活着,仅此而已晨跑十公里,就等于跑了十公里🏃爱情这种事,就像身体里有什么东西在沸腾,滚汤炖在柴火上,而理智只是一层薄薄的盖子。
《某种女人》,是传统的女权主义电影中类型之一。
只不过角色不是过于强势的女性,也都没有光鲜亮丽的女性外表。
女性的一切都被这个阴冷平凡的小镇氛围包裹着。
整体上讲,这部电影把着眼点放在小镇上的女性身上,这三组女性人物角色无疑都是正面的,律师、相对强势对自然生活有极大热爱的的妻子、牧场工人和年轻的法律工作着。
但是呢,这三个女人,或者说四个女人都活得并不快乐。
或者说,她们的生活里没有什么快乐或者不快乐,她们仅仅是活着。
这种生活的共同点却又是那样惊人得一致:她们都渴望过自己希望过到的生活,而这种希望的生活却是一直都过不到的。
这样的生活就像永远触摸不到的真理,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火柴的幻像里看到的那些情景,这些所谓的美好梦想一直就在那里撩拨着那些女性的内心,但是,每次她们即将触摸到它的时候,这些东西就会像泡沫般碎掉。
和《时时刻刻》类似,采用了三段故事的形式,三段故事看起来毫无联系但是又用一些细微的点连接在整个电影之中,用一种并列叙事的形式贯穿出一个共同的主题。
对女律师来讲,这个泡沫般的梦就是和那个男人的温存。
泡沫破裂,她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法律求助者。
对那个母亲来讲,梦想就是一栋新的房子。
泡沫破裂,就像那堆依然是一堆砂石的建材。
对于农场女工来讲,梦想是和KS演的年轻律师有个真正的开始。
泡沫破裂,女工依旧回到自己工作的农场,照顾动物们每天的饮食起居。
女性生活是这样,其实反过来,男性生活也好不到哪里去。
如果前两个故事换成故事中的男性主角角度,那么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版本,也许就会有不同的韵味效果。
但是如果,背景是L.A.那样的大都市而不是小镇呢?
女性生活会不会有其他的变化?
我想都市背景和村镇背景给电影的底色是不同的。
之所以要把故事环境放在这样一个小镇上,除了有一点不同于以往的创新性,还是要有一些情怀在里面的。
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样的叙事背景中,电影没有给人沉闷的感觉,而是沉静的感觉,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难得的叙事技巧。
在人物关系处理上,电影也没有用直白的方式去剖开给人看,而是在不经意的一句对白、一个镜头中,给人线索。
这种巧妙的、不着痕迹的冷处理,让整部电影的叙事能力又颇值得赞赏。
没有惊心动魄,没有撕心裂肺,没有荡气回肠,没有死去活来,没有狂暴的吵闹,没有激烈的感情戏,一切都是沉静的、舒缓的。
这大概就是寒冷小镇上的气质。
就连一般情况下最紧张的劫持人质也都化干戈为玉帛于舒缓平淡之中。
小镇女性生存境况,就是这样,平淡无奇,清汤寡水。
回荡着淡淡的忧伤余韵。
不仅小镇,大都市中,又哪里会一直光鲜亮丽、精彩刺激呢?
影片开头挺粗糙的,越看越好看。
第一个故事里面那句“如果我是男的就可能不一样”,这句讲出来我开始不明白,很明显的女性职场焦虑,陈词滥调,高明的导演应该不会直接说出来。
看到结尾我明白了,也许客户一直都知道没什么希望了,他只是需要女律师,所以才一次又一次的去找她。
就像他絮絮叨叨的在车里的抱怨,男人失意的时候只会找女性说心里话不是吗。
女性在事业上的力量感体现。
在专业能力相同的情况下,也许会更宽容。
最喜欢第二个故事,太像60、70后的母亲们,强势,控制欲强,对家庭无私贡献,用心的经营着生活。
这个家庭刻画的太形象了,和《相爱相亲》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丈夫的台词都差不多。
联想到最近的思考,情怀人性无国界大同小异,很多导演追溯的母题可能都相同,怎么在表达中玩出花来,元素耳目一新,能挖掘延伸出更深更有意思的角度,才是一个实力的分界点。
威廉姆斯这个角色很有亲近感,中产阶级女性,孩子已经初长成,叛逆,无法沟通。
丈夫貌似开始理解支持自己,两人掩藏的很好的得过且过,婚姻的常态。
有了足够的钱,去回归田园。
那堆石头,就是梦想啊,为家庭,为事业奋斗了那么久的实现啊。
一些细节的处理特别细致真实,威廉姆斯在老头的门口看这那些鸟学她们说话,女性天真的魅力一下子蹦出来,老头儿被吸引的打量好几眼。
这就是女性啊,被生活打磨出的强烈的目的性和天真的本性完全兼容,强大又可爱。
看到威廉姆斯把汉堡给每个躺在床上的人分发过去,出门独自抽烟,望着她理想的生活,一片田野,一堆石头,被她照顾的好好的家人,冬日的阳光照在她脸上真美啊,她得到了一种中年女性的圆满,经营一个家庭的满足和回归自然的生活。
就算和丈夫步伐不一致,女儿关系糟糕。
谁非要去看美餐之后的一地鸡毛呢,哪有完美的生活,能有片刻清晨的独处,理想的旷野,已经够了。
第三个故事简直是年度最佳浪漫,这种朴素的心意是最高级的,就是画面有点多了,没有必要拍那个睡着的驾驶,影片一些无意义的镜头很多,接的很硬,文学作品改编的通病吧,会偷懒,照搬,很难合适的删减。
不过第三个故事想表达的东西真切入我心,爱情会发生在阶级差异,距离问题,性别问题,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中间,甚至可以在这个遥远的路途中,幻想着和她过一辈子吧。
爱情发生的那个瞬间,那股想要见到她的勇气,那份每周的期待,已实现了的浪漫,已经足够动人了。
而后记个念想,继续生活。
喜欢这个故事里伴随着寒风粗粝又温柔的女性们,像生命之源,助少年们无依的心。
看的时候以听为主,但是总是恍惚过后又往回看刚才发生了什么才会这样,但是越到后面看的越专心,生活片段式的电影这几年看的不多,这算是很舒服表达很精准的一部了,所有的克制、误会、无言以对都可以代替大把的台词。
今年又要过去了,自己看的东西少之又少,生活节奏快了又快,还好,自己还是那个自己。
F70:《某种女人》~导演:凯莉,雷查德~这部电影,应该也是诠释孤独的,在我看来,它不单诠释了孤独,在电影里面,同样诠释着孤独的原因~一部电影,三个小故事,看完电影,就是让你思考的,导演做到了,而且,应该给予了每个人思考的宽度,影片里很多的细节,捕捉多少,都可以有你自己的见解,那些问题: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还有,人与动物之间,捕捉越多,越清晰?
还是,越模糊?!
~故事地点:利文斯顿,这个美国中西部的城市,曾经到过,怀念一下~
就像一首苏东坡的长诗,让你永远想漂泊在宦海途中。
不管是北达科达州还是蒙大拿州,都是靠着加拿大边界的西部世界。
,美国在150年前就号称要争征服西部,其实是那被西部征服了。
那里的人们,至今过着一种荒凉萧索的生活,严寒似乎封住了他们的嘴。。
这里的风大得出奇,是美国最大的风,这个片子本来想叫风在吹。
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这部电影都是手工制作的精品。
在其中镶嵌的存在性的巨大孤独,对我们永远有启示作用,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写小说一样。
第1个故事Tome,讲的是德恩代理了8个月的一个法律客户Fuller,因为得不到赔偿而疯了,在大楼里劫持保安和他自己最后进了大牢。
反正正常的生活也没什么可期待的了。
第2个故事Native Sandstone:和德恩通奸的男人没什么工作,帮助他富裕的太太盖了一座木房。
他的太太老因为丈夫跟女儿更好,老吃醋。
导演心里认为,每一个女人都是有缺陷的,有野心好奇,但所有的事物却有偏见。
按照导演的解说,这里是谈论加州的资本注入蒙大拿的事情。
所以很多人对这个故事不太明白,因为他什么也没说。
第3个故事Travis B.,是带有印第安血统的小女孩在20岁上夜校,喜欢上了年轻美丽的辅导老师,但又不知道如何去表达。
在两次共饭以后,突然发现她不来学校上课了。
她开车跨州只是想再看这个老师一眼,然后交谈几句又默默的走开了。
唯一的音乐在这时候升起了,这也是片中内心情感最强大的时刻。
——虽然剧情平淡,但是看完之后你会发现一种存在性的感动,这个故事没有选取纽约的摩天大楼,也没有选取中央公园,更没有选取洛杉矶警署,而是选择并不喧闹的西部小镇,人们以自己的状态本真的活着。
其实不管是疯狂的牛仔还是律师或是小老师,他们都是带有温情的活着。
他们言语不多等内心却极为丰富,他们都永远都孤独着,但却永远渴望着温情。
第1个故事中疯了的牛仔富勒,他最后还是把保安给放了,这说明他内心的善良。
第3个故事中女主角认真的喂马刷毛,那是因为如果不是这些马,而她少年就会因为小儿麻痹症而死在疯人院里。
第2个故事中,女主角在清新的树林中享受着吸烟的快感,在要回家前吃上一片口香糖掩盖气息。
就像她丈夫通奸一样。
是的,我想导演把这三个短篇故事改编的如此好,是找到了它们的共同性,这种内在性的孤独要学会在继续生活中去消解。
回到这个片子成功的地方,除了那种舒缓的节奏以外,选景是非常关键的,它是我们内心状态的外部呈现。
俄勒冈的巨大的山脉,也让我们感受到它千年的孤独。
就像片头用纪录片的方式拍一辆火车远远的到来,我们进入了孤独之站。
——在1994年她拍处女作《绿草河》就非常大胆,这也是一种挑战,她作为一个女导演试图进入主流,整个拍摄过程就像一次沮丧的挣扎。
有没有他和制片人都开始远离纽约,比如说爱上了波特兰这个尘封的城市。
2006年和约翰一起制作的《旧梦》,当时在西部发生了很多事,拍出来的东西让人觉得能够哺育我们的生命。
所以在2016年某种女人当中三个故事反映的都是一段关系,还有他们孤独有问题的生活。
关系总是不完整的,所以人才寂寞。
生活即影像,镜头不障目,前两个故事不如弃之……Lily Gladstone 那条线下,我K依旧雌雄双禧!!!
三个毫无相关的生活片段,情感内敛克制,好像那些无法诉说的孤独与隔阂随着镜头缓缓流动最终又被她们坚强的咽下。
好写实..
一股浓浓的短篇小说味道
干净的女性主义电影,以简约的手法呈现了美国内陆女性在事业、家庭和爱情上的三个片段,减法做得刚刚好。暮光女怎么无声无息就去演了个女同故事啊,好感度up up…(答应我,下次乃一定要演个自己当主角的拉片)
片头镜头是穿过小镇的蜿蜒火车--从叙事到配乐有意放慢节奏讲述三个安静但充满戏剧性冲突的故事。张力都在最细微的点上:女律师跟胡搅蛮缠的客户讲了8个月同样的话,男同行说了一遍客户就当权威听了,却跟女律师抱怨个不停。夫妻想问老头买一堆石材,老头只跟丈夫说话;妻子热情打招呼,老头视而不见
沉默甚至比对话更重要,没有戏剧性的悲剧,只有日常生活中的安静,那种女性身体和精神上的孤独。
米歇尔威廉姆斯现在的演技已经是随便出场个十分钟就把其他所有人都比下去了。
First love 1
整个影片有非常强的寂寞感,貌似导演即将患上自闭症。文艺片看得不算少,但这么内向的没怎么见过。
我也能拍
Deeply humane.
欣赏不来这样的艺术,极大的考验耐心,能拿这个做阅读理解的都是狠人。巨作冲突都没有,我不知道我在看什么,要是为了看无聊,为什么不去过我的生活而是看电影
为什么这么丧
把三个不搭架的短篇糅合,为了组成所谓女人群像,不惜将第三部的男主人公角色也改为女性,要说没联系当然也可以扯出些联系,但要说有意思那真就是说瞎话,大概到底要说些什么又该做哪些增删,导演自己并没想得十分明白。
好闷好无聊的电影!简直是浪费时间!
孤独的女人是可怜的!
三个女性的故事,真实朴素的基调,节奏有点闷~
外冷内热,我有一种触电的感觉。
无聊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