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圈有一个神奇的存在——尼古拉斯·凯奇,他主演的电影,优秀的口碑能够好到炸裂,奇葩的口碑能够烂到尘埃里。
于是,关于他后期一直拍摄烂片“圈钱”的行径,中国网友们帮他找了一个特别接地气的理由:疯狂接烂片是为了还钱。
不过,前段时间听说尼古拉斯·凯奇的外债还清了,因为由他主演的一部“翻身”片出现了。
——《曼蒂》。
所以,网友的口径又开始翻转,大家都在讨论“还清债务的凯奇,认真起来后其他电影都是辣鸡”。
那么,这部名叫《曼蒂》的电影,真的是凯奇的翻身之作吗?
壹姐今天就想来说道说道。
之所以《曼蒂》被称为凯奇的翻身之作,是因为在烂番茄上其新鲜度一度高达95%,而在北美公映时,各大网站上的口碑也趋于良好。
看到这,或许你也和曾经的壹姐一样,真的以为《曼蒂》是一部十足十的优秀电影了。
但,电影正片却告诉你,此片或许优秀,但它其实并不适合你!
话不多说,咱们先说剧情。
那是1983年,男主角米勒(尼古拉斯·凯奇 饰)和他的妻子曼蒂(安德丽亚·瑞斯波罗格 饰)在一处森林里生活。
他们的日常是这样,男耕女织,呃,不对,是男伐木,女作画。
米勒是个樵夫,是个每天做着直升机上下班的樵夫,砍砍树、聊聊天、游游泳、玩玩篝火,就是他的生活;他的妻子曼蒂呢,则是个画家,爱画狮子和裸女。
虽然很多时候,她画的画抽象到米勒都瞧不出原型,但这并不妨碍她是一名真正的画家。
除了作画和砍柴,他们夫妻还爱侃大山,他们能从木星土星侃到行星吞噬,再从行星吞噬侃到杀死雏鸟的故事,总之就是,天马行空,任我畅游。
观看此片之初,壹姐甚至觉得最幸福的生活大概就是这样,和最爱的人在一起,侃最没有营养的大山。
如果真的要为这样的生活取一个具有文艺范儿的名字,那大概就叫“岁月静好”。
但这种“岁月静好”,却因邪教组织的入侵被打破了。
一位名叫耶利米(莱纳斯·罗切 饰)的邪教组织老大看上了曼蒂,并将她绑架处于火刑。
看着自己的爱妻被活活烧死,樵夫米勒便展开了一场疯狂的、癫狂的的报复。
作为一部很cult的B级片,很多人说它是“嗑了药才拍出来的”@二十二岛主,注意,这里的评价并不是褒义词:磕了药拍出的电影,“大杀四方,血浆漫天,可根本没有故事性可言,全片上下就看到凯奇像猩猩般发狂的表演”。
所以,我们观看《曼蒂》,可能会看到癫狂,可能会看到迷幻色彩,可能会看到重口味画面,也可能会看到各种光影结合的霓虹漫天,但大多数的国人,即便是凯奇的粉丝,也会觉得这前言不搭后语的电影,有点过分“装”了。
其实,拍摄此片,导演打的是“致敬”的招牌,虽然故事内核简单,但在影片中我们能够找寻到许多老派电影的风格,比如出自于同一导演之手的《迷幻黑彩虹》,我们在此片中便能看到其身影。
怎么样,色彩运用和光影运用,是不是很像?
除此之外,还有恐怖片《妖夜慌踪》,风格也很像。
但,致敬并不代表不能拍出让观众们容易理解的电影,作为一部点映口碑好到爆的影片,《曼蒂》确实是让人失望的。
太多的蒙太奇手法,太多的诡异剧情,太多的绚烂色彩运用,总是让观众们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难怪豆瓣网友只给了此片5.4分的评价。
也许,在此之前你已经听说了太多尼古拉斯·凯奇要凭借此片翻身,但壹姐只想告诉你,如果你接受不了重口味,如果你接受不了诡异风格,对于此片,还是请你谨慎谨慎再谨慎!
勇闯夺命岛,空中监狱那时候的凯奇才是所有影迷心里的凯奇。
这部影片的故事情节十分老套,为妻子复仇,反派就那几个坐那里等着,等着凯奇过去一个一个的爆头。
60分钟能讲明白的事,偏偏要讲110分钟。
这和我前天看的亡命驾驶一个套路,有话不好好说,整体节奏拖沓的不行。
有的影评说凯奇要靠这部片子翻身,我看他靠这部片子巩固了烂片王的地位。
这片看了30分钟,要不是凯奇那张许久不见且略显发福的苦瓜脸,我真会觉得,是我下错了电影。
俗话怎么说来着?
“一定是我打开方式不对。
”没想到这部《曼蒂》是这样一部片子。
一句话,不推荐大众看这部电影。
不推荐不推荐不推荐,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虽然个人对本片评价不错,但属于意外收获。
我是个B级片粉丝,尤其是7、80年代那些亚文化的邪典片很痴迷,这部《曼蒂》是这样一部风格的作品,其实其实比较符合我的重口味,但我深知这种风格和内容的玩意儿,普通影迷是接受不了的,谁看谁知道。
这并不是在diss大众审美,因为《曼蒂》就是一个粉丝向的东西,其中所表现的内容来自于一些产生于特定时间、形式和风格有着强烈标签化的作品。
只有这些作品的粉丝,或者曾经接触过这类电影的观众,观赏本片才会有代入感、有feel。
否则,就这片前半部分那腾云驾雾的氛围,慢的要死的节奏,不被喷死才怪呢!
但之所以很多朋友去围观这部电影,主要还是在于围绕该片这个关于“尼古拉斯·凯奇凭借此片咸鱼翻身”的噱头。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昔日“批片之王”凯奇兄,关于他“狂接烂片为了还钱”想必诸位早有耳闻,其中版本好几种,这里就不再赘述。
但最重要的是,这位在近5年内拍了一大坨烂片,昔日奥斯卡影帝、性格男星、动作明星堕落到如今地步,这是事实。
而之所以出现“凯奇翻身”的说法,主要在于《曼蒂》迄今为止超高的口碑。。。
仅限海外。。。
该片最早见于年初的圣丹斯电影节,狂收好评,烂番茄评价一度100%。
如今电影已经在北美小范围公映(9月14日),各大网站的评分也趋于稳定,来让我们看一下。
烂番茄。
来自各大媒体和影评人,新鲜度95%,且爆米花指数也有80%。
MTC,如图,比起媒体评价的81分,用户评价也有7.6
比起专业电影网站,更加大众化的IMDB有7.4分,注意打分者仅有2000多人(上述均为截止发稿数据)。
以上数据和打分人数说明一个现象,这片还是小范围流传。
再来看我们的豆瓣网,不及格。
我想随着打分人数的增多,这个分数还会更低。
问题出在哪里?
回溯近几日围绕这部电影的话题,大众还是被带偏了节奏。
昔日影帝、如今的堕落之王,好不容易有了一部“能打”的片子,加上凯奇叔在内地的影响力(没办法,从VCD时代开始,他的作品流传太广了),让大众自然关注起这部口碑很高的电影。
再加上一些网络营销号的煽风点火,想必之前大肆鼓吹“凯奇依靠这片翻身、逆袭”的段子手们,80%都没看过这片。
结果间接拉升了《曼蒂》的在大众群体中的热度,包括我也是这样。
早就知道这片口碑爆了,一直想见识一下。
估计很多朋友围观了本片的“真容”之后,都跟我一样是懵逼的。
因为我们都抱着看《极速特攻》的态度来看关注本片,结果发现满不是这么回事,自然会有“落差感”,爬得越高跌的越惨嘛!
但为什么这样一部大众不喜欢的电影,获得这么高的口碑呢?
其实我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
这片在哪儿爆棚的?
第35届圣丹斯国际电影节,这个电影节是传说中的“独立电影节”,无论是获奖还是参加展映的电影,都是非常小众的片子。
来让我们看下今年都哪些电影获奖了。
这些电影,别说看过,大部分都没听说过。
而且我的观点相信也有一定代表性,这些片子不出意外是不会碰的。
因为我们都知道,很多都是非主流艺术片,不是大众的菜,也别跟着裹乱了。
而《曼蒂》恰恰是从这样的电影节里走出来的,可想而知,之前我们方向就被带偏了。
这种复古情绪很重的风格化的作品,包括其中的蒙太奇效果运用,容易被学院派接受,就像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的《亡命驾驶》,是西方黑色电影的风格的写照;还有乔治·米勒《疯狂的麦克斯4》,是大开大合B级片的风格的极致化复刻。
所以不难理解《曼蒂》在专业人士眼中高水准了,再加上西方邪典电影的粉丝群体,很显然,这一次学院派又一次的跟大众站在了对立面上。
而且,不得不考虑,西方这些邪典电影,在东方培养起来的粉丝,远不如西方粉丝群体壮大,所以在我们这边,这类电影就更小众了。
话又说回来,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是纯属意外,因为我本身就是这类邪典作品的粉丝,在一个本不属于我心属范围内的领域,发现了一部我偏爱的作品,这叫歪打正着。
导演绝对是个B级片电影粉丝,因为《曼蒂》这部电影,可以看做是一部致敬类作品,容纳了太多特定电影的风格和模式,简单的复仇故事,阴郁,老套,迷幻,真诚。
可惜影片成了自身空虚的囚徒,用情绪和借来的大胆的暴力风格取代了感情。
说白了,导演想得太多,各种致敬,昔日邪典电影一箩筐的一把抓,风格多样,反而没有了自己的风格,这是本片的缺点。
比如前半段光影效果下如嗑药般的迷幻色彩,曾经常见于各种亚文化电影中,70、80年代尤为流行,这种风格一下子让我想到了大卫·林奇的恐怖片《妖夜慌踪》,当然展开一点,关于梦境那段,勾连起《穆赫兰道》也是没有问题。
(《妖夜慌踪》剧照)而片中涉及到的邪教部分,尤其是女主角曼蒂被抓后,在邪教头子情节的摄影和风格,熟悉恐怖电影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这是典型的意大利铅黄电影风格(Giallo Film),那种怪异的表情特写和氛围,比如马里奥·巴瓦的《黑色安息日》就是这样(各位抱歉,Giallo片小弟看得不是很多)。
而且跟开场30分钟迷幻感是有差异感的,这就是该片风格杂糅之处。
铅黄电影(Giallo Film)。
因为这些影片的素材大都来自那些铅黄色封面的犯罪小说。
虽然情节模式都差不多,但铅黄电影却成为意大利最具邪典意味的影片类型。
首先,它们很功能化:血腥、色情、露点场面一个都不能少;其次,它们非常残暴,对死亡过程有着详尽写实描绘的癖好,而且大多具有SM倾向,尤其喜欢虐待女性洁白丰满的肉体;最后,铅黄电影从不雷同,有注重血腥效应的,也有注重悬疑气氛的,各有各的风格。
(《阴风阵阵》剧照)达里奥·阿金图使铅黄电影享有世界声誉的大师。
他的《阴风阵阵》最有代表性(今年有翻拍哦),虽然是恐怖片,但无论视觉和听觉风格都很先锋。
画面大量使用色彩鲜艳、反差强烈的几何图形,造成浓厚的巴洛克风格,而哥特味道十足的电声配乐,以及诡异灵动的灯光,更强化了妖艳的气氛。
以至于比起这些,美女们惨遭开膛破肚的视觉冲击力,倒在其次。
更明显的在于后半段,如果说前半段沉闷,后半段复仇开始则爽爆。
后半段血浆飞舞的风格,属于西方剥削电影中的Splatter类型。
splatter是喷血的意思,基本概括了该类电影的形式,四处可见血浆的喷洒,脑浆迸裂,内脏和断肢满天飞。
Splatter指的是专门为了突出血腥刺激而拍的电影。
1963年的《血的盛宴》血浆电影的鼻祖,是让Splatter正式独立为一个亚类型,随后的《恶魔假发屋》和《血腥魔术师》等片都是典型的代表作。
由于无须严谨的故事情节与镜头切换等低成本原因,Splatter的血腥残酷场面大有泛滥之势。
比如在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的食人族系列伪纪录片,日本的《豚鼠》系列,没有很血腥,只有更血腥,越是血腥越是能引来观众。
(《天使丧尸王》剧照)Splatter电影对后世恐怖片的影响很大,比如《群尸玩过界》和《鬼玩人》这些著名电影其中都有Splatter元素在里面,而且Splatter电影与另一个亚类型slasher电影(杀人狂虐杀类)结合的越来越紧密,比如《电锯惊魂》这些杀人狂电影。
而昆汀也是非常喜欢这类电影,在《杀死比尔》中的百人斩大战,要是放在其他电影里估计纯粹为追求美观和大场面,可昆汀却利用了Splatter元素,结果变成了血腥盛宴。
参照如上示例,这类电影带有强烈感官刺激的splatter风格下和欲扬先抑的故事模式,后半段除了爽快之外,更有对昔日B级片的模仿。
比如凯奇大叔那个角色说自己住在自水晶湖,这个地址,是《十三号星期五》里杰森的老家,后半段凯奇走得就是杰森路线,拿着大片刀砍人,临近结尾大战的电锯PK,走得又是《德州电锯杀人狂》的风格。
还有那些嗑药的邪教徒,如肉体苦行僧的设定,明明就是黑暗艺术家克里夫·巴克最擅长的,无论是电影《猛鬼追魂》还是手办《扭曲的灵魂》,太典型了。
(《扭曲的灵魂》之吊瓶)除了上述这些,我还看到了澳洲恐怖电影《恶魔客栈》(Inn of the Damned 1975)、韦斯·克莱文的巫毒电影《蛇与彩虹》,山姆·雷米的《鬼玩人》,乃至新世纪库斯·邓斯坦《夜魔》《藏品》的影子。
《藏品》但综合表现之下,本片还是Splatter电影与slasher电影融合下的产物,代表80年代盛极一时的杀人狂类邪典电影,对美国中西部内陆地区(比如印第安纳州、伊利诺伊州这些),印第安人原住地的文明与荒蛮,神圣与邪风之间的对立描写上,也很有代表性。
但这样以来,该片各种致敬和模仿,风格杂糅,反而没有了自己的风格。
举个例子,昆汀《杀死比尔》之所以经典,不单单是其中融入了B级片、Splatter电影、香港邵氏片、西部片等大量致敬元素,更因为该片有着自己主体“昆汀式”风格,上述元素只是噱头而已。
但这部《曼蒂》却喧宾夺主,这些致敬的风格和元素大荟萃,反而没了自己的风格,这就是该片最大的问题。
喜欢归喜欢,有问题还是要指出。
综上,归纳一下,《曼蒂》只是小众粉丝的狂欢,却是一部会让很多观众失望的作品,本体还是一部“艺术片”。
但是,一些观众,其中不乏一些之前带节奏的营销号,反过来说电影“评分口碑不靠谱”,甚至有“烂番茄刷分、收买影评人”的说法。
各位,你要说迪士尼漫威电影,存在公关行为的话,或许有人信。
尼玛这么一个独立电影,要啥没啥,收买个屁啊。
喷归喷,觉得不好看可以骂街,但别乱扣帽子。
最后,尼古拉斯·凯奇能否评价此片翻身?
不可能!
终究还是小众独立电影,你可以说他有翻身的苗头了,但还差着远呢!
本来人家就演个小众cult,结果在国内就莫名其妙的成了翻身之作,引得这么多人关注,本身是不对的。
但什么时候等他用一部主流电影,类似里维斯《极速追杀》那种,叫好叫座重回观众视线,那时候才叫翻身呢!
首发于公号:电影文酷dreamcrowflim
(劇透) 《狂屠絕路》(Mandy) 的觀眾離場時,大多是滿腦子問號:究竟戲中連開車直撞也撞不死的大反派是鬼怪、人類還是外星人?
究竟主角身處的是地球、外星、還是幻想世界?
在國外被譽為Nicolas Cage翻身之作的《狂屠絕路》(Mandy) 絕不符合大眾口味,可說是迷幻溝片風格的「幽靈車神」(Ghost Rider)。
要谷底翻身,便須兵行險著。
全片基調紅黑紅紅黑,就係咁簡單。
若你喜歡眩目的霓虹燈光,或會十分享受;否則請你避而遠之。
除了燈光和血漿,連男主角的名字也叫Red。
不過戲中的大反派及主要場景都是黑色的,減低了暴力場面的血腥程度。
那些身體結構異常人的壞蛋,按劇中提示,就是吃了某種超級毒品變異而來的;男主角嘗了一丁點,馬上飛越九重天,最後還有「大力金剛手」親刃仇人。
其實劇本中可供觀眾理解的線索僅此而已,留下了不少謎團,是故意的。
可以說《狂屠絕路》是「迷幻藥電影」:正反人物和導演都像嗑了藥的狀態;燈光及配樂都是為了讓觀眾進入同樣的迷幻狀態而設計。
因此別期望理出個頭緒來,因為迷幻就是隨時飛上太空又墮進黑洞的感知狀態。
另一種解讀方式是以看漫畫的眼光視之:從男主角談及的Marvel漫畫人物「行星吞噬者」到他夢見女主角的動畫場面——還有電鋸大戰那一場,當Nicolas Cage拿起鐵鏈的時候,你便知道對方馬上便會「收檔」了,因為他面對的是燃燒地獄之火的復仇騎士Ghost Rider。
[原載於am730,2019年1月8日]
一般为了避免踩雷,挑片子我都不会挑豆瓣评分这么低的来看,但这部确实让人非常意外,以至于看完以后兴奋得不行,都大半夜了我还是决定写下影评,记录下此刻的亢奋心情。
撰写此文豆瓣才5.4,IMDB才6.6可见国内外观众对这种“意识流”的拍摄手法亦或是CULT片并不买账。
看前也了解过相关介绍,据说是有过嗑药经历的人可以get到导演的意思。
我一个正儿八经的人,不曾嗑过药,但是也感受了神奇的快感!
这片子剧情很简单:一帮玩邪教的小崽子杀了男主老婆,男主走上复仇之路杀光了这群乌合之众。
开头剧情平平淡淡,甚至有点寡然无味,营造出男主女主小日子的其乐融融,为后面男主后续一系列的复仇行动做铺垫。
这个铺垫节奏确实太漫长,很容易会观众失去耐心的(扣分,但是问题不大),亮度很低画面很暗也很压抑,倒是有点挺符合灾难来临前压抑的空气,但是到了夜晚糊的看不清就差评了,比如夜晚男女主相拥而眠时我都没看出来画面在放什么,直到我调高了亮度重看了一遍(扣分,但是问题也不大)。
加之诡异的配乐虽然听上去很平静但是又让人很不踏实,总感觉让人呼吸不畅,或是情绪都被原力悬浮在半空中(大雾)无法动弹又很想挣脱,相信很多人在这一段就已经直打瞌睡甚至失去了看下去的欲望。
同样诡异的画面渲染,让整部片子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诡异、猩红的滤镜中,其实留心观察其实可以发现,画面一旦不是现实正常的颜色,变得诡异和猩红的时候,这是一个信息点,告诉你这个时候就是男主/女主嗑药了/致幻了。
感到可惜的是虽然我能理解这种表达,但是我不曾有过致幻/嗑药的经历,我只能将我所经历过的最接近嗑药/致幻的体验代入其中:梦境+醉酒。
没有实际经验只能像这样单方面地去想象、去代入,所以也无法产生最深的共鸣,但只要你尝试去代入了,多多少少能够体会得到那种迷幻、朦胧、脑神经麻痹的快感。
所以这些让人抓狂的甚至嗤之以鼻的、浸淫在高饱和度猩红色的片段对我来说倒是很新鲜的体验。
某天邪教老大在路上看到了女主,觉得女主就是“神选之人”,而后念念不忘并密谋着将其收入麾下。
邪教帮一大帮子人,在目标熟睡中行动,男女主双双被俘。
醒来被打下一针后女主开始有点恍惚,步履阑珊还需要人搀扶。
邪教头子趁着药劲开始了他的洗脑,吟诗放歌(还是自己创作的,歌颂自己是救世主之类的)宽衣解带,全裸姿态展露自己的“杀器”,正以为一波操作以后女主会皈依教派,结果女主放声狂笑停不下来。
这个邪教头子本来就很狂躁又有点神经质,内心还极其敏感,女主不停狂笑他不停喊闭嘴,几个重复镜头下来气氛顿时变得癫狂。
遭到嘲笑后邪教头子自尊心受到极大创伤,但是对着镜子一番自我暗示之后居然光速重建了自信(???
),决定“不能成为我的东西那就毁灭吧”。
女主被拖到男主面前活活烧死,此时镜头给到了几个同伙。
看着燃烧的女主,有的兴奋、有的不安,都被男主看在眼里。
后面大家也知道了,兴奋的那些人都被男主一个个亲手杀死了。
死法各不相同,还特别的cult:1.贴身缠斗,关键时刻美工刀割喉,血溅了一脸;2.紧身肉搏,徒手拧断脖子;3.斧头和短刀互拼,最后一斧剁头;4.目标太弱鸡,直接飞斧开脑瓜瓢;5.长短电锯互拼;6.徒手捏碎邪教头子的头颅。
最后一把火点了邪教的老窝,全片结束。
有人说不知道这片子表达了什么,但是我看过后却特解气。
能够接受大概是因为我看过那么几部cult,大体差不多,简单的剧情,B-R级的血腥暴力画面,定位就是视觉爽片吧。
本片前期漫长的渲染,还不是为了激起你对邪教帮的仇恨,跟着男主复仇体会手刃仇家的快感,当然这种臆想脑high一下就算了,现实还是不能做呢 评论区两级分化还挺明显,喜欢的就说神作,不喜欢的直接“1星烂片看不懂” 。
只能说cult本来就小众,像曼蒂这种乖张的拍摄手法、非主流的声画渲染,纯粹是导演个人口味的东西,无法取悦大众这是必然的,因为这片子本来就不是商业片啊。
这种限制级的作品注定也不能入我天朝的主流,毕竟人口基数大了,思想很难控制得住的,想想看一个人心理一旦出现了一点小毛病,开始沉迷于这种暴力和血腥,在上无任何管制,在下获取渠道又便捷,天天看这些,暴力残忍的幻想不断在脑中强化深刻,又没有及时疏导,以后还不得扭曲啊,就好像暴力的游戏作品对青少年的影响也屡现报端,确实需要一些措施来对这种不符合“核心价值观”的东西进行管制,至于这个管制程度如何把控就不是我们操心的事了。
我倒是觉得,基于大天朝基本国情的原因,影视作品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我们自家的作品哪一部不是中规中矩,宣扬绝对正面的内涵,就算进口片在类型上确实不会有太多选择。
这种突破常规的作品,大家接触的少甚至是接触不到,而且题材本来也小众化,口味本来就清淡,突然来一发变态辣,我想大多数人也不能接受。
但是,百花争鸣不正是一个行业兴旺之所在么?
说这是一部烂片,我倒是觉得这片子倒是比大部分国产烂片要来的好太多。
如果说这个电影剧情有点说不过去有点不合适,个人感觉电影重点不在于剧情,而是在于感觉。
电影大概是两个人的视角,先是邪教头子之后是主角Red Miller,邪教头子的视角显然是嗑药嗑嗨的状态,而到了Miller,一切都明朗了许多,但也可以看到画风在不经意间也慢慢转向了疯狂。
电影融合了多种元素,把魔幻风格融入到了现实中,最经典的造型就是Miller那把科幻大刀,之后是摩托帮,既有天启朋克又有黑暗魔幻的味道。
电影同样展现了暴力美学,复仇的血腥镜头让人看着好不爽快!
我特么找不到在哪能下啊,你们能给链接或者教教吗?。。。。。。。。。。。。。。。。。。。。。。。。。。。。。。。。。。。。。。。。。。。。。。。。。。。。。。。。。。。。。。。。。。。。。。。。。。。。。。。。。。。。。。。。。。。。。。。。。。。。。。。。。。。。。。。。。。。。。。。。。。。
一共两个小时左右的片子,前半部分简单形容“what the hell ?
”演的什么?
导演带着演员嗑药。。
还硬拉着观众一起嗑药吗?
赶紧看看豆瓣。。。
咦?
7.2?
莫非后半部分逆袭了?
然后就是“what the fuck ?
”竟然和前半部分平起平坐。
一直对凯奇有一种尊敬。。
估计《变脸》留下的。。。
但是您老也不至于接这么鬼畜的电影吧。。。
祝您老一切安好。。
别这样下去了。
节奏一点也不明快,前面铺陈要一个小时?
复仇也不令人爽快,整部影片暗的受不了,超级费眼。
而且反派一个个像弱智。
皮衣套装黑没有van的给力。
也不能说一无是处,凯奇的演技还是可以的,被杀妻之后的悲愤表现的很到位,但是这个电影从哪个角度上来说都不能算好电影,就算是血浆b级片他也让你感觉很不爽,相比同级别大佬,伸冤人,极速刺杀,怒火攻心,这些都是复仇片,跟他们一比 简直就是弟弟。
CULT片的灵魂是,无逻辑无理由仅凭导演喜好对既有的规则和看不惯的一切开枪!
开刀!
开操!
CULT片,也就是常说的邪典电影。
他有几个关键词——血浆、粗口、肢体、善恶模糊。
值得肯定的是凯奇奉献了极为出色的表演,尤其是在邪教分子烧完他妻子之后,凯奇回到家里的一段独角戏,情绪的掌控张弛有度,无论是肢体表演还是人物节奏的把控,凯奇将愤怒、悲伤、绝望,以一个穿着三角裤坐在马桶上的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个人的愤怒像是一把火,像是一把刀。
故事是乏善可陈的,极为简单的复仇故事,没有情节上的反转,一路按部就班——情节导入(夫妻生活,身份的交代)——意外发生(邪教上门杀了妻子曼蒂)——主角获得主线任务(复仇)——然后便是一路开挂,杀将过去,直到最后——似有似无的主题升华(与恶魔争斗,主角凝视着迷幻中的自己,然后看到了妻子与自己坐在同一辆车内,而自己也变成了恶魔中的一员)观看邪典电影,有一点必须要明白,甚至于需要建立这样的心理,才比较好去理解这样的电影,不然一定是看的一头雾水——你要明白,邪典电影是属于导演亦或是一群人趣味的呈现,单纯的为了爽、或者有趣而呈现的电影。
它可以是没有主题,它不会教给你们,它甚至于不屑于去传递什么精神、内涵、意义。
邪典电影更像是叛逆的少年朝着大人们挥出的巴掌,这个巴掌没有明显的意义,没有目的,可以是单纯的恶,也可以单纯的傻。
这类的电影,归结于核心在于,它就像是一个大大的不字,否定着一切默守陈规的人和规矩。
买东西要付钱?
不!
也可以是一颗子弹!
好好劝劝那些碰瓷的老人?
不!
也可以碾上去!
老实人会安分地忍下委屈?
不!
他的含愤一刀可以切开一整具躯体!
作为邪典电影去看待曼蒂,它还不够邪典,它的粗口有点少,它的血浆还不够多,它的逻辑还太强。
(对比参考电影《杀手阿一》《冷冻热带鱼》等等)作为主流电影去看待曼蒂,它的色调过于迷幻,它的社会意义不明,它的镜头呈现过于粗暴。
(对比参考电影《上帝保佑美国》 《海扁王》 《杀出个黎明》)CULT玩的最纯粹的在日本,韩国。
CULT玩的最有B格的在美国——以 罗德里格斯 和 昆丁塔伦提诺为代表。
香港回归前也有几部樊少皇的《力王》、冠希哥的《狗咬狗》都是非常不错的好片。
。
视觉上极度不适(不是通常恐怖片血腥刺激的那种不适,而是昏暗深红缓慢所导致的困倦疲惫)使得导演的个人背景成为唯一值得记录的影片信息:他爹就是执导过卡桑德拉大桥和墓碑镇的老乔治。
要么奉为神片,要么视为傻逼。诡异的拍摄,诡异的表演,这的确是部一般人不太能接受的神经病片子,有些铅黄电影的样子。
故事很简单,有些动作和场景蛮酷的,整体是梦幻感、迷离,惊悚和血腥。画面色彩感十足。
烂片
这部片子没那么好,只能说是一部邪典影片,但是无论是动作还是剧情都很一般,也没有内涵。
剧本可以的。但是这冗长的、充满仪式感的前奏之后,主菜也太简陋了。这打斗设计也就八九十年代的水平。
吃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才会相信凯奇婶子能翻身还债,充其量就地十八滚而已,看得浑身膈应没找您赔钱就不错了。最后几秒有个彩蛋or what?
看过迷幻黑彩虹跑过来扒导演“新”片结果大失所望。。。。虽然可以算是一部正经的电影了,但落入俗套烂到出奇,曼蒂死亡前后是两部片子,死前可以说还有一丝前作的影子,再加上安德丽娅比较仙还算说得过去,后面凯奇自由发挥的部分真的有点没眼看了
我就想知道你们这些评论的人,在哪看的,你们去圣丹斯电影节了???
氛围烘托得很好啊 还有B级片的蜜汁笑点
凯奇不要再让我失望了,我是逢凯奇电影必看,看过《变脸》《海扁王》里的大老爸,《坏中尉》《国家宝藏》《灵魂战车》《预见未来》《蛇眼》《空中监狱》《勇闯夺命岛》,现在烂片太多《女巫季节》《魔法师的学徒》也看
氛围和渲染很硬核,但没《复仇》爽快。导演太迷恋风格化摄影了,这么平庸的故事何必剪这么长。女主日常聊天都不说人话,你说鬼不找你找谁。
有严重模仿NWR的嫌疑
前半段的乱扯有点太过冗长,不及《无尽》;但后半段“一一打怪”加放飞自我的种种血腥元素让故事和节奏紧凑了起来--从《韦科惨案》、《黑镜》到《南茜》,Andrea Riseborough真是自带“神气”。PS 观影全场厚爱Cage,片头一露名就有欢呼,从头到尾没有停息的笑w掌声找到了当时看Get Out的娱乐感,有额外加分;但除了有一场一气呵成的戏Cage演得是真好,让人感叹这些年功力还在,真诚鼓掌;其他时候多是对怪力乱神的惊叹(与发笑)。
不是我的菜= =
预祝凯叔翻身成功
disturbing,颜色伤眼睛
4月标注想看的时候9.4分,昨天出资源下载的时候7.0分,刚才看的时候6.1分,现在看完,5.9分。友邻评分4.2。导演大概对朋克有什么误解。
其实我并不喜欢这部片,非常不喜欢。但是,客观来说,电影确实好。第一反应,这个导演嗑了药;第二反应,这个导演后门被人开了;再琢磨琢磨,肯定是进过邪教。调动一切资源,把一种情绪和情感宣泄到极致,又不放飞自我的,有几人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