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片看的比较少,尤其是此类具有大片迹象的片子。
因此也就抱着看稀奇的目的观看了。
看过难免和美国大片做些比较,感觉这片子各方面都有些单薄。
特技镜头就那么几个,对于被各种特技惯坏的眼睛显然不够分量。
故事情节略显拖沓并有拾人牙慧之嫌,题材新但情节不新。
演员塑造的人物性格不够鲜明,或许是因为对演员不够熟悉。
还有听起来有些别扭的英式英语。
综上所述,这只是一部闲暇时可供消磨时间的商业片,不要抱太大期望。
那推荐你来看看这部电影,很多很多水,流来流去的,配上多余的音乐,古典的绅士英式英语,经典的每部电影都可发现的老套桥段,可以挑战你的不困极限。
当然,如果你看过水,还是不用来看电影了。
把自家水龙头开到最大,盯着水池子1个半小时,别忘了打开奥运圣歌《我和你》,嗯,基本上就这感觉。
《水啸雾都》是我看过的不多的几部灾难片中的一部,而即使在有限的几部之中,它也绝对算不上好的。
我想,一部灾难片,要么是向人们敲响地球环境恶化的警钟,比如《后天》,要么是展现人们在灾难面前显露出的人性,比如《泰坦尼克号》,但是这部片子在这两方面都没有建树。
滔天的洪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压根儿没提环境恶劣方面的事儿。
人性方面,可以看出创作人员作了这方面的努力,但是结果乏善可陈。
主人公父子本来关系僵化,经过这一场灾难冰释前嫌,这本是一条比较温情、可以大做文章的主线,但是感觉影片在这一点上使的力度不够,也太急于让父子俩重归于好,结果根本没法打动观众。
大洪水让成千上万的人受灾,面对灾难,一定会有很多能引起人共鸣的细节,然而影片只是给了几个水面上的浮尸、抱着娃娃的小女孩等浮光掠影的镜头,实在太不够了。
那几面贴满了寻亲照片和便签的信息墙是个很好的煽情点,可创作者没有善加利用。
指挥官也有朋友被困在灾区,她焦急地打了个电话,却没有人接,这似乎展现了她软弱、无助的一面,可是就像那个关于太监的笑话一样——下面没有了。
像“下面没有了”这样的情节上的问题比比皆是。
举几个例子:影片用了不小的篇幅描写了那两个地铁工人,到影片中间,他们俩和主人公夫妇的那条线索重合,并且提出了救人民于洪水之中的办法,我以为他们会合力抗洪救灾,结果没一会儿胖子就被冲走了,瘦子也精神崩溃,主人公夫妇将瘦子和其他逃难路上遇到的灾民安抚一番之后就走了——之前那么多关于那两个地铁工人的描写是做什么用的?
胖子提出的办法后面倒是有了呼应,但是实在没必要在这里预告一下。
还有,女指挥官看了关于洪水中的人民没有放弃希望的报道后,很受鼓舞,决定到现场去,首相略作考虑之后同意了,结果接下来也没下文了,大家还是宅在指挥部里。
再有,上一个镜头里,指挥官还在为不能营救主人公夫妇而垂头丧气,下一个镜头里,那对夫妇已经坐在军队的船上了;上一个镜头里还是父子重逢呢,下一个镜头里他们已经奋战在抗洪第一线了,再下一个镜头又是父子依依惜别……不多举了,我的思维已经不够用了。
最让我困惑的是,英国的政治制度是怎样的?
那个指挥若定的女指挥官是什么身份,以至首相都得听她的?
英国驻澳大利亚的领事竟然能阻止首相作出决定?
灾难中,政府的指挥部门竟然要从媒体上了解灾难现场的状况……blabla,总之实在是无言了。
具有这么多问题的电影还能打两颗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片名翻译得很好。
英文原名就是干巴巴的flood,客观得几近无聊,而“水啸雾都”则不同,地点、内容、程度一应俱全,仅仅四个字,让我们对影片的内容已有大致的了解,不得不叹服。
当然,这其实跟影片本身无关。
在电影院看的,虽然画面许多不真实的地方,但是配上音响效果也还勉勉强强凑合。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点第一,那个老爸的僵尸脸,我好像没从他脸上看到过其他表情第二,面对能推到房子的洪水,居然会跳下去,且说不然没有活路好吧,我承认我对这电影有蛮大意见,不过要是放在随便看看的位置上,也还可以当娱乐
我发誓,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中途离场。
虽然片子还有10分钟就完,但我真的坚持不下去了。。。
当然,如果不是身边人在催,可能还是会看完,她滋长了我的没有耐性。
会看这片子,是因为国庆中影搞特价专场,10元一场.12点睡7点起床的我,为了鸡毛蒜皮和爸爸大吵了一架,就赶去影院了,买了向往的<李米的猜想>,然后就盘算着,再看一个,不想回家,结果,木乃伊3被片商撤了,没的选,只有这个了.好吧,就这个,一场完了正好接班,中间还有半小时去楼下SHOPPING.乌龙的是,她居然给了我两张票,一张<李米>10点,一张<水啸>10:10分,而且我还迟钝的到进了<李米>的场才发现,又冲出去改,我说"我一人能同时看两个10点的场吗?"后来正好改了位置,选个正中的,她们还嫌我麻烦,谁让你们先错啊,还有,居然到现在还是手写票,还要找人签名,落后啊!!!看<水啸>的时候,因为是12:15,饿了,而旁边更郁闷的是,在啃葱油饼,天啊,多有味啊,而且我饿,555.....灾难片,我印象中好像就看过<海神号>,而且印象不错,这个,就没什么啦,让我记住的就是场面,洪水原来可以这样,还有就是最后教授为了儿子牺牲自己的那刻.虽然总觉得老外对孩子不会象中国父母这样宠爱,但,在危难面前,天性使然,爱是无国界无种族差异的,她们一样会挺身而出的.片子真不怎样,除了特价好.还有,放的是中文的,所以剥夺了我学习外语的可能,多少有些别扭呀,虽然我不见得能学到多少呀,嘿嘿还有,就是看完了,真累真饿,连看两场,怎么觉得比看一天电视还累?
原片是两部1小时33分的电影,很多人都说情节串不起来,看了一下午,觉得还是不错的,特技做的很出色,不过串联了太多人物故事情节,有点多此一举
借着后天来炒作这部片子,果然是不错的选择,不然的话,我想根本就不可能有好的票房成绩了。
片子总体来说,画面效果做的还是可以的,flood的场景也算宏大了,可就是情节太牵强,或者说,根本没有情节。
唯一感动的地方是在bill被冲走的那一段,zac最后拿着bill的戒指,无助地看着rob的时候,确实有一瞬间的感动,其余时候都没啥特别的感觉。
总之,完全是被这个片名给欺骗了...哎有点失望啊..
3个小时的超长灾难片,伦敦险些在洪水中淹没。
记得去年的大片《2012》中,曾经有过伦敦被淹没的几个镜头。
而本片则像是这几个镜头的扩展完整版。
泰晤士河上的人工大坝,早在建造之初就有人提醒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虽然概率非常小。
影片的情节将这种小概率事件设定为真实发生的灾难。
伦敦的很多著名地标性建筑都在片中亮相,向往去旅游的影迷可以先睹为快。
当然,电脑动画的特技也让这些地标陷入灾难之中。
罗伯特·卡莱尔扮演大坝工程师兼海洋运动专家。
他曾在007《黑日危机》扮演头号反派的东欧恐怖分子。
不过这次他穿衣打扮比较正常,更兼有情有义。
很难把他的形象与先前的恐怖分子联系在一起。
总体来说,本片是一部不错的灾难大片。
需要保持极大的耐心才能看完。
除了洪峰做的比较真实外,全面无任何可取之处。
边看边忍不住叫骂,真是太烂了!
剧情太拖沓,情节太不合理,抒情太不合时宜。
好像在讽刺英国人的低效?
木纳?
官僚?
自以为是?
不行
灾难不够大~一点也不害怕
主题歌是Hayley Westenra 唱的,好听
没有创意 无聊
从一开始的一头雾水,到后来的跟着剧情,有情感的故事总是好的,看着片子,窗外台风雷雨也在肆虐,我们人类究竟做了些什么........
本片和&lt;后天&gt;一样好看,音乐 画面 演员都很好看,音乐很符合故事,值得一看
烂片一部。。。。和后天没的比
气势宏大
剧情烂,不过很现场啊。。这一年不要发生才好
真的太一般了,不管是灾难场面还是故事情节。另外,当初看的时候,影院还把焦距对错了,全篇就看到画面中间那一块,到结束也没改过来。
大制作大题材剧情衔接的也非常的到位
对于灾难片来说,拍得一般
3.5。先看110分钟版本,有机会看188 min (original broadcast)。看热闹的娱乐性足够了,场面壮观惊险,除此之外要求不多。但无知的我想问伦敦人为什么不尽量呆在高楼上,我看凡是高耸坚固的建筑物都挺能抗洪水的,不比街道等低地的逃生率多嘛
平平淡淡才是真
一人救国?屁咧!
这是我生平看过的第二部灾难片,相比第一部《汉江怪物》,这个在视觉上没有恐怖感,更多的是现实带来的震撼。
导演果然以前是拍电视剧的 情节拖沓弱智估计就是从那里继承来的 剧情没有起伏高低 人物没有主次之分 特效很假 觉得很烂
可算好片 有哭点
我觉得挺好看的就是有点慢节奏
为了雾都才看的。